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是教育的主体,研究教育就要研究学生,这是无可辩驳的事实。但我们在关注全体学生的同时,也应该有主有次,有所侧重,切忌平均用力。既如此,那么哪一类学生才是教育最需要关注的呢?
也许有人会说,教育应该关注“三好学生”,因为他们有学习的天赋与资质,应该尽可能为他们提供发展的机会和平台,让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真正达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的理想境界。
也许还有人说,教育应该关注中等生,因为中等生才是学生中的绝大多数,只有让中等生得到了提高和发展,才算实现了教育的正义与公平。
……
诸如此类言论,我不否认,但绝不敢苟同。因为在我看来,教育真正应该关注的是“差等生”,是那些学习、品德、行为、心理等方面,或任何一方面偏离常态,有一定问题的学生。对于这类学生,我们姑且称之为问题学生吧,因为他们才是学生群体中真正的弱势群体!
为什么?因为这类学生貌似凶悍强大,实则心理极度自卑与精神无比空虚,有的甚至还有着严重的生理疾病与心理疾病,“外强中干”,道出了这类学生的实质。
从表面看,这些学生的思想言行表现出强势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目中无人,胆大妄为
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这类学生天不怕地不怕,什么事都敢做,一旦做起来,什么老师家长,什么班规校纪,完全置之不理,只图一时的冲动与安逸。对于老师的耐心说服教育,多方引导,他们都听不进去;对于父母的打骂和老师的批评习以为常,毫不在意。
而且,更为严重的是,家长和老师越是限制的事情,他们就越想做。如不准独自外出,他们就偏要越墙出校;不准吸烟,他们偏就在校园里当着众多同学吸烟;不准进电子游戏厅,他们就利用周末或旷课,整日整夜地去玩游戏,看黄色录像。有意与老师作对,与班干部作对,“玩的就是心跳”“我是差生我怕谁”等等之言,成为他们的口头禅。
(2)盲目自尊,屡教不改
这类学生没有自我约束能力,做事做人全凭热情,缺乏意志力。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如课堂上想睡觉就睡觉,想离开教室,只要老师不注意就离开教室。虽然他们的表现差,但自尊心却特别强,具有一种“士可杀不可辱”的气势。当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伤害时,便产生叛逆,形成对同学、对老师、对集体的防御心理,认为别人说什么都冲撞了自己,都是与自己过不去,只要别人稍有冒犯,便大打出手,把同学情、师生情,完全置于脑后,只图自己痛快,不顾别人感觉。对于老师的教育,高兴时就听,不高兴时就不听,甚至顶撞老师,或强词夺理,或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教育之后依然我行我素。
(3)善于交际,“朋友”众多
这类学生虽然学习差、品德差、行为习惯不好,但他们的人际交际能力特别强,不仅和本班的同学交往,还善于与其他班或社会上的小混混称兄道弟,经常三五成群地结交在一起,大讲什么“江湖义气”,拉帮结派、打架斗殴,有的甚至成了校园中的“黑势力”。
透过现象看本质,若融入他们的生活,走进他们的心灵,就会发现这些问题学生在心理上、性格上、思想上、学习上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他们才是校园内真正的弱势群体,才是最需要教育者关注、关心和温暖的人。
(1)自卑与自尊交织在一起
这类学生经常受到老师、家长的批评和同学的非议,产生了较为严重的自卑心理,处处觉得自己低人一等,但他们又恐别人对自己嘲讽和羞辱,采取傲慢的对立情绪来维护自己的自尊,除了自己的“伙伴”以外,同其他任何人都没有共同语言。
(2)个性孤僻,自我封闭
这类学生个性孤僻,心理不健康,容易产生不平衡的心理。别人说什么都不听,只按自己的认知理念行事。喜欢独来独往,有自我封闭的迹象,将自己真实的思想、情感、欲望掩盖起来,试图与世隔绝,表现在对人不信任,怀有很深的戒备心理,没有社会活动,沟通能力差,严重者没有自信或对生活失去信心,胆孝恐惧,等等。
(3)是非观念模糊,意志力不强
他们有时对“是”与“非”,正义与邪恶分辨得不是很清楚,会把个别学生的违纪行为看成是“英雄行为”加以模仿。他们有时也知道对与错,内心深处也有力求上进的愿望,但自我判断能力差,意志力不强,易受同学的挑唆或受一些物质上的诱惑和干扰。
同在一片蓝天下,都是大写的人。只有让这些处于弱势的学生心理得到慰藉,精神得到充实,能健康快乐地成长的教育,才能算得上是成功的教育。唯有此,教育才算真正地回归了它的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