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后头两年脑部发育最快,同样致病因素,在此时期内对脑发育的影响比以后年龄期更为严重。所以要特别注意给婴幼儿加强营养,精神保护,避免营养不良、病毒感染和缺氧等情况发生。另外近年来研究表明,听觉、视觉、触觉刺激是促进脑神经纤维发育增生的重要因素,所以目前认为婴幼儿时期如缺乏大脑发育的必需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和各种感觉刺激(教育),就会影响脑的发育。
(2)脑功能低下常见类型
①克汀病:该病又称呆小症,即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有地方性及散发性两种类型。地方性由食物缺碘引起,散发性病因复杂但临床表现典型。
出生后不久就出现症状,身体及精神发育明显延迟,身体矮小,智力低下,属中度或重度缺陷,其智商为35-49以下;中度缺陷病人在学龄前期虽然可学会一般说话,但不能表达较复杂内容,不易与同龄小孩建立合群关系。进入小学后发现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比同龄小孩差。
感觉及反应迟钝,皮肤呈黏性水肿,毛发干燥稀少。两眼眶距较宽,睑裂较小。鼻梁较低,嘴唇较厚。
实验室检查显示甲状腺功能不足。
②苯丙酮尿症:该病主要原因是酶的缺陷,不能将苯丙氨酸转化,使苯丙酮积聚体内所致病,是一种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
智能缺陷呈重度,智商为20一34,从小就可以发现有躯体及精神系统异常,运动功能很差,只能学会一些简单语言,经过训练学会自己吃饭及基本卫生习惯。只能在监护下生活,不能进行生产劳动,常伴有其他先天性疾病,癫痫发作,容易感染疾病,容易夭折。
躯体方面较突出特点为皮肤很白,头发颜色很淡,同时有其他的畸形。
实验室检查,可测血苯丙氨酸、尿苯丙酮酸帮助诊断。国外进行新生儿筛选检查以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近亲结婚后代易患此病。
(3)脑功能低下的防治
①脑功能低下多为先天获得,在胎儿时期脑发育受影响,所以出生后精神发育迟缓,一经产生,很难治好,所以预防措施非常重要。孕妇要加强营养,合理膳食,补充足量的蛋白质、糖、维生素及适量的脂肪和微量元素。并要经常进行孕妇查体,防止病毒感染。及时发现和防治婴幼儿的疾病,特别是神经系统疾病。
②对少数脑功能低下者病因明确后应对症治疗,如克汀病可补充甲状腺素和丰富的营养;苯丙酮尿症可在出生后3个月内开始补充低苯丙氨酸饮食。
③对轻度的患者,主要是进行教育,在幼儿园和学校建立特殊班级或请专门教师对脑功能低下者进行教育和训练。
10、过敏反应与营养
我们日常生活饮食中有些食物可以引起机体的过敏反应,有的反应轻,有的反应迅速而重,往往可以造成生命危险。过敏反应与营养有直接关系,必须注意认识它并预防饮食性过敏反应的发生。
饮食中某些营养物质可以引起某些人的过敏反应,如过敏性休克和荨麻疹等疾病。
①过敏性休克
过敏性休克是外界某种抗原物质如药物、异种蛋白、血清、虾蟹等食物进入体内,通过免疫机制短时间内引起强烈的过敏反应,致使各个脏器广泛充血、水肿及渗出,其中最常见的严重的是全身循环衰竭和肺水肿,通常是突然发生,反应强烈。若不及时处理,常可以危及生命。
引起过敏性休克的因素:主要有抗生素类药物如青霉素G及其各种半合成品,头孢菌素类等;异种蛋白质如异体血清、胰岛素和血液制品;化学药物如右旋糖酐、普鲁卡因。与营养有关的食物也是引起过敏休克的主要诱因,如牛奶、蛋清、海味、虾蟹、蜂类蜇刺等。以上这些物质是抗原性物质进入机体后,对于过敏体质的机体易引起过敏反应。
临床表现:主要的临床表现有两大特点:一是休克表现,血压急剧下降到10.6/6.6千帕(80/50毫米汞柱)以下,病人出现意识障碍,轻则朦胧,重则昏迷;二是在休克出现前或同时出现一些与过敏相关的症状,如皮肤潮红、瘙痒、荨麻疹;因喉黏膜水肿、音哑,呼吸困难,咽部堵塞感、喉头痉挛、支气管痉挛、病人感到憋气、喘鸣、紫绀、面色苍白、头晕、心慌、四肢麻木、烦躁不安、心律紊乱等。
预防和治疗:
预防应使用可引起过敏反应的各种药物(尤其是青霉素类)之前,必须详细询问有无过敏性疾病及药物过敏史;在使用动物血清前详询以前有无动物血清注射史。对于无过敏史和无动物血清注射史者,应做皮肤过敏试验。对于有本药过敏史及有动物血清注射史者,应改用其他药物。必须使用本药时,应予脱敏注射。在做皮试及脱敏过程中,应准备好肾上腺素、氧气、氢化可的松及葡萄糖生理盐水等以应急需要。在患者的病历应注明过敏史,并使过敏者本人和家属今后必须避免使用引起过敏的药物及其他结构类似的药物。避免进食引起本病的虾、蟹等食物,以防再次出现过敏反应。
治疗发生过敏性休克病人时积极抢救。立即停止进入并移去可疑的过敏源(如食物和药物)。立即静脉注射0.1%肾上腺素0.1毫升~0.2毫升;同时由皮下或肌肉注射0.3毫升~0.5毫升,可在病程中反复应用数次。暂时结扎致敏药物注射部位以上的肢体,并在该药物注射部位四周以0.005%肾上腺素2毫升-5毫升封闭注射。肌肉注射抗组织胺药物,如苯海拉明或异丙嗪25毫克~50毫克,继以口服。吸入氧气,静脉输液以补充血容量,首次500毫升输入速度易快,以后根据病情调节输液速度及液量。有酸中毒者应酌情输入适量的碳酸氢钠,必要时加用血管活性药物及强化剂。
②荨麻疹
荨麻疹又称风疹块,多属于第1型变态反应,是机体对过敏原的一种反应,表现在真皮浅部的局限性暂时性水肿性发疹。
致病因素:
食物:进食的某些食物特别是蛋白质食物如鱼、虾、螃蟹、牛奶、鸡蛋、蘑菇、番茄、胡桃和其他海味,以及食用腐败食物后引起全身性或局部的荨麻疹。
某些药物经口服或注射后也常引起荨麻疹。如青霉素、磺胺、安乃近、阿司匹林、痢特灵、胰岛素、肝素、血清、疫苗、肝精、维生素B1和真菌感染等。
有的对花粉、日光、冷热和物理、化学性刺激过敏。
有的是昆虫(蜂)叮蛰、毒毛刺人以及接触蚁醛、羊毛等引起荨麻疹。
发生机制:
致敏物质接触机体时,由于已被IgE致敏的肥大细胞或嗜碱粒细胞在相应的抗原再次侵入与细胞表面的IgE特异结合时被激活,释放出一些过敏介质如组胺、激肽、慢性反应物质、肝素等引起血管通透性增高,毛细血管扩张、平滑肌痉挛和腺体分泌增加等,产生皮肤、黏膜、呼吸道和消化道等一系列症状。有的荨麻疹属于第Ⅲ型变态反应,即抗原和抗体复合物反应型,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补体形成过敏毒素刺激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等引起荨麻疹,常常伴有发热、关节痛、肾及心等损害。
荨麻疹的诊断:
在任何部位的皮肤上突然出现大小不等、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高出于皮肤的风团,可互相融合,持续数小时至十余小时后又很快消退,伴有瘙痒及烧灼感,可反复发作,部分患者有腹痛、腹泻和呼吸困难等。
皮肤划痕试验可呈阳性。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往往增高。
因常常可以找到致病因素,而有利于防治:
如知道机体对某种物质有过敏反应,就应在生活中注意预防与这些物质接触,如对某种食物过敏就不要进食这种食物,这样就能预防荨麻疹的发生。
如已发生荨麻疹,并明确诊断及致病因素,就应采取下列措施治疗:
寻求各种办法去除病因。由感染引起就应积极治疗感染。
口服抗组织胺药物1~2种,如扑尔敏4毫克,每天3次;苯海拉明或安泰乐25毫克,每天3次,或息斯敏每天10毫克等。并可加钙剂和大量维生素c静脉注射,或口服中药“消风散”;如有喉头水肿,应立即注射肾上腺素及静脉滴注氢化可的松、喉头冷敷,密切观察有无窒息情况,必要时作气管切开;皮疹广泛或伴有胃肠道症状者,可给予0.1%肾上腺素0.3毫升~0.5毫升,皮下或肌肉注射,必要时可重复注射,或强的松口服10毫克,每天3次,或氢化可的松静脉滴注;对过敏原不明确的慢性患者可用静脉封闭方法或用免疫调整疗法肌注转移因子进行治疗。
五、常见疾病的饮食禁忌与食疗
1、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多由过敏引起,发病突然,以呼吸喘促,喉间哮鸣有声为临床表现。中医认为,多为饮食不当所导致。西方国家的发病率高于第三世界国家,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的移民也有发病增加的趋势,所以与环境有密切关系。除了对环境污染物过敏因素以外,还与日常食物中氯化纳含量过高有关。美国不同地区食盐销售与当地支气管哮喘的死亡率成正比,也可以证明这一点。现代医学认为,该病多为过敏因素而导致,所以一些容易使人过敏的食物应该禁忌食用,如虾米、油菜花、螃蟹、新鲜稻米等食品,以及霉变腐败的食物。其他如烟、酒、辣椒等刺激性食物,也应禁忌。
在日本人们主张哮喘病发作时不能吃荤菜,因为动物性食品增加血液的酸度,影响人体消化异性蛋白的能力,而使异性蛋白成为一种新的过敏原而诱发哮喘。根据医学原理。寒喘不宜吃生梨、芹菜、荸荠等食物;热喘不宜吃羊肉、鹅肉、姜、桂皮等。哮喘且腹胀者,忌食豆类、芋头等,以免加重气急的症状。
2、慢性支气管炎
慢性支气管炎的各种症状,通常都是由于支气管管壁黏膜充血、水肿及黏膜腺体增生、变大、分泌亢进,黏液增多所致。过多的黏液分泌使痰量增多,在气管和支气管内,不但影响呼吸道畅通,而且易为细菌的孳生创造有利条件,因此易造成感染。
在用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同时,饮食应注意忌海腥、油腻和刺激性的食物,以及戒烟、酒。慢支病人应忌或少吃黄鱼、带鱼、蟹、虾和肥肉为好。辣椒、胡椒、蒜、葱、韭菜等辛辣之品,都可刺激呼吸道黏膜,使病情加重。菜肴调味不宜过甜、过咸,要冷热适度。抽烟有百害而无一利,患慢性支气管炎的人,尤其应戒烟。患有慢性肺部疾患的人,酒精的刺激容易出现剧烈的呛咳,并会因此发生突然晕厥,神志不清。这种现象一般几秒钟就会自动消失,常常不被病人重视。由于剧烈咳嗽引起的一过性神志障碍,俗称“闭气”,医学上叫咳嗽眩晕综合症。剧咳使脑脊液压力升高,直接压迫脑血管引起脑缺血,故慢性支气管炎病患者平时应少饮酒,最好不喝。也有些病人不顾咳嗽、痰多、夜间及早晨加重、影响睡眠,总喜欢睡前喝一杯酒,迷迷糊糊进入梦乡,以为酒有催眠作用。如果长期这样,是很危险的。病人本来就有肺通气功能不好,睡前的喝酒会抑制呼吸中枢,出现睡眠过程中的不规则呼吸或呼吸停止等生命危险。因此,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的人,尤其是已经有肺功能不全的人,睡觉之前千万不能饮酒。
3、高血脂、动脉硬化和冠心病
血脂过高常常是引起冠心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因素。这是由于饮食与高血脂有密切关系。所以,从饮食禁忌方面来说,原则是基本相同的,都为“五低”,即低热能、低饱、低总脂肪和脂肪酸量、低食盐量、低胆固醇。
其一是忌饱食、暴食。每天的热能摄入与消耗应基本平衡,如供过于求,过剩的热能会转变成脂肪,存于人体内,使人体发胖,体重增加。在临床上,这类病人多为肥胖者,因此控制热能和限制体重是治疗的关键,尤其是冠心病人进餐更不能过饱,因为过多食物难以消化,还可加重心脏的负担,使膈肌升高,腹部胀气,限制心脏的正常活动。又因为消化食物的需求,全身血液多集中于胃肠,使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加重心肌缺血缺氧,易诱发心绞痛,甚至发生心肌梗塞而危及生命。晚餐饱食危害更大。因入睡后血流变缓,过饱使血脂增加,并容易沉积在血管壁上,影响血管弹性而发生动脉硬化。因此禁忌饮食,采取节食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其二是少吃肉。长期进食过多的脂肪食物,是引起高血脂的主要因素。临床资料、动物实验及流行病学调查,均表明膳食中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量与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呈明显的正相关。除少吃肉外,对于含胆固醇高的食品,如动物内脏、骨髓、鱼籽、蟹黄、虾米、蛋黄等,也应少吃。
其三就是少吃盐。食盐的摄入量与高血压病有关,而长期高血压易致动脉硬化,进而发展成为冠心病。所以吃盐尽量控制在每天5克以下最好。
最后一点就是要少吃糖,禁酒烟,忌浓茶。尤其是要戒烟,因冠心病发生心肌梗塞的危险性,吸烟者比不吸烟者高2~6倍,吸烟量越多,时间越长,急性心肌梗塞的发病率就越高。如冠心病人在心肌梗塞后停止吸烟,虽然不能使患者痊愈,但可以减少心肌梗塞发作的次数。总之,要注意少吃盐和糖,戒烟酒及不饮浓茶。
4、急性肝炎
急性肝炎常常是因为病毒感染或有毒物质损害肝脏引起。病毒性肝炎通常分为甲、乙两型。甲型肝炎可由食物或水传染,潜伏期为18-40天,黄疸明显,因此也称为黄疸型肝炎。乙型肝炎通常是由于输血、预防注射或带菌者所传染,潜伏期为60-120天。有些患者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而无症状,约5%一10%的急性乙型肝炎可转为慢性活动性肝炎,症状较重。肝炎患者食欲不振,厌食、恶心、呕吐、全身无力,腹泻或便秘。
在饮食上,无论哪种肝炎都不要多吃糖和肥肉,更应戒烟酒。肝炎患者需要比健康人更多的营养,才能维持体内代谢的功能,促进肝细胞的修复。每天补充一定量的葡萄糖、脂肪和蛋白质等,对肝炎病人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有的人认为吃得越多越好,肝炎就会好得越快。于是,大量吃糖,天天胖鸭肥鹅,实际上这样不但无益,而且有害。
过多的葡萄糖在体内会转变成低密度脂类物质,使血中甘油三酯等脂肪物质增多。体内甘油三酯增高,还可致使血流的速度减慢,血液黏稠度增加,小血管可能发生阻塞,导致一系列心血管系统的器质性病变。此外,肝炎患者需要较长时间的卧床休息,活动较少,糖和脂肪补充过多,另外再加上糖代谢紊乱,体重逐渐增加,肝脏可形成不同程度的脂肪性改变,由肝炎转变成为脂肪肝。同时,过多的肥甘厚味,或是暴饮暴食,使胃肠消化吸收不良,发生腹胀、腹泻,从而影响了对其他营养物质的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