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848100000033

第33章 西夏遗址考述

刘华 杨孝峰

一、西夏南牟会遗址考

南牟会,是西夏王朝设置在天都地区(今海原县及其相邻县境)的一座重要都会。对其所在地,《西夏纪·卷十七》称:“南牟会依天都山,葫芦河(疑指今园河)形胜。”而《宋史·地理志》则说:“元符二年(1099年),以南牟会新城建为西安州。”由于南牟会四至不详,仅依上述史料,研究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如米寿祺等人撰写的《海原县古城寨堡遗址考释》(简称祺文,见《固原师专学报》1990.1),该文认为南牟会旧城在西安州的西边,即今古墩子;王恽在《固原地区北宋城(寨)今考释》(简称恽文,见《固原史地文集》)中又认为:南牟会旧城乃今西华山下东坡故城;王北辰在《固原地区历史地理述要》(简称辰文,见《固原史地文集》)一文中却说:夏国南牟会城建在南华山北边平地上;鲁人勇、吴忠礼、徐庄所著《宁夏历史地理考》(简称合著)一书,直接把南牟会说是今海原县西安乡西安州古城。

笔者从事《海原县志》的编纂工作,通过实地考察,发现古墩子并无古城遗迹,也看不出宋代建筑构件。倘若西夏的南牟会城曾建在这里,那么,是什么原因使这座颇有影响的古城荡然无存?古墩子作为一个偏僻小村,至今未通电,背倚天都山,东距园河十余里,人蓄饮用水还很困难;细察地形,并无重大建设迹象(如70年代的农田大会战),也无山洪冲毁淤积的迹象。如果说1081年(宋元丰四年,西夏大安七年)曾被李宪焚毁,而如此规模的古城定会留下许多建筑遗物,所以,祺文证据不足。

恽文对南牟会的位置说得较为肯定,但西华山长达30公里,在其东坡下至今尚未发现古城址,作者所指不知何处。

在南华山北边平地上建南牟会城,辰文的考证也难成立。众所周知,南华山北边平地旧称洒水坪,这里曾建有宋朝的天都寨、西夏的东牟会(今称柳州城),再北则有明朝的海喇都城,西距西安州40多里;天都寨向东还有几座古堡寨,规模虽小,亦属山北,因而辰文仍然含糊不清。

至于西安州古城为南牟会原址之说,亦不敢苟同。据史料记载:1081年冬李宪“进军天都山,焚夏之南牟内殿并其馆库”;但到次年春正月,西夏梁氏却派乙埋重修南牟会,还在天都附近创立七堡,量兵为守;直到1098年(宋元符元年)12月,宋将折可适才突袭天都成功,次年(1099年)集兵5万在天都地区构筑城寨,南牟会新城遂被赐名为西安州,前后相距17年,可以想象,该城虽被李宪焚毁,但17年来西夏定会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而苦心经营的。

合著认为折可适天都之战毁坏了南牟会城。此乃臆测,因为有关史志并无毁城之说。第一,关于这场战争,《宋史·列传第十二》说:可适“遣兵夜往袭,并俘其族属三千人,遂取天都山”。由此可知,夺取天都是一场偷袭战,毁城之说休矣;第二,当年是否把西夏修复后的南牟会城被得胜的宋兵有意捣毁,而在原址上建西安州?况且在废墟上新建城池,费工费时,确非易事,军情紧急,宋朝官兵不会取此下策的;第三、如果今西安州城就是南牟会原址,在无毁城史料的情况下,莫非《宋会要辑稿》(方城十八)所说的泾原路经略司统制四路军马王恩保等人,只把南牟会城修补了一下?仅此一举,朝廷是不可能“诏各进官一级”,并将修补之城称作新城而赐名西安州;第四,西安州古城处在今西安洼地中央,四面坦阔,无山可倚,西边虽有园河流过,但还是不符合史料之原貌。

要澄清南牟会方位这一问题,首先得搞明白宋夏时期的天都所指何山。时下多数人认为今西华山即是。而《宋史·地理志》天都寨:“元符二年,洒水平新寨赐名天都……南至天都山一十里”,显然,这里所说的天都山即今南华山,矛盾由此产生。我们且看看两山的概况:

西华山,主峰马鞍桥,海拔2703米,西北连黄家洼山,东南与南华山对峙,西南和甘肃屈吴山衔接,面积850平方公里。

南华山,因地气高寒又称雪山,南与月亮山相依,西北与西华山相傍,东南和须弥山毗邻,面积950平方公里,主峰马万山,海拔2955米,为宁夏第二高峰。

从其地理形势看,两山仅一水之隔(在黄湾古城处),且南华山要比西华山雄伟,因此,我认为西夏的天都山并非特指今西华山,也非单指今南华山,而是西华山与南华山及其相依的黄家洼山、月亮山等山脉的统称。只有这样理解,我们才能明白为何西夏集兵天都,常使宋五路不得安枕的缘故。

我们还可以从《西夏纪·卷二十一》有关文字中得到佐证:

“宋泾原既筑没烟前、后峡城寨(前峡为通峡寨,在固原黑城乡北苋麻河谷口;后峡为荡羌寨,在海原郑旗乡),去天都咫尺”;“梁氏以中国筑没烟前后两峡,控扼天都形势,于是编拦人马,出没隆德寨(在西吉将台乡火家集)、九羊谷(今海原李俊南),又于柽沟段大道掘壕作堑,纵游骑侵杀边铺戍卒”;“今天都去没烟六十里,既出峡则平原大川”;“若天都进筑了当,与西人约,以划河(黄河)为界,此乃非常之功也”。

上述引文告诉我们三点:一、天都去没烟峡较近,但从海原县地图上量得,今天都山到郑旗苋麻河谷口的直线距离就有130多公里,所谓“六十里”,当指今曹洼一带的南华山;二、宋以没烟通峡、荡羌二寨控扼天都形势,而西夏以隆德寨、九羊谷拒战,说明今西吉将台一带亦属天都山的范围,当时西夏在这里亦驻有兵马;三、若能占领天都,宋与夏将以黄河为界,并把这一战略战术看作“非常之功”。由此得知,天都北起黄河,南达六盘,绝非某一山而能代表得了。

关于天都山的得名。据考证始于宋咸平五年(1002年),而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则以牵屯山(一作牵条山)名之。由牵屯而天都,似为音转所致,以天都命名则恰如其分地体现了这一战略要地的天险所在。

从海原的地形图上看,黄家洼山、西华山、南华山、月亮山自成一线,均呈西北——东南走向,由黄家洼山再北可达黄河,月亮山再南直接六盘,不难看出,这一道天然屏障,作为军事重镇,西夏在今南华山与西华山中间地带(园河流域)设置南牟会,是凭借其优越的自然环境和特殊的地理位置,川原平旷,水草丰美,有利于游骑驰骋,进退战守而使宋王朝为之焦头烂额,疲于奔命。

综上所述,南牟会究竟在何地?笔者认为被遗忘的黄湾古城值得考述。

黄湾古城,地处西安州城正南五里许,当今西安洼地南边谷口;东南紧靠小南山(南华山余脉),西北濒临园河,按其所处方位,正好吻合“依山傍水”之说;东北有红沟绕过,向北展望,西安洼地一览无余;向南沿河谷可达会宁、平凉、秦安、天水、临洮、兰州等地。园河在这里把南华山和西华山截然分开,该城处两山断带,雄踞川口。

据当地老人说,祖辈相传这座古城是番达子驻地,城内上有马圈,下有花园,建筑规模宏伟。70年代平田整地时,挖出过许多牲畜骨头,有的大坑中一次性挖出过六七架子车的畜骨。此外,还有大方砖、琉璃瓦等物件。

如今西北、东北城墙已看不到,西南角有一段土墩,高四五米,平底夯筑,层厚10~12厘米。东南还残存着300多米长、两米多高的墙基,宽约五六米。城形以四角为正,城门位置可能在西南或东北处。其占地面积已不可考,现全为耕地及居民区,约200多亩。遗址上至今还散布着破瓦碎砖等宋代构件。

通过上述材料的分析判断,我认为黄湾古城当是西夏南牟会旧城遗址,其建置时间约在李继迁攻陷灵州之后(宋咸平年间),今西安州古城在未得朝廷赐名之前,而临时称作南牟会新城的。州城筑成后,南牟会遂被废弃。

(刘华)

△原载《宁夏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1卷1999年第1期。此后,《宁夏社会科学》以题为《西夏南牟会暨天都山今考》在1999年第2期登载。

二、元昊营造天都行宫的意图及其遗址考

据史料记载,宋夏时期,西夏王元昊曾在天都山建造了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因四至不详,史志界对其遗址所在地从未进行过考证。这座神秘的行宫,遂成为西夏史地研究的一个谜。

目前,我们仅能见到的关于元昊天都行宫的史料有如下几条:

宋庆历二年、辽重熙十一年、西夏天授礼法延祚五年(公元1042年)八月元昊纳妃没氏(一作摩移氏),营天都山居之。宋元丰四年,西夏大安七年(公元1081年)冬,李宪败夏人于屈吴山(靖远县东),遂军于天都山下,焚夏之南牟内殿并其馆库。李宪克夏兰州后,兵至屈吴山,大族首领裕藏沁萨勒率部族降附,旋即驻营于打罗城川(打拉池)。冬十月乙丑,进兵天都山,败夏人威名统军星多哩鼎,焚南牟内(亦称南牟会)。“南牟依天都山、葫芦河形胜,自李宪残破,宫殿皆毁,蕃部族账迁徙无依。梁氏使乙埋修复之。”元昊在天都山修造行宫,同没氏吃喝玩乐,尽情享受。元昊纳妃没氏,在天都山营造宫殿,“建七殿,极壮丽,府库馆舍皆备”,“日与没氏宴乐其中”。《海城县志》:天都山,一名西山,在县西四十里……山下有元昊避暑遗址。

上述史料明确告诉我们一点:元昊行宫在天都山。天都山在今宁夏海原县境内,现特指西华山,而宋夏时所说的天都,则是黄家洼山、西华山、南华山、月亮山等山脉的统称,长达百余里,古代森林茂密,水甘草美,是西夏攻防环庆、镇戎、渭州的天然军事屏障。“元昊因天都与泾原路接,山川平易,劲骑疾驰渭州,日暮可至,特营宫室居之,日与没氏宴乐其中。”由此可知,元昊修建这处行宫的目的有二:一是坐镇天都,直接攻掠宋之秦、渭等地;二是与没氏寻欢作乐。

营造天都,是元昊军事野心的必然结果。宋宝元年、夏大安三年(公元1038年)十月十一日,元昊称帝登基,遂雄心勃勃,南牧中原。天都山以其优越的军事地理和水草丰美的自然环境,成为西夏人的战略要地。继三川口(陕西安寨县东)大败宋军后,天授礼法延祚四年(公元1041年)春,元昊集兵10万于天都山,进攻镇戎军,好水川一战,宋军惨败,任福等大将阵亡。胜利使元昊的野心急剧膨胀,同年七月,大军在天都山休整数月后,突然转向宋之河东路,谋攻麟、府二州,此战未能获胜。

天授礼法延祚五年(公元1042年)闰九月,即元昊娶没氏月余,美人沙场做伴,英雄跃马扬威,于天都山点集左右厢兵10万,分作东、西两路,一路出刘堡(海原西南),一路出彭阳城(固原东北),合围镇戎军,定川寨(固原北、葫芦河西)一战,宋军损兵折将,一败涂地,葛怀敏与诸将同时战死,兵士被俘近万人。元昊乘胜挥师南下,直抵渭州,烧杀掠抢,满载而归。此前,张元曾向元昊建议:“中国精骑并聚诸边,关中少备,若重兵威胁边城,使不得出战,可乘间深入。东阻潼关,隔绝两川贡赋,则长安在掌中矣。”这就是夏国屯兵天都山,南攻镇戎军,经渭州东南入关中的进军路线。

与行宫息息相关的没氏(又名没移利玛),本党项大族没移皆山(一作克结星)之女,容貌出众,楚楚动人,早许配给太子宁令格为妻。元昊见之,怦然心动,竟纳为妃子,占为己有。宁令格对此愤恨不已。在这种情况下,父子同居兴庆府显然很别扭,元昊自觉悖理,只好远走高飞,可谓两全其美,一举双得。

天都地居要害,元昊在此修建行宫,一边就近决策,指挥作战,一边与没氏游山玩水,宴乐歌舞。但行宫仅存在了39年,再也看不到它的原貌。而西夏乙埋所修复的只是南牟会城,并非是一水之隔的昊王行宫。随着岁月的流逝,其遗址便下落不明了。

容易造成歧义的是“焚夏之南牟内殿并其馆库”一句,望文生义,行宫似在南牟会城内。但南牟会建于宋咸平年间(公元998年~1004年),是西夏南疆的军事重镇,城内设施布局早已建定,数十年之后,元昊要在这里修造7座大殿及其府库馆舍显然是不可能的。

笔者在修志之余,经过实地考察,认为元昊的天都行宫当建在今西华山下,即今海原西安乡园河村北滩。

北滩,地处古墩子——柴塘子(南北)、大沟门——北坝村(东西)之间,四周开阔,地势平坦,南、西、北三面有山(今西华山及其余脉),东面临水(今园河),在近百亩的大片耕地上,散布着很多残砖碎瓦,有大方砖、琉璃瓦、屋脊兽等,可以想象,这里曾是雕梁画栋、曲檐回廊的琼楼玉宇。据周围高龄老人回忆,早在民国时期,此地就是一片废墟,遗址内还有几口深井,不知何朝人所建。古墩子一黄姓老者说:人老祖辈传说昊王娶了个小老婆,与家人不和,便跑到天都山来了。这与史料记载的元昊纳妃没氏,营天都山居之十分吻合。

查阅有关史籍,北滩并无建城的记载,如果宋朝或明朝在此筑城建堡,定会留下一些残墙的,但如今看不到任何城墙痕迹。因此,我们认为这座行宫只有砖墙护围,并未板筑高大而宽厚的土墙。当时西夏重兵屯驻天都山,隔河而上便是南牟会,行宫安全万无一失。在其南面,有一大墩(今古墩子自然村),一说是元昊插旗之处,一说是祭神祀佛之处。相传墩内悬一镜,可照见一石鸟振翅欲飞。再向南顺沟而进,便是天都山石窟。西夏崇信佛教,这座石窟的开凿,为当时西夏人举行佛事活动提供了方便。

元昊宠爱没氏,兴建天都行宫,骄奢淫逸,祸起萧墙,在西夏史上演出了几幕惊心动魄的悲剧。首先是天都大王野利遇乞的被杀,其次是皇后野利氏的被废,最后是太子宁令格的弑君。因此,考证这处古建筑遗址,对研究西夏史地及宫廷内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刘华杨孝峰)

△原载《宁夏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

三、西夏天都监军司所遗址及神勇军考

位于宁夏海原县境内的天都山,形势险要环境优美,在宋夏对峙时期成为双方必争之地。宋咸平之后,夏人坐大于此,每当重兵集结天都,则常使宋五路(延、环庆、泾源、熙河、秦凤)不得安枕。好水川(公元1041年2月)与定川寨(公元1042年9月)之战,西夏10万兵力以天都山为大本营,两次大败宋军,关中为之震恐。其间(公元1041年7月),西夏大军还在天都山休整数月,远攻宋之麟、府二州。这些战争的发生,使宋朝的西北边境形势急剧紧张。如此大规模的军事行动,绝非草率苟合冒险而侥幸取胜。可以断定,西夏人在天都山地区设有一个庞大的军事指挥部。

据《宋会要辑稿·兵八》记: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三月,“泾原路经略司言,西夏起甘州、右厢、卓、韦州、中寨、天都六监军人马屯编江州白草原”。又《西夏纪》(卷二十):宋绍圣四年、西夏天□民安七年(公元1097年)十一月,因“中国屡行讨荡夏国天都山,属蕃尽将牛、羊、窖粟预行远徙。时熙、秦两路兵四十万骑出塞,将至□子山,监军司以十万骑阵白草原(在今海原南部会宁县境内)拒战,不胜,拔营西走。两路军直入天都监军司所,搜挖无所得,军士粮竭,饥死者半,乃回”。

这段文字确切地说明在天都山有西夏人的一个监军司。但在这所监军司里驻扎的是哪一军,不同史料提出了不同看法。据《西夏纪》(卷六):宋景三年、李元昊广运三年(亦即大庆元年,即公元1036年)“元昊地广兵众,因分左右厢,立十二监军司:曰左厢神勇(驻天都山),曰石州祥(驻石州),曰宥州嘉宁(驻宥州),曰韦州静塞(驻韦州)、曰西寿保秦(驻柔狼山北),曰卓和南(驻黄河北岸),曰右厢朝顺(驻夏州弥陀洞),曰甘州甘肃(驻唐删丹县故地),曰瓜州西平(驻瓜州),曰黑水镇燕(驻兀剌海城),曰白马强镇(驻盐州),曰黑山威福(驻汉居延故城)”。李蔚所著《西夏史研究》引用《宋史·夏国传》(下)对西夏12个监军司的划分与《西夏纪》相同,只是未标出驻地。白滨所著《元昊传》援引《西夏书事》(卷十二)云:元昊所设的12个监军司,其左厢有5个,即神勇(驻夏州弥陀洞)、祥、嘉宁、静塞、西寿保泰军司;其右厢有7个,即卓和南、朝顺(驻克夷门)、甘肃、西平、镇燕、强镇、威福军司。

上述史料对西夏左右厢军的划分存在分歧,尤其是左厢神勇军,一说驻天都山,一说驻夏州弥陀洞,两地相差甚远,谁是谁非,尚需探讨。但有一点值得注意,左厢神勇军名列十二监军司之首,表明其地位极为重要。按《中国历史地图集·西夏版图》(载《东方国家与民族》1959年第1期),均在麟州与府州之西标出左厢神勇军。因地图出自后人之手,相互参照成分较多,故其方位大体一致。那么,神勇军到底驻扎在何地?从上述地图看,今天都地区未入西夏版图,故无监军司的标名。《西夏书事》(卷十二)称西夏疆土“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这里所说的萧关,正是今海原县的石峡口(唐石峡关)一带,说明海原北部广袤山地,当时属夏人势力范围。但事实上,西夏的南疆并不限于萧关,位于今海原中部的天都山和南部的祖厉河流域亦属夏人疆域。早在宋大中祥符三年(公元1010年),李德明属下万子太保就在天都山劫掠过西番贡马。

天都山地居五路要害处,西夏在此设监军司,驻以重兵,当是不容争辩的事实。如《西夏纪》(卷九):宋庆历二年、西夏天授礼法延祚五年(公元1042年)始,元昊分山界战士为二厢,命两将统之:野利旺荣统明堂左厢;遇乞统天都右厢。二将能用兵,元昊倚为腹心……自王嵩间入,忌旺荣有二心,因事诛之,灭其家。其弟遇乞,常守天都山,号“天都大王”。按其地理位置,天都亦可划为右厢范围,故天都大王野利遇乞统天都右厢之说不无道理。但如果以黄河为界,天都当属左厢范围,如韦州静塞军就在左厢领地,故在天都设左厢神勇军也是理所当然的。

要考证天都监军司的设置,还需弄清楚西夏到底有多少个监军司。《西夏文物研究》(陈炳应著)援引《范文正公文集》(卷六)云:元昊……又置十八监军司,委豪右分统其众。作者认为西夏不止12个监军司,如安西榆林窟的西夏文题记中有“沙州监军”和“俄州监军司”;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绥州监军吕效忠帅师犯德顺军”;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宋知保安军李沂帅兵伐洪州,监军嵬名济率众赴援;元符元年(公元1098年)宋兵入夏界,“大首领凌吉讹遇合洪、宥监军兵迎战”;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宋熙、秦军直入“天都监军司所”。如此看来,加上这6个监军司,正合“十八监军司”之说。我们可以这样推断,西夏早期的左厢神勇军驻防在银州、横山一带,即宋之河东路。元昊称帝后,觊觎中原,兵锋指向宋之泾原路与秦凤路,为实现其野心,经营天都遂成为西夏人的军事战略中心。著名的好水川与定川寨之战,正是实施这一军事战略意图的辉煌战果。这一时期的天都监军司为元昊攻掠镇戎军和渭州发挥了重要功能。在左厢监军山遇和天都大王遇乞被杀后,元昊为巩固天都地区,将远在横山的左厢神勇军司移驻于天都山,作为他南取中原的大本营。由此看来,神勇军是一支英勇善战的精锐部队。根据战争需要,军队调防合乎情理。如《西夏纪》(卷十)载:庆历四年、西夏天授礼法延祚七年(公元1044年)“冬十月,契丹来伐,拒战于贺兰山,败绩……遂以左厢兵潜屯贺兰山北”。自公元1036年元昊立军名、设12个监军司,至公元1098年折可适夺取天都,前后62年间,天都地区长期在西夏的有效控制范围之内。宋为抗御西夏,着力经营秦陇,以作屏障。天都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西夏人的前沿阵地。

综上所述,天都监军司所又在何地?笔者认为地处海原西华山、南华山、月亮山及甘肃屈吴山之间的麻张台古城当是西夏人的天都监军司所在地。

关于麻张台古城,海原旧志均有记载。《盐茶厅志备遗》云:“麻张台在西安所西南十五里,相传张叔夜拒夏人屯兵于此。”《海城县志》云:“麻张台,在西安州南十五里,宋张叔夜筑以拒夏人。”《民国海原要览》云:“马掌(麻张)台在西安镇南十五里,为宋时张叔夜拒抗夏人之处。”但详查史料,作为兰州录事参军的张叔夜,曾建议于五路要地筑西安州,未见筑麻张台城之说。按其方位里程,麻张台在今海原县西安乡张湾村南,当地人称其为堡子台。该城毁于70年代修建张湾水库时,现库坝横亘其南,城内夷为平地。访问张湾村一张姓八旬老人,说此地民国时叫塌堡子,内为他家耕地,整100亩,城呈正方形,开东西二门。经考察,城内还有少量古代砖瓦残片,在其东侧护城河塌陷处,板筑土层厚14厘米,为平底夯筑。据说城里有口大铜钟,民国年间被人埋入地下。城东有几个大地坑,坑内有窑窖,深数丈,合于“属蕃尽将牛、羊、窖粟预行远徙”之说。

麻张台坐落在今韩庄河与红井河交汇处,地形呈U型,正是古西河(今园河)之源头。城东西临河,两边高山对峙;北控西安州盆地及西华山;南达秦、渭、兰三州;东南韩庄河可达南华山;西南沿红井河直达月亮山(好水川与定川寨之战中夏人主要进军路线);西南经条子沟河、种田沟河、沙沟河可通向屈吴山。其军事地位十分重要,进可攻,退可守,无疑是西夏南侵宋土的重要军事基地。宋元符元年(公元1098年),折可适突袭天都成功,次年(公元1099年)筑成西安州城,麻张台城遂被废弃。考述这处遗址,对研究西夏军队部署和军事机构设置,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

(刘华杨孝峰)

△原载《宁夏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宁夏史志研究》2001年第3期转载。

“参考文献”

(清)徐松:《宋会要辑稿》

戴锡章编撰、罗矛昆校点:《西夏纪》,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8月。

白滨:《元昊传》,吉林人民出版社,1988年。

陈炳应:《西夏文物研究》,宁夏人民出版社,1985年8月。

吴广成:《西夏书事》,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年。

四、西夏西寿保泰监军司遗址考述

西夏立国,设有十二个著名监军司,其所在地址大都有确切的位置,唯独西寿保泰监军司众说纷纭,不知今在何地。各种西夏地图及专著都没有标明或说明这一监军司的具体情况,如详实地址、四至方位、军事设施等。因这一监军司控扼灵州至兰州的交通要道,是西夏护卫天都与会州的大本营,更是攻略兰州与熙河、镇戎军与渭州的军事基地,故在宋夏战争史上曾扮演过举足轻重的角色。笔者几经查访,在海原县兴仁镇发现几处古城遗址,据其所处方位,当是西寿保泰监军司古城址。

(一)西夏地图上的西寿保泰监军司

在有关西夏的地图上,对西寿保泰监军司的标示虽各有所指,但大同小异,即在海原、靖远和中卫之间。然而,没有一张地图明确而恰当的标出这个监军司的现代具体地名。

在西夏的南疆战线上,韦州静塞、西寿保泰、卓和南三个监军司呈东北——西南向列阵,依次抗御宋朝的环庆、泾原、秦凤及后来增设的熙河兰会路,其中的西寿保泰军是西夏天都地区的一支主力部队,曾对宋王朝构成严重威胁,其驻军所在地一定有颇具规模的城池及配套的军事设施,故研究西夏的地图不应模糊这一监军司的确切位置。(二)西夏专著和有关史志中的西寿保泰监军司前人所撰写的西夏专著对西寿保泰监军司的记述均很简略,而今人众多的研究成果对这一监军司的记述则较为详尽,其观点有相同亦有差异,现列出以作比较。

《西夏纪》(卷六):立军名。元昊地广兵众,因分左右厢,立十二监军司……曰西寿保泰,驻柔狼山北……

《西夏书事校证》(卷十二):西寿保泰驻柔狼山北。

《西夏简史》(修订本):西寿军司驻柔狼山北(今甘肃靖远县北)。

《西夏史稿》(增订本):西夏设置的监军司……西寿,即西市,也叫西使,在今甘肃榆中(原书作者的考释)。

《甘肃古代史》:西使新城在榆中县即今三角城,西使城即今定西县城。二者不能混而为一。按:西使城是唐代陇右牧马监西使所居,吐蕃占领时叫西市城。

《宋史·地理志》(卷八十七):怀戎堡,崇宁二年筑,属秦凤路,东至泾原路分界定戎寨地分二十二里半……北至柔狼山界堠四十里,系与夏国西寿监军地对境,经由枯柴谷至柔狼山,有险隘去处。

《宁夏历史地理考》:西寿监军司疑在今同心县喊叫水乡。

《西夏战史》:西寿保泰军司驻柔狼山以北。本书第一章“西夏战争地理概况·河西陇右战区”:夏广运三年,宋景三年(1036年),元昊攻破回鹘,全部占有河西走廊,又进据兰州。以凉州为西凉府,在六岭(甘青界山)北侧,扼庄浪河谷筑卓城,置卓和南军司,南距兰州65公里,西北距西凉府175公里,东距会州150公里,与兰会成犄角。会州以北有柔狼山,夏失会州后,此山就成为宋夏界山,山北是夏西寿保塞军司。再由此往东,是设于威州的静塞军司。这三个军司的驻军构成针对宋朝、拱卫兴、灵与河西走廊的防线。

作者王天顺在其注释中说:保泰军司驻所有会州北或南、后迁西市城再迁柔狼山等数说。夏大安七年,宋元丰四年(1081年),宋李宪收复兰会,柔狼山成为夏宋在陇山的界山,监军司驻所当北移,今从其说。

《白银市平川区志》(大事记):仁宗景三年(1036年)左右,西夏人筑打罗城(打拉池古城)。景五年(1038年)元昊称帝,宋夏和约,区境为西夏西寿监军属地。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宋复修打罗城,并改名怀戎堡。此后数十年,自黄家洼经狼山、打拉池、杨梢沟、红沟至红柳黄河岸边,形成宋夏边界线。区境旱平川以西、北为西夏西寿监军属地,打拉池为宋会州属地。

“打剌赤碑记”……怀戎(堡)东南曰屈吴山、大神山、小神山……西南白草原,通会州。北有宝积山……东北去西寿监军一百五十里。北去马练城八十里……

上述史志资料大都认为西寿监军司在柔狼山之北,这些模糊之说不必剖析,倒是详加说明的资料存在分歧,尚需探讨。

《西夏简史》认为西寿军司在今甘肃省靖远县北,这是就柔狼山的方位而下的定义,属推测之说,无可厚非。

《西夏史稿》认为西寿监军司在今甘肃榆中,作者的考释说:西寿即西市,也叫西使。这是西寿保泰军南迁西市城的情况,暂当别论。

《西夏战史》叙述较详,由卓和南军司和韦州静塞军司论及西寿保泰军司,作者在有关注释中说:保泰军司驻所有会州北或南、后迁西市城再迁柔狼山等数家之言,而认同的是李宪收复兰会(1081年)后西寿监军司驻所北移柔狼山之说。此说在《西夏地理研究》3中作者阐述的更加明确。

《宁夏历史地理考》认为西寿监军司在今同心县喊叫水乡境,依据是“打剌赤碑记”。作者考辨:对于西夏的西寿保泰军,连《西夏纪事本末》卷首的《西夏地形图》也未标出位置来。历来史籍也未叙述到底在何处。《嘉靖固原州志》所录《打剌赤碑记》,是考证其详址的最好依据……铭文中叙述怀戎堡(今甘肃靖远县打拉池)的方位是:“东北去西寿监军一百五十里,北去马练城八十里”。根据这一记载,可确定西寿监军司的位置应在今同心县喊叫水乡。该处地当通灵州大路,自是交通要道。这与西夏各监军司地控交通干线的特点相吻合。此外,苏联《东方国家与民族》1959年第一期发表的《西夏地形图》,图上将“西寿保泰军”误写成“永寿保太军”,但从标注的位置看,在天都山西北,萧关正北,也与同心县喊叫水乡相符。

这段文字是目前对西寿保泰军司考述最详的资料,但喊叫水远在柔狼山东北,与史迹不符,此说亦不敢苟同。

(三)柔狼山与黄家洼山及其相关地理概况

1.柔狼山其高度与走势史无记载,有关专家学者认为曾是宋夏时期的界山,山南属宋,山北属夏。今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尚有狼山地名,在打拉池北边。

《屈吴山山志》:房家沟口和盐高崖有两处营房梁军营遗址,这段相对山脉历史上称“两狼山”。榆中兴隆山寺观编著的道教名流刘一明传记中有“往来于两狼山碧云寺之间”句,且刘有诗云:几度涉徙两狼山,碧云问道悟天缘。民国陈俊烈撰《奋威将军王进宝榷纪》云:屈吴钟灵,降生忠勇公,两狼山忠烈,忠魂再现,营房古屋,前年还在,驿人在墙上书两狼敌垒,大宋对丑鲁之战遗留……狼山有两块路碑,一是明弘治年间的“柔狼山堠路碑”……狼堠边地,烽火燧台,秦置谪戍,汉将去病,二次逐匈奴,西去千里,出北地渡隘河,罗逋川逋迹,将校士卒,造苏武祠庙,同李凌紫碣,易堠尔置将台……一是民国十一年张泰安置“狼山路碑”。作者援引清道光《靖远县志》又云:明代易罗逋川名为乱麻川,隆庆三年(1569年)七月,为阻元蒙之敌,怀戎堡游击将军哈钦在狼山中流矢身亡,后于打拉池坪置“哈钦将军战胜碑”。

另据《清实录》:乾隆四十九年四月,海城(今海原)回民田五率众起义,在打拉池狼山台与清军决战而壮烈牺牲。

现在的狼山仅是一座小山,并不高大。由史料推测,今狼山一名可能来源于古代的柔狼山。由柔狼山在会州之北看,从靖远县黄桥乡过平川区打拉池、海原县甘盐池至唐家坡北面的诸多山脉,均系柔狼山范围,今称黄家洼山。

2.黄家洼山据清光绪《打拉池县丞志》:“黄家凹山在北40里,高约10里,大约20余里。池、卫(中卫)往来小路须由此山骑行而过”。该志“山川”还记有数座相关山峰,录以参照。“鸡窝山(海原境)在东80里,高约5里,大约10里。乃池、海(原)往来由山上经过车行大路。最为池境门户”。“宝积山俗名磁窑儿,在北40里……东北接连蒯团山”。“蒯团山在北20里,山下多泉。东5里,昔时青砂岘,外寇由锁黄川(入)犯要路。”“苍龙山在北60里,高约里余,大约10余里。山头有霖雨寺……寺前有沙河一道,两岸皆山,与池、海、中卫车路交通。此山靠西20里有贺家山”。“贺家山在北40里,高约里余,大约10里余。与苍龙山车路交通,并可达靖远界。”“石龙山在北60里,高约里余,大约10余里。与苍龙山车路相通,并可达靖远界”。“侯家山在北70里,高约2里余,大约20余里。池、卫往来小路须由此骑行而过。”龙凤山在北8里,高约5里,大约30余里。

上述山峰除鸡窝山外,均在打拉池北面,最近的20里,最远的70里,最高的约10里,最长的约30里。

《白银市平川区志》载黄家洼大山:隔西格拉滩与屈吴对峙,海拔2665米。《靖远县志》曰蒯团山,山下多泉,东五里青砂岘为明外寇由锁黄川入犯要路。该志又载韦精山,黄湾下村西北诸山,山势险峻,俗称毛毛山。毛毛山以西,俗呼大山,即韦精山,亦曰围墩山。

由甘肃靖远县东过平川区打拉池至海原甘盐池,其北面群山连绵,横亘百余里,以黄家洼山为代表,正是宋夏时期的柔狼山,今统称黄家洼山。该山呈西北——东南走向,与今西华山(天都山)、南华山、月亮山共同构成一道天然军事屏障。

史书所说会州之北有柔狼山,是指当时的会州所辖范围较广,今打拉池、甘盐池一带亦属会州地界。北宋在天都山下筑西安州与定戎堡后,今甘盐池(定戎堡)才归西安州管辖。今宁夏海原县与甘肃平川区的分界就在黄家洼山主峰东侧。甘盐池正北有靖远县靖安乡,地处黄家洼群山中,山北就是海原县兴仁镇,为内陆盆地,面积百余平方公里。

天都山在甘盐池东边,山下有西安州古城。天都西安州地处五路要地,为宋夏时期的军事重镇,曾一度成为西夏的政治军事中心。由其向西北过蒿子川可达兴仁镇。

(四)兴仁镇古城遗址及其周边地理概况

海原县兴仁镇地处同心县、中卫县与甘肃靖远县三县交会地带,其封闭式盆地面积为一百多平方公里。东连陈家洼山和看透山,南接黄家洼山,北靠高泉山和油井山,西邻靖远,地势较平坦。109国道横跨东西,2804省道(中卫——静宁)纵贯南北。兰州军区曾多次在此地进行大规模军事演习,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笔者在编纂《海原县军事志》时虽考证过许多古城堡寨,但因史料的误导,不敢越境而书,故未对西寿保泰军司加以考释。近年在搜集整理西夏天都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资料时,才发现西寿保泰军司当在海原兴仁盆地内。经实地勘查,已知兴仁盆地有四处古城址,现分别给予介绍。

3.郝集古城位于郝集村北面,面积40亩,正方形,南开门,现残留北墙及部分西墙,高1~2米,宽2~3米,板筑层厚8厘米,为尖底夯筑黄土墙。城内全为田地,仅有一户新居人家,地面已看不见残砖破瓦等构件。据说此城已遭多次山洪淤积,有人挖窖时在数米之下掏出过许多古代砖瓦及灰土。该城有天然护城壕,南由黄家洼山流下来的洪水至古城东南,一分为二:一股由城南经城西流向西北方,一股由城东经城北亦流向西北方,二水在此汇合而去。该城地处109国道北边,东距兴仁镇政府地10里,南距黄家洼北20余里,西距靖远县界刘寨柯5里,北距油井山10余里。今古城南门外有古寺庙遗迹,东南角有文昌宫(当地人称龙宫)遗址。据郝集村老人讲:祖辈相传,此城是鞑子的马圈。

4.兴仁小学校址上的古城这座古城现已难辨真迹,城之规模众说不一,地处109国道北边,中静公路西边。据知情老人讲:该城呈长方形,开东南二门,民国时南门的城门洞还在,砖箍的,很大。曾是一座繁华的商城,仅斗行就有几十个,为中宁、同心至靖远、兰州的商贸要地。过去因城内灰土层很厚,无法耕种,故一直荒凉着。解放后才在古城址上建起兴仁小学。关于此城的大小,有说300亩的,有说400亩的,也有说几十亩与郝集古城相同的。笔者查阅新编《海原教育志》,得知兴仁小学占地面积为39.7亩。不知何以为正,暂存疑待考。该城东距同心县喊叫水乡80多里,西距靖远县250多里,南为黄家洼山,沿金鸡儿沟(沙沟河)出甘盐池红圈沟可至定戎堡,东南过蒿子川经白古路可至西安州,两地约80~100里;北过油井山可达中卫香山。

兴仁中学东边古城现无残迹可寻,地处109国道北边。据说为正方形城,面积一说为150亩,一说与郝集古城大体相同。东距兴仁小学古城约2里。

5.兴仁车站古城亦难寻残迹,地处109国道南边,面积不详。

除郝集古城,其他三座古城呈三角形设置。从直线距离来看,这四座古城正南距甘盐池定戎堡80多里,东南距西安州100多里,西南距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约130里,距靖远县约180里。由甘盐池定戎堡西至平川区怀戎堡60多里来看,怀戎堡东北至兴仁镇约150里,正与“打喇赤碑记”所载“东北去西寿监军一百五十里”相吻合。

至此,我们可以推断:宋夏时期的西寿保泰军司就在辽阔的兴仁盆地。关于这四座古城哪一个是西寿监军城,抑或四座古城均属西寿监军司,目前尚难定论,有待于进一步的挖掘研究。

(五)对西寿保泰军司及其遗址的简要考辨

宋人柳世雄撰写的“打喇赤碑记”,铭文中有怀戎堡“东北去西寿保泰监军一百五十里”之句,这是考证西寿保泰监军司的唯一依据。由此里程推知,西寿军司在海原县兴仁盆地,而《宁夏历史地理考》认为在同心县喊叫水乡的说法似不能成立。原因有二:一是喊叫水不在柔狼山北,二是喊叫水至怀戎堡远在二百多里外。

西寿军司前凭柔狼,后恃麦田(中卫香山,海拔2361米),左有葫芦河(清水河)之阻,右有黄河之险。西南可攻兰州、会州,东南可入天都、萧关。更重要的是“西寿监军司控制河西至首都兴庆府的水陆交通线,与卓监军司相呼应,防御吐蕃和北宋的进攻”。我们通过几则史料来看西寿监军司的战略地位的重要性。

夏拱化元年,宋嘉八年(1063年)夏四月,“河州刺史王韶略熙河,尽降洮西诸族。西使城首领禹藏花麻(《长编》作裕勒藏哈木)不顺命,秦州钤辖向宝攻掠之,花麻力不支,遂以西使及兰州一带土地举籍献夏国。谅祚大喜,遣兵戍之,而以宗女妻花麻,封驸马”。而司马光《论西夏札子》则曰:“花麻本居定西及兰州,赵元昊以女妻之,遂为役属”。

夏拱化四年,宋治平三年(1066年)春二月,“升西使城为保泰军”。“西使距古渭仅百二十里,谅祚建造行衙,置仓积谷,移保泰军治于此,命花麻为统军守其地。”这是西寿保泰军由今兴仁盆地南迁定西的证据。

夏大安七年,宋元丰四年(1081年)八月,“禹藏花麻闻李宪出熙河,已与西蕃首领裕施军笃桥阿公等将兵入境,率所部出战,佯败西走。讹勃哆等三人及首领厮都罗潘二十余人、兵万余举西使城降,乙埋遣兵数万出女遮谷援之,知城己失,登山逆战,大败,退伏垒中,半夜潜走”。保泰军驻防西使城仅15年而败降,短暂的历史使命从此结束。

李宪占领西使城后,于当年九月收复兰州。冬十月,“梁氏闻兰州破,令民尽起诸路窖粟,悉众走高川、石峡,据险以待。及宪兵至,拒战而败。宪兵进取屈吴山,营于打罗城川侧。酋豪禹藏郢成四率旺家族大首领六人并蕃部及母、妻、男三十余人,各赍铜印,告身请降。宪令郢成四随军行,由天都山趋南牟城。南牟,国主游幸处,内建七殿,极壮丽,府库官舍皆备。宪入,悉焚之。酋首嵬名,统军仁多丁引众争之,丧失甚多”。

“李宪既败夏人于屈吴山,遂军于天都山下,焚夏之南牟内殿并其馆库,追袭其统军仁多丁,败之,擒百人,遂班师”。

李宪率宋军势如破竹,越天都,焚南牟,如入无人之境。当时西夏在天都驻防的是何须人马?酋首嵬名与统军仁多丁从何而来争之?卓军司远在今甘肃永登县境,韦州军司又在同心县东北,两军都不可能长途跋涉奔赴天都救援,争夺天都山的任务只有靠百里外的西寿监军司了。保泰军虽曾南迁,但西寿监军司我意为并未撤销,今兴仁盆地肯定还驻扎着一定数量的西夏军队。正如神勇军原在夏州,战事需要时也曾调至天都山一样。

下面这则资料亦能说明天都周围驻有西夏重兵。“熙河路都大经制司言:军行至天都山下营,西贼僭称南牟内有七殿,其府库馆舍皆已焚之。又至逋川,捕获间谍,审问得酋首威明(即嵬名)、统军星多哩鼎(即仁多丁)人马辎重与本司行营不远,寻勒将兵追袭,斩级千余,生擒百余人,掳牛羊孳畜万计。又奏:离天都山至满丁川,威明藏众败散,后再遣将士追袭,又斩获五百级,生擒二十余人,夺马二百余匹、牛羊孳畜约七千”。

西夏酋首威明与统军星多哩鼎所处位置距离李宪的行营不远,其地在何处?我认为广袤的兴仁盆地就是威明与星多哩鼎人马辎重盘踞之地。理由有四:一是当时宋廷曾下诏令李宪军过天都山……东去灵武数舍,不必与泾原、环庆之师合,分遣劲兵骁将北渡,袭荡贼巢(兴庆府),可知李宪大军离开天都山,北至百里之外的兴仁盆地,由此东去,数舍可至灵州。二是当年李宪进军“至葫芦河而还”。这段河道当是今清水河北段,即同心至中宁段。兴仁至中宁路途平坦,无险可阻,宋军可直达清水河畔。如果李宪由天都东至葫芦河,要么西南走没烟峡,要么东北出萧关,二者都不合算,因为泾原路刘昌祚已率大军刚从这段葫芦河穿过,且在没隘大败夏军。三是如果李宪向南追袭更与宋五路伐夏背道而驰,因为天都之南当时并没有西夏的军事重地。四是打城属会州地界,在天都山之西,李宪不可能回师西去,故逋川、满丁川当在天都山西北、柔狼山东北,即兴仁盆地之南。李宪的追袭方向,兵锋直指位于兴仁盆地的西寿保泰监军司。

元丰西讨告败,五路伐夏无果。李宪班师兰州后,柔狼山与天都山又为西夏人所有,并置重兵防守。17年后,宋在天都东侧葫芦河畔(石门)进筑平夏城,梁氏亲率40万大军出没烟峡围攻,不料大败而遁,天都危在旦夕。

夏永安元年,宋元符元年(1098年)十二月,“统军嵬名阿埋等复窥平夏,被擒,余众弃天都山而溃”。“西寿监军在柔远山(即柔狼山)北,阿埋为六路都统军,与监军妹勒都逋皆桀黠用事,称善战。时以畜牧为名,自月初,宿兵平夏境,欲俟黄河冻解入犯。哲宗诏章密图之。侦知无备,遣郭成、折可适以万骑异道并进,直入其帐执之。尽俘家属,掳馘三千余,牛羊十万余。众骇愕,遂弃天都不守,为可适等所据”。曾布《日录》云:“时为向导者乃妹勒都逋部将咛,惧罪来降,故尽知二人所在。又侦知其居无兵马,直入卧内擒之。”章奏议云:“西夏族帐见失此二人,接续扶携老幼争来归降,并欲依附二人以居”。《宋史·章传》云:“夏统军嵬名阿埋、西寿监军妹勒都逋皆勇悍善战,谍其驰备,遣折可适、郭成轻骑夜袭,直入其帐执之,尽俘其家,虏馘三千余,牛羊十万,夏主震骇。哲宗为御紫宸殿受贺”。《西夏纪》卷二十一则云:“遣可适等间以轻骑二千,衔枚捷走,出荡羌六道分进,敌不及知,夜入其室执之……种羌震慑。计其地,即天都山也。”

上述史料告诉我们三点:一是自梁氏平夏城惨败后,西夏天都一度空虚。二是西寿监军司距天都较近,因嵬名阿埋与妹勒都逋时在天都山中,折可适方能由荡羌寨乘夜入其室而执之。三是统军阿埋与监军都逋被擒,天都失守,军心涣散,西寿监军司也就土崩瓦解了。

宋朝夺取天都,于其地建西安州,贯通泾原与熙河兰会两路,位于天都西北的西寿保泰监军司从此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

西寿保泰监军司是西夏早期十二监军司之一,地理环境优越,军事地位险要,曾是进攻兰会熙秦及镇戎渭州的重要军事基地,是保卫天都地区安全的坚强后盾。笔者考述这一军事遗址,意在给予西寿监军司一个准确的定位,从而校正各种西夏地图及专著中的模糊或错误的标示和观点,不当之处还请史志界的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刘华)

△原载《宁夏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同类推荐
  • 史记一日一得

    史记一日一得

    翻开历史,你会发现,我们的许多故事其实古人早已演绎过!甚至同样的故事我们依然在演绎,依然那么投入,那么有激情。路是人走出来的,开始的时候无疑布满荆棘坎坷,也正因此,我们从没嘲笑过前车之覆,我们鄙夷的是重蹈覆辙!人生不能彩排,你想让你的人生少走一些弯路吗?你想让你的人生演绎得更加精彩吗?亲爱的朋友们,面对着喧嚣的世界,你不妨暂停脚步,倾听一下来自历史的声音;汲取一下司马迁在《史记》中所给予我们的人生智慧!也许,你的人生从此就别有了一番洞天!
  • 逆秦传

    逆秦传

    秦!一个强大有短暂的朝代!始皇帝死后,大秦犹如大厦将崩!战乱四起,风雨飘摇!而这一切都被一个本不属于这个时代的人看在眼里!大秦是如历史一样走向灭亡……还是……大秦不灭;秦魂不朽!
  • 如果有重来

    如果有重来

    随便写写,人生总是有梦想的,有些实现了,有些未能实现。一直希望平平淡淡,奈何树欲静而风不止。如果能重活,你想做什么?
  • 李唐天下

    李唐天下

    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这就是大唐,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东方帝国。这就是大明宫,世界上最雄伟的皇家宫廷。而缔结这一切的却是一个正史都不会记载的人物!李逸,玄武门事变之后,李建成唯一残留的子嗣,在二十多年之后,重返当初争霸之地长安。李唐天下的长安,表面歌舞升平,繁花似锦。实则暗流涌动,杀机四伏!娇妻美妾、功名利禄更让人欲罢不能!
  • 秦二世皇帝

    秦二世皇帝

    银行小职员安然在一次车祸中不幸脑死亡,他的灵魂穿越到两千多年前的秦朝,成为秦二世胡亥。此时,天下诸侯四起,反秦气焰正嚣,秦之能臣善将大多已遭赵高迫害,处于无人可用的窘境,大秦帝国内忧外患。赵高手握大权,耳目遍及朝野,胡亥近乎已被架空,他虽有后世穿越而来的灵魂,如获重生,但他真能在危机四伏中度过重重难关,重新统一天下吗?灭项羽,虏虞姬,除刘邦,斩尽诸侯恢复大秦统治……兴科举,重农商,废苛律,独尊儒术教化天下百姓……这些能一一实现吗?敬请期待!
热门推荐
  • 假婚不昏

    假婚不昏

    夏青威逼胁迫青梅竹马的于泽与自己成婚,只因为撞破他与“另一个男人”的好事。沾沾自喜的夏青并不知道自己已经一步步掉进了某人早设计好的圈套,只因为他对她有怨,结局到底谁才是最后的赢家?
  • 抱上师父大金腿

    抱上师父大金腿

    白姣姣本是瑶池旁的一颗野草,不知何时在瑶池扎了根,作为一个仙资愚钝的野草,在别的野草挤破了头想入列仙班的情况下,白姣姣每天想的只是吃吃喝喝睡睡。可不知她做了什么好事,竟然入了上古战神镜墨上仙的眼,在一干神仙羡慕嫉妒恨的眼神中,被带着入列仙班,收为大弟子,成功报上大金腿,走向人生巅峰。可是……这其中似乎有什么隐情的。
  • 灵欲主蜉

    灵欲主蜉

    我欲主灵蜉,谁有不服!我欲称灵主,谁有不服!我欲天地沉浮,谁有不服!一少年,天生傲骨,修灵道,灭灵门,主灵蜉,踏足巅峰看茫茫灵界,我主沉浮!
  • 优势交涉:王牌交涉大师的制胜秘诀

    优势交涉:王牌交涉大师的制胜秘诀

    本书共分十个章节,分别从人际关系学和心理学的基础上入手,着眼于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经常遇到的各种交涉问题,告诉你如何做好交涉前的准备和掌握哪些语言技巧。另外,还从多个方面向读者讲述了交涉的技巧:在交涉中如何去说服对方,在争辩中如何不失和睦地让对方同意你的观点,在气氛对自己不利时如何做到变不利为有利,遇到难题时如何处理,并且,还对谈判、求职、与客户交涉的三个方面,如何运用交涉技巧做了详细介绍。 总之,与人交涉的技巧,包含着很大的学问,掌握了这门学问并将其熟谙于心,你就能在千变万化的社会生活和日常工作中纵横捭阖,获得成功。
  • 天荒界

    天荒界

    一粒沙硕,一方世界。一株花草,一世红尘。穿越了洪荒太古,凝练了天地玄黄,前方的路又在哪里?与天夺造化,逆冲而上,能否乾坤再造?
  • 君临天下妖妃太毒辣

    君临天下妖妃太毒辣

    21世纪,007最后说了一句话;7号再见了无人得知007口中的7号是谁东羽国右丞相无子,膝下仅三位女儿。大小姐林采欣京城四美之一,国色天香。二小姐林贝欣且也是碧月羞花而嫡三小姐林妖妩名气却比丞相府的小姐任何一个都大。原因便是这三小姐聪明伶俐,古灵精怪,虽说才学不咱地,但就是能圣宠不衰啊!林妖妩与东羽公主轩辕萝姐妹相称林妖妩与东羽大子轩辕澈青梅竹马,且有定亲之说,但是半个月前轩辕澈随林妖妩称游山她没能保护好太子,致使轩辕太子坠崖—摔残了双腿于是轩辕皇帝盛怒之下欲将林妖妩问斩,却不想北越国来话了,要求东羽国将右丞相府嫡小姐以质子之名送与北越六年却无人知道人那娇小的身体下早已换了一个灵魂
  • 双生绝恋

    双生绝恋

    有人说,爱情就是这么简单爱情是一场偷心游戏,其实爱情只是一颗心靠近另一颗心的努力,我期待飘雪的季节里,一起走过长长的林荫道,我握着你的手,然后不经意放进大衣的口袋,温暖从指尖蔓延,从此我不再孤独.
  • 豪门有孕:老婆你出来

    豪门有孕:老婆你出来

    “丫头,你是AB血型吗?”“请你给我生个孩子!”英俊潇洒的豪门总裁,冷清而性急地寻找着AB血型的女孩,只生不婚。“对不起!下蛋没有窝的鸡都是野鸡,你只配吃野食!”“你那杆神秘的破枪,打野鸡去吧!”本小女子怕怕……不稀罕……赶紧逃……
  • 中国历史名人传记:中国历史名人之十

    中国历史名人传记:中国历史名人之十

    本文主要讲述了林则徐、关天培、魏源、曾国藩、左宗棠、洪秀全、李鸿章等名人之事。
  • 噬月轮回

    噬月轮回

    长空万里剑来去,伊人相伴任逍遥.....前世今生为情生,刀山火海心不悔.....生死大战,注定俩人从此消逝.....忘川河畔,奈何桥边孟婆汤不愿一饮消千愁.....千年若梦,六界轮回.....凡人之躯,执念未变.....血,勾起了封尘的记忆.....修仙之路,从此而起.....“我欲相聚祈上苍,怎料生死两茫茫”——东明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