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嘉峪关上听燕鸣
这是一个极具感人的故事,已在中国流传了许多个世纪。这就是嘉峪关上的“燕鸣”。这次我们趁借嘉峪关长城的旅游行程,终于亲眼目睹,亲手尝试,亲身感受了这个真实故事的演绎。是真,是假,是奇,是悲,是叹,是巧,各舒已见,沸沸扬扬,任人评说。
历史是这样流传的:古时候有一对燕子,筑巢于嘉峪关柔远门内。平日里,雌雄燕出入双对,恩恩爱爱地在生活在那里。一天,他们双双出关。日暮了,雌燕先归,等到雄燕回归时,关门已闭,而不能入内,于是思念心切,雄燕遂悲鸣地撞墙而死。为此,雌燕悲痛欲绝,不时发出“啾啾”的悲哀声,以表思念,一直悲鸣至死。死后雌燕阴魂不散,把其悲声永远留在这座城墙上,成为永恒的思念。现在人们每每行至此地,只要掷物击墙,墙体便立即传来“啾啾”的燕鸣声。现在我们每到这里,亲眼目睹了以物击墙,造成墙体伤痕累累的现象比比皆是。为了保护城墙,当局作出规定,将物击墙体改为石击,燕鸣之声依然清晰可现。
那一天,导游带领我们行至关内墙体的一个拐湾处,只见“石击燕呜”的几个字呈现在我们面前。游者便悄悄地将一石头投掷了过去。随着啪!的一声响起,接着便是啾!啾!!的几声从墙体发出,其声凄婉而悲凉,恍惚雄燕撞墙,雌燕悲鸣的一幕,就发生在我们的眼前,顿时一个慈母般的影子立即浮现在我们的脑海里。使我们思绪万千。
这一历经千年,百听不厌的传说,终于迎合了中国人的伦理道德,深深地根植在中国这块领土上,所以经久不衰地得以盛传。今天我们终于有了这一机会,把这一经久不衰的传说,化为耳闻目睹的现实,更加深了对燕呜所折射出的情感真实,朴质的可贵。
走进嘉峪关长城,是一个戒备森严的古军事壁垒。为雄燕撞墙与燕呜,多少找到了一些依据。
嘉峪关长城,在嘉峪关市区西南的6公里处,位于嘉峪关最狭窄的山谷中部。城墙从横向穿越沙漠戈壁,北连黑山悬壁长城,南接天下第一墩。是明代万里长城最西端的关口,所以被誉为“天下雄关”。从入口往上看,它傲立大漠,势若长龙,守望边塞,情系千年,其状巍峨壮观,恍如一条巨龙在向我们咆哮而来。
关城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其结构,由内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线组成。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一百里一城,从而组成重叠并守之势。那时匈奴凭借其强大的骑兵,进犯中原,所向披靡。所以历朝都在积极地把修建长城,作为抗匈奴的重要一着。从秦皇朝开始,一直持续至明代,前后经历了2000多年,管各皇朝所管豁的范围各不相同,修建长城略有湾曲,呈现出断断续续的现象,但最终得以连接,通过逐朝打造,万里长城终归形成了一体。
明初,宋国公、征虏大将军冯胜,在一次出征,在班师凯旋途中,选址在河西走廊中部,东连酒泉、西接玉门、背靠黑山、南临祁连的咽喉要地进行建关,即至今完好的嘉峪关,历时共168年。可见其设计之科学,造工之巧究,可见一斑。
嘉峪关关城以内城为主线,周长640万平方米,面积2。5万平方米,墙高10。7米,以黄土夯筑而成。内城有东、西两门,门外各有一瓮城围护。东门为光化门,意为紫气东升,光华普照。西门为柔远门,意为以怀柔而致远,安定西陲。此外再无别门可以出进,一旦强敌进入,便形成瓮中捉鳖的状态,这样便可以关起门来打狗。
城楼上,箭楼、敌楼、角楼、阁楼、闸门楼等,各居其所,各赋其责,傲然地挺立在高高的城墙上,日夜守望着这座千年不倒的长城。嘉峪关关城,是长城内众多关城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
据《秦边纪略》记载:“初有水而后置关,有关而后建楼,有楼而后筑长城,长城筑而后可守也”。关城有三重城郭,多道防线。城内有城,城外有壕,造成了重城的并守之势。西瓮城的西面,筑有罗城。罗城城墙正中设着关门,全用金属打造,即使动用强力攻城,仍然固若金汤,无法突破。
嘉峪关关城依山傍水,扼守南北宽约15公里的峡谷地带。峡谷南部的讨赖河谷,构成了关城的天然屏障。嘉峪关外,烽燧、墩台纵横交错。关城东、西、南、北等四个座向,分别设立墩台,从而造就了一个地势天成,攻防兼备的军事要地。它与长城、城台、城壕、烽燧等联系在一起,构成了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所以“天下第一雄关”的美称由此而来。
嘉峪关,以明长城最西端的重要关隘而得名,再加上闻名遐迩的嘉峪关市,就像走进了长城的天然博物馆。长城第一墩,悬壁长城以及横亘于戈壁之上的汉、明长城,串接在一起,从而形成了一条历史文化的长河,滋养着嘉峪关城市的不老文化,铸造了嘉峪关独特的城市品格。
从嘉峪关关城向北延伸约7公里,至石关峡的左侧,有一段东西流向,沿山而上的长城,史称“石关峡左侧长城”。在明代,这段长城与黑山的悬壁长城相连接,构成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防御工事。1984年,在***关于“爱我中华,修我长城”的号召下,嘉峪关社会各界掀起了修筑长城的热潮,因此石关峡右侧长城被修复完成。
我们从西门即柔远门出来,是一片开阔地。不远处,一队骆驼队在那里搭棚,经营着骆驼行走大地的生意。一旦坐上骆驼拍照很是一番风味,极具关城特点,所以生意还算火爆。在距离的不远处,两座山峰以一个八字状横亘在嘉峪关外,在太阳的普照下,山体影影绰绰。在那深灰色的山体上,分列出许多沟梁,斜挂在山体上,从远处看,几乎是不毛之地。其右侧是嘉峪关向北延伸的悬壁长城,举目望去,其残墙壁隐约可见。随着历史的变迁,昔日巍峨的万里长城,现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已被撕裂成东一段西一段,残体遍地的现象,但谁也没有动手去收集它,因为政府有规定。尽管当地政府已动员民众,开始动手,对一些主要地段进行架接与修复,但要恢复长城的原貌,已是非一日之功。是否值得,是否需要动员全民进行第二次修建长城,这就需要进行一番科学论证了。
座落于嘉峪关长城博物馆,如一座城堡,座落于关城内,以一个“品”字造形,环抱着建筑。其内部呈迂回式休闲的格调,由四条视觉通透的走廊串联起来,从而使博物馆形成流畅、简洁又富于变化。博物馆共分为长城历史、长城军事、河西长城与丝绸之路、古今嘉峪关等4个部分。通过应用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将长城历史、文物、艺术和长城研究成果浓缩于一体,进行多方位、多角度地展示。进入到这里,为我们从整体上把握长城的过去与现在,提供了系统化的依据。
关城内,在城堡林立的包围下,存留着两座上下相连的瓦屋。由于造形的矮小而显得一般。瓦面被一层厚实的尘埃所覆盖。这就是当年管城的游击将军府所在地。是明清两代镇守嘉峪关时,游击将军在这里处理军机政务的场所。前院以议事厅为中心,着重展示古代游击将军及文武官员,指挥御敌、签发关文等情景。后院是游击将军及其家眷生活的场所,生动而形象地再现了游击将军及其家眷的生活画面。看来他们着眼于军事,而没有追求奢华的生活。
嘉峪关是古代军事的见证,也是中国历史的缩影。俗话说,那里有压迫,那里就有反抗,那里有入侵,那里必然会有防御。嘉峪关关城的层层布局,防御工事的层层设计,造就了一个进能守,退能攻,侵能歼的战略布局。设计之精巧,布防之周密,几乎已达到了密不透风的高度。战争是残酷的,是摧毁生灵,摧毁人类文明的见证,但只有运用战争的手段,才能制止战争。到底有多少人因此而流离失所,有家不能归呢?嘉峪关上流传的燕呜,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了这样的一个缩影:战争,造成人类有夫不能会,有家不能归。嘉峪关的燕呜,便是战争的一个缩。
中国是古老的文明古国。自孔孟提出“仁者”“爱人”的之道之后,中国的文明文化,便把仁爱,文明,友善,恩爱,深深地注入到自己的土壤里,以至造就了父子之间,夫妻之间,家庭之间,亲友之间,把仁爱,文明,友善与恩爱,通过传宗接代,而成为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在嘉峪关,燕子已去,但燕呜永存。她留给人类的,是永存的恩爱,无限的感恩。
尽管嘉峪关的燕呜存在着不同的解读,是真有其事,还是石击墙体产生的回音,亦或是嘉峪关墙体内埋藏着某种防御机关,一旦遭受物击,恍如警报般发出回响呢?由于古人没有留下文字,如此种种纯属于猜测。但嘉峪关上盛传的燕呜典故,之所以盛传千年而不衰,就是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吻合,而产生出共呜的结果。
燕呜声声,留给人们无暇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