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作为神供奉,始于玉泉寺。隋朝于都城洛阳建造汉寿亭侯庙。南宋中期,“郡国州县邑乡邑闾里皆有庙”,“英灵义烈遍天下”(《赫文忠公集》)。明清伊始关羽庙变为武庙,和文庙并列。明清以降,关帝庙和相关的建筑,真可以说是不计其数。一点儿都不夸张地说,村村都有关帝庙。关帝庙多少年来香火不断,人们虔诚地前去许愿、还愿、挂匾……以各种方式表示着自己的心意。和关羽有关的古迹真可以说遍布天下。下面择其有代表性之处略作介绍。
山西解州关帝庙 山西解州镇今天属运城,是关帝的故乡。况且那里的关帝庙无论从资格、规模、保存的完好程度来说,都是首屈一指的,因此当地人自豪地说,他们那里的关帝庙是全国关帝庙之首。只有到过运城的人才知道,当地人说的关帝庙其实是两座。一座叫祖庙,位于解州镇,始建于隋代。此庙规模宏伟,院落层层,古木森森,尤为难得的是庙里的塑像都是明代的精品。分为帝王像、戎装像、读《春秋》像,各具情态。还有一座是家庙,在关帝故里的长平村,也是始建于隋代,历代均有修缮。殿宇布局严谨,颇具匠心。
洛阳关林汉寿亭侯墓 关羽被害后。孙权为了嫁祸于人,就把他的头颅送到在洛阳的曹操那里。曹操何等地聪明,怎么能中此圈套,便厚葬了这个非同寻常的头颅。所以说这里的墓只是关羽的头颅冢,经过明清两代和近几年的修葺,关林的汉寿亭侯墓更加壮观,前来凭吊的人络绎不绝。
湖北当阳关陵
关羽的头颅在洛阳,身躯在当阳,被装以檀香木的头颅安葬,成为和关羽有关的又一处著名的古迹。其实这里最著名的还是和“显圣”有关,《三国演义》里有载,关羽死后魂魄不散,到这里来找有“还头术”的高僧来还头,高僧对他说,还你的头容易,可是华雄、颜良等人,又怎么还呢?关羽听罢,长叹后离去。这是他显圣的伊始,但是却为后来的逸闻拉开了序幕。或者说提供了依据。
北京正阳门关帝庙 在明清两代北京的关帝庙多达数百座,但是最有名气的却是正阳门的一座。这座庙规模很小,只有一座殿,而且面积不大。为什么它的名气大,就是人们传说在这里抽签特别灵验。在清代笔记体小说里,关于在关帝庙抽签的故事很多。还有一个原因,说这里的关帝像当初是和另外一尊体积稍大的一起献给明代皇帝的。献者说大的保留的时间短,而小的保留的时间长。皇帝不信,就把大的供奉在皇宫里,小的在外边建庙供奉,就是正阳门的这一尊。后来李自成的起义军攻进北京,皇宫遭到破坏,那尊大的关帝像也同时罹难。小的却保留下来,所以到清朝,这庙的香火就越发地旺盛起来。
北京颐和国关公彩绘
颐和园是皇家园林,如今已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在颐和园的长廊上有许多精彩的彩绘,包括山水、人物、花鸟等。在人物画里有许多故事,取材于神话、小说和历史事件。其中不少来自《三国演义》,其中和关羽有关的也有一定数量。
“三英战吕布”画面富有动感。从马蹄的姿态来看,吕布已经败阵。
“走马荐诸葛”画面上是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目送徐庶远去的情景,关羽勒缰凝神,表现出无限的留恋。
“初出茅庐”这輻画在眼神方面很到位,表现了五个人物各自不同的内心世界。
“霸桥挑袍”画面上没有关羽的两个嫂嫂,看样子是他们已经去远了,关羽提刀立马,十分警惕。曹操在打躬,其余的文武官员则跪在地上。
“刮骨疗毒”画的是关羽攻打樊城时,中了毒箭,名医华佗来给他疗伤。华佗切开皮肉,用刀刮发青的骨头,簌簌有声。在场的人无不心惊,关羽却毫不在意。一边和谋士马良下棋,一边饮酒,充分显示了英雄气概。
关帝神像
有的武庙不存在了,所幸的是有些神像保留了下来,还有家庭供奉的,起其数目可谓洋洋大观,现举数尊:
武当山关帝神像 武当山是道教的圣地。山上庙宇甚多。有关帝庙一座。现有元代关帝像保存完好,为立像,左腿向前迈出,头部微向右倾,身上有飘带,显得自然生动。左手将一绺胡须抬起,做沉思状。全身原有金色,后部分剥落,愈加古朴苍劲。
明代的关帝像也有四尊保存至今,其一为铁铸,左手放腰间,右手抬起,做握拳状,拇指翘起。也可能原来手里有刀,后失落了。最有意思的是,身上涂有红色,这是原来民间有给神佛献衣的习俗。或是披上斗篷,或是涂上颜色。后者有损于文物是不宜提倡的。
其二是封神后的装束,已经去掉了戎装,而且面目安详,绝无杀气。胸前似挂着长命锁,那是崇信者的期盼,希望关帝永远保佑着他们。身旁为关平,同样得到人们的尊敬。
还有两尊,都是戎装像,一着袍束带,一个浑身金甲,均用一手捻一绺长髯,显得威风十足,令人肃然起敬。
无须关帝像 明代泥塑,原在山西太原关帝庙。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着黑色幞巾,面颊金色,着甲,外裹白边绿袍,二目有神,可以说塑造出入物的性格。体现出一种抑制不住的阳刚美。有一点非常奇怪的是,关公向有美髯公的美称,这尊像为什么是无须的呢?思来想去,只有一个答案,那就是原来有胡须,是用麻或者什么丝状物,趁着泥未干时安上去的,后来胡须脱落了。无法再安,只得如此了。当然这只是推断而已。不管怎么说,这是一件非常传神。非常精湛的艺术品。
平遥双林寺关帝像 平遇是至今保存完好的古城,离城不远有著名的双林寺。寺内保存着许多精美的雕塑,海内外游客无不称奇。在伽蓝殿里有清代的关帝坐像,金甲金面配以绿色的战袍,目光炯炯,双手置于膝上,十分威武庄严。虽然多有剥落,但不失英武之气,坐像的左、后、右三面有多组悬塑于须弥山上,为“古城会”、“水淹七军”等与关羽有关的故事。
【五、《三国演义》在海外】
《三国演义》在海外广泛流传。
明朝时期,《三国演义》开始走向世界,传播方向大致可分为两部分:一是世界各地的庸人街,当地华侨华人多喜读三国,人们熟悉三国、特别是刘关张故事;二是东南亚地区和日本,朝鲜半岛。
本文且说日本、朝鲜半岛和东南亚地区。
在日本,江户时代《三国演义》就开始风行了。日本推出的《三国演义》不是原汁原味,而是改编奉,如《三国志画传》(连环画)、《风俗女三国志》、《倾城三国志》,还有专以人物为专题写作的,如《风俗伊扬物语》、《五虎猛勇传》,近年松干一男改写的《三国英雄群像》,还作为向国民开导的。三国志学入门书”。十九世纪末,曲亭马琴以日本幕府争斗为主题的《八犬传》,即模仿了《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与周瑜的故事,从1940年到1947年东京某日报连载氏达几千期的《三国志》,为招徕更多的读者,报社据本国民情和文化背景大加改写,即《三国演义》有其人其名,而无其情其事。
因为三国故事在日本走红,日本漫画家横山光辉为追求《三国志》原著的真实陸,用了整整十六年,前来中国寻访,考察三国文化遗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由他编制的《三国志》漫画问世,这本书仅一年就销售300万套,尔后还录制成片,对外出口,2001年,历史小说家北方谦三按照中国小说原著改编全套13册的《三国志》,已是33次再版,三国故事风行全日本。
日本民众最有兴趣的三国人物是诸葛亮,民间就有诸葛亮会。近几十年里,日本许多大企业在培训管理人员时。要求必须读《三国演义》,特别是学习诸葛亮。日本有个经济学家说:“诸葛亮的足智多谋,给日本企业家提供了有益启迪。松下电器公司的显赫成功,正是松下幸之助善于运用诸葛亮的战略眼光的结果。”除此,日本民间还有关羽会、刘备会、曹操会、司马懿会、周瑜会,赵云会,他们都拥有一大批信徒。
在韩国,《三国演义》也是热点。
据朴晟义《韩国文学背景研究》、郑东国《三国演义对韩国古时调与小说之影响》,朝鲜现存旧剧脚本一千余种,其中以《三国演义》为蓝本的就占三分之一。《三国演义》对小说影响更大,名著《玉楼春》、《九云梦》、《李春风》等引用了三顾茅庐、舌战群儒、借东风和七擒孟获等故事;军事小说《林庆业传》、《赵雄传》、《苏大成传》、《张国振传》又参照、搬用《三国演义》的布阵、斗将、战术,由此,朴晟义认为,此类小说属于《三国志演义》的摹作系列。
《三国演义》最早传人朝鲜。据《李朝实录》,如以嘉靖壬午(1522年)刻本为限,则在明隆庆三年(1569年)已传到朝鲜。《三国演义》很快在民间流传,基于朝鲜发生“壬辰倭乱,(1592年)和皇太极的“丙子胡乱”,举国上下同仇敌忾,渴望保家卫国的心理,极大推动《三国演义》和诸葛亮、关羽故事的传播,汉城等地的多座关帝庙,就是在壬辰年间,赶走倭寇后,先后由入朝明军和朝鲜地方建造的。
《三国演义》至今在韩国仍颇有影响。人们谈话常涉及三国故事,韩国人说:“没看过《三国演义》,就不算男人。”常见俗语还有“不要和没有读过三国的人说话”,近年韩国还大量推出韩文译本,评本和改写本。
在泰国,《三国演义》流传已有二百多年。早在拉玛一世(1782—1809)在位时,就委托大诗人昭披耶帕康主译。它的诗段如《草船借箭》为初中课本范文,寺庙也多以三国故事为壁画,作家、曾任政府总理的克立巴莫还以三国故事为题材,创作了《终身丞相》,《孟获》。泰国人很注重三国故事的谋略,所谓是“三国看三遍,此人不可交”。近年推出的《三国:商业圣经》(配有光盘)就是讲如何运用三国谋略做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