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在上海市政府和交通银行联合倡议下,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4个中心城市,汇同长江流域30个大中城市及其386家大中型企业,公开募集法人股6.5亿元,揭开了中国团”的诞生和成长,直接推动着长江商贸走廊建设的启动——通过分散资本一体化的资本运作与渗透,通过推进沿岸城市名特优商品的交流,通过沿江的政府和企业的先进管理来实现优势互补,取得联动效益。
“中国浦发机械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则是中央和国家各部委参与浦东开发的一个成功典范。
这个由机械工业部麾下200多家企业参股的大集团,注册资金2亿元,凭借机械系统雄厚的人才、技术、信息优势,立足浦东,大打“长江牌”和“中华牌”,对长江流域乃至全国产生了较大的辐射作用。
“中浦公司”抢滩浦东四年,资产增值4倍,集团所属的61个子公司,形成了以工业基地为主,兼及房地产、高科技产业、内外贸、金融证券、旅游宾馆业等多元并进的新格局。
坐落在浦东金桥出口加工区内的西安飞机工业上海公司,可以称得上是全国各地大企业、大集团参与浦东开发的一篇代表作。
这些来自六朝古都的炎黄子孙,抓住浦东开发的机遇,从黄土高坡飞落东海之滨,等于一只脚踩出了国门,把世界经济之潮引入祖国最封闭的地域。
短短几年时间,西安飞机工业上海公司不仅在金桥出品加工区建立起工业基地,还在外高桥保税区建立了国际贸易公司,从事航空零部件的国际贸易;并在浦东组建多家商贸经营公司,成为西安地区的企业在长江流域的总销售代表……“西飞”在浦东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成为拥有三家子公司、四家分公司和四家中外合资、合作企业的集团型大公司,经营范围扩及航空、汽车、纺织机械、建筑装潢、计算机软件开发和网络建设、国际货运、国际贸易等十几个领域。
在全国各地支援和参与浦东开发的热潮中,安徽人民书写的篇章既豪迈又悲壮。
1991年夏季,一场百年罕见的特大洪灾袭击了江淮大地,安徽城乡顿成一片泽国。面对巨大的困难,安徽省委毫不气馁,果断地作出了“开发皖江,强化自身,呼应浦东,迎接辐射”的战略决策。
于是,大灾之年,一支由省直各工业局和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等沿江城市,以及宁国水泥厂、安徽兵器工业局等国有大企业组成的“集团军”进军浦东,在长江的龙头上构建出海口,促进800里皖江的全面开放和开发。
矗立在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的裕安大厦——全国各省市投资浦东的团军”的“司令部”,在生产、贸易、融资、招商、信息等方面为安徽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当之无愧地扮演了安徽走向世界的桥梁和基地的角色。
驱车在浦东新区52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随时能够感受到全国人民共同书写“龙头”文章的气势——
深圳的宝安大厦,山东的齐鲁大厦,江苏大厦,四川大厦,嘉兴大厦,浙江的之江大厦,甘肃的鑫陇宾馆……
国家各部委系统兴建的中电大厦、石油大厦、煤炭大厦、国际金融大厦、航运大厦、交银大厦……88层的中华第一高楼金茂大厦……
据统计,全国各省市和中央各部委投资浦东的项目已达4500多个,注册资金约200亿元;这些项目多数已成为各地对外联系的“窗口”、改革的“试验田”和内地企业与外资嫁接的基地,极大地促进了全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繁荣。
滔滔长江,潮起潮落。
地处“龙头”位置的上海浦东,既面临巨大压力,又担纲重要角色。
浦东不断加大开发开放的力度,加速规范和健全各类要素市场,让人流、物流、商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汇聚浦东,积蓄带动长江巨龙腾飞的动力。
——目前,浦东新区已建成运转28大类共100多家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交易市场;
——目前,浦东新区面向长江流域及全国的商业批发机构已达2969家,商品批发涉及40个行业;
——目前,浦东新区金融市场已初具规模,20多家中资银行、保险、信托投资等金融机构和38家外资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落户浦东,其中9家外资银行已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
——目前,浦东新区已举办人才交流活动74场,从国内外引进各类人才8万多人,为国内各省市提供就业岗位17万个……
1997年7月18日,长江流域产权交易共同市场在浦东正式宣告成立——这是由上海、四川、江苏、江西、安徽、重庆、湖南、青海、福建等九个省、直辖市共同发起组建的一个开放的统一的产权大市场。作为共同市场的开场锣鼓,举行了首笔交易签约仪式——上海华谊集团公司整体收购资产总额近亿元的重庆市破产国有企业中南橡胶厂,揭开了长江流域企业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跨所有制资产重组的序幕。
从“龙头”到“龙尾”,长江流域经济协作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和谐,长江流域经济增长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迅猛,长江流域同世界的联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频密。
巨龙腾舞,方显出中华本色。
浦东,正孕育着新一轮巨变。
上海—长江流域—乃至全国,正孕育着新一轮经济飞跃!
未来之门
当20世纪的帷幕即将徐徐落下,全球不同肤色的人类都以匆匆步履迎接新纪元的挑战。
环视宇内,世界经济大赛烽烟四起,综合国力的竞争,愈来愈成为各国之间较量的主要形式。
从这个意义上说,开发开放浦东,是上海——乃至中国,通往21世纪的“未来之门”。
英国著名学者保罗·哈里森曾把经济成长的过程,形象地比喻为“历史的隧道”——要想缩短过程,通过隧道,必须抢占制高点。
浦东开发开放刚起步,就瞄准了世界级、高起点的战略目标。
于是,延揽八面来风,吸纳海内外高层次、高水准人才,便成为一项首要的系统工程。
浦东开发开放的成败,至为关键取决于“新浦东人”整体素质的高低。
市场经济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浦东的充满机遇、充满竞争、充满风险、充满活力,恰恰对于“有用之才”形成一种强力磁场——“一江人才流浦东”,一时间成为社会热门话题。
段祺华律师在美国拥有洋房和小轿车,还有一份年薪10万美元的好职业——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上海浦东。
段律师在浦东创办了全国第一家由归国留学生组成的律师事务所,员工中三人持美国绿卡、二人持欧洲居住证、一人持香港护照——正是这一群年轻律师替中国公司在美国法院打赢了震动海内外的“弹弓案”和“抽纱案”,一时声名鹊起。
目前,又有十四名海外的硕士、三名博士来到浦东开设事务所。
上海中路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陈荣,是一个有胆识、有魄力、自信心强的年轻实业家。他投资8000万元开办了一家全自动保龄球生产企业,年产量达5000道,打破了我国保龄球长期依靠进口的局面。
1996年5月,陈荣的企业获得美国和世界妇女保龄球协会颁发的设备认可证书,产品不仅热销国内,而且进击国外市场。他的下一个奋斗目标,是在浦东建一座中路保龄城。
无疑,浦东具有挑战性与开拓性的整体大环境,为渴望建功立业的有为青年提供了施展拳脚的大舞台。
在浦东,“由由大酒店”颇负盛名——这是因为,它的“店名”不仅包容了农民们的一种“解放”,同时闪耀着农民们一种狡黠的智慧——“农民种田出了头”。
由由大酒店董事长山佳明父子俩,恰好折射了两个时代的风采——父亲山守仁是50年代的劳动模范,儿子山佳明则是90年代的劳动模范。
山佳明不仅经营四星级的由由大酒店,还创办了由由园艺场,每天,农民们乘坐大面包车去园艺场“上班”。
这一由“传统生活方式”向“现代生活方式”的转换,完全可以印证保罗·哈里森的“隧道论”。
在浦东,人们还会看见一片片的樱花树,以及一幢幢风格奇异的别墅群——显然,这是“老外们”的住宅区。
“老外们”成批结队地来到浦东,其中有的还携家带口落户浦东,他们大多是实力雄厚的企业家,大多喜欢取个中国名字,譬如“纪汉诗”、“包国志”、“包国伟”……并将自己亦称作“新浦东人”……
当一条条大道在阡陌上筑起……
当一座座高楼在绿野上耸立……
当荒寂的小镇喧闹着变成繁华的大都市……
浦东新区的决策者们殚精竭虑追求的是:大规模项目开发、形态开发与功能开发并举,借以实现社会事业跳跃式大发展,促进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进步。
这是一所与现代化保税区相匹配的现代化实验学校。在校舍建设、硬件配备上,瞄准世界一流水准,并与保税区的整体环境相协调,与四周新建的居民住宅、商业办公楼标准相适应,让孩子们在宽敞、明亮、优美和设施先进的环境中学习成长。
在浦东,“一流的开发需要一流的教育”已不是一句空泛的口号——办教育成为浦东的一大投资热点,从幼儿园、小学、中学直至大学,各种类型的学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傲然耸立在陆家嘴的“东方明珠”电视塔,是浦东引以为自豪的标志与象征。
这是浦东投资最大的旅游文化设施。每天,这里要接待数以万计的游客。到上海,如果不到东方明珠塔去看一看、走一走,被认为是一大憾事。
东方明珠电视塔还在建设者手中向着蓝天伸延时,东方音乐厅、东方大世界、东方文化博览城、东方影视文化中心等“同姓姐妹”,也一个个在浦东的发展蓝图上描绘与孕育。
这些瞄准世界一流水准的文化建筑群,以“东方”为系列,正在浦东大地上破土而出,将构筑成新区面向21世纪一道绚丽的文化风景线。
这是一座晚清时期的老房子,浓缩了浦东二百多年的历史沧桑。当隆隆的推土机、高高的脚手架逼近它时,一个严峻的命题摆在了陆家嘴开发建设者的面前:是拆除,还是保留?经过一场小小的争论,这所老房子被完好地保存下来。
在这所老房子后面,是一块10万平方米的中心绿地。这里原来是居民棚户区,共有3500户居民和7家企业,周围则是几十幢现代化高楼大厦。作为金融贸易区的陆家嘴,寸土寸金,无数来自世界各地的投资者青睐这片黄金宝地。然而,陆家嘴开发公司怎么也不肯出让这块土地,他们投资8亿元,迁走了所有的居民和企业,开挖人工湖,栽上树木花草,建起亭台喷泉,最终建成浦东最大的一块中心绿地。
在本世纪的最后几年,环境保护渗透着现代人的意识和生活。浦东更不例外。他们一方面婉拒所有不能保护环境的项目,向全世界宣布凡是对环境可能造成污染的项目,不管有多高的回报率,一律不准落户浦东;一方面在水泥、钢筋森林之间,给大自然留下了足够的空间,留下了成片的绿色。
金桥出口加工区专门制定了一份社会事业发展规划,提出“以人为本”的社会事业发展价值导向。具体而言,就是:“以人为中心,以人的需求为主体;满足基本需求,提高生活质量;系统性和开放性协调,超前性和阶段性结合;公益性和效益性兼顾,战略性和可行性统一。”
社会学家认为,城市是人类为自己建树的一座永恒的丰碑。可以毫不夸耀地说,城市到处都是人类智慧的凝聚,折射着人的特有的光辉。
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组成部分,浦东的社区建设也堪称一流。早晨,在一个个居民小区,一幢幢漂亮的住宅楼被绿树繁花环绕,一条条水泥小道光洁明净,没有人高声喧哗,更听不到吵架声,一派安乐祥和的景象。
这种将经济繁荣、社会事业、文化建设与环境保护进行同步规划、同步开发、同步实施,以保证其协调发展的新思维,被人们称为“浦东概念”。
环境优美,经济飙升,社会进步——“新浦东人”开创着一种全新的生活。
来自上海、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开发建设者们,将自己的资金、智慧和汗水,熔铸在浦东这片热土上,正一步一个脚印构筑起华夏辉煌。
1994年春节,邓小平同志最后一次来到上海。离沪时刻,他老人家特地将吴邦国和黄菊两人叫上火车,殷殷嘱咐:“你们要抓住20世纪的尾巴,这是上海的最后一次机遇啊!”
中国,紧紧抓住国际经济重组、国际资本和产业向亚太地区转移的良好机遇,主导全国经济发展,连接国内外市场——这是一次历史性的选择。
毫无疑义,以江泽民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正遵照邓小平的嘱托,将中华民族无与伦比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全面、快速、稳健地推向人类新纪元……
(资料统筹:谢金虎张持坚袁梦德胡纪椿胡廷楣何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