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时与势
审时度势,方能进退自如。
人生的成败,与时势关系很大。时势造英雄,我们的祖先概括了这万古不变的至理名言,说尽了人生成败与现时世界的关系。大才大智大福成大事;小才小智小福则成小事,无论大才与小才,英雄与凡人,要有所成,皆须取决于时势。
大抵说来,乱世出英雄,治世多才子;上升之世,志士仁人,忠正君子畅行其道,国家民族富强兴旺,人民安宁幸福;衰微之世,奸佞小人,阿谀逢迎之徒飞扬跋扈,国家蒙难,人民生活水深火热。
春秋战国,群雄割据,天下纷争,人民受难,这是坏事。另一方面,这一时期又孕育了一大批开创社会历史新文明的人才。政治上,以秦国的商鞅变法为标志,开始推倒奴隶制,确立封建地主的统治地位,确立郡县制,敲响了奴隶主分封制的丧钟。而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又实行学术自由,鼓励知识分子著书立说,以作为其军政行为的参谋与参考。这样的结果,就形成中国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作为历史文明的成就,它使中国在哲学、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文化、生活方式进化到封建社会的成熟时代,尤其是在学术思想上,它开创了中国历史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因此,与这个时代相称的便是一批影响千百年的开创型杰出人物。哲学上的老子、孔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政治上的春秋五霸、商鞅、李斯、秦始皇;军事上的孙武、吴起、伍子胥、孙膑;科学上的公输班、扁鹊等等。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成功者与英雄。一般从成败的客观结果看,乱世出英雄。因为乱世,给人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更多。相反,治世给人提供了和平、安宁,同时,也必须付出另一种代价:收敛个性锋芒,遵守既定的社会秩序。这样,个人获得平安,也同时失去许多建功立业的机会,加之床上有被,锅中有饭,出门有路,受人侵犯有法律保护,如此,好端端的生活,大家都得爱惜点,互相体谅点,个性圆通点。
东方朔曾因一封上奏文章为武帝看重,来到武帝身边工作。武帝很欣赏他,常让他陪着吃饭。他常把吃剩的肉揣到衣兜里带回去,衣服弄脏了也不在乎。武帝私下送给他的绸缎,他也只随便往肩上一搭,然后退下。因为他的才学、能力,武帝还经常赏钱给他,他也不把钱当一回事。
汉武帝看到东方朔这些举止,很叹息地说:“这个人要不是有这些毛病,谁还赶得上他呢?”
看到东方朔如此行为,有人就问他:“苏秦、张仪在世,都帮助帝王做出一番大事业。像您这样有学问有见识的人,行为这样特别,也不想升官,这是为什么呢?”
东方朔这回可认真了:“各位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了。苏秦、张仪是因为生活在乱世,如果在今天,他们肯定连个侍郎都捞不着。古人说得好,天下无害灾,虽有圣人,无所施其才;上下和同,虽有贤者,无所用之功”。时代不同了,情况就发生变化。即便在民间,不见天日的大人物大有人在;和平时期,被埋没也常在情理之中。此一时,彼一时,东方朔一句话说尽了时势与人才之关系。
天时与地利,此二者密不可分。“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夫环而攻之而不胜,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孟子这段话说的是军事战斗中的地利。说明白点就是,有三里长的内城,又有七里长的外城,敌军重重包围,猛烈进攻都不能攻破,这是占地利的便宜了。军事上的地利如此,日常生活与事业上的地利更重要。
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便是地利对人们生活的作用。水里有鱼虾,水亦可行船。于是江边、湖边、海边的人便可以渔为生。捕鱼、卖鱼,鱼便养活了水边的人。水可行船,便可航运,这又是一条生路。山里有竹木、有野兽,还有土地,于是也就有了山里人的养生之宝。上山打猎,伐木贩卖,柴米油盐便有了着落,生儿育儿也便有了衣食住行的条件。一马平川,沃野千里,有的是土地,这又是地利。地可种庄稼,民以食为天,有饭吃了,便可进而争取一切。
所以说日常生活与事业上的地利更重要,是因为生活天天延续,人生事业无地不有,地有利,生即有根。个人走入社会,求生存,求发展,有很好的天时地利条件,固然重要,但这只是大的背景。大的背景必须和人的具体生活与工作的环境结合起来,才能体现出其好处来。因为从大处着眼,高瞻远瞩,还须小处着手,落到实处,自己努力,又与他人好好合作,事情才有望,一桩事业才可办好,正确地审时度势,才能进退自如,左右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