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818100000001

第1章 早期的报业与记者

一、近代报业概况

1.《申报》创立前后的报业

报业的发展,与整个社会的发展状况及人们对信息的关注和需要水平密切相关。报业进入我国,并非因经济发展、社会进化的需要而自然产生,因此必须寻找适合的土壤生存下去。

《申报》创刊前,我国已有邸报发行,内容仅限于朝廷宫门抄、上谕和奉旨,只供官场阅看,一般读者难以看到,不能算作近代意义上的报纸。这种发行量不多的朝廷出版物、由民间报人(或驿站人员)抄录邸报上的官方文字印刷成的京报,在京城和各地发售。①

《申报》创刊伊始就谈到新出现的报纸与传统邸报的不同,称“邸报之制,但传朝廷之政事,不录闾里琐屑而已,故阅之者学士大夫居多,而农工商贾不预焉。反不如外国之新报,人人喜阅也,是邸报作成于上,而新报之作成于下? ?”②《申报》期望国内读者能了解该报与邸报不同,并将自己的读者扩大到士大夫阶层之外的普通大众,这也是《申报》日后深入中国普通社会的重要原因,以致人们一提到报纸或新闻,“申报纸”成为代名词。

《申报》1872年创刊时,报纸仍是一种刚刚出现于沿海的新事物,就整个社会而言,小农经济为主的近代生产方式使新闻信息的社会需求极其贫乏,读报远未成为普遍的社会接受行为,与普通人的生活仍有很大距离。那时报刊读者很少,常年订阅报纸的,“盖大率洋商开设之洋行公司,及与洋商有关系之商店为多”③。

创办人美查对《申报》以营业为前提,所以将读者对象定位为“此报乃与华人阅看”,对言论不加束缚。他有时自撰社论,其社评被认为“无所偏倚,是其特色”。美查此前为在华经商的英国商人,并不精通报业事务,但对新闻也有自己的看法。《申报》虽在租界,言论上有较大自由,但他仍告诫主持《申报》的主笔们,应多登新闻,少发议论,以免因言论招致麻烦,“慎勿评品时事,臧否人物,以缨当世之怒,以取禁止之耻”④。

近代电讯事业在我国创立以前,新闻信息的传播依靠传统方式,传播速度缓慢。上海到北京南北相距3000华里,将《京报》或京城消息传到上海,以骑马传送要二十多天甚至一个月。如骑马至天津,再由天津的轮船带到上海,最快也需一周左右。1882年初,中国开通了天津至上海的电报线路,《申报》馆把该电报线路看做是加快传递新闻的极好机会,迅速通知京津地区的采访员,利用电报传递新闻,并以“本报电音”为题头,传递朝廷谕旨、奏折和京津要闻。当时文人学士看重科举,每逢殿试放榜,都翘首京城。自从利用电报线路传递消息后,每逢一年一度的殿试在北京长安街公布,《申报》的采访员即抄录结果,派人快马加鞭、日夜兼程地将金榜送到天津,再用电报发到上海发表,上海和江浙邻近地区为之轰动。① 《申报》由此获得读书阶层的推崇,影响力也随之扩大。

洋人在我国设立报刊后,国人也开始努力尝试最初的办报。但民间报纸很难开设,“夫民间创设新闻纸,难免犯君官之语,君隔九重或尚不知,官则未有不知者,一旦大肆威虐,重则封闭,故民间亦不敢冒罪开设也”。“当时清朝文字狱残酷,报纸刊登新闻、发表议论,不管怎么谨小慎微,也可能在一个事件或一言一语中触犯朝廷或地方官吏,自认招致责难、查封甚至闭馆。”②

尽管如此,国人所创办的民报还是先后出现了。1873年在汉口出版的《昭文新报》是我国最早的民报,其他还有1874年在上海出版的《汇报》、在香港出版的《循环日报》、1876年在上海出版的《新报》、1886年在广州出版的《广报》,这四家报纸都是当时非常熟悉外国情形的人所办,可惜国人尚不知阅报为何事,未为社会所重视。如《昭文新报》最初每日一出,后来因阅者甚少而改为五日一出,但销路仍不佳,未几遂停,随后国人最早创办的几家日报就只剩下《循环日报》了。③

2.政党报刊的兴起

报纸在中国较早影响到官僚阶层和知识界,并最初满足了这批读者的需要。外国人将近代报刊及办报意识带入中国后,新兴报业的出现给传统的言论及信息流通带来强烈冲击。在内忧外患中,苦苦寻求救国强国之法的文人志士,逐步认识到报纸的作用,并将这种新兴的传播方式视为推动社会变革的宣传利器,报纸遂成为他们获取信息、发表意见的重要渠道。而这种需要,为报纸的早期发展提供了最初的生存空间,社会精英也通过报刊开始寻求更大的社会影响力和社会支持。

19世纪90年代中期,主张维新变法的人形成一个派别,报刊成为其得力的舆论工具。由此,中国出现了最早的政党(团体)报纸,并开创了政治家办报的先河。维新派的三份刊物先后为《万国公报》、《中外纪闻》、《强学报》,在这几份刊物的极力宣传下,维新变法成为全国性思潮,势不可挡,由此也拉开了我国的第一次办报热潮。1896—1898年,在办报热潮中创建的105家中文报刊,有70%是维新派所办(或同维新派有关系),这些刊物以来自官僚和知识阶层的阅读者为主。黄遵宪、梁启超等人1896年8月创刊于上海的《时务报》,就特别受到知识界和官僚阶层的欢迎。知识界人士争相阅读,有的学堂还定为教材,连某些官员也以读该报为时髦。湖广总督张之洞、湖南巡抚廖寿丰、安徽巡抚邓华照等,都曾叱令订购《时务报》,发给下属阅读。《时务报》创刊时发行3000多份,半年后就增至7000多份,一年后达12000份,最高时曾达17000份,成为当时销量增长最快的报刊,梁启超曾以“举国趋之,如饮狂泉”来描述昔日盛况。《时务报》也使梁启超声誉鹊起,以致“通都大邑,下至僻壤穷陬,无不知有新会梁氏者”①,由此可略窥该报影响之广。

与政令系统的信息传递相比,报刊这种趋向民间化的传播方式的出现,开始改变着社会对信息的需求。虽然到1908年,通过报刊传递的信息仍是局部的,但已开始在社会中发挥出不可忽视的影响力。人们发现了一面可以用来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对照的镜子,并通过这面特殊的纸镜子,促进着近代中国国家意识、民族意识等现代意识的苏醒。报纸在近代中国所发挥的鼓动舆论视听、提高民智、推动社会变革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在信息量极其匮乏、信息渠道单一、唯我独尊的传统观念不断受到外部挑战的环境下,报刊成为人们得以最直观、最感性地进行自我认知、交流及表达观点的重要手段。报刊对沿海及内地的学生、知识分子影响之巨大,远非有限的发行量能够说明。

政党报刊在辛亥革命时期一度占据突出地位。民国成立后,报刊舆论结束革命还是立宪的争论,随着时局变幻,进入民国初年诸侯争霸、各种思潮学说喧嚣一时的多元时代。

3.早期报纸的内容

自同治末年到光绪中叶,我国近代报纸的日报编辑形式,一般首先是论说,其次是上谕或宫门抄,次为各省各埠要闻,末为本埠新闻。当时还没有“专电”这个名词,除电传上谕外,如遇各省大员出缺、或兵变、大火灾等消息,间由访员发电报告,但也不是常见之事,因此这个时期报务非常简单。②

早期报纸的主要内容“大率里巷琐闻,无关宏旨”,对于国家大政事、大计划,别说无从探访,即使得知也绝不敢形诸笔墨,因此报纸的资料,大半模糊而琐细。报纸门目中的谕旨、奏折、宫门抄、辕门抄等供给官场中人浏览,借此获知官场的“升迁调降等情形与送往迎来之事迹”;至于各省各埠琐录,如试场文字、书院题目、命盗灾异,以及谈狐说鬼等则供给普通社会人士阅读;其他内容如商家的市价、轮船的行期、戏馆的剧目等属于广告性质的部分,则便于一般人阅读,也可作为游客的指南针、旅行者的消遣品。①

甲午以前(1895年前),报纸很少谈论政事,对于官场中人更不敢妄加只字。江南提督谭碧理只因其往来淞沪之间为报纸所记载,即命人与报馆交涉,要求不得登载,后又行文总督,大肆诋訾,官吏敌视报纸之心可见一斑,这种情况在甲午以后发生改变。到戊戌政变时,上海的报纸开始对守旧派有所微词,而各报的论说,也常建议创办航路邮政、改良市政水利等诸凡兴利除弊裕国便民之事,虽不尽为当局所采纳,但促起其注意之力,则甚伟也。②

在清廷“不准议论政事,不准臧否人物”的禁令下,中国的报纸最初是没有评论的。后来《官书局报》总理大学堂大臣孙家鼐请开除禁令,其奏折中有“仿陈诗之观风,准乡校之议政”之建议,得到清廷批准,其后报纸才公开地有论说。当时科举还没有全废,办报的大多是半路出家的文人,因此他们所写的论文,仍不免有八股气味。写的人写腻了,找不到题材,每天凑几百字算数,看报的人越看越觉得没有意思,因此报纸的销路也始终没有打开。1895年中日之战后,国人同仇敌忾之心颇盛,强学会的《中外纪闻》与《强学报》,先后刊行于北京、上海,执笔者皆魁儒硕士,声光炳然。我国人民之发表政论也自此开始。③

4.报纸的短评及白话文问题

陈景韩担任《时报》主笔时,开始提倡用短评,使读者耳目一新,也使中国报纸的言论由“论”进入“评”的阶段。各报看见《时报》的短评很受读者欢迎,都纷纷仿效,于是短评风行一时,代替“论说”的地位。后因环境压迫,短评又只存形式而没有内容,受到读者的指责,各报再加改革,但不愿恢复到以前的样子,就把“评”和“论”揉在一起,变成了“评论”。④

在提倡白话文前,绝大多数中国报刊使用文言文报道或记事,这对那些虽然识字但教育水平较低的人而言,存在使用上的障碍。针对这种情况,1876年申报馆印行《民报》,这是我国报纸最早尝试白话报章,该报号称“目专为民间所发”,最大特色为“字句俱如寻常说话,每句及人名、地名尽行标明,庶几稍识字者便于解释”。这里的“民间”是指知识水平较低的店员和劳工阶层。

国内最早热心提倡白话文的是无锡人裘廷梁。他认为,要想启迪民智,除教育外就应读报,而要使报纸人人能读懂,就该从白话开始,因此他在1898年创办了《无锡白话报》。此后,江浙地区白话报一度出现过短暂兴盛,《苏州白话报》、《杭州白话报》、《扬子江白话报》与《京话报》等先后创办,但并未引起社会重视。到民国元年,全国仍有不少白话报章创刊,仅北京一地就不下十四五家,但大多在短期内先后停业。① 现在看来,当时读报者仍以知识阶层为主,而白话文在这个阶层里很难被接受;与此同时,中下层的民众又大都买不起,看不懂报纸,所以白话文报纸无法生存下去也就不奇怪了。白话文真正进入中国报界为时尚早。

辛亥革命前后宣传革命的报刊,毋宁说是以报纸形式出现的宣传鼓动材料和单行本言论集更为确切。这个时期各式的观点和主张在社会上流传,难以预料的时局引起人们对信息的极大需求。那些在青年学生、知识阶层中享有很高影响力的报刊,正是适应了这个特定社会时期的需要,而使人趋之若鹜。其后,随着政局的变化,过去单纯以鼓动宣传为主的报刊从内容特色上逐渐失去优势,同时那些一度为革命而热心办报的人,在革命胜利后,大都随着个人理想转向政界。革命报刊是特定时期的产物,很少可以长久生存下来。虽然大多昙花一现,但它们在开启民智、推动社会变革方面的确是值得浓墨铺陈的一笔。辛亥革命前后,报纸确实发挥了很大的宣传和鼓动作用。

二、早期的新闻从业者

近代报业移自外邦,最初国人对其认识有限。在西方被誉为“无冕之王”的新闻记者在中国却极为社会所轻视,所谓社会地位几至无从谈起。

近代报业出现前,我国已有卖“朝报”的先例,因此国人很容易将早期报纸与传统朝报等同起来,认为“报馆为朝报之变相,发行报纸为卖朝报之一类”②。当时朝报所传播的消息在民间可信度不高,卖朝报的人社会地位也非常低下,致使社会对从事报业的人也给予同样的判断。因此,报业初期,报纸及早期的新闻从业者遭到社会轻视也在情理之中。

早期新闻从业者的来源,也是他们遭受社会轻视的重要因素之一。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前,社会优秀分子醉心于参加科举谋求功名,无人愿去从事新闻事业,所以剩下肯从事新闻业的,大多“不过是佯狂之士或者是落拓文人”,借报纸“以发抒其抑郁无聊之意思”,而各地访员“人格尤鲜高贵”也是无可讳言的事实。③ 左宗棠因不满于报纸对其向外商借款一事的报道和评论,曾怒斥“江浙无赖文人,以报馆主笔为之末路”,而当时社会也不以左宗棠此番指责为非。④

报纸最初只有“主笔”(相当于编辑),没有记者、通讯员,消息来源有些靠翻译内地和香港地区的外文报纸,有些摘自朋友的来信。随着读者对消息需求的增加,一些报纸开始在全国各地主要城市招聘访员,主要负责“延抄写案件及采访新闻”,条件是“学识兼长,通达世务,实事求是者”。① 早期的新闻从业者参差不齐,真正能满足这些要求的并不多。

报业的经营手段也使新闻从业者不易得到公众的承认和尊重。以上海为例,早期报纸出版后,在本埠一部分先送给常年订阅各家,其余则雇佣专人挨门挨户分送至各商店,到了月终,又必须说尽好话以乞取报资,此种情形几乎与沿门乞求无异。② 既然报业遭受轻视,那么新闻从业者也极易被诟病,无论是报社主笔还是普通访员均被认为是“不名誉”的职业,“不仅官场仇视之,社会亦以搬弄是非轻薄之”,如此种种,致使开报馆者被认为“惟以牟利为目标”,任笔政者“惟以省事为要诀”。③

此外,早期的新闻从业者在社会上属于待遇较低的职业。曾任《申报》记者的雷瑨,谈到在外人办报纸时代,普通记者的生活和工作状况相当清贫,薪水是按西历发给,最高不过银币四十元,其他则依次递降,最低只有十几元,而饭食、茗点、茶水、洗衣、理发以及笔墨等都从其中取用,生活十分落魄。至于饮食,报馆中按照惯例不提供三餐,记者们不得不就食于小饭摊,或者让人出去买回来在房子里吃。④ 设备简陋,薪俸菲薄被认为是当时报馆的基本情形,由此可见早期记者的大概的生活状态。

相较于普通记者,主持笔政者的待遇要稍好些,但这些人大多过着充满旧式文人习气的生活,他们的生活形态决定着他们的社会观念,因此在这些人主持报纸笔政的时期,新闻业被认为总是停留在新的形式和旧的内容的阶段,没有进展。⑤

中国近代报章草创时期,社会不知报刊为何物,报人也闲居于社会之外,无所谓责任。潘公弼在《望平街之回忆》中说,“社会视报人,或尊之为清高,以其文字生涯,‘士居四民之首’而非以其为报人;或鄙之为无聊,以其不务‘正业’,则是根本不了解报纸为何物”。社会如此看法,报人虽确有责任感,也几乎无从负起责任来。而当时的报纸报人,似乎也以不负责任为得计。⑥ 当时的报人不能对报道负责,常以传统“有闻必录”作为推卸责任的幌子。如果某报纸记述引起某种纠纷,主持者不是根据事实予以力争,只以“有闻必录”为辩护,而社会上也以报纸之有闻必录而原谅之。正史者且常以所谓“报上流言”见之官方文书,意为在官家眼中的报纸是拾取流言之处,而说者不以此言为苛刻,闻者也不以此为怪,报人也未将此视为侮辱。① 可以说,早期的新闻工作者大部分既无专业训练,也缺少积极的思想和追求进步、将新闻当做事业来做的精神。

甲午战败后,举国上下一片哗然,社会变革似乎无可避免,但出路何在为众目所望。处于大变动前夜的社会,其传统的信息流通已无法满足国人抒发心声、要求变革的需要,近代报纸具有的便捷、迅速、影响力大等特点引起国内精英层的注意。1896年,黄遵宪、汪康年、梁启超等在上海创办《时务报》,其后一年间,沿海各都会办报之风即起。② 由于梁启超等学者出而办报,影响极大,社会对于记者的眼光才稍稍有所变化。③

在此期间,清政府对办报的态度也发生着改变。戊戌政变后,慈禧太后下令查禁报馆,访拿主笔,报界在残酷的打击下,人人自危。1901年,清政府实行新政后,报业重新获得发展空间,但在极不稳定的大环境下,记者职业仍缺乏基本保障。报人在清政府统治时期,曾遭受非常野蛮的迫害。1903年秋,记者沈荩因为报道了中俄密约的消息而遭清廷逮捕,被判“斩立决”。由于当时正值慈禧的“万寿庆典”,不宜公开杀人,遂改为“立毙杖下”。沈荩被打两百余棍后“血肉横飞,犹未至死”,最后只好用绳“勒之而死”。消息传出,舆论大哗,被外报称为20世纪不应有的野蛮种族的行为。

从1899—1911年,至少有53家报刊被查禁,或受到暂时停刊、警告和其他处分;有两位报人被杀、17人被监禁、100多人被传讯、拘捕、警告、押回原籍或流放边疆。清政府的倒行逆施遭到新闻界的抵制和反抗,除公开抗议外,新闻界还采取多种策略和办法与清政府对抗。有的报纸依托于租界,或聘用洋人为发行人;有的报纸用化名去注册,有的报刊采用伪装封面进行递送,以逃脱邮政、海关的检查;有的在报纸版面上开“天窗”等。④ 在这样的环境下,许多记者不能安居其职,随时寻找机会另谋他就。

同类推荐
  • 河西教育史

    河西教育史

    本书论述了从远古时期到2005年河西地区的教育史,主要内容为各个时期的学校设置,教材选用,教育管理机构以及教育对社会的影响。
  • 舒口水:新闻深呼吸

    舒口水:新闻深呼吸

    本书撷取的主要是新闻评论节目《新闻深呼吸》栏目的部分精彩篇章,《新闻深呼吸》由浙江经视评论员舒中胜就社会热点话题发表独特看法。
  • 为了折翼的天使

    为了折翼的天使

    《为了折翼的天使:清平教育之全纳教育》一书,由清平小学校长武际金主编,是对清平小学实践全纳教育3年来的一个阶段总结。该书以一所普通学校接纳孤残儿童开展全纳教育的生动教育实例向我们揭示了:只要我们的学校愿意接受并运用全纳教育的理念作指导,只要我们的校长和教师真心实意地将全纳教育理念运用于教育实践,通过长期的坚持和努力,通过不断的教育创新,依托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那么普通的学校也能办成优质的、理想的全纳学校。清平小学的教育实践又一次证明了全纳教育在中国也是可行的。
  • 传媒观察:危机与转机

    传媒观察:危机与转机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国传媒大学校庆55周年之际,《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也迎来了30周年刊庆。《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创刊于1979年,迄今走过了整整30年的历程。作为国内创刊最早的广播电视学术期刊之一,30年来我们向广大读者奉献了160多期刊物,5000余篇论文,发行总量50万余册,为中国广播电视学术与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 头版头条-中国创刊词

    头版头条-中国创刊词

    我们读着他们的创刊词,好象在听斯人斯世的宣言,在这些宣言中,有是虽是公式化的、标语化的,但更多的是熔艺术与思想与一炉。其中既有豪放而又婉约的回声,好似聆听来自“秦淮河上的桨声”;有是令人回肠荡气,产生一种如“马蹄声碎、喇叭声咽、残阳如血”之沉郁壮美的意境。与此同时,我们从中也可以发现每一个不同年代便有不同凡响的空谷足音,如果说“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那么本书所仰重的创刊词便是来自那种已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作者。
热门推荐
  • 帝台春

    帝台春

    一曲琵琶耳中绕,三弦两声扣心扉,都为事事难如愿,可问己心明是非?--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浅殇待寒阳

    浅殇待寒阳

    她,心比天高,不信人间有白头。却抵不过他,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深情许诺。他,深藏不露,自诩冷血又无情。却料不到她,以命作赌,生死相依的白首之约。乱世之下,一场纠缠眷恋。
  • 神将乱天

    神将乱天

    熟读三国的孙心远无意之间,穿越到了三国。战天下一将成名,闯三清问鼎天庭。孙心远一直以为自己有着逆天的运气……天帝陨落,中天大乱,孙心远恰有治乱反正的五行之力,原来这一路的顺风顺水,都是一个圈套……
  • 极品娇夫

    极品娇夫

    这个男人长得太惹火,俊美邪气,人人都说他离经背道放着好好的前途不要,抛下一切建起他强大的王国。他将她拉出感情的纠缠,要她嫁给他,然后放弃当红得发紫的事业专心让她宠养做个娇夫,不按理出牌的娇夫,一点点吞噬她的心。当她的眼里只有这个娇夫,娇夫说这只不过是个游戏,她和他over。
  • 从游戏到修真

    从游戏到修真

    一个梦,得到一个神奇的护腕,一扇门,打开一个奇幻的空间。讲述咱们老百姓自己修真的事。-----------------------------------------------------希望大家多多收藏+推荐!四刚已在土豆网上传了《从游戏到修真》的有声小说版,希望大家捧场!在土豆网中搜索书名就可以找到,或者搜索播客王四刚能够找到。网址/playlist/wangsigang/
  • TFBOYS与三位四叶草

    TFBOYS与三位四叶草

    三位四叶草身家并不是很好,自从看了5.31日的第一次快本,开始深深的爱上了三位帅气可爱高冷的少年,她们开始追求自己的梦~~剩下的故事敬请期待~~~
  • 冥夫在上:萌妻爱捉鬼

    冥夫在上:萌妻爱捉鬼

    我是一名崇尚自然科学的高中生,喜欢晚上泡图书馆里,有一天夜深人静之时,图书馆内居然走出一个披着短发的黑影。“啊!原来这世上真的有灵异事件”
  • 神秘金手指

    神秘金手指

    邦德一路跟踪金手指到了日内瓦,发现了金手指外运黄金的秘密,他通过用黄金铸造车身的方法将黄金重新熔化后再铸成金块。邦德在追查过程中意外地听到了大满贯行动计划。金手指的手下发现了邦德,将他抓了起来。金手指并不急于杀死他,反而得意地将大满贯行动全部讲给他听。原来,这个阴谋针对的对象是金手指在日内瓦那座银行中价值600亿美元的黄金储备。金手指策划使用飞机施放毒气使银行周围的六万人包括四万军队与一些居民死亡,然后炸开银行,利用一名朝鲜原子专家将一枚小型核弹将金库引爆,致使世界各国在此储备的黄金受到辐射污染,这样一来,世界各国的黄金就无法进行流通,而金手指控制下的黑市黄金交易将获得十倍以上的巨额利润,垄断整个世界的黄金市场。被软禁的邦德将会怎样?金手指的阴谋计划是否能够得逞?……
  • 爱的创可贴

    爱的创可贴

    这世上,谁没受过爱情的伤?可总有这么一个人,跟别人不一样,可以让你的伤痊愈,让你感受到,幸福就在身边!谁是你“爱的创可贴”?谁会给你受伤的心灵带来不一样的、暖暖的慰藉?
  • 盛世暖爱:邂逅大牌老公

    盛世暖爱:邂逅大牌老公

    她是堕入泥潭的落魄千金,在最难熬的时候,他给予了她最多的温暖和关心,她以为这就是爱情。他疼她、护她、予她万千柔情,他坚守内心的缘由以为这一场疼爱和爱情无关。当那个人出现,当他们的婚姻面临危机出现裂痕,他亲眼看她决然转身,终于忍不住狠狠将她拽回!盛朝颜,我在哪儿,你就必须在哪儿!非死不能离!死了,也不能离!不,他怎么会让她死?!|||盛氏千金盛朝颜一朝落魄,无亲无友无未来,辗转于肮脏的世道之中,终于明白昔日的单纯不过都是愚蠢。好在她明白得不算太晚,用十八岁的稚嫩之肩扛起了自己的人生。灭绿茶、远恶人、报父仇、掀职场风云、获盛世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