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在傅聪七岁半的时候,傅雷果断地让他放弃学画,改学钢琴。傅聪的每一个细胞也好像都是为音乐而存在的,他学琴仅几个月,就能背对钢琴听出每个琴键的绝对音高。启蒙老师雷垣教授评价傅聪“有一对音乐的耳朵”。
经过几年的辛苦联系,傅聪的钢琴演奏水平已经到了出类拔萃的地步,频频参加各种钢琴演奏比赛。1953年夏天,经过选拔,傅聪前往罗马尼亚,参加第四届国际青年学生和平友好联欢节钢琴比赛。在联欢节上,傅聪演奏了斯克里亚宾,效果极佳。联欢会后,国家派遣傅聪到波兰学习钢琴,导师是“肖邦权威”杰维茨基教授。半年后,又经过一个月的紧张角逐,傅聪摘取了第五届国际肖邦钢琴比赛的“玛祖卡”奖,震惊了中外乐坛。
与瓦拉赫一样,傅聪的成功在于他在音乐方面的天赋被父亲及时发现了,并且创造条件使天赋得到了开发。
美国的盖洛普公司是世界著名的调查公司。它通过研究成千上万的成功案例发现,成功者有个共同特点,就是懂得扬长避短。
盖洛普借用近年脑科学的研究成果,发现一个人在3岁至15岁时,大脑的基本特征已经形成,也就是智力上的优势、弱势基本已经定型,很难改变。正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例如,你可能是个交往型的人,或者是取悦型的人,或者是个统帅型的人,或者是个和谐型的人,这些是与生俱来的。如果一种类型的人去做另一种类型的工作,往往不会成功,因为他没有发挥自己的优势。
他们得出的结论是:一个人只有知道自己优势,才能知道自己会在哪里能够成功。
对于自己的弱项,我们付出再多的努力也可能只达到一般水平。如果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强项上,只要我们努力发挥自己的特长,让强项更强,就能出类拔萃。
仔细观察周围的人,我们会发现,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例如,有的同学能言善辩,但在文字写作上有些弱;有的同学下笔千言,却不善表达;有的同学文科成绩好;有的同学理科成绩好;有的同学有体育特长;有的同学有绘画才能……事实上,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优缺点,我们应该发现和发挥自己的优点,让自己在某一方面有明显的特长,这样,我们以后的人生路才会更有价值,我们的未来也才会更加目标明确。
如果我们不了解自己的优劣势,根据主观的愿望和片面印象,硬要向某方面发展,那么不仅不能“扬长”发展,甚至会表现得相当“笨拙”。更可怕的是,一些孩子会因为选错了发展方向后遭遇失败而被父母或老师认为没有出息,这将降低孩子的自尊和自信,使孩子产生“我无能”的“认命”心理,就可能淹没孩子尚未发现的潜能。
心理学应用:
我们需要对自己进行客观的分析,想方设法找到发挥潜能的最佳点。特别是在学习成绩不理想时,更要冷静地分析原因,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优势方向,并创造一定的学习条件,就可能点燃自己的智慧火花。下面的这几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己的长处:
(1)了解自己的兴趣。
一个人的兴趣所在往往就是其天赋的“闪光点”。贝多芬4岁时喜欢在琴键上来回按动,其祖父有意识地去培养他的音乐才能,结果他8岁就能登台表演,最终成为享誉世界的音乐家。父母平时要仔细观察,看孩子是否对某一方面的问题特别感兴趣,或经常阅读一方面的书籍,或特别珍惜某些物品等。
(2)发现自己的独特之处。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尔德·加德纳经过研究后发现,人有七种智力:语言、数理逻辑、音乐、身体动觉,空间关系理解能力、人际交往的智力和自知之明。每个人的七种智力发展并不平衡,往往是某些方面较为突出。我们要了解自己的优势所在,就要客观分析自己在日常活动中的表现:一般来说,语言智能强的孩子,口语表达能力强,对语言的理解快;数理逻辑智能强的孩子,计算能力好,喜欢推理分析;空间智能好的孩子,喜欢搭积木、建房子和画画;肢体运动智能强的孩子,动作协调性好,模仿动作惟妙惟肖;人际智能强的孩子,可能是天生的领导者,善于和人打交道;音乐智能强的孩子,对节奏敏感,喜欢唱歌跳舞;内省智能好的孩子,做事有计划,充满自信;自然观察智能强的孩子,喜欢动物植物,观察力过人。只要细心,就能发现自己的独特之处,了解自己的优势智能。
(3)了解自己的性格。
据德国科学家研究,一个人的个性也是其天赋的“显示屏”。20年前,密歇根大学的专家对125名3~10岁孩子的母亲进行问卷调查,依据孩子在同别人发生意见分歧时的态度予以性格分类,并与现在的情况进行对照研究。他们发现那些自己的意见一旦被否决就哭的孩子,感情脆弱、敏感,日后大多数成为有艺术特长的人。专家的解释是:这类孩子不尝试解决冲突,因此长大后内心世界比较丰富。而那些显得自信的孩子,长大后许多人成了法官、新闻记者或律师。至于那些不经过深思熟虑就脱口而出、为证明自己正确态度咄咄逼人的孩子,日后容易成为部门的领导或管理者。
一旦发现自己的潜能,我们就要格外珍惜,并努力创造条件让潜能得以充分发挥。
4.滴水效应:成功源于专注
品读小故事:
有两个刚刚大学毕业的年轻人,甲喜欢自己所学的医学专业,但是因为他毕业的学校并不是名牌大学,他投到各大医院的简历都如石沉大海。后来,一个小县城的医院让他去面试,并且通过了,于是甲就在那家校医院里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是给一个中年医生担任助手。但是他始终都没有忘记自己的梦想是成为一个救死扶伤的名医,所以边工作还边继续学习。
乙是甲的同学,他是在家人的建议下才学医的,但是他本人并不喜欢这一行,所以大学期间乙并没有认真学习专业课,毕业后,他听说北大出了个卖猪肉的,就向北大的才子看齐,也从社会的最底层做起,找了一份小区物业主管的工作,成天喝茶看报,工资也不是很高。做了一段时间他觉得没有意思,于是换了一份医药推销工作,但是时间一长他又觉得工作太累,工资也不高,于是又跳槽去了一家通讯器材公司做柜台销售……在不到六年的时间里,乙跳来跳去的换工作不下二十次,而劳动所得刚好够养自己而已。
在一次大学同学聚会上,甲和乙相见了,乙主动问甲混得怎么样,甲谦逊的回答道:“一般一般!”然而,听了甲说他自己的经历,乙却傻眼了。
当年在小县城里给医生当助手的甲,因为勤奋肯学,不久就被任为住院医生,不久之前又被评为主治医生,而他用这些年来的积蓄以分期付款的形式购买了一套房子。
将甲和乙进行一番对比,我们就不难找到专注的好处:以不断学习为前提,它可以让一个人在自己所从事的那个领域里变得更加优秀。
心理学解读:
为什么专注的人与不专注的人之间会有如此大的区别呢?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做一个小实验。你将一张纸放在夏日的太阳光下,晒一整天,你会发现除了显得有些脆,纸并没有发生别的任何变化;第二天,你再拿一个放大镜放在纸的上方,使放大镜下的那个最亮的光点落在纸上,不一会儿,你会发现光点处的纸开始冒烟,并且逐渐燃烧起来。将所有的能量聚集在一点上,就能够产生几倍于甚至是十几倍于平常的能量,而专注者之所以成功也是这个道理。
我们经常能在屋檐下的石阶上看到一行小坑。这些小坑并不是人为凿出来的,而是因为屋檐头上的水滴下来,而且总是滴在同一个地方,长年累月的敲打形成的。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滴水效应”,意思是说,只要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在战国时代,我国著名的思想家荀子曾在《劝学》里写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意思是说: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要是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他这里说的就是专注在学习中起到的作用。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将有限的精力同时分散在好几件事情上,就有可能一事无成,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精力。所以,想成大事者不能把精力同时集中于几件事上,只能专注于其中之一。只有专注,他们才能将手头的工作做得更好。
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他观察时候的专注在学术界是出了名的。有时候观察昆虫的习性,他都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有一天,法布尔大清早就俯在一块石头旁。几个村妇早晨去摘葡萄时看见法布尔在那儿站着。到黄昏收工时,她们仍然看到他伏在那儿,这些村妇实在不明白:“他花一天功夫,怎么就只看着一块石头,真是疯了。”
这只是法布尔观察昆虫的众多场景之一,正是因为他如此专注,才在昆虫学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并且著有《昆虫记》这样鸿篇巨著。
但是,在生活中,大多数人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大脑里依旧在思考别的问题,有一些流水一样的想法不断的流进流出,比如害怕、担心、各种消极的想法等,而没有把精力集中到正在做的事情上。如果你不能有意识地控制这些意识流,及时地赶走这些让你无法集中精神的问题,那么不仅你的工作效率会下降,甚至还可能因为它们的打扰而做出错误的选择和决定。而专注者正是很好的克服了这些意识流的影响,他们更多的是想到怎样把工作做好,把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到正在进行的工作中,所以他们往往能够成功。
董必武说:“精通一科,神须专注,行有余力,乃可他顾。”我们做每件事时,都应该全身心的投入其中,这样才能将每件事都做好,才更容易成功。
心理学应用:
在学习时,不要用抱怨、挑剔、计较、叫苦来折磨自己,而要一心放在学习上,专心致志。如何培养专注学习的勇力呢,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⑴清除杂念。
适当的将身体放松,然后花三分钟或者更长的时间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某个具体而有趣的事情上,比如一次开心的聚餐,去过的一个令人难忘的地方,或者某一次愉快的经历等,这样可以让你的头脑变得更加清晰,而且运转自如。
⑵即时休息。
当你感到头晕脑胀,不能很好的思考问题时,就应该立即停止工作,四处走走,或者与别人交谈几句,让大脑得到片刻的休息。
(3)减少信息干扰,不要对太多的无益的事情感兴趣,以免分心,降低注意力。
5.学习疲劳:确保学习的劳逸结合
品读小故事:
小刚是一名初一学生,在暑假参加了两个补习班和两个特长班,坚持一个月后,他有一种力不从心的感觉,心里烦躁,无法集中注意力,学习效率降低。每天回到家后,做功课一小时左右,就昏昏欲睡,可真睡又睡不踏实。想要看看书,可总是看了后面就忘了前面,做作业一遇到略有难度的题,脑筋就转不过弯。
小刚感觉实在难以忍受了,可妈妈还是逼着他去上课,他说自己要疯了。
心理学解读:
小刚所出现的症状是因为学习过于疲劳所致。过分紧张的学习使小刚失去了暑假休息的机会,过分繁重的补习便导致了严重的学习疲劳状态。
学习疲劳是指一个人长时间连续学习之后,学习效率下降的一种生理与心理异常的状态,它是影响学习效率的重要原因之一。学习疲劳的出现是人大脑产生的自我保护性反应,是向人体发出的需要暂停学习、进行休息调节的信号。如果不能及时地调整,疲劳会逐渐加重。最初表现为学习精神不集中、听课走神、记忆力差和学习效率下降;继而会出现哈欠连天、反应迟钝、学习错误率增高等现象;如果还没有进行调整就可能出现心理功能下降、思维停滞、精神委靡,出现头昏、头痛、失眠、嗜睡、食欲减退等症状。
学习疲劳包括生理上的疲劳和心理上的疲劳两个方面。长时间从事体力劳动后的疲劳,主要是生理疲劳。这种疲劳只要安静休息即可解除。长时间从事脑力劳动后产生的疲劳,主要是心理疲劳。这种疲劳消耗的不是人的体力,而是人的心理能量,使人感到头昏脑胀、注意涣散、记忆减退、思维呆滞。青少年在学习之后产生的疲劳主要是心理疲劳。
造成心理疲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长时间学习。大脑超负荷运转,未得到充分休息而产生保护性抑制。
(2)学习方式不当。不合理安排学习时间,长时间地学习或复习同一门功课,做同一类型的试题,易导致疲劳的产生。
(3)学习压力过重。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过分紧张和焦虑,会引起大脑疲劳。
(4)缺乏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使人学而不厌。如果对某科无兴趣,出于无奈强迫自己去学,时间一长便会产生疲倦,继而出现头昏脑胀,注意力涣散的现象。
(5)长时间累积不良情绪。生活与学习中一些重大事故易造成心理的失调与不良情绪,这些都极易诱发心理疲劳。
(6)营养不足与生活无规律。脑力劳动也要耗费能量,如果长期营养不足,缺乏足够的能量补充,就会造成脑功能下降。此外,生活作息无规律,也易导致疲劳。
心理学应用:
克服学习疲劳的问题,需要我们提高对学习规律,特别是用脑卫生的认识,同时根据疲劳形成的不同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
⑴激发学习动机。
缺乏学习兴趣是出现学习疲劳的重要原因。有的孩子对某一科甚至某几科的学习不感兴趣,听课不爱听,作业不爱做,但是又必须完成作业,只好硬着头皮做,学习无愉快可言,既造成生理疲劳,更造成心理疲劳。因此,我们要建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主动激发强烈的学习动机,采取积极的学习态度,克服学习意志上的软弱和动摇,是保证学习获得成功的重要心理品质。
⑵科学用脑。
大脑有左右两半球,两半球的主要功能不同,左半球主要同抽象的智力活动如数学计算、语言分析等逻辑思维活动有关;右半球则主要同音乐、色彩、图形、空间想象等形象化的思维活动有关。为了克服疲劳,就要使大脑左右两半球交替使用,把数学、哲学等需要高度抽象思维的活动同音乐、绘画、文娱体育活动交替进行,以利于克服疲劳。
⑶劳逸结合。
一次学习时间不宜过长,要像学校安排课间休息一样,在学习过程要有间隙的休息,特别要注意使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文娱体育活动结合起来交替进行,这样有利于消除学习疲劳同时,应保证有充足的睡眠时间。
⑷顺应人体生物钟的节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