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最根本、最耀眼的伦理范畴和取向,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文化的精髓,诚信思想贯通古今,对人格塑造、品德的培养都产生了重大而深刻地影响。“诚信”作为一种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其思想内涵主要有两层意义:“诚”作为哲学与道德范畴,本义真实,亦即宇宙万物真实无妄的本然之道;引义诚实,是为人的基本素质;“信”作为道德和行为规范,是为信用,是人的内在“诚”的外化,体现为社会化的道德践行,亦即取信于人。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ní,小车无軏yuè,其何以行之哉?”
“译文”孔子说:“做人不具备信德,就不知道他有什么可取之处了。好比牛车缺乏輗、小车缺乏軏的结构一样,这样的车靠什么行路呢?”
“评析”孔子把无信比作没有轴的车,没轴的车不能行走。一个人有才华,接受过系统教育,但不具备信德,就像古代的车子,少了车辕横木上的一枚小小的衔接结构,就无法负重远行。
诚实守信是做人的根本,是一个人不可缺少的道德品质。诚实就是不说谎,不做假,不欺骗别人;守信,就是信守诺言,答应了别人的事一定要去做。对于员工而言,诚信的品质尤为重要。只有诚实守信,才能学有所获。有些员工,平时工作不努力,到了考评的时候,就依靠吹牛拍马来过关。以欺骗的手段取得竞争,能暂时减轻压力,甚至获得荣誉,但信誉却无可挽回的丢失了。长此以往,你将无任何收获。
坚持正义,不拘小节
“译文”孔子说:“君子固守正道,而不拘泥于小信。””
“评析”孔子注重“信”的道德准则,信必须以“道”为前提,即服从于仁、礼的规定。换句话说,君子守大信,不守小信。“贞”就是大信,“谅”就是小信。我们今天说“言必信,行必果”,含有肯定的褒义,但在孔子那里,这还只是小信。
孔子为什么要分大信、小信呢?这跟他的另一个思想有关。在《论语》中,孔子有很多地方是主张变通的,主张君子要善于通权达变。做一件具体事情之前,允许你在技巧上、在策略上有变通,以便更好地做好这件事。在今天看来,这句话依然显得精辟。君子做人,从来都是坚持正义而守大信,观大势,顾大局,不一定要局限于小节上。
子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
《吕氏春秋》
孔子穷乎陈蔡之间,黎羹不斟,七日不尝粒。昼寝,颜回索米,得而爨之,几熟,孔子望见颜回攫其甑中而食之。选间,食熟,谒孔子而进食,孔子佯为不见之。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后馈。”颜回对曰:“不可,向者煤炱入甑中,弃食不祥,回攫而饭之。”孔子叹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
意思是说:
孔子穷困于陈蔡之间的地方,饭菜皆无,七日未吃过米了。孔子白天睡在那里,颜回讨米,讨到后做饭,差不多熟了,孔子望见颜回从锅里弄饭吃。一会儿饭熟了,颜回去叫孔子过去吃饭,孔子假装刚刚什么都没看见,起身道:“刚刚梦见先人,我自己吃干净的饭,却用剩饭给他们吃。”颜回回答他说:“不是那个样子的,有煤灰掉到锅里,丢掉了可惜,就弄沾有煤灰的米饭出来吃了。”孔子叹息道:“人相信的都是眼睛看到的,但是眼睛看到的却不可信;人依赖的是自己的认识,但是主观认识也是不可以信赖的。弟子记住,知人非常难。”
人的知,是来自于观察和分析,而观察仅仅接触到的是相,并不是事务的本质。
人永远只能接触事务的表象,永远不可能接触到事务的本质。
所以,犯错误后深刻反省,追其错误的根本原因。
白居易有一首诗,也是说识人的,虽然比孔二的深刻程度差不少,但是很平民化,摘录如下:
放言(白居易)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