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的话告诉我们: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发展的过程,而不是立马见到效果的。经营企业也是这个道理,你不能因为经营的产业短期内没有取得预想的效果,就增加一个企业战略,增加一个经营项目。做一件事应该脚踏实地,做一个产业也应该一步一个脚印,有所为,有所不为。所以,做战略一定要找重点、找你的优势产业,并始终如一地执行企业战略。
“拍脑门”决策是一场必输的赌博
根据一项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6月底,全国共有10898万家企业有登记注册的记录。然而,这些企业的平均寿命仅为29年。为什么这些企业的寿命如此之短呢?这里面的原因有很多,但有一个原因,我们不得不提,那就是决策者心浮气躁、“拍脑门”决策,导致战略失误,最终使企业举步维艰。
其实在企业界,“拍脑门”决策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而且这种决策在中小企业领导者身上非常常见。他们往往在某个晚上、在某次醉酒之后、在某次与朋友侃侃而谈之后,突然想到一个点子,于是一个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的重大决策就这样随之产生了。
2007年,一个养兔子的老板在饭桌上与朋友侃侃而谈,谈到兴奋时,突然拍板表示:要进军冰箱产业。为什么他突然有这样的想法呢?原本,他和朋友聊天时,聊到了冰箱生产行业,朋友说冰箱制造业是成本最低、利润最高的行业,于是他脑袋一热,就决定进军冰箱产业。
说干就干,这位老板的行动速度可见一斑。第二天,他就开始选择厂房地址、租厂房,然后大量购买冰箱生产设备,再之后花重金招聘技术人员。然而,到了2007年底,这位老板所在的当地从事冰箱生产的企业已经多达50多家,竞争十分激烈。产品生产出来之后,由于品牌知名度不高,产品大量滞销。到了2008年,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该厂已经无力经营下去,不得不宣告破产。
连养兔子的老板都敢进军冰箱生产业,而且脑子一热,说干就干,这是多么荒诞的事情。从这个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当经营者有了一定的成就,有了一定的财富之后,他们就表现得财大气粗,不知天高地厚,以为天下就是自己的,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把一切都想得太过简单。这种“老子天下第一”、对危机估计不足、对形势分析不够的决策,注定是一场必输的赌博。
有些老板在做决策时,虽然采用民主讨论的形式来决策,但这只不过是走过场。因为在召开公司高层会议之前,他们的脑子里已经有了决定,有了大体的框架,找大家商量实际上是把自己的决定通告给大家,让大家服从自己的决定。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当其他领导者提出不同的观点、相反的意见时,老板们就会不愉快,甚至对提出反对意见的领导者产生厌恶感。接下来,他们就开始极力说服反对者,而不是冷静地思考自己的决策是否明智。
某集团的前身是一个小企业,在全体员工上下一心的努力下,历经多年壮大起来。公司实力壮大之后,总裁决定建一座15层高的集团大厦,于是召开企业高层会议。最初,大家一致同意这一决策。可是当15层的大厦即将建成时,总裁决定继续加高楼层,几次增高后,达到30多层,成为当地最著名的办公大楼,成为当时的一个标志性建筑,但也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资金压力,最后导致集团难堪重负。
事实上,大厦从15层加高到30层,与企业总裁的拍脑袋决策有很大关系。总裁没有采取集体决策,而是私自下达增高楼层的旨意。虽然有不少管理者提出质疑,并向总裁提出过反对意见,但是总裁根本没有把反对意见放在心上。
当集团的总裁意识到危机后,他开始反省,在接受当地媒体的采访时这样说:“现在想来,我制定决策的方式是不对的,这种高度集权的决策机制,在创业初期表现出很高的决策效率,但是当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时,在个人综合素质不够全面时,这样决策很容易出现问题……”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驱使总裁决定加高楼层呢?总裁坦言:“其实这是我一夜之间做出的决定,当时我只给设计师打了一个电话,问加高楼层会不会对大厦的根基产生不好的影响,对方说影响不大,于是我就拍板决定了。”
被称为“现代管理之父”的彼得·德鲁克认为,决策就是判断,是在各种可行方案之间进行选择。然而,那些拍脑门决策的领导人根本没有多种可行性方案,他们想到哪儿算哪儿,脑子一热,就觉得自己的想法是最好的,这对企业来说,无疑是一场潜在的灾难。
要知道,决策对企业的作用非常巨大,企业的一切行为都与领导者的决策息息相关。哈佛商学院认为,企业成败主要取决于决策和管理两大因素,其中决策所占的重要性高达80%,而管理所占的重要性为20%。哈佛商学院的观点告诉我们,企业成败绝大多数在于决策,领导者的决策关系到企业的做大做强,更关乎企业的生死存亡。所以,领导者一定要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那么,什么是科学决策呢?所谓科学决策,指的是决策者凭借科学的思维,在充分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把握趋势,利用科学手段和科学技术,对重大问题做出决定,并提出相应的目标、方法、策略。在决策时,要尽可能地集思广益,对其他人不同的看法,可以进行论证,最终提出可行性的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在决策时,要注重对问题的定义。因为很多时候,决策不力往往是由于没有正确认识问题,没有对问题进行准确定义,导致把决策的焦点聚集到次要问题或错误的问题上去。因此,定义问题非常重要,即找到主要矛盾,抓住主要方面进行决策,而不能被细枝末节迷惑了双眼。比如,上文增加楼层的例子中,决策者应该考虑的主要问题是,增加楼层所造成的成本,企业是否能够承受,对企业有什么影响,而不是考虑次要问题——增加楼层对大厦的根基是否有不好的影响。
看准了就下手,优柔寡断难成大事
当今社会,市场环境非常复杂,商业讯息稍纵即逝。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发现了机会却优柔寡断,那么,大好机会就会被别人抓住。因此,决策一定要果断,看准了就要下手。这样才能乘“机”而动,乘“机”而上,乘“机”而起。
1980年夏天,温州人周先生到上海出差,走在大街上,他发现很多人总是抱着大捆的文件夹、财务册。他感到非常奇怪,于是找了一家文化用品商店了解情况。原来,当时的上海在开展企业整顿活动,原来的办公表格、账册都要更新换代。从这一信息中,周先生看到了商机,于是果断买了几份不同格式的表格和账册,还购买了一本《上海市工业企业名录大全》。
回到老家温州苍南后,周先生马上开始制作企业管理表格,这些表格包括财务、设备、档案、物资等14类种。然后,周先生把这些表格委托给苍南一家印刷厂印刷,同时发动家人和亲友,给《上海市工业企业名录大全》上的企业邮寄征订信、表格样本、订单。在短短的半个月时间里,周先生总共寄出了8 700多封征订信,花了上千元的邮费,这在当时可是一笔巨大的数目。
经过一段时间的焦急等待,终于盼来了订单。有1000多家上海企业寄回了订单,为此周先生整整忙了两个月,一共售出7万多本文件册、账册,净赚了6万余元。在当时,6万元简直是天文数字。但是,周先生丝毫没有满足,他果断地买来了印刷机、切纸刀、装订机等设备,创办了一家文教用品厂。
1982年,周先生又抓住了上海开始评定“文明企业”的信息,加紧生产“文明企业验收台账系列产品”,然后运到上海销售;1983年,周先生又抓住国家对工业企业评定“国家一级”、“国家二级”等称号的机会,抢先为上海企业升级提供系列用品……如今,周先生已经是一个拥有500万元固定资产的大老板,每年的产品销售额超过百万。
周先生之所以能够顺利地走向成功之路,在于他有一双捕捉机会的慧眼,还在于他有敢于果断下决心的智慧大脑,更少不了他快速执行的办事风格。周先生的成功告诉我们两个经商的准则:眼光要准,出手要快。如果看到了商机,却犹豫不决,不敢行动,那么再好的机会,也无法帮你成功。
管理学大师汤姆·彼得斯说过:“快速制订计划并迅速行动是一种修养。”身为企业管理者,应该具备这种修养,而且如果你想成就大事,你就必须具备这种修养。只有具备了这种修养,你才能果断做出战略决策,才能果断出击,快速制胜。
当年日本索尼公司推出BETA录像机时,把它定位为家用录像机,并在许多国家举办宣传推广活动。很多消费者欣赏到了BETA录像机的清晰画质,但是购买者却很少。索尼公司的竞争对手松下公司对这种现象进行了研究,发现一条重要信息:虽然索尼BETA录像机的画质很好,但是市面上流通的录像带很少,因此,把录像机买回去却没有题材多样的录像带可供播放,这就是消费者不买索尼录像机的原因。
得出这一重要信息后,松下公司立即赶赴美国好莱坞,和制片商达成了合作意向——把很多经典影片和精彩电视节目制作成VHS制式的录像带,并与制片商签订了排他性协议,协议规定:在合同期内,其他公司不得生产BETA制式录像带。就这样,松下公司和制片商达成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获得了巨大的利润。
企业想赚钱,决策者就必须果断决策,任何拖泥带水、畏首畏尾、优柔寡断的心理,都是决策者的大忌。成功的商人往往善于审时度势,快速做出决断,果断行动起来,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迅速占据优势。
然而,有些人在做决策时总是举棋不定、犹豫不决。当他们发现机会时,往往会左顾右盼,看看同行的动向,又左思右想,找人商量。他们意志不坚定、对自己的眼光不够自信,过于依赖别人的意见,最后在犹豫中错过了机会,等到再回首时,才后悔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