一、清及清前军队训练
春秋战国时期,县境属魏。战国初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吴起,曾任魏国西河守,十分重视对部队的阵形训练。他规定部队训练以明辨鼓号,变换阵形为主。具体要求,第一次击鼓检查整理兵器,二次击鼓操练阵法,三次击鼓迅速吃饭,四次击鼓急令整装,五次击鼓排好队列,听到鼓声齐响,举令旗指挥部队行动。还要求阵法训练要达到“圆而方之(圆阵变为方阵),坐而起之,行而止之,左而右之,前而后之,分而合之,结而解之(集合变解散)”十分熟练的程度(《吴子·治兵》)。训练方法,采取“一人学战教成十人。十人学战教成百人。百人学战教成千人。千人学战教成万人。万人学战教成三军”(《吴子·治兵》)。吴起在驻西河期间还总结了丰富的练兵与打仗的方法,写成了《吴起兵法》,史称《吴子》。
秦统一全国后,“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史记·秦始皇本纪》),“郡置材官”。材官平时除维护地方治安外,主要任务是进行骑射武艺训练。经过训练的材官,征调到京师卫戍部队或边塞守备部队服役。
唐朝,宜川设宜城、通天、同化、丹阳、长松五个府。唐太宗时十分重视军事训练,讲武教战得到恢复和发展。一般军队对士卒实行两月讲武三次。府兵农闲分散习武时,把习射和唱大角歌作为基本训练。武将的训练除重视研究兵法,还要进行韬略教育。
宋代,县境驻军较多。由于宋军的主要敌手都是以骑兵为主的少数民族军队,所以宋军的步兵、骑兵大都是弓弩手,其兵器配备也以弓弩为主,达到以射制骑的目的。宋军的训练,主要以训练士兵掌握弓弩的基本射技和加强体力锻炼为主。考核军士的训练水平,也主要是看他们能挽多大的弓弩,以及射箭的准确性。同时,宋朝火药发明后,也很快用于军事。
明朝军队装备了不少火器,军队训练有了新的发展。但对传统的刀、枪、弓、弩等冷兵器的使用训练仍然十分重视,尤其是明朝初期,仍以骑射训练为主。
清代“以武功定天下”,由于骑射为满族、蒙古族的传统技艺,故十分重视军队骑射武艺的训练,根据顺治时期朝廷规定,旗营的训练每月练骑射六次;每年春秋各营披铠甲练步、骑射各两次;每年年初分操两次,合操一次;秋季合操两次。同时,军队还重视开展体育运动,如登山、跑坡、跳高、跳远等项。火器的训练内容,一为射击(准头)训练;二是阵法练习。
二、民国时期国民党军训练
(一)第17路军的训练
国民革命军第17路军,是爱国将领杨虎城创建和领导的陕军。其前身为陕西靖国军第3路军,后演变为国民革命军第2集团军第17师。1930年10月,扩编为第17路军,总指挥杨虎城(时兼陕西省政府主席、潼关行营主任、西安绥靖公署主任)。1935年其下辖的陆军第38军、42师第124旅等部驻守宜川。该部队的年度训练分为四个训练期,共49周。第一期为基本训练期,第二、三期为战斗训练期,第四期为考核校阅期。
第一期,12月上旬至次年3月下旬,共17周。训练内容有:1.制式教练,单兵到连的徒手与持枪的队列动作。2.战斗教练,单兵到排的攻、防战斗和行军、夜营警戒、搜索等战斗勤务。3.射击训练,立、跪、卧三种姿势的基本射击。4.技术训练,土工作业、体操、刺杀、拳术、刀术等。
第二期,4月上旬至7月下旬,共16周。训练内容有连、营的进攻、防御、遭遇、追击、退却等战斗训练和战斗勤务训练。
第三期,8月上旬至10月中旬,共11周。训练内容为团的进攻、防御战斗演习。
第四期,10月下旬至11月下旬,共5周。主要进行复习、考核、校阅。
部队训练强调以操场、野外的术科训练为主。规定:术科与学科的训练时间比例为3∶1.术科训练的重点:1.使用手中武器的训练。17路军总指挥颁布的教育训练令中指出:“战斗中不外乎火力战与白刃战两种。因此,务必注意训练士兵采取各种姿势、利用各种地形地物进行准确射击和使用枪刺、大刀消灭敌人的本领。”2.战斗演习。特别强调进行实兵对抗演习。同时,17路军非常重视对部队的考核、校阅,以检查督促部队的训练。
(三)胡宗南集团部队训练
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时期,宜川成为国民党军队封所陕甘宁边区的前沿,1940~1948年,胡宗南集团部轮番驻守宜川,以围困陕甘宁边区和阻止西北野战军南下。
胡宗南部队的军事训练,基本是按照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颁发的训练大纲和典、范、令(即操典、教范、要务令)实施。由于战事紧张,除少数部队能按计划训练外,多数部队未能按照训练计划实施,只是利用作战间隙,采取不同形式进行临战应急训练。
1.轮流训练 担负守备任务的部队,在没有战斗的情况下,一般以2/3的部(分)队在一线防守,以1/3的部(分)队在二线作为预备队进行训练,每三个月轮换一次。
2.补充新兵后的训练 胡宗南部队在与中国共产党领导指挥的人民军队作战中,经常整师、整旅被歼。但是,这些被歼部队通常都能较快地得到新兵补充,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又投入作战。补充新兵后的训练,时间长短不一,有的长达半年,有的不足一个月。所训内容依据时间而定。
3.临战训练 胡宗南部队在临战训练中,士兵侧重于夜间防御作战的射击、投弹、格斗以及阵地内反冲击的战斗动作的训练,并注重加强体能训练和战场纪律教育。军官训练则由团组织实施,主要是训练连的阵地构筑、火力配系、步炮协同、封闭突破口、封锁要点以及阵地内反击作战的组织指挥等课目。
由于胡宗南集团长期追随蒋介石执行反共、反人民的政策,并且在作战中屡战屡败,致使军心涣散,官兵厌战,故而训练多敷衍塞责,流于形式。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军队训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宜川县人民武装部和驻境部队,始终把军事训练作为部队建设的中心工作来抓,发扬人民军队优良练兵传统,学习借鉴外来练兵经验,在不断改革创新中发展前进。军事训练经过以下五个时期:
(一)借鉴苏军经验的正规化训练
从1953年开始,宜川县人民武装部按照上级指示,运用苏联军队的训练方法开展现代化条件下正规化的指挥员训练。
指挥员训练采取分组施训,营团职干部编为中级班,营以下干部编为初级班。1954年后称为首长组和机关组。从1954年开始,指挥员训练的时间全年为320小时,平均每周8小时。其中军事训练与学习民兵业务各占一半。1956年,全年的训练时间减少为240小时,平均每周为6小时,其中军事训练与政治学习各为50%。
训练内容主要按照《训练大纲》规定内容和年度训练命令进行。各个年度的训练课题有所不同,1956年的训练内容是:首长组训练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战术训练,主要课题为加强步兵团对预有防御准备之敌的山地进攻;加强步兵团在敌人使用原子武器条件下的山地防御;加强步兵团在敌航空兵威胁下的行军和预期遭遇战斗;加强步兵团对预有防御准备之敌的夜间进攻等四个战术课题。同时,研究美军的山地防御和夜间作战特点。第二部分为技术训练,主要课目是步兵连轻武器知识与射击学理;步骑枪、冲锋枪和手枪的第一、第二、第三练习实弹射击,轻机枪第二练习实弹射击和步骑枪单兵进攻战斗射击。机关组训练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战术训练,主要课题为单兵到连的攻防战术训练;原子、化学武器的性能及防护知识。第二部分为技术训练,主要课目为步骑枪第一、第二、第三练习实弹射击。第三部分为学习内务条令、队列条令。
指挥员训练通常依照讲课(自修)、讨论、作业(操练)、考核、总结的程序施训。开始阶段,采取小集中大分散的方法组织学习,即坚持学习日制度。每周以半天时间或者每月集中两天时间进行军事学习。但是人员分散不容易集中,训练计划难于落实。因此,从1956年开始,把集中训练作为指挥员训练的主要方法,每年采取脱离工作岗位的办法,分批参加上级统一组织的集训,一次完成全年度训练任务。
(二)贯彻“以我为主”方针的训练
1958年,中央军委提出,要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我为主进行军事训练,一切从实际出发,发扬中国人民解放军作战与练兵光荣传统,有选择的吸取外军训练先进经验。
根据“以我为主”的训练方针,从1959年起,宜川县人民武装部按照上级安排,有计划地组织学习毛泽东军事著作,重点学习《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抗日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战争和战略问题》《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和《十大军事原则》等六篇军事著作。通过系统辅导、读书、讨论、小结的方法,加深了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理解,提高了战略战术思想水平。1961年,《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出版发行后,县人民武装部由学习六篇军事著作转为学习《毛泽东选集》第四卷,重点学习《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的报告》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作战方针等文件。
1964年,县人民武装部组织学习南京军区某部二连副连长郭兴福创造的练兵法,即:教练员要做到“四会”(会讲、会做、会教、会做思想工作),并按照“思想红、作风硬、技术精、战术活”的要求训练部队和民兵。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的训练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大搞“突击政治”,大批“单纯军事观点”。军事训练的计划、检查、总结等制度基本废除;各种条令、教材被明令停用;干部训练停顿。县人民武装部担负了繁重的“三支两军”(支左、支工、支农,军管、军训)任务。从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至1970年,军队的军事训练处于半停顿状态。“文化大革命”中后期,军事训练相继恢复。1972年5月至1975年底,县人民武装部机关干部和县中队干部分批参加省军区和军分区教导队基层干部轮训班,进行技术和战术基础课目、内卫执勤业务和基本战术指挥的训练。对所训练课目,基本达到了“三会”(会讲、会做、会教)的要求。针对不少参谋人员是在“文化大革命”后任职的,没有经过系统的参谋业务学习,缺乏参谋人员应具备的业务知识和技能这一实际情况,1976~1977年,参谋人员(包括科长、干事)分批参加军分区举办的参谋集训队和坚持在职训练。训练内容为参谋业务,主要是“六会”(会写、会画、会传、会读、会记、会算)训练,战时司令部知识;业务知识,主要学习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兵种知识,现代军事科学知识和统筹法在司令部工作中的应用。通过学习训练,使广大干部业务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1969年珍宝岛事件后,进行打坦克训练。干部以打坦克战术训练为主,与技术训练相结合。主要通过参观打坦克战术演习和各项打坦克技术的示范表演,以及自身实际操作、演练,学会使用步兵五种反坦克武器、器材(反坦克手雷、爆破筒、炸药包、地雷、四○火箭筒)打坦克战术。掌握“打”“炸”“阻”打坦克的方法。同时,把打坦克贯穿于技术、战术训练全过程。在技术训练中,把打坦克与步兵五大技术训练紧密结合;在战术训练中,从场地选择、想定方案、战术思想、战术编组、具体打法和组织指挥等整个训练过程中突出打坦克,提高了干部的指挥能力和教学能力。
(四)正规化训练的恢复与改革
1976年10月,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结束了历时10年的“文化大革命”。部队在深入揭批江青反革命集团罪行的基础上,彻底肃清“左”的错误影响,全面拨乱反正,正规化军事训练得到全面恢复,并进行深入改革。
1977年12月,县人民武装部和县中队认真贯彻中央军委《关于加强部队教育训练的决定》和上级指示精神,切实把教育训练摆到战略位置。党委加强对军事训练的领导,形成“党委议军,主官上阵,军政共抓,机关共管”的军事训练新局面。要求人民武装干部进行“五能”训练(能使用基层的各种火器、能识图用图、能使用步机通话、能熟悉敌军编制装备和作战特点、能组织本级战术训练)。同时,加强现代化战争理论的学习与军事学术的研究。1980~1982年,县人民武装部领导分批参加省军区团以上干部集训,学习人民军队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并根据战争初期可能担负的作战任务,有所侧重地学习坚守防御战和反空降作战的理论。从1990年开始,县人民武装部首长机关的训练内容为业务基础和本级战术两部分。业务基础分共同训练和分业训练两部分。共同训练部分包括军事理论、军事科技知识、辖区驻军情况、敌社情研究、军事法规、识图用图、战术标图、指挥器材使用等。分业训练部分:首长训练部分有决心、指挥、控制三个训练研究课目;军事科训练内容有战备工作业务知识与技能、民兵应急分队建设、民兵军事训练、民兵组织建设、武器装备技术保障及管理、兵员动员工作、预备役登记统计、学生军训等八个训练研究课题;政工科训练内容有平时政治工作、战时政治工作、民兵政治教育、组织干部工作、“双拥”(拥政爱民、拥军优属)工作、宣传工作、纪检保卫工作等七个训练研究课题;后勤科训练内容有平时后勤保障工作、战时政治工作、财务管理、营产管理、军需管理等五个研究课目。战术训练内容有战备等级转换、行军运输、维护社会稳定、保交护路、战时兵员动员、拥军支前等六个训练课目。通过训练,改善了干部的知识结构,提高了干部的“五种军事能力”(分析判断能力、运筹谋划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检查指导能力、研究创新能力)。
(五)新时期高科技训练
1998年以来,宜川县人民武装根据上级关于科技练兵的一系列指示,成立以部长为组长,副部长为副组长的科技练兵领导小组,学习高科技知识。2000年以后,县人民武装部突出抓好干部计算机操作技能训练,开展以“会输入,会编辑,会制表,会打印,会使用业务软件,会网上传输文件、查询资料”为主要内容的微机竞赛活动。2003年,机关局域网建成后,县人民武装部结合局域网功能,组织干部进行网上演练,同时进行高科技技术条件下战争的军事理论研究,时年县人民武装部被延安军分区表彰为“军事理论研究先进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