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不盼望自己富有,真正跨入富人的行列,然而并非人人都能如愿。
一个人想创立一番事业,不仅要有理想,还要为实现理想创造条件,只有创造条件,成功机会才会最终来到身边。人的一生中,无论遇到什么巧合,往往和自己创造的条件相关,一切能把事业做大做强的创业者无不具有这种本领。
一位名叫吉格·吉格勒的美国学者,他回忆小时候两位做同样的生意而命运不同的商人,做了一番详尽的叙述和仔细思索:
“我童年时工作的杂货店隔壁,是一家兼卖咖啡和花生的小店铺。老板被人们称‘乔叔叔’。每当乔叔叔煮咖啡和花生的时候,几乎都会吸引很多人。他用煤炭、手摇鼓风的烤炉烤花生。当他考完就放进一个大纸袋。那时候,一袋卖五分钱,他装满一袋以后,拿出两棵放进一个小盒子。工作完成,就有好几袋花生留在他的‘红利盒子中’。乔叔叔出身贫寒,一直过着穷人的生活。他死的时候也还是穷人。他为花生费尽心机,斤斤计较,但是花生并不是他的问题。”
“我永远不会忘记我上南卡罗莱那大学时,在南卡罗莱那州哥伦比亚区所见的一块招牌,上面写着‘克洛马的花生——保证本镇最坏的’。我好奇地想问一问到底怎么回事。人家告诉我,克洛马开始做生意时,就在一小块招牌上写着这些文字。人们看到招牌时都会露齿而笑,但是他们还是照买了他的花生。然后,他把这个宣传口号印在他的花生袋子上。又过了一些时候,克洛马先生以佣金聘请了许多男孩在哥伦比亚的主要街道上为他销售花生。他的招牌做的越大,他的生意也就越好。不久,他获得在南卡罗莱那州博览会以及运动会上销售花生的权利。他的声誉与生意一直在成长。今天,克洛马先生是位很成功、很富有的人了。他为花生动了许多脑筋,所以应该获得那些财富。”
“这两个人几乎都在相同的地区出售相同的产品。其中一个是贫穷的,而且一直贫穷;另一位也是贫穷的,但是不满足现状。他们出售同样的产品,而就成就却有很大的不同。”
对成功者来说,机遇就潜伏在身边,只要仔细挖掘,创造有利条件,努力改变一切,就不会错过,一定成为强者,而失败者正好相反,要么守株待兔,要么自暴自弃,不善于创造和抓住有利条件,最终一事无成,成为弱者。
台湾食品集团——顶新集团在大陆的崛起,源于其康师傅方便面的成功进入。
20世纪90年代初,康师傅方便面闯进中国大陆,当时,市场上流行定位于低档、低价位的“华丰”方便面。康师傅在经过一番调查和分析之后,推出了定位于中档价格的方便面,迅速处于老大的地位。90年代中期,康师傅方便面三年内销售额增长60倍;当时,在台北召开的“全球华人自创品牌大会”上,康师傅方便面成为外资企业进入大陆市场的成功典范;资料显示,在国内146个方便面的品牌中,约有三分之二的人认为康师傅是第一品牌。
为什么康师傅这个外来品牌,能够成功打入大陆市场呢?这得益于其敏锐的市场洞察和巧妙的市场分析。
顶新集团在进军大陆市场之初,公司手里还没有现成的产品,只能着眼于大陆市场,观察、体会、分析和挖掘潜在市场,他们经过仔细观察,发现两条大陆市场特征。一是人口特征,在中国的人口结构中,双职工人数最多,繁忙的工作使他们受到吃饭问题的困扰;二是中国的客运量相当高,长途客运主要的运载工具是火车。因为火车供餐的高价位和受限的卫生条件,导致火车上的旅客吃饭也成问题,所以应该提供满足饥饿需要的方便的食品。鉴于方便顾客食用,便于加工、便于运输和贮存,选择方便面,便是顺理成章的事。
接着,公司除了对大陆市场作一般性调查和分析之外,还采用先进的分析技巧对大陆方便面市场的潜力作了比较分析。做市场不仅要着眼于现在,更要展望于未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几年以后,几十年以后,大陆市场对方便面的需求量是什么样子,这是公司不得不考虑的问题。站在1992年这个时间上,假设中国在以后达到当前台湾的经济水平,以后达到当前日本的经济水平,则中国每年人均消费量将达到台湾的人均消费量,达到日本的人均消费量,而当时中国每年的人均消费量还不足10包。由此看来,方便面的消费是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而上升的,方便面的市场前景看好。
顶新集团凭着敏锐的市场洞察和巧妙的分析技巧,准确把握市场机会,果敢投资方便面行业,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其康师傅方便面约占中国大陆市场的一半,年销售额高达40亿人民币。
人生是个大舞台,每个人就是导演,有一句成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一个人如果只想个人利益,不顾别人利益,只想今天,不想明天,就会失去人心,就会断了自家后路。
一位老板曾经在一条紧挨一家大厂子的街上开了个小吃店,店子位置好,请的厨师手艺不错,加上他平时待人和气,所以许多工人和家属都愿光临惠顾,每天的营业额总在千元以上,一年下来能赚十几万元。
可是,他还是不满足,总觉得这样来钱太慢,自恃人缘好,又是独家经营,不怕人家不来,于是干下蠢事,不仅将饭菜分量减少一半;还将价格提高50%。开初,仍然有些人来光顾,渐渐人越来越少,到后来门可罗雀,只好关门走人。后来,他逢人便说:“这全是我自己送的孽,原认为狠狠‘宰’人就会发得更快,不知道害人终害己。”
下面的一个故事更令人深思:
两个医生同一年在村里开了药铺,一个在村东头,一个在村西头。村东头从卫校毕业,而村西头毕业于医科大学。
当然了,在村民们的眼里。村西头的医术要比村东头的高明得多,毕竟他是多读了几年书的大学生,自然一开始,村东头的药铺门可罗雀,而村西头的药铺门庭若市。
渐渐地,村西头就有些得意。他在给病人称药时总是自作聪明地贵药少称,便宜的药多称,混合后总量不变,真是天衣无缝,没人能发觉。当然,作为医科大学的毕业生,村西头也知道这样做不会达到预期效果,他这样做只不过想让病人多光顾两次。
不过,村东头没有像小商贩那样在一杆秤上大做文章,他不想欺骗病人——药品不同于一般的商品,人命关天。他依然称足分量,该磨碎的磨碎,该切片的切片,按要求把每一剂药处理得妥妥当当,有些变质的药宁愿自己扔掉蚀本,也不搭配给病人,即使大部分患者根本看不出变质。
这样过了半年后,情况发生了变化,都说村东头的医术提高了,且高过了村西头,在村西头那里几次看不好的病,在村东头那一次就治好了,真是干脆利落。于是找村东头看病的人明显地多了起来,他的生意自然一天比一天红火。
其实并不是村东头的医术提高了许多,也不是村东头的医术高过了村西头,而是因为村东头诚实的天性,他不愿意利用一剂药欺骗村民的几元钱,他只是为病人着想,保证开出的药产生功效。而患者的病治好了,他就会信任你,以后生病时还会找你看;如果他的亲朋好友病了,他也会介绍来这里看病。这样,一传十,十传百,药店的生意就做大了。
聪明人看问题总是放长远,得到的是长远利益;愚蠢者总是为眼前的蝇头小利而放弃最基本的原则,最终因小失大。在竞争中,个人或企业为了抓住机会,只有面向未来,才能产生许多办法,不断为自己寻找出路。
“二战”后,人们决定成立一个处理世界事务的组织——联合国。可是在建立这个组织总部的问题上,却颇费周折,按理说这么重要的组织应当放到一座繁华城市,可是这将需要一笔庞大费用,对刚刚获得和平的各国政府而言,哪怕掏一分钱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正当各国首脑们举棋不定的时候,洛克菲勒家族听说了这件事,他们立刻出资870万美元在纽约买下一块地皮,并在人们的瞠目结舌中表示无条件地捐赠给联合国。这件消息传出来,人们起初怀疑,后来又觉得不可思议,甚至有人嘲笑洛克菲勒后代是败家子。
几年后,联合国大楼建起来了,四周的地皮立即飙升起来,谁也没有料到,洛克菲勒家族在买下捐赠给联合国的那块地皮时,也买下了与这块地皮毗连的全部地皮,直到今天,没有人能够计算出他们依靠“近”联合国的地皮而赚了多少个870万美元。
一般说来,成功企业往往都有很强的忧患意识,未雨绸缪,能够准确预见事物的发展趋势,采取措施积极主动地为将来创造条件,企业内部形成一种未来导向的运行机制,企业充满了焕然一新的活力和激情,有的企业甚至已经为几十年后的市场做好了技术储备,强化了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从而为自己找到一个又一个机会,保证了企业永远在快速发展的轨道上前进。
众所周知,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华人首富李嘉诚犹如成功的化身,既拥有把握机遇的“运气”,又有战胜困难的“福气”,事实上,他的成功最得力于他那令人惊叹的非凡眼力,好比一个高明棋手一样,总是能看到几步外,然后一丝不苟地布局。
据说,一位教授讲述李嘉诚的成功案例后,当场问一个吊儿郎当的学生:同样一件事情,别人看到了几年以后,你只是看到明天,一天和一年的差距就有365倍,你有什么条件赶过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