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887700000011

第11章 千年军事强国

拜占廷的军区制

拜占廷军区制又称塞姆制,是7至12世纪在拜占廷帝国境内推行的一种军事和行政制度,即按军区、师、团、营等军队序列管理帝国各级行政区域。这种军政兼容、兵农合一的制度促进了拜占廷农兵阶层的形成和发展,对加强拜占廷国防力量,稳定社会经济均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拜占廷军区制的发展大体经历了试行和推行两个阶段。7世纪中期以前,军区制还仅在拜占廷个别地区试行,此后便在整个帝国境内推行。

军区制是由6世纪末拜占廷的“总督区”演变而来。当时,帝国大部分地区推行省区管理,仅有迦太基和拉文纳两城由总督统辖。这两个总督区是拜占廷中央政府控制西地中海霸权的立足点和重要的贸易港口。

早在4世纪,迦太基即发展成为仅决于罗马的西地中诲第二大城市。公元533年,拜占廷军队重新控制该城以后,它更一跃成为非洲大政区的首府和当地谷物出口的集散地。而位于意大利中部的拉文纳在4、5世纪日耳曼各部族入侵西罗马帝国的战乱中逐步取代罗马和米兰的地位,成为意大利首府和拜占廷帝国在意大利的前哨站。公元540年,拜占廷军队重新控制拉文纳之后,更确定了该城在西地中海的重要地位。由于两城重要的政治经济地位和特殊的地理位置,它们都于6世纪中期被确定为总督区。其管理上的特征是军政权力合一,由总督区首脑“总督”控制。这种体制有别于查士丁尼一世统治时期拜占廷地方军政权力分离的省区管理。

总督区之所以能够发展成为军区,并在拜占廷全境广泛推行,其原因在于当时拜占廷帝国面临周边民族军事入侵的巨大威胁、边关吃紧等各种不利形势。皇帝查士丁尼一世统治时期,拜占廷边疆地区,特别是东部边境便遭到外族不断入侵。查士丁尼一世死后,局势进一步恶化。当时,波斯军队从东面侵入拜占廷帝国的亚洲属地,先后夺取了叙利亚、大马士革、耶路撒冷等重镇,兵抵博斯普鲁斯海峡。同时,阿瓦尔人和斯拉夫部落从北面大举南下,侵入帝国腹地。西哥特人则在西面夺取了拜占廷帝国的西班牙属地,伦巴德人也迫使拜占廷人在意大利的势力仅限于拉文纳城内。

7世纪中期,随着阿拉伯人的兴起和扩张,拜占廷帝国的东部局势更加紧张,四面告急,战事不绝,朝野上下惶惶不可终日。在当时的情形下,人们以为“世界末日来临了”。

正是在这紧急情况下,皇帝伊拉克略一世(610~641年在位)开始逐步建立军区。最先建立的军区有亚洲领土上的亚美尼亚和奥普西金军区,其后,基维莱奥冬、阿纳多利亚、色雷斯等军区也分别建立。上述几个亚洲军区在反击波斯人入侵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皇帝伊拉克略一世屯兵东征、最终击败波斯人的基地。

自7世纪中期,军区制在帝国境内逐步推行。至8世纪中期,拜占廷大部分国土均被置于军区制管理之下,全国共建立六大军区,即除了上述五个军区外,还有位于巴尔干半岛的希腊军区。此后不久,又逐步组建起海上军区,用以管辖爱琴海上大小岛屿。

拜占廷军区制的推行不是一帆风顺的,也不仅仅是通过皇帝的一道命令完成的,它是经历了摸索和试行的过程。军区制在行政管理和军事指挥方面的优势并不是从一开始就为统治集团所认识。当时,拜占廷帝国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原驻守北非、两河流域、巴尔干半岛北部地区和意大利的军队纷纷撤向帝国腹地。这就促使帝国必然对其京城附近地区的驻军和防务重新进行部署,军区制的推行由此孕育而生。

同时,7世纪前半期的边疆危机和拜占廷帝国在北非、西亚和巴尔干部分领土的丧失,也使拜占廷帝国原有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不仅作为国家税收和兵力主要来源的小农大量破产,小农经济全面衰退,而且作为国家统治阶级基础的贵族及其大地产也遭到毁灭性打击。

因此,军区制的推行同时还意味着拜占廷社会经济结构的重新调整。在此过程中,拜占廷王朝采取了三项重要步骤,最终确立了军区制,也完成了社会经济的调整。

第一,各地区分别建立新军区。

第二,建立军区内部组织系统,理顺军事等级关系。

第三,以田代饷,建立军役地产,进而形成农兵。这一步骤是军区制最终形成的关键,因为军役土地制造就了一个农兵阶层,他们成为军区制的基础。

军区制的推行使拜占廷帝国以巴尔干半岛为中心的疆域逐步稳定,国力有所恢复,不仅在对波斯人的战争中取得了决定性胜利,而且迫使已经进入巴尔干半岛的斯拉夫人臣服,成为拜占廷帝国的臣民。同时,拜占廷人凭借逐步恢复的经济实力和外交活动,实现了与阿瓦尔人等其他民族之间的和平。以此为起点,拜占廷帝国在其中期历史中获得多次重要的军事胜利。

拜占廷军区制从其出现到瓦解共经历了大约500年的时间。在此期间,军区制对拜占廷历史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一,军区制适应拜占廷帝国对外战争频繁、边防危机日益严重的形势的国情,通过地方统治机构军事化,部分地解决了兵源和财源枯竭的困难,缓和了外族入侵的危机,为拜占廷军事力量的复兴创造了条件。

7世纪,拜占廷军队击败波斯人,打垮阿瓦尔人,征服斯拉夫人,并将处于极盛时期的阿拉伯大军扩张的势头阻止在小亚细亚和东地中海一线,使危如累卵的形势发生根本好转。这一系列军事上的成就不能不归功于军区制的推行。不仅如此,以7世纪的胜利为基础,拜占廷军事力量得到调整和加强,因而,8、9世纪期间在对阿拉伯人的战争中获得多次重要胜利。同时,拜占廷军队在防御斯拉夫人入侵和征服保加利亚人的长期战争中也屡屡获胜,并最终击垮称雄一时的保加利亚王国。

第二,军区制的推行促使小农经济勃兴,国家税收增加,有力地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同时,军区制带来的安定局面又为以君士坦丁堡和其他城市为中心的工商业的繁荣发达创造了有利的内外部环境。

小农经济是拜占廷国家的基础经济部门和税收主要来源,学者们估计,拜占廷国家收入的95%来自农业,仅5%来自城市工商业。纵观拜占廷历史,国家年收入的数量时有起伏,但以军区制推广的几百年为收入最高的时期。在拜占廷历史的早期,税收是以戴克里先和君士坦丁改革为基础的,主要包括土地税和人头税。这两种税收直到拜占廷帝国末期仍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只是征收的形式有所变化。作为国家主要纳税人的小农除定期缴纳土地税和人头税外,还负担各种不定期征收的非常规税。军区制促进了小农生产率的提高,使他们有能力完成苛捐杂税。在年景不利的时候,连保制也能帮助经营不善的农民渡过难关。军区制的推行使拜占廷帝国在较小的领土上获得了较多的收入,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军区制对拜占廷农业经济产生了有利影响。

军区制的推行对拜占廷工商业发展也起了间接的促进作用。一方面,小农经济的复兴为工商业的发展创造了物质基础。拜占廷农村与帝国境内大小城镇均保持密切联系,小农经济不仅从城镇市场上获得必需的手工业品,而且为城市手工业者提供农副产品。小农经济的复兴意味着城乡间更频繁的物资交流,同时也意味着工商业获得了更大的国内市场。另一方面,军区制下相对安定的环境有助于工商业的发展。拜占廷工商业在8世纪以后趋于繁荣,城市发展更加迅速,君士坦丁堡、萨洛尼卡、特拉比仲德等城市都名列中世纪欧洲最大城市之列。特别是首都君士坦丁堡,由于其工商业投资环境得到改善,这座连接东西方贸易的桥梁充分发挥出它的地理优势,成为地中海世界最大的商业中心。一时间,君士坦丁堡百业俱兴,商贾云集。到9、10世纪,商业活动处于鼎盛。

第三,军区制通过推行军役土地制和屯田稳定了拜占廷社会各阶层,使人口流动中的无组织状态得到控制,缓和了尖锐的社会矛盾。

查士丁尼时代,拜占廷政府便采取措施限制人口流动,以稳定社会各阶层。《查士丁尼法典》严格规定军人的后代只能当兵,农民的子孙必须从耕,并以削夺隶农迁徙自由的方式将他们固着于土地。但是,这一政策并未奏效,破产的小农大量逃亡,或涌入城市寻求生路,或避走山林结草为寇,或铤而走险聚众起义,社会矛盾空前激化。当时规模最大,几乎推翻查士丁尼一世统治的“尼卡”起义的主要力量就是以来自各地的破产农民。类似的大规模起义和暴动在当时史不绝书。军区制则通过军事和经济制度的改革,使农民有地可种,有家可归,在安定的环境中从事生产。这一制度从解决小农生计和加强地方管理入手,重新调整了拜占廷社会各阶层的关系。

如果6世纪中期以后,斯拉夫人各部落从多瑙河一线南下巴尔干半岛也被视为一种盲目的人口流动的话,那么,拜占廷政府采取的移民政策便是将这种无组织的人口流动重新组织于军区中,并通过保留和推行斯拉夫人的农村公社制,因势利导地化解了由斯拉夫人大规模流动引起的社会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军区制不是以严酷的立法实现社会各阶层和居民职业的固定化,而是通过制度的创新改革,着重解决占人口大多数的小农的生存环境问题,从而为社会稳定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四,军区制的推行必然会造成以大地产为后盾的军事贵族的兴起,他们形成了与中央集权抗衡的地方分裂势力,甚至凭借军事和经济实力左右朝政或改朝换代。这是军区制对拜占廷政治生活产生的消极影响。如前所述,大地主对小农土地的侵吞是小农经济衰败的重要因素,但是,小农经济的破产同时也刺激了大地主的发展。这种互为因果的关系在10世纪的拜占廷政治生活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当时,一些皇帝认识到保护小农对于维持统治的重要意义,因此采取立法措施限制大地主的扩张。他们往往以小农保护者的形象出现,斥责大地主“像瘟疫和坏疽一样降临到不幸的村庄,吞食土地,侵入村庄的肌体,将它们逼近死亡的边缘”。但由于其阶级局限性,统治者不可能会由衷地为了农民的利益疾呼,他只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这一矛盾不可能得到彻底的解决。

公元922年的法令明确规定,小农及其所在公社享有优先购买、租用田产和农舍的权利,严禁大地主以任何方式,包括遗赠、捐赠、购买和承租等,接受贫困小农的田产;还规定,过去30年期间以任何方式得自于农兵之手的军役土地必须无条件归还其原来的主人。

公元996年,拜占廷政府再次颁布类似的法令。从表面看来,是为了保护小农经济,实际上,这些法令具有瓦解地方分裂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意义。然而,拜占廷统治者未能真正采取措施打击大地主,一方面,皇帝们要借重大军事贵族的政治势力,维护其统治;另一方面,打击大军事贵族意味着削弱军区制,小农经济也难保存。特别是在大地产贵族势力已经相当强大的情况下,对他们的真正打击就等于取消军区制,以农兵为主的小农亦将走向同归于尽的道路。

因此,上述立法并未真正贯彻,而皇帝们对小农经济的瓦解也是不可阻档。他们对小农处境的恶化听之任之,只是发布几项立法而己,并没什么切实可行的办法。这样,小农的地位未能加强,他们在各种灾变动乱的打击下,处于随时被吞并的境地,即便法令暂时为他们提供种种优先权,这些似乎都形同虚设,最后他们也只能将土地自动放弃或转让给大地主。

大军事贵族凭借经济实力拥兵自重,直接参与皇室内讧,有的甚至爬上皇帝宝座。自10世纪末,军事贵族便形成强大的政治势力,与中央政府的官僚势力争权夺利,明争暗斗。这两大政治势力之间的较量就构成了拜占廷帝国晚期国家政治生活的主线。10世纪末,羽翼已丰的军事贵族就以小亚细亚军区为基地发动叛乱,其中又以巴西尔二世统治时期的“两瓦尔扎斯叛乱”影响最大。

11世纪期间,军事贵族的叛乱愈演愈烈,他们不仅兵临首都城下,而且推翻当朝皇帝,自立为帝。在这一时期,至少有五位皇帝是以哗变的方式爬上皇位的军事贵族。

拜占廷帝国末代王朝统治时期,最有实力的军事贵族约翰·坎塔库震努斯(1347~1354年在位)左右朝政数十年,他曾以其雄厚的家资帮助安德罗尼库斯三世(1328~1341年在位)在王朝内战中击败老皇帝,登上帝位。

安德罗尼库斯三世死后,他重金雇用土耳其人,击败对手,自立为皇帝。

显然,以大地产为基础的军事贵族对中央集权的削弱是晚期拜占廷帝国内乱不断、最终灭亡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综上所述,军区制是拜占廷帝国经历其早期历史中长期动荡,军事和政治经济管理制度演化的结果,是拜占廷统治阶级通过种种尝试而渐臻成熟的成功改革。军区制适合当时帝国的形势发展,缓解了紧迫的危机,成为此后数百年拜占廷强盛的基础。

军区制给拜占廷带来一系列社会稳定发展的显著效果,所以很快便成为推行于全国的管理方式。但是,军区制的发展也有助于以大地产为后盾的军事贵族的产生,这种侵蚀小农经济、与中央集权相对抗的武装割据势力的兴起是推行军区制的必然副产品。因此,军区制从其形成之初自身就孕育着深刻的矛盾。

拜占廷统治者要通过推行军区制有效地应付外敌人侵,决定了他必须依靠和重用军事贵族,这就为军事贵族势力的壮大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随着军区制的演化和军事贵族的发展,小农土地必遭吞并,小农经济必然趋于衰败,反过来又会瓦解军区制存在的经济基础。

拜占廷统治阶级越是企图通过相对自主的地方管理有效地保证中央集权统治,就越是不可避免地产生扩大地方权力、削弱中央集权和瓦解小农经济基础的后果。拜占廷统治者无法克服中央集权和地方分裂、大地产和小地产、大地主和以农兵为主的小农之间的矛盾。

换言之,军区制发展的同时,自身毁灭的条件也在同时形成。正是由于这些不可调和的矛盾的演化,才使军区制这种适合拜占廷帝国统治需要的制度归于衰败,进而也促成了拜占廷国家的灭亡。但军区制毕竟是赋予拜占廷帝国新活力的大胆改革,其深远的历史意义是不容抹煞的。

两败俱伤的罗马与波斯之战

我们这里所说的波斯之战是指萨珊波斯同罗马帝国为争夺东西方商路和小亚细亚霸权而进行的长达400年的征战。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几乎同萨珊波斯共始终,它是古代西方势力同东方势力千余年冲突的一个缩影,也是西方文明同东方文明之间的较量的一个缩影。连年的争战,对于战争双方都是灾难性的毁灭。战争的结果使拜占廷帝国日趋衰落,萨珊波斯也遭到沉痛打击,不久便在阿拉伯帝国的铁蹄下灭亡。

早在奴隶社会时期,随着古希腊文明和两河流域文明的发展和帝国的出现,以希腊为代表的西方文明和以西亚波斯为代表的亚洲东方文明之间便展开了殊死较量和争斗。由于西亚乃欧亚交界地带,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因此在这里发生的争斗格外激烈,他们各自为自己的利益而战,更为自己的信仰而战。

公元前514年,波斯皇帝大流士一世率大军横渡博斯普鲁斯海峡,第一次踏上欧洲土地。他命令600艘战舰沿黑海西岸配合,水陆并进直抵多瑙河口。虽然在剿灭游牧民族斯基太人的草原战争中无功而返,可取得了把国境推进到欧洲的赫勒斯滂海峡和色雷斯地区的战果,不仅控制了有雅典生命线之称的黑海通道,而且从海陆两面构成对雅典夹击之势。于是公元前500年,爆发了著名的“希波战争”。

希波战争断断续续进行了长达半个世纪之久,波斯在千古扬名的“马拉松战役”中锋芒受挫,后在著名的“温泉关战役”中令希腊全军覆没,但这次战争终以希腊的胜利而告终。

希波战争的结果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西亚北非地中海东岸发展的古代东方文明至波斯时期渐趋合一,若波斯西进成功,则地中海将成为单一的古代文明区,刚露曙光的希腊文明则有可能被扼杀在摇蓝之中;希腊的胜利形成希波对峙之势,也可以说是东西方文明的对峙之势。希腊文明得以传入罗马再扩及欧洲,形成西方文明。波斯则经安息、萨珊和伊斯兰文明等形成东方文明。

正当波斯帝国日渐衰落时,希腊出现了胸怀灭波斯、建三洲帝国之志的亚历山大国王,一场宿敌之间的战争又不可避免的要爆发了。

公元前334年,年仅22岁的亚历山大率精锐之师渡过赫勒斯滂海峡,刚踏上亚洲土地便大败波斯大军。经伊苏斯、高加米拉大会战,终于在公元前330年消灭了波斯帝国。新帝国的建立,并没间断与罗马的争斗,与此同时,公元前247年建立的安息王国迅速崛起,到公元前1世纪时已成为可以同罗马帝国抗衡的西亚帝国。

公元224年,波斯贵族阿尔达希尔灭安息王国,建立萨珊新波斯帝国。萨珊波斯继承了安息与罗马抗衡的传统,在亚美尼亚、小亚、叙利亚边境与罗马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

公元231年,阿尔达希尔一世致书罗马皇帝塞维鲁,要求罗马势力退出亚洲,对于波斯帝国的挑衅罗马皇帝当然不会坐视不理,战争的导火索一点即燃,长达400年的罗马波斯战争爆发了。

公元232年,萨珊波斯同罗马交锋,打败罗马军队,并通过和约获得亚美尼亚。公元260年,萨波尔一世同罗马帝国军队交战,大败罗马军,并俘虏罗马帝国皇帝哈德良。至今在帕赛波利斯附近仍留存着纪念这次胜利的摩崖石刻,它以巨幅浮雕表现哈德良跪着为萨波尔一世骑马上鞍垫鞋的情景。这次战争后,波斯帝国一度占有小亚东北部的卡帕多细亚。历史总是不断地在重复,萨珊与罗马之争一如安息王国时期呈拉锯之势,罗马帝国皇帝戴克里先、君士坦丁等都曾率军远征波斯,但未取得显著战果。

公元286年,罗马煽动亚美尼亚起事,萨珊被迫撤退,以后又丧失底格里斯河以西之地。

公元375年以后,罗马帝国忙于应付哥特人等日耳曼蛮族的入侵而无暇东顾,波斯也因抵御匈奴人的侵扰无力继续向罗马挑战。战事有所缓和,但并不意味着两大帝国争战由此结束。

公元476年,罗马帝国为蛮族所灭,东罗马帝国以君士坦丁堡为都城,继续占有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亚美尼亚、叙利亚、巴勒斯坦、上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利比亚等地区,成为一个横跨三大洲的大帝国。

公元487年,萨珊波斯的科巴德一世上台执政,他好大喜功,梦想再现其远祖的辉煌。他指挥由波斯人、匈奴人和阿拉伯人组成的联军从拜占廷帝国手中夺走了上美索不达米亚和亚美尼亚。

公元502年,联军又围攻阿米达城,经过80天的激烈战斗,攻陷该城,后又连续击败拜占廷军队的反击。

公元505年,双方讲和,拜占廷以1000磅黄金为代价复得阿米达城,双方维持原有边界,处于和平状态20年。

公元527年,拜占廷皇帝查士丁尼一世去世,其外甥查士丁尼继位,即有名的查士丁尼一世。为恢复昔日罗马帝国的版图,他励精图治,对内大力推行改革,加强中央集权,对外积极向东、西两个方向举兵扩张。他向东方的征讨重开了罗马波斯战争。在以后的一百多年内,拜占廷与萨珊波斯之间先后进行了五次大规模的争霸战争。

第一次战争:公元528~531年。公元527年,刚刚继位的查士丁尼一世就任命22岁的贝利撒留为东征大元帅。公元528年,波斯先发制人,命大将扎基西斯率3万大军向拜占廷军发动猛烈进攻,在公元529年的尼亚比斯首次战役中大败贝利撒留,并直扑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的战略重镇德拉城。530年的德拉城战役,波斯大军全军溃败,后来从叙利亚沙漠方向发动的多次进攻也在贝利撒留的巧妙反击下失败。公元531年,双方在卡尔基斯会战,波斯打退了贝利撒留的进攻。公元532年双方讲和,拜占廷撤回德拉城驻军,向波斯支付1000磅黄金。

第二次战争:公元540~545年。公元540年,库斯鲁一世率大军从首都泰西封出发,对拜占廷的幼发拉底防线发动突然袭击,先后攻下希拉波利斯、卡尔基斯,直捣叙利亚首都安条克。经过激烈战斗,波斯攻下该城,并大肆烧杀抢掠。公元543年,乘拜占廷内讧之机,库斯鲁一世进占亚美尼亚,全歼了前来进攻的3万拜占廷大军。公元544年,库斯鲁再次亲征上美索不达米亚,围攻首府尼德撒城数月之久,但未果而撤。公元545年,双方缔结5年停战协定,拜占廷收复波斯占领的全部领土,支付赎金2000磅黄金。

第三次战争:公元547~562年。公元547年,库斯鲁一世率8万大军进占科尔奇斯王国,并攻陷拜军的庇特拉要塞。公元549年,查士丁尼一世应科尔奇斯人的邀请,派大军进攻庇特拉要塞。

经过3年断断续续的攻战,拜占廷军队夺回庇特拉要塞,波斯军伤亡惨重。此战之后,双方在高加索山麓又进行了6年的拉锯战。拜占廷先赢后输,波斯军队连续获胜。公元555年,法息斯河口拜占廷军队背水一战,向轻敌冒进的波斯军队发起反攻,消灭敌军1万余人,大获全胜。公元562年双方再次媾和,波斯放弃对科尔奇斯的领土要求,拜占廷每年向波斯支付黄金1.8万磅,有效期50年。

第四次战争:公元571~591年。公元571年,查士丁尼二世停止向波斯支付年金,库斯鲁一世以敌人毁约为名率军进攻德拉城,经5个月的厮杀破城而入。索得黄金4万磅后,波斯撤军。公元589年,波斯发生内乱,拜占廷皇帝莫里斯振7万大军援助库斯鲁二世夺取王位。公元591年,拜军在幼发拉底河畔击败波斯军,杀掉篡位者,攻陷泰西封,扶库斯鲁二世登上波斯王位。波斯则将亚美尼亚的大部分和伊比利亚的一半割让给拜占廷,并订立“永久和平协定”。

第五次战争:公元606~631年。库斯鲁二世乘拜占廷内乱之机于公元606年率大军西征,战火又起。波斯军经过9个月战斗攻陷德拉城。公元608年,波斯分两路大军西进,一路攻占卡帕多西亚、比西尼亚、卡拉奇亚,另一路攻占卡尔西顿城,并联合阿瓦尔人和斯拉夫人威胁君士坦丁堡。这时,拜占廷内战方酣。波斯大军长驱直人,公元609年攻下叙利亚,公元611年攻下安条克,公元613年攻下耶路撒冷城,并把该城洗劫一空。公元616年,巴夏·巴尔兹又率波斯大军侵入埃及,攻陷亚历山大里亚,到公元619年征服整个埃及。同时,另一支大军出征小亚细亚,直抵博斯普鲁斯海峡,再次威胁君士坦丁堡。至此,波斯版图达到极点,萨珊的势力达到了空前绝后的顶峰。公元617年,波斯军又一次攻占卡尔西顿城,并联合蛮族共同进攻君士坦丁堡。

公元620年,巴尔兹从埃及赶到卡尔西顿,参加对君士坦丁堡的围攻。在海上攻势受挫后,双方达成休战协定。利用休战之机,拜占廷皇帝希拉克略做好了各种准备。公元622年,他亲率大军避开正面敌人,乘军舰出其不意地在小亚细亚的伊索斯港登陆波,斯军慌忙派军火速赶往伊索斯。双方在卡帕多西亚遭遇。拜军大败波军,乘胜收复失地,占领科尔奇斯、亚美尼亚、美地亚。至公元625年,希拉克略平定小亚细亚西部。

公元626年至公元627年双方继续征战不停。

公元628年,波斯发生政变。

公元631年,科巴德二世与拜占廷议和:波斯归还历代侵占的拜占廷领土、释放战俘、归还抢自耶路撒冷的“圣十字架”,归还抢自拜占廷的一切财物,偿还数年军费。

罗马波斯战争历经400年,双方交战数百次。战争结果虽以波斯失败而告终,但从严格意义上说,这是一场两败俱伤的拉锯战,战争的结果只不过恢复了交战双方的战前状态罢了。

战争中,波斯在绝大部分时间内占有优势和主动,但由于缺乏一支可与拜占廷海军相抗衡的海军舰队,无法对拜占廷的欧洲部分尤其是君士坦丁堡构成致命威胁,因此几次围攻都以失败而告终。

拜占廷拥有许多伟大的将帅,如贝利撒留、贝思、希拉克略等,他们颇负胆略和指挥艺术,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自己军队的弱点,在局部战场上争取了主动,做到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最后在决战中击败敌人。

拜占廷帝国作为罗马帝国的延续,虽然已开始衰落,但仍有相当强大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波斯虽是一个处于上升阶段的国家,但经济和军事实力不能与拜占廷帝国相抗衡,加上长达几个世纪的征战耗尽了国家的财政和经济潜力,因而在最后一战中遭到失败。

罗马波斯战争严重消耗了交战双方的力量。拜占廷帝国的军事力量由此大大削弱,后来竟无力抵御蛮族和阿拉伯人的入侵,为它的最终衰亡埋下了隐患。

波斯经此长期战争更是元气大伤,大厦根基动摇,20年后的651年,萨珊波斯被阿拉伯帝国灭亡。

可以说,历时4个世纪的罗马波斯战争加速了罗马帝国特别是拜占廷帝国衰亡的步伐,也为萨珊波斯敲响了丧钟。

贝利撒留的军事贡献

公元4世纪后,罗马帝国逐渐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但拜占廷帝国的历代皇帝都以罗马帝国的正统继承人自居,不仅自称罗马皇帝,而且保留罗马帝国的称号,甚至到了4、5世纪各日耳曼人部落大举进攻西罗马时,他们仍然认为自己拥有对西罗马的宗主权。他们都承认西哥特人和东哥特人入侵西罗马是合法的,是受罗马帝国居住在拜占廷的合法皇帝亲自委派的。可是现实毕竟是现实,拜占廷帝国已经丧失了对西部地区的控制权。所以收复失地、重新统一罗马帝国、重振昔日的辉煌就成为早期拜占廷帝国统治政策的核心,也成为每个皇帝的最大心愿。

查士丁尼一世实现了他前辈们的愿望,而在查士丁尼光复大业中贝力撒留以其杰出的军事天赋,建立了名留青史的丰功伟业。

贝利撒留(505~565)是色雷斯和伊里利亚交界处的日耳麦亚人。据当时最伟大的作家普罗柯比(500~565)描述,贝利撒留仪表堂堂,力大无比,善于骑射,性格果敢坚毅,这些优点足以使他从众多的军官中脱颖而出。查士丁尼对他非常赏识和信任,先任命他为自己的卫队长,接着提升他做美索不达米亚总督,又在他24岁时晋升他为东部战区总司令。而年轻的贝利撤留也从未让查士丁尼失望过,取得了一系列对拜占廷帝国当时的主要敌人波斯帝国的辉煌战绩。

贝利撒留在军事方面的才干让他的对手望尘莫及,在达拉斯城一役中贝利撒留以少胜多,用他天才般的军事战略博得众彩。公元531年,贝利撒留率领帝国东部边防军在边境巡逻,在美索不达米亚北部的达拉斯城与波斯军队相遇。这支波斯国王侯斯罗埃斯(531~579年)的远征部队人数多达40000,而贝利撒留只有25000人。当时大多数军官提议后撤。而贝利撒留却站在战略高度,力排众议,下令迎击。他明智的看出己方后撒势必牵动整条东部战线,灭自己威风和长他人气焰。而同时敌军人数虽多,却是疲惫之师,己方以逸待劳,且有坚城可守。在与波斯军队作战之时,他一改已往的三军阵势,分为五军,以四队骑兵居前,另一队步兵为预备队。波斯右军先攻,贝利撒留命令与之相对的左军后撤,诱敌深入,使之两面受敌,同时迅速分兵敌后,三面攻击,重创敌军。波斯军队不得不改由左军出击,贝利撒留故伎重施,并下令中间两队骑兵强行撕破波斯左军,各个击破,全歼敌军。随后他下令东部战线全线出击,大获全胜。从此,贝利撒留声名远扬,更得信任,向着他军事生涯的巅峰迈进。

贝利撒留对拜占廷军事技术和战争艺术的贡献不只是他的优异的战绩和指挥艺术。他创建了拜占廷军队的第一只装甲骑兵部队。他首先引进了许多阿瓦尔人和波斯人的武器和马镫、铠甲、长矛和弓箭等骑兵装备。在此之前拜占廷骑兵数量很少,也不装备铠甲,只使用短兵器。而经贝利撤留组建的骑兵部队装备了日尔曼长矛和波斯弓箭,战斗力大大加强,进攻和防御能力得到改善,并完善了骑兵作战手段。而更重要的是他的军事才能为实现查士丁尼重建罗马大帝国的政治抱负作出了极大贡献。

拜占廷与阿拉伯之战

公元7~11世纪,为争夺近东地中海区域和外高加索的统治权,拜占廷帝国同阿拉伯哈里发国家以及塞尔柱突厥人曾发生了多次战争。

7世纪前半叶,阿拉伯在穆罕默德领导下,凭借伊斯兰教的力量,在阿拉伯半岛形成统一国家。新兴的穆斯林国家为了扩张领土,开辟商路,掠夺财富,转移国内日益尖锐的阶级矛盾,开始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

阿拉伯国家兴起之时,拜占廷和波斯两大帝国由于长期战争而两败俱伤,都已无力抵御阿拉伯人的进攻。

633年,穆罕默德的军队开始向拜占廷统治下的叙利亚进军。随后,阿拉伯统帅卡利德、伊本、阿尔瓦利德于634年攻占了巴士拉,紧接着于635年攻占了大马士革。

阿拉伯军势如破竹,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捷报频传。636年,阿拉伯与拜占廷的军队会战于约旦河支流耶尔穆克河畔,阿拉伯军获胜,乘势夺取整个叙利亚。637年,阿拉伯人征服耶路撒冷,蹂躏美索不达米亚,小亚细亚的大部分落入穆斯林国家之手。639年底,阿拉伯另一位统帅阿姆鲁对埃及突袭成功,一举攻克皮卢希恩,并于赫利奥波利斯(今开罗)完胜拜占廷军队,又以迅需不及掩耳之势征服巴比伦要塞,占领亚历山大。

自此,拜占廷帝国失去了埃及。

到7世纪50年代,北非部分省份如叙利亚、小亚细亚部分领地、上美索不达米亚、巴勒斯坦、埃及等地,都处于阿拉伯帝国控制之下。阿拉伯帝国的边境已推进到地中海沿岸。它建立了一支强大的海军,迅速占领了地中海几个有战略意义的岛屿,如罗得岛、克里特岛和西西里岛。至此,阿拉伯国家已控制了拜占廷帝国在近东的大部分领土。

阿拉伯人的进攻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659年,由于阿拉伯贵族内讧,其叙利亚将领穆阿维亚被迫与拜占廷缔约言和。661年,穆阿维亚击败正统哈里发阿里,以叙利亚为基地,建立倭马亚王朝,称穆阿维亚一世。在平定内乱之后,阿拉伯人又重新组织对拜占廷的进攻。

在拜占廷皇帝君士坦丁四世时代(668~685年),阿拉伯人的进攻达到高潮。阿拉伯舰队渡过爱琴海,穿越赫勒斯滂海峡,进入马尔马拉海,在基齐库斯城建立军事基地。

673~677年,阿拉伯舰队几乎每年夏季都要由此出征君士坦丁堡,但是,君土坦丁四世从不敢轻敌,每次都做好充分准备,精心布置防卫,并采用一种叫做“希腊火”的液体燃烧剂,成功地摧毁了阿拉伯舰队,保卫了君士坦丁堡。

677年6月,阿拉伯舰队被迫撤离君士坦丁堡,在途经小亚细亚以南海面时,遇到风暴袭击,又遭拜占廷舰队的阻截,在双重打击下,阿拉伯舰队几乎全军覆没,陆军在小亚细亚也遭到惨败。678年,交战双方签订《三十年和约》,阿拉伯国家被迫向拜占廷纳贡。

在北非,阿拉伯军队的进展颇为顺利,697~698年夺取迦太基,结束了拜占廷对北非的统治。

717年,阿拉伯人又卷土重来,从水陆两路再次发动对君士坦丁堡的进攻。阿拉伯在精心准备后,组成了庞大的队伍,其中陆路多为骑兵和骆驼兵,号称12万人,越过小亚细亚,渡赫勒斯滂海峡,抵阿拜多斯城(今埃杰阿巴德),进入欧洲大陆,包围色雷斯;水路有战舰1800艘,从叙利亚和埃及出发,驶向博斯普鲁斯海峡;同时,还有各载100名重装士兵的大型战船20艘,以备登陆。拜占廷伊苏里亚王朝的奠基者利奥三世组织反击,他一反历任拜占廷军事指挥的消极防御战略,采用诱敌深入的方针,下令拆除港口的铁链,任阿拉伯舰队驶进港湾;然后,出其不意地以火箭、火船、火矛、“希腊火”实行袭击。阿拉伯舰队一时间方寸大乱,在熊熊烈火中几乎全军覆没。陆路的一支情况也大为不妙,由于阿拉伯士兵不耐严寒,且供给不足,时疫流行,战斗力锐减,被利奥三世收买的保加利亚人的进攻所重创。另两支运送士兵、武器和粮食的阿拉伯舰队也没有逃脱被攻击的命运,亦被击溃。历时13个月的君士坦丁堡会战,以拜占廷的大胜而画上了句号。君士坦丁堡会战之后,拜占廷开始向小亚细亚和叙利亚等地展开全面进攻,战局瞬时逆转,拜占廷转为战略进攻,阿拉伯转为战略防御。

阿拉伯人可谓是连连败退,746年,在塞浦路斯附近的大海战中,拜占廷击溃了约一千艘战舰的阿拉伯舰队,夺回塞浦路斯。

8世纪后半期,拜占廷在小亚细亚屡获胜利,把阿拉伯人驱赶到小亚细亚东部。虽然在一些小城市的争夺中,拜占廷常得而复失,但毕竟重振了“帝国”的声威。

此时的阿拉伯帝国是内忧外患,对外战争连连受挫,势力范围逐渐缩小,于内也是危机重重。750年,阿拉伯帝国内部矛盾激化,阿拔斯王朝取代了倭马亚王朝,迁都巴格达。此后,拜占廷同阿拉伯的争夺重点,主要在小亚细亚和美索不达米亚、黑海沿岸、地中海东部和意大利等地,战事依然连绵不断,但规模不大。

9~10世纪,阿拉伯帝国内部各族人民纷纷起义,国势渐衰。拜占廷马其顿王朝乘势收复了两河流域平原、克里特岛、塞浦路斯、安条克、埃德萨、大马士革、贝鲁特及叙利亚其它地区,重新在东方获得优势,成为名副其实的“基督教东方前哨”。

曼齐刻尔特之战

公元1071年8月的曼齐刻尔特之战在军事史上写下了不朽的一页。此战最终导致了西方世界政治轴心的变化。尽管拜占廷帝国后来又收复了安纳托利亚的部分领土,曼齐刻尔特之战却敲响了拜占廷帝国的丧钟。

几个世纪以来,拜占廷帝国一直是欧洲最强大、最文明的国家,因此,作为决定拜占廷存亡原因之一的曼齐刻尔特之战的确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会战。

曼齐刻尔特会战爆发前的半个世纪是拜占廷帝国极其衰败的一段时期。虽然此前的巴西尔二世不仅是个强有力的统治者,而且是个富有才干的统帅。但当他于公元1025年去世的时候,拜占廷帝国已元气大伤。不久,意大利南部的诺曼人便趁拜占廷军队士气低落和战斗力下降的机会对其进行侵扰。不仅如此,对拜占廷帝国来说,更为严重和直接的威胁还是来自东面的塞尔柱突厥人。

突厥人的首领是古兹王公的一位王子,而这位王子晚年却皈依了伊斯兰教,塞尔柱民族的名称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早在11世纪初叶他们就曾多次袭击拜占廷的领土,不过那时,他们的目标仅仅是抢劫而已。然而,到了11世纪中叶,由于发现对手的抵抗很弱,而且每次袭击都能掠获很多东西,突厥人的入侵变得愈加频繁和深入了。这个民族勇猛剽悍,极富侵略性。1055年,在其首领图格里勒伯克统率下,攻陷巴格达,图格里勒伯克自立为苏丹,实际上解除了阿拔斯王朝哈里发的政治权力。

突厥人下一个目标就是亚美尼亚,这个国家原是个重要的缓冲国,经过长期不断的军事征讨和艰难的谈判,拜占廷帝国于公元1045年将它吞并。在公元1064年,塞尔柱人攻陷了亚美尼亚的首府和最后的要塞阿尼,由此亚美尼亚就成了突厥人的囊中之物。

亚美尼亚的陷落无疑给拜占廷帝国在曼齐刻尔特会战中的失败留下了后患。因为如此一来,塞尔柱王朝能以最快的速度对拜占廷帝国发起进攻。

曼齐刻尔特会战的胜利者艾勒卜·艾尔斯兰是塞尔柱王朝的缔造者塞尔柱的重孙,他生于公元1029年,公元1063年成为苏丹。在贤臣尼札姆·穆勒克的得力辅佐下,他统治着一个从河间地带一直到美索不达米亚的庞大帝国。人们对他的性格所知甚少,但有关他的记载清楚地表明,他是一位伟大的勇士和卓越的统帅。显然,他是既四肢发达,头脑也不简单的很强硬、有手腕的帝王,而且他很可能是个冷酷无情的人。

决战的时刻到了,1071年8月中旬,拜占廷皇帝罗曼努斯的联军与艾勒卜·艾尔斯兰的军队在基拉特一带遭遇。

现在我们已无从考证交战双方的确切兵力,但是几乎可以肯定的是,艾勒卜·艾尔斯兰一方的人数相对少些——不过4万至5万人。突厥人一方松达克先头部队的兵力肯定要比拜占廷一方塔查尼奥茨和鲁塞尔联军少得多,然而后者却被打得溃不成军、落荒而逃。失利后,他们并没有向罗曼努斯的方向靠拢,而是朝着西面的梅利泰内方向退去。更令人遗憾的是,这些战败的将领们竟无一人把这次战斗的情况报告给罗曼努斯皇帝。

罗曼努斯从逃回的伤兵那里得知了这一坏消息。在并不清楚战败的程度并仍未掌握准确情报的情况下,他作出了错误的决定,他命令布里恩尼乌斯率一支加强的部队去接应和掩护巴西利阿库斯撤退。直到布恩思尼乌斯驱马来到山脚下时,他才了解到战场上的严峻形势。很显然,布里恩尼乌斯遇到的是苏丹的部分主力部队。布里恩尼乌斯且战且退,撤出了他的大部分部队,但他自己却在掩护部队撤退时三处负伤。

那天晚上,拜占廷军队的大营遭到大批突厥人的袭击,他们企图一举全歼拜军。阿塔雷埃特斯对当时的情景作了生动的描述:受伤的士兵和战马在厉声嘶叫,雇佣兵因辨不清敌友而胡喊乱叫,大营外当地小贩们也在挥动手中的器皿起哄,战场内外一片混乱。拜军终于守住了大营。第二天,罗曼努斯派出残存的步兵将敌人赶离军营和附近的穆拉特河两岸。

罗曼努斯遭受了重创,但仍在犹豫不决。此时,他对敌情和战况还是-无所知。大战之前,他曾派人试图召回塔查尼奥茨和鲁塞尔。信使的遭遇我们不得而知,估计他们很可能是被敌人杀死了,因为战斗发生时,塔查尼奥茨和鲁塞尔正由梅利泰内附近向西行进。相反,在己方领土行军作战的艾勒卜·艾尔斯兰自始至终对其对手的每步行动都了如指掌。看来,很可能是他让巴格达哈里发的代表于8月18日突然来到拜军大营,试图与罗曼努斯议和。但是,罗曼努斯断然回绝。一场恶战在所难免。

罗曼努斯也许是对的,因为他必须以征服者的身份回到君士坦丁堡,否则他将失去一切。

次日,罗曼努斯纠集残存的部队准备战斗。拜军右翼由卡帕多西亚行省总督阿利亚特指挥,罗曼努斯率卫队居中,布里恩尼乌斯统领左翼,雇佣骑兵组成的强大预备队统归安德罗尼卡·杜卡斯指挥。安·杜卡斯无疑是位将才,但他阴险狡诈,不可信任。

显然罗曼努斯并不是一位英明的军事家,他违背了“智者”利奥在《战术学》中规定的与突厥人作战的原则,因而注定要失败。诚然,罗曼努斯尽力按第一个原则,即要尽快从正面与敌交战的原则去做了,然而,未等罗曼努斯赶到,塞尔柱人早已乘快骑撤退到几英里以外。与此同时,他们以骚扰战术猛击罗曼努斯的两翼。由于罗曼努斯的大部分步兵已被塔查尼奥茨带走,因此他的两翼失去了保护。苦苦拼杀的骑兵被暴雨似的箭矢激怒了,他们纷纷“愤起”直追,结果大部分陷入了敌军的伏击圈。

拜军的大部分人马逐步越过苏丹遗弃的军营,朝着崎岖的山地逼近。毫无疑问,在那里等待着他们的是和两翼部队同样的命运。罗曼努斯一心想抓住这股敌军,直到天黑他才意识到,如果不赶快撤回,他那堆满粮草却无重兵把守的军营将被洗劫一空。他别无选择,只好下令撤退。

就整体而言,拜军的进攻组织得井然有序,然而撤退却是另一回事了。撤退从来就是很难组织的行动,如果指挥控制不当,撤退的目的很容易被曲解。由于与侧翼部队缺乏配合,拜军阵营开始出现裂痕。而这正是突厥人所期待的时机。突厥人的轻骑兵飞快地冲入拜军,使其乱成一团。罗曼努斯急令部队转身迎敌。这一招本来是可能挽回局势的唯一方法,但是,后卫部队指挥官安德罗尼卡·杜卡斯却拒不服从命令,反而带着部队向营地退去,这直接造成了拜军的殿后部队遭到敌骑兵的疯狂砍杀的恶果。

当夜幕降临时,失去希望和凝聚力的拜军两翼部队开始崩溃瓦解,中军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但是,罗曼努斯仍在竭尽全力勇敢地拼杀,直到胯下的战马倒下,他本人受伤被俘。这是突厥人在历史上第一次俘获拜占廷皇帝。

突厥人对溃不成军的拜占廷军士展开了大屠杀,这场屠杀一直持续到深夜,就连罗曼努斯的军营也被洗劫一空。次日,整个拜占廷大军被彻底击垮。

成为俘虏的罗曼努斯被带到苏丹面前,苏丹对他非常宽宏大度。因为让这位威信丧失殆尽的皇帝保住皇冠,完全符合塞尔柱王朝的利益。于是,拜突双方签订了和约,和约要求拜占廷交付巨额赎金,双方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将拜占廷占领的某些重要地区归还突厥人。而后,苏丹释放了罗曼努斯。为了表示尊重,苏丹还派一支小部队护送他回去。

虽然拜占廷以150万块黄金将罗曼努斯赎回,但是,这次影响深远的失败却引发了拜占廷新的内讧。拜占廷帝国其他统治者们决不会允许-位蒙受了像曼齐刻尔特惨败这样耻辱的皇帝继续留在帝位上。他们趁罗曼努斯外出之际,把欧多西亚皇后贬到修道院,并宣布懦弱无能的米哈伊尔七世为唯一的合法皇帝。

对于这种状况,罗曼努斯只好设法重新纠集了一支军队。公元1071年秋,他踏上前往君士坦丁堡的道路,试图夺回王位,结果却在多西亚被君士坦丁·杜卡斯击败。罗曼努斯从战场上悄悄溜出,向东面的西利西亚逃去。随后,他再次纠集起一支军队出征,结果又遭失败。这次他是被叛将安德罗尼卡·杜卡斯打败的,并再一次被俘。

不久,罗曼努斯遭到当时常见的一种酷刑,被人用拇指挖去双眼,悲惨地死于自己的同胞之手。

在曼齐刻尔特会战中,曾经不可一世的拜占廷军队遭到几乎令人难以置信的惨败。纵现整个战争的过程,其中有四个重大因素对这场灾难产生了直接影响:罗曼努斯即位时拜占廷军队的状况,11世纪后半叶亚美尼亚地区的丧失,会战中对敌情的一无所知以及将军们的叛变。正是以上四个方面直接葬送了盛极一时的拜占廷帝国。

正当帝国君臣无计可施的时候,一个来自叙利亚的希腊人声称自有退敌之策。这个衣冠不整、其貌不扬的人立即被引进皇宫,君士坦丁四世亲自接见,摒退左右,询问高人高见。原来此人名叫佳利尼科斯,曾在叙利亚当建筑师,后来在寻找和研究建筑用防水材料时对炼丹术发生了浓厚兴趣。在长期对化学物质奇妙反应的研究中,他逐渐掌握了火药的配制方法。阿拉伯军队侵占了他的家园后,他随逃难的人群撤往首都。途经小亚细亚地区时,他惊奇地发现,当地出产一种黑色的粘稠油脂,可以在水面上漂浮和燃烧(这种油脂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石油)。在君士坦丁堡的几年中,他亲眼目睹了阿拉伯军队每年夏季从首都东、南两面对这座城市的围攻。他向皇帝提出,使用火烧阿拉伯战船的方法可以击退敌人。这一建议立即得到皇帝的认同和重视,他指示负责军械和武器生产的官员在大皇宫内秘密组织研制和生产,由佳利尼科斯担任技术指导。他下令对有关的一切事情特别是这种新式火器的配方和制作过程严格保密,甚至不许用文字记载下来。

可能正是由于当时的保密措施才使这种威力巨大的新式武器在浩繁的拜占廷帝国文献中没有留下有关它的配方和制作方法,一些史书仅提到了它的名字,还有是从深受其害的阿拉伯人的记载中了解了它的杀伤力。在阿拉伯人的记载中,它被称作“希腊火”,而在拜占廷文献中则被称为“液体火焰”。希腊火是一种以石油为主体、混合了易燃树脂和硫磺等物质的粘稠油脂。它极易点燃,但不具备爆炸力,因此便于携带和运输。它的性状如油,可以在水面上漂浮和燃烧,而且容易附着于物体表面。经过配制的希腊火被装入木桶,运送到前方供守城将士使用。士兵们通常使用管状铜制喷射器将它喷洒向敌人,然后射出极火箭将它点燃。

公元678年夏季,埃米尔法达拉斯奉命对君士坦丁堡发动新的攻击。6月25日清晨,法达拉斯早早升帐,命令阿拉伯海军各战船指挥官作好攻城准备。几天来,阿拉伯水师乘着东南风对君士坦丁堡连续强攻,但是都被强弓硬弩、滚木雷石击退。今天风向转变成为西风,这对攻城极为不利,他略有犹豫,但一想到哈里发穆维雅的命令,便立即下令全军起锚进发。百余只阿拉伯战船拉开阵势,浩浩荡荡朝君士坦丁堡城下扑来。突然,船头了望哨报告,城墙下有许多小船在海面上活动,似乎往水上喷洒什么,拜占廷人又在捣鬼!也许是在洒他们的圣水。由此以前并未看过,加之法达拉斯的轻敌心态,于是他下令不要理睬他们,继续靠近城下几个预定的进攻点。一阵强似一阵的海风把海水吹上船头,法达拉斯这才注意到水中杂着大量的油脂。猛然间,一个可怕的念头出现在脑海中,他想到了火,于是下令全队掉转船头,全速后撤。但为时已晚,阿拉伯舰队所要面对的将是灭顶之灾。只见君士坦丁堡城头万箭齐发,箭箭带火,霎时间海面上漂浮的油脂被点燃,很快成为一片火海,而无数燃烧的火箭更在甲板各处点燃了木质船体。火借风势,风助火威,刚才冲在前面的前部舰队的船只全都陷入火海。无处躲藏的阿拉伯水手,纷纷跳入海中逃命,可此时的大海已成为燃烧的海洋。大火继续蔓延,阿拉伯船只慌作一团,一些尚未燃烧起来的船只被仓皇逃窜的舰船撞沉,痛苦的嚎叫响彻云天。经过这一仗,阿拉伯舰队遭到了重创,几乎2/3的船只被烧毁,侥幸逃回的船只多数受到损害,元气大伤的阿拉伯人再也不能组织起强大的海上攻势。

退回基兹科斯城基地的阿拉伯残余船只经过短暂的修整,经过哈里发穆维雅批准慌忙撤往叙利亚,以躲避拜占廷海军的反围攻。几十只船排成两个三角形阵容仓皇向南逃去。但更加可怕的事情还在后面。地中海天气变化莫测,刚才那一小团乌云转眼之间就变成乌云翻滚的暴风雨,强烈的大风掀起滔天巨浪,倾盆暴雨铺天盖地,可怕的闪电和振耳欲聋的滚滚雷鸣夹杂着惨烈的狂风怒吼,这是一场阿拉伯水兵从没见过的暴风雨。仓促抛锚的阿拉伯船只能在狂风暴雨的冲击中上下颠簸,几只大船的锚链经不住海浪的冲击被拉断了,那些船只如脱缰的野马,在船阵中横冲直撞,不一会儿,连同被撞的小船一起沉入海底。有些小船在水中被巨浪撕裂,打成碎片。暴风雨过后,海上恢复了平静。惊魂未定的阿拉伯人集结起剩余的十几艘船,经清点发现仅存数百人,而他们的统帅埃米尔法斯也在暴风雨中下落不明。

副将哈里代行指挥权,命令船队向最近的西亚海港城市西莱夫基亚进发。由于战争和天气造成的损失,阿拉伯船队航行的速度很慢,有时整个船队不得不抛描等待个别落后的船只,有时甚至要对损坏太严重的船只修补之后才能继续前进。自古以来兵贵神速,无论进攻还是退却,必须做到出其不意。哈里只顾全个别船只,却忽视了这个兵家要理,因而,又一场灾难悄悄地临近了。

显然拜占廷军队重创阿拉伯海军是经过精心安排的。当君士坦丁四世获得了制造“希腊火”的秘密后,在严格保密的同时进行大量生产。事实上,自从拜占廷帝国的高加索和亚美尼亚地区发现石油以后,就有相当数量的石油被运往君士坦丁堡,人们也早已熟悉它的可燃性。佳利尼科斯的新贡献在于将相当比例的易燃物质加入石油,使得它的可燃性变为易燃性,成为新式武器——希腊火。由于原料充足,拜占廷人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生产大量的希腊火。为了充分发挥希腊火的威力,拜占廷军队高层将领制定了“借西风”战术,即耐心等待西风天气的到来。在等待的同时,秘密建立“火军”,加紧训练士兵运用希腊火战术和作战方法。与此同时,任凭阿拉伯军队每天攻城,拜占廷人坚决不使用秘密武器,直到夏季少见的西风出现,才现出法宝,一举获得全胜。而后,他们不断出击,迫使阿拉伯军队撤出对君士坦丁堡的包围。当残余的阿拉伯舰队缓慢地航行在东地中海上时,时机到了,拜占廷人决定立即出击,对完全丧失了战斗力的阿拉伯人实行最后的打击。在西莱夫基亚附近海面上,拜占廷海军终于抓住了阿拉伯人,并借助顺风,再次使用希腊火无情地打击阿拉伯舰队。经过这次战争,一度相当强大的阿拉伯海军几乎全军覆没,最后只剩下几只小船逃进西莱夫基亚海港。

消息很快传入哈里发穆维雅行营,年迈的哈里发沉默了许久,他不得不承认阿拉伯军队遭到了最惨痛的失败,于是,他命令外交大臣草拟议和文件,代表他前往君士坦丁堡谈判停战。公元678年,双方订立30年和平条约,哈里发穆维雅表示降服,愿意每年向拜占廷帝国进贡。拜占廷帝国的军事胜利在东欧产生了强烈的反响,阿瓦尔人汗王和斯拉夫人各部落首领纷纷前往君士坦丁堡请求和平和友谊,并承认拜占廷帝国的宗主权。

拜占廷军队在公元678年夏季取得的胜利,是对所向无敌的阿拉伯扩张势头第一次沉重打击,阿拉伯人征服欧洲的计划因此最终破产。当代著名拜占廷学家奥斯特洛格尔斯基指出,这一胜利使欧洲免遭阿拉伯军队的蹂躏和伊斯兰教文化的征服,其重大的历史意义远远超过胜利本身,可以说,这一事件是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东罗马时期拜占廷与东欧名将

拜占廷和东欧在中世纪起着欧洲屏障作用,有利地阻止了来自亚洲的入侵。在中世纪前期,拜占廷主要是抵抗波斯和阿拉伯的入侵,而东欧各民族则在反抗着拜占廷;到中世纪后期,东欧则抵抗着土耳其的入侵。可以说整个中世纪,东欧各民族都在为自己的生存和荣誉而战斗,乱世出英雄,连年的战争,必然造就一大批杰出的军事将领,以下我们就介绍当时一批叱咤风云的名将。

1.贝利撒留(505~565年)——拜占廷将军

拜占廷帝国历史上涌现出许多杰出军事将领,其中首推贝利撒留。他原为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的侍卫。527年,他22岁时担任了波斯前线的东方统帅,24岁时就晋升为东部战区总司令。528、541年指挥了第一、二次波斯战争,常常以弱胜强,出奇制胜,挡住了波斯大军的入侵。其中以达拉斯城一段最为有名。532年镇压尼卡起义。534年攻灭了北非的汪达尔王国。534~540年打败东哥特王国,占领了意大利的大部分地区。贝利撒留几乎以一己之力重现了古罗马帝国的军事风采。544年,东哥特人在意大利卷土重来,贝利撒留再次出征,战事陷于僵持,548年被免职。559年,最后一次指挥作战,打败了攻到君士坦丁堡城下的保加利亚人。贝利撒留极具军事才能,其指挥的大多数战役都是以劣势兵力取胜,可以说他对拜占廷军事技术和战争艺术的贡献比其战功影响更为深远。贝利撒留的军事成就使查士丁尼一世重建罗马帝国的政治抱负得以短暂地实现。但他似乎在统帅才能上略有欠缺,无论在东线还是在意大利,战事一持久,其部下就有不听调遣的情况,从而影响战局。而且以他的军功,其地位还要靠其妻与皇后的关系维持。

2.纳尔西斯(478~573年)——拜占廷将军

纳尔西斯原为东罗马皇后狄奥多拉一名宠信的宦官,因积极镇压532年尼卡起义受到皇帝的信任和重用。538年随贝利撒留对东哥特人作战。550年接替贝利撒留为统帅,在552年的塔吉奈战役中获胜,东哥特国王托提拉重伤而死。随后在554年的卡西里纽姆战役中,打败了法兰克人和阿勒曼尼人,征服了意大利。纳尔西斯的胜利并不代表他的才能胜过了贝利撒留,因为他带来了数万蛮族雇佣军,其投入的军力远大于贝利撤留。但不辊样,纳尔西斯作为宦官从事军事活动实属不易,且能大气晚成,战功显赫,可谓军事奇才。

3.利奥三世(675~741年)——拜占廷皇帝

717年,阿拉伯大军水陆并进,包围了君士坦丁堡,形势危急。拜占廷的小亚细亚军区将军利奥被拥戴登上皇位。718年,利奥三世用“希腊火”烧毁了阿拉伯海军的战舰,击溃了阿拉伯的海、陆大军。740年,在小亚的阿克洛伊农战役中,再次重创阿拉伯军队。利奥三世是拜占廷杰出的军事家,他不仅挽救了重危的拜占廷帝国,而且进一步巩固了军区制,加强了帝国的军事实力。

4.克鲁姆大公(?~814年)——保加利亚大公

克鲁姆803年即位,805年打败了阿伐尔人的入侵,809、811、813年多次打败拜占廷帝国,攻占了塞尔的卡(今索菲亚)和军事重镇亚得里亚堡。其领土包括今保加利亚以及罗马尼亚、匈牙利的一部分。克鲁姆大公是保加利亚人继阿斯巴鲁赫后的早期英雄人物,他能够一再打败当时的强国拜占廷,显示出他非同凡响的军事才能。

5.塞奥弗鲁斯——拜占廷将军

赛奥佛鲁斯是9世纪拜占廷军事家,他原本是小亚细亚东部伊朗或库尔德血统拜占廷人,834年率部落军队投奔拜占廷帝国,并开始信仰基督教。他被任命为骑兵团指挥,因作战勇猛、忠实而受到拜占廷皇帝信任,与皇室公主塞奥多拉结婚。837年,他陪同皇帝奥非罗斯出征小亚细亚,攻占阿拉伯人控制的扎比特立,大获全胜。838年,在达茨蒙战役惨败后救驾有功,为拜占廷帝国立下汗马功劳。赛奥佛鲁斯的一生以善于采用骑兵作战而著称,创造出许多骑兵突出作战的成功战例。

6.奥列格(?~912年)——基辅罗斯大公

奥列格为北欧诺曼人后裔,879年即位诺夫哥罗德公爵。随后南下,征服了斯摩棱斯克。882年征服基辅,成为基辅罗斯大公。907年,奥列格大公一路南下,直逼拜占廷首都君士坦丁堡,拜占廷被迫求和。奥列格以弱小的兵力开始南征,越战越强,竟至打到君士坦丁堡,不愧是东斯拉夫人的英雄人物。

7.西蒙大帝(864~927年)——保加利亚皇帝

893年西蒙即位为保加利亚大公后,打败了拜占廷帝国,征服了塞尔维亚、阿尔巴尼亚、马其顿,于919年称恺撒,925年又称“保加利亚人和希腊人的皇帝”,并一度迫使拜占廷纳贡。西蒙大帝的保加利亚是当时东欧的头号强国。

8.巴西尔二世(958~1025年)——拜占廷皇帝

巴西尔963年即位,976年亲政后,镇压了各地叛乱。随后打败阿拉伯人,征服了叙利亚和伊拉克的大部分地区。在1001~1014年间,巴西尔二世连续击败保加利亚军队,1018年,在经过30年战争后,最后灭亡了保加利亚王国。其残酷的杀戮,获得了“屠杀保加利亚人的刽子手”的称号。巴西尔二世战功显赫,由于他的军事胜利,拜占廷军事力量达到鼎盛时期,他也成为拜占廷帝国最后一位杰出的军事天才。

9.波列斯拉夫一世(967~1025年)——波兰国王

波列斯拉夫992年即位波兰大公,于999年统一波兰。1003、1007、1015年三次打败神圣罗马帝国的入侵,捍卫了波兰独立,并在战争中占领了奥得河西岸地区。1013年征服了摩拉维亚和斯洛伐克。1018年远征基辅罗斯,直至黑海北岸。1025年加冕为波兰国王,其领土遍及大半个东欧。波列斯拉夫一世无愧勇敢者的称号,其作战勇往向前,是波兰历史上最杰出的统帅。

10.斯特凡·杜尚(1309~1355年)——塞尔维亚皇帝

斯特凡·杜尚1330年随父亲出征,在丘斯滕迪尔战役中打败了保加利亚、拜占廷联军。1331年篡位自立为国王。1345年征服阿尔巴尼亚、马其顿。1346年加冕为“塞尔维亚人和希腊人的皇帝”。1348年占领拜占廷帝国的中希腊地区。后又打败匈牙利,占领马顿瓦和贝尔格莱德。斯特凡·杜尚具有塞尔维亚人的顽强、好战性格,他创造了塞尔维亚历史上的最强大时期。

同类推荐
  • 大唐土豪

    大唐土豪

    唐小东穿越盛世大唐,但现实可不是那么好混,他只能一步步的去奋斗,在红颜知已们的帮助下,努力去实现自已的目标—大唐第一土豪。
  • 元朝那些事儿(MBook随身读)

    元朝那些事儿(MBook随身读)

    元朝的蒙古人学汉人宫廷争斗很有一套,历数元朝的皇帝,平均在位时间只有8年,得到善终的也没有几个。元明宗就惨遭弟弟杀害。元英宗更是被自己奶奶算计。在最高权力的争夺战中,亲情变了味,友情掉了价,爱情走了样。其实,人生除了权力与金钱,还有许多更为珍贵之物。只有明晰自己内心的真正所求,才不至留下无尽的遗憾。
  • 紫气东来——南唐后主李煜传

    紫气东来——南唐后主李煜传

    致无眠的午夜,致凌厉的长风,致你渐去渐远的脚步和模糊的容颜,致那破碎的承诺和撒开的双手,致我日渐沦落的信念和孤独的梦魇,致每个辗转反侧的夜里我那莫名地哭泣。致冬日时节,致我在凛冽的寒风里避无可避的恐惧,我像一只野兽,在黑暗的陷阱里面等待不可挽回的天明,我更像一个王侯,在破碎山河的沦陷中孤寂又沧桑地流离失所,有人说我是无法忘记过去,其实我只是难以忍受我柔情的泛滥,冬天已经来临,冬日的侯风吹拂在杨柳晓岸,吹拂在我暗黑无际的胸膛,吹起漫天飞扬的尘土,吹落不再升起的暮色覆盖我的眼眸,破灭不敢回想的美梦。
  • 高中生的三国梦

    高中生的三国梦

    一名高中生上着历史三国科目,他学着学着就睡着了,在他的梦中,他回到了三国!
  • 大国的疤痕

    大国的疤痕

    国土问题永远是一个国家最敏感的神经。19世纪中叶,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了清政府闭关锁国的大门。讹诈、抢掠、赔款、割地纷至沓来,放眼望去,大好河山满目疮痍。蜿蜒曲折的国界犹如华夏民族的血脉,雄奇壮美的山川撑起炎黄子孙的脊梁。《大国的疤痕》是耻辱的巨柱,铭刻历史惨痛的一页;《大国的疤痕》是世纪的警钟,振聋发聩,发人深省。
热门推荐
  • 有效克服近视

    有效克服近视

    本书详细介绍了近视及近视眼的发生机制、治疗及近视眼镜的选配方法,着重介绍了近视及近视眼的预防措施,还从眼科临床角度解答了近视眼的一般知识和以新理论为指导介绍了近视眼的光学防治方法。本书没按章节,是独立的标题形式,全书结构活泼,内容通俗易懂,适合普通老百姓及近视患者阅读。
  • 醉风里的爱情

    醉风里的爱情

    大学四年,我一有空就会去当群演,一切只为进入娱乐圈那天,我被人坑去参加一个恐怖片的试镜,我录下了那个导演肮脏的勾当的视频,被他们发现了,正当我以为要死的时候,他出现救了我。事后他把我包装成艺人,我对他满怀感激时,他却给我一场噩梦......
  • 血色人间

    血色人间

    她自血中生,她被血滋养,天降血婴,她成了将军府三小姐,奴仆不耻。装疯卖傻,养精蓄锐,一朝翻身她成了璃阳国天女。她迷恋一个遥不可及的男人,为他不惜一切,却不知他待她的不同不过是阴谋背后的伎俩。一切只是场赌注,她爱的男人,爱她的男人,只为赢得她的命。--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经商不败的49个细节

    经商不败的49个细节

    本书详细讲述了投资要把握好进与退的分寸、善于借力才能把生意做巧、打出筹划和算计之牌、不能小看讨价还价的技巧、切忌靠主观相象念生意经等经商不败的49个细节。
  • 超级分析力训练

    超级分析力训练

    本书介绍分析力的培养方法,并且附有测试题,使人提高分析能力、掌握分析力,使人提升素质,丰富自己生活。
  • 创世神遗

    创世神遗

    “小子,你想要成为神吗?”“想。”可是,天下没有白吃的宴席。------感谢阅文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
  • 海上巨无霸:航空母舰

    海上巨无霸:航空母舰

    素有“海上巨无霸”之称的航空母舰从诞生伊始,就在控制海洋的争夺战中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1911年1月18日,美国飞行员尤金·伊利驾驶一架飞机在由“宾夕法尼亚”号巡洋舰改装而成的航空母舰上降落,预示着航空母舰时代的到来。到1921年,英国已经拥有3艘名副其实的航空母舰,至此,航空母舰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
  • 龙行天下:忽必烈

    龙行天下:忽必烈

    《历朝开国皇帝大传丛书·龙行天下:忽必烈》为您讲述忽必烈这位来自大草原的真命天子是怎样一步步地龙行天下的,他建立元朝,实现大统一,调整统治政策,指导农业生产,统一多民族国家,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统治范围之内;民族大迁徙,形成民族融合新高潮,实行行省制度,加强对地方控制,对后世影响深远。发展内河航运和海运,开凿会通渠和通惠渠。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丝绸之路重新繁荣,马可波罗来华,泉州成为最大外贸港口,实行民族歧视和分化政策具有消极影响。
  • 祭奠清水

    祭奠清水

    “新活力作家文丛”收录了当今中国文坛最具实力、最活跃的七位作家魏微、朱文颖、刘玉栋、刘建东、李大卫、王方晨、巴桥有代表性的中短篇小说力作。这些作品奠定了他们在当今中国文坛的重要地位,也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近十年来青年文学发展的轨迹。本书为王方晨卷。王方晨是一个心中有“鬼”的作家,他的作品中人物常有英勇的精神气质,他的文字亢奋、胆大包天。
  • 绝世医神:腹黑公主不好惹

    绝世医神:腹黑公主不好惹

    她,天才之名却是庶出之身,背叛惨死却一朝穿越!一针在手,活死人,肉白骨,丹药?垃圾而已!强者为尊,她势必做那个强者!只是什么时候惹上了一个更强悍的妖孽霸道男人?“主子,夫人说要梧桐枝!”“给她,顺便把凤凰羽也给她!”“主子,夫人说要去东大陆看看!”“让她去,给那三人传信,不要让夫人受委屈!”主子,你确定是夫人受委屈而不是其他人遭罪?“主子……夫人说你太闷骚,她要追寻爱情!”某男疑惑不解的问道,“爱情是什么?”“你宠夫人这就是爱情!”“所以……”某男怒火中烧,“她要找其他男人宠她?”总之,这是一个霸道腹黑强悍却又小白的男主!宠却又不爱,但却更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