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853000000004

第4章 清世祖顺治的孝陵

1661年,清代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顺治死去,葬在河北省遵化市西北30公里处的马兰峪,世称孝陵。孝陵开创了清东陵的历史先河,相传这里是顺治皇帝自己亲自相中的福地。

顺治帝英年早逝,真正在位执掌政权的时间并不长,但他在历史上却留下了很多的谜团。

顺治帝究竟是出家为僧,还是死于天花?

他到底是一位不爱江山爱美人的痴情天子,还是一位英明神武、立志开创万世基业却遗恨终生的帝王?

孝陵中有没有他的遗体?为什么清末清陵被盗,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康熙大帝、乾陵天子、慈禧太后都不能幸免,但这位相对来说比较寂寞的少年天子却逃过了这次劫难?难道真的是他自己选择的该地“风水”太好,自己又是佛门弟子,冥冥中得到了神灵的庇护吗?这所有的谜团,好在离我们现代并不遥远,我们都可以从史料中慢慢地寻找到答案。

@@◆孝陵“风水”面面观

清东陵是我国最后一代王朝——清王朝帝王的主要陵寝之一,清朝统治者驱使数以千百万计的劳动人民用240多年的时间在这里修筑了占地面积113万平方米、由217座主要单体建筑组成的大小15座陵园。这比北京故宫还大10万平方米。在这一群古代建筑物的下面,埋葬着清代顺治、康熙、乾隆、咸丰、同治五个皇帝以及慈禧等14名皇后和百余名妃嫔。

清东陵不只占地大,环境也美,群山环抱,树木葱茏。清东陵四面环山,是个方圆40余里的小盆地,北面昌瑞山正中一峰突起,东西两侧山峰低下,构成一面扇形,西傍层峦叠翠的黄花山,东临蜿蜒起伏的丘陵地带,正南天台烟墩两山对峙形成宽不足50米的自然口,俗称龙门口,夏季陵区雨水由此排出。由龙门口向北望,苍山脚下,绿树丛中,古老雄伟的亭台楼阁若隐若现,金黄碧绿的琉璃瓦顶闪烁着迷人的光芒。

说起清东陵,就不能不谈论清代顺治的孝陵。东陵的开陵鼻祖孝陵是一种怎样的设置?绯闻不断的顺治到底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以孝陵为首的清东陵这块“万年吉地”的“风水”到底如何呢?

孝陵位于清东陵中心,是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年号顺治)与他的两位皇后的陵寝。清世祖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个皇帝,孝陵是清东陵最早的建筑,也是东陵的主体建筑,规模最大,体系最为完整。陵筑于昌瑞山主峰南麓,两侧有康熙、乾隆等帝、后陵寝。南为开阔平原,前有天台、烟墩两山对峙,入兴隆口为巨大的石坊。进了陵区门户的大红门,依次为神功圣德碑楼、石像生、龙凤门、神道石桥、神道碑楼、东西朝房、东西值房、隆恩门、隆恩殿、东西配殿、三座门、二柱门、石五供、方城明楼、宝城宝顶,一系列大大小小的几十座建筑物,由一条砖石铺面、宽11米、长11里的神道贯穿,形成了一条陵区的中轴线,实为雄伟壮观。

昌瑞山四周群山环绕,正南留有天然山口,中间一片近50平方公里的原野,坦荡开阔。山高而不穷,峰青岭翠;水阔而不恶,波碧流缓。是谁选中了这块作为皇家陵寝的“风水宝地”呢?

一种说法是顺治皇帝亲自相中御定的。一天,处理完军政大事之后的顺治皇帝由众多侍卫大臣和八旗健儿簇拥着出外狩猎。顺治一朝,满族强悍的民风仍然没有改变。只见他们纵马扬鞭,搭弓佩剑,气吞万里如虎地直赴京东的燕山山脉,跃上了凤台岭之巅。顺治皇帝登临送目,向南眺望,只见平川似毯,尽收眼底;朝北遥视,重峦叠嶂,千山竞秀,万绿无际。日照阔野,紫霭缥缈;风吹海树,碧影森叠。真是山明水丽,景物天成。顺治皇帝瞭前眺后,环顾左右,发出由衷的赞叹。他翻身下马,在凤台岭上选择了一块向阳之地,十分虔诚地向着苍天祷告,随后找了一块“风水”相宜的地势,将右手拇指上佩戴的白玉扳指轻轻取下,小心翼翼地扔下山坡。静默片刻,他庄重地向身旁屏气敛息的群臣宣示:“此山王气葱郁,可为朕的万年寿宫。”隔了一会儿又说:“扳指落处定为墓穴。”群臣遵旨,顺着那扳指滚跳下去的方向寻觅,终于在草丛中找到了,于是在扳指停落的地方打桩做标记。后来,当真在这里建立了清东陵的第一座陵寝,即顺治皇帝的孝陵。

还有一种说法:凤台岭上曾遍布长城,明朝驻蓟州的镇远将军戚继光曾在这里戍边。明朝末年,忧心忡忡的崇祯皇帝巡视到此,为这里的山川所动。他认为昌平的祖陵已无“佳穴”,自己及子孙后代的陵址应该另外再选他处,这是直接影响到社稷兴衰的大事。崇祯皇帝在凤台岭觅得了这块避风避水的宝地,十分满意,可是,“天子寿宫”尚未来得及在此破土动工,李自成率领的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军已经打进紫禁城。仓皇出逃的崇祯皇帝朱由检走投无路,竟然吊死在煤山(今北京景山)脚下一棵古槐之上。朝代变更是瞬间之事,但山河依旧,明王朝亡国之君未能如愿以偿的“万年吉地”,却被清王朝开国之主相中占用了。

以孝陵为首的清东陵的选址设计,从地理、水文上都经过周密的勘测,布局结构也很讲究,殿宇、陵墓高低参差,主次分明,既体现了封建王朝森严的等级,又有严谨的科学性与审美艺术性。那孝陵的“风水”到底如何呢?

孝陵,背靠昌瑞山主峰,左右两翼为天然砂山,整座山陵北高南低,节奏鲜明,气势宏伟。从气候、水文、地质、地貌等科学条件来看,也确实能“避风避水”。孝陵北依昌瑞山主峰,有了天然屏障,可避风;墓穴又在整个陵的最高处,可避水。同时在修建时又人为地强化了“风水”。为防止汛期山洪倾泻时冲毁陵墓,不仅加固了基础,而且修建了整套的排水线。在所有的建筑物的地下,都密集地打下了柏木桩,长的一丈五,短的也有七尺,集合这“立柱顶千斤”的柏木桩和柏木钉,建筑的基础固若金汤。几百年来,陵区建筑经受了多次地震的考验,很少有断裂塌陷的情况。同时在地下,有大小纵横的水道沟通;地上则利用了天然的地势倾斜,使雨水排泄通畅。地表铺设着北高南低的海墁砖,使大面积的水顺势向南流淌。三重院落,从里到外逐级跌落。后院最高,借地势设排水沟;中院为缓冲地带,以沟道排水;前院地势落差大,用大面积海墁淌水。这三道院墙下,都嵌有石洞为出水孔,不管大雨滂沱还是细雨绵绵,从不堵塞水路。为使建筑基础不遭侵蚀,凡单体建筑,道路左右,均用青砖砌成“散水”,即里高外低的斜坡砖墁地。

明楼及宝城的排水设施颇具匠心,最为别致。在明楼两侧,顺着马道,安置了许多长长的、探出宝城的青白石水流子,叫做“水簸箕”。每当暴雨倾盆,水多流急,便汇集宝顶、宇墙、马道上的积水,沿石水槽淌到水簸箕,那水柱就如山泉瀑布,飞流直泻,又似群龙张口,悬空而下,异常壮观。水簸箕探出宝城五尺众,为避免落水冲刷墙基,凡陵区内有落差的流水口,地面上都铺有巨大的石板,以承受经年累月的冲泻。至于宝顶下面的地宫为防万一雨水漏浸,另有一套设计巧妙的暗沟疏通地下的积水。孝陵三面环山,一面望野,孝陵之水通过明渠暗沟,全部汇集于隆恩门外的神路桥下,再由两旁水道顺势排泄出去。

所谓“孝陵风水”,是古人,特别是封建君王为求得万世基业、子孙繁衍,极度迷信下的产物,但它即使在现在看来也是一块山清水秀、美不胜收的福地,特别是它建筑的宏伟、设计的巧妙,体现了我国古代光辉的科学技术和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但三百年前的人到底是依据什么标准相中了这块福地,就是一个难以破解的谜了。

@@◆出家为僧还是葬于孝陵

顺治帝在位18年,死时年仅24岁。关于顺治之死,广为流传的是出家圆寂之说。这位年轻皇帝因爱妃董鄂妃之死,悲痛无比,竟看破红尘,将万根青丝一挥而净,跑到五台山当了和尚。其子康熙皇帝曾数次去五台山,在庙堂中认父,但顺治帝心如死灰,拒不相认,若干年后终成善果,坐化升天。金庸的大作《鹿鼎记》中的部分情节就是取材于民间的这些传说。所以人们又传说孝陵是个空墓,墓内只葬有一把扇子、一双鞋。这些说法是否正确呢?

这些说法很富有故事性,后人还将其编成富有传奇色彩的戏文,可惜与史实不尽相符。不错,董鄂妃死后顺治帝是很伤心,郁郁寡欢,以至于送走爱妃以后,就试图选择净发出家。这和他长期信仰佛教有关。根据史料记载,顺治对佛教的启蒙始于一代高僧憨璞聪。顺治十年(1653年),这位高僧被召入宫,他对佛法的解释,深深触动了顺治。后来在憨璞聪的推荐下,宁波天童寺僧人木陈忞、天目山狮子寺僧人玉林琇和报恩寺僧人茆溪森陆续入宫,讲授佛法,使顺治逐渐开始忠实地信仰佛教。他在西苑万善殿参禅礼佛,请玉林琇为他择选法名,自称“行痴”。于是这位“行痴”皇帝在爱妃火化后的当月,就请茆溪森为自己举行了净发仪式。但在孝庄皇太后的压力之下,茆溪森的师父玉林琇匆匆赶来北京,把茆溪森捆绑起来,并架起干柴,要当众烧死这个剃度皇帝的罪人。就在这时,传来了顺治决定蓄发留俗、不再出家的紧急口谕。就这样,顺治迫于各方面的压力,在决定出家之后,最终又不得不继续当他的皇帝。顺治自己没能当成和尚,三个月以后,他硬是把自己身边的近侍吴良辅送到悯忠寺代替他削发为僧。

实际上顺治帝在董鄂妃亡后不到半年之际,便身患病痘(天花)于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七日子刻,崩于紫禁城内的养心殿。二月初二奉移大行皇帝梓宫于景山寿皇殿。三月二十四日上大行皇帝尊谥曰:体天隆运英睿钦文大德宏功至仁纯孝章皇帝,庙号世祖。十一月二十四日奉世祖章皇帝神主升祔太庙。

顺治没有出家,民间为何广泛流传其出家为僧,最后得道升天呢?

这除了顺治信佛外,可能还和顺治帝最后火化有关。顺治皇帝为火化入葬,这在清东陵诸帝中是仅有的。这件事,除《五灯全书·茆溪传》曾提及外,尚未发现其他书籍记载,因为顺治皇帝是经茆溪森禅师举火焚化的。顺治皇帝笃信佛教,据清代正史记载,清世祖好佛,曾经延请高僧进入皇宫,礼数极为周全。当时有木陈、玉林二禅师,都是清世祖非常尊敬的大师,而且让玉林禅师做了自己的师傅。既如此虔诚,这位“行痴”皇帝自然选择佛门规矩处理后事。另一个原因是遵循故土先祖之习,满洲塞外风俗就是火化。顺治皇帝死时,满族入关才十几年,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尚留用如初,皇帝火化并不以为讳。所以这件事在康熙本《茆溪语录》中一再提及。由此可见,顺治帝信佛但未出家,不过最终依照佛门规矩和自己民族的风俗,采用了火化的方式。

但自清王朝第二代康熙皇帝起,葬仪便汉化了,继而朝野臣民都采用土葬,改变得相当普及彻底,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可以从雍正十三年十月二十日乾隆谕中找出答案,但这时已经是满族入关后第91年了。

这道圣旨的大意是:上古时代人们埋葬死者是让死者穿上厚衣,用柴火在野外烧掉,后来圣人用棺椁将死者埋在地下来代替火葬。之所以改变做法便利百姓,是为了表达对逝世的长辈的孝心。本朝发迹在关东,以师兵为营卫,迁徙无常,没有固定的居住之地,遇到父母亡故,弃之不忍,携之不能,所以用火化的方式以便随身捧持,聊以表达晚辈不忍相离的愿望,这是不得已的方法。自从定鼎中原以来,八旗、蒙古各有安居,祖宗墟墓悉隶乡土,丧葬可以依照古代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孝心。但当年的习惯没有改变,仍然在用火化的方式,沿用以前的旧习,而不考虑当年不得已而采用这种方法的原因。当今圣上考虑到,为人之子,侍奉亲属,埋葬逝世的父母,是人世间的大事,怎么能不因时代的变化而加以改变呢?以后除远乡贫人不能扶柩回到故土,不得已而火化携骨归葬乡土的人暂且可以不禁止外,其余一概不准火化,倘有犯者按例治罪。出了这类事情,里长和左右邻居隐匿不报的,一并处分。这就是满族能迅速从火葬改为土葬的原因。

顺治帝虽然火化,但他入葬的仪式是否像佛门弟子一样,建个骨灰塔就了事了呢?关于顺治皇帝入葬的具体过程,史料有详细的记载:康熙二年四月二十二日辛酉,世祖章皇帝宝宫存孝陵,先是诸王大臣引见古礼,劝阻康熙帝回驾不要远送,康熙帝执意不肯,最后诸臣以顺治帝生母、太皇太后的懿旨再三恳切相劝,康熙帝不得已,才勉强遵奉慈命。这一天黎明,王以下、奉恩将军以上内大臣、侍卫,分两行聚集在寿皇殿门外,公、侯、伯以下满汉文武百官全部集中在东安门外。年仅九岁的康熙帝亲自奠酒,无比哀恸,悲不自胜。顺治帝灵舆启行,王以下文武百官随后行。那些不能亲自送往孝陵的公、侯、伯以下满汉文武百官,随着送出城关方伫步回转。灵舆每经过门、桥之地,都要进行奠酒之仪,每天宿驻享殿都要祭献奠酒,举哀行礼。

六月初六日葬世祖章皇帝于东陵,与先前故去的孝康皇后、端敬皇后合葬。康熙六年五月初六日所建立的孝陵神功圣德碑上,刻有“皇考遗命,山陵不要过多的装饰,不要埋藏金玉宝器”,所以人们都传说孝陵是空墓,里面没有珠宝金银。实际上,孝陵地宫中只葬有三个骨灰罐,与“皇考遗命”相符。可能这些事也曾传入盗陵者的耳中,所以孝陵地宫洞口已被人打进三米,还没有打通,这大概是施工者灰心胜过侥幸的结果。正因为如此,顺治的陵寝逃过了清末东陵大盗的魔掌,成为清东陵所有陵寝中惟一没有被盗的皇陵。

@@◆名妓、皇后与贵妃

顺治死后被安葬在河北省遵化县的清东陵,与他合葬的,还有两位皇后,其中一位就是深得顺治宠爱的董鄂妃。董鄂妃死后被封为“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不难看出,顺治对董鄂妃的感情是非常深厚的,民间传说顺治就是因为董鄂妃的死而出家的,更有离奇的说法是,明末秦淮名妓董小宛就是董鄂妃。但又有一种说法是董鄂妃在顺治死后,悲痛万分,殉情而死,死后被清皇室追封为皇后。这里面埋藏着什么秘密?她们是三个人,还是一个人呢?这也是一个难解之谜。

明朝末年的时候,江南有“八大名妓”和“四大公子”。当时八大名妓号称“秦淮八艳”,董小宛就是其中之一。“四大公子”指的是方以智、侯方域、陈贞慧、冒襄。

“四大公子”中的冒襄,是明末清初一位著名的文学家。明朝崇祯十二年(1639年),当他来到今天的南京参加科举考试时,在闲谈中,他听到方以智、侯方域对董小宛赞不绝口。正是在方以智、侯方域的介绍下,冒襄才得以求见董小宛。两人一见钟情,顿生爱慕之心,产生了一段奇特的爱情。三年以后,在朋友的帮助下,特别是通过当时的八大名妓之一的柳如是和赎买柳如是的钱谦益从中周旋担保,冒襄终于以3000两银子的代价将董小宛赎身。董小宛嫁给冒襄以后,就来到江苏如皋的水绘园。

但是,平静的日子没过多久,就赶上了明末清初的乱世。冒襄不愿入仕为官,多次谢绝清朝地方官的推荐,并在乡下四处躲避,由此一家人四处逃亡、颠沛流离。冒襄大病三次,全靠董小宛悉心照顾才保住了性命。这种劳累的生活,最终吞噬了董小宛年轻的生命。在顺治八年正月初二,也就是1651年1月22日,一代名妓董小宛死在水绘园影梅庵家中,年仅28岁。

冒襄的诗文集有一篇叫做《影梅庵忆语》,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回忆录,在这篇文章当中,冒襄详细地追忆了他和董小宛相识、相知、相爱的过程以及他们婚后的生活。从这篇文章当中可以看出两点:

第一点,自从董小宛嫁给冒襄以后,他们俩就没分开过,所以这个时候董小宛也就不可能再到宫里去做顺治皇帝的妃子。

第二点,也可以用顺治的年龄和董小宛的年龄作一个对比。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董小宛和冒襄相识,当时董小宛是16岁,而顺治皇帝才只有两岁。清入关以后的顺治八年,顺治皇帝14岁,那一年董小宛28岁,她当年就去世了。前后相比,顺治皇帝和董小宛年龄相差14岁。

所以董小宛根本就不可能像传说中的那样,成为深得顺治皇帝宠爱的董鄂妃。董鄂妃和董小宛根本就不是一个人。

但是据《清史稿》中的后妃传记载,董鄂氏即后来的董鄂妃确有其人,她是内大臣鄂硕的女儿。当董小宛去世的时候,祖籍在辽宁佟佳江流域的董鄂氏已经年满13岁。文献记载,董鄂氏在顺治十年(1653年),也就是她15岁那年入选了秀女。那时被挑选上的秀女,有的直接送入宫中服侍皇帝,有的指配嫁给皇子、皇孙,有的指配嫁给亲王、郡王。当时董鄂氏被指配给了襄亲王。在第二年,就是顺治十一年她与襄亲王成婚。那年董鄂妃16岁,襄亲王14岁。

襄亲王名叫博穆博果尔,生于清崇德六年十二月二十日(1642年1月20日),是皇太极的第十一个儿子,顺治的同父异母的弟弟,比顺治小3岁。清廷在重大节日,亲王、公侯必须向皇帝请安,他们的夫人也必须向皇帝的后宫诸妃问候,以示君臣和睦,皇室成员更不用说,有时也开办家庭聚会之类的活动。就在这种庆典活动中,顺治帝认识了自己的弟妹。当时,顺治由于母亲的包办婚姻,娶了蒙古亲王的女儿做皇后,但两人性情不合,一度使顺治产生废后另立他人的想法,但由于大臣的极力反对,数次都没有结果。母亲孝庄太后发现儿子闷闷不乐,心疼爱子,最后作出让步,废了皇后,另立他人,但顺治与新的皇后仍然不尽和谐。正处于感情极度郁闷的时期,与自己的弟妹一见如故,不由产生爱恋之心。董鄂氏亦因妻大夫少,和丈夫不够融洽,对这位没有感情寄托的皇帝极具好感。最后襄亲王莫名其妙地死了,顺治就把自己弟弟的妻子收做自己的妃子。由于在顺治时期,满人入关不久,所以还保留着不少以前的风俗,儿子娶自己的庶母,哥哥或弟弟纳自己的弟媳或兄嫂。这在汉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事,但在当时的满人看来,也是很正常的事。后来入关久了,满族汉化以后,对这类事情开始严格遵循汉人的伦理道德,后代子孙对自己先祖的诸类事情,也缄默再三,不愿说起,更不愿在史册中记载。

但《顺治实录》对这件事却有明确记载。就在这年八月,顺治皇帝宣布:奉圣母皇太后的命令,内大臣鄂硕的女儿董鄂氏,性资敏慧,轨度端和,克佐壸仪,立为贤妃。董鄂氏入宫后,住在承乾宫。顺治十三年八月董鄂氏被册立为贤妃;九月二十八日,顺治又准备立她为“皇贵妃”。这个位置,已经仅次于皇后了。正式的册立典礼,是在当年十二月初六日举行的。这一年,顺治19岁,董鄂妃18岁。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存的顺治十三年十二月的《顺治实录》中,还详细记述了册立董鄂妃为皇贵妃的原因和程序,以及颁发诏书的全过程。

董鄂氏入宫后,与顺治的感情与日俱增,更难得的是她时常劝说顺治,处理政务要服人心,审判刑事案件要慎重,连宫女和太监犯错误时,她也往往为他们说情。顺治十四年四月初七日,董鄂妃为顺治生下了一个男孩,排行老四。大概是天妒红颜,当顺治帝和董鄂妃日子过得正美满的时候,绊脚石出现了,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孝庄皇太后。这位史书上以深明大义而著称的太后,为什么、又是怎样拆散儿子的美满姻缘的呢?

顺治的父亲皇太极先后娶了包括孝庄皇后在内的5位皇后和妃子,都是蒙古族。顺治娶的第一个皇后,是他母亲孝庄皇太后的侄女,当然也是蒙古族。这位皇后在顺治十年的时候被降为静妃。接着,顺治又娶第二个皇后,是孝庄的侄孙女,顺治仍然想把她废掉。顺治一心宠爱满族血统的董鄂妃,这自然引起孝庄对董鄂妃的嫉恨。

在董鄂妃即将生孩子的时候,孝庄已经搬到南苑。这个地方位于北京永定门外20里,是专供皇家冬天狩猎阅兵的地方。董鄂妃生下皇子不久,孝庄以自己身体欠安为理由,传下口谕令董鄂妃前往南苑伺候她。董鄂妃拖着产后虚弱的身体,前往南苑照顾孝庄,她的健康受到了严重影响。更为不幸的是,董鄂妃新生的孩子只有2虚岁,实际活了不到300天,连名字都没来得及取,就突然夭亡了。顺治帝为安慰董鄂妃,竟追封这个连名字都没来得及取的皇四子为“和硕荣亲王”,在清朝宗室十二等封爵中为头等爵位。不仅如此,还在京东蓟县的黄花山下,专为这位皇四子修建了一处荣亲王园寝。顺治十五年于昌瑞山西部的黄花山下,恭葬了“荣亲王”,添设守备一员、千总二员、守兵一百名巡护防守。在荣亲王的地宫里,有一块墓碣石,上面刻着“和硕荣亲王,朕第一子也”。此石现藏天津蓟县文物保管所。

孝庄对董鄂妃的打击,本就使她心存压抑,爱儿的夭折,对于董鄂妃来说,更是致命的打击。从此,董鄂妃一病不起,在痛苦中挣扎了三年,终于在顺治十七年八月十九日(1660年9月23日)病逝于承乾宫,年仅22岁。

顺治皇帝对董鄂妃之死悲痛万分,不仅亲自为之守灵,还传谕亲王以下、四品官以上并公主、王妃以下命妇,都到景运门内外,齐集哭陵,辍朝五日。又破例追封董鄂妃为皇后,八月二十一日颁发圣旨,大意是:皇贵妃董鄂氏在八月十九日逝世,遵照圣母皇太后的命令,皇贵妃辅佐处理内政有几年,后宫都知道她的贤惠,现在一下子逝世,朕内心感到格外悲痛,应该追封其为皇后,以示表扬推崇。现在奉皇太后的命令,特意追封增加谥号,谥号是: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顺治帝还专门为她写了“行状”数千言,夸赞董鄂妃对皇太后孝顺,对皇帝起居饮食关怀备至,问寒问暖;虽不干朝政,但主张宽以待人,严以律己;生活节俭,不用金玉;病重时还说“妾殁,陛下宜自爱”。痛悼之情,悲不自禁。顺治帝还命令大学士金之俊为董鄂妃立传。

既然皇后董鄂妃绝非名妓董小宛,二者又何以被相提并论呢?

这是源于传说而来的。许多编造野史的文人墨客,有感于董鄂妃与顺治帝之间的缠绵情意,巧施移花接木之术,竟编造出一段董小宛与顺治帝的风流故事来,流传颇为久远广泛。有的说:满族入关,清豫亲王多铎率大军打到南京,将国色天香的绝代佳人董小宛掠入宫中,献给顺治皇帝;开始她不顺从,经多方多次劝慰,董小宛为替丈夫报仇,才屈从皇帝。也有的人说,董小宛是被骗入宫,不肯为妃而自杀了。

由此可见,两个董氏都得到了丈夫充分的爱,不同的是,冒襄爱董小宛近乎于“赏玩”,是“名士”的风流;顺治爱董鄂妃爱得痛不欲生,有了她可以视其他女人如粪土。清朝像顺治这么专一的皇帝并不止一个,他的父亲皇太极以及后来的光绪,都是如此,他们以专情为荣。有的人笃信孔子的“唯女子与小人难养”,认为如果迷恋一个女子,不就是迷恋小人吗?正是这种思想使得董小宛只能得到丈夫有限的爱,直到死时不过是个“侍妾”的身份。

但民间还有一种传说,说董鄂妃是为顺治殉情而死,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这也确有其人其事。顺治帝死时,他身边有一位女子在万分悲痛的心情支配下,竟以身殉主了。这就是轻车都尉巴度的女儿董鄂氏,为满洲正白旗人,顺治帝去世之际,她痛不欲生,继而以身殉主。这年二月十二日圣祖康熙即位,颁发了一道圣旨,大意是:先皇逝世的时候,有妃子董鄂氏,秉性温良,恪守自己的职分。当先皇逝世的那一日,因感谢先皇的恩德,非常之哀恸,悲伤过度以致逝世。这种忠心难以磨灭,应该加以大力推崇,特意提高她的名分,以表彰她的淑德,特此追封为贞妃。

这位痴情女子就这样以自己的性命换来了皇家一个封号。同样是董鄂氏,她的待遇与那一位董鄂氏就有天壤之别了。贞妃墓原在清东陵“风水”墙西门外,与黄花山下的荣亲王园寝相距不远。康熙五十七年移葬清东陵,同时迁葬的还有恪妃与悼妃。其实这位痴情女子既是痴情又是明智。皇帝死了,他的那些妃嫔们也不过是一具具行尸走肉,待在深宫中等死,与睡在陵寝中的死人相比,也不过就是多了口气。或许她的确痴情,或许她不愿再过那种孤单寂寞的生活,一死了之,还得了个好名声。

由此得出结论:董皇后、董贵妃与名妓董小宛是三个不同命运、却同样的红颜薄命的女子。

@@◆相关链接

1.孝陵始建的年份通常的说法是康熙二年(1663年)。据《宫中杂件·礼仪类·丧葬祭祀》云:“康熙二年,工部题营建孝陵,二月十五日开工。”《昌瑞山万年统志》云:“世祖章皇帝陵在昌瑞山之阳,曰孝陵,康熙二年二月十一日建。”这两个出处建陵年、月一致,日期却略有不同。但《九朝东华录》记载孝陵始建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

2.在顺治帝的孝陵地宫中,祔葬着两位皇后。除董鄂妃(后来被追封为皇后)外,另一位是康熙生母孝康章皇后佟佳氏(1640~1663年),为都统佟图赖之女。佟佳氏本是以地为姓,清初隶属于汉军,故传康熙有一半汉人血统。

3.2001年5月28日,河北遵化清东陵举行了世界文化遗产标志揭幕仪式。清东陵是在2000年11月30日,在澳大利亚凯恩斯举行的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缔约国大会上,被成员国全票通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

同类推荐
  • 读者报·旧闻(3月)

    读者报·旧闻(3月)

    稗官野史;国家地理;国学;环球档案;旧案新读;旧知录;历史见证;历史内幕;人物;煮酒论史
  • 战国那些事儿(MBook随身读)

    战国那些事儿(MBook随身读)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战国时代的各家公司老总们最懂得这个道理。魏文侯任用李悝改革,让魏国面貌焕然一新。成为战国初期第一强国;秦孝公起用跨国特长生商鞅进行变法,奠定了秦国强大的根基;燕昭王筑黄金台招徕天下能人,拉开了攻打齐国、替祖宗报仇的序幕……
  • 王青天

    王青天

    后世职业骗子王枫,穿越到北宋王安石孙子,名字也是王枫的人身上。为实现靖康之乱前,到南方抱着美女过小日子的终极目标。把一个人口只有一万多人的小县城,发展成拥有几十万人口的大都市。谁知钱还没捞够,方腊造反了……
  • 棋帅

    棋帅

    一位天才棋手,却走上了争霸天下之路,本是手无缚鸡之力之人,却能谈笑间让对手一败涂地,看叶玄如何把棋道变为谋略,在战场上翻云覆雨!
  • 智相

    智相

    穿越至北宋仁宗年间,孤独的我,拥有了一份可贵亲情。老爹:我有四项优点——吃、喝、你懂的、赌。小叔:很忙。白天写词,晚上打架。丫鬟:八岁怎么啦?本宫一再告诫你们……随着读书取仕,接触到了范仲淹、富弼、王安石等一批名臣人杰时,我逐渐领悟了为官之道。还有什么,能比执掌国家公器,弘扬宋庭之威,更让人热血沸腾的呢?府宅倾轧,科举险途,边关兵变,要经历多少劫难,才能让一个男人从青涩变得成熟,勇敢承担起一品宰辅的责任?让我将我的心路历程,慢慢讲给你听,我保证,这是一个有情、有趣、有温度的故事……本书风格: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热门推荐
  • 乖,听话

    乖,听话

    李宇玉怀着不甘嫁给乐沨,而乐沨以满怀热情期待自己的婚姻却被泼了冷水。他们之间的关系形成了一个怪圈彼此都以尖锐,刻薄,甚至负面的太对来应对彼此的挑衅。最终,他们会有什么样的结局,是否能够从中找到自己想要的理想的婚姻?当终于有了机会可以做选择的时候,这场被动的婚姻是否还能继续?
  • 神魔狩猎者002

    神魔狩猎者002

    万族林立,谁才是王者?神与魔与人,谁会成为正真的猎人?猎物与猎人之间交替,地狱与天堂间挣扎,胜利者为何会是失败者?神吃人......魔吃人......人又如何自处?万物轮转,最后谁能立于高台之上?日月交替,谁才是最后的猎人?将地狱妖魔之血肉铸为高台,让我猎尽漫天虚伪之神!
  • 洪荒神灵

    洪荒神灵

    "面皮是个什么?多少钱一斤?能当饭吃么?"
  • 婢妾

    婢妾

    语言天才意外穿越,惨遭宅门职场潜规则。这是个炖肉多过谈情的年代,渣爷觊觎,渣奶陷害,小小通房忍辱负重,只为了攒钱赎身幸福奔小康~——PS:新人新书,请大家多多支持~么~
  • 恶人从慕容复开始

    恶人从慕容复开始

    来到一处熟悉的世界,丁一大吼一声,正准备大展身手,却被拖到一处关了三年。这怨了恨了怒了!等到出的身来,乔峰已死,天龙结尾,英雄全都落幕,唯独一人成了老鼠。丁一看着身后追杀的人群:“呸,一群小人!”正好!这世道好人难当,坏人千年,我丁一就从慕容复之名,恶心恶心你们,你们要我死,我偏偏要活得顺畅,等到你们化为一堆白骨,我就在你们墓前吐你口水。叮!一道作弊器从天而降!哎哟,你们惨了!敢欺辱于我,看我不耳刮子抽你们的十八代孙子,还得打的他们叫声好!
  • 网络知识

    网络知识

    一般地说,将分散的多台计算机、终端和外部设备用通信线路互联起来,彼此间实现互相通信,并且计算机的硬件、软件和数据资源大家都可以共同使用,实现资源共享的整个系统就是计算机网络。
  • 纵然世界都静止

    纵然世界都静止

    任当初的伤口是怎样的惨不忍睹,都抵不过,时光一场人间游戏。他给她的山盟海誓,是一场致命的欺瞒;她将回忆挫骨扬灰,换他一滴末世眼泪。--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绝代妖孽:溺宠呆萌小神偷

    绝代妖孽:溺宠呆萌小神偷

    【不定时更新】莫小小睁眼,发现自己竟然狗血的穿越了。虽然狗血,但原主人生活环境还不至于太差。可让莫小小没想到的是,原主人竟也是个偷儿!!没错,莫小小是在阿曼德金库偷盗时不小心触发了一个机关,才会穿越的!!机关竟会让她穿越到了古代。莫小小不仅是个偷儿,同时也是令人闻风丧胆的世界三大超级特工的一员。作为一个特工,最基本的技能就是可以随遇而安,随机应变。天降美男子!!莫小小扶额!!我的妈呀,这老天爷怎么还掉人肉馅饼!?还是立体的!?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 超修仙文明

    超修仙文明

    一次太古神劫后,修真世界进入末法时代,世间妖魔鬼怪肆虐横行,原本统御四方的人族成为食物链末端。经过十万年的休养生息,修真纪元翻开崭新一页,进入2.0时代:可幻化虚拟世界的太虚异境,林立的学校替代了修真门派,炼器技术突飞猛进,整个修真世界向现代都市化方向变形……经历两次穿越的资深穿越者时青羽压力山大,作为太古神劫的始作俑者,盖世妖神的他一觉醒来,发现世界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现在的他要在人间开始艰苦卓绝的修炼生涯。“你们说的青羽妖神,我很清楚呀,他哪里会是毁灭世界的反派boss,他分明就是一个有爱心,有礼貌,有素质的三有青年啊。”时青羽振振有词,毫不脸红的解释。这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的感觉就是爽!
  • 太子嫁到,腹黑太子妃

    太子嫁到,腹黑太子妃

    天降大灾,百姓流离失所,钦天监言:“太子献身神女,灾祸自解。”面对送上门的美貌太子,神女大人小掌一挥,果断凌厉:“丑拒。”天下第一美人太子被拒之门外,太子殿下很生气:“很好,你还是第一个拒绝本殿下的人,你已经成功引起本殿下的注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