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概率非常低,但最后还是有人能中奖,所以希望还是有的。再就是在这一条路上,没人会觉得自家的孩子比别人家的笨。于是自然而然,“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就成为许许多多普普通通百姓心中的希望,科举也就成了农家子弟跃龙门的唯一出路。
洪老爷子于是决定送小儿子去读书,就这样,在万千期盼集于一身的情况下,7岁的火秀小朋友走进私塾,开始了自己的求学生涯。从那时起,火秀小朋友也就变成了洪仁坤同学。洪仁坤很清楚,他不仅仅在为自己读书,还在为整个洪氏家族读书,他承担的是洪氏家族的希望。在家人的殷切希望下,洪仁坤同学勤奋读书,其实就是背书,据说,洪仁坤非常善于背书,读书的时候,“均能一目了然”,比曾国藩强多了。
由于祖上没有读书的,洪仁坤16岁那年才去参加童子试,曾国藩在爸爸兼同学曾麟书的带领下14岁就参加了童子试,但洪仁坤一举拿下了童子试,而曾国藩三次之后才拿下。
洪仁坤考中了童生,整个洪氏家族都万分激动,历经几代,洪家终于有读书人了,看来是老祖宗保佑的。洪仁坤不仅给自己挣足了面子,还给洪氏家族带来了荣耀,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家族是一个共同体,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4年后,20岁的洪仁坤满怀信心到广州去考秀才,这一次不比上一次,最后落了榜,这也算不了什么事,在科举时代,这只是毛毛雨。对这次失败,洪仁坤本人也没有当回事,也没有灰心丧气,回家后埋头攻读,争取下次成功。
第二年,21岁的洪仁坤再赴广州赶考,洪仁坤对这次考试那是相当的期待,在出发前那是一个志得意满,虽然不敢说一定能拿下,最起码有很大的把握。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洪仁坤再次品尝了失败的滋味,再次名落孙山。这一回不是上一回,洪仁坤难免有些郁闷,感觉面子挂不住,最主要的是无法面对家乡父老,有些心灰意冷了。
回家后,当家族中的长辈都鼓励他继续努力的时候,他又继续开始努力。对洪仁坤来说,这一年的确是祸不单行,先是科场失意,再就是家乡一带干旱,庄稼收成很不好,家庭生活遇上了困难,供养洪仁坤读书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洪仁坤不忍一家人为他受苦,决定开始创收,一个读书之人,也做不了什么工作,最后经人推荐,在本村当了教书先生,总算能收入一点补贴家用了。
俗话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洪仁坤也已经21岁,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和科举比起来,繁衍后代更为重要,就这样,还是在那一年,洪仁坤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形势下,和妻子赖氏走入了婚姻殿堂,从此开始了家庭生活。
一门心思搞科举都没有考中,现在成家立业的洪仁坤,一方面要做好教学工作,一方面还要打理“柴米油盐酱醋茶”,有多大的把握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