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811年,曾国藩出生
1811年(嘉庆十六年)11月26日(农历十月十一日),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乡天平村的曾麟书正在产房外焦急紧张地等待,他的第二个孩子即将出生。作为传统的中国人,曾麟书希望是一个男孩,其实整个曾家从老到小都是这样希望的。
正当曾麟书焦急等待的时候,他的爷爷曾竟希老人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一条巨蟒从天飞降下来,环顾自家庭院,这条蟒蛇先在他家宅堂左右盘旋良久,随即又进入内庭环绕一番。梦中的曾竟希一时惊悸,醒来后,正在琢磨此梦的吉凶,忽听家人报喜,说孙媳妇刚生了个大胖小子。听到曾长孙的出生消息,这让老人家兴奋不已,他忙把儿孙们招来,惊喜地告诉大家刚才做的梦,并说:“此乃祥兆,他日此子必定光大我曾氏门庭!”
关于这点,我们还真不知道曾竟希哪里来的自信,凭什么呢?老人肯定回答不出来,但他就是这样认为。可以肯定的是当时的湖南还没有人敢这样想,为什么这样说呢?
在那时候,湖南无论是从历史上还是地理上,都没有这个底气,湖南在地理位置上,东南西三面环山,北有洞庭湖,不能南下,不能东征西进,只有北上,北上也不容易,那么大洞庭湖,能不能出去还是未知数。
早期的湖南,历来被称为“蛮荒之地”,既远离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又与经济文化发达的江浙等沿海地区相隔甚远,是典型的经济落后、交通不便、消息闭塞的地方。因而就有了“湖南自郡县以来,曾未尝先天下”的说法,这种情形一直到清代前期,湖南都是如此,既不是风水宝地,也不是国家财赋充盈之区。在偌大的中国,湖南一直是籍籍无名之辈。正如毛泽东所说:“元明历清,长夜漫漫,所得的只是至痛极惨。由此以观,四千年历史中,湖南人未尝伸过腰,吐过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只能是湖南人聊以自慰的口号,直到清代道光咸丰年间,仍然是“湘士殊少知名”。
所以,这曾竟希老人的梦虽好,充其量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说说而已,当然不是说绝无可能。但这个孙子到底能不能光耀他们老曾家的门庭呢?甚或光大湖南的门庭呢?还真不好说,因为这不是曾老头说了算的事,而是这个重孙子说了算。
这个重孙子不是别人,正是大名鼎鼎的曾国藩,乳名叫宽一。
大凡中国的帝王将相的出身,古往今来,都离不开中国式的神话传说。曾国藩也是伴着太爷爷神奇的梦出生的,打开史书一看,可以知道此种生贵子梦兆之事,可以说是代代相传,这些都是故事,传说而已。
曾国藩这事,充其量只是他的太爷爷“望孙成龙”之情过于急切,做了一个巨蟒绕庭的美梦,仅此而已。虽然是传说,但对曾国藩来说就意义重大了,也许就是这个传说给了他心理暗示,使得曾国藩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对自己严格要求了。据说曾国藩从小就有“大人相”,很可能就与这个传说相关吧。
不得不说的是,这曾家的后来的发迹和崛起,正是做梦老头奠定的基础。为了曾家子孙,曾竟希自己66岁那年带领全家十余口人离开祖辈居住的老家,搬到了湘乡县南百余里外的偏僻山村白杨坪。照常理,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位曾老头却带领家人放弃宽裕的生活环境,搬迁到一个偏远艰苦的山区生活,实在让人费解。
但曾老头有自己的算盘,他知道相对于宽裕的生活环境,艰苦的生活环境更能激发人的斗志,自己的二儿子曾玉屏就是活生生的例子。经过曾老头多年的辛苦努力,曾家的家境有所宽裕,就有让儿子们读书一改曾家面貌的想法,于是就送曾玉屏到湘潭读书,不料,这曾玉屏有书不读,却喜好嬉戏游玩,骑马跑到湘潭解闷,和湘潭的一些纨绔子弟打得火热。家族长辈都看不上他,笑他轻浮浅薄,是一个败家子。听到这些指责与评价,曾玉屏很是惭愧,于是“立起自责”,卖马步行回乡,从此每日天不明即起。
也正是曾玉屏改过自新这一年,曾竟希举家迁徙白杨坪。曾老头让儿子们读书一改曾家面貌的想法成了泡影,但曾老头并没有放弃,儿子不行不还有孙子吗?为了让自己的子孙后代能出人头地,实现“耕读传家久”,便带领家人来到这个更为艰苦的地方,开始了以“耕”养“读”的发家之路。这一年,曾玉屏35岁。
到了白杨坪后,改过自新的曾玉屏跟随其父曾竟希在高嵋山下白杨坪开荒创业。高嵋山的地形“垄峻如梯、田小如瓦”,开展生产很不容易,因而生活条件很艰苦。35岁的曾玉屏不怕吃苦,“凿石决壤”,硬是把十几块小田连接成一片大田地,“然后耕夫易于从事”。从此过着乡居地主兼自耕农的生活,家庭经济条件也逐渐改善,为他的子辈曾麟书、孙辈曾国藩等耕读生活奠定了基础。
曾国藩的太爷爷虽没为曾家贡献什么,但对曾家后辈却起了极大的影响。曾国藩的爷爷曾玉屏比曾国藩年长37岁,年轻时没有抓住机会读书,没有取得功名而“深以为耻”,时常感慨。虽然读书不多,但他颇有见识,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就是曾家的第一个读书人。曾国藩长到5岁便开始随父亲识字、读书,9岁时就读完了四书五经,开始学作八股文了。曾国藩虽然人小,但天资却很高,加上父亲循循善诱的引导,到了14岁时便去长沙应童子试,这时的曾国藩在当地读书人中已小有名气。曾玉屏看到了曾家的希望……
有一句话说:“学好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在中国,习武也好,读书也罢,只要能成功,总得要和国家打交道。曾国藩自然不例外,在光大门庭的使命下,最终将为国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