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选择商品的机会日益增多,对顾客也越来越充满刺激性和诱惑性:新颖的食品加工器、购物信用卡、自动售货机、自动提款机……每一件新商品上市,每一种新购买方式的运用,无疑都是对传统生活模式的“创造性的破坏”,都对顾客的购买文化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大众购买文化原则:以人的主权意识为核心,显示个性,知物顺时,人已皆顾兼爱互利。这些原则,鲜明体现了现代购物文化的演化趋向:购买思维趋于理性化、自我化;选购标准从专以贵贱实用定取舍,转而趋向审美化;行动规范趋于伦理化。
若换一种通俗的说法就是:怎么选择商品,怎么论价,怎么待人?
中国丰富的传统文化,对挑选商品有精辟的见解:善治生者,任时而知物。任时,顺应时代大潮流;知物,知晓商品特性。审美与实用兼顾。不妨再加上一句:目的是为了显示自身的个体价值。
每个人挑选商品,好像都有一种习惯的定式。常见的大约有五种购物类型。
第一种是感情型的购买者。选购意识是冲动性的,选购标准是求美、求便——节省时间,求异——标新立异,力图与众不同。
第二种是理智型的购买者。选购意识是审慎的,买东西要货比三家;选购标准求实——实用、实惠,也求美。
第三种是价格型的购买者。对价钱特别敏感,选购意识是即发性的。倘若错失了购买便宜货的良机,则犹如一失足成千古恨。买回去有没有用?是不是假货?那都在其次。选购标准或者求廉——便宜第一;或者求荣——价格越贵,越是洋货,攀比起来,脸面越有光彩。
第四种是习惯型的购买者。选购意识凡是过去的一切便称心,九斤老太的文化心态。选购标准是求实、求廉,对付着能用就行。
第五种是不定型的购物者。选购意识是仿效性的,特别容易受外界影响,没主心骨。选购标准是求同,怕为人先,顺大溜最好。在当今中国,这一类型的购物者恐怕还占了大多数。
现今中国人逢年过节单位必发食物。国产冰箱冷冻室大,近年来被普遍看好——这说明人们已经从盲目崇洋的选购心态,向理性化的购物潜意识转化。
另一种购物新趋势:不买料子买成衣。不仅城里人,连乡下人也觉得,买的比自己做得好,既时髦又简便,省却了许多麻烦——表明人们购物更加趋向于审美与情感的满足。
社会主导购物类型向理智型、感情型转移,毫无疑义是大众购买文化进步的表现。
在购物文化中,民族的核心文化价值观念有着持久性的影响。
中国人血缘观念重。如果去问100个顾客买东西的优先顺序,答案大体会是相同的:红白喜事第一位;儿女、父母比自己优先。
中国人注重人际关系。做人就是要做到让他人能接受,因而买东西求同心理强。这一点,恰成东西方的鲜明对照:西方人重视突出自我、表现个性,购物审美观念追求标新立异。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国人的购物观念也在不断更新,它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求量的满足,求质的满足,求感性的满足。
科技革命的勃兴,使地球变得越来越小。
购物者无形中成为全球生活方式趋同的推动者。
然而,美国未来学家奈斯比特曾精辟地指出:在外部世界变得越来越相似的情况下,我们将愈加珍视从内部衍生出来的传统的东西。
时尚大潮流冲刷着历史的积垢,人们在突破了国民性的痼疾和传统因袭心态的今天,带着在买方市场选购商品的喜悦,刻意于求新、求变——不知不觉地跨越了时代的断层——不知不觉地在向一个象征着大写的“人”字跃升……
凡人与上帝(下)
——大众购买文化之二
如果我们沿着历史长河上溯至公元前11世纪,就会发现商人这个名称的来由带着被鄙薄的胎记。周朝打败商纣王之后,商族人沦为奴隶,专事做买卖的营生。
在周朝购买者的心目中,做买卖的“商人”,自然而然成了奴隶的代名词。
但轻商并不轻官商,欺客也不欺官客。西周还制定了一整套“工商食官”制度,将商与官相连。这是中国的官商意识——也是中国购买者畏商意识的源头。
如此说来,当代轻商与欺客的根子,都深深植根于封建官本等级观念的土壤中。
在产品经济时期,群众靠商业部门分配必需品过日子,更加助长了顾客把营业员当“上帝”来供奉的委琐心理。
有的顾客非常情绪化,恶毒语、尖刻话,常备不懈,脱口而出。
显然,欺客是恶习,轻商也是恶习,它们是一对孪生的怪胎,是一把双刃的毒剑,必然造成买卖双方皆受伤害。
商业受鄙视,顾客又遭轻慢,天燥再加地枯,这是现代商业发展最不利的人文盲点。
轻商与欺客,像两块旧时代遗留下的裹脚布,国家为之蒙羞,经济为之束缚,犹如在中华民族腾飞的翅膀上系上了两块沉重的铁铊。
中国的优秀文化,其实非常重视人的尊严。从李白、曹雪芹到鲁迅,铮铮傲骨,堪称万世师表。
中国的伦理道德,其实非常推崇和为贵。不过有的人把这种美德,只留给了自己的亲友。
哈尔滨第一百货商店袜子柜台的售货员全玉顺,是全国劳动模范,为顾客做了许许多多的好事,可她总是千方百计地阻止顾客给她写表扬留言。她说:“您说一声谢谢比什么都好。”
的确,一声“谢谢”,会鼓励商业人员敬业自重。由于鄙商、轻商的旧传统,商店营业员受到的委屈要比别的行业人员多得多。
的确,一声“谢谢”,是对她们付出辛劳的慰藉。商业正担负着激活经济、满足人民需求的重任,其功在国家,其利在百姓。
同样,一声“谢谢”,也会使顾客自己高兴而来,满意而归。众皆乐乐然陶陶然,真乃人生一大快事也!
春秋时期,郑国国相子产谴责齐国的官吏强行购买本国商人的珍宝。他说:“郑国尊重商人,官不强贾。”
子产认为利用权势强买,将会“得玉而失诸侯”。
官不强贾,这正是中华民族开明政治的优良传统。
中国乃仁义之邦,大国民气度,吞舟之鱼不游支流,出入齿让,彬彬大度。
六朝古都的南京曾发生过一次意外的停电事故,其时,各商店内顾客云集,摩肩接踵;当店堂灯火复明后,竟发现无一件商品丢失。奇迹乎?!
中国古代有句名言:“我欲仁,斯仁至。”按今天的说法,就是倡导每个人从我做起的公德意识与自觉精神。
而在大连华联商厦也发生过令人欣慰的事情:
一度曾流行一种偏见,认为顾客只关心自身利益,不会替商店与社会着想——此说大谬不然!
请看大连华联商厦的顾客们,积极、主动、热情地参与华联的经营决策。青年顾客李江渤在建议书上题写道:“愿为尽旁观者所能而倾力!”
这是购买者多么宝贵的参与意识。
这是购买者与经营者之间搭起的一座友谊桥梁。
犹如一串清脆的晨钟,预告着轻商与欺客所构筑的夜幕,已然渐渐消退!
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小农经济购买文化,它的象征是把市场投射来的曙光关在篱笆外,宁愿蹲在墙根下,听凭时光从紧攥沙土的手中流失。
对于商品知识和市场奥秘茫然无知,到市场买东西总摆脱不了多疑心理和畏惧感,又最容易上花言巧语的当。待人自卑自贱,又时时怀有笑人穷、恨人富的铲平主义购买欲望。灵魂里老念着一本经:守!守住篱笆内的生活,于是悠悠然感受到自己是“一只巴掌”的主宰……
以物资匮乏、定额分配为特征的产品经济购买文化,它的象征是一群带着大大小小兜兜上班的“惊弓之鸟”,终日追赶着与编造着惶恐,闻风色变,见队就排,见物就买,买到就好,心中窃喜。
脑子里老是浮现物资断档、票证作废的噩梦,心态弱如草秸又猛似洪水。灵魂里老是念叨一个“求”字,企求大大小小的救世主,多多给点商品配给份额。
以买方市场为特征的大众购买文化,它的象征是迈着怡然自信的步履,徜徉在千姿百态的商品世界,欲采一角春光披上自身的购买者,视线比雷达还敏锐地感受着、捕捉着美。
以理性和知识作神游的向导,一切为了显示自己个性的风采。灵魂里唱着一个“主”字:人的主权意识的觉醒与进取心的满足。
由此观之,每一次购买方式与购买观念的嬗变,都必然带来人类深层的文化观念变革。
它证明了一个真理:进步的大众购买文化,正是商业兴旺发达的最滋润的沃土!
人类最初的购买是以物易物。衡量交换之物具有同等价值,就是一种文化共识。
自从购买改用货币,人类朦胧的价值意识得到明确的界定。它对人类此后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力。
当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以后,商业经营文化与大众购买文化这一对新文化因子孕育而生,文化潜在意识更是发生了罢黜旧帝、拥立新帝的翻天覆地的更替。
于是,顾客们顺理成章地坐上了“上帝”的宝座。
大连华联商厦派出专车把农民恭请进城购物。当顾客们习惯于像“上帝”一样巡视着、俯瞰着商场时,必然孕育着更深层的平等观念和主人翁意识。
在市场上堂堂正正地协商议价、自愿成交,必然造就出一种民主精神——这无疑是商业史上一次质的飞跃!
若干年前,一位顾客因购买的家具质量有问题找到出售的公司,公司推厂家,厂家推公司,来来回回,跑了八趟之多,最终只能无奈作罢。
今天,北京一位女顾客小倪在惠康中国国际贸易中心超级市场购物时无端受辱,却毅然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权益——人们从这起我国首例消费者名誉权侵害案中,看到的是“凡人”成为“上帝”的曙光……
我们既可将商业文化比喻为商业活动的推进器;
我们也可将商业文化比喻为市场秩序与人际关系的净化器;
商业繁荣,社会富足,大利于天下,商人与购买者的素质同步提升——希望和未来都始于今天,始于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