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1 国际企业联盟与规模经济实现
“规模”是指生产系统的大小,通常由固定资产、职工人数、产量或生产能力的大小或多少来衡量,而规模经济(Economicsof Scale)是指企业生产和经营成本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而单位成本下降(聂子龙,2000)。规模经济有内部规模经济与外部规模经济之分。内部规模经济,是指把不可任意分割的生产活动置于企业内部,实现垂直一体化;外部规模经济,是指同类生产活动由于企业数增加、成本降低而实现规模经济。内部规模经济与外部规模经济的生成机理不同,内部经济主要来自于企业内部的成本节约,外部经济则主要来源于与其他企业联系所带来的成本节约(王缉慈,1997)。通常情况下,内部规模经济与内部化相对应,外部规模经济与外部化相对应。内部化与外部化是实现规模经济的一般途径。
1.内部化规模经济及其利弊分析
内部化规模经济是企业以所有权控制为中心,以内部一体化方式而获取的规模经济。内部一体化强调所有权控制与企业内部权威支配。内部化规模经济通常通过下列两种方式实现:第一,自我积累扩大再生产,即企业通过资金积累、知识积累、经验积累、管理模式更新和组织改造,通过追加资金、人员、场地等生产要素,进行扩大再生产,使企业规模扩大,并在规模扩大的过程中实现规模经济;第二,实施企业并购,以并购方式迅速扩展企业边界,扩大企业规模。例如,国际经济史上所发生的五次大规模并购就催生了一批巨型跨国企业。通过自我积累扩大再生产和实施并购扩展企业的规模,具有相似之处,即作为“内部化”方式,无论并购与扩大再生产,都强调所有权控制。企业的边界都是在内部“权威”的控制下进行扩张,其组织结构都是金字塔型的科层体制,其理论基础符合钱德勒企业范式。
然而,以内部化方式扩张企业的边界受制于下列因素:第一,受制于代理成本。因为随着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委托代理链条增长,代理成本势必上升。这里的成本包括代理人的道德风险成本、信息传递时滞成本、信息传递失真和损耗成本、目标函数差异成本等;第二,受制于企业资源和能力。这里的资源主要指公司的资金和融资渠道。因为,通过自我积累扩展企业边界历经时间长,需要公司稳定的资金投入和畅通的融资渠道;第三,受制于企业的组织学习能力。即通过并购扩展企业的边界,不仅资金需求量巨大,公司还需要有较强的组织学习能力和文化整合能力,以实现公司间文化整合;第四,受制于国际、国内反托拉斯法。因为,当企业规模过大,以致垄断市场或有可能垄断市场时,国内外反托拉斯机构或公平竞争管理机构将出面干预。第五,跨国收购的绩效受制于收购公司与目标公司在同一地理市场上是否具有重叠性。有研究发现,在进入新的地理市场时,经理们应尝试构建联营企业,以利用合作伙伴独特的地理位置,而非并购。因为,与具有不同地理实力的伙伴联营,成功率为62%,而在相同情况下,收购的成功率只有8%。
内部一体化所面临的种种挑战使规模不经济成为现实。规模不经济是规模经济预期的逆反产物,是指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不能带来产品单位成本下降的非经济性。规模不经济的产生原因具有多元性,但与不恰当的内部一体化不无关系。一方面,企业规模扩大,委托—代理链条延长,信息传递缓慢,行政效率低下;另一方面,企业团队内部“偷懒”和“搭便车”行为不可避免。企业规模越大,问题越甚,“组织失效”不可避免,规模经济变为规模不经济。
2.企业联盟与外部化规模经济
与通过扩大再生产及并购扩展企业规模,实现规模经济不同,外部化规模经济主要通过企业间的协作而获得。对外部规模经济而言,组织间强调使用权的边界扩张与使用权共享,而非所有权的排他性支配。在传统民法理论中,处分权是所有权的核心,但现代民法理论认为,收益权才是所有权的核心。将现代所有权法学观点向经济学渗透,不难得出企业热衷于外部化规模经济的原因。
缔结企业联盟是实现外部化规模经济的典型方式。因为,国际企业联盟的联盟伙伴主要通过契约安排进行战略性合作,从而达到“双赢”。联盟成员并不因为联盟的缔结而扩展所有权边界,即在企业联盟这种特殊的组织结构中,企业的所有权控制规模并不会扩大。与内部化规模经济相比,以组建联盟的方式实现规模经济,是一种外部化的规模经济。
战略联盟作为企业实现规模经济以降低生产成本的有效手段,具有三方面作用:第一,通过与同类产品生产者的联合,联盟成员的相对优势在生产规模扩大的条件下可以得到更大程度发挥,规模经济的效益使生产成本下降;第二,联合使专业化生产和分工的程度提高,联盟在零部件生产、成品总体组装环节中的各自相对优势得以叠加,可以使最终产品成本下降(何畔,2000,70);第三,从本质上看,战略联盟是企业跨越空间距离的集聚组织体与企业集群,可以获得集群与集聚所带来的经济绩效:规模经济、协同经济、生产费用节约、产业集中度提高等。
3.企业联盟与外部化规模经济的实现
内部化规模经济主要通过企业并购或扩大再生产的方式得以实现,而以缔结联盟的方式实现外部规模经济也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即技术上的规模经济和市场上的规模经济。
技术上的规模经济,是指企业通过联盟合作可以使各种投入要素重新组合而获得更多的产出,从而形成“规模产出效应”。技术上的规模经济主要体现为:(1)促进专业分工,降低生产成本;(2)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加规模产出,降低单位生产成本。因为,联盟企业间资源共享,弥补资源不足,一方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埋没资源”,另一方面增加资源投入,实现外部规模经济;(3)精简管理机构,削减组织成本;(4)稳定交易关系,节约交易费用。因为,在长期合作中,联盟各方的资产专用性加强,而联盟的路径依赖特征使任何一方都不愿意轻易破坏联盟关系;同时,联盟成员在长期博弈中所形成的稳定的信息交流机制和信任机制,可以有效避免“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和机会主义。
市场上的规模经济,是指企业联盟的组建,可以使联盟成员在目标市场上拥有更强的“市场势力”(MarketPower),因而能以较低的市场价格购买投入要素而削减成本,从而产生联盟的“规模扩张效应”(史占中,2001)。市场上的规模经济主要表现为:(1)通过建立采购联盟,实现规模采购,形成“买方市场”,可以寻求最佳供应商资源,降低生产成本。例如,通用、福特、戴姆勒-奔驰、雷诺和日产等公司组建世界汽车行业采购联盟,该交易平台的每年交易额达到7500亿美元。其中,通用汽车一家的采购流程成本就因此下降了90%。(2)通过联盟拓展市场空间,扩充市场规模,增加市场需求容量和需求潜力;特别是跨国公司组建跨国战略联盟后,可以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开拓市场,快速实现全球范围的规模经济;(3)通过缔结联盟建立行业准则,抑制过度竞争,实现行业的外部规模经济;(4)通过联盟,交叉协作,可以产生新的市场。
4.1.2 战略联盟与范围经济、联结经济获取
范围经济(EconomicsofScope),是指一个企业在不同的产品或业务领域,通过若干个项目的联合经营比单独局限于某一产品或领域,可以有效节约费用,降低风险,并实现收益最大化(王缉慈,1997)。“范围经济”(Economiesofscope)的概念由David Teece最早提出,钱德勒把“范围经济”定义为“联合生产和联合经销的经济”。与规模经济不同,范围经济强调生产系统的集合分离程度而非企业的边界扩张(李非,1996)。
1.范围经济与多元化经营
根据范围经济的实现方式,范围经济可以分为内部范围经济与外部范围经济;根据企业多角化经营所涉及的产业幅度,可以将范围经济分为产品层次的范围经济和产业层次的范围经济。内部范围经济强调同一企业内部生产多样化产品而带来的成本节约,外部范围经济强调生产系统的分解和网络连接,即由多家企业合作生产而获得外部范围经济(王缉慈,1997)。产品层次的范围经济,是指通过在同一行业产品种类的多样化实现生产上的范围经济,多角化经营主要围绕主导性产业进行;产业层次的范围经济,是指通过向其他行业渗透实行行业多元化经营而实现范围经济(史占中,2001)。
范围经济是多角化战略的重要理论基础。与产品层次的范围经济和产业层次的范围经济相对应,多角化经营也分为围绕主导产业的多角经营和多产业的多角化经营。在国内家电行业,四川长虹是围绕主导产业多角经营的典型例证,而多产业多角化经营的典型例证则非深圳康佳莫属。20世纪末21世纪初,四川长虹与深圳康佳都开始实施业务转型战略。但长虹的转型主要在相关产业内,即长虹在保留一定低档产品,大力发展精显背投等高端电视产品的同时,开始涉足空调、视听产品,但总体仍在家电行业内部进行调整。而深圳康佳走的则是多元化发展的调整道路,除了重视高档彩电产品的开发外,康佳公司还向冰箱、空调、移动通讯,甚至向房地产等产业进军。
围绕主导产业的多角化经营与多产业的多角化经营各有其优劣利弊。但多元化理论一般认为,多元化经营具有下列好处:(1)多元化经营有助于形成外在规模经济效益,如生产本身的外在规模效应、广告宣传的外在规模效应,知识之间的互补所带来的外在规模效应、营销网络建设的外在规模效应等等;(2)多元化有助于企业增强风险承受能力,分散经营风险;(3)成规模的多元化经营,可以使专门化的R&;D费用在更大范围内得以分摊,而R&;D活动的专门化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企业多元化经营和企业规模扩张,因而形成某种正反馈。
2.“归核化”理论对范围经济理论的背离
范围经济理论认为,范围经济产生于企业未被充分利用的资源和核心能力,这种资源和能力向其他产品或行业延伸,将会产生新的收益(史占中,2001),并可以有效规避经营风险。20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多角化经营战略风靡一时,索尼、三星、通用等知名跨国企业集团无不奉行多角化战略。
然而,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归核化”理论对范围经济理论提出了严重挑战。与范围经济所倡导的多元化战略相反,“归核化”理论认为,企业资源和核心能力的延展范围是有限的,企业超越自身的资源和能力进行多角化扩张,很难实现范围经济。“归核化”理论同时认为,企业应把公司的业务归拢到企业最具有竞争优势的行业上,把经营重点放在核心行业价值链自己最具有优势的环节上。20世纪80年代末,“归核化”理论受到理论界的高度重视,并被企业界付诸于经营实践。例如,惠普公司在1999年曾一分为二,芬兰爱立信公司也在整个欧洲进行战略性改组,而约尔马·奥利拉对诺基亚公司的战略性改组更是“归核化”理论的典型例证。
专栏4-1:约尔马·奥利拉缔造“诺基亚”神话
诺基亚的历史始于1865年,由工程师弗莱德里克·艾德斯坦(FredrikIdestdrn)在芬兰北部建立纸浆工厂开始。本世纪二十年代,诺基亚开发了一系列橡胶产品,从套靴到轮胎无所不包。随着人们对电力运输、电报电话网络需求的增加,诺基亚又开始生产电缆,并于1967年与芬兰橡胶电缆厂联手组建诺基亚集团,大量投资于电子工业。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诺基亚进入其他领域,发展起机械工程、化学制品、灯泡、铝、电容和塑料等制造业及电厂等,业务范围涉及十多个领域。当时诺基亚的指导思想是多种经营可以防止经济波动,分散经营风险。然而过多的业务领域给诺基亚提出了一个很大的难题,即公司受到资源的限制,难以建立起各领域中的竞争优势,产品没有特色,在美国与日本的竞争对手的冲击下,诺基亚的效益大幅滑坡。特别是在一些传统制造业领域,产业的平均回报越来越无法让人满意,对于诺基亚来说,改革已经势在必行。
就在此时,诺基亚从花旗银行挖到一位名叫约尔马·奥利拉的本国能人,《商业周刊》后来评价说,这是诺基亚的最佳收获。1992年,诺基亚公司董事会突然任命41岁的奥利拉担任公司首席执行官。奥利拉认为诺基亚的迅速发展应归功于长期战略的果断调整。他相信“过失导致发展”的说法,坚持认为不尝试就不会有发展。奥利拉接管诺基亚以后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当时数字电话标准开始在欧洲流行,奥利拉认定数字化通讯设备将在未来市场上大有作为,因此他果断地将公司长期发展战略转移到电信设备的生产上,合并、卖掉一些公司,放弃橡胶、电缆等非核心业务,集中精力发展电信业务。从1996年开始,全球移动电话的市场需求以惊人的速度膨胀,移动电话用户基数已从1996年的不到1.5亿猛增至1998年的2.5亿。根据数据调查公司(DataquestInc。)的保守统计,到2001年,全球移动电话的用户总数将增长一倍,达到5.5亿人,电信市场的容量扩大为电信业的发展提供了绝佳的契机。
诺基亚在电信方面的资源集中优势使它在蓬勃发展中的电信市场上如鱼得水。现在,移动电话和通讯基础设施两项业务成为诺基亚的左膀右臂;其销售额占公司总收入的百分比超过80%,远高于爱立信的65%和摩托罗拉的40%。诺基亚变革是归核化理论的成功实践。集中优势资源发展主导产业,将主导产业做强,增强市场竞争力,是诺基业从一个不知名的厂家迅速成长为国际三大电信巨头之一的首要秘诀。
“缔造诺基亚神话———记诺基亚总裁约尔马·奥利拉”,百度搜索,czkb。3322.net,2001年6月27日,有删节。
3.战略联盟:多角化与“归核化”理论相兼容的平台
(1)多角化理论与“归核化”理论具有兼容性
从表面看,多角化理论和“归核化”理论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存在极大差异:多角化理论强调公司资源和能力的延展性,鼓励企业跨行业、多产品经营,并以此实现风险防范,获取范围经济;“归核化”强调公司资源和公司能力的有限性,不鼓励企业进入那些与其核心能力和优势资源缺乏战略关联的产品与行业,认为只有建立在现有资源优势和核心能力基础上的业务才会为公司赢得持续的竞争优势,主张或以分拆,或以战略性外包方式,剥离公司非核心业务,压缩组织,实现主营业务的范围经济。我们并不否认多角化理论和“归核化”理论在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都存在重大差异,我们同时认为,多角化理论和“归核化”理论存在兼容性。
第一,多角化经营与“归核化”经营存在理论上的兼容性。因为:①多角化理论和“归核化”理论都着眼于公司战略,关注公司长远的、全局性问题,其本身并无优劣之分;②多角化理论和“归核化”理论都着眼于公司绩效提升、风险化解和范围经济实现,具有目的的同质性;③多角化理论和归核化理论产生分歧的实质是对同一问题从不同侧面进行理解的结果。因为,多角化理论和“归核化”理论都以公司资源和核心能力作为理论前提,都强调公司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公司能力的最大限度发挥,拥有核心能力是公司实施多元化战略和“归核化”战略的共同前提。
第二,多角化理论与“归核化”理论在实践上具有兼容性。多角化理论和“归核化”理论都已经被付诸于企业实践,并取得了良好绩效。20世纪50年代起,美国大企业多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并于70年代达到高峰,80年代进入战略转换期,90年代则开始实施“归核化”(Refocusing)战略,但多角化战略并没有被彻底放弃。事实上,世界上没有任何一家巨型跨国公司奉行单一的多角化战略,也没有任何一家巨型跨国公司实施单纯的“归核化”战略。多角化与“归核化”仅仅是跨国经营企业在不同的战略背景指导下,为达到某种特定的战略目标而采取的战略手段。
(2)战略联盟是多角化理论与“归核化”理论兼容的平台
多角化理论和“归核化”理论存在兼容性,而其兼容的结合点,即兼容的平台就是企业联盟,企业联盟是多角化理论和“归核化”理论兼容的实践组织形式。通过战略联盟,既可以实现多角化经营,获取范围经济,也可以实现产品或行业积聚,达到“归核化”目的。因为:
第一,缔结联盟有助于实现多角化经营。即通过缔结战略联盟可以充分整合企业内部资源,有效利用企业外部资源;通过缔结联盟,塑造学习型组织,增强组织的学习能力,可以使企业在组织学习中实现多角化经营战略。例如,韩国三星公司在1990年至1995年期间先后与日本东芝、三菱、富士通公司,与美国Qwalcomm、MicronTechnology、AT&;T、摩托罗拉公司,英国ARM 公司,丹麦DanCau公司等17家公司结成技术研发联盟,技术开发涉及闪光灯、台式电脑、高速缓冲动态存储器、数字ellwar系统、笔记本电脑、高清晰度电视机、DCSI1800/GSM 移动电话系统、TETLCD终端技术、芯片发展系统、PDA应用软件等领域。通过缔结多边联盟,三星公司顺利实现了多角化战略。
第二,战略联盟是实现“归核化”战略的重要途径。战略联盟的缔结与维持主要取决于联盟成员的核心竞争力及其对联盟的贡献,联盟成员规模的大小对联盟的缔结与维持不具有决定性意义。因此,无论企业规模大小,企业在审视自身核心能力基础上,整合公司价值链,通过战略外包,将公司非核心业务交由联盟伙伴进行,而其自身努力将优势资产和优势能力集中于最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和产业,同样可以取得规模经济,化解经营风险。
4.企业联盟与联结经济获取
联结经济(EconormiesofNetwork)的概念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末,原意是指企业集团的全部经营活动。联结经济可以从企业不同的活动侧面得到体现。即从物流上看,企业活动包括原材料采购→加工→制造→组装→库存运输→批发零售等环节;从资金流上看,企业活动包括转账、结账、汇兑、汇票、传票、出纳等环节;从信息流上看,企业活动包括技术情报收集、传递、储存、分析甄别、评估、决策、反馈等环节。通过物质流、资金流、信息流等企业活动联结,企业在增加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同时,还可有效削减总体运行成本。
联结经济与范围经济都强调企业规模扩大与企业运行空间拓展。然而,联结经济与范围经济并不相同。范围经济主要着眼于单个企业的复合生产或联合生产,而联结经济强调多数主体相互联结,强调通过知识、信息、技术等共有要素的多重使用而创造的经济性(解树江,2002)。
企业联盟是实现联结经济的重要途径。因为,联结经济的产生不仅要求在投入方面实现共同生产要素的无成本或低成本,而且在产出方面,还要求多个组织、多个主体相结合产生乘数效应。对于结盟企业而言,通过缔结联盟,既可以实现联结经济所必需的巨额的投资,又可以满足联结经济对多组织的需求,即企业联盟有助于联结经济实现。
4.1.3 企业联盟与速度经济获取
1.速度经济的内涵及其实践意义
1977年,钱德勒教授率先提出速度经济(Economicsofspeed)概念。速度经济原意是指,随着现代运输和通讯技术的重大突破,商品流转速度加速,库存周转率提高,生产成本与销售成本随之降低(史占中,2001)。战略管理理论认为,速度经济表示为企业的快速反应能力(quickresponse),企业效率提升不仅决定于企业规模,更取决于企业对自身资源的转化速度和对外部市场的反应速度。
对速度经济进行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麻省理工学院国际生产效率调查委员会在比较分析了美、日、西欧的厂商行为之后,认为:企业适应用户的速度,不亚于产品的成本和质量优势。在新的竞争环境中,企业的竞争力不仅仅取决于技术能力、管理能力、组织能力,还决定于新产品“概念产业化”的能力,即提供产品给市场的速度和适应市场变动而更新产品的能力。换言之,企业竞争力还决定于从用户的订货到交货为止的时间,即对速度经济的适应能力。
速度经济的产生取决于一定技术条件和市场条件。
(1)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速度经济的产生提供了技术基础。现代科学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为速度经济提供了技术基础。一方面,随着网络技术、无线电通讯技术、集装箱技术、远洋航运技术的发展,企业在全球范围实现资源配置不仅必要,而且变得可能。在现代技术的支撑下,信息获取更为便捷,产品销售成本迅速降低,市场风险也随之降低。另一方面,当今世界,技术创新速度加快,产品生命周期缩短,这为速度经济的实现提供了产品基础。面对日益缩短的产品生命周期,要求产品研发—生产—销售整个商业链条缩短或周转加快。四川长虹在“打造世界级企业”工程中,就坚持“速度领先,规模取胜”的经营理念。“这个速度,不仅代表新产品开发、制造、销售的速度,还代表迅速淘汰更新产品的速度。这个速度是行业趋势、企业实力的大比拼,这个规模,是全球企业的规模”。
(2)日益激烈的全球竞争和消费者需求的个性化是速度经济理论产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市场全球化和全球市场竞争的白热化,使企业效率提升不仅决定于企业规模,更取决于企业对自身资源的转化速度。因为,第一,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与“大鱼”吃“小鱼”的竞争模式相对应,“快鱼”吃“慢鱼”成为企业竞争制胜的另一法宝。第二,与消费者需求频率加快的同时,消费者的需求也日益呈现出个性化、多样化趋势,福特制规模生产逐渐被“灵捷制造”所替代,对消费需求的快速回应与灵活应对成为企业竞争制胜的关键与诀窍。
2.国际企业联盟与速度经济实现
激烈的竞争、消费者需求的个性化要求企业组织富有弹性与柔性,能以最短时间获取市场信息,完成产品设计、加工、生产、运输、分销等环节,能快速接近市场与顾客。然而,在传统的科层体制下,企业委托代理链条过长,信息传递速度慢,市场适应性差,且容易产生信息扭曲问题。因此,实现速度经济,必须对企业组织结构进行战略性重组,而塑造柔性化网络型组织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
企业联盟是一种典型的网络型组织。与科层组织相比,企业联盟具有柔性的制度设计和灵敏的市场安排等特征。企业联盟对速度经济的贡献主要通过三种途径实现:
(1)塑造价值链联盟以实现速度经济
塑造价值链联盟以实现速度经济的核心在于生产商、供应商和销售商缔结战略联盟,通过整合价值链,以取得速度经济。例如,与传统的计算机公司不同,DELL没有一个完整的生产体系;相反,DELL将注意力放在库存的流动速度上,它在每一批库存中以进库日期作为标志,将库存到装配时间跨度作为评判库存是否合理的标准,从而达到控制库存流动速度的目的。DELL公司建立有建立完备的数据交换系统,与价值链上的合作伙伴进行密切配合加快库存流动速度(史占中,2001)。实践中,价值链联盟派生出生产联盟、销售联盟、物流联盟、信息联盟等多种形式。
(2)制贩同盟与速度经济实现
“制贩同盟”是日本、韩国企业界对制造企业与零售企业之间合作结盟的称呼。“制贩联盟”强调供销双方合作,以缩短商品流转时间,提高商品周转率,从而避免流通时间过长和库存积压。在制贩同盟中,制造商利用零售商庞大的销售网络而直接面对消费者,能及时把握消费者的动态需求信息,而零售商也通过联盟,获得稳定的、相对低价的商品供应来源。
(3)交通快运联盟与实现速度经济
交通快运联盟,主要发生于交通运输部门。交通快运联盟强调交通运输部门或运输公司通过信息共享,减少运输时滞,增加运输量。据统计,全球空中交通管制中心每天要处理10万架次航班,而欧洲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就是要发展一个有效的空中交通系统,并能在未来的20年中安全处理3倍于现在数量的航班,其中99%的航班延误时间不得超过15分钟。为了减少运输时滞,增加运输量,空中客车公司、欧洲航空防务航天公司和泰雷兹公司于2002年7月22日宣布,将建立一个开放式的行业联盟。该联盟将着重在实时交换和共享航空公司运营中心、飞机和空管中心之间的飞行计划和飞行轨迹资料,最大程度地提高空中交通效率和流量,应用卫星导航系统,以减少航线间隔,改进全天候机场的使用能力等方面展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