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852700000005

第5章 牵着你的鼻子走

常言道,狭路相逢勇者胜,可是,这并不是上乘的胜者,最为上乘的胜者是能够在两军对垒时运筹帷幄而决胜千里,运筹帷幄说来容易,做起来却不那么简单,如果对手来势汹汹,实力一般都要高于自身或者旗鼓相当,倘若此时仓促应战,结果不是一败涂地,就是两败俱伤,不管出现哪种结局,自己都要付出惨重代价,这是聪明的人所不愿意看到的,所以,要知己知彼,要以静制动,要你中有我,要镇定自若,总之,要在全面了解对手的基础上,让他们始终围绕在你的周围,跟着你的步伐前进,这样,才能在最为合适的时候打败对手,1.让假象成为武器——前秦与东晋掌权者之间的斗争南北朝时期,南方的东晋和北方的前秦之间发生了一场实力差距极为悬殊的大战——淝水之战,这一场大战的主角分别是东晋的主政者谢安和前秦的皇帝苻坚。谢安巧妙安排,做到了知己知彼,而苻坚却糊里糊涂,贸然进兵。所以,苻坚尽管兵多却成为失败的一方,谢安虽然兵少却赢得了战争的胜利,此次战争也成为历史上以少胜多的典范战例。

东晋时期,北方有个叫氐的民族,在其首领苻坚的带领下,建立了强大的前秦帝国,并且只用了短短二十年时间便统一了北方,同时拥有了百万之众的军队。随着军事实力的增加,苻坚已不满足自己拥有的北方疆土,又把目光投向了东晋王朝的半壁江山。

在苻坚积极酝酿进攻东晋的同时,东晋内部主政者谢安已经感觉到这个威胁了。于是,谢安派密探千方百计去了解前秦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情报,就在苻坚加紧招募军队的时候,谢安也暗中招募忠于东晋王朝的勇士潜入前秦境内,冒充百姓加入到苻坚的队伍中去。与此同时,谢安派出一些人四处贿赂前秦谋臣,让他们尽量劝说苻坚不要进攻东晋。

然而,苻坚对谢安的所作所为一无所知,他始终认为东晋国内君臣、臣臣之间都是不和睦的,因此,他不顾多数朝臣的反对,调集了九十万大军,征伐东晋。水陆并进,旌旗招展,战鼓喧天,前后连绵千里,大有一口吞掉东晋的气势。

得到这个消息后,东晋举国惊慌,有些人甚至提出迁都以避开前秦的锋芒。谢安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但他深知此时自己不仅不能表现出很慌张的样子,还得伪装出已经胸有成竹的姿态,只有这样才能稳定整个东晋国内的局势。

这时,谢玄前来询问他如何应对强敌,谢安却像平时一样轻松自如地说:“你不要担心,前秦都是乌合之众,我早就想好了消灭他们的对策。”谢玄有些将信将疑,但又不敢多说话,退出后就又让其他部将再次请示计策。谢安不仅没有回答,反而吩咐准备车马,然后带着部将和朋友一起来到山间别墅,下起棋来了。下过棋后,谢安又登山漫游,直到夜幕降临的时候才回府。谢安回府后还拉着谢玄跟自己痛饮了一个晚上,谢安的这些举动让谢玄有些摸不着头脑。

与谢玄同样着急的还有一个人,他便是桓冲,他也对朝廷的安危非常担心。为了表示自己的忠心,他特意派遣精锐部队三千人前来保卫京师。谢安知道这件事情后,拒绝说:“朝廷已有妥善的安排,武器和军队都不缺少,派来的部队应回去加强防务。”谢安这些离奇的举动,让桓冲表示怀疑,于是他私下对部下说:“谢安有丞相的度量,但是不熟悉军事。如今大敌当前,还去游山玩水,高谈阔论,只派一些没有经验的年轻人去御敌。敌人来势凶猛,双方力量太悬殊,天下的大局可想而知,看来我们将要受外族统治了。”

谢安的良苦用心终于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大家看到谢安如此气定神闲,都认为他已经安排好了一切,也就不再惊慌。因此,尽管大敌当前,但是东晋国内却人心安定。

表面放松的谢安,暗地里却积极备战,他有条不紊地制定着一个绝密的计划,他决定让一个名叫朱序的心腹向苻坚诈降,打入苻坚军队内部,以便搞乱苻坚的军心,同时也指望日后两军对垒的时候他能在后方动摇对方的军心。

一天晚上,谢安派人将朱序秘密带到自己的府邸,对他说:“前秦军队就要打来,我国目前还不足以与之相抗衡,因此,需要派一个得力的将领诈降到苻坚的军营中,见机行事,你认为如何?”朱序心里明白谢安的想法,毫不犹豫地说:“为了我大晋的生灵不遭苻坚的涂炭,我愿意牺牲自己的名节深入狼窝,请大人明示在下该如何行事?”谢安拜谢朱序后说:“等苻坚军队打到寿阳后,你带领人马全都投降过去,争取取得苻坚的信任。我知道苻坚虽有百万之众,但都是由他先前征服的一些国家的败兵组成,这些人心里都非常仇恨苻坚,时刻想着恢复自己的国家,因此,并不是真心替苻坚卖命。你去了之后,一定要多接触这些人,怂恿他们消极对抗苻坚的命令,力争他们反叛苻坚。此外,等我们两军对阵的时候,你如果看到苻坚军队在后退,你就马上在他的队伍中大喊‘苻坚败了’的话,打乱他的阵脚。该说的就这些,一切仰仗将军了。”朱序将谢安的要求一一记在心里,便趁着夜色直奔寿阳而去。

苻坚求战心切,他率领大军瞬间打到了寿阳,朱序按照谢安的安排,假意抵挡了一阵,便投降了苻坚,苻坚非常高兴,因为在他看来,东晋已经不堪一击了,自己大军所到之处,所向披靡,投降的人会越来越多。

此时的谢安明白:苻坚依仗有百万大军,有些志得意满,如果此时跟他硬碰,则正中苻坚下怀。所以,自己必须施放一些“烟幕弹”来迷惑苻坚,才能借此多了解苻坚的真实情况。

经过酝酿,谢安伪造了一封求援信,大意是自己军队粮草供应和兵源出现了问题,需要朝廷赶紧派得力大将押送粮草并增派援兵来救急,并反复强调只够维持数日了。谢安找来自己的贴身侍卫说:“我这里有一封重要信件,需要让苻坚看到,因为这关系到我们国家的生死存亡,你务必让苻坚俘获你,还不能露出一丝破绽,一定要让苻坚相信我信中写的那些内容。”这个贴身侍卫发誓一定能够做到,谢安这才放心地把信交给他。果然,这个侍卫被前秦军的巡逻兵截获,他佯装自己手上有绝密情报不能让苻坚看到的样子,假模假样地要把一封信吞掉,“幸亏”苻坚的士兵发现及时,将这封信从他的嘴里抢了出来。这封信很快便到了苻坚的手上,苻坚见信后,不但没有发觉到其中有诈,反而认为:晋军已缺少粮草,兵力不足,很容易对付,为防止他们逃走,应立即发动进攻。于是把主力留在原地待命,只带了八千轻骑,连夜赶往寿阳与朱序等人会合,意在截断东晋粮道,并一举歼灭东晋精锐的援军部队。

谢安此举是为了引诱苻坚拉长战线,果然,苻坚得到了这个错误信息,以为谢安不能支持太久,便甩开大部队和后勤补给,轻易冒进,致使自己的军队分成若干段,绵延数百公里,而这正是谢安希望看到的现象。因为他知道,苻坚要想瞬间完成所有军队的集结并投入战斗状态是肯定不可能的,这实际上削弱了苻坚的战斗力。

谢安分析苻坚的情况后,觉得苻坚虽然一再被自己牵着鼻子走,但仍然不是一条将死的蛇,如果处理不当,自己很有可能功亏一篑。这天,谢安得到密报说:苻坚经常喜欢登上城楼查看东晋军队的情况。谢安非常高兴,因为他知道正对城楼的便是八公山,这座山有个特点:比城楼要高一些,如果从城楼上远望此山,有种泰山压顶之势,同时,山上树木不高,且灌木很多,如果不注意看,很容易产生满山都是士兵的错觉。谢安早就熟悉八公山的这个特点了,因此,他决定邀请谢玄来到与苻坚遥遥相对的八公山上下棋,借此造势,打击苻坚的自信心。

这天,风特别大,谢安对谢玄说:“今天天气不错,你是否愿意跟我去八公山上去下棋呀?”谢玄有些抱怨地说:“您真是好兴致啊!如此紧迫的时期,您还有闲心去八公山下棋,莫非是想看看苻坚的大军如何攻入我大晋的土地吗?”谢安笑笑说:“将军此言差矣!我让你跟我去八公山下棋,目的就是想打击苻坚,将军如果不信,可随我一同前去。看我如何使用障眼法让苻坚恐惧,并重挫他的锐气。”谢玄听谢安这么一说,便满腹狐疑地跟着谢安来到八公山。他们下了一会儿棋后,苻坚出现在了城头上。谢安指着远处满山的草和树说:“将军,看看我的百万雄兵吧!”谢玄原本心里想着事情,于是两眼游离地朝附近看了看,这一看不打紧,他发现似乎周围都是自己的军队,他赶紧擦了擦自己的眼睛,才发现都是被风吹动的草和树,如果不认真看,还真以为是士气高昂的军队。谢安这才笑笑说:“你看到了吧,我想,苻坚现在是求战心切,他的心事不会比将军的少,凡是处在对阵状态的人,都会非常注意对方的一举一动的,这样就好像将军一样,心事重重,当然也就把很多东西给看错了。我想苻坚此时应该跟将军有同样的感受,我们再给他加把火!”于是,谢安要求自己的随从们都举起手中的长兵器不断挥舞,自己也与谢玄在山顶谈笑着走来走去。

谢安的这个举动非常有效,苻坚此时正一动不动地观察着谢安等人,结果由于看的太专注了,他竟然将八公山上的草动树摇看成是满山整装待发的士兵,加上看到谢安和谢玄在这些“士兵”中间谈笑自若,就信以为真了,苻坚着实被惊吓住了,他以为东晋已经是不堪一击,可没有想到,东晋居然还有如此强大的实力。于是眉头一皱,转身悻悻地离开城头,这一切都被谢安和谢玄看在眼里,等苻坚走下城头,两人相视一笑,似乎已经看到胜利的曙光了。

苻坚被谢安的疑兵之计惊吓住后,想到自己的九十万大军长期与晋军对峙,粮草供应肯定会发生问题,最为严重的是自己的士兵大多是北方人,思乡之情日益高涨,这迫使苻坚急切地想寻找决战的时机。谢安掌握了苻坚的这种心理状态,认为苻坚已经有些沉不住气了,如果此时再动摇一下苻坚的军心,那就一定能够打败他。

可是如何动摇苻坚军队的军心呢?谢安认为只有让苻坚军队往后撤退,才能让朱序趁机散布“苻坚败了”的谣言,这样苻坚原本就摇摇欲坠的军心,必然大乱。因此,谢安派使臣来到苻坚的军营请战说:“你们孤军深入,却紧靠淝水扎营布阵,这是长久相持的策略,并不是速战速决的阵势。如果你们稍稍后退,在岸边腾出一块空地作战场,让晋军渡过淝水,与你们一决胜负,岂不是更好的策略。”苻坚一听,认为真是天意,看来自己一统天下的想法就要实现了,因此,尽管前秦的将领都不同意后撤,苻坚却还是说:“我们不妨后撤一点,等晋军渡河渡到一半时,我们出动铁骑冲杀,没有不胜的道理。”于是苻坚下令后撤,结果,秦军一撤退,阵脚就明显有些慌乱。这一切谢安都看在眼里,只见他挥舞着一面旗帜,东晋军队便如猛虎下山,奋勇向前。过了一阵,东晋军队一方响起了一声炮响,原本很普通的炮响,却使得前秦军队内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只听前秦军队的最后,传来了响亮的声音:“秦军败了!秦军败了!”混乱中,大部分前秦军队以为真是这样,更加心慌意乱,大家都夺路而逃,相互践踏,以至于真正因战斗死亡的人很少,被踩死的人倒很多。

这些话都是朱序和他的手下喊出来的,这是朱序与谢安约定好的暗号,朱序见机行事,扰乱前秦军队的阵脚,东晋军队势如破竹,大败苻坚的军队。苻坚本人也因为中箭,差点死于非命,在部下的拼死保护下才侥幸逃回自己的老巢长安。

谢安之所以能够打败数倍于己的敌人,依靠的就是知己知彼,他在完全掌握了苻坚的内部情况之后,利用他士兵组成成分复杂、易于各个攻破的特点,巧用诈降和障眼的战略,终于彻底制伏了强大的前秦军队,以自己的智慧挽救了东晋王朝。

2.孤立才能进攻——秦国与六国的对抗以寡敌众中的寡方,需要面对的对手很多,因此,寡方不能平均分配力量,更不能劳师以攻击远方的对手,那么要采取什么方法才能做到以寡敌众呢?秦国昭襄王时期利用结交离自己最远的齐国,进攻离自己最近的韩、魏,同时不断挑拨齐楚之间的关系,促使他们之间相互制衡,从而为秦国攻占韩、魏赢得了时间,最终也为秦国东进扫清了道路。

秦昭襄王是秦国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个大王,他在位56年,是秦统一六国思想的发起者和国策制定者,他的统治为后来秦王嬴政最终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那么秦昭襄王确定了一个什么样的国策呢?这个国策为何会产生如此重大的作用呢?秦昭襄王又是如何实践的呢?

说到秦昭襄王国策的制定,得提到一个人,这个人便是魏国人范雎,他原本是魏国须贾的门客,须贾嫉妒他的才能,找了一个借口诬陷他通敌卖国,对他严刑拷打几乎致死,接着须贾还让人侮辱范雎。也许是命不该绝,范雎最终买通了一个看守,骗过须贾,将他偷偷地送出魏国,范雎因此改名叫张禄来到秦国。

来到秦国的张禄听说秦王要去进攻齐国,就用巧妙的方法得到秦王的召见,接着他向秦王提出了一个改变秦国未来命运的建议,张禄对秦王说:“论起秦国的地位来,哪个国家有这么好的天然屏障?论起秦国的兵力来,哪个国家有这么些兵车、这么勇敢的士兵?论起秦国的人来,哪个国家的人也没有这么奉公守法的。除了秦国,哪个国家能够管理诸侯、统一中国呢?但为什么秦国几十年来都没有多大的成就呢?这就是因为秦国光知道一会儿跟这个诸侯订立盟约,一会儿跟那个诸侯打仗,根本就没有一个固定的政策。听说新近大王又上了丞相的当,发兵去打齐国?”

秦昭襄王问:“这有什么不对的吗?”张禄说:“齐国离秦国这么远,中间隔着韩国和魏国。要是出战的兵马少了,也许会被齐国打败,让各国诸侯取笑;要是出去的兵马多了,国内也许会出乱子。就算一帆风顺地把齐国打败了,大王也不能把齐国跟秦国连接起来,以后怎么管得了?当初魏国越过赵国把中山打败了,后来中山倒给赵国兼并了去,为什么呢?还不是因为中山离赵国近、离魏国远吗?我替大王着想,最好是一面跟齐国、楚国交好,一面向韩国和魏国进攻。离得远的国家既然跟我们有了交情,就不会老远地去干预跟他们不相干的事。把临近的国家打下来,就能够扩张秦国的地盘,打下一寸是一寸,打下一尺就是一尺。把韩国和魏国兼并之后,齐国和楚国还站得住吗?这种像蚕吃桑叶似的由近而远的办法,叫做‘远交近攻’。”秦昭襄王拍着手说:“秦国要真能兼并六国,统一中原,全在乎先生的‘远交近攻’的计策了!”当时就拜张禄为客卿,照着他的计策去做,把攻打齐国的兵马都撤回来。

然而,秦昭襄王刚为“远交近攻”的策略高兴完以后就又犯愁了,到底是先“远交”后“近攻”呢,还是先“近攻”后“远交”,抑或是两者同时进行?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秦昭襄王还是选择了先“远交”后“近攻”的步骤。

“远交”的目的是结交楚国和齐国,那么派谁去楚国和齐国呢?秦昭襄王想到了提出这个策略的张禄先生,既然他能提出这个策略,想必他对这两个国家也会比较熟悉。于是他任命张禄为大使出使这两个国家。张禄认为先去穷乡僻壤的楚国会更好,因此,他打点行装,带上礼物前往楚国都城。然而他没有想到的是楚国大王早就知道这个人要来楚国,因为害怕秦国的使臣,所以下令边境关卡不让张禄进入楚国境内。张禄第一站就遇到了阻力,他急忙修书一封给秦昭襄王,将自己遇到的麻烦详细汇报了一番。秦昭襄王也感到这件事情很棘手,因为秦楚关系一直不是太好,也许是楚王担心自己又耍什么花招,可是这次与楚国交好是自己实施下一步战略步骤的关键,怎么办呢?秦昭襄王想了很久,终于下决心牺牲一些利益,他派人快马给张禄一道密令,叮嘱他按密令指示做。

张禄看了看秦昭襄王的密令后,非常佩服大王的举措,他写了一张便条让边关的楚军代为转交楚王,楚王一看到张禄的纸条便眉开眼笑地下令:“让张禄即刻来都城觐见楚王!”楚王在朝堂上接见了张禄,楚王对张禄说:“如你便条上所言,你们秦国此次是真心要跟楚国交好了,那么请你拿出你们秦王的诏令来,不然我怎么相信你说的呢?”这时只见张禄拿出一匹丝绸开始宣读:“楚国大王,我秦国与楚国原本就是友好邻邦,长期相安无事,只是我的父王由于个人的喜好,而占有了楚国黔中的部分土地,这令我一直感到不安,为了表示我方与楚国交好的诚意,我将这块原本属于楚国的土地交还给楚国,希望我们两国能够世代友好下去!”张禄读完后,对楚王说:“大王这下相信我们的诚意了吧!”可楚王却有些犹豫地说:“我看还是不行,我们跟齐国、韩国、魏国等六个国家曾经订立过合纵抗秦的盟约,我怎么好带头毁约呢?如果哪个国家能够率先提出中止这个盟约,那么我才能同意跟秦国交好,所以请张禄大使先回去,我们商量一下再给你答复。”

张禄没有想到楚王如此狡猾,于是他留在楚国都城,等候秦昭襄王的命令。秦昭襄王接到张禄的报告后,认为这是一个大问题,当年苏秦拉拢六个国家一起对抗秦国的政策一直是秦国的心腹大患,因为只要秦国一有举动,这六个国家就会按照以前合纵的盟约相互支援,所以秦昭襄王知道,要想实现“远交近攻”的设想,必须破除这个合纵盟约并拆散这个合纵体。可是如何才能拆散呢?

秦王想到了一个国家,那就是赵国,这时的赵国国力已经明显地衰落下去了,但是它又与秦国接壤。秦昭襄王想到可以利用赵国来瓦解这个合纵盟约,因此他派使臣去威胁利诱赵王说:“我们秦王考虑到秦赵两国总是这样打打杀杀也不是一回事,为了主动显示我方和好的诚意,秦王决定撤出边境的驻军,两国可以订立盟约进行友好交流,只要你们同意我们可以相互交换人质。但是如果你们不同意,我们秦王将首先进攻赵国,相信赵国目前要想抵抗秦国是有一定难度的,请赵王好好考虑一下这个建议。”赵王本来就没有什么雄图大略,他马上同意与秦国订立友好盟约,这实际上就中止了与其他五国订立的合纵盟约,六国合纵最薄弱的环节被攻破了。

张禄接到秦昭襄王送来的秦赵订立盟约的消息后,连夜觐见了楚王,这时楚王如释重负般地答应张禄的要求,跟秦国订立友好盟约,六国盟约从此只剩下四个了。

秦楚订立友好盟约的消息很快传到了齐国,齐王有些坐不住了,他派遣使者前往楚国责问楚王,楚王振振有辞地说:“我可不是第一个背盟的人,不信,让齐王去问问赵国,是他们先背盟,难道就许赵国背盟,而不许我背盟吗?”齐国的使者将楚王的话告诉齐王,齐王大骂秦国奸猾,于是他决定联合韩、魏对秦国发起攻击。秦昭襄王想了想说:“齐国来进攻,倒帮了我的忙。”原来,即便秦国不打败齐国,那么它“远交”计划的第二步即交好齐国,也还是没有办法实施。因为齐国一直自诩为东方大国,一直没有把秦国这个西方蛮夷小国放在眼里,由于双方隔得很远,因此也就很少交战过,这是一次检验秦齐两国军事实力的最好机会,秦昭襄王怎么会错过呢?因此,双方在函谷关外进行了长达数月的反复交锋,结果由于韩、魏军队的战斗力太弱,仅凭齐国一国的军队难以打败秦国,战争的结果如秦昭襄王预料的那样,秦国大胜,韩魏两国为了不至于亡国,赶紧割让自己的土地给秦国,这样秦国不仅打败了齐、韩、魏三国联军,而且还将自己的势力范围向东扩展了100多里,这为下一步实施“进攻”战略奠定了基础。

这一战,齐国损失惨重,因此,齐王不再提伐秦的事情了。秦昭襄王认为齐王这一败,对自己与之交好帮助很大。所以,秦昭襄王再度派张禄出使齐国,这次出使齐国跟上次出使楚国显然是不同的,因为这次秦国使臣是作为战胜国出现在齐国大王的面前,那么气势上自然占优。张禄就是怀着这种心理去了齐国。

然而,张禄算盘打错了,齐国尽管败了,但是他的大国心理还没有被打掉。因此,当张禄耀武扬威地出现时,齐王对他并不热情。张禄傲慢地对齐王说:“大王早就知道秦国军队的力量吧,我认为大王应该看清形势,不要再跟韩、魏这等小国搅和在一起了,这样不仅有失齐国作为大国的身份,而且也是危险的,如果秦国灭掉韩、魏,那么下一个目标就是齐国了……”张禄还没有说完,只听齐王大喝一声:“你是哪里来的无名小卒,竟敢到齐国来撒野。来人啊!将这个人给我关入死牢!”张禄一听傻眼了,他急忙求饶,可是这已经不起作用了,张禄被囚禁起来。

消息不久就传到秦国,秦昭襄王非常着急,怎么才能完成“远交”的最后一步,就看齐国的态度了,看来上次一仗还没有教训好齐国。这个时候秦昭襄王又想到了楚国,他灵机一动,派人给楚王送信说:“我们准备攻击齐国,如果你对齐国也感兴趣的话,那么我们共同出兵,到时候拿下齐国后,它的领土我一点都不要,全部归楚国所有。”楚王喜欢贪小便宜,他很爽快地应允了,于是秦王派大将率军借道赵国,突然出现在齐国东部边境上,齐国一下搞晕了。与此同时,齐国西南部边境上出现了楚国的军队,齐王一下子慌了手脚,他急忙向楚王求和,并割让了一小块土地给楚王,楚王觉得自己不费一兵一卒能占一块土地就可以,所以撤兵了。当齐王回过头来想要对付秦国时,秦国已经站稳脚跟了,齐王这个时候想到了求和。秦昭襄王认为自己的目的达到了,便同意撤兵。很快,齐王也同秦国建立了友好关系。

秦昭襄王的“远交”计划成功实现后,他便虎视眈眈地盯着韩国和魏国,他要开始实施“近攻”战略了,这也是他最主要的目的。如果成功,那么秦国就可以自由出入作为天然屏障的函谷关了,而一旦出了函谷关,前面将是一马平川,秦国强大的骑兵部队将所向披靡,统一六国将不只是纸上谈兵了。秦昭襄王没有被未来美好的前景所迷惑,他决定一步一步地实现他的“近攻”战略,可是,是先伐韩还是先伐魏,还是两国同时伐呢?秦昭襄王掂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实力,觉得同时伐两国,肯定力不从心,于是他决定还是先伐韩,这样胜算大些。然而,先伐韩,魏国必然来援助,那样不还是同两国作战吗?秦昭襄王此时想到了“远交”的那两个大国,他在出兵伐韩之前,给楚王和齐王各去了一封信,他在信中说:“韩国总是骚扰我国的边境,我们决定惩罚他们一下,可是魏国却想帮助韩国。我想提供一个好的信息给你们,魏国要是出动了国内大部分军队来援助韩国,这样的话,魏国放置在魏楚和魏齐边境上的兵力肯定就不足了,面对这样有利的局面,难道你们就不想趁机从魏国手上拿点好处吗?”楚王和齐王都认为秦王这个提议不错,都回信同意了秦王的建议。

秦昭襄王看到楚王和赵王默许了自己的行动,于是派精兵出函谷关向韩国发动猛烈攻击,韩王急忙就近向魏国求救,魏王连忙派大将率领军队前去增援。然而,魏王怎么也想不到,他的军队还没有走出魏国国境,楚国和齐国的大兵就已压境,这让魏王惊惶失措,他只得将走在半路上的魏军紧急召回,这才化解了边境危机。这可苦了韩王,他焦急地等待魏国的援军,可哪里想到,等来的只是一纸道歉文书,魏王将自己的苦衷告诉了韩王,韩王没有办法,只得硬着头皮抵抗,可是韩国军队哪里是秦国军队的对手,短短几个月时间,韩国国土丢掉了一半,都城也危在旦夕。韩王只得迁都,从而把函谷关以东的大片土地拱手交给了秦国,秦国终于打通了东进的通道。就在秦昭襄王想要一展宏图的时候,国内却发生了变故,原来太后跟穰侯相互勾结,意图发动政变废了秦昭襄王,另立秦王,秦昭襄王得到这个消息,急忙率领主力部队回师咸阳,几个月后,终于平息了国内的叛乱,但是这场变故改变了秦昭襄王的国内国外政策,他的“远交近攻”政策暂时搁置起来了。

不久年迈的秦昭襄王病死,接着秦国像走马灯似的换了几个王,最后嬴政登基做了秦王,这个雄才大略的秦王,继续着他的祖父未竟的事业,重新将“远交近攻”作为秦国统一大业的主要战略,因为有秦昭襄王时打下的基础,嬴政经过十多年的东征西伐,秦国先后灭掉了韩、魏、赵、燕,最后才将自己“远交”的这两个“盟友”干掉,使天下归于一统。

3.从“和亲”中发掘资本——唐朝与吐蕃联姻吐蕃族很早就居住在青藏高原上。当中原进入唐太宗时期,吐蕃也迎来了一个雄才大略的领导者,他就是松赞干布。松赞干布继承赞普之位后,用两三年时间削平了内乱,又征服了羊同和苏毗残部。松赞干布又进行了多方面改革,这样,吐蕃在祖国西南地区崛起,引起了唐王朝的高度重视。

不久,由于吐蕃想要和亲,却因为吐蕃东边吐谷浑从中搅和,而怪罪于唐朝,便兴兵进攻唐王朝。双方陈兵十几万于现在的四川省境内,战争持续了几个月,场面极其惨烈,双方死亡数万人。尽管唐王朝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但实力损耗也很大,只得暂时往后撤退,双方各自退回自己的领地进行休整。唐太宗听到前方战报,非常担忧地对大臣们说:“尽管此次战役我们胜利了,但是,我们的实力损失也不小,百姓的伤亡很大,而且耗费的民财太多,这样对于刚刚摆脱隋朝暴政的百姓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因此,我主张暂时避开吐蕃的军事挑衅,看能否寻找到其他的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唐太宗想到必须把自己的和平诚意告诉松赞干布,于是他下诏说要暂时停止对吐蕃的军事行动。

唐太宗的这个举动果然取得重要作用,因为松赞干布也觉得如果再与唐朝发生战争,吐蕃无法支持这样长期的战争消耗。松赞干布看到唐太宗已经伸来了橄榄枝,于是也派使者送信给唐太宗表达了停战的愿望。

双方的战争虽然是停了下来,但是关系并没有最终改善。此时,位于唐王朝正北方的突厥势力也逐渐强大起来,他们屡次侵犯唐朝,甚至有时危及唐都城长安的安全。唐太宗觉得这个才是心腹之患,可是对于刚刚摆脱隋末战乱的唐王朝来说,倾全国兵力去对付突厥,不仅不划算,而且很有可能给予一些反叛分子以可乘之机。因此,唐太宗认为必须寻找相应的外援,以降低自己单独作战的风险。这样,唐太宗看上了吐蕃。他想到一个两全其美的计谋,就是同意吐蕃的求亲,选派得力亲信作为公主的侍从,一方面注意吐蕃的动向,另一方面,借公主的名望影响吐蕃上层贵族,以便利用吐蕃军队实现唐朝稳固边疆的目的。

不久,唐太宗召见宰相,说:“上次吐蕃赞普派使臣来求亲,我觉得唐对吐蕃要想取得优势地位,不妨考虑下嫁公主给赞普,何况以前曾经有过刘邦将汉朝的公主嫁给匈奴单于的先例,我们为何不效法呢?”宰相有些犹豫说:“我大唐朝廷威震四方,为何屈膝将自己的公主嫁给吐蕃?”唐太宗缓缓地说:“其实我这样做,想到的首先是百姓,我不愿意再见到荼毒生灵的战火重新燃起。我此次将公主下嫁给赞普,不是因为我们打不过他们,而是我们在打败了他们之后才提这个事情的,因此我们的公主有我们做她的强大后盾,还怕赞普对她不尊敬吗?”唐太宗看了看宰相后说:“更重要的是,我还有长远的打算,力争吐蕃军队加入到我们打击突厥的行列中来,你看如何?”宰相听后连说很好,便派使者通知吐蕃方面,说唐王朝同意吐蕃赞普求娶唐朝公主的要求。

吐蕃使者很快就带着求亲的财宝来到长安,唐太宗为了显示唐朝公主的高贵,同时也为了震慑吐蕃贵族,便决定有意为难吐蕃使者。他威严地对吐蕃使者说:“我本想痛责你们赞普一番,因为你们不知天高地厚,竟敢染指我天朝大国。但是现在我又原谅你们了,因为既然我们是文明大国,就不会跟你们计较这么多的,而且我还将成全你们赞普的想法,将我最疼爱的文成公主嫁给你们的赞普。”唐太宗接着说:“不过回去告诉你们的赞普,如果他是诚心来求亲,就要把我的女儿当做高贵的人来对待,要是让我知道你们赞普对公主不尊敬的话,等待他的将是我大唐的铁骑!”赞普的使臣一听,赶紧答复说:“我们一定将您的意见转达给赞普,同时我们代表赞普向皇帝陛下保证,我们赞普是真心想娶高贵的唐朝公主,对于陛下您提的建议一定会照办的。”

唐太宗听到使臣们的话,觉得震慑力度还不够,于是提出了更加刁钻的要求,他说:“我的公主美貌且聪明,她当然不愿意嫁给愚笨的人,如果你们能解答我五个难题,那就能证明你们和你们赞普的智慧,我就一定把公主嫁给你们的赞普。”使臣们痛快地答应。唐太宗此时不紧不慢地说道:“第一个难题,是把一根很细的线穿过一颗有九曲孔道的明珠;第二个难题是给你们一百只羊,一百坛酒,你们要将羊杀了,剥皮、吃光肉、鞣好皮、喝完酒;第三个难题是认出一百匹母马和一百匹马驹各自的母子关系;第四个难题是从一百根头、尾一般粗的木棒中认出它的头梢来;第五个难题是从两千五百名美貌年轻的女子中,找出谁是文成公主。”

吐蕃的使者倒也机灵,他们用丝线缚住蚂蚁的腰,放在珠的孔口,慢慢吹气,让它爬过去,线也就穿成了,因而解决了第一个难题;他们慢慢地小碗喝酒,边吃边喝边鞣皮子,顺利解决了第二个难题;吐蕃的使者将小马驹单独关上一夜,只给草料不给水喝,第二天,放到母马那里去,小马驹就都各自认自己的母亲吃奶去了,这样第三个难题也迎刃而解;第四个难题解决起来没有费多少工夫,他们将木棒推进水里,头重尾轻,重的沉下,轻的浮在上面,认得一清二楚;最后一个难题,他们找到服侍过文成公主的老大娘打听公主的模样和特征,得知公主眉心有一颗朱砂红痣,从而轻松地认出了公主。

唐太宗得知吐蕃使者解决了所有的难题后,没有食言,决定亲自为公主送行。临行前的晚上,唐太宗单独召见文成公主说:“我为你精心挑选的侍从是跟随我南征北战的心腹李道宗,我让他在你的身边,主要是为了帮助你在吐蕃扎根,同时希望你能协助他做通吐蕃赞普的工作,让他支持朝廷对付突厥。”文成公主高兴地答应了唐太宗的这个要求。

随主人入吐蕃的有她的乳娘,二十五名年轻美貌能纺织善刺绣的侍女、一个乐队,还有许多能工巧匠。他们有的乘车,有的骑马,簇拥在公主的前后左右。为了公主的安全,朝廷还派出了一支衣甲鲜丽的卫队,为公主的仪仗增添了威武尊严。随行的还有成队的骡马、骆驼,运载着丰富而华贵的嫁妆:有各种家具、器皿、珠宝饰物和绸缎绫罗,这些东西显示了唐朝国力的强大;还有经史、诗文,以及种树、工艺、医药、历法等各种书籍,这些书都是中原文化的精华。此外,还有谷物的种子,农业和手工业的工具,这些都反映了唐朝经济的发展。

动身的时候,朝廷大臣都来送行,直送到长安城外的十里长亭。文成公主一行辞别了送行的大臣,辞别了道旁的百姓,带着唐太宗的厚望,也带着增进汉藏两族情谊的崇高使命,浩浩荡荡离开了长安,取道青海,前往吐蕃。

文成公主入吐蕃的消息越过高山,越过草原,传到了青藏高原。吐蕃人民准备了很多马匹、牦牛、船只、食物来迎接公主。

松赞干布为了表示对大唐的尊重,亲自从都城逻些(今拉萨)赶到河源的柏海(今青海玛多县境)来迎亲。在离黄河源头不太远的扎陵湖和鄂陵湖畔,松赞干布建起“柏海行馆”,一对异族夫妇便在这美丽的地方,度过了他们的洞房花烛夜。文成公主盛装会见了松赞干布。松赞干布看到文成公主风度的高雅,服饰的华美,中原文物的丰富多彩,以及礼仪之讲究,仪仗之气派,羡慕不已。行过迎亲礼后,李道宗返回长安,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一行向逻些城进发。

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至玉树(在今青海省)时,看到这里景色优美,气候宜人,而且长途跋涉,需要休息,两人便在一条山谷里住了一个月。文成公主闲暇时,拿出父皇送给她的谷物种子和菜籽,与工匠一起向玉树人传授种植的方法和磨面、酿酒等技术。玉树人非常感激文成公主,当公主要离开继续向逻些出发时,他们都依依不舍。当地的藏民还保留了她的账房遗址,把她的足迹和相貌都刻在石头上,年年膜拜。公元710年,唐中宗时,唐室的又一名公主金城公主也远嫁藏王,路过这里时,为文成公主修了一座庙,赐名为“文成公主庙”。

公元643年,藏历四月十五日,经过两年长途跋涉的文成公主终于到达了逻些。松赞干布陪同公主缓缓进城,乐队奏着欢快的曲子,经过最热闹的八角街。这时候,逻些到处洋溢着欢乐。附近居民万人空巷,一齐前来迎接这位不远万里而来的赞磨(王后)。

松赞干布对他的亲信大臣说:“我的祖先中没有一个和中原上国通婚的,我能娶大唐公主,实在太幸福了。应当为公主筑一座城,以夸示子孙后代。”他在逻些,按照唐朝的样式,为文成公主修建了城郭和宫室。直到现在,著名的布达拉宫内,还完好地保存着七世纪松赞干布修建的宫室洞穴,名为曲结竹普。

文成公主带来了五谷种子及菜籽,教人们种植。玉米、土豆、蚕豆、油菜能够适应高原气候,生长良好。而小麦却不断变种,最后长成藏族人喜欢的青稞。文成公主还带来了车舆、马、骡、骆驼以及有关生产技术和医学著作,促进了吐蕃的社会进步。

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成婚后几年间,按照唐太宗的吩咐顺利地做好了吐蕃上层贵族的工作,得到了其中绝大部分人的支持。

文成公主入吐蕃和松赞干布联姻,具有很深的政治含义。从此以后,唐与吐蕃有了频繁的往来,中原与吐蕃之间关系极为友好,此后200多年间,少有干戈,使臣和商人频繁往来。松赞干布十分倾慕中原文化,他脱掉毡裘,改穿汉服,并派吐蕃贵族子弟到长安国学读书。唐朝也不断派出各类工匠到吐蕃,传授各种技术。布达拉宫中保存有大量内容丰富的壁画,其中就有唐太宗五难吐蕃婚使噶尔禄东赞的故事,文成公主进藏一路遇到的艰难险阻,以及抵达逻些时受到热烈欢迎的场面等。

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协力同心,为开发青藏高原做了很多事情。吐蕃原来没有历法,文成公主教给吐蕃人民推行历法;文成公主信仰佛教,松赞干布在她和尺尊公主的影响下,提倡佛教,在逻些修建了大昭寺和小昭寺;随公主入吐蕃的乐队丰富了藏族的音乐,他们带去的乐器也一直保存在大昭寺里,成为汉藏两族深厚情谊的见证;公主还和她的侍女们教给吐蕃妇女纺织和刺绣的技术。今天藏族妇女所织的毯子、毡垫等,据说就是文成公主所教;松赞干布还不断派遣贵族子弟到长安求学。唐朝许多有学问的人,也被聘请到吐蕃掌管文书;唐朝还给吐蕃送去蚕种,增派了养蚕、酿酒、造纸墨和制碾磨的工匠;吐蕃的农业,受到汉族先进农业技术的传授,开始平整土地,挖沟开畦,提高了产量,增加了品种……公元649年,唐太宗李世民去世,松赞干布派专使往长安吊祭太宗,献金十五种供于昭陵(唐太宗墓),并上书唐高宗,表示对唐朝新君的祝贺和支持。唐高宗又晋封松赞干布为“王”,并刻了他的石像列在昭陵前,以示褒奖。

文成公主入吐蕃后九年,松赞干布去世了。文成公主继续留在吐蕃,先后在吐蕃生活了四十个春秋,直到680年,才与世长辞。

松赞干布统一西藏,促进了吐蕃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文成公主知书达理,不避艰险,远嫁吐蕃,促进了藏汉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而在背后策划这一切的唐太宗李世民,则利用和亲方式加强了藏族与汉族的亲密关系,为自己减少了一个敌人,增加了一个盟友。这可以说是一种不战而胜的高明手段。

4.赔了夫人又折兵——刘备巧妙算计东吴东汉末年,诸侯割据,战乱频繁。刘备作为一股较小的势力,从东吴孙权的手中“借”来了荆州,对于孙权来说,这是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的,因此孙权天天谋划着如何以最小的代价夺回荆州。如果两家刀兵相见,那么北方的曹操必然渔翁得利,到时候不仅荆州得不到,搞不好东吴现有的土地也会丧失殆尽,这样的蠢事,孙权肯定是不会干的,刘备也正是看出了孙权的这点心思,也就假装无事、心安理得地占据着荆州。

一天,刘备家里来了一位不速之客,他叫吕范,他见了刘备后说:“我最近听说皇叔配偶去世,深表哀悼。而我这里正好有一门好亲事,所以不避嫌疑,特来做媒,不知你意下如何?”刘备慢条斯理地说:“中年丧妻,真是我的不幸啊,然而我妻子的尸骨未寒,我怎么忍心就谈娶亲的事情呢?”吕范急忙说:“像刘皇叔这样的人如果没有妻子,就好像房子没有房梁一样,怎么可以在你这个年纪就废弃人伦呢?”吕范一看刘备点了点头,便直接转入主题:“我家主公孙权有一个妹妹,美貌而且贤惠,我们的国太吴夫人特别喜爱她的这个小女儿,不肯将她嫁得太远了,想要求皇叔到东吴去举行结婚大典。”原来这个吕范是孙权派来的求亲使者,刘备心中已经略知一二了,于是他随意地问了一句:“这件事情孙权知道吗?”吕范以为事情已经有眉目了,便说:“不事先报告主公,谁敢来您这里说媒呢?您就尽管放心吧!”刘备这时对吕范说:“我在这里先谢谢你家主公的美意了,容我与部下交代一下,过几天就前往东吴成就这段姻缘,你看如何?”吕范一听这话,美滋滋地回去了。

刘备之所以答应得痛快,是由于已经与诸葛亮商量过此事,诸葛亮认为只要安排得好,孙权断然不敢对刘备下毒手,因为,孙权惧怕他的母亲,而孙权的妹妹又是吴国太的掌上明珠,所以诸葛亮提议刘备此去吴国,应该从做吴国太的工作入手,始终以她为主线,并且诸葛亮另外给刘备三个锦囊,让他在关键的时候打开照办。

这样,刘备放心地带着五百人去了南徐,到了南徐后,屁股还没有坐稳的刘备便让随行的五百个士兵大张旗鼓地四处采购礼物,同时要求这些士兵逢人便说是替刘备娶吴侯的妹妹所买的聘礼。这些活动都是按照第一个锦囊的安排进行的,刘备的这些举动显然是要让东吴所有的人都知道自己此行的目的。但是,刘备落脚的第一站为何选在南徐呢?原来,这里有个重要的人物。刘备把声势造得差不多后,便亲自去拜见了这个人,他来到此人的家中便说:“久闻您老德高望重,两位千金——大乔和小乔又是吴国举足轻重的人物,此次冒昧打搅,还请您多包涵。我早就听说吴侯孙权的妹妹美貌贤淑,此次正是慕名而来。”这个大人物竟然是吴侯孙权嫂子的父亲和周瑜妻子的父亲——乔国老,刘备这一招果然厉害,他取得了乔国老的好感。刘备需要一个重要人物将某些信息快速传递给另外一个决定自己生死的人物,便是吴侯的母亲——吴国太。吴国太一听乔国老的话,便诧异地问:“喜事从哪里来呢?”乔国老说:“令爱已经许配给刘备了,刘备现在已经到了东吴,为什么还要隐瞒我呢?”国太吃惊地说:“我确实不知此事!”吴国太坐不住了,她一方面派人去城内探听,一方面叫孙权来问。

刘备知道孙权隐瞒了吴国太这个消息,因此,他必须让吴国太知晓这个信息,以便由吴国太出面质问孙权,从而逼迫孙权不得不承认事实,进而为确保自身安全奠定基础。

果然,吴国太很快就将孙权叫来质问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古今常理。你招刘备为婿,为什么要隐瞒?”孙权吃惊地问:“这是从哪里来的谣言?”国太说:“如果想要别人不知道,除非自己没有做过,满城百姓,哪个人不知道?就瞒着我一个人了!”乔国老也说:“我很多天前就知道了,今天特来贺喜。”孙权知道没有办法隐瞒了,他只好说:“这是周瑜的计策,因为要夺取荆州,所以以此为名,把刘备骗到这里扣下,然后以刘备换荆州,如果他不顺从,先杀了刘备。这是一个计谋,并不是真正要结亲。”吴国太听到这些后十分生气,她责骂周瑜说:“周瑜做八十一州大都督,竟然没有计策去取荆州,却叫我的女儿使美人计。杀了刘备,我女儿便成了寡妇,明日再怎么说亲?这不是要误我女儿一生大事!”乔国老说:“用这样的计策,就是得了荆州,也必然会被天下人耻笑,这种事情万万做不得。”说得孙权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虽然吴国太斥责了孙权,但是孙权并不会善罢甘休,他必欲置刘备死地而后快,因此,孙权要求他的谋士们制定周密的杀刘备的计划。当刘备来到吴国都城时,吴国太要见刘备,孙权认为在吴国太见刘备的场合埋伏刀斧手擒杀刘备正合时宜。于是,孙权手下紧锣密鼓地进行准备,一场腥风血雨即将到来。

拜见吴国太的日子到来了,刘备泰然自若地来到殿前,吴国太一看刘备十分高兴,对乔国老说:“这真是我的女婿啊!”乔国老也夸赞说:“刘备有贵族的相貌,更兼布德于天下,国太得此佳婿,可庆可贺啊!”于是大家寒暄一阵后宴会开始。这个时候,刘备明显察觉宴会现场暗藏玄机,可是又不能确定,他的侍卫心领神会地出去了,过了一会儿,他回来在刘备耳朵边说:“主人,朝堂四周都是孙权埋伏的刀斧手,他们只要一听摔杯信号,便要一拥而上擒杀主公,您看怎么办?”刘备略微思考了一下说:“这个好办,等会儿看我的!”

刘备决定提前行动,以免等孙权发出号令之时,吴国太已经离开,那时自己必死无疑。

于是,刘备端着酒杯来到吴国太跟前,他对吴国太说:“感谢您能接受我这个女婿,我敬您一杯酒!”说完,刘备一饮而尽。刘备转身返回时,他假装一个趔趄,没有站稳,手中的杯子突然掉落下去。就在杯子“哐啷”一声落地的同时,猛然从四周涌出许多全副武装的士兵来,这一场面除了孙权和他的谋士外,其余的人都感到异常惊讶。这时,刘备突然跪倒在吴国太跟前,痛哭说:“如果您想要杀刘备,就请现在动手吧。我能见国太一面死而无憾了!”吴国太急忙说:“皇叔,你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刘备转过头去看了看那些士兵说:“这些人难道也是来喝酒的吗?”吴国太这时才明白过来,她大怒道:“今日刘备既为我的女婿,就成了我的儿女,谁竟敢埋伏刀斧手杀他。你们要杀他,先把我杀了好了。”接着她又说:“这是谁干的好事?”吴国太转向孙权,孙权赶紧说他不知道是谁安排的这件事情,吴国太便询问吕范,吕范说自己也不知道。最后,吴国太将所有气都撒在了一个名叫贾华的卫队长身上,她大喝一声:“来人,把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人给我拉出去砍了!”贾华一听,吓得浑身发抖。

这时,刘备主动站出来打圆场说:“国太息怒,我想这跟吴侯没有多大关系,况且,这些将士也是一时情绪激动,他们肯定不会当着国太的面杀我的,不过是想吓唬吓唬我,还请国太看在我的面子上,饶了他们吧!”国太听刘备这么一说,很乐意地顺着这个台阶就下来了。

刘备此举一石二鸟,一方面震慑了孙权,另一方面则通过替吴国士兵说情,使得他们也心怀感激,这便有利于刘备下一步的行动了。

这场风波过后,刘备便与孙权的妹妹拜堂成亲,过起恩爱的生活了。尽管娶了孙权的妹妹,刘备毕竟还是处在孙权的势力范围内,孙权随时可能对自己下毒手,如何才能摆脱孙权的控制呢?刘备想到了诸葛亮为自己准备的第二个锦囊,锦囊中提到了一个人可以帮助自己摆脱困境,她就是刘备新娶的夫人——孙权的妹妹。不过这个人不能靠贿赂,只能靠另外一样东西,那就是“情”,即夫妻之情。一天,刘备对着镜子大哭,孙夫人非常奇怪地问:“夫君,为何这般痛哭,难道跟我结为夫妻,你感到委屈了吗?”刘备擦了擦眼泪说:“夫人,你千万别这样说,我能跟夫人结为夫妻,那是我的福气,我怎么又会委屈呢?”孙夫人接着说:“那你如此悲伤,肯定有什么重大的事情,能够跟我说吗?”刘备叹口气说:“我不为别的,我是看到我的白发而伤心啊,想我这么大把年纪了,没想到什么事情都没有干成,好在夫人不嫌弃我,愿意嫁给我啊!”孙夫人一听,马上说:“皇叔不是已经有了荆州这个富庶的地方嘛,为何还说自己一事无成呢?”刘备见时机成熟了,才讲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他缓缓地说:“可我现在天天跟夫人恩恩爱爱,我觉得离我的事业是越来越远了。”刘备这样说,就等孙夫人的一句话,果然,刘备的话音还没有落下,孙夫人便接过刘备的话音说:“那夫君何不赶紧回去成就自己的一番事业!”刘备随即面露难色地说:“我不愿意把夫人一个人留在东吴,这样我的心会不安的。”孙夫人回答道:“我既然已经嫁给夫君了,那么你到哪里,我肯定跟着去哪里!”

刘备听到孙夫人的这句话,终于露出了笑容。为什么刘备一定要让孙夫人跟随自己走呢?这便是第三个锦囊中的信息,诸葛亮告诉刘备何时将孙权的妹妹派上用场,即当孙权的追兵追来时,由孙夫人出面喝退追兵。刘备有此方案,便放心大胆地携孙夫人悄悄地离开了吴国都城返回荆州,等孙权知道的时候,他们已经走出很远了,孙权急忙派人去追击,同时命令前方堵截。

刘备一看追兵将至,而前面堵截的吴兵也不少,就急忙来车前假意哭着对孙夫人说:“前些天吴侯与周瑜同谋,将夫人嫁给刘备,其实不是为夫人着想,而是要把我困在东吴而夺取荆州。夺了荆州后,然后再杀掉我。他们是把夫人当鱼饵呀!我刘备不怕万死而来,知道夫人有男子的胸襟,必能可怜我。昨天听说吴侯要害我,所以借口荆州有难,希望能早点儿回到荆州。有幸夫人不嫌弃我,跟我一起走到了这里,可是现在吴侯不仅派人在后面追,而且还派人在前面堵截,夫人要不出面,我将大祸临头了。”孙夫人听完后大怒说:“我哥哥既然不以我作为他的妹妹,我也不想再见他。今天这么危急的事情,由我来解决吧!”

只见孙夫人卷起车帘,亲自责骂前来堵截的将领:“你们二人想造反吗?”那些将领一听慌忙下马说:“我们怎敢造反,是奉周瑜的命令来堵截刘备。”孙夫人生气地说:“周瑜逆贼,我东吴不曾亏待他,刘备是大汉的皇叔,也是我的丈夫,我早就对母亲、哥哥说了要回荆州去。你们引军马截住去路,是不是要劫掠我夫妻的财物?”堵截的将领们连连说:“不敢,这都是周都督的命令。”孙夫人说:“你们只怕周瑜,唯独不怕我?周瑜可以杀你,我就不能杀周瑜?”孙夫人把周瑜大骂了一顿,喝令前进。那些堵截的将领们只好说:“我等是下人,怎敢不听夫人的。”一场马上就要爆发的危机被孙夫人化解了,刘备悬着的一颗心落下来了,等第二拨士兵传孙权的口谕过来时,刘备的援兵也到了。刘备安全地回到了荆州,在这场斗争中,刘备是最大的赢家,而孙权则赔了夫人又折兵。

5.利用好对手的人——皇太极以反间计借崇祯皇帝之手杀袁崇焕反间计是指在疑阵中再布疑阵,使敌内部自生矛盾,我方就可万无一失。说得更通俗一些,就是巧妙地利用敌人的间谍为我所用。明末,皇太极就是采用这些反间法来蒙蔽明朝皇帝崇祯的,最终借崇祯之手杀掉了阻碍自己入关的最大对手袁崇焕。

后金崛起后,多次大败明朝廷军队,并夺取了明在东北的大片土地,如果将宁远、锦州攻占,那么山海关以外的土地将不再属于明王朝,崇祯皇帝当然知道其中的利害关系,因此他启用袁崇焕来对抗皇太极,结果,皇太极屡次进攻宁、锦,都被袁崇焕打败,且损失惨重。为了扭转不利局面,皇太极开始调整自己的策略,即挑拨离间明朝廷原本就比较脆弱的君臣关系,特别是要离间崇祯皇帝和自己的克星袁崇焕之间的关系。

皇太极想通过绕道蒙古高原攻入华北地区,以引起崇祯皇帝对袁崇焕的猜疑,从而挑起明朝廷的内讧。从东北进入华北有两条道路,一条经松辽平原辽西走廊而入山海关,另一条则沿西辽河逆水而上,向西进入其支流西喇木伦河,老哈河流域,再沿滦河南下,插入喜峰口(古称卢龙口),后一条道路很少有人想到,因为此路要通过强悍的蒙古部落辖区,很长一段时间,这条路途经的西喇木伦河流域都处在蒙古察哈尔部的控制之下,而滦河两岸又是蒙古另一支部落喀喇沁部放牧的地方,因此,要取道卢龙口,不仅需要扫清来自察哈尔的阻挠,还要取得来自喀喇沁部的默契与合作。

明朝后期,随着后金的强大,蒙古许多部落开始倒向后金,这时明朝廷内部出现了两种意见:一种意见主张放弃与蒙古各部的经贸往来,切断蒙古与中原的联络,使其自动瓦解;另一种意见则是主张对蒙古各部尤其是喀喇沁部要相机剿抚。一方面在边外台堡多备衣食,诱其来归;另一方面也要整理防务,防患于未然,一旦发现其图谋不轨即择机歼剿,切断其向辽东方向撤退之路,使其不能与后金合兵一处。前一种意见得到了崇祯皇帝的赞成,后一种意见则是袁崇焕等人极力主张的。

皇太极一旦发现这样的契机,便决不错过,因此,他加快了挑拨明朝廷君臣矛盾的步伐。不久,皇太极与喀喇沁缔结旨在反对察哈尔的军事同盟,迈出了独辟蹊径的第一步。一个月后,皇太极亲率大军征讨察哈尔,察哈尔抵挡不住,拔帐向西逃去,其势力于是退出西喇木伦河流域,后金从关外直插卢龙口的最大障碍已经不复存在,明王朝依靠察哈尔牵制后金的设想也成泡影,喀喇沁部也一步步地向皇太极靠拢。

皇太极的这次军事行动震撼了袁崇焕,他上书劝说崇祯皇帝说:“目前皇太极很有可能从蒙古高原南下华北平原,因为那里有一条很少有人知道的捷径。因此,恳请陛下加强长城各口的防御力量,如果陛下感到兵力不足,臣愿意抽调自己的劲旅去充实这些要塞。”尽管袁崇焕都是肺腑之言,但对皇太极而言,却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因为皇太极知道崇祯皇帝疑心很重,他最嫉恨大臣们能力比自己强、考虑问题比自己超前,所以,皇太极趁机派人潜入京城,散布谣言说:“袁崇焕之所以极力劝谏皇帝去加强边塞的防御力量,完全是为他自己打算的,他想利用这种机会,不断加强自己的军事实力,他甚至还有其他的打算……”一时间,京城谣言四起,很快就传到崇祯皇帝耳朵里面了。这让崇祯皇帝心里很不舒服,对袁崇焕的信任开始有些动摇了。崇祯的这个心思正是皇太极所需要的,崇祯对袁崇焕的猜忌为皇太极下一步的挑拨活动铺平了道路。

皇太极为了加深崇祯皇帝与袁崇焕之间的隔阂,他决定亲率大军绕过宁锦防线突入山海关内,有可能的话还要骚扰京城一线。经过精心准备,皇太极率领满蒙联军从察哈尔突破长城防线,一路杀到京城脚下,这不仅出乎崇祯帝的意料之外,更打了袁崇焕一个措手不及。这个时候皇太极就是要将袁崇焕的军,如果袁崇焕离开宁锦,率兵勤王,那么崇祯必然会怀疑他是否有其他的企图;但是如果自己不去勤王,那么又将落下与皇太极相勾结的口实。袁崇焕一时犹豫不定,就在袁崇焕左右为难的节骨眼上,皇太极来了个火上浇油,他一方面派人通知驻扎锦州一线的清军撤走,另一方面集中力量攻击京城,京城告急的文书传遍了明朝主要驻军之地,袁崇焕那里自然也少不了这样的告急文书。各方面的情况表明,皇太极想攻破北京城。袁崇焕毫无办法,只得带领军队前往勤王。此举正中皇太极的下怀,因为不管袁崇焕出于何种目的,他这种擅自离开宁锦防线勤王的举动,本身就是对崇祯皇帝绝对权威的挑战,从崇祯的那个角度考虑,甚至有带兵进京逼宫的“阴谋”。

恰在此时,不谙人情世故的袁崇焕做出了一个让皇太极万分高兴的事情,即违抗崇祯下令追击的旨意,擅自决定不予追击皇太极撤离北京的“残兵败将”。袁崇焕的想法是:皇太极是个诡计多端的人,此次他带领的又都是精锐部队,如果贸然追击正在撤退的清兵,很有可能遭遇伏兵的包围,那样损失就会更加惨重。可是皇太极知道崇祯的想法,他肯定对袁崇焕擅自下达停止追击的命令会耿耿于怀。

袁崇焕果然被迷惑,决定违抗崇祯皇帝的旨意,下令不再追击清军。皇太极明白袁崇焕此举无异于告诉崇祯皇帝说:“我跟皇太极有密谋,要取代你崇祯皇帝,当然要放过皇太极了。”

皇太极的苦心没有白费,崇祯皇帝已经不再信任袁崇焕了,因为皇太极撤走后,崇祯下令不准袁崇焕所率部队进城休整的奏请,而在此之前接连败北的朝廷另外一位将领却能大摇大摆地率军入城。

皇太极可不想错过这个机会,他急忙派人潜入京城去散布关于袁崇焕的谣言,同时借此机会广泛贿赂朝廷内外的高官、绅士们,借他们的口来诋毁袁崇焕。果然,凡是得到皇太极好处的很多达官贵人,他们三三两两地聚集在一起谈论着:“袁崇焕逍遥城下,迟迟不愿意迎战皇太极”、“袁崇焕纵敌深入,挟敌议和”、“袁崇焕欲以城下之盟了结五年平辽之用”等话题,顷刻间京城的大街小巷四处流传这些话题。几经重复、翻新,上述荒诞不经的谣传就变成铁证如山的“罪行”,从而坚定了崇祯对袁崇焕的错误判断。

皇太极明白计划成败与否的关键因素是人,经过细致挑选,皇太极最终将目标锁定在皇帝宠信的太监身上,因为只有他们才能随时见到崇祯且备受崇祯信赖。尽管明王朝在立国之初就在内宫竖有“不许太监干政”的铁牌,可是自明成祖起几乎明朝历代皇帝都委太监以重任,宦官当政的局面也不止一次出现,就连这位对太监专权深恶痛绝的崇祯帝也从心里觉得内臣就是比外臣更可靠。

皇太极制定了详尽的俘获太监的计划。一天清晨,皇太极亲率大军杀气腾腾直扑左安门、广渠门,两军对峙一段时间后皇太极主动不战而退,又撤回南海子。这种乘兴而去、兴尽而归的做法不仅使他的敌人感到困惑,也使八旗将士莫名其妙。可是皇太极却得到了意料之中的收获,因为他的部下在北京东边20里的牧马厂俘获了两名太监,这是皇太极实施反间计的有效工具。

皇太极吩咐几个心腹说:“今晚你们佯装不小心说漏嘴的样子,把袁崇焕如何准备投靠我大清的事情露出一点,注意要搞得很神秘,越是这样,越能够让这两个愚蠢的太监相信。”他的心腹心领神会而去。

这天深夜,四周一片漆黑,两位被俘的太监心里很是恐慌,不知道天亮后,自己的命运将会如何,因此,有位姓杨的太监辗转反侧,夜不能寐,白天偶然听到一些关于袁崇焕的只言片语使他念念不忘。皇太极特意安排夜间看守太监的两个心腹假装哈欠不断,好像只有天南地北地轻声闲聊才能驱赶睡意。不知是谁竟扯到皇太极不战自退之事,他们的声音压得很低了,他们中间的一个人颇为神秘地说:“今天咱们临阵退兵,完全是皇上(指皇太极)的意思,你可知道?”另一个人则问:“你是怎么知道的?”第一个人又说:“刚才我就看到皇上一个人骑着马朝着明营走,明营里也有两个人骑马过来,跟皇上谈了好半天话才回去。听说那两人就是袁将军派来的,他已经跟皇上有密约,眼看大事就要成功啦……”交谈的一方窃窃低语,唯恐走漏半点消息;窃听的一方侧耳而听,唯恐有所遗漏。这才是说者有意,听者有心,所谓袁崇焕与敌有密约的绝密情报就这样被一个做俘虏的管马太监轻而易举地窃取了。两名看守终于打起了瞌睡,待他们睁开睡眼时,杨太监已经不翼而飞。

第二天清晨,仓皇逃回来的杨太监敲开了紫禁城的大门。杨太监见到崇祯皇帝后,一五一十地将自己听到的话说了出来,这让崇祯皇帝非常震惊,被倚为重臣的督师竟同敌方的首领订有密约,真是太不可思议了!尽管自从京畿附近遭受清兵骚扰以来,崇祯对他的督师大失所望,尽管由于他的督师拒绝乘胜追击而使他大为恼火,尽管由于谣言日盛使得他难免心生疑窦,但说到底这种种不满与猜忌也绝到不了这般田地。崇祯皇帝坚定了自己杀掉袁崇焕的决心,他命令袁崇焕马上进宫。袁崇焕接到命令,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匆忙进了宫。崇祯皇帝拉长了脸,责问道:“袁崇焕,你为什么要擅自杀死大将毛文龙?为什么金兵到了北京,你的援兵还迟迟不来?”袁崇焕不禁怔了一下,这些话都是从哪儿说起?他正想答辩,崇祯帝已经喝令锦衣卫把袁崇焕捆绑起来,押进大牢。

袁崇焕虽然被抓起来了,但皇太极却仍然不踏实,因为崇祯皇帝还没有下最后的决心杀他,而此时有些了解袁崇焕的大臣也在不停地劝崇祯帝说:“袁崇焕是目前朝廷唯一能够打败皇太极的大将了,他虽然有一些小的过错,也还不至于阴谋背叛朝廷呀,还请陛下慎重考虑。”慢慢地,崇祯也有些心动了,此事毕竟只是那个太监的一面之词。

崇祯皇帝的犹豫态度对皇太极来说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如果不促使崇祯皇帝赶快杀掉袁崇焕,那么自己想要吞灭明王朝的所有行动就得搁置。一旦自己现在发动进攻,崇祯帝情急之下仍会重新起用袁崇焕,这是完全可能的。皇太极决定做事做到底,他让心腹携带大量的财宝去买通隐藏在崇祯皇帝身边的魏忠贤余党,让他们诽谤袁崇焕。魏忠贤的这些余党们也担心袁崇焕东山再起对自己不利,于是,皇太极指使他们利用在崇祯皇帝身边的便利条件,不断散布袁崇焕不满崇祯帝处理结果的谣言,他们甚至造谣说:“袁崇焕如果能够掌握一支大军,就可以成就一番伟业。”为了彻底打掉崇祯皇帝那一点点怜悯之心,阉党们竟然添油加醋地说:“袁崇焕早就有取代崇祯皇帝的企图,他上次跟清兵勾结就是明证。如果这次不除掉袁崇焕,那么就会危及皇上,甚至葬送大明二百多年的基业啊!”如此“恶毒”的“罪行”自然让崇祯帝再也不能容忍袁崇焕了,他毫不犹豫地下旨:凌迟处死袁崇焕。可怜赫赫有名的一代将领,至死还背着“卖国投敌”的罪名。

皇太极利用袁崇焕对大明的赤胆忠心和崇祯皇帝的猜忌,巧妙地挑拨了他们君臣之间的关系,不仅除掉了心腹大患袁崇焕,而且也将崇祯皇帝和他的大明朝送上了不归路。

同类推荐
  • 红色的起点

    红色的起点

    不论你的政见如何,任何人都不能不承认这样的一个事实:八十多年前,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中国共产党不过只有五十多名党员。然而,如今它已是拥有六千七百多万党员的世界上党人员数最多的政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执政党。在中国内地每二十个人之中,就有一名共党员。中国共产党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正因为这样,中国共产党当初是怎么来的?这是一个众所关注的敏感话题。
  • 党员干部道德建设学习读本

    党员干部道德建设学习读本

    党员干部加强道德建设,可以凝聚党心民心,是形成好的政风民风的关键。加强和改进党员干部道德建设,既是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是建设高素质党员队伍、高素质干部队伍,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的一个重要切入点,也是营造和谐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 毛泽东引古论事

    毛泽东引古论事

    本书根据毛泽东著作中引用诗文名句的情况,对相关诗文的出处进行阐释,并对毛泽东引用此诗文鉴古论今的时代背景和心路历程进行剖析,使读者在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能深入理解毛泽东深刻的唯物主义新历史观,领略伟人引古论今的独特语言艺术,在千古豪情中获得文化浸润与精神升华。
  • 党员干部纪律建设学习读本

    党员干部纪律建设学习读本

    2013年1月23日,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指出:“我们党是靠革命理想和铁的纪律组织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纪律严明是党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
  • 2050超级大国

    2050超级大国

    一百年前,没人可以预言美国会成为威震地球的超级强国;五十年前,没人敢去预言横行霸道的苏联会突然崩溃;三十年前,没人能够预言中国经济的强势崛起。 那么,展望四十年后,谁将主宰地球?谁将成为2050超级大国的种子选手呢?本书为你分析2050超级大国。
热门推荐
  • 魔方与神之力量

    魔方与神之力量

    一个被特殊力场笼罩的星球,一群从特定基因序列中获得能力的权限者以及通过神秘钥匙打开魔方就能获得神之力量的传说。帝国、联盟和中立集团间的较量究竟谁会胜出?联盟特殊部队成员莫子靖的传奇故事。
  • 重生之不做傻白甜

    重生之不做傻白甜

    这是一个自暴自弃,自哀自怜的女孩重新振作起来,努力变成富一代的故事。一场意外林落落回到了十二岁那年,然而重来一次所以的一切却颠覆了她以前的认知。
  • 大漠“猎狐”阿拉曼战役(下)

    大漠“猎狐”阿拉曼战役(下)

    本书讲述非洲二战转折史。前期,由隆美尔所带领的非洲纳粹军团,一路获胜,进逼开罗,危难时刻,英国蒙哥马利将军走马上任,他通过一系列措施迅速扭转时局,并在阿拉曼战役中重创隆美尔军团,从而彻底改变非洲战争局面,导致意大利墨索里尼政府垮台,间接加速了二战的结束进程。
  • 鱼水焚天

    鱼水焚天

    商君武丁之妻妇好,自人间成道,后遇公子长情,爱恨纠葛数百载,终因爱化巫。后借上元神器司母辛鼎,夺天地造化,篡六道轮回,仙凡妖魔凡有两情相悦者,无不遭遇三世伐爱之轮回,从此世间有情人再无终成眷属之例,真爱于世间濒临灭绝。千百年后,他们成为世间最后的情侣,他们于轮回杀劫中逆天改命,他们于时空交错中相互追寻,他们是名动寰宇的一尾鱼和一池水,且看他们如何于宗势如林之中搅动仙凡神佛、妖魔巫蛮,为芸芸众生重夺真爱之权。
  • 花美男恋人租凭社

    花美男恋人租凭社

    在圣源学院里三姐妹成为了恶魔,一个拥有天真笑容其实心里成熟的女孩,一个拥有恶魔式可以吓死人的女孩,一个拥有冷酷语言和冷酷的外表下的女孩。因为逃避,将真正的自己隐藏起来,但是,骑士们的到来,她们的身份会暴露吗?恶魔恋人演奏曲正式开幕......
  • 凡人修仙录

    凡人修仙录

    仙道一途,渺渺无期。多少世间男儿前赴后继亡命于此,终不得正果。大道无形,天道无情。山村平凡少年,誓要独闯仙涯,修成正果。
  • 傲世征天

    傲世征天

    一个尝遍世间冷暖的小乞丐,只有十三岁的他为了报仇毅然参军,一次绝境中觉醒本命战魂后,且看他如何在这乱世崛起;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既然天道如此不公,那我便征天。
  • 下一轮经济危机:金融危机预测书

    下一轮经济危机:金融危机预测书

    本书的作者在2006年出版了《美国的泡沫经济》,准确预言了2008年金融危机和由此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之后又推出了关于全球经济趋势的一部巨作——《下一轮经济危机》。 本书以当下美国泡沫经济中的美国债务危机和美元危机等为研究基点,全面深刻地分析和研究了全球经济泡沫的现状和走势,预测了下一轮经济危机发生的时间、必然性以及可怕后果。书中讲述的内容包括股票、债券、货币、期货、房地产投资、养老保险、利率、通货膨胀等与投资人、企业家及老百姓日常生活都息息相关。为了避免在下一轮经济危机中获利和出现损失,本书提出了诸多有效的、有针对性的策略和措施,借助这些措施,您将能够保护好自己的财产,甚至可以获利。
  • 上清道尊

    上清道尊

    昂首千丘远,啸傲风间;堪寻敌手共论剑,高处不胜寒。上古时期,封神大战中,号称万仙来朝的截教惨败身退。在后世之中,一个落魄的少年,机缘巧合之下得到截教的秘法。仙道茫茫?大道难测!少年凭借截教秘法一步步的走向世界巅峰,凡界、中洲、洪荒、太古鸿蒙,万物苍生都将臣服在少年手中三尺青锋之下!亲们!求个收藏!劣者感激不尽!
  • 大鹏同风起

    大鹏同风起

    《大鹏同风起--国际名人驾机飞行传奇/飞行系列丛书》编著者丁邦昕、魏克。《大鹏同风起--国际名人驾机飞行传奇/飞行系列丛书》以平实,生动的笔触,讲述了飞机问世以来100多年间,国际上23位政要,名流驾机飞行的传奇故事。他们的名字人们耳熟能详:丘吉尔、布什父子、阿萨德,魏茨曼,穆巴拉克、侯赛因,加加林,普京,他信,查尔斯,安德鲁,威廉和哈里王子……有的是职业飞行员,沿着从军,从政之路扶摇直上,或改行从事科学研究、文学创作,硕果累累,有的出于对飞行的爱好,历经千难万险,终身挚爱未曾改变;有的则是兴致所致偶尔为之,一飞冲天,轰动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