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850300000005

第5章 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一个人的健康分为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部分,简称身心健康。身心健康发展就是指一个人在德育、智育、体育等方面的发展。身心发展的方向是由教育目的规定的。孩子的天赋特点是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但是,决定其身心发展的则是环境和教育,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教育。家庭教育既要符合和谐社会的教育和发展的要求,又要遵循孩子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个别差异。所以,有关教育与孩子身心发展的关系的规律,是家庭教育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一节 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涵义

1-1 孩子的发展的涵义

孩子的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这两方面是密切相关的。身体的健康状况影响心理活动,如感觉、思维、情感、意志等;身体的发展,同时也受动机、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心理过程和特性的影响。

1-1-1 身体心理的发展

身体的发展,是指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两者是密切相关的。机体发育正常,有利于体质的增强;体质的增强则又能助长机体的健全发育。心理的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知识和技能的发展,一是思想品德的发展。

孩子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逐步掌握了许多文化科学、生产技术、艺术和体育卫生等方面的知识,以及读书、写字、计算、观察、实验、绘画、唱歌、体育锻炼、劳动、社会活动等方面的技能、技巧。孩子不仅认识事物,而且对事物采取一定的态度;孩子不仅发展知识、技能,也发展思想品德;孩子在受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质、政治思想和世界观的基础,在一定的社会中总是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

知识、技能的发展和思想、品德的发展,又是分不开的。对于培养一个共产主义的新人来说,没有明确而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没有正确的无产阶级思想意识,要彻底了解和真正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是不可能的。学习知识、技能和培养思想、品德必须通过各种心理过程,例如必须进行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认识活动,激发一定的情感,从事一定的意志行动等。在这些过程中,孩子的认识能力、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特性的发展也有助于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思想、品德的培养。心理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是联系着的两个方面,既要使孩子获得一定的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也要有意识地发展孩子的心理特性。

总括起来说,所谓孩子的身心发展就是指孩子的身体的发展,知识、技能的获得,思想、品德的形成,也就是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1-1-2 如何使身心发展

至于如何使身心发展,是全面的,还是畸形的,是充分的,还是压抑的,是朝着什么方向发展等等,这都决定于一定的教育的性质和目的。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要使孩子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在德育方面,对孩子进行无产阶级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教育,培养坚强的革命后代;在智育方面,使孩子掌握文化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备一定的生产知识;在体育方面,使孩子的身心得到正常的发展,具有健康的体魄,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劳动习惯,等等。

1-1-3 注意孩子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心理专家发现某些年龄段的孩子特别容易出问题,例如,3岁以前的孩子多见任性、发脾气、不愿上幼儿园、胆小、多动等问题;六七岁的孩子常见不适应学校生活,上课坐不住,爱做小动作等,但学习成绩还能凑合;八九岁(三年级)是咨询学习障碍问题最多的年龄段,那些在早期仅发现是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到了这个阶段则开始出现学习成绩下降、纪律更差,不爱写作业;到了十一二岁学习就开始跟不上了,还会出现厌学情绪和逃学问题;青春期又是各种心理问题的高发期,除了学习问题外,又有与家长的关系问题,与异性同学的交往问题,坏习惯、学习问题,性知识问题等等。

心理学家早已研究发现,孩子从出生到成熟(0~18岁)要经历6个关键的转折时期:新生儿(0~1个月);1岁左右;3岁左右;6岁左右;女孩的十一二岁和男孩的十三四岁;十七八岁。如果在这些关键期里的主要问题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和解决,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每个家长都会深切体会到培养孩子成长的艰辛,但是,如果家长能够了解孩子在成长发育过程中有哪些阶段是关键的转折点,在这一时期要重视哪些问题,进行哪些科学的训练和培养,那么,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于出生1个月的孩子,主要问题是要从生理上、心理上适应外界环境的巨大变化,在此期间,新生儿的脑发育是否健康,功能是否正常,对以后的心理发展有重大影响。正常的新生儿应该具备下列神经系统反射:觅食、吸吮、握持、拥抱、踏步和交叉伸腿反射。

在1岁之内每个月孩子智能发育的正常规律如下:一视二听三抬头,四握五抓六翻身,七坐八爬九扶站,十捏周岁独站稳。

但是,家长不应坐等孩子自行发展,而要主动地训练孩子进行这些活动,否则就会影响孩子今后的许多大脑功能的发育,例如注意力、语言、动作协调等能力。一直到3岁以前,对孩子的训练应着重知觉——动作的训练,练习爬行、蹦床、滑梯、平衡木、抛接球、拍球、跳绳等。

3岁的孩子第一次有强烈的独立倾向,也就是家长感觉到的逆反,他们开始要求我自己来!尽管他们会把饭吃得到处都是,把东西弄得乱七八糟,但他们还是要求自己干,而不让家长帮助。这时家长不要强迫和压制孩子的独立意识,而要因势利导,训练和培养孩子的独立操作能力,例如让他们自己吃饭、穿衣服、系鞋带、洗手、擦屁股等。在思维能力上,这时的孩子开始具备具体形象思维,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发展迅速,家长开始给孩子讲故事,教他们识字、数数,但不要占用时间过长。要有意识地带孩子与外界交往,锻炼孩子的胆量,消除敏感。继续训练孩子的知觉——动作综合能力,不要限制孩子的活动。

6岁左右是孩子准备入学的年龄,这一时期的孩子在各方面都表现出迅速的发展。脑电图研究表明,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脑的发育并不是匀速发展的,在4~20岁期间,有两个显著的加速时期,一个是五六岁之间,另一个是十三四岁之间。6岁的孩子将结束自由自在活动的日子,要在老师的要求下,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要在许多方面学会约束自己,总之,孩子从这时起,开始学习适应学校生活。

对于一二年级的孩子学习成绩并不是衡量优劣的标准,因为这时期的课程都很简单,孩子们大都能得到90分以上的成绩,关键是在注意力、自制力、独立性和培养良好习惯等方面对他们有了更高的要求。有些家长看到自己孩子的学习成绩还可以,就忽略了孩子的学习能力上的问题:如注意力不集中、写作业拖拉或不爱写作业、粗心大意,以及性格上的问题:如胆小、爱哭、吃手、发脾气等等,而这些问题在八九岁时就会更加突出地表现出来,如学习成绩突然下降,情绪不稳定等等。所以,家长和老师在孩子6岁左右就要注意孩子在非智力因素方面的问题,比如上课能否坐得住,上体育课成绩怎么样,会不会跳绳,协调性方面是否显得笨拙等等。

在智力因素方面,有些六七岁的孩子智力测试结果在90分左右,推理能力测试结果中下或刚刚及格,虽然都在正常范围之内,但不能掉以轻心,因为这些结果不是恒定不变的,如不加以重视,将来就会下降到正常标准线以下。家长不要仅相信自己的感觉,应找心理医生给孩子做心理测试,及时进行训练,为以后的发展打好基础。

9岁孩子的任务就不再是适应学校生活,而是在学习能力上要求更高,在学习任务上难度明显加大。例如,在语言表达方面,对书面表达方式要求更多,对文字的理解和内在联系要求更深;在数学方面,应用题的题量加大,对抽象思维的要求更高,运算的复杂程度加大。好多家长和老师感觉到三年级对一些孩子来说,仿佛是个坎儿,他们会表现出这样那样的问题和障碍,如不及时矫正,就会影响到五、六年级的课程。在这一时期,应重点加强学习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十一二岁的孩子正是要向青春期迈进的年龄,在学习上将面临由小学升中学的转折,所以,学习任务会比以往任何时期都重。如果孩子的学习能力在早期没有得到足够的发展,那么在这一时期,就不仅仅是学习成绩跟不上的问题,还会存在厌学、逃学等问题,需要心理医生家长和老师的帮助也会更多,矫正时间也需要更长。

1-2 孩子的发展在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上的认识价值

对孩子的发展的认识有助于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实施。孩子是发展的个体,其心理特点具有发展性,多变性,可塑性。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要经历大脑发育、语言发育、心理发育等关键期。要孩子有所成就,父母首先要了解他,了解他,才能帮助他。父母可以说是世界上最了解自己孩子的人,但事实上并不尽然。

1-2-1 对“天才”“神童”的迷信误导家长

不少家长都从一两次的早期经验出发,认定孩子是“天才”、“神童”,将来一定大有出息,于是加给了孩子难以承受的压力,强化训练,希望由此挖掘孩子的天赋,实现自己一厢情愿的梦想。

平时的课堂作业、家庭作业本来就够人受的了,可假期也不放过,读书真变成了受罪。当然,这里面存在着个人能力有差别的问题。同样的作业,对有的孩子来讲可能并非什么难事,量也不算多;可对有的孩子或许已经超出了他的承受能力。心理学家认为对这样的问题应该有一种机制,使学生能够同任课老师协商,当作业超出自己的承受能力时,可以让老师相应地减少作业量。

一直以来有一个问题,那就是老师布置作业的意图到底是什么?作业量过多,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对工作特别热心的老师,他们特别希望学生能通过做作业多学一点儿东西,尽快提高自己的水平,可大多情况下,这种热情都有点过头;有时候老师也会单独给功课较差的某一个孩子留作业;还有一种情况是极为少见的,那就是把作业作为一种惩罚的游戏留给学生去做。应该了解清楚老师布置作业的意图何在,然后共同来采取对策。如果孩子对作业不堪忍受、甚至想因此去死的话,那作业就失去了其本来的意义,毫无价值可言。

许多孩子觉得光在学校学习还不够,还要去上课外补习班,那么完成大量作业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为了准备升中学的考试,有些老师也跟着学生一起用功。然而,苦学习失去了乐趣,只剩下痛苦,那岂不是本末倒置了吗?

1-2-2 对子女的期望值不要过高

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才,能够成为社会的栋梁,这是所有家长的共同心愿。“望子成才”是普天下所有父母的眷眷之心。

关键的问题是怎样望子成才。有的家长把望子成才变成“令子成才”、“逼子成才”。按理说,望子成才的前提是尊重孩子,在此前提下,对孩子加以诱导、劝说、帮助、鼓励、监督,这才是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可是有的家长不顾任何条件瞎指挥,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给孩子,让孩子完全按照自己的指令去做,颇似皇帝下圣旨,家长说了不办不行,办不好就逼。

由于孩子在小时候没有反抗力,不管心里多么不乐意,表面上也不敢不顺从。虽然孩子会发点小脾气,但真正反抗父母的安排是不大容易做到的。于是,就造成了一种假象,好像家长的“战略部署”一条一条实现得很顺利。家长先是喜在心头,接着是头脑发热,认为自己的伟大计划一定能实现。殊不知孩子已经反感透了,而且正聚积着反抗的力量,一旦长大一点,到了小学高年级,就可能出现“儿大不由爷”的现象,公开与家长顶撞、冲突。所以,家长应学点心理学、教育学的基础知识,了解自己孩子的基本素质情况,不要盲目地把上大学作为唯一的目标,而应恰当地确定对孩子的期望值。

1-2-3 充分认识对孩子期望值过高的危害性

现在,重点小学重点中学名牌大学,成为许多家长督促孩子读书的指导思想。在某些家长看来,孩子只有考进重点中学,才有希望进入名牌大学。而只有考进大学,特别是名牌大学,才会有光辉灿烂的前途。反之,就没出息,没前途。所以孩子能否考进重点中学,就成为决定一个人命运的关键。于是,在孩子进入小学时就出现这样一种反常现象:家长宁可舍近求远,每天接送孩子,也要想办法拉关系、走后门进所谓的重点小学。在平时,有意无意以“用功学习,考上重点中学”、“不好好学习,将来考不上大学就没工作”之类的话来吓唬孩子。这些督促孩子努力学习的方法,使孩子从小就挤入这样一条狭窄的艰难之路:重点小学重点中学名牌大学,没有第二条路可走。

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如果超过了社会需要和孩子身心发展的内在规律,就会严重影响孩子的性格、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及身心健康。在高期望值的驱使下,家长评价孩子好坏的标准会严重失衡,认为学习好就是好孩子,就什么都好。在这种心态驱使下,孩子只要学习好,要什么给什么,极端娇宠。并且,盲目给孩子加“小灶”,认为玩就是浪费时间,因而给孩子出很多题,远远超过了孩子的承受能力,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例如,某地有个五年级的小男孩,平时功课是很不错的,但在家长高期望值驱使下,心理压力过大,总认为自己不行,怕考不上重点中学,终日惶惶不安,极度紧张,后来竟悬梁自尽了。造成这种悲剧的根源是家长,当然最后吞食这个恶果的也是家长。

家长不应按自己的意愿来确定对孩子的期望值。家长愿意让孩子深造成为高级人才是好现象,但不能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对孩子确定过高的期望值,更不能匆忙地、超前地为孩子做“定向”包办,为孩子选择发展方向。过早地为孩子确定发展方向,不但是主观主义,而且说明家长对孩子缺乏信心。与其说是望子成龙心切,不如说是怕子成虫的表现罢了。

1-3 孩子的发展切忌不恰当的特长教育

当我们陶醉于美妙的音乐旋律时,当我们被运动员那激动人心的拼搏感染时,当我们置身于美术作品创造的意境时,当我们为又一项新技术的发明而发出感慨时,谁不为那些创造了奇迹的骄子折服?谁又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成为这样的人呢?的确,培养孩子成才,不仅是家长的愿望,也是国家的希望。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如果每个孩子都能成才,我们国家的未来就大有希望。但是,培养孩子成才绝非一朝一夕所能达到的,也绝非仅凭家长的主观愿望就能达到的。

1-3-1 注意防止不恰当的特长教育

有的家长节衣缩食,用多年的积蓄为孩子买了一架钢琴,希望孩子将来成为一个音乐家。家长苦口婆心地教诲,不惜重金聘请家庭教师,让孩子夜以继日地弹唱,真是煞费苦心。可是事与愿违,孩子根本不爱好音乐,却对美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家长的愿望与孩子的兴趣之间出现了越来越明显的矛盾,而且达到了很难调和的程度。家长下达数不清的繁琐条规和禁令,频繁地严厉教诲和恶语相骂,有时甚至伴以冷酷的拳头和棍棒。结果本应和睦与宁静的家庭生活,却因此不得安宁,这是极不值得的。

1-3-2 家长在培养孩子的特长时应注意的几点

不要赶时髦。在我们国家,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选择培养孩子的特长之路,也应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出发。然而,有的家长为孩子选择特长道路的宗旨是“金钱”和“名气”,即哪一行赚钱多,哪一行有名气就选择哪一行。例如,开始是书法、绘画很受家长们的重视。后来,中国运动员在国际大赛中取得好成绩,受到举国上下的赞扬。尤其是现在随着我国体育职业化的进程加快,球市火爆,许多家长就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运动员,能参加国际比赛。有很多家长带着孩子去训练,或送去业余学校。还有的家长发现流行歌曲风靡全国,看到当歌手能赚大钱、出风头,生活又很舒服,于是又一齐转向学音乐风潮。就这样,一会儿涌向这,一会儿涌向那,不根据孩子的兴趣与可能,唯浪头是赶,唯潮流是逐,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不但这方面不成才,而且可能误了其他方面的特长。

培养特长的路要宽。俗活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无论干哪一行,只要能深入钻研,都能做出成绩,都能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关键是能否发挥自己的特长。人的智力才能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每个人的智力都有强点与弱点,假如能充分发挥其优势,就能取得最佳的成绩。从某种意义上说,世上几乎无废人,就看能否选准其最佳特长的优势。因此,家长要在孩子成长道路的起点帮助其选准特长最佳点,千万别埋没孩子的特长优势,这对孩子将来能否成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家长的思想里只有文艺、体育行业,眼光的确有些狭隘。若家长拿不准孩子的潜力是什么,不妨请求心理学家帮助鉴定一下。他们的建议或许有积极作用。

1-3-3 家长在培养孩子的特长时应尊重孩子的意愿

培养孩子的什么特长,要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强拧的瓜不甜”。如果置孩子的爱好、特长于不顾,一味强人就己,势必影响孩子的成长。尽管家长与孩子关系密切,孩子的爱好、特长受到家长的影响,比如有音乐世家、文学世家、医学世家等。但是必须看到,社会影响总要大于家庭影响,尤其是现在,孩子很小就进入托儿所、幼儿园、学校,习惯了集体生活,加上书籍、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的影响,保育员、教师的引导,孩子的视野更广阔,知识面更宽,因而兴趣、爱好也更广泛。作为家长,应该努力为孩子创造一块驰骋的天地,让孩子在自己所喜爱的领域内充分发挥才能,决不可越俎代庖。那样,不但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反而会使他的智慧幼芽刚一出土就遭到破坏,在孩子心灵上留下创伤。孩子年幼,在兴趣、爱好、特长还未形成的时候,家长应给予指导,但不必过早为孩子定向,可以先培养他广泛的兴趣。家长首先要鼓励孩子学好各门功课。小学阶段是打基础的阶段,德、智、体、美、劳都要重视,不能有所偏废,否则对进一步发展特长极为不利。其次,鼓励孩子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种兴趣小组,诸如编织、电子、绘画、音乐、航空航海模型等小组,并从孩子的学习和活动中仔细观察和发现孩子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然后进行定向培养。

善于发现孩子的特长。在日常生活中常会发现,昔日的“淘气包”、“低能儿”会变成今日的能工巧匠、各路英才。他们的贡献和成绩,就连那些当年凌驾于他们之上的“好学生”都感到吃惊和惭愧。因此,家长应公平地对待孩子,尤其是要正确对待自己“不争气”的孩子,既不可施行“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古训,也不可放弃信心而让其放任自流,而要善于发现,顺其自然,诱导孩子成才。

每个孩子都蕴藏着自己的特长,关键在于发现它。钢琴前的笨蛋也许是画布前专心操作的小学徒,数学课上的迟钝者也许是手工方面的小能人……因此,发现了每个孩子的特长,就不必仿照攀比,非要把他培养成音乐家、科学家不可。

善于引导孩子的特长。发现孩子特长仅仅是开始,关键在于引导和培养。一旦确认了孩子某方面的特长,就应引导他将特长发挥出来,并制定长远规划,一步一步提高,使其不断发展。家长要在孩子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尽量发挥孩子的特长,帮助他实现自己的目标。例如,有一个孩子,大大咧咧,好像什么都不在乎,却整天要纸要笔画画。犯了错误后被打骂、批评都不在乎,但要说不让他画画就会很伤心地哭起来。家长根据他的兴趣和特长,让他进了绘画班。结果在教师的指导下,他的绘画果然有所长进。所以,家长应根据孩子的特长,因势利导、扬长避短地引导、培养孩子。

第二节 影响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因素——遗传环境与教育

2-1 遗传素质是孩子发展的物质前提

遗传素质是指孩子的机体从祖先那里所获得的一些天赋特点。孩子从遗传中继承了一定的解剖生理特点,这些特点是孩子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没有这个前提,孩子的发展是不可能的。孩子的各种身体器官的构造和机能,在他初生时是非常不完备和孱弱无能的,远不如在初生时或生后不久就达到成熟、完备状态的动物,但是它却潜藏着巨大的发展的可能性。孩子的身体器官具有这样大的发展的可能性,是人类在几百万年漫长的历史时期中从事生产劳动的结果。这种可能性是任何动物所不能企及的。

孩子的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的构造和机能与他们的心理发展直接有关,因而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孩子通过神经系统对环境变化所发生的反应活动,分为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孩子接受教育的可能性,主要依赖于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它的神经联系是暂时性的。在人类,不仅物体,而且语词,也可以成为条件信号,即所谓第二信号系统。通过词可以获得人类历史上积累下来的丰富经验,而且任何词都是对具体事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的抽象与概括,所以第二信号系统是人类思想的基础。人在生活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复杂的、高级的社会需要也是一种暂时神经联系。神经系统的这个天赋特点,是孩子心理发展的前提。孩子所以具有接受教育的巨大可能性,就是因为具备了这些神经机制。

2-1-1 孩子的天赋特点是在家庭教育中逐步成熟的

了解孩子的天赋特点是逐步成熟的这一点,对我们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是重要的心理学基础。孩子的身体有一个成熟的过程,而且对多数孩子来说,在正常的生活条件下,成熟的时间大致是相同的。孩子的身长、体重、骨骼、肌肉和呼吸、循环、神经、泌尿、消化等系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孩子的生理成熟是孩子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的生理基础。

孩子的遗传素质是具有个别差异的。不同孩子的机体各部分的构造和机能具有不同的先天特点,孩子的神经系统也有先天的区别。例如人类的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类型是就属于有面体的先天的特点,它是构成孩子的气质、性格的个别差异的生理因素,每一个孩子的身心发展都不能不受这个因素的影响。

但是遗传素质在孩子的身心发展中并不起决定的作用。很明显,人只是生来具有能学习知识、技能、形成思想、品德的遗传素质,而不是生下来就是有现成的知识、技能、思想、品德、能力和性格,这些都是后天获得的。遗传素质所提供的只是身心发展的可能性,没有一定的生活条件,这些可能性永远不会变为现实性。

孩子的身心发展表现为一定的年龄特征。孩子的天赋特点的成熟在这方面既提供了可能,又提供了限制。七八岁的小孩已能学算术,但不能学高等数学。这不仅和知识基础有关,也和大脑的成熟有关。但孩子在某个年龄阶段上实际上表现出那些特征,则决定于孩子的生活条件,如果不教六七岁的孩子学算术,他们并不会自然地发展算术的思维能力。

孩子具有各种天赋的差别,这种对每个孩子发展的可能和限制是有影响的。但孩子在成长中所表现的个别差异,主要不决定于他的天赋特点。神经活动的类型不是不变的东西,事实上它是在周围条件的影响下不断发展变化的,通过教育及其他条件可以发展或抑制某一类型的特征。个人的行为特点主要不是由神经类型决定的,而是由他的神经活动所形成的暂时联系系统决定的,这些联系系统又是在社会生活的影响下形成的。

2-1-2 环境尤其是教育对孩子身心发展起决定作用

孩子从出生起就和他周围的环境发生关系,环境中的无数事物对他的感觉器官进行各种各样的刺激,引起大脑的活动,然后产生回答外部影响的行动。心理现象是同反射过程的中间环节——大脑的活动——联系着的。在大脑中形成的各种暂时的神经联系就是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暂时神经联系主要是由外部的刺激物作用于脑而形成的,所以心理现象决定于外部的影响。这就是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而言的。从心理现象的内容来说,外界事物作用于感官以后,在人脑中产生了感觉、知觉、表象、思维、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感觉、知觉、表象都是对事物的感性的反映,反映着事物的现象。思维是对事物的理性的反映,它反映事物的本质。思维是在感知的基础上进行的,脱离了对外界事物的感知,不可能有任何思维。不仅认识活动的内容是外界现实的反映,人们对事物的态度也是现实的反映。人们对事物的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既决定于事物的特点,也决定于他们的个性特点,但个性特点也是在外部生活条件的影响下形成的。所以人的全部心理内容都是现实的反映,是由外部条件决定的。这就说明了,孩子的社会生活条件,即环境与教育,决定孩子的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的发展。历史上的关于“狼孩子”的故事都指出,由动物抚养大的孩子,几乎和动物一样,既没有语言,又不能劳动,也不能思维。这也就说明,人的身心特征是在社会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

孩子的身心发展是受外部条件制约的。当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改变的时候,孩子身心发展的特征也会随着改变,所以,不能把一个阶段的孩子身心特征看成是永远不变的。在一种社会条件和教育条件下孩子所不能理解、不能接受的东西,在另一种条件下却可能被理解、被接受。如果把孩子的理解水平看成固定不变的,就会否认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在思想教育方面,要看到孩子所受的社会影响。孩子既生活在一定的社会中,就不可能不受到复杂的思想的影响。把孩子的心灵看成一张白纸是不正确的。同时也要看到孩子的立场、观点和成人还有所不同,一般说来,还不是很有系统的、很牢固的,是比较容易改变的。在孩子的身心发展中,环境与教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中教育的影响又起着主导作用。

历来的教育家大多数是重视关于教育和环境的作用的。《学记》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夸美纽斯也说:“有人说,人是一个‘可教的动物’,这是一个不坏的定义。实际上,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他认为不管各人的天性有什么差别,每个人都是可以受教育的。因为每个人“心性上的每种过与不及之点,如果不是积习已深,它们都是可以互相抵消的”。这些话都强调了教育的作用。但也有些人夸大了环境与教育的作用。例如18世纪有些唯物论者甚至完全否认人有天性的差别。爱尔维修就认为,人的智力生下来都是平等的,人成为怎样的人,完全是由环境与教育造成的。这种完全否认天赋作用的说法当然是不正确的。

但是人们并不是消极地、被动地接受外部环境的影响。人是积极的活动者,他从事各种改变环境的实践活动。环境对人的影响是通过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实现的。人有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他接受或追求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厌弃或拒绝自己所不需要的东西,同样的环境对于不同的人,可以产生不同的影响。所以,那种忽视孩子的主观能动作用,认为在某种环境中的孩子,必然会向某个方向发展的“环境宿命论”是错误的,那种认为孩子是被动地接受教育的影响的理论也是错误的。18世纪机械唯物论者强调环境和教育的决定作用,这是正确的,但它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人是被动地接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则是不正确的。有些教育家认识到孩子的需要、兴趣、倾向的重要性,却又把它看成天赋的,潜伏在孩子身上的东西,这也是不正确的。

环境有直接的环境和间接的环境之分,也有广义的环境和狭义的环境之分。在孩子的生活中对他直接发生影响的人和事物都是他的直接环境。许多社会现象间接地影响孩子,这是他的间接环境。广义的环境包括学校教育以及学校以外对孩子直接间接有影响的一切环境。狭义的环境则仅指学校以外的环境,即指孩子的家庭、校外教育机构、文化娱乐场所、孩子在校外劳动的场所、亲戚朋友、左邻右舍以及风俗习惯等对孩子有影响的因素。这里所说的是狭义的环境。

环境这个因素的特点是它对孩子影响具有比较自发的、偶然的性质,它不是很有目的、很有计划的。但不能低估它的作用。孩子有相当一部分时间生活在家庭中,并与家庭有关的亲戚朋友、左邻右舍发生接触,不可能不受到家庭的影响。有许多孩子也受到家庭以外的一些社会势力的巨大影响。这些因素的影响具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性质。

2-1-3 大教育的主导作用需要家庭的配合

与狭义的环境比较起来,教育在孩子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这是因为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比较有计划、有系统的。这就和一般家庭及孩子周围的社会环境的那种比较自发的、偶然的、零碎的影响不同,因此教育的影响比较深刻、巨大、系统。如果要使孩子得到比较系统的知识、技能和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那只有在学校中才是可能的。

但是对一个孩子的身心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他的全部生活条件,因此学校的影响必须和整个社会的影响一致,必须争取家庭、校外教育机关等的配合,才能发挥主导作用。这几方面的影响如果是一致的,教育的效果就大;如果这几方面的影响是相互矛盾的,学校教育的影响就容易为家庭、校外环境的影响所削弱,以至抵消,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很难发挥主导作用。所以,教育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是起主导作用的。例如在新中国成立前,我国旧社会正在崩溃的时候,革命运动影响着许多青年,青年孩子在旧社会中没有出路,对他们来说,反动教育在孩子的政治态度的培养方面就不起主导的作用。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整个社会制度、社会上各种力量的影响和教育的影响基本上是一致的,因此教育能够起主导的作用。

教育的影响虽然很大,但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不可能处处都立竿见影。对孩子的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知识是一点一滴地积累的,能力是在千锤百炼中成长的,思想品质、行为习惯是在长期的薰陶中培养起来的,要求速效是不符合人的发展规律的。

在大教育中,我们不能否认家庭和社会环境对孩子的身心发展的影响,这种影响虽然是带有偶然性、自发性的,但我们也要把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大教育中,让这样的教育在孩子的身心发展中起着主导的作用。

家庭如何教育好孩子,在大教育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呢?这是本章在引述了前面几段话之后要阐述的问题。是的,21世纪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世纪,是一个需要新人类和创造新人类的世纪。如何将自己的子女培养成为适应21世纪发展的,具有时代精神、崇高理想,有文明的生活习惯和较高科学文化素养的综合型人才,是我们每一位为人父母者值得深思和探讨的重大问题。

有一位家长的家教经念很值得参考。儿子8岁,是一位性格开朗,活泼好动,聪明可爱的好孩子。他不仅学习成绩优秀,而且还是个“小书虫”,幽默与笑话的“小发布员”,家里的“哈哈开心果”。小学两年来,他多次代表班级参加学校的语文、数学知识竞赛,获得多项奖励,英语的口语和听力也有了初级的水平。在他的成长和教育上,倾注了家长的点滴心血。这位家长的作法和体会:

一是学会赏识自己的孩子。中国伟大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早在半个世纪之前就深刻指出: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相信孩子,解放孩子,首先要赏识孩子。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赏识,是一种理解和沟通,也包含了信任和肯定;赏识,也是一种激励和引导,可以使人扬长避短,更健康地成长和进步。孩子从小就在父母欣赏的眼光下成长,当他第一次在纸上写下自己的名字时,尽管歪歪扭扭不成形,可在家长的表扬和鼓励下,他练的字一次比一次有进步。当他将信手涂鸦的画拿给父母看时,得到的回答总是:“太棒了,你画得真好看!”那他则兴致勃勃地又再涂画,而且父母还将他的画作张贴上墙。慢慢地就长成为一个充满自信的孩子。正是他的这种自信与自我肯定,使他能经过几番筛选成为班里唯一的代表参加学校教师节的诗歌朗诵比赛,获得了二等奖。所以只要你的孩子今天比昨天有进步,你就应该祝贺他,这就是母亲对自己孩子的赏识,学会赏识自己的孩子,就是对自己子女的一种爱。

二是激发和引导孩子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人渴求获得知识,探求某种事物或参与活动的积极倾向。他是推动人学习的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学习兴趣的产生能有效地推动人去学习,去探究,既而取得成功。对于学习充满兴趣的人来说,学习是动力,是享受;而对于缺乏学习兴趣的人来说,学习却是压力,是枷锁。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等于是交给了他一把打开枷锁的金钥匙。孩子小时候特别爱听故事,从小家长就在他的小脑袋瓜里装满了许多有趣的童话故事和稀奇古怪的神话故事。在他上幼儿园中班时,家长就开始教他认字,用香烟壳剪成一块块小纸片,正反面都写上一个字,以每天增加五六个这样的速度来认,利用每晚睡觉前的时间,一边玩耍一边认字,哪怕他是把纸片飞舞得满床都是,毕竟一个月下来,他已经能够看一些简单的图书了。接着家长给他订了各种的孩子期刊画报,随着识字量的增加,阅读能力也慢慢得到提高。这下他的眼界开阔了,知识量可说是每日激增,语文知识就在他的大量阅读中点滴积累起来。就在别的同学还在艰难地认每篇课文的生字时,他已完成作业看起了课外书。他学得非常轻松。

三是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让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要靠家长的长期训练。比如,帮助孩子制定具体的学习制度和学习计划,并提醒孩子去认真实施;要求孩子预习功课,养成提前预习课文,以便带着问题听讲,更好地吸收知识的好习惯;鼓励孩子独立完成作业,教会他查字典,读书看报,以获取更多有益的知识。有规律地学习和生活,能使孩子头脑清醒,思维敏捷,精力充沛,学习效率不断提高。对于孩子,家长要求他每晚关在自己的房间里独立完成作业或预习功课,如剩时间较多,还得补充做课外题来巩固课堂的知识,他还坚持写了两年多的日记。除此之外,他可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或看书或看电视或玩电脑、玩玩具等等。家长还尽量满足他的一些合理的需要,鼓励他参加感兴趣的活动,如作文班培训、“youandme”孩子英语会话班等,使他动静有序转换,玩的时候玩得痛快,学习的时候又能全神贯注,事半功倍。如今他的学习基本不用家长操心,而且数学几乎每次考试都是满分,得到了老师的奖励。成功的快乐是他得到的最好的回报,成功的体验激发了他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要想让孩子成才,成功,家长们就要注意从生活、学习中点点滴滴的小事抓起,培养孩子每一方面的优良习惯,正确地引导他们稳步走向未来的美好前程。“望子成龙”是每位家长对自己子女的美好愿望,祝愿每一位家里的好孩子都能成长为具有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适应21世纪发展的合格人才。

2-2 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环境

人生活在现实的社会环境之中,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环境,一般是指人们周围所接触的客观世界。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条件。如前所述,社会环境,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环境包括学校教育以及除学校以外给人以影响的一切外部社会条件;狭义的社会环境是指家庭、学校以外的其他社会条件,如校外教育机关、文化娱乐场所、劳动场所、左邻右舍、亲戚朋友以及风俗习惯等等。我们这里所说的狭义社会环境是指社区环境。

2-2-1 社区环境与心理健康教育

社区环境对人的影响的特点是带有一定的自发性、偶然性。它不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那样有计划、有目的,但也不能因此而低估它的作用。因为除了在家庭和学校之外,还在相当一部分时间是与亲戚朋友、邻里交往的,并在各种各样的社会交往活动、文化娱乐活动、劳动活动中度过的。通过交往和活动,人们受到了来自各个方面的影响。由于这些影响具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性质,因此它具有一定的深刻性,有的甚至终身难忘。

既然社会环境是多种因素的复合体,其中就有积极的因素,也有消极的因素。青少年孩子由于缺乏明确的信念以及辨别是非的能力,加之好奇心,模仿性、求知欲望很强,容易受它们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因此,必须治理好社区环境,以确保孩子、青少年健康地、全面地成长和发展。“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昔孟母、择邻处”等都是教育实践的总结。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要求切实落实基础教育在整个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基础教育领域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切实落实提高公民素质的教育宗旨,坚持面向全体孩子,使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发展;坚持全面发展孩子的素质,使孩子在德、智、体、美诸方面都得到发展;坚持教育同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相结合,使孩子朝着适应当地两个文明建设需要的方向发展;坚持因材施教,使孩子的个性特征得到健康发展;坚持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孩子能够主动发展,这是开展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的大环境。在这个大环境下,根据现实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立足于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质水平,使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真正的合力,协调培养新一代接班人。

素质教育是以社会环境为依托的,良好的社会环境是搞好素质教育的前提,必须构建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社会环境。素质教育需要全民对教育认识的提高,目前我国许多社会成员对教育的认识存在的模糊观念,直接影响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必须转变教育观念;素质教育需要整套社会运行机制保障,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是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中形成的,计划招生,单一的教育结构,高等学校办学主体单一,用人单位过分要求学历文凭等,使得教育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无法满足人们的要求,升学压力将长期存在,要使素质教育顺利实施,必须建立起一整套社会运行机制;素质教育需要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和配合,没有全社会特别是孩子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是难以落到实处的。

2-2-2 为孩子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孩子期是人的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优化孩子成长环境,为孩子成长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将为孩子一生的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在改善孩子成长环境方面,如基础教育、卫生防疫、农村改水、城市生活环境等方面要有很大的进步,特别是在孩子发展的社会环境方面,需要进一步地优化和改善。影响孩子发展的社会环境中的问题如:有益孩子成长的校外活动场所太少,缺乏正宗的符合少年孩子特点的活动场地,广大少年孩子在课余时间特别是寒、暑长假期间无处可去,孩子们的校外生活单调乏味,有相当一部分孩子就上网吧、钻游戏室,给学习和身心健康带来很大的损害;孩子食品监督合格率还有待提高。据孩子发展规划监测统计数字显示,孩子食品监督合格率虽比上年的85.3%提高3.5个百分点,达到88.8%,但仍然有待提高,这主要是一部分市场销售的奶粉、果冻等孩子食品的理化和微生物指标不达标。这些不合格食品直接或间接影响孩子健康;婚姻巩固率下降,导致孩子心理健康受损。良好的家庭环境、稳定和睦的家庭关系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础。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稳定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家庭破裂给孩子的身心健康带来极大的伤害,由于父母离异,许多单亲孩子失去了往日生活和学习的信心,产生自卑和孤独感,学习成绩下降,有的甚至染上了不良气习,做出危害社会的事情;少数不健康的文化娱乐媒体给少年孩子带来负面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化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报纸、书刊、电视、网络媒体信息内容日益丰富,但一些不健康的东西也随之挤了进来,有的少儿作品成人化,有的甚至充斥了色情和暴力,孩子受了这些媒体的影响后不能自拔,小小年纪组成帮派团伙,偷盗抢窃,打架斗殴,扰乱社会治安;有的沉迷于书刊、电视和网络的淫秽黄色内容中,并进行模仿,一个15岁的少年强奸一个4岁的小女孩,就是因为受这些不健康媒体的影响;孩子参与家庭、社会和文体生活的权利未得到充分的保障。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家长望子成龙心切,过分偏重孩子的文化知识学习,忽视孩子思想品德、行为能力的培养,孩子白天在学校上课,晚上在家复习功课做作业,节假日又要参与各种培训班学习,孩子休息和玩的时间较少;同时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加上怕耽误孩子的学习,很多家长不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和社会活动,使得一些孩子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关心别人,尊重别人,自私和自理能力差的状况。

2-2-3 家庭心理环境更重要

家庭是孩子在人生旅途上的第一站,对人一生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家庭中,孩子遭遇到最初的经验,这将决定他是否有安全感、被爱等情感,或者是焦虑、憎恨等情感。实践让人们认识到,家庭气氛中有一些因素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是具有特别重要的影响的:

产生紧张的弥漫态度的情境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能产生紧张的弥漫态度的情境,例如:家庭成员不和睦、家庭经济管理混乱、家庭成员的不健康的爱好、经济或社会地位的实际丧失或有丧失的危险等。在气氛紧张、父母关系不和谐的家庭里,父亲和母亲都处于极大程度的情绪紧张状态,他们常常是烦恼不安、性情暴躁、言语粗鲁,对长辈缺少孝敬甚至虐待。对于还没有独立生活能力、完全依赖父母的孩子来讲,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容易情绪紧张,为父母关系失调而慌乱、憎恨;为忠实父亲还是母亲而烦恼和疑惑。紧张的家庭人际关系破坏了应有的温馨的家庭气氛,使孩子长期处在负性情绪中,又缺少温暖和关爱,容易使孩子形成孤僻、自私、玩世不恭等不良品质,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欢乐和谐与健康的家庭生活有利于形成最佳的亲子关系,促进孩子心理健康。一个健康的家庭,父母双方应该彼此相爱,热爱孩子,关心孩子的兴趣、能力和志趣,愿意设法帮助孩子,使他了解父母。家庭成员之间能互相尊重爱护、以理相待,为人处世通情达理,使家庭气氛安定和睦、融洽温暖、民主平等、愉快欢乐。但想要促进孩子心理健康,仅有良好的家庭人际关系还是不够的,还要形成最佳的亲子关系——父母要和孩子一起游戏,一起学习,发展共同的兴趣,和孩子共享经验和成果,增进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感情和相互间的了解。父母要把孩子作为平等的人,尊重孩子的爱好,给他一定的自主权利,决定与选择事情;有些事情可以和孩子商量,征求孩子的意见。例:有一位母亲在买菜时买回了一条青虫,女儿要饲养,母亲没有阻止女儿的行为,而是配合女儿在饲养青虫的过程中,引导女儿观察、探索,逐渐使女儿知道了青虫的蜕变,明白了青虫的习性,最后消灭了青虫。在父母的鼓励和帮助下,孩子探索世界的兴趣日渐浓厚,而探索过程中的成功体验也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发展了孩子的坚持性。父母要营造温暖和睦的家庭气氛,切莫在孩子面前争吵甚至大打出手,要慎重对待夫妻离异,不要意气用事轻易闹离婚,对孩子的教育要多诱导、少训斥。总之,丰富健康的家庭生活、和谐融洽的家庭气氛有助于孩子健康心理的形成和稳定。

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教养态度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应该为幼儿营造爱的氛围,其核心是对幼儿人格的尊重与友爱。爱是孩子的基本心理需要,也是造就孩子健全人格的关键因素,然而,对孩子的尊重不等于放纵,关爱更不等于溺爱,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权衡取决于父母的教育方式及对子女的教养态度。现在许多家长都热衷于替孩子们做他们能做的事,实际上这样会使孩子失去实践的机会。例:妈妈对明明说:“儿子,你是妈妈唯一的宝贝,是妈妈的一切,妈妈愿意为你做最大的牺牲。”结果,明明4岁了,妈妈还是整天喂他吃饭,给他穿衣穿鞋。明明上幼儿园了,他却这也不会做,那也不愿学,而妈妈还是一如既往的替他做事,渐渐地会使明明感到自己不如别人,他将面临一个陌生的世界,而逃避应负的责任,使他缺乏责任心和自信心。那么,父母怎么样的教育方式和教养态度才能有助于形成孩子的健康心理呢?日本性格心理学家诧摩武俊的研究证明:专制型家长要求孩子必须一切听从家长,用权力和强制性的训练使孩子听命,信奉“棒头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其实,长期在父母的高压政策下的孩子易形成幼稚、依赖、神经质的心理,他们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较差,有些幼儿可能变的更加依赖无主,有些则可能变的更加反抗、暴烈。溺爱型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爱缺乏理智和分寸,过度包容孩子的行为和要求,致使孩子易形成任性、幼稚、反抗、神经质等心理特征。

放任型家庭中父母往往认为“树大自然直”,对孩子漠不关心,放任自流,养成孩子冷酷、攻击、情绪不安等心理,但这些孩子的创造力和社会性发展较好。严厉型家庭中家长对孩子寄予过高的期望,认为必须全力以赴保证孩子的学业,为此无视孩子的独立性与自主性,设置许多清规戒律,并过多和过早地对孩子施行正规学业教育。最近,清华大学四年级学生刘某数次将火碱、硫酸倒向北京动物园饲养的狗熊身上和嘴里,致使5只国家珍稀保护动物——狗熊遭到不同程度的严重伤害。作为一名名牌大学的“高材生”,又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他的行为能用“好奇”来简单解释吗?其实,在刘某仅两个月大时,其父母就离异了,刘某由母亲抚养成人,在这个单亲家庭中,母亲过于注重儿子的学业,盼望儿子早日成材,而忽视了儿子的心理需求,长期不平衡的心理需求形成了刘某的不健康心理,刘某对狗熊的伤害行为,恰恰表明他缺乏同情心,冷酷,没有社会责任感,缺乏应有的公德和法律意识。父母不恰当的教养态度导致的后果是多么不堪设想啊!

在民主型家庭中,家长平等地对待、尊重孩子,家长与孩子能相互交流各自的看法,对孩子不成熟的行为进行限制,并坚持正确的观点,使平等尊重与适当限制相结合,有利于孩子独立性、自信心与能动性的养成,具有直爽、亲切、爱社交、能与人合作、讲友谊、爱探索等特点。因此,父母要爱孩子,理解孩子,并用合理、科学的教养方式和教养态度来对待孩子。民主权威型的教养态度是比较可取的教养态度,父母只有充分尊重孩子,从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个性差异出发,因材施教,这样才有可能达到你所期望的教育效果,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父母的期望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家长的期望有强烈的暗示和感染作用。从心理学来讲,期望是一种心理定势,家长对子女的态度激励着孩子不断向前发展。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的研究表明:教育者的期望对受教育者有重大影响。因此,父母对子女的美好期望是家庭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家长的期望越高,对孩子的激励越大,就越能强化他们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有利于孩子意志品质的锻炼,形成远大的抱负。需要说明的是,这种期望是有一定限度的,必须符合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合孩子个人的兴趣和爱好。据报载,一对孪生姐妹竟然用老鼠药杀死了自己的父母!原因是父母要求她们一定要考上重点中学,而她们的成绩与重点高中的分数线相距甚远,父母平时又经常责骂她们成绩不好,却忽视了女儿成绩不好有多方面原因,没有和孩子沟通,对孩子的教育缺乏关心,没有耐心和细心,一昧责怪和数落女儿,以至于被父母“贬”得无地自容后滋生的自卑感深深地笼罩着她们,于是就想到把父母整死以争取自由,悲剧就这样发生了。可见,如果家长盲目攀比,过分拔高对子女的期望,不但起不到积极促进作用,反而会使孩子屡遭挫折,丧失信心,形成消极心理。

科学合理的期望应该是长远与阶段目标相结合,还要联系孩子的兴趣爱好,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父母所要求孩子做到的应该是孩子经过一定努力可以达到的,并在孩子遭遇挫折时不断给予鼓励,增强孩子的勇气和自信,这样逐渐提高要求,并且将父母的关心、爱护渗透其中,就会使孩子从父母长期的美好愿望中吸取力量,不断进取,从而促进和维护孩子心理健康。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一切善良、美好的品质和优良的素质都是首先在家庭中萌芽的。因此,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为了孩子的健康发展,为了家庭的幸福美满,父母应努力追求合理、积极的教养态度,创设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

2-3 家庭是人的终生教育场所

未来社会的人才应该是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不仅具有高智商及丰富的知识,而且还应该具有高情商:心理健康、社会化程度高、具有健康的体魄。而心理健康和社会化程度是关系到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关键。有专家研究报告表明:婴儿早期的经验与婴儿的心理健康有重要的关系。因此,适当的家庭教养方式和健康的家庭氛围为孩子社会性发展奠定了基础,也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发展和稳定产生重要的影响。

2-3-1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

人总是降生在家庭里,养育在家庭里的。从孩子接受教育的能力来看,一个新生儿已经具有完好的外部感觉器官,出生后不久就能产生条件反射,出现心理活动。孩子3岁时,不仅感知觉能力完好,而且语言,记忆,想象,情感,意志等方面的素质也逐步发展起来。这就是说,在家庭环境中不管父母有无意识,孩子在客观上已接受着教育。家庭教育是人生第一教育,也是以后一切教育的基础。孩子在家庭中发展起来的身心能力,有助于日后的教育。而家庭教育的错误,则将长时间阻碍一个人的发展。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所说:“好思想要从小养成,从小灌输。家庭,是人生第一所天然的学校,如果在这所学校里施以良好的教育,则将来成为良好的国民;倘若施以恶劣的教育,那么将成为恶劣的青年了。”这是因为幼儿的精神世界处在“一张白纸”阶段,父母对事物的喜怒哀乐,会强烈地影响到幼儿的精神世界。家庭生活、家庭气氛及家庭成员的活动,都会深深触及幼儿的心灵。我们不难发现:孩子在鼓励中生活,他将学会自信;孩子在赞扬中生活,他将学会自负;孩子在适当表扬中生活,他将学会自尊;孩子在羞辱中生活,他将产生自卑;孩子在偏爱中生活,他将学会妒忌;孩子在缺乏温暖中生活,他将学会冷淡。因此,家庭教育对一个人性格的形成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

2-3-2 实施家庭教育就是从研究孩子心理入手

著名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实施家庭教育就是从研究孩子心理入手的。他的家庭教育实践是根据孩子心理发展,实施孩子早期全面发展的教育。我国古代就重视早期教育,认为孩子从出生起,就要注意他们在品德和知识方面的成长。国外也有孩子的教育应当“从零岁开始”的说法。现在,早期教育的思想已被我国许多家长所接受,但对怎样进行早期教育,不少家长却存在误解。如误认为早期教育就是造就超常孩子,就是要让孩子才华早露。他们忽视幼儿的年龄特点,强迫孩子大量地识字和计算。当孩子疲惫不堪的时候,还逼着孩子必须做完规定的作业才能睡觉。这种做法不顾孩子的身心健康,容易挫伤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智育是早期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但决不能理解智育就是抓知识教育。况且早期教育的意义也不仅限于智力开发,它对孩子的品德发展,特别是对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这里不妨引用东晋葛洪说过的一句话来恰当地说明这个问题:“少则志一而难忘,老则神放而易失。故修学务早,及其精专,习与性成,不异自然也。”就是说,孩子越早接受良好行为习惯的训练,就越能自然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果放弃早期教育,那么一旦养成了坏习惯,坏行为,长大了要改也难,甚至一辈子受害。正确的早期教育应当是使孩子体,智,德,美,和谐均衡发展的全面教育。在这方面陈鹤琴先生是很有见地的。首先,他极端重视孩子的体育。他说:“强健的身体是小孩子幸福的根源,若身体不健全,小孩子固然终身受其累,而做父母的也要受无穷的痛苦。”同时,他又指出体育与能力,行为有关。他说:“因为他的智力,他的行为都是跟着他的健康走的,身体不强就不容易学,身体强健的孩子则不然,他的举动活泼,脑筋敏捷,作事容易,乐于听从。”所以,他主张“幼稚园第一要注意的是孩子的健康”。他关于孩子智育的主张,对父母实施家庭智力教育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他认为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从感知觉开始的,因此,父母应该广泛地,经常地让孩子与大自然大社会相接触,从具体而生动的客观环境中,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提高感知觉的能力,促进大脑的机能活动。他还一再强调当孩子与外界环境接触时,要支持孩子的好动心,好奇心和好问心。因为“孩子的好问是由好奇的动力所驱使的”,父母应当给孩子的提问以正确的答复。家长要掌握孩子好动的心理特点,爱护与支持孩子的好奇心,以促进孩子智力的发展。陈鹤琴先生对于孩子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也非常重视。他认为孩子从小应“养成公民应有的品质”,培养孩子种种良好的习惯“是建立健全人格的基础”。他在《家庭教育》一书中,较为全面而系统地总结出有关婴幼儿各方面习惯培养的条文。

陈鹤琴先生在家庭教育中实施孩子早期全面发展的教育,对于纠正当前家庭中存在忽视孩子思想品德的培养,或者忽视孩子年龄特征,单纯抓识字,计算教育以及孩子“营养过剩”等等不符合科学要求的作法,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2-3-3 为什么说“身教”很重要

不要以为当家长给孩子讲“道理”或孩子犯了错误父母在教训他们的时候才是在进行教育。其实,幼儿可塑性极大,模仿性极强,他们在家中时时处处都在接受着良好的或不良的教育。幼龄孩子主要是在模仿中进行学习的。在家庭中,父母便是他们模仿的主要目标。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以身示范,教育孩子怎样做人。

不仅如此,家长还要注意让孩子生活在宁静的环境中。我们大家都知道,噪音对人的身心健康有着极大的伤害,长期生活在噪音过高的环境中,不但人的性情变暴,健康也会受到影响。家庭生活噪音往往容易被人忽视,如父母的叫骂声、搓麻将声、训斥孩子声、家用电器的杂声等等。据观察,出自噪音大的家庭的孩子或性格怪僻、暴躁,遇到不高兴或不顺心的事,暴跳如雷,又喊又叫;或郁郁寡欢,沉默不语,遇事慢吞吞,对任何事都不感受兴趣,甚至听力下降。他们虽然没有受到有形的伤害,但他们心灵受到的创伤往往更为严重。另外,从孩子的生理特点来讲,他们的外耳道壁还未完全骨化,过强的声音会震破鼓膜,影响听力。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一个宁静的环境,那么如何创设宁静环境呢?父母首先要注意家庭中人际关系的和谐协调,气氛轻松,相互尊重,说话和气,遇事冷静,不吵不闹;和孩子谈话、教育孩子要耐心,不大声训斥,不在孩子面前发牢骚,说怪话;看电视、听音乐时音量要适中,不要带孩子经常参加卡拉OK;为了孩子,不要将家庭变成“赌场”、“舞厅”,让孩子在宁静、欢乐的家庭氛围中健康成长。

第三节 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是心理品质的修养

3-1 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是心理品质的修养

心理品质修养教育在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中应是重中之重。心理素质教育,是当今世界一些发达国家,针对自己国家教育中存在的弊端而提出的一种积极的教育思想,它已成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心理素质,作为人的精神、意识的载体,它既渗透于人的其他素质,又不等同于某种具体素质;它并不体现为某一种学科的知识或技艺水平,而是在各种素质中体现出的行为习惯和行为能力。

所谓“教育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足以说明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对于个人发展的重要意义。鉴于此,加强心理素质教育,是全面贯彻素质教育和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开发孩子潜能,促使孩子个性心理品质健全发展和健康成长的现实需要。

3-1-1 进行心理品质修养教育是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客观需要

现代社会的竞争激烈化、生活快节奏化、传媒多样化和人际关系复杂化等状况,需要人们具有很强的心理调适能力。至于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的变化,人们可以明显看出,古代社会推崇的是人的体力,近代社会注重的是人的技能,而现代社会,特别是未来则日趋看重人的心理素质。大量事实也已证明,在现今社会,决定竞争胜败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人的心理素质的优劣。而提高心理素质的途径不仅是在德育课程中,加强心理品质修养教育,更重要的是在家庭教育中加强心理品质修养。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将德育的目标定位于促使孩子形成正确的政治观念、高尚的道德品质和科学的思想觉悟,这当然是不错的,但这些目标的实现须依赖于正确的认知、良好的情感、坚强的意志,并需要孩子的自觉内化,而这部分教育恰恰是属于心理品质修养的内容。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学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孩子的内在的心理状态如何。”现代德育要做到富有实效,它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仅强调社会规范的要求,却忽视孩子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和心理需要的满足;改变那种简单地采取大而空的说教,以致造成孩子的多重人格及知行脱节的状况;改变那种把因心理素质不佳引起的问题简单地当作思想品质问题,而一味采取惩罚、处分了事的状况。同时,通过对孩子心理品质修养的教育,深入了解孩子的个性心理发展的特点,加强德育的针对性,促使孩子在情绪、情感、性格、意志等方面形成良好的品质,并最终达到化解矛盾,使孩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这样,通过德育课程中加强对孩子心理品质修养的教育,使青少年不仅具有较高知识技能水平,还具有远大志向、自尊自强、不怕挫折、果断沉着、善于交往、勇于开拓创新等良好的心理品质,这样才使青少年能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担负起振兴民族的历史重任。

3-1-2 进行心理品质修养教育是孩子走向成功的现实需要

中学阶段是孩子道德品质与世界观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当前,由于社会价值导向的失衡、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失误等诸多原因,造成了孩子的心理问题增多。加之出于初中阶段孩子自身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的失调,往往容易产生一系列的心理矛盾,如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心理闭锁与渴求理解的矛盾、进取心强与自制力弱的矛盾等等。如果学校、家庭、社会不予重视,极容易造成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所以,在家庭教育中,重视和加强心理品质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心理障碍的易发期、初发期或多发期的年龄段是13至18岁。据有关资料统计,在1966年,美国18岁以下的青少年就约有140万人需要心理治疗。在我国,近年来中小学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更令人担忧,其心理疾病的发病率正呈直线上升的趋势:20世纪50年代,我国15岁以下的人心理障碍的发病率只有5%;70年代为7%;80年代则出现了令人震惊的变化,在1980年至1984年的4年时间里,北京医科大学等单位对国内12个地区进行的抽样调查发现,中度和重度心理障碍的发病率已达到13%;进入90年代,问题显得更为严重,中小学孩子中竟有15%左右的人存在心理障碍。

另有数十项测验还表明,大学生中竟有25%左右的人存在心理障碍。而大学阶段心理障碍的多发性,可以说与中小学阶段忽视心理品质修养教育与心理卫生有着直接的关系。据统计,我国目前因心理问题导致的患者,每年高达1000万人之众。在非正常死亡者中,因心理承受能力差而自杀的竟占265%。最近一项对南京2300名大中学孩子心理素质调查的结果也表明:71%的人缺乏毅力,67%的孩子难以承受失败。对青少年犯罪的调查也发现,几乎所有青少年的犯罪动机中或多或少地都有心理异常的因素。

3-1-3 家长要留心孩子平常表现的不健康的心理品质现象

孩子平常表现的不健康的心理品质现象主要有:其一,情绪方面:表现为情绪极不稳定,大起大落,遇事急躁,易激动,不善于控制自己,容易焦虑、抑郁等。其二,意志品质方面:优柔寡断,胆小怕事,易受暗示,易感情冲动,意志力薄弱,容易动摇,缺乏毅力,畏惧困难,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差,容易悲观失望。其三,性格方面:性格异常的孩子表现出狭隘自私,往往因一点小事与同学闹矛盾,且长时间内不能自我解脱,并耿耿于怀。有的孩子因个人目的达不到而表现出孤独、自卑、怯懦、忧郁等性格特征,自以为自己是最不幸的人,人际交往困难、偏执。还有的孩子形成了一种怪癖,当个人需要未能满足时,撒野、哭闹,甚至恶作剧。其四,自我意识方面:对自己缺乏全面认识,缺乏自我剖析能力,自尊心、自信心不强。其五,社会适应方面:在家任性,在校不合群,对陌生环境及生人表现出怯懦。对学校教育与社会现象间的矛盾不理解,对社会的态度冷漠,对家庭依赖性大,生活自理能力差。

由此可见,目前我国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迫切需要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心理指导与教育。心理品质修养教育正是让孩子学习掌握一些调适心理的知识与方法,主动地预防与阻止心理问题的产生,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促使个性和谐发展,健康成长,并走向成功。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其中“修身”为首。至于心理修养与成功的关系,早在《学记》中就有描述:“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止”即缺乏信心,夸大困难,不求进取。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曾说过,一个人“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性格的伟大”。试想一个人再有上乘的智力天赋,但如果存在病态心理,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难以成功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推孟曾跟踪调查过800名男性,他对其中20%成就最大的与20%成就最小的进行比较、研究,发现这两组人在智力方面没有明显的差别,而明显的差异就是他们的个性品质,高成就组的心理特征是进取、自信、坚持,而低成就组却缺乏这些良好的心理品质。良好的心理品质能使平凡的人创造不平凡的业绩,是孩子走向成功和成才的基石。最近,美国心理学界提出的“情商”概念,得到很多人的认同。他们认为一个人的成功,智商的作用只占20%,而“情商”的作用要占80%。

因此,加强心理品质修养教育,融心理品质修养教育与品德教育于一体,把它纳入大教育的体系,拓展德育渠道,使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由只注重研究“事”转为更重视研究“人”,由脱离孩子的内心世界改变为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使思想道德“入耳入脑”、“深入人心”,这不仅是现代教育与现实社会的客观要求,也是青少年健康成长、走向成功的现实需要。

3-2 心理品质修养教育的特点

作为现代德育体系中的心理品质修养教育,它旨在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质,培养并训练孩子逐步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内容。了解心理品质修养教育的特点,对于家长很有必要。

3-2-1 家庭心理品质教育的实践性

家庭心理品质修养教育,不仅是把包括政治、思想、道德三部分内涵的有关内容简单地传授给孩子,而是要在此基础上作内容上的拓展和方式上的创新。心理品质修养教育包括对孩子进行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性教育、咨询性教育和良好行为的培养与训练,是指导孩子运用心理学的观点去分析、解答生活中的心理现象和心理问题,从而掌握自身和他人心理发展的规律,以培养自身良好的心理品质。由此,心理品质修养教育通过提高孩子心理素质来预防或矫治心理问题,因而需用其特有的咨询、对话及指导与训练相结合的方式、方法,摈弃过去那种传统的教条化、形式化的教育方式,通过开展多种活动,从提高孩子的认知水平开始,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品质,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3-2-2 家庭心理品质教育的结合性

作为现代德育体系中的心理品质修养教育,是将良好心理品质修养、高尚道德情操和正确思想方法的教育三方面密切结合,因此它增强了德育的实效性,使德育工作更有针对性。中学阶段是青少年成长、发育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阶段,而现今的中学孩子们又处于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思想问题与心理问题常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因而,系统进行心理品质修养教育,一方面通过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可以使孩子更易于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并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外化为自己的行动;另一方面,孩子的错误思想、不良品德往往是在不健康心态下形成或表现出来的,其中有些违法犯纪的行为本身就是心理障碍的结果,而通过心理品质修养教育,就可以从更深层次上了解孩子的情绪、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发展情况,从而对症下药,加强德育的针对性,最终实现化解矛盾,消除障碍,促使孩子个性协调发展,达到使孩子健康成才的教育目标。可见,心理品质修养,是将中外优秀文化中的人生哲理、生活智慧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提倡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融化在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知识的传授之中,使之内化为孩子实现人格自我完善的心理需求,最终提高孩子的品质修养。

3-2-3 家庭心理品质教育的实效性

心理品质修养教育又与一般的心理学常识和心理卫生常识教育不同。心理品质修养教育着重于心理训练和行为指导,着重于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品质,从而达到提高其心理素质,使孩子能够积极地面对挫折,培养健全人格,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这是家庭心理品质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因而,它在实施教育时要讲究实效,重点放在具体指导孩子怎样进行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和实际的操作,而不应停留在对心理学知识或概念的了解上,这是与一般的心理学常识不同的。它也不是立足于介绍心理疾病的产生及如何治疗等一些技术性环节,单纯地传授维护与促进心理健康的心理卫生知识,这样也与心理卫生常识区别开来了。

3-3 心理品质修养教育重在发展能力

能力是每个孩子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难以描述,但在我们看到它时都知道。这意味着在合适的时间采取合适的行动,让事情发生,用正确的方式看清其本质。孩子将在家庭内学习如何成为有能力的人,学习与之相伴的自尊。

3-3-1 如何发展能力

婴儿不久就会知道,自我意识对自己的世界能有什么影响,与此同时开始学习如何尊重自己。在头一年,婴儿开始意识到他独立地存在着,与其他人不同。从那时起他开始对“我”有了一点点理解。父母应尽可能地在孩子哭叫时做出应答,因为他正在发展的自我价值感来自与其他人的交流。尽管大约3岁时,孩子仅仅把自己看做家庭中的一个成员,但他在很长时间内一直努力争取这一点。这正如当你2岁时,你还小,不能考虑很远,因此你在独立性方面能做的最好的尝试就是对一切事情说“不”。

大约6个月,在婴儿开始能从陌生人中识别出熟悉的人时,你才会看到他第一次独立的兴奋。在他一开始爬时,他就对周围进行着探索,此时他自信妈妈和爸爸会一直在身边陪伴。当婴儿有准备时就开始探索,这时父母可以为他们铺平道路,但不能推着他们去做。与孩子玩时,在他够着什么东西时,就大声鼓励他。只要安全,就告诉他做得如何好,这会给他带来进一步尝试的勇气。无论如何,房间必须布置得较为合理以保护婴儿,否则父母就会花一些时间说:“别,不要摸。”这对谁都不好。

有时父母自己的不安全感使得他们不允许孩子摸索自己周围的路。过分焦虑的母亲经常会说:“别干那件事,你会伤了自己的。”这当然对婴儿的探索能暂时起到保护作用,但让婴儿知道自己是无助和无用的,会低估他的自信心和利用内部资源的能力。实际上,父母正在以这种方式减慢孩子的思维。婴儿每前进一步,每一个新的友谊,每次出现的新想法,都能增加他对自我的感受和正在增长的能力。这不仅仅意味着父母设法给予孩子以自信,而且意味着告诉他们做事的方式,让他们参与到过程中去。孩子的智力发展与他们的情绪状态紧密相关。帮助他们处理事情的父母,也帮助他们在生活中做得更好。

3-3-2 培养能力家长能做什么?

给孩子尝试处理问题的新技能的大量机会。有教育意义的玩具,如把环状物套在钉子上,对婴儿来说很有价值。之后,友谊会变得很重要,因此要让他结交伙伴,多认识人。

鼓励孩子理解他正在做的事,以及为什么要做。这有助于了解自我和心理的发展。从孩子很小的时候起,你就可以做这件事。具体做法:谈论你和他正做的事,并且尝试不同的方法,如“让我们看看,如果你摇摇它,会发生什么”。

在好的行为出现时要予以奖赏,而不只是满足孩子频繁的要求,以换取片刻的宁静。例如当你的孩子“帮助”洗餐具时,就要奖给他一个吻或其他好东西,并说谢谢。但若他在超市付款处要巧克力时,不要让步,这只是鼓励他下一次再要求。

使学习的念头成为一种快乐,因而你要尽可能给予帮助,而不是说“不”字。鼓励婴儿探索的天性,享受参与他的探索活动的乐趣。

可以给幼儿一些简单的工具,使他们在监督之下学会如何使用。能够从事有潜在危险的活动,如使用锤子和钉子,知道如何游泳,要比事后处理伤害好得多。

婴儿在兴趣方面需要平衡。一岁时,母亲应设法与他建立一种轻松自由的关系。那时孩子将会有信心,让妈妈不时地离开自己,对其他事情产生广泛的兴趣。否则,2岁时会成为一个不断挑剔的孩子。

3-3-3 增强自律能力是核心和目标

诸多心理品质的修养是为了达到完善自身,具备自律的能力,达到自律的水平。

第一,着力于将良好心理品质修养、高尚道德情操与正确的思想方法教育三方面密切结合。作为德育体系中的心理品质修养教育,在进行家庭教育的设计时,是以思想品德教育来倡导心理品质修养,培养孩子树立高尚的情操,并在训练、培养孩子良好心理品质的同时,注意让孩子以正确的思想方法为指导,三方面密切结合,以达到现代德育教育的目标要求。

第二,心理品质修养的内容安排,融科学性与通俗性、知识性与实效性为一体。既有认知方面的内容,又有能力和觉悟方面的内容,并注重对孩子进行心理训练和提高其行为能力。心理品质修养教育,不是一般地讲心理学,不应照搬心理学的理论、概念,而应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注意收集有关孩子心理活动的素材,力图通俗易懂、生动活泼,重点放在具体指导孩子怎样进行心理品质的培养上。要突出能力培养的需求,提倡孩子对所学知识领会和理解的同时,加强实际的训练和运用。打破了局限,将所有的知识均按要求分解为“识记”、“理解”、“运用”三个层次,“识记”和“理解”是较低层次的要求,“运用”则是要求孩子将学到的有关心理训练的知识与方法,用于自己的日常行为和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品质的活动中去,是较高层次的目标。

第三,从孩子的主体地位出发,贴近孩子生活,不囿于心理学的原有体系。在教育中,虽引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但力争使其通俗易懂,贴近孩子实际,使孩子容易理解与把握。根据当前孩子心理状况的实际,不囿于心理学的原有体系。并不求全求深,而是从品德教育的角度,以培养孩子的非智力品质为主,绕过有关心理理论观点的争论,只从一些最基本、比较稳定与公认的内容,并从孩子自己最熟悉的一些心理现象入手,激励、唤醒、鼓舞孩子的主体意识,提高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同类推荐
  • 心理健康卷(千万个怎样)

    心理健康卷(千万个怎样)

    本书针对人们的各种性格弱点,提出了培养健康心理的各种方案,比如:怎样应付压力、怎样克服懊悔心理、怎样排遣寂寞等等。
  • 女性健康调养食谱

    女性健康调养食谱

    《美食天下(第1辑):女性健康调养食谱》集结了营养师的权威营养知识,烹饪大师曹广泉等几十年的烹调经验,讲解烹饪知识,介绍家常食材家常菜。营养保健及食疗部分根据最新的营养学研究成果,本着有助健康和疾病康复的原则选取菜品,对大众的食疗有着较好的指导意义。不同人群的营养保健及食疗部分根据不同年龄段及不同性别的生理特点,本着对特殊人群关爱的原则选取营养知识和菜品,给不同年龄段及性别的人群进行饮食指导。
  • 食物相宜相克随手查

    食物相宜相克随手查

    本书共分蔬菜菌、肉禽蛋、水产、水果、五谷杂粮、调味品六大类,从每一种食物的食性出发进行科学分析,讲述100多种药食两用食材的搭配宜忌,以及食物相宜、相克的理由,帮助读者加深对每种食物的认识,避免无原则饮食给身体健康带来危害,帮助你构建健康的饮食生活。
  • 膳食营养与保健

    膳食营养与保健

    本书将膳食营养、养生保健和医疗知识融为一体,深入浅出地介绍营养素的基本知识;膳食营养与预防保健的关系;膳食营养在疾病预防中的作用,以及指导人们如何正确地选择营养和膳食。
  • 酵素

    酵素

    这本书在普及酵素一些基本的常识之外,还针对抗衰老、增强体质、缓解常见病、美容养颜、减肥瘦身五大常见问题,教会我们什么是酵素、为什么要补充酵素、如何补充酵素、怎样补充才是健康的食补酵素方法。
热门推荐
  • 带着忧伤去奔跑

    带着忧伤去奔跑

    站在那段不轻不重的岁月末梢,轻狂、意气、又或者叫它理想,那些原以为会记住很久的天真,开始模糊不清,抬头,阳光灿烂的有些刺眼。ps: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 tfboys之tf灵异异能社

    tfboys之tf灵异异能社

    这是我的第二部小说。我不会写的很恐怖的,见谅!
  • 护花英雄在都市

    护花英雄在都市

    叶枫躺在大床上,全身赤果,张开双腿,“妹子们,不用怜惜我,尽管蹂躏我吧!”【本书讲述了一个又帅又有钱的男子,以维护天下美女为己任,为了天下太平,敢于的献身的故事。】
  • 目击天安门(三)

    目击天安门(三)

    本书选择了中国政治变迁的聚焦点——天安门这一独特的视角,完整系统地记述了天安门历经的沧桑巨变,挖掘出中国100多年,特别是建国50年来天安门地区发生的政治事件的内幕秘闻,是一部中国的近现代史的展现。
  • 智商综合培养方案

    智商综合培养方案

    随着优生工作的不断深入, 国内已有不少医疗和科研单位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 胎教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 优生优育, 胎儿胎教, 在我国已蔚然成风, 成为我国提高民族素质的时代风尚。
  • 熏衣草的爱恋

    熏衣草的爱恋

    他,英俊潇洒,多金有才华。追他的女孩是一大片,而他这辈子就认定今生今世只爱她一个人。她,单纯,漂亮,独立。她和相爱的人,几次相遇后,她决定跟定他,不离不弃。一对相爱的情侣,经历了几经波折,才走到一起。而他要去面对,对他穷追不舍的妹妹·····而她明明心已所属,又要去面对离奇的身世,面对对她情有独钟的好友```他和她会有什么样的抉择?几个人的爱情会有什么样的曲折故事?他和她最终会走到一起吗?
  • 乱红颜:妃本倾城

    乱红颜:妃本倾城

    一曲菱歌,君心所系。当年那个遮着面纱的女子,如梦似烟,成了他心头一抹挥之不去的牵挂。四年匆匆,思念无矣。纵使她生得如何娇美,亦不过是一颗棋子,他甚是不屑,更不准下人提及。清梦一场,只是错过。疾步行至天牢,看着躺在地上不能说话的女子,他悔恨不已,为什么偏偏是你?凤凰涅槃,再度相遇。定定的凝视他良久,她柔声道,“人人要结后生缘,侬只今生结目前。”往事迷离,拨开云日。“前朝恩怨,锥心之痛,你当真放得下?”一语如寒冰刺痛着她的心扉,她只淡淡颌首,矮身作揖后莲步离去。
  • 查理九世之未解之谜

    查理九世之未解之谜

    温馨提示:本书已崩,莫入坑可以看笼中蝶或者烟花易冷欢迎加入绾倾玖~查九圈,群聊号码:618749852
  • 冷总裁的逃妻

    冷总裁的逃妻

    本以为嫁给他会得到幸福。不想却成为一场恶梦。他是一个恶魔,仇恨的种子在心里滋生。对她疯狂折磨。直到有天,她无法忍受,选择了逃离。所有的一切都能成为过去吗?她在,他视而不见,她走,他狂追不舍,收回的心还能放出去吗?
  • 救命的松果

    救命的松果

    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深秋,一群小松鼠坐在树枝上,每人捧着一个松果吃得正香。“啪”,松鼠爷爷的松果掉在了地上,那松果“咕噜噜”地滚到了很远的地方。小松鼠罗罗看到了,飞快地跳下树向松果跑去,他要帮爷爷把松果捡上来。谁知他刚跳到松果旁边,就看到一片枯叶下面钻出一个毛茸茸的小脑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