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724400000015

第15章 我的青春没有输掉(3)

去年秋天,我回到了阔别三十四年的伊尼德。适逢百年市庆,庆祝活动繁多——烧烤野餐、盛大游行、掷马蹄铁、套捕牛犊和吃饼比赛,听来也令人觉得好玩。伊尼德像大多数小城一样,十分重视传统仪式。仪式加强了家庭、朋友、教会、学校和企业的联系,共同创造出了和谐的社会。

也许最重要的是:我想回伊尼德去看看能不能在那因时空阻隔、文化差异而变得那么陌生却仍那么熟悉的地方找到旧我。

我飞抵俄克拉荷马机场时,天已黑了。我租了一辆车,在驶往伊尼德途中回忆起在那里度过的岁月。四五十年前,那里是个好地方,很适合儿童成长:家庭观念浓厚,禁酒,离婚仍很罕见;到我十三岁才有电视。

进入伊尼德后,我驱车直驶百老汇大街那幢熟悉的灰色楼房,当时我就住在祖父母的楼上。

我想进屋去再次受祖母扶慰,听她朗诵,听她爽朗的笑声。如果她今天仍要我吃萝卜,我一定会乖乖地吃,可惜她在世时我可不是那么听话。

我揣度,重新与伊尼德连结的最好办法莫过于星期天一早去教堂聚会。这果然不差。我在教堂长椅上熟悉的座位一坐下,一位仪表出众的老先生便过来向我这位新来客打招呼。“欢迎光临,”他说,“我叫肯尼思·剑易斯。”

我对他仔细端详。他原来是我儿时一个朋友的父亲!“嗨,你不就是伯父吗?”我问道。一下子整个教堂都知道迪基·戴尔回来了。已有三十年没人叫我“迪基”这个小名了。

那老图书馆已拆掉,但新大楼入口处还挂着老馆长琪恩·哈里顿的画像。我还记得当年她一定要我出示母亲准许的条子,才让我借那本成人小说:《狂吻我吧》。

剧院正在上演着名舞台剧《俄克拉荷马》。钢琴伴奏是塔米·吉布森,我和她青梅竹马,她特有的俗历节奏我闭上眼睛也听得出。

这些年来塔米一直和我的铜琴启蒙老师莫里恩·普里白音讯不断。我和塔米都没有听普里白老师弹过铜琴,但是她歌唱倒真的内行。早在一九三○年代,她就在纽约市师从一位大都会歌剧院的高音歌手,后来为了照顾孀居的母亲,不得不回伊尼德教音乐。她任教的中学合唱团培养出好几个人才,日后成为歌剧明星。

普里白老师也兼任教堂唱诗班指挥和领唱。她一开口,旋律便有如光影般在教堂里激荡回旋,仿佛天门蓦地为我敞开。是普里白老师高昂清越的女高音使我认识音乐,从而成为乐评人的。

我记得普里白老师穿着讲究、要求严格。她认为音乐必须一丝不苟,容不得半点差错,而我却是个不断出错的学生。阔别这么多年我重新登门拜访,她请我到外面吃午饭。这一次,我终于用成人的眼光看她了:伊尼德市的歌剧之后,盛气雍容,慷慨坦率。

在伊尼德逗留期间,我还拜访玛丽·卢卡特。

卢卡特老师独身,教英语足四十年。她和普里白老师一样,也是感召我指导我从事音乐评论的恩师。

卢卡特老师教过的一代代学生都认为,虽然英语是我们的母语,但是她教起来,就像在教艰深的外语一样。这些是语法规则,你们要掌握,并遵循造句。她把文学作品中挑选出来的警句一页页印发给我们,要我们分析每一句,用箭头详细标明句法结构,并写出每个词的词性。我们的语法分析图看上去就像建筑蓝图。

卢卡特老师向我们显示如何聆听字词之美,移动词条改写句子有多么大的兴趣。她给我必要的工具,向我显示怎样使用,督促我造句,就像普里白老师督促我练习昔阶与和音那样。

“你们当中有些那时其实不必我教,”她现在对我说,“但是我得照顾大多数学生。”

卢卡特老师不相信什么文艺理论。她大学的一位老师都是要她在文学作品中“寻找生活的真谛”,她听从了师诲,今天也要求她的学生这样做。由于她当年的严格训练,我们现在才对生活真谛理解得更全面。她八十七岁,还像当年教我们的时候那么充满活力,精神抖擞,自己开车去老人中心为那里的“老年人”读诗读报。

我在伊尼德学到了家庭观念、宗教观念和社会观念也尝到友谊的宝贵。随着年岁增长,你会渐渐成熟,改变某些想法。我想抛弃谬误,而识别谬误的惟一方法是拿谬误同真理比较,这通常要在同一个地方才找得到。伊尼德就是个学习场所,你在那里学到终身遵循的东西,也学到后来抛掉的。

重返伊尼德,我满以为沧海桑田,面目全非,哪知老家风貌仍在,我孩提时代学到的许多道理,例如勤奋工作、敬业乐业,仍使我终身受用。

尽管我少小即已迁离老家,但是就伊尼德恪守的美德而言,我可说从未离开过,一直住在那里。

节约赞美,更要吝惜责备。

赞美的价值——汉森

那时,我住在海湾地区。母亲来看我,待了几天。在她逗留的最后一天,我准备出去跑步。工作于极单调的环境中,我发现早上出去跑跑步是非常有益的。

临出门时,母亲对我说:“我不认为跑步对身体是有好处的——那个着名的长跑运动员死了。”

我开始向她讲述我所读过的关于吉姆·菲克斯的报道,跑步可能正是他比他的大多数家人活得更长的有益因素,但我清楚我的话完全没有击中要害。

当我开始在我中意的小道上跑步时,我发现我无法动摇母亲的观点。我是如此的泄气,以至于我几乎无法再跑下去了。我开始想:“为什么我会对跑步简直有些厌倦了?那些坚持跑步的人可能会认为我的样子荒唐可笑!我可能会在路上心脏病发作的——我父亲在50岁时患了致命的心力衰竭症,而他看上去要比我壮实得多。”

我母亲的话就如同一张巨毯一样盘旋在我的头上。我由缓跑变成了步行。我感觉自己被彻底地击败了。现在,我已经是年近半百的人了,但我仍希望能够从母亲那里得到一句鼓励的话。并同样会发疯般地让自己去追求一种也许永远无法得到的赞许。

正当我打算在两英里的标牌处转过身来往家走的时候——感觉比记忆中的任何时候都要泄气——我看见有一位华裔老先生正从这条小道的对面朝我走来。我曾看到过他在早上散步,我总会向他喊:“早上好!”他也总会微笑着朝我点点头。在这个特别的早晨,他从路的另一边转过来走到我的这一边,站在了我的跑道上,迫使我停了下来。我有些生气,母亲的评价(再结合以有着相似评价的一生)已破环了这一天的情绪,而现在这个人还挡住了我的路。

我当时正穿着一件T恤衫,是我的一个朋友在过中国春节时从夏威夷给我寄来的——它的正面是3个汉字,背面是檀香山的中国城风景。是从远处看见了我的T恤衫,方使他挡住了我的。他用蹩脚的英语指着T恤衫上的汉字兴奋地说:“你说(汉语)吗?”

我告诉他我不讲汉语,这件T恤衫是一个在夏威夷的朋友送来的一件礼物,我感觉他没能全部听懂我的话。接着,他非常热情地说:“每次看到你……你很棒……你很快。”

唉,我既不棒,也不快。但那天当我离去时,双脚突然具有了一种无法解释的弹力。在那个我先前曾想中途而废的地方,我没有转过身,而是又继续往前跑了6英里多。你知道,那天早晨我的确很棒,在精神上和心灵里,我的确很快。

因为那句微不足道的赞美,我便继续跑了下去。最近,我跑完了我的第四次檀香山马拉松长跑。今年的目标是纽约的马拉松比赛。我知道我不可能会在比赛中获胜,但现在,只要在我心里产生一点儿消极反应时,我就会想起那位中国先生,他确信:“你很棒……你很快。”

由于她,我渐渐认识到什么才是真正治病良方。

仁心胜于仁术——蔡木林

我是病理学家,专责分析人体活组织检查的结果。我细心观察活组织的颜色有什么转变,结构有什么轻微变化,又用显微镜观看细胞,找寻疾病的证据。

我只顾癌细胞,对癌症病人的心情和感受漠不关心。

病人开刀之后,我的责任是把癌分类,评断严重程度,确定扩散范围。我也搜集一切有用的数据,以协助医生决定是否再对病人使用辐射疗法或化学疗法。

今天早上,一位外科医生跟我讲起一个女病人。

她三十五岁,这里姑且叫她汉娜。汉娜得了乳癌,医生这时正在动手术把她左乳房长癌的部分切除,并同时切下腋下的淋巴结,以断定癌肿有没有扩散到乳房以外。外科医生对我说,汉娜担心自己不能看到三个幼小儿子长大。

我从档案中找出汉娜以前的活组织检查纪录,把玻片带回我自己的办公室去看。“活组织检查,二号房,”手术室护士喊道。我走了二十五步,穿过弥漫着消毒剂气味的狭窄实验室。柜台上是一桶桶用来处理组织的化学剂,以及一些装着鲜红或鲜蓝组织染色剂的玻璃皿。我戴上手套,取出从汉娜乳房肿瘤切下的组织。那是圆圆的一团脂肪状物质,样子像个熟油桃,摸起来也像。我用手术刀把它切开,看见中间有团桃核大小的东西,好像是白色的沙岩,硬如石头,又有深入的根,显然是癌。接看淋巴结送来了,一共二十二个。其中两个是白色的,很硬,切开后呈沙状。癌已经扩散。我把这个检查结果告诉了外科医生。

第二天早上六点半钟,我完成检查工作。二十二个淋巴结中,十一个有癌细胞,表示癌很可能已扩散到其他器官。我把这肿瘤分类为乳房导管引起的渗透性癌。在我看来,汉娜很快就要成为只存在于记忆中的人物,昨天外科手术病人名单上的一个名字。“纳德勒医生。”一个少妇站在我办公室门口。“对不起,打扰你了,”她说,“我可以看看我乳房肿瘤的活组织玻片吗?”

“现在?”六点钟了,我已忙了一整天。“你记不起我了,是吗?”她说,“我上个月在健康社区讲座听过你演讲。”

她的头发又短又疏,显然是接受过化学疗法。她容颜憔悴苍白,但似乎毫无惧色。“我是汉娜,四十三天前你诊断我长了癌。”

我记不起见过她,但是记得从她乳房肿瘤切下的组织像个油桃。“很晚了,”我对她说。

“不错,”她说,“也许已经扩散到骨头了。”

我可不是那个意思。“你当然可以看。”她也许是疼痛所致,有点吃力地在我的办公桌旁弯下腰,从双头显微镜察看玻片上那些染了色的死细胞。“这一丛丛的腺是小叶,”我告诉她,“奶就是这里制造的。”“看起来像是粉红色的绣球花开遍整个花园,”她兴奋地说,“这些呢?这些是什么?”

“管子,”我说,“把奶送出去的管子。”

“天啊,你看看,”她说,“装着奶的池塘、湖泊、江河、河口。它们看起来都很平静。”她不用别人教;她正在自己找寻真相。我把放大率从四十倍调到四百倍。再也看不到整体了,只看见个别的细胞。我等了几分钟,让她欣赏她自己细胞之美。然后我把载着正常组织的玻片拿走,换上另一块有癌细胞的。“哇,”她说,给恶性肿瘤混乱的内部形状吓得一时呆住了。“像是一个个东歪西倒地转动的变形呼拉圈。都损坏了吧,是吗?就像我真正的世界那样。”

“你真正的世界就是这样,”我说。她从显微镜上略微抬起头瞧着我。“我不断掉头发,心里很害怕,”她说,“我有副假发,但我不喜欢戴。我宁愿戴棒球帽,用围巾包着头,但我还是觉得难看。有人说那是虚荣心作祟,其实不只那样。每次我看到自己光秃的头皮,就自惭形秽,觉得自己很孤独。”“过几个月你的头发就会再长出来。”她两眼含泪。“那就好多了。”

多年来我处理过几千宗这类病例,但从来没对谁的病关心过,也从来没感觉到细胞和人之间的关系。

我很难过,因为我只能谈她的癌细胞。“化学疗法对我的影响大得令人难以置信,”她继续说,“接受治疗之后,我午夜左右醒来,嘴巴很不舒服,然后,突然哗啦哗啦地猛烈呕吐,像是火山爆发,吐得几乎连肠胃都翻了出来,非常辛苦。全身每一根骨头都作痛。后来,不舒服终于停止了,但不久又发作。然后又停止,又发作,直到天亮。”

她告诉我,她在服用环磷酰胺和阿霉素。这两种药物能抑制细胞繁殖,把正在迅速增加的癌细胞毁灭,却同时也把发细胞、骨髓细胞和胃肠道壁的细胞杀死。所以除了消除肿瘤,也引致病人脱发,血细胞减少,恶心,呕吐。这是场有计划的化学战。

“上星期有天晚上,我丈夫出门去了,孩子都睡了,”她说,“我独自躺在床上瞪着天花板,害怕得要命,浑身战抖。突然从窗口射进一道温暖的白光,照在我胸口上,真神奇,我立即心情安适,悠然入睡。我醒来后,知道是上天在照顾我。”她积极乐观的态度,使我感动。汉娜六年后才又在我面前出现。我当时正准备下班。她更虚弱了,脸色苍白,显得两眼又黑又大。她说一年前她癌病复发,肋骨上有三个阴影,肺部有一个。她接受了剂量更重的化学疗法,然后又接受了一次骨髓移植。

“我骨头上的癌像个小老太太,到处闲荡,来来去去。但是我应付得了,”她咬紧牙关说,“难受的不是癌,是药。我也害怕会死,心里很难受。”她这时是四十一岁。

就算她已向病魔屈服,从她的外表可一点都看不出来。“我来这里是想再看看我的癌细胞,”她说,“我想在银幕上看,像你的讲座中那样。我想要逐一细看。”

我在医院讲堂把一块她的活组织玻片放映在银幕上,癌细胞放大到高尔夫球那么大。

她沿看通道慢慢走上前去触摸银幕,用手指轻扫她的癌细胞,仿佛想把它们从紊乱状态理顺。“真像一个个月亮,”她说,“每一个的样子都不同。我想在这里呆一会儿,好好认识它们。”

“不忙。”我站在放映机旁边的黑暗中。

汉娜终于走回来了。“我要坦白告诉你一件怪事,”她说,“上次化学治疗结束之后,我并没有宽慰的感觉。我仍然担心,怕可能有几个坏细胞漏网,又怕化学疗法对我已经不再有帮助。到现在我还是害怕。

我感觉到她的信心和恐惧心理在激烈斗争。在这一方面,让别的人来帮助她比较合适,我能做的只是倾听。

四年过去了,汉娜再来找我。“我真是很没用,”她说,“癌又复发了,扩散到肝,但我就是不相信我会死。”

我注意到她下眼睑的颜色加深了,脸色则更苍白。她全身疼痛,走动的时候面容扭曲,慢慢来到房角一张皮椅旁,小心翼翼地坐下。她腰上绑着个呼叫器大小的化学疗法泵机。“我想多了解些我身体里面的这些小捣乱鬼,”她说。癌细胞内部的细胞器太微小了,用我的显微镜无法看到,于是我给她看放大十万倍的黑白电子显微图。

她看看显微图,看得很入神,但没有做声。我等着听她这次用什么比喻来形容她的癌。“癌细胞既然对身体有那么大的破坏力,为什么还要不断繁殖?”

她终于说,“为什么它们不死掉?”她不再去想美丽的图像、比喻;她要正面对付她的癌。

我告诉她,机能障碍和多余的细胞通常会自行毁灭。

“癌细胞会不会自行毁灭?”

“显然不会。癌细胞忘掉怎样死亡了。”

“我也是,”她说,脸上浮起一丝笑容。接着她突然哭了起来,混身战抖,似乎所有藏在体内深处的苦痛都跑出来了。“我有三个乖儿子,又有爱我的丈夫,”她说,“我要是死了,他们会很凄惨。因此我一定要撑下去。”

我紧紧搂抱着她,好久才放开。这是我第一次这样做。我敬爱汉娜,也欣赏她应付癌病的态度,她的坚强,她的斗志,她维护家人的决心。

同类推荐
  • 细数那些叫思念的羊

    细数那些叫思念的羊

    现世安稳,岁月静好,一个女人温柔了岁月,与这个世界握手言和。张晓风干净的文字淡淡的情绪,道出一个好女人的岁月沉淀后的世事人情:面对父母老去离世,才发现你从未真正解读他们的内心;爱情婚姻中,我和他,只不过是凡世中,平凡又平凡的男子和女子,注定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可述,但生活中淡淡一句话里,却也有感念不尽的柔情;身为人母后自己体会的种种,忆起母亲的不易和牺牲,世上有什么角色比母亲更孤单?一个平凡女人一生的故事在文学大家张晓风笔下潺潺流出,让人想起自己的汗水、困惑、孤独、幸福、收获,想起这喧闹而安静的一生。
  • 评点李渔:《闲情偶寄》、《窥词管见》研究

    评点李渔:《闲情偶寄》、《窥词管见》研究

    《评点李渔:<闲情偶寄>、<窥词管见>研究》作者杜书瀛,研究李渔30余年,他对李渔研究的理论内涵的发现和阐述,多有超群出众处,自1982年推出《论李渔的戏剧美学》开始,陆续出版了一系列李渔研究的专著,成为享誉海内外的李渔研究专家、行家、大家。《评点李渔:<闲情偶寄>、<窥词管见>研究》是杜书瀛先生关于李渔最新最全的一部专著。他借鉴中国古典文论中特有的“评点”的形式,对清代戏曲家、理论家李渔两部重要著作《闲情偶寄》和《窥词管见》进行全面、系统而深入的校勘、注释和评点。
  • 死囚

    死囚

    《死囚》的内容全部来自丁一鹤对案件当事人的亲自采访和他所接触的相关案卷,而且是对案件鲜为人知的内幕进行原汁原味的展示和披露。因为作者的采访和掌握的资料是一手的、真实的、独家的,所以《死囚》对于案件的报道是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而且大多内容是读者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丁一鹤用纪实文学的方式记录中国法制进程的一些片段,《死囚》所展示的案件都在北京和全国产生过一定影响,有的案情也通过各种传播渠道为广大读者所知。
  • 访美见闻

    访美见闻

    两年前,带着访学任务,装着家庭、单位的嘱托,飞越太平洋,到了陌生而又熟悉的国度——美国访学。作为地理学者,尽管已经对美国的自然地理和风土民情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我初到美国,中美之间的对抗和较量便开始展开,从思想到行动。
  • 拓荒者的恋歌(天津卷)

    拓荒者的恋歌(天津卷)

    本书记述1989年12月6日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创办以来生动的历程。
热门推荐
  • 笑林

    笑林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爱情的面孔

    爱情的面孔

    《爱情的面孔》,由当代先锋小说家墨白创作的中篇小说。小说主要讲述一位成名作家在寻找爱情的途中所经历的种种诱惑,从而作者侧面的通过这样的故事来引领人们去思考,去反思,道德与欲望,爱情与性几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 走向天安门

    走向天安门

    本集包括七十二首短诗,其内容大致概括了二十八年中重要的前进脚步。诗集尽管薄些,但我却不想人为地硬性添加。
  • 燕台再游录

    燕台再游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雷撼九天

    雷撼九天

    为一句话,激起了他生活的涟漪,让他成为众人的出气包。也是因为一句话,他不得面对一个陌生的开始,更是因为一句话的承诺,他另辟思路,用别样的思路和方式将大陆的局势改写。来自21世纪科技世界的灵魂如何在这个修真大陆中立足,如何让所有的人接受超前的思维和创新的思想。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一句话,一人生!
  • 重生之魔神再现

    重生之魔神再现

    一代魔尊被众神追杀,直至陨落。魔界也被灭族。今朝重生必然奉还。神挡杀神,佛挡杀佛。杀戮天下,谁能挡我。结识一群伙伴,并帮他们铸就神位,抵抗一次灭世灾难。寻求力量,主宰混沌!
  • 黑道冷颜少女

    黑道冷颜少女

    拥有着冷如冰山的外表,却没人知道她就是世界第一的杀手!
  • 逼婚,纯禽老公太坏

    逼婚,纯禽老公太坏

    他玉树临风俊朗不凡,还是传说中的红三代权二代富一代黑几代,是明星名媛所追逐的顶级钻石王老五,为毛就这样贸然答应她的求婚,而且还苦苦逼婚,看纯禽大叔与小白萝莉的有笑有泪有爱,鸡飞狗跳狗血淋头斗智斗勇的逼婚喜剧。
  • 豪门婚爱:前夫,太无耻!

    豪门婚爱:前夫,太无耻!

    他搂着新欢,把怀有身孕的她赶出了家门。新婚之夜,他让她独守空房!婚后的半年。可她依旧坚守在他的身旁,无视他的冷漠与薄凉。可是感情的世界里没有天道酬勤!“牧瑾璇,立刻消失在我的世界里,永远!”目光如鹰隼,阴狠犀利,冰冷刺骨!她看着他,泪中带笑,凄迷哀婉,“陆井源,你不过仗着我爱你……”【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疯狂太阳系

    疯狂太阳系

    一千多年前玛雅人留下预言,地球在二零一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的黑夜降临以后,十二月二十二日的黎明将永远不会到来。转眼间,到了二十一世纪,也是该验证玛雅人预言的时候了。紧接着,木星脱离行星运转轨道,地球与木星擦边而过,被撞向陨石带,金星与水星被木星吸附,之后,木星与太阳相撞,太阳系风暴一触即发。地球上,遭到接二连三的陨石袭击。不明天体与日俱增,为了生存,地球上生命的内部斗争接连不断。太阳系是否会被毁灭形成一个新星系,地球又将如何面对生死存亡的一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