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也看不完的连续剧,异常豪华奢侈却没有文化内涵的文艺晚会,不仅浪费了纳税人的钱财,而且多少个智慧的大脑失去了思考和创新的能力,尤其是对青少年儿童的负面影响严重。有些文艺作品的主线大部是情人、三角恋、吵嘴;生活场景永远是酒吧、豪宅、饭店;人物的内心世界大都怀疑、空虚、无聊。即使是中央电视台虽然不乏优秀作品,但也是古典名著不断翻拍,让人感到只会炒现饭。赵本山的春晚小品连续13年一等奖也让人感到既乏味、浪费时间又不公正。小沈阳的走红更是媚俗的表现。而普通百姓接触最多的“都市类”、“晚报类”的报纸,用词充斥着俚语和俗套,内容也不乏低俗,对大众审美品位带来负面影响。而在社会上,各种“低级趣味”更是自由发展。譬如,饭桌上讲黄段子,手机发黄色短信,举办接吻大赛、喝酒大赛等。这些恶俗的趣味对于大众品味,特别是青少年的审美格调带来许多负面影响。除了饭局和酒肆上流行的“黄、俗”外,也有少数文化人追逐低级趣味的。譬如某位自诩很有文化的娱乐记者问香港影星梁家辉:“请问你如何看待自己是天下第一美臀?”人家当场斥之为“这个问题太无聊”而拒绝回答。本来,谈谈人体美无可厚非,发现人体美和对人体美的表现曾经是艺术进步的标志,也曾经是道德解放的新声,问题是将人体美联系什么,是联系颓废的趣味,还是联系健康的精神?这是我们在对学生的审美教育中要细细分辨的。如果文化人追逐低级趣味,那后果是非常恶劣的,特别是一些媒体为了商业利益,对低级趣味的泛滥推波助澜,更容易让青少年丧失判断能力。2004年,西班牙“皇马”来访,与世界一流球队过招,直面足坛巨星风采,这本是“高级趣味”的活动,可是,却出了不少“低级趣味”的事情。有人花费2800元高价买得贝克汉姆穿过的一件睡衣,还有人花3800元买到了小贝在北京饭店住过的房间的“初次过夜”权,即要求保持小贝住过的原状,不打扫、不整理,原汁原味。报纸上则用颇为煽动性的语言描述说这是与小贝“同床”。不少青少年学生对这些报道不知是低级趣味,还以为这些人思想解放。前些年国人忙着物质上的“脱贫致富”,今天,我们则需要下大工夫在审美趣味上“脱贫致富”了。谢辕:《当下的“低级趣味”》,载《解放日报》,2004年9月1日。
大众传播媒介对青少年和广大群众在精神方面的影响极大,它们传播怎样的价值观念,传播怎样的趣味和格调,确实关系到广大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特别是电视,它的观众面很宽。中央电视台的一个节目的收视率如果达到2%(那还不算是高的收视率),它的观众就有几千万人,有的节目如春节文艺晚会有几亿人在看,影响是非常大的。有的家庭家里的电视整天开着,大人在看,小孩也在看。所以电视节目的文化内涵,它的人文导向、价值导向,它的趣味、格调,对我们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影响非常大。还有广告(包括电视广告、室外广告)的影响也很大。现在的广告铺天盖地,强迫你看。但是有些广告格调低俗,趣味恶劣,对观众产生很不好的影响。大众传媒的人文内涵,大众传媒的趣味和格调,是社会文化环境的重要构成部分,应该引起文化界、教育界以及整个舆论界的高度重视。
另一方面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大众媒体的工作人员应该对自己肩负的伦理责任有一种高度的自觉。电视文化、广告文化、网络文化、手机文化都应该传播健康的趣味和格调,都应该引导人们去追求一种更有意义和更有价值的人生。
3.社会审美环境的改善与营造
如前所述,美育不能局限于课堂和学校,它应该是整个社会,并伴随人的一生。美育社会环境的改善和提升,对于人们的审美品位、格调的提高,美好生活情趣的养成有全方位的、恒久的影响力,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具体来说,我国当前社会审美环境需要加以改善的主要有:
(1)大力发展城乡文化基础设施
2011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必须坚持政府主导,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载《人民日报》,2011年10月26日。针对我国文化基础设施严重不足、价格昂贵、质量不高、内涵不丰富的现状,贯彻和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要求我们的各级政府像抓GDP增长一样抓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为城乡人民提供多样化、质量上等、内容丰富的文化设施和场所,以满足人民群众温饱后日益增长的文化、审美生活的需求。特别是农村和县城的文化基础设施匮乏,尤其需要加强建设。
在这方面,有些地方政府取得有益的经验可以加以推广。例如杭州市的文化设施建设经验。杭州开始用发展经济的劲头发展文化,一系列宏大的文化建设工程启动了:2003年,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等文化设施在全国率先免费开放;拆除西湖周边违章建筑,沿湖景区免费向公众开放;对西湖民间故事、西泠印社金石篆刻、张小泉剪刀锻制技艺、胡庆余堂中药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
杭州2007年提出“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中心”的目标,随之创立了西湖创意谷、西溪创意产业园等十大文化创意园区,阿里巴巴、宋城集团等一批重点文化创意企业迅速崛起。杭州图书馆实行一证通,把图书馆办到老百姓家门口;把电影放到老百姓家门口,去年一年送电影下乡27000多场;把戏演到老百姓家门口,去年送戏两万多场;全市广播电视已实现村村通;今年数字电视已实现城乡全覆盖。杭州曾没有交响乐团,2007年,杭州市出巨资精心打造杭州爱乐乐团;2011年9月,杭州市首届学习节启动,39公里的运河杭州段成了“学习长廊”,运河上的漕舫船成为一个个流动书吧……正是文化设施的发展和文化氛围的营造,使杭州成为文化名城和文化强市。2011年6月,西湖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使杭州成为文化“诗意地栖居”之地。在文化和审美的氛围中市民的精神素养也在不断提高。两件小事可以说明这一点。一个细节曾震撼台湾“云门舞集”艺术总监林怀民:2010年9月3日晚,现代舞《白蛇传》在西湖边的柳浪闻莺公园演出,两万观众演出结束后悄然离去,草地上竟不留一片纸屑!北京的秦先生9月下旬游览杭州,使他感动的竟是这样一个细节:过马路时,公交车、出租车远远停下让他先行。其实,汽车斑马线让人,这只是杭州文明的一抹亮色。
一座城市仅仅实现GDP指标远远不够,关键是看市民是否真正享受到发达城市的生活品位和生活质量,是否拥有幸福感。基于这一认识,杭州市于2006年提出了建设生活品质之城的设想,使市民过上“有幸福感的生活”。载《光明日报》,2011年10月24日。
(2)在日常生活中营造美的氛围
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是社会生活的最普通、最大量、最基础的部分。它是老百姓的日复一日的平常日子。所以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往往认为它是单调的、平淡的、缺乏内涵的、毫无意趣的。其实不然。无论是衣、食、住、行,婚、丧、嫁、娶,播种、收割,养鸡、放牛,采桑、纺织,打猎、捕鱼,航海、经商……都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的内涵,如果人们能以审美的眼光去观照,它们就会展示出一个充满情趣的意象世界。
日常生活的美,在很多时候,是表现为一种生活的氛围给人的美感。这种生活氛围,是精神的氛围,文化的氛围,审美的氛围。这种氛围,有如玫瑰园中的芳香,看不见,摸不着,但是人人都可以感受到,而且往往沁入你的心灵最深处。西方文化沙龙给人的美感,往往就在它的氛围。中国古代很多有名的诗句都是描绘这种生活氛围的美感。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王维),这是氛围之美;“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这是氛围之美;“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这也是氛围之美。中国古人特别追求在普通的日常生活中营造美的氛围。中国人喜欢喝酒,他们在酒香中创造一种美的生活氛围。白居易有一首小诗:“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在一个将要下雪的黄昏,诗人邀请他的朋友在雪花飞舞中一起饮酒,这是一个诗意弥漫的生活氛围。宋代诗人陈与义有一首《临江山》词,其中说:“忆惜午桥桥上饮,座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诗人和他的朋友在杏花疏影里饮酒吹笛,这是一个春色醉人的生活氛围。这些都启示我们,日常生活的美,在很多时候都是氛围的美。
周作人在谈到喝茶的意境时曾说:“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周作人美文精粹》,作家出版社1991年版,第77页。。这是何等的雅趣和意境呀!今天,我们在茶馆中看到更多的是打牌和喧闹,又有多少安闲和美呢?周作人对日常生活中美的趣味的描述和发现是很传神的。他认为,生活中除“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如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愈精炼愈好。”《周作人美文精粹》,作家出版社1991年版,第54页。周作人笔下日常生活美的氛围是何等的令人神往和陶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