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是一种社交性很强的职业,它要求从事该项职业的人具有让采访对象畅所欲言的能力。那么,有经验的记者是怎么做的呢?
首先,他们会抱着“我喜欢采访对象”的心态来开始采访工作。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说的是皮格马利翁爱上了一座美丽的少女雕像,从此他每天都深情地对着雕像倾诉自己内心的爱慕,终于,雕像被他感动了,真的成为一位活生生的美女。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但就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而言,“ 喜欢对方” 的确能发挥很大的功效。
只要你抱着“他是一位好人,我喜欢他” 的想法,对方多半会与你推心置腹地交谈。反之,如果你带着一种讨厌对方的情绪与对方进行交谈,对方往往会表现得相对抵触,而交谈也会不欢而散。
非指示疗法和协谈中心疗法的创始人EBHB罗杰斯曾说过:“ 以无条件的诚意进行会谈,能够打开对方的心灵,同时也能使对方对自己,
产生好感。”
其次,记者们的采访往往都是从无关紧要的闲聊开始的。
任何情况下,你主动与人会面、交谈,肯定都有你特定的目的。如果一开始你就立刻让话题直奔目标,那么结果很可能是对方拒绝回答,或者对方做出不实的回答。
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结果,主要是因为直奔目标的交谈方式有两大弊端:一是一开始就要求对方通过仔细思考做出回答,会让对方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进而引发对方的抵触情绪,二是一开始就直奔自己的目的,会让对方产生一种被你忽视的感觉而产生心理阴影。
一旦你采用这种方式造成了彼此间的鸿沟,那么,无论你之后说得如何天花乱坠,也很难将局势挽回。所以,在见面之初,先与对方谈论与他相关的既成事实或经验的话题,然后再慢慢地向你自己的目的靠拢,才能够让你达到目的。切记,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第三,怎样称呼对方是关键。
心理学家指出,想要与一位初次见面的朋友快速地熟络起来,称呼是关键。你最好称呼对方的姓名,而不要“ AA科长” “ AA经理”
“ AA主任”“ AA董事长” 等。因为人一旦被冠上了这些头衔,就会扮演起相应的角色,会特别注意该角色的任务和地位,并借此掩盖起那个“真我”,而称呼对方姓名则能够给对方一种“ 你现在已不是一位科长)经理、主任等*”的心理暗示,暗示对方是单纯的一个人,从而解除其心理武装,而且还可以预防对方在谈话之后以“ 我还要征求经理的意见……”之类的托词来敷衍你。
当然,不排除有一部分人非常喜欢别人称呼自己的头衔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对这种人,你不能直呼其名,而要投其所好地称呼他的头衔来满足他的虚荣心。这样才能获得他的好感,进而使他在你面前畅所欲言。
向记者学得这三招,一定能让你顺利地打开对方的话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