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才与德
德者才之主,才者德之归。
统御者须德才兼备,尤其应以德为重。《左传·阁公二年》中说:“无德而禄,殃也。”意思是:没有德行和功绩,而享受优厚的待遇,这是一种灾祸。《汉书·景十三王传》中说:“亡德而富贵,谓之不幸。”意思是:没有德行教养而生活在优裕的环境和处在很高的地位,这可以说是很不幸的事。古人的这些话,论述了德的重要性。
德与才是怎样一种关系呢?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意思是:才能,是德行的凭借;德行,是才能的统帅。洪应明在《菜根谭》中也说了与其大意相同的话:“德者才之主,才者德之归。”他强调,品德支配才干,才干为品德服务。
品德是才智的主人,才智不过是品德的奴隶。作为人不仅要培养自己的才智,更要修养自己的品德,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品德需要顽强的意志、长久的磨炼,需要静心思考体味,需要在生活中慢慢养成。一个人恃才傲物,就是没有品德修养的明证。如果只有才干、知识却没有品德修养,就等于一个家庭没有主人而奴隶当家,这又哪能不使家中遭受鬼怪肆意侵害呢?
孟子认为:夏、商、周三代得到天下就是因为有仁德,失去了天下就是因为没有仁德。国家的衰盛存亡的道理也就是这样的。做天子的没有仁德,就不能保全天下;做诸侯的没有仁德就不能保全国家;做卿大夫的没有仁德就不能保全宗庙;做学者与平民百姓没有什么仁德就连自己的性命也不能保全。现在有的人憎恶死亡却不喜好仁德,这就好像畏惧醉酒还硬要喝酒似的。
唐太宗时,马周从乡下来到京城,住在中郎常何的家中。贞观五年(公元631年),唐太宗命令百官上书诉说朝政得失,常何因为是武官不精于治国之道,马周便为他写了二十几件朝政得失的奏章,让常何上交,结果这些意见很合乎太宗的要求。
太宗对常何的才能感到奇怪,便问常何这是怎么回事?常何说:“这确实不是我的本事,是我的客人马周一手起草的。他每次和我谈话,都是以效忠为本。”
太宗当日就召马周来见。马周来到之前,太宗连续派人催促了四次。会见时,两人谈得十分投机,太宗便命马周在门下省值班。
贞观六年,授马周监察御史,所作所为很合太宗意旨。太宗因常何举荐人才有功,赏他丝帛三百匹。
这个故事可以给我们许多启迪:唐太宗四催马周,说明他爱才心切。马周能立即被收在门下省值班,因为他有才能,“以效忠为本”,德才兼备,才被启用。
汉代著名佐政臣相宋弘,曾任东汉太中大夫、大司空等官职,其俸禄很多,但他将每年所得俸禄都用来赡养家人和亲属,《后汉书》说他“家无资产,以德行致称。”
有一次光武帝刘秀问他能否推荐一个博学的人才给朝廷录用,他就推荐桓谭给刘秀,并说桓谭的才学几乎能和杨雄与刘向父子相比,于是刘秀任命桓谭为议郎的官职。可是他听说桓谭常常听从皇帝的要求,为刘秀鼓琴,弹奏“郑声”(即低下的乐曲),心里很不高兴。就在桓谭下朝之后,招来府里,说:“我之所以推荐你,目的是帮助皇帝做有利于国家的正经事。而今你却屡屡为皇帝弹奏低下乐曲,岂不是引诱皇帝走上邪道吗!你必须改正这一点。”桓谭听后深感自己有错误,并且一再对宋弘表示感谢。
不久,又一次大会群臣的时候,刘秀又要桓谭弹奏低下的乐曲。桓谭见宋弘用眼瞪他,遂不敢弹奏。刘秀问他为什么?这时宋弘离开座位,向皇帝行了礼后说:“臣所以推荐桓谭,是希望他能以忠正的道理引导皇上,而今却使皇上沉迷于低下的声音,这是为臣的犯罪呀!”刘秀听了也觉得有道理,就作罢了。
还有一次宋弘又见到刘秀对其御座新屏风上面画的仕女图像多看了几眼,于是又很严肃地向皇帝说:“我没看见过修养品德像喜好美色那样用心的人。”刘秀立即命令把屏风撤掉,并向宋弘说:“闻义则服,可乎?”意思是只要你说得对,就照你说的办,可以吗?宋弘表示说:只要皇帝注重品德修养,臣下就心满意足了。
此后不久,光武帝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新寡,皇帝有意与她议论群臣,以便看看公主对谁有意。公主说:“宋公威容德器群臣奠及。”对宋弘表示有意。刘秀说可以想想办法。有一天宋弘被引见去到皇帝居室,刘秀请湖阳公主坐在屏风后面,然后问起宋弘说:人们常讲,当了官就不认穷朋友,发了财就换上更年轻的妻子,这也是人之常情吧?宋弘回答说:臣下却听到另一种说法,是“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意思是贫贱时候交的朋友不应该忘掉,共度艰苦生活的妻子永远也不能抛弃)。刘秀一听就向他姐姐说:“事情办不成了。”这桩婚事只好作罢。
这个故事充分体现出宋弘的正直品格和高尚情操,至今还被传为佳话。
御人者有德固然重要,但没有才能也不行。
唐朝有位有名的诗人叫顾况。一天,他正在家中书房读书,忽然家人来通报道:“老爷,门外有个青年人求见。”顾况问:“来人叫什么名字?”家人说:“这个没问,他说是来向老爷请教做诗的。”顾况听如此说,立即放下手中的书说道:“那就请他进来吧!”
来访的这个人年纪很轻,长得眉清目秀。他进门后先行了礼,然后说道:“晚生白居易进京赶考,久仰大人诗名,今日特来登门求教,恳请大人指点。”说完,双手递上一册诗稿,然后很有礼貌地站在一旁。
顾况接过诗稿,问道:“你今年多大啦?”白居易答道:“十六岁。”顾况十分幽默地说:“居易,居易,长安米贵,居大不易。”意思是说,你叫白居易,但长安城米价很贵,要居住谋生可不容易呀!白居易听后忙点点头说:“请大人多多指点。”顾况将诗稿翻开,第一篇写的是《赋得古原草送别》。看完后,心里十分高兴,他想:“别看眼前这孩子年岁小,可诗写得很精彩,真是个难得的人才啊!”于是开口说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一句写得太好了。你用生命力十分顽强的野草来衬托送别的情意,太妙了,真是意味深长啊!”略一停顿,顾况又说:“赋得古原草,欲居也不难。”就是说,你写得古原草这样的好诗,有这样的才学,要在长安城居住谋生也不难了。白居易听顾大人夸奖,心里不由一阵高兴,忙鞠了一躬说道:“多谢先生鼓励。晚生不才,还望多加教诲。”
后来,顾况不断向京城的知名学者介绍白居易的才华,使白居易很快声名远扬。贞元十四年,白居易以进士就试擢升甲科,任秘书省校书郎,步入仕途。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