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157500000029

第29章  邵氏影城竣工

1964年,对于邵逸夫来说,是大悲大喜的一年。在经历了诸多大事之后,这一年的年底,又一件大事完成:清水湾邵氏影城历时七年,耗资无数,终于竣工了。

1957年,邵逸夫刚刚从南洋来到香港,就从二哥邵村人手里买下了清水湾的这块地皮。在当时普遍低成本、小制作、粗制作的电影市场里,可谓大手笔。邵逸夫清楚,若想发展壮大,就必须有自己的基地。所以,他要建一座配套完整的拍摄场地。

但是,当初邵逸夫从邵村人手里买下的,其实是一座荒山。邵逸夫有言:在这座山上向四周开枪射击,都不会击中任何人。可见其荒凉。邵逸夫买下这块地之后,第一步就是将山头削平了60英尺,化高山为平地。只这一动作,就足见其气魄之大。

之后的七年,邵逸夫一边拍片,一边兴建影城。这是个巨大的工程,是邵逸夫心中的“东方好莱坞”,他不断地完善并扩大规模,七年过去,这个浩大的“制梦工厂”,终于完工,矗立在香港清水湾海滨。

邵氏影城一经建成,香港所有的片场便相形见绌。所有这些影城加在一起,也不能与清水湾影城相比。

邵氏影城占地100万平方英尺,设施齐全,是亚洲最大的摄影场。在这里,除了现代化的大型室内摄影棚、设施先进而又齐全的彩色中心,功能完备的办公大楼、印刷厂、明星楼、员工宿舍、食堂、化妆间、服装间、布景间等设施外,还有一家“迷你银行”,其完整、齐全程度,完全就是一个独立的小社会。拍摄一部电影,除了所用的胶片是柯达牌,需要进口之外,邵氏公司可以不离开影城一步,就制作出完整的电影来。在这里生活,更是非常方便。

这一时期,邵逸夫旗下有大约1500多名员工,特约演员无数,还有100多匹参加演出用的马。影城还有10万余件道具,94组高13英尺高的衣柜,几十套为古装片拍摄特意购进的价值几万港币一套的龙袍,数不清的古董、字画、陶瓷、红木家具等。这里还有依山傍水、依地而建的五条永久性仿古街道,为“唐街”、“宋街”等,街道上有几十家店铺,上百块各种招牌字号,有亭台楼阁等古今中外各种建筑,总之,漫步影城,会令人眼花缭乱,叹为观止。

邵氏员工曾为影城总结出三大优点:空气清新,饭菜便宜,出粮(发薪)准时。

这三点,归根到底,都是对邵氏公司实力的肯定。只有实力雄厚、制度严谨、运作正规的公司,才能做到以上三点。

“空气清新”自然是指自然环境。事实上,影城内的环境也非常好。这里一年四季花木繁盛,雇佣了工人定期来修剪、除草,使得影城内的花草蓊蓊郁郁,整齐漂亮。此外,影城内还保留了永久性人工外景,成为邵氏影城的一大特色。

比如,拍摄《梁山伯与祝英台》时,搭建的杭州书馆、十里长亭、马府宅第等,皆是小桥流水,一派江南风光。而在拍摄《保镖》一片时,斥巨资搭了一个巨塔,造了几座假山。拍《新独臂刀》的时候,又在假山里搭了一座长达百余尺的水泥铁架桥。这些景致,在拍摄其他影片时,适当加减裁夺,但基本旧貌不变。几番改造,各具韵味,这些建筑,既是布景,也是一个风景点。在诗情画意的自然风景中,汇古融今,好似建筑风格的“大观园”。

1964年,先是陆运涛飞机失事,遇难身亡。接着清水湾邵氏影城竣工,这两件事,成全邵逸夫坐上了香港影业霸主的宝座。陆运涛逝世之后,大小电影公司虽仍然遍地开花,但邵逸夫已经不放在眼里。那些公司普遍平庸,没有市场竞争力。

而邵氏影城的竣工,使邵逸夫的事业如虎添翼。影城作为亚洲最大的摄影场,是邵逸夫电影事业的强大基业,是他事业不可缺少的部分,他以此为根基,可以大展宏图,更上层楼。有了如此规模的影城,邵氏公司每年可拍40多部电影来供应市场。可以说,邵逸夫的事业,已经开始进入黄金时代。

邵逸夫曾经说过:我喜欢不停地工作,工作是我的嗜好。我永不会退休。成功之道在于努力苦干,并要对自己的工作有兴趣,运气只是其次。我深深体会到拍电影是很大的刺激,它能带给我无穷的乐趣,这正是我努力工作的动力。

邵氏影城的竣工,使邵逸夫的电影事业有了物质支撑,他以此作为起点,开始了更高的追求。这一年,邵逸夫已经57岁,已是年近花甲之人,但他表现出来的旺盛精力和对事业的投入程度,令许多年轻人都自叹不如。

邵逸夫每天工作时间在16个小时以上。1966年,一位外国记者观察、采访邵逸夫的生活后,在报道中写到了邵逸夫的作息时间,态度非常客观。文章发表在1966年11月14日的美国《生活》杂志上,关于邵逸夫的作息时间,它作了如下交代:

邵逸夫每天早晨6点钟便起床,早餐吃得很少,通常是进些面类,或饮些茶,然后打太极拳,接着沐浴更衣,读一两部剧本后,就坐劳斯莱斯直驱邵氏影城。

在九龙清水湾道转一转,大概五分钟就可以到达影城,那时大概只是早上八点钟。接着巡视各摄影场到大约九点十五分,然后他整个早上的时间,便用来看电影,包括对手拍的电影,以及昨天刚刚拍好的样片。如果还有时间的话,他就读剧本,一直到中午。

担任制片经理的邹文怀说,他的老板邵逸夫,时常向编剧提意见,也常常向导演和演员们提示,如何把一部戏拍得更好和更生动。

邵逸夫通常回住宅吃午餐,午餐时间很短,然后一定午睡半个小时左右。醒来再回到办公室,一直工作到黄昏。除星期日外,他的工作表都是周而复始,坐镇办公室。遇到星期例假时,他会看别人拍的影片。下午才到上海澡堂休息,借以调剂一周来的紧张,松驰一下神经。

虽然外国记者的采访因为时间和地域关系,未免以偏概全,但这一段记录,基本上就是邵逸夫在香港时的日常生活内容。在常人看来,这种单调的生活定会令人发狂,但邵逸夫几十年如一日,却乐此不疲。他说,我天生喜欢看电影。但是,常人称喜欢看电影,是为了休闲、享受、消遣,可以带着欣赏的眼光、放松的心情,选择自己喜爱的片子。而一旦看电影成为工作,则要聚精会神、带着专业和挑剔的眼光,丝毫不敢松懈。如此这般每天看若干部影片,恐怕任谁也会厌烦。但邵逸夫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天至少要看两三部电影,最高记录是一天看9部。

邵氏影城里,有一间试片室,试片室最后一排靠右边的角落里,有一张舒适的沙发,沙发旁边是一张小桌子和一盏台灯,这就是邵逸夫的“专座”,他每天要在这里坐上几个甚至十几个小时。在这张沙发上看了多少电影,恐怕连邵逸夫本人也无法说清。沙发旁的小桌子上,总有一个摊开的本子,邵逸夫边看边记,影片放映完毕,他就把导演、场记等叫到身边,拿着小本子,将自己对这部影片的意见、感想同大家交流。邵逸夫许多创意,雏形都来自这个小本子。

试片室里放映影片的工作人员分为两拨,轮流工作,以保证按照邵逸夫的要求,能够从早到晚随时开机。他们要准备多部片子,以备老板要看哪一部,就放映哪一部。

远道的朋友来了,邵逸夫有一个保留款待项目:由自己亲自陪同,到试片室去看电影。这怕是邵逸夫招待朋友的独家礼仪。

有人说,邵逸夫是看电影最多的中国人,这话大约不算夸张。能够如此坚持,只能说,电影对于邵逸夫而言,已不单单是赚钱的工具,而是一种毕生追求的事业。他什么片子都看,国语片、锡兰片、日本片、西班牙片、印度片、意大利片、德国片、法国片、墨西哥片,一律找来研究。自己公司出品的各路影片,成功的,失败的,邵逸夫也必要亲自观看。他要通过观看这些影片,了解影业行情,研究其他公司的优劣所在,揣摩观众的口味,并发现新的选题。

这就要求邵逸夫在看电影时,要全神贯注,不能放过每一个镜头和每一个细微的表达。他之看电影,与消遣无关,是非常劳累的工作。他每天的工作时间与强度,都是常人无法负荷的。除了自己看,他还要引领员工把握电影行业的趋势与走向,观摩并借鉴他人影片中的经验。例如邵氏公司打算创制新武侠片的时候,邵逸夫就经常放意大利黑帮片、日本剑侠片和美国007影片给员工看,以让员工们了解其中的玄妙。如此看来,邵逸夫说“天生喜欢看电影”,其实并不是由于对电影本身的痴迷,而是出于对事业的执著和投入。可以说,没有这种执著和投入,就不会有他的电影王国。

此时的邵逸夫在事业上渐入佳境。“电懋”衰落之后,市场上能与其争锋的电影公司几乎没有。左派机构普遍拥有较强的制片实力,但由于政治与体制的原因,他们不能自由施展,在观众当中丧失了地位。

但是,左派机构虽然受政治性指令的束缚,但由于身处市场化的香港影坛,尽量向市场靠拢,其中也不乏佳作,如由夏梦主演的越剧电影《三看御妹刘金定》、《金枝玉叶》等,都有不俗的票房成绩。《碧玉簪》的票房收入高达35万,凤凰的《金鹰》更成为第一部票房超过百万的内地影片。

这一成绩令一向看重票房的邵逸夫深为震惊。但是他并没感到压力,因为大部分左派影片,都说教意味浓厚,严重脱离市场。

正这时,内地形势大变,发动了文化大革命。但对于香港方面,中国政府表示“维持现状”,不会改变香港现行制度和历史遗留的归属问题。在这种大的政治背景下,左派电影公司上受到港英当局镇压,下失去香港市民支持,在香港处于一种非常艰难的境地。而当时的内地市场几乎完全封闭,除了八个样板戏及极少数革命电影,其他电影根本进入不了内地市场,因此左派电影机构进入了沉寂时期。

左派电影的衰落,使邵逸夫香港影坛霸主的地位更加牢不可摧。随着左派电影的被否定,其机构中许多人员改投中立电影机构。而他们最理想的去处,自然是规模、实力均为一流的邵氏。

有人劝邵逸夫:当初高薪请他们过档,他们不肯来。现在走投无路,岂不是把邵氏当饭庄?但邵逸夫并不因为这些而拒绝他们的加入,仍然将其揽至旗下。

栽得梧桐树,凤凰自然来。邵氏声名赫赫,再不愁招揽不到人才。此时的邵氏公司,进入了鼎盛时期,旗下人才无数。同时,邵逸夫自己培养的人才也都已成长起来。他的南国电影培训班,已经培养出大批的人才,成为香港电影界中坚和骨干力量。自然而然,这些人也都聚在邵氏门下,此时邵氏的演员增至130多名。虽然林黛辞世,乐蒂跳槽,但还有凌波、李丽华、李菁、郑佩佩、姜大卫等一系列明星。导演阵容也很强大,虽然李翰祥离开了,但还有岳枫、陶秦、高立、胡金铨、张彻、罗臻、吴家骧等人。邵氏影城内明星如云,灿若星河,新秀宿将,济济一堂。

事业处于巅峰期的邵逸夫,经过商场风云、人世沧桑,正渐渐练就了博大的胸襟和开阔的气度。他越来越体会到,若真正想把事业做大,单独依靠个人的勤奋是远远不够的,除了个人要有头脑,更要有心胸,要有容人的雅量。只有集众人之智慧,事业才能发展壮大。

导演张彻的回忆录中记述了这样一件事:“一天,我在棚里拍戏,有人告诉我,王羽嫌伙食不好砸餐厅。我走出厂棚门,那里远远就可以看到餐厅。当时正见邵逸夫从餐厅门外经过,里面打闹声一片,但他徐步而过,充耳不闻。”

回忆录中所提王羽,是邵氏旗下一名演员。最初是邵氏南国实验剧团的一位学员,后被张彻起用,让他主演了《独臂刀》,因而一举成名,在武侠片热的时代,成为红极一时的大牌明星。大约人一走红脾气也随之变大,加上王羽本就有几分江湖气,性格豪爽,但自命不凡,脾气暴躁,常常闹事,在香港娱乐圈爱打架是出了名的,经常有媒体报道王羽与人打架的花边新闻。这一次,居然在老板面前,在公司食堂与人起了争执。

令人不得不佩服的,是邵逸夫。他居然能“徐步而过,目不斜视,充耳不闻”,这是何等境界、何等心胸。按照人之常情,作为公司老板,对本公司员工之间的争端,会本能地关注并干预,但邵逸夫就能够做到充耳不闻,这确是成大事者才有的胸怀。

另一次,还是王羽。作为演员的王羽突然心血来潮,要做导演。他去跟邵逸夫说,邵逸夫自然不能答应。王羽根本没有导过戏,而拍一部电影,需要找演员、搭布景、配服装、占影棚,以及大量的胶片消耗,不是可以当成游戏来玩的。但王羽以“罢戏”为要挟,表示若不答应他,他就放弃正在扮演的角色。邵逸夫无奈,只好答应他,但有个要求,让邹文怀亲自监视他执导影片,以免他完全不懂,做出出格行为。但王羽连这一点也不肯答应,商谈没有结果,他赌气离开了片场,玩起了失踪。

双方僵持数日,最后还是邵逸夫屈服,主动答应王羽,可以单独执导,不再监视他了。此诚然出于对片子的考虑,但邵氏人才无数,并不真的多么惧怕某一个演员耍脾气。邵逸夫以老板之尊,主动放下身段讲和,只能说他有容人之量。

王羽做导演一事,最终还是不了了之。本来双方都已谈妥,准备签约,王羽却突然不辞而别,离开了邵氏。在这件事里,受到舆论谴责的是王羽,邵逸夫自始至终,表现得都非常宽容。

办公司,总有些人员来来去去。对于那些因各种原因离开的人,邵逸夫也并不予以计较。如果他们愿意再度合作,甚至重返邵氏,邵逸夫都敞开大门欢迎,并且用人不疑,不控制不考验,一律委以重任。即使如李翰祥,离开时曾经闹得沸沸扬扬,险些对簿公堂,后来重回邵氏,邵逸夫仍然以诚相待,以礼相加。

导演张彻离开邵氏,去台湾自立了“长弓电影公司”,但他在清水湾影城内的宿舍,一直没有住人,而是为他保留着。张彻二度离开邵氏公司后,邵逸夫一直在影城中留有一处住房,以备这位昔日屡建奇功的导演随时来此小住。

邵逸夫的容人之量,亦是邵氏公司能够留住各路贤才的原因。即使有些名演员,因为种种原因离开了邵氏,但对邵氏公司的感情仍然很深。他们有了家庭,或者新的事业,但在邵氏公司的宿舍楼里仍然保留着房间,可以随时回来。比如著名女星王祖贤,她虽然有了自己的豪宅,但在清水湾影城的宿舍,却一直保留着。

凡此种种,使邵氏电影业进入了它的黄金阶段。邵氏公司每年出品的电影,都是香港电影中最卖座的,数量也极为可观,1965年,邵氏出品电影15部,1966年飞升到31部,到1969年,更高达37部。从1973年开始,每年都有四五十部电影问世。

邵氏的影片,除了票房可观,获奖也多。果然应了公司最初的口号:邵氏出品,必属佳作。1966年第十三届亚洲影展上,香港有三部影片参展,而这三部居然都是邵氏出品。其中林黛遗作《蓝与黑》获最佳影片奖。此片后来连同邵氏的《何日君再来》一片,在台北获得金马奖的“优等剧情片”,其中女演员丁倩获“最佳女配角”奖。次年在日本东京举行的第十四届亚洲影展上,邵氏的《珊珊》一举夺得影展中的12个奖项,并获日本文部大臣的特别奖。

邵氏影城建成了,邵逸夫也真正成长起来了。他越来越具备了一个成功者的心胸和气度,邵氏的事业,正一步一步走向顶峰,邵逸夫,也正逐步成长为华人圈里的电影大亨。

同类推荐
  • 通鉴载道:司马光传

    通鉴载道:司马光传

    司马光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和经学家,所著《资治通鉴》为中华古史学经典绝品。他品行高洁,而为时人所赞叹。本传系统叙述司马光生平,突出其史学成就,文笔也较为清丽。——文史专家王曾瑜本传富有独特的个性视角,传人传事,客观真实。作者在短小生动的章节叙述中,见人见事见故事见性格见品德见作为,将传主的繁复人生给予公正生动的文学呈现,很好地写出了司马光在社会大变革时期行为“泥古”与道德坚守的性格形象。——文学专家李炳银《通鉴载道--司马光传》历史上的司马光不仅是一位私德高尚的政治家,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本书以详实的历史资料和客观的视角,用生动幽默的文学语言为读者再现了一个立体的司马光的形象。
  • 歌德(名人传记丛书)

    歌德(名人传记丛书)

    歌德是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德国和欧洲最重要的剧作家、诗人、思想家。他在诗歌、戏剧、小说、文艺理论、哲学、历史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同时,他还是一个科学研究者,他涉猎的学科包括动植物形态学、解剖学、颜色学、光学、矿物学、地质学等,并在个别领域里取得了令人称道的成就。本书客观叙述了歌德辉煌灿烂的一生,他童年时的家庭经历,他辗转求学的过程,他笔耕不辍的创作,都一一展现出来。希望青少年读者能更好地走近这位文学巨匠的世界,树立学习的榜样。
  • 八福客栈

    八福客栈

    她是一个四处给人帮工的女佣。她是一个不被任何教会组织认可的志愿传教者。1930年,28岁的她只身来到中国内陆山区小县城——山西省阳城县。在那里她度过了一生中最美好、最值得回忆的岁月。她加入了中国籍,成为地道的山西农妇。在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中,她无私无畏地救助战争伤员、帮助流离失所的难民、收养无家可归的孤儿。她还利用自己的身份,刺探日军情报;她也利用自己对山区地形的熟悉,帮助中国军民狠狠地打击闯入家园的日本侵略者。她曾护送一百多个孤儿历尽艰辛,翻越杳无人迹的大山,从日本鬼子的占领区,成功抵达抗战后方。她的事迹经《时代》周刊广为传播,被认为是影响美国人看待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人物之一。
  • 锦瑟哀弦:李商隐传

    锦瑟哀弦:李商隐传

    本书在晚唐时代背景下叙述李商隐的一生,着重写其面对社会压抑和种种困厄所作的抗争,特别是他追求精神自由、实现人生价值、终以杰出成就登上唐诗艺术**的生命历程,也描写了他爱情、家庭和性格的多面。全书富于哲理和诗情画意。——文史专家陶文鹏浓淡相宜的笔墨,勾画出一个真实的李商隐。不讨巧、不曲笔,用平实的描述,托举着传记文学以为标识的真实性,显见了作者在运化资料、筹划结构、通融文字等方面的功力。纪实体的方正严谨,并未局限写作的视野。探究传主如何将文学,特别是诗的作用充分发挥,从而超越和提升了生命的价值;再探究传主何以将汉字之美发挥到难以企及的**。
  • 邓肯

    邓肯

    本书主要以伊莎朵拉·邓肯的成长历程和人生发展为线索,内容包括走出旧金山、不懈地追求、艰难中行进、红色的邓肯等部分。
热门推荐
  • TFgilrs

    TFgilrs

    她们TFgilrs,他们TFboys,他们是帅气无比的阳光少年,她们是漂亮无比的阳光少女,当他们遇上她们,两个组合之间的碰撞,到底最后会不会在一起?
  • 金融帝国之风云再起

    金融帝国之风云再起

    一帆风顺、事业正趋顶峰的骨灰级金融刺客,被命运狠狠地开了一次玩笑,移魂到地球另一面的大洋洲,附身一名终日赛车、赌博、泡妞、没什么闲钱的青头小子。抛弃过往、重头再来?好像难度不是太大!让金钱的游戏继续,让这次玩的更精彩!对冲基金、投资银行、国势纵横,尽在金融帝国之风云再起!
  • 黑执事之新约

    黑执事之新约

    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吞噬,一对年轻的父母在临死前与一只饥饿的恶魔签订契约。保护我们的女儿晓玲开心的长大,我们愿意将灵魂献给你。甲方:王XX李XX乙方:恶魔威廉.T
  • 时间毁灭者

    时间毁灭者

    什么?我中了帅哥病毒?会变成超级无敌大帅哥?什么?不是我中了病毒,而是卖狗饭的(mygirlfriend)是病毒?你们要清理掉她?什么?我中了大脑病毒?这一切都是我自己的YY?不,这一切都不是真相……你只是一个BUG而已……
  • 天才小皇后:皇上是我的御用品

    天才小皇后:皇上是我的御用品

    21世纪15岁无亲无故的天才少女,上吊想死却穿到古代某王朝当朝宰相的三小姐身上,既来之则安之。她与皇上成为哥们,她帮他管理后宫,他为她物色美男。哥们的关系真的可以持续么?互相爱上彼此后又拘于种种原因若近若离……摆脱枷锁后,她将从女孩进化成怎样的女人?爱管闲事个性又会改变么?
  • 罪后系列2

    罪后系列2

    命运的作弄永远在幸福背后我追寻着你的脚步却永远只能追寻因为我……牵不住你的手如果磨难是我们相爱的前提条件我想超越了千年的羁绊已经够了吧……
  • 霸主中原

    霸主中原

    他出生豪门,却身世不幸,沦为奴隶。然而,五胡起兵,因缘际会,他结识羯族首领石勒,并成为他的义子。从此,他跟随石勒,经过多年征战,不但辅助汉王灭掉西晋,而且在两赵争雄中战功赫赫,位极人臣。就在他事业巅峰之时,石勒暴死,让他一下子跌入深谷,从朝中被贬西陲。这时的他,不但没有气馁,反而依赖关中之地,逐步扩大势力,踏上了一条新的征程......
  • 倾世小狂妃

    倾世小狂妃

    邺云初,卿美集团董事长,运筹帷幄、颖悟绝伦的商界巨英。当她穿越成为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东云国臣相之嫡女时,耀红了多少人的眼?迷碎多少人的心?歌舞双绝、才华横溢的寒月仙子是她……风声鹤唳、闻风丧胆的暗楼阁主是她……战场上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玉面公子还是她!
  • 盛世宫妃

    盛世宫妃

    初时,他看着她,充满了渴求,她却说∶“请不要忘记对姐姐的承诺。”他黯然,多年的尊重、隐忍,换不来她的感情;爱人的离世,让她绝望,面对他的关切,是自甘认命,还是情难自禁?得知真相,才知道不过是欺骗,他的残忍让她恐惧;向往平静的她,终于决定离开,可家族的荣辱,让她不得不回到他身边;后宫颠簸,忍辱负重,不仅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他。然而,得到的却是他的怀疑,“告诉朕,你这次回来,到底是因为朕,还是别有目的?”看着她,目光如炬。也许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的命运不能自主,是坦然面对,还是奋起反抗;本性善良的她,后宫之路,曲折血腥,是试图逃避,还是迎难而上;命运之路,给她的,到底是什么。
  • 教练为王

    教练为王

    “我叫魏,或者你们可以叫我伟大的教练。”菜鸟主教练魏达的幽默没有人懂,但是没关系,因为他确实是在证明自己是一名传奇的主教练。“在这支球队没有所谓的核心,在这里我才是最重要的人!”魏达霸气十足,主教练的权威不容挑战,这是所有的人都需要认识到的。“你是歌手,所以在舞台上没有必要跳舞什么的,那样本末倒置。看看我的工作,所有的人都知道我是成功的主教练,这样就足够了。”魏达有些酸溜溜的,但是他似乎没有意识到在他的球队,站在场边的他才是最抢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