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十年前心怀一饱眼福的好奇前往泰山闲逛,肤浅的短文述曰:“说来惭愧,来泰山者大抵喜欢登,我今日腿乏,坐缆车上山成了我的选择,结果年长的皆愿意登,年轻的反而都坐上了缆车,各谈各的好处,萝卜白菜,各取所好。当然,坐缆车亦有它的乐趣,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更明了,更刺激罢了。我就以这样休闲的方式坐在缆车上,透窗而望,见那突兀、磅礴的群峰,心中不觉惊呼:岱宗,我终于来了。”
这是一次平庸的旅游。在我看来,中国有太多比泰山更美的风景,有太多比泰山更险巇的山峰。
登泰山而小天下,是因为孔子眼里的天下并不大。汉武帝用众多词汇感慨泰山,是因为这位天子尚不知天外之天,山外之山。
满目摩崖掠眼而过。
贰
祖宗们的哲思才气用刀和凿雕刻在石头上,我们没有理由不去阅读,虽然泰山摩崖庞大得令人应接不暇,可我过于草率地面对祖宗们劳心劳力的成果,只把它当作历史的遗痕,当成一道风景。
我在湿润的南方沉浸于书本中,试图认识这座独尊五岳的岱宗,尽管在外形上它还无法称为大山。
再到泰山时,我弄了两方泰山石,后来一方刻了“不假文人”,另一方篆了“有石(识)书生”。泰山之石生来就是为刻字的,其石质在印章用石中品相朴实,鉴于出自文化至尊之体,码文字的人士把玩它,也算得体。
只是两方泰山石印章拎在手中愈发沉重,对心高狂傲的自谓,时生愧疚,悄然磨去。
摆弄文字时涉及到传统文化精神的几项重要话题,心神不定,有朋友提议我以祭拜的心态赴泰山,因为它是中国文化最大的靠山。
泰山被祭了二千多年,古时的圣贤帝王及名儒豪杰对泰山的虔诚是唯唯诺诺,到了今天这种虔诚是否依然如旧?
以前到泰山,实在难谈“登”字,因为缆车可以把我送到较高的地方。以谦卑之姿从山脚登阶梯而上,或许可以理解成对中国文化的躬身。
默念:“君子之道,譬如远行,心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确实治学立业务必从低处着手,一步一脚印,不能一蹴而就。越走腿脚越重,最后一步,仿佛肩膀上背伏着整座山。曾经的休闲意味此刻荡然无存。
等我大汗淋漓地艰难登顶后,长舒一口气,克服了另一种含义的“自卑”。泰山在脚下,就有了足够的文化底气,自信犹然。
恍然。
在当今中国,泰山的自然风景已无独一,更不是汉武帝所感慨的那些词汇。只是泰山累积的中国特色的文化元素,决不可言二,这才是最好的风景,最大的山。
泰山无愧为神,拯救我们苍白灵魂的大神,从这个意义上,让其他号称“天下第一山”的去处无颜。
叁
我们总体上是一个温良的民族,以素为主食,以草本解救我们的病痛。在这样一个以山地为主体的国度,我们一直饱含对山的崇拜,与山相依,希望我们的肉体像山一样结实,精神像山一样岿然。山里有我们的村落部族,有百兽飞禽,有花草细流。我们向山学包容、哲学以及境界。我们懂礼数,我们的指尖拨动高雅的音乐……
肆
每一个地方看日出是不一样的,同一地方的每个人看日出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在泰山看日出虽无太特别之处,但我望见那些摩崖瞬间被朝暾涂染了一层金灿灿的色泽,在凡间积郁于胸中的俗气顿时也随着太阳跃起而喷吐出来。
泰山呵,每块石头都是我们的力量,这不是上天的恩赐,而是祖宗们的惠泽。
众多的泰山摩崖与泰山之上那高六米的千古圣迹孤独的莹白色无字碑如此鲜明的对比,先贤们想告诉我们什么呢?前者是中国文化的历史共知,后者是留给来者无声的留言薄,到了我们这一代汉人,尚有脸面给祖宗们写下点什么吗?
传闻孔子自知时日不多,吟曰:“泰山其颓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今日读起来,悲从心起。
泰山做为孔子的化身,做为我们民族博大文化精神的象征,在其之上依然是“小天下”。只是在各路文化精神奔涌的时代,谁在守泰山,谁还能做再世的子贡,“泰山其颓,则吾将安仰”呢!泰山所喻示的是中华民族核心文化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正如泰山经历的三次沉降一样,屡屡受到冲击。放弃,就是放弃我们的肤色、五官和心灵。但我们的民族文化终究灭不去它的顶,否定后就更肯定,泰山还是泰山,民族文化还是擎天一柱的脊骨。
以诗为乐的乾隆皇帝虽精品甚少,但一句“教泽垂千古,泰山终未颓”,在当下却有它特殊的意味。
伍
泰山的山体坐成一尊威耸,十二根龙柱整齐且庄严地列队于泰山之下,只有此山敢当,在历史的心目中泰山显然高于皇权。
这里不是表达逍遥、自在的地方,也不陈述隐匿和风度,这里的水不从天上来,这里风吹不到神仙谷。这里有问答,关于“天下”话题的问答。
重于泰山的是精神,轻于鸿毛的是肉体。
历史上在泰山的封禅之举,对传统文化饱含着一种渴望,即以儒为主体,百家兼佛道的传统精神不变色。
泰山安则天下安的内涵,亦在于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精神对国家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文化如同骨骼、毛细血管和神经系统,只有它方可让我们“稳如泰山”。
回望泰山,有人言是上天给孔子塑的石像,于是神圣。我觉得更像硕大的阳具,文化因它而繁衍。岂能自宫?否则在它影子下的中国便失去了自己,也没有了原声。
2012年10月28日于拾味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