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宣之治
明成祖朱棣病死后,皇太子朱高炽即位,这就是仁宗。仁宗为人仁厚,又多次参加战争,懂得爱护臣下,能够关心百姓的疾苦。
还是在朱元璋执政的最后一年的时候,当时朱高炽是燕王的世子。有一次,朱元璋叫各个王世子分别检阅皇城的卫兵,其他世子都检阅完毕很久了,朱高炽才回来奏报检阅结束。朱元璋问他:为什么这么迟才回来?他说:因早晨天气很冷,卫兵们正在吃饭,我等他们吃完了饭才检阅,所以回来得迟。朱元璋听了夸奖他懂得体恤手下的人了。
仁宗在位期间,重用老臣蹇义、夏原吉和建文朝代时的旧臣杨士奇、杨荣以及杨溥。仁宗就是在“蹇夏”和“三杨”的辅助下,实行了一些开明的政治。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本人能够纳谏。还是在他当太子的时候,有一个御史得罪了他,朱高炽即帝位后,就想惩办这个御史。杨士奇劝谏他说:“你在即位的时候,已经下了一道诏书赦免那些以前曾忤旨的人。现在如果还要办御史的罪,就是不守信用。这样做会使臣下感到心寒的。”经杨士奇这样一说,仁宗就改变了主意,不再计较御史的前咎了。
明成祖的时候,由于经常战争,劳役频举,支出浩大弥繁。虽然当时的经济繁荣,国库殷实,但在这20年左右的时间里,耗费的物力毕竟是太多了。仁宗即位后,注意到老百姓的负担过重的现象,实行了与民休息的政策。他一即位就下令停止为宫中采办宝石、金珠、马匹以及浇铸进贡等。在往年,北京和山东两地要交枣木80万斤用作宫中香炭之用,这是常赋并不是额外采办,仁宗也下令只征一半。工部要修理军器,准备向老百姓征布漆,仁宗命令用官钞到市场上购买,不许向老百姓征派。
为了保证老百姓的休养生息,仁宗还派遣监察御史分巡天下,考察官吏。他对贪官污吏是深恶痛绝的,凡是发现官吏贪赃害民的,都进行惩办。有一个太监在四川采办木料扰害百姓,仁宗就命令副都御史弋谦前去调查并给了严厉的处治。
仁宗当了十个月的皇帝就病死了。他死后,由他的儿子朱瞻基继位,这就是宣宗。
宣宗在位期间,仍然重用“蹇夏”和“三杨”’等一班老臣,并继续执行仁宗的与民休息的政策。他对民间的疾苦有一定的了解。有一次在外出还京的路上,他看到几个农民在田里耕作,便带着几个官员前去看望,下马询问耕作的情况,并接过农民手中的犁推了三下,说:“我只推了三下,就已觉得累了,更别说常年干这种活了。人们常说,劳苦者莫如农家,确是如此呀!”正因为他了解老百姓的一些疾苦,所以才能注意老百姓的休养生息。
要与民休息,他自己首先就很节俭。宣宗反对那种向老百姓强征暴敛来供帝王享受和充实国库的做法。宣宗不但自己较为俭约,而且对朝廷的费用和工程建设也反对奢侈。蹇义和夏原吉极力赞同他的主张,认为这是利于后世的措施。这样,宣宗亲自规划,仅三个月就修成了陵墓。献陵在规模和华丽方面都不如明成祖的长陵,以后几代皇帝的陵墓就都是以它为楷模的。
宣宗提倡节俭的同时还大量裁撤冗员,这是他采纳蹇义提出的建议,并且他让蹇义负责处理这件事。那时候,有一个不识相的巡抚要求在杭、嘉、湖地区增设一位管粮布政司的官员,结果被宣宗严厉地批评了一顿。他说:“粮税自有常赋,我正在裁抑冗滥,你却反要求增官,古语说,“省事不如省官。”对于贪官污吏,宣宗总是毫不客气地进行严厉惩罚,即使是公卿大僚犯赃,也是严惩不贷的。都察院左都御史刘观,因为贪贿逮捕下狱,工部尚书吴中私自把公家的木料、砖瓦赠送给太竺杨庆建府第,也同样被逮捕下狱了。
宣宗善于纳谏,能够听取正直大臣逆耳的意见,而不喜欢听那种恭维讨好的话。由于他在位的时候,经济繁荣发达,社会也比较安定,一些喜欢阿谀的官员就不断以“明君”、“圣主”之类的话来颂扬他。宣宗听了这些话觉得很讨厌,就时刻让杨溥指出他的过错,以此来勉励自己。
宣宗时的内阁大学士张瑛、陈山都是宣宗做太子时的东宫的旧臣,这两个人学问很少,为官很不廉洁。宣宗就把他们调出内阁,给贬了官,而没有因为他们是自己的旧人给予庇护。这样,经过一番整顿,贪官黜罢,朝纲肃然。一些受到弹劾的奸吏怨恨顾佐,便诬告他受贿,冤屈好人,因为这些人都是被顾佐给查处的。宣宗明察是非,不为谗言所惑,办了诬告人的罪,而对顾佐却更加信任了。
仁宗和宣宗统治的时候,吏治比较清明,并在一定程度上让老百姓休养生息,从而使社会经济得以继续向前发展。
熟能生巧卖油翁技服陈康肃
从前,有个叫陈康肃的人,很擅长射箭,具有百发百中的箭术。他的箭技没有任何人能超过他。陈康肃为此感到很得意。
有一天,他在自己家的花园场地上锻炼箭法。有个卖油的老头,放下自己肩上的担子,站在篱笆墙外边不发一言,斜着眼睛瞅着陈康肃射箭,久久不离去。当他看见陈康肃射中靶子时,只是微微点一下头。
陈康肃想:
“每当别人看到我射中靶子时,总是大声叫好,连声叫绝,这个老头却只是点点头,真是个老糊涂。”
陈康肃问老头:
“你在这儿看了这么久,你也懂射箭吗?你看我的射技如何啊?”
卖油老头捋捋胡子,微微一笑,然后慢悠悠地说:
“没什么,只不过是手熟罢了。”
陈康肃一听,如同受了奇耻大辱,大怒道:
“你这糊涂的老头,凭什么敢轻蔑我的射技。”
卖油老头不紧不慢地说:
“凭我倒油的技巧了解到这个道理的。”
说完,老头从担子里拿出一只葫芦放在地上,又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带孔的铜钱放在葫芦嘴上面,然后用勺子舀油往葫芦嘴里倒,只见那油顺着钱孔里流下去,葫芦里的油装满了,却一点儿也没有沾到钱孔上。站在旁边看热闹的人连声叫绝。卖油老头站起来微笑着说:
“我这也没什么了不起的,只不过是由于手熟罢了,熟能生巧嘛!”
陈康肃笑了。他向卖油老头承认了刚才的无礼,并道了歉。
老头见到陈康肃射箭,并没有像无知的庸人一样连声叫好,是因为他知道这是熟能生巧的道理。
无论做什么工作,开始生疏的时候,自然显得十分笨拙,可一旦做顺手了,自然而然就产生了技巧,并会从中摸出一些门道来的。
程门立雪杨时尊师成佳话
北宋时期有个学者叫杨时。他小的时候就聪明好学,胸怀大志。
杨时长大后,考取了进士,可是他看不惯官场虚伪逢迎那一套,不愿做官,于是放弃官职,拜当时理学的奠基人、著名的理学家程颢为师,苦心钻研学问。
后来程颢死了,这时杨时也已经四十岁了。可他为了继续提高自己的学识,便和同学游酢二起去洛阳,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继续研究理学。
程颐见杨时这么一把年纪还求学不辍,不禁十分感动,将其视为知己,常常和他探讨学术心得。
有一天,天气非常寒冷,眼看就要下大雪了。杨时有一问题想要请教老师,于是就和游酢顶着寒风来到老师程颐的家。
正要敲门,隔窗而见,程颐正坐在那儿打瞌睡。为了不打扰老师,杨时和游酢就一声不响地静静地站在门口等候。霎时间,天上已经下起了鹅毛大雪,程颐在屋中一意酣睡,可苦煞了在门外的杨时和游酢,他二人一心一意在门外站立等候,变成了雪人而毫不知觉。
杨时和游酢在雪中站立与其说是对老师的尊敬,毋宁说是对知识的渴求。
古时信息传播不畅,学得一点真才实学颇不容易。程门立雪和悬梁刺股、囊萤夜读的故事一样,反映了古人求知的艰辛。
当垆卖酒相如激将卓王孙
司马相如年轻时家境贫寒,读书勤奋。好击剑,善操琴,很有才学。
他同临邛(今四川省邛崃)县令王吉相熟,王吉便安排他住在城外大驿站中,每隔一段时间就去访问他。
当地富豪卓王孙,听说县令有这样一个贵客,便设宴邀请司马相如弹琴赋诗。
卓王孙有个女儿,名叫卓文君,年轻丧夫,在家守寡。她很有才学,又爱好音乐。
这次司马相如来他家赴宴操琴,她在暗中偷看,深深地被司马相如的翩翩风采和绝妙的琴艺所醉倒。
司马相如也听说卓文君才貌双全,因此当他发觉屏风后面隐藏着一个绝代佳人时,便弹了一曲“凤求凰”,用琴撩拨对方的心弦。
文君听了此曲,立刻明白了相如对她的心意。为了追求幸福美满的婚姻,她不顾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家族的压力,于当夜和司马相如私奔到了成都。
她对司马相如家徒四壁毫不在意,决心和他共渡难关。
卓王孙痛恨女儿不成器,断绝了她的经济供给,一分一文也不愿接济她。
司马相如不仅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在生活琐事上也很有计谋。他见自己一时摆脱不了困境,便想出了一个让卓王孙出血的好办法。
原来他抓住卓王孙为当地巨富,结交多是显贵之士,十分爱面子的特点,做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决定:
自己和夫人完婚后,双双回到临邛以开酒店为业。
司马相如系着围裙,亲自洗碗下厨,卓文君则在灶旁为顾客温酒送菜,给卓王孙一个难堪。
卓王孙听说自己的女儿在临邛当垆卖酒,觉得十分丢脸。万般无奈之下,只得分给卓文君一部分家产,打发他们夫妇二人离开临邛。
爱面子是人性的又一弱点,有些人为了保住面子,往往情愿付出一些代价,这样就给了其他人以可乘之机。
司马相如正是看准了卓王孙一定不愿意让别人笑话自己的女儿卖酒计较那么一点小钱,故意在临邛卖酒,迫使卓王孙妥协。
卓王孙大概已忘记了自己是从经商起家,对女儿参与经商活动的现实不能接受,宁愿出钱买回面子。人总是不肯承认自己过去的不光彩的历史的,因为在汉朝,经商是一项让人瞧不起的职业。
手下留情苏东坡爱惜人才
宋哲宗元祜年间,苏轼出任杭州太守。这时地方官来报,说是抓到了一名诈骗犯,请他亲自发落。
被称作诈骗犯的吴味道是南剑州的乡贡士。他将两大包东西冒充苏轼的名字,谎称是替苏轼发往京城给弟弟门下侍郎苏辙的,苏轼问他包中何物?吴味道惶恐地说:
“我被推荐参加今年秋天的礼部考试,因家境贫寒,临行时亲朋好友赠送这些银钱,供我在路上和京城的花费。这点钱显然不够开销,为了增值变钱,我便在当地用这些钱买了二百端(六丈为一端)建阳纱,欲到京城贩卖,好赚些钱来补贴路费。因为路上各个关卡都要抽税,恐怕运到京城,这批纱也就所剩无几了。
“我心想当今之世惟有内翰大人(指苏轼)爱惜读书之人了。即使冒充您的事败露,也能得到宽恕。于是就冒充了您的名衔,小人知罪,任凭大人惩罚。”
苏轼在他陈述事情经过之时,对他仔细端详了一番,察言观色,发现吴味道忠厚老实而且很有才学,有胆有识。
他随即招呼属吏将货物的假封条除掉,换上真的名衔,上写“至东京街竹竿巷”。并亲笔给弟弟写了一封书信,交与吴味道:
“你这回就是上天去也没有关系了!”
第二年秋试后,吴味道果然高中进士。
吴味道冒充苏学士之名,贩卖纱绢从中牟利,这在一般的道学士看来,似乎是不可饶恕的罪过。应该让吴味道幸运的是,苏轼是一个富有人情味的人,他放下长官的架子亲自圆场,使吴味道得以逃过惩罚。
“得饶人处且饶人”、“与人方便,自己方便”,为人处世中,应学学苏东坡宽以待人的处世之道,很有必要。
装醉昏睡王羲之明哲保身
王羲之是东晋时期有名的大书法家。
少时,他的族叔王敦在朝中任大将军。王敦十分欣赏王羲之的才能,经常带他到军帐中玩。
一天,王敦让王羲之陪他喝酒赋诗,席散之后又安排王羲之上床休息。
第二天早上,王敦刚刚起床,他的心腹谋士钱凤悄悄地走进军帐。落座后,钱凤压低嗓门对王敦说:
“我在军队中已经反复调查过,主要军官都愿意跟随将军起事,我们夺得天下的计划马上就要大功告成了。”
“好”,王敦也低声说:“既然大家都愿意跟随我,事不宜迟,那咱们就赶快举兵,以免夜长梦多,走漏风声。”
接着,他们两人就开始商量谋反的具体计划,虽然他们说话的声音压得很低,但却被王羲之听得清清楚楚。
“糟了,叛逆造反是十恶不赦的大罪过,万一泄密是要被满门抄斩的。叔叔肯定一时疏忽,忘了自已在军帐中睡觉,等他清醒过来,一定会杀掉我灭口,这可如何是好呢?”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王羲之忽然想起昨天曾经陪王敦喝过酒,于是想出了一个自救的办法。
他把食指伸入喉咙中搅动,一时胃里如翻江倒海,食物吐了一床一地,然后蒙起头来装睡。
王敦送走钱凤以后,这才想起王羲之还睡在床上。
他认为刚才自己的谋反计划一定是被王羲之听了去,不觉吓出了一身冷汗,决定杀掉王羲之灭口。
他拔出宝剑蹑手蹑脚地走进内室,却老远就闻到一股刺鼻的酒气。
再仔细一看,王羲之已经醉得不省人事,昨晚吃的酒菜吐了一床一地。
王敦认为王羲之醉成这样,一定昏睡了一夜,没有听到自己的谋反计划。于是他这才放下心来,打消了杀掉王羲之的念头。
王羲之无意听了王敦、钱凤谋反的密谋,面临被“灭口”的危险。如果他急于逃跑或是百般辩护,都是无济于事的。因为王敦为了保住身家性命,何惜错杀一人?情急之下,王羲之想法使自己呕吐起来,装成酩酊大醉不省人事的样子,巧妙地解除了王敦对他的疑心,从而躲过了一切杀身之祸。
王羲之这样做,不但要智慧.也需要“赌一把”的勇气。王敦被骗过,大概是想不到一个小孩子能有如此机智和沉着吧!
高山鼓响高翔隐语嘲盐贼
清朝末年,有个盐商,本来是土匪出身,后来金盆洗手,当了商人,可为商还难免露出一些霸道的匪气。
他为人刁蛮狠毒,专拣赚钱的生意做。当时经营私盐是一本万利的生意,但风险很大。这个盐商天不怕地不怕,几年时间就成了扬州巨富。商人膝下有个儿子,生来娇生惯养,丑陋愚笨。富商还异想天开地让儿子将来读书做官,可儿子太不争气,几年里气跑了好几个教书先生。
盐商不知从哪里打听到“扬州八怪”之一的高翔学问好,就登门求见,想拉高翔到自己家里设馆教书。
一进门他就呈上儿子的大作,高翔粗略地翻了一下,便觉得恶心,原来富商的儿子写的是一篇《盐赋》,但却把“赋”字写成了“贼”字。
高翔问富商“盐贼”是什么意思,富商最怕人提“盐贼”两字,当下板起面孔说道:
“你还是个读书人,怎么连我的儿子写的《盐赋》都不认得呢?”
高翔挖苦道:
“赋(富)倒是赋(富)了,可惜还是有些贼形啊!”
当下就这个错别字向富商做了解释。
富商听得心服口服,认为高翔果然名不虚传,就千方百计的苦苦哀求他到家里去教书。
高翔打心底里厌恶这帮为富不仁的盐商,为了打发他走,故意重新拿起《盐赋》细细阅读,然后故作惊讶地说:
“哎啊!真是奇才大略啊,像令郎这样的神童何必要请老师呢?过几天,县里就要考秀才了,赶忙让他前去赶考,免得误了锦绣前程。实话告诉你,令郎头角峥嵘,异日定为天下宰呀!”说毕,拿起笔又在文上批了一句:
“高山鼓响,百里闻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