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157500000015

第15章  劫后余生

1945年8月15日。

这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日本裕仁天皇,通过电台发布了《终战诏书》,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

9月2日,日本人在投降书上签字。至此,中国人民长达八年之久的全面抗日战争,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数千万同胞的血肉,全国人民的浴血奋战,终于迫使日本侵略者放下了他们罪恶的屠刀,举起了沾满鲜血的双手。

上海和全国各地一样,沉浸在抗战胜利的喜悦当中。人们欢呼雀跃,庆祝胜利。在这热烈的气氛当中,邵醉翁和邵村人尤其激动,感慨不已。被日本人压迫剥削的日子一去不返了,战战兢兢提心吊胆的时刻过去了,终于可以扬眉吐气、随心所欲地在自己喜欢的电影领域驰骋了,可以拍自己想拍的片子了,想至此,兄弟俩充满豪情。

不久,因战乱三年多失去联系的三弟邵山客和六弟邵逸夫,也发来电报,报告平安。邵醉翁三年多不曾放下的心,终于落在了胸腔里。兄弟四人都在这场战乱中躲过了一劫,他们决心要重兴家业。

兄弟四人商定,邵醉翁继续留在上海,经营“笑舞台”,并负责影片在上海的发行;邵村人仍回香港,恢复南洋电影公司,拍电影供应上海及南洋的戏院;邵山客和邵逸夫在南洋,恢复经营以前的院线。百废待兴,邵氏兄弟面临重新创业的艰辛。但强者从来不惧怕挑战,在战后自由的空气里,他们对未来充满信心。

日本投降后,1945年8月30日,英国军队重新开进香港,开始对香港实行殖民统治。虽然暂时没有回归祖国的怀抱,却在相对自由、民主的气氛当中,很快成长为全球重要的自由贸易港。这给在香港的邵村人提供了绝好的机会,正可放手一搏。

邵村人回到香港,首先把南洋片场恢复了起来。他在香港四处奔走,招兵买马,重整旗鼓,打算开始他的制片生涯。

但是,当他真正干起来的时候,才发现时隔四年,香港电影业已经换了天日。现在的香港电影,已不是南洋电影公司的天下了。无论是实力,还是技术,南洋公司都已经落到了其他影片商的后面。而邵氏兄弟联手之时,兄弟几人各有分工,自是无人敢与争锋,如今邵村人独自一人,并不具备导演、制片才能,一时间何去何从,邵村人陷入迷茫。

此时,中国电影技术正在进行第二次革命——彩色电影。

早期电影从默片到有声,完成了一次质的飞跃。第二次飞跃,就是从黑白到彩色。

事实上,早在有声片问世之前,就有电影工作者着手研究电影的色彩问题了。随着电影艺术的日臻成熟,色彩单调的黑白画面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观众的审美要求。

上世纪20年代,有人使用人工着色的方法,在胶片的画格上,一点一点涂色,试图改变银幕上只有黑白两色的格局。但是真实的世界色彩繁复而微妙,缤纷绚丽,这种人工着色的方法显然不能充分表现,获得满意的效果。

美国的华纳兄弟公司,曾开有声电影先河,拍摄出第一部有声片《爵士歌王》。这部影片为公司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使华纳的老板充分意识到技术的巨大魔力,于是不惜巨资,研究开发彩色电影,并在1933年,尝试用红色和蓝色,摄制了影片《蜡像陈列馆的秘密》,之后又用三色法摄制了改编于英国小说《名利场》的影片《浮华世界》。真正意义上的彩色电影,是1939年美国米高梅公司拍摄的《乱世佳人》,这以后,彩色电影方逐步普及。

战后的香港,经济发展极为迅速,电影业自然也随之繁荣,其制作规模和摄制品质都有了大的提高。同时,有大批上海电影人,因为香港的创作环境更为优良,纷纷南移香港,发展他们的电影事业。50年代,香港10年间共出品了2130部剧情影片,另有30部新闻纪录片,取代上海成了中国电影制作中心。

空前繁荣的市场也促进了技术的不断提高,彩色电影在香港迅速发展起来。开始,香港片商使用最原始的手法,给一些胶片涂上颜色,甚至在武打片里,直接用有颜色的卡通来表现剧中人的打斗过程。

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彩色电影,是京剧艺术片《生死恨》,由华艺影片公司拍摄。该片先用16毫米的彩色片摄制,再放成35毫米的影片。这部片子由于拍摄时的技术问题,导致色彩不稳定,色彩效果并不理想。但这是我国摄制的第一部彩色电影,《生死恨》填补了中国彩色片的空白。

面对电影的技术革命,邵村人更是无所适从。他回到香港重振旧业,仍然按战前的旧套路进行生产,显然已无市场,况他也不甘人后。为了适应市场需求,他曾试着拍制彩色电影,将“天一”当年的开山之作《立地成佛》用人工染色。后来取材“游艺大会”的一个片断,尝试过五彩片。但若拍摄出色彩丰富、影像逼真的彩色电影,他的公司无论是人力、财力,还是技术,都尚不具备这种实力。

就在邵村人徘徊观望之际,有一位故人递上名片,前来求见。

这个人是周剑云。

周剑云所在的明星公司,1937年毁于战火,演员和创作人员也都四散。周剑云没有离开,他留在了上海,并在1940年与人合资,开办了金星影片公司。周剑云果然不凡,在战乱中,纷飞的战火之下,硬是拍出了极富现实意义的影片《花溅泪》、《乱世风光》等,是当时上海电影中的上乘之作。

但战后,日本人走了,正可大展雄才拍摄优秀电影的时候,1945年9月,国民党政府却宣布要对电影加强控制,并提出了许多具体办法。周剑云无比失望和愤怒,于是说服了张石川、蒋伯英等一批优秀的编导人员,前来香港发展,并于1946年创办了大中华影片公司。由蒋伯英任董事长,张石川做导演,周剑云仍然从事发行。

昔日“明星”何等辉煌。而周剑云与张石川都曾是“明星”的主要负责人,在他们的号召之下,上海等地一批著名编导和演员,也加盟了“大中华”,如吴祖光、胡蝶、胡适等。但是,这些人对大中华究竟是在香港发展,还是回内地,一直举棋不定,争议不决。所以,“大中华”虽然兵强马壮,演、创人员阵容强大,却一直没有建设自己的片场。他们尚没有最后确定是否留在香港。

而当时,邵村人的南洋影片公司,有钻石山和九龙城两个片场。因为没有确定拍摄方向,两个片场暂时都闲置着。这正是周剑云前来拜访邵村人的原因。

当年在上海时候,周剑云曾组织其他五家电影公司,对“天一”进行“六合围剿”,是“天一”的死对头。但岁月淡去了一切恩怨情仇,尤其是经历过抗日战争之后,商场之间的那点争斗,已经算不得什么。二人相见,早无敌意。寒暄过后,周剑云道明来意:邀邵村人做大中华董事股东,条件是提供片场。

邵村人认真思考了一番。他想,南洋影片公司主要拍粤语片,市场在香港、南洋。而“大中华”主要拍国语片,影片主要销往内地,利益冲突虽然有,但不会太大。而现在自己的南洋影片公司尚未正常运行,两处片场都闲置,不如租给“大中华”换取些利益。况且邵村人很清楚,以“大中华”的实力,只要他们想在香港发展,片场问题绝不可能成为障碍,自己以片场换取成为“大中华”的股东之一,反而主动。

想至此,邵村人爽快地答应了周剑云。之后的日子里,“大中华”在南洋公司的片场先后拍摄了34部国语片和9部粤语片。较优秀的有《芦花翻白燕子飞》、《风雪夜归人》等。但无论是质量还是反响,都远不能与同时期的上海影片相比。

“大中华”在香港,因为大批优秀人才返回内地,很快就风光不再。周剑云本人撑到1949年,宣布息影。而“大中华”在香港影界龙头老大的位置,事实上只维持了一年。

接替“大中华”老大位置的,是永华影片公司。

永华影片公司的创始人是李祖永和张善琨。

张善琨日伪期间曾在上海组织“中联电影公司”,为日本人所用,被骂为汉奸电影头子。抗战胜利后,张善琨心中恐惧,逃往海外。但久居海外,自然苦闷。张善琨一直关注国内动态,发现当时在“中联”工作过的演职人员并没有受到管制,他的心思也开始活动。张善琨是个有能力的人,他想在电影业再干一番事业出来,而在国外,显然不可能实现他的想法。

张善琨当时实在并非自愿为日本人效力,所以一直认为把他定为汉奸属于冤枉。但尽管如此,他仍不敢回国。思前想后,他觉得香港可以作为他干一番事业的好地方,英殖民地的气氛相对宽松。但他并未敢马上行动,办电影公司需要雄厚的资金,他还需要一个强有力的背景,以为他遮风挡雨避免当局的清算,而这些条件,他暂时都不具备。

就在这时,他认识了李祖永。

李祖永门第显赫。父亲李屑清曾是前清北京造币厂的厂长,母亲年轻时与西太后慈禧颇有交情。李祖永本人就读于天津南开大学,与周恩来、叶恭绰是同学。毕业后去美国边姆赫斯特大学人文学院深造,回国后在大学校园里做过教授,之后又主持上海大业印刷公司,给国民党政府印钞票。抗日战争期间,和“蒋、宋、孔、陈”四大家族过从甚密,做过军火和黄金生意。

1946年,李祖永从美国回国,途经香港,下榻香港的顶级宾馆半岛大酒店。当时张善琨也在香港,闻讯急忙赶去拜访。俩人一拍即合,李祖永当即答应出资,与张善琨合办电影公司。由李祖永任董事长,张善坤说他不便公然露面,宜隐在幕后,故总经理一职仍由李祖永兼任,张善琨只挂艺术总监与制片主任之名。

针对张善琨的惴惴不安,唯恐当局清算他在日伪时期的罪恶,李祖永安慰他说:“你真被抓进监狱,我叫监狱长今晚放人,他不敢等到第二天。”

对此张善琨深信不疑。他知道李祖永与国民党要员关系甚好,这也正是他找李祖永做靠山的原因。

于是1947年,“永华影业公司”的招牌挂了起来。其中“永”字取自李祖永的名字,“华”字则取自当年张善琨创办的“新华影业公司”。挂牌当天,香港影坛的知名人士全被请去,邵村人置身其中,尚想,永华公司也没片场,也许会找到自己,租用他这个香港规模最大的拍摄基地。

不料李祖永财大气粗,又有后台,经当时的港督葛量洪批准,很快就在九龙购得一块地皮,建立了中国电影界有史以来最大的两个摄影棚,并购置了整套进口的摄影、录音、照明等设备。令昔日片场老大邵村人不禁咋舌,自叹弗如。

这般大手笔,自然就方便网罗人才。加上他们不惜重金,一时旗下有吴祖光、程步高、李萍倩、柯灵、姚克等著名导演,有舒适、陶金、王元龙、周璇、白杨、舒绣文、唐若青等著名演员,以及著名摄影师余省三等人。

强大的编、导、演阵容,雄厚的资金力量,让永华公司信心十足地高擎起“大制作”的旗帜,宣称专拍“巨片”。他们果不食言,于1948年推出第一部开山之作《国魂》。这部电影号称投资百万,由吴祖光根据舞台剧《正气歌》改编,卜万仓导演。同年又投拍另一部巨片《清宫秘史》,耗资四十万港元,由姚克编剧,朱石麟执导,演员有舒绣文、周璇、舒适、唐若青等大牌明星。这两部巨片拍摄于新中国成立前,因为时间上的不凑巧,以及选材的不妥,后来招致了众多非议。但在当时,永华公司却因此奠定了其香港影坛霸主的地位。《清宫秘史》在瑞士洛迦诺举办的“洛迦诺国际电影节”中入选,并在欧美和中东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公映,反响颇不俗。后来,永华公司拍摄的影片《火葬》,在巴拿马国际电影节获奖,一举打进南美市场,成为香港首家赢得国际声誉的电影公司。

面对永华公司的强大阵势,本就没有找准方向的邵村人急忙对自己公司的拍片计划叫停,他说:“我们竞争不过人家,还是不要以卵击石。南洋影片公司暂且仍与大中华公司一起,走合作拍片的道路。”

但是,发行始终都是永华公司致命的弱点。无论内地,还是香港、南洋,他们都没有建立自己的院线。没有院线的制片商很吃亏,受控于他人,片子必须要好,要能保证票房,才能被院线商所接受。假如一部片子不被院线商看好,片商很可能血本无归。不像拥有院线的公司,不管好坏,都可在自己的影院放映,区别仅仅是赚多赚少。

但院线商与制片商评价影片好坏的标准,往往不同。所以虽然后来永华公司又拍了《春风秋雨》、《翠翠》、《玫瑰玫瑰我爱你》等一系列高质量影片,因院线商不认可,认为没有票房,都拒绝放映,或者在放映宣传上不予配合,使得曾经雄霸一方的“永华”,渐渐显出颓败之势。

与此同时,《清宫秘史》在北京公映期间,突然被叫停。之后全国所有影院接到通知:禁映《清宫秘史》,并在全国范围内对《清宫秘史》进行大清算、大围剿、大批判。

直到几十年后,才揭秘《清宫秘史》受批,源自党内的路线斗争。但当时李祖永和张善琨自然不知道内幕,认为封杀《清宫秘史》完全是冲着他们来的。有一点他们很明白,那就是“永华”的影片,自此不可能再进入内地市场。而他们主拍国语片,主要目标正是内地观众。

种种意外和变故,令永华公司一蹶不振,再没崛起。

当大公司当前,邵村人自认没有竞争实力,因而止步不前;当“大中华”和“永华”辉煌不再,邵村人又似乎从他们身上,看到了自己公司的命运,依然束手束脚,迟疑不决。

1948年,“大中华”败下阵来,邵村人即与“大中华”脱离了关系,收回自己的片场,并改名为“邵氏父子公司”,英文名Show Sons,简称SS。但这时候的邵村人,已经失去了当初无所顾忌勇往直前的魄力,他看到以“巨制”为旗帜的“永华”公司的败落,就努力控制成本。邵村人原本在邵醉翁时期就一直负责公司财务,习惯精打细算,节衣缩食。他的邵氏父子公司很少添置演出服装,伙食也多是粗茶淡饭。虽然这样节省了成本,拍摄影片很少超出预算,但拍出来的片子,未免不够恢弘大气。加上他拍片的观念和手法比较保守,长此以往,渐渐失去了市场竞争力。

这时在南洋的邵山客和邵逸夫的发行业务,也重新恢复了运行,公司名为“邵氏兄弟公司”,英文名Show Brothers,简称SB。南洋仍然是邵氏父子公司最大的市场,所不同的是,如今“兄弟公司”需要影片,要向“父子公司”去买,账目分得很清楚。这时他们之间的关系已经不是当初的家族大锅饭,而变成了两个公司之间的合作关系。除了“父子公司”的影片,“兄弟公司”若还需要其他影片,则由邵村人的公司买来样片复制成拷贝,再加上百分之二十的佣金,卖给“兄弟公司”。而为了保证“父子公司”的利益,“兄弟公司”不得向其他公司购买影片。

邵氏兄弟的电影事业,至此走出了家庭式运作模式,两个公司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合。这种产销联合一体的经营,具备其他公司无法比拟的优势。

但是,如此优良的运作机制,仍不足以让邵村人敢于放手大干。邵氏父子公司的电影事业每况愈下。他们1953年拍了10部电影,到1954年仅拍了5部,且票房成绩都不是很好。

市场是残酷的,不会永远给谁留有位置。商场中的规则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邵村人尚在观望,又有两家实力雄厚的公司在香港挂牌亮相。其中之一是南洋巨富陆运涛创办的“电懋公司”,财力雄厚,不惜重金网罗人才,大量制作影片,一时成为香港影坛新贵。另一家是香港“左派”势力所接管的“长城影片公司”,发展迅速,广有市场。邵村人的父子公司在两家大公司的夹攻之下,步履维艰,渐渐在香港影业呈现出颓败之势。

而当时在内地,西片、当代港片,都被禁映。香港影坛除了左派背景的电影公司,都失去了在内地的庞大市场。广东的进步制片人吴楚帆针对粤语片粗制滥造、内容庸俗的通病,联合其他港粤电影人发表宣言:尽一己之责,期对国家民族有所贡献,不负社会之期望,停止摄制违背国家民族利益、危害社会、毒化人心的影片,不再负己负人。

此即所谓当时的“电影清洁运动”。

邵氏公司曾是最大的粤语片生产商,邵村人觉得舆论隐隐都在指向他们,而“电影清洁运动”几乎就是针对他们而来。邵村人为此格外担忧。此时的邵村人已经没有了当年的锐气,变得异常谨慎,他眼见得大陆形势激变,香港影坛动荡不安,实在把握不准形势将如何发展,因而畏首畏尾,不敢轻易动作,公司的发展也愈缓慢,邵氏影业开始萎缩。

既是辉煌难再,邵村人心生退意。他认为香港不过弹丸之地,电影公司的招牌却如林而立,形势也对己不利,于是不想再参与电影界的角逐,而是另作他图。

一开始,他还是在较为熟悉的电影领域发展,放弃了制片事业,转而经营戏院业务。1949年,他以45万港元的价格买下了香港一家戏院,接下来一发不可收,开始大量收购香港戏院,放映进入香港的西片。1950年以后,除经营戏院,邵村人又涉足地产业以及其他物业。他在香港麻油地建起了“麻油地戏院”和“豪华戏院”,又在弥敦道的旺地兴建了一座二十多层的“邵氏大厦”。这座大厦后来转手卖出,卖到了上亿元的价钱。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邵村人的优势,在此显现出来。虽然最终在制片业败下阵来,却在地产、物业方面大有收获。

我们再看远在南洋的邵山客、邵逸夫兄弟。

邵逸夫此时已人到中年。对于一个成就大业的人来说,这个成熟的年龄正是干事业的黄金时期。邵逸夫决心要把战争带来的损失夺回来,重振邵氏影业的雄风。

战后,东南亚地区的文化、经济都在飞速发展。邵逸夫意识到,自己原有的器材、设备,已经落伍。他曾经去过美国,那一次的美国之行令他心胸、眼界大开,受益终生。他与三哥商量,决定再去美国,购置先进器材。

邵逸夫第二次远涉重洋,不仅去了美国,还去了欧洲、澳大利亚。当然不仅仅是购买先进设备,还要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像第一次一样,这一次的万里之行,使邵逸夫大长见识,美国及欧洲国家的先进程度,令他惊叹不已。他一路走,一边在心中勾画着邵氏兄弟公司的宏伟蓝图。

回到新加坡,邵逸夫与邵山客一起,逐一实现他的构想。他们调整了经营方式,加大了经营力度,兄弟俩在南洋的事业气象日新,突飞猛进,很快就恢复了战前规模,进而更胜一筹。1956年,邵氏兄弟公司在新加坡创立30周年,此时他们在新、马、泰、越南、爪哇等地,已拥有一百多家影院,十多处大型游乐场。至此,邵氏兄弟公司已成为世界上实力最强的影业集团之一,在亚洲电影业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后来更是一发不可收,他们展开了一个庞大的扩张计划:“每月一院”。到处寻找合适的地点,创办自己的影剧院。如此不到一年时间,他们的影院就发展到130多家。

当年,邵山客独自漂洋过海,闯荡南洋,经历了天灾、人祸、战乱,终于发展壮大,每念及此,邵逸夫都不禁感慨,也颇为自豪。能有这般成就,诚是兄弟俩奋力拼搏的结果,但邵逸夫知道,很大的因素,也取决于他对电影的痴情。他实在太热爱电影了,惟其热爱,才没有任何困难能阻止他,令邵氏兄弟电影事业一路坎坷走到如今。

也正是这份痴情,让他对二哥将要退出香港电影业、将邵氏电影事业在香港拱手让人的做法,焦急不已。

邵逸夫多次给在香港的二哥写信,劝他重振雄风。他委婉地说:“我们拥有南洋最大的院线,每年都要从香港购进大量的片子,怎么你们的影片反倒越拍越少了呢?”

邵村人总是告诉他,再等等,形势不稳。或者说,竞争激烈,不宜轻举妄动。

邵逸夫给他打气:“他们拍他们的,咱们拍咱们的。咱们仍然拍粤语片,不和他们争夺国内市场就是。守住香港和南洋,照样可以赚得不俗利润。”

但邵村人对左派电影人心存畏惧,认为他们有国家做强大后盾,不敢与之较量。邵逸夫对此深不以为然,他告诉二哥,左派电影人士曾经找到他,要求在邵氏兄弟的南洋院线放映他们的粤语片。邵逸夫以此证明,左派也好,右派也罢,各有优劣,完全可以共同依存,不存在谁会吃掉谁的问题。但邵村人总心有余悸,不为所动。每一次兄弟间的讨论,都无果而终,邵逸夫深感失望。

不仅仅是邵逸夫,电影,对于邵氏所有兄弟,都是一个情结。当初老大邵醉翁放弃其他产业,专注电影,其他兄弟更是从最初就在电影行业中摸爬滚打,他们对电影倾注了太多的情感和心血,也积累了太多经验,靠电影创造过辉煌。所以,对于邵村人的做法,邵氏诸兄弟都有看法。只是邵醉翁早已宣称退隐江湖,不再过问弟弟们的事业,所以对此不置一词。不过看得出来,他每过香港,从不去二弟的影院,对他的经营也不予过问;而到了南洋,却必去三弟、六弟的院线走走,新片更是场场不落。其间喜恶,已不言自明。

邵山客自然也不满二哥在香港的作为,但没有邵逸夫表现得激烈。他作为南洋兄弟公司的董事长,要执掌自己的基业,无暇过多干涉。

面对江河日下的邵氏香港公司,最为焦急的是邵逸夫。他数番用书信、电报的形式,力劝二哥不要放弃,抖擞精神重整河山。但邵村人对电影似乎已全无留恋,执意要经营房地产,而任制片业务自生自灭。

面对这种状况,邵逸夫焦虑之余,开始考虑对策。他决不能让邵氏家族在香港的电影事业就此没落。他想,自己跟着三哥在南洋干了这么多年,虽然成就了一番事业,也练就了一身本事,但说到底,南洋兄弟公司是三哥的产业,邵山客才是公司掌门人,而自己,似乎还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事业。眼下二哥要放弃在香港的业务,那自己是不是可以接手呢?

邵逸夫去找三哥商量。邵山客沉吟着,久久不语。对邵氏香港电影事业的衰落,邵山客也一样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相信六弟的能力,知道由他去香港执掌大局,很有可能力挽狂澜,将香港电影公司从低谷中拯救出来。但是,邵山客作为兄长,想得自然要多一些。他经历过创业的艰难,也受到过别人的排挤欺压,所以对二哥的处境与做法,他是能够理解的。如今六弟贸然前去,要将二哥经营多年的事业接过来,二哥将作何感想?

邵山客迟疑半晌,终于说:“老六,你暂且等一等,咱们给二哥写封信,听听他的想法。”

不久,邵村人回信了。他在信中陈述了自己目前的艰难处境,表示在电影业已完全无心再战,希望他们兄弟当中能有一个人来香港,接替他主持大局,使邵氏兄弟的电影事业不致在香港没落。

这与邵逸夫的想法不谋而合。他踌躇满志,再图霸业。就这样,1957年的初秋,邵逸夫与三哥作别,离开奋斗了将近三十年的新加坡,登船赴港。

这一年,邵逸夫50岁。

同类推荐
  • 包玉刚:我的爸爸

    包玉刚:我的爸爸

    这是一本女儿写爸爸的书,字字感人动情:不仅让在“天堂的爸爸”安心,也使读者看到这位世界船王的内心世界。包玉刚是首位登上世界船王宝座的华人,辉煌成就的背后,是其自强不息、好学不倦的精神,是以家国为重、无视个人享乐的勤奁天性。身为包玉刚的长女,包陪庆时刻面对船王爸爸的严格要求和训勉但亦得到了非常可贵的栽培教育。女儿笔下.这位外严内慈的好爸爸.—生低调、实干、高效率,不仅是叱诧风云、举世瞩目的企业家,也是以诚待人、轻重分明的和平使者,对平衡上世纪的国际风云、使香港顺利回归,暗里著力良多不愧是包拯包大人之后。
  • 诺贝尔奖作家传略

    诺贝尔奖作家传略

    本书以诺贝尔文学奖自1901年设立直至2012年109位获奖作家为对象,由相关研究专家撰述他们的生平小传,并酌情辑收部分作家的著作年表或生平大事年表、访问记、演讲等,以求较为全面地展示这些伟大作家的人生轨迹及著作风貌。各篇传记的作者均系翻译、研究名家,文字简明扼要,评论深中肯綮,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
  • 井冈英豪

    井冈英豪

    为了弘扬伟大的井冈山精神,继承井冈山的优良革命传统,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将革命先烈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使广大青年特别是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组织编写了本书。本书中记写的英烈,是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的优秀代表,他们多数是共青团员,他们的事迹生动而又壮烈。本书的出版,不仅能充实井冈山斗争历史读物的内容,而且成为广大青年特别是广大学生的一份精神食粮。
  • 远牧昆仑:盛彤笙院士纪实

    远牧昆仑:盛彤笙院士纪实

    本书记述了盛彤笙院士的生平事迹。内容涉及家世渊源、求学之路、执教生涯、建业西北、广揽英才、筚路蓝缕、教育大家、鼎盛时光、科学巨子、落难之后、战略构想、晚年岁月等。
  • 深入非洲三万里:李文斯顿传

    深入非洲三万里:李文斯顿传

    150年前,李文斯顿深入非洲这块被称为蛮荒之地的“黑暗大陆”,面对异教文化、从林猛兽的强势围攻,李文斯顿满怀敬畏、热忱与信心。透过作者的生花妙笔,其千辛万苦、九死一生的探险奇遇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读之兴味盎然不忍释手。除了险象丛生的惊奇之旅外,非洲的山川河流之美,动物植物之奇,风土人情之最,莫不跃然纸上,作者娓娓道来,令人感动莫名。本书配有多幅珍贵的图片、插画与地图,更助人享受身临其境的阅读印象。
热门推荐
  • 一个女人的江湖

    一个女人的江湖

    作品追溯一名女子和高中时期的四个伙伴曾经的那段叛逆而激烈、最终走向逃亡与妥协的别样青春,层层悬念逐层拨开,故事始末抽丝剥茧:黑帮人物与中国新闻记者之间发生的这段美仑美奂、凄美决绝的爱情故事,不仅是无法释怀的青春记忆,更是对人性的剖白和解析,看似潇洒,却分外苦涩……值得一提的是,本文作者的语言颇有风格,故事自我,情感独立,不管是情爱描写还是生活片段,嘻笑怒骂信笔拈来,议人议事老到深藏。
  • [当代]学习理论流派发展与教育论著选读

    [当代]学习理论流派发展与教育论著选读

    教师职业化、专业化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共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之一。教师职业素质素养达到基本要求和提高, 是当前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急迫要求。为此, 我们组织相关专家重新系统地、较完整地遍选、编译、评注了这套适合中小学教师职业阅读的《中外教育名家名作精读丛书》
  • 改变世界的101个发明

    改变世界的101个发明

    本书精心挑选了最具有代表性的101项古今中外的发明成果,内容涉及天文、地理、生活、交通等各方各面,并详尽地讲述了每项发明辗转曲折的由来、艰辛的发展历程,为青少年读者展现更为广阔的认知视野和想象空间,让其从每一项发明中感受前人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以激励青少年读者学习不畏艰难、锲而不舍的创造精神。
  • 穿越之锦夜长风

    穿越之锦夜长风

    呆萌现代女,坠落古代天牢。靠智慧,搭救美男囚犯;凭口才,巧战双面太监。青楼脱险,接连离奇遭遇;皇宫遇故,数次险象环生。一路坎坷,她何以保命?两份真情,她怎样抉择?本文已出版,出版名为《彼岸千缘》为新文揽人气,敬请关注清清的新文《穿越之缠丝为蛊》————感谢阅文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
  • 原来大神暗恋我

    原来大神暗恋我

    当某小白第一次遇到某大神的时候便一发不可收拾的迷恋上了此大神。第二次大神竟然说要带她做任务带她升级!她到底是走了什么运?难道是大神早就暗恋她了么?还是什么阴谋诡计……
  • 重生掌控者

    重生掌控者

    他本是道门祖师爷!却被道门遗弃了!他本是世间最强者!却因为千载沉睡修为散尽!.........终有一天,他被提名2086最具影响力人物的时候。人们开始渐渐关注起他。他喜欢在树下行走,记者问他为什么。他答道;“我在寻找强大的阴灵。”他喜欢在墓地行走,扫墓人问他为什么。他答道;“我在寻找够强的躯壳。”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等着吧。终有一天,你们会知道的。”当那一天来临,人类即将灭绝。华夏国岸,他带领着一群重生者捍卫地球!保护人类最后一丝香火!你想知道他是谁?那请点开本文。书友群;343633618
  • 高调CEO的无情冷妻

    高调CEO的无情冷妻

    “爱你……就像呼吸……叫我怎么……怎么停下来。”看着眼前的虚无,撑着冰冷的窗户一字一句说的艰难。眼泪从她绝美惊艳的眼里落下来,她时常一个人在回忆,回忆曾经与他的一切美好,她总是努力的想要记住爱人的脸,可是她看不见了,即使拼命的想要记住,还是觉得他的样子模糊。她的痛苦和无奈已经无法用语言来表达了,睁大了什么也看不见的双眼,默默地等待,或许他永远都不会再来了,原来她伤他是这样的深。她在等待死亡,等待解脱,等待他回心转意,等待她所期待的一切一切;而他像生命里从来没有出现过她的影子一样,将她遗忘在角落。只是他们总是不记得那一份沉重的爱是需要彼此来唤醒的,他们的生命里已经不容许任何的错过。
  • 妖怪都市生活录

    妖怪都市生活录

    跟随不靠谱老爹前往异国,李凌被咬变成妖怪。四年间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变化,原来妖怪也能琴棋书画精通。四年后回国,一个身份已经完全不一样东方少年,将要演绎一场怎样风云变幻。——唔,忘了说了,我现在可是黑暗议会吸血鬼部议员之一哦!好吧,这就是一个东方的少年,变成吸血鬼后,玩转地球的故事……
  • 异世成龙记

    异世成龙记

    讲述着一个武林人士意外的穿越到异世,把自己的儿子逐渐培养成绝世高手的过程。可是作为儿子的他,又是如何摆脱父亲的操纵,用自己的方式成长呢?且待看他在异世魔幻般的大陆上,是如何成长为一条翱翔九天的龙!书友群:90937114,14926322,14927629
  • Hell Fer Sartain

    Hell Fer Sartain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