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873700000016

第16章 红学史研究路向与方法的论争

《红楼梦》的研究方法问题和如何摆脱红学自身面临的困境使之有一个较大突破,是新时期红学史研究讨论的热点,发表的文章数量较多,内容多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什么是红学;《红楼梦》研究是高扬人文主义精神还是坚持科学主义的原则;《红楼梦》中有无“两个世界”。

“什么是红学”之争,实质上是考证派与评论派在理论上争夺名分、地位的一场文字较量。考证派与评论派,一个属基础研究,一个属义理研究,具有互补共存的关系。然而两派的研究方法、路径不同,各自的弱点也是明摆着的。一个以材料为支点,从作品到历史,受材料制约,或易流于繁琐碎细,或导致材料不够设想来凑的主观猜测。一个以理论为支点,理论不同,阐释有别,见仁见智,易流于空疏,一旦相互攻讦,对立之势难免。

这场论争肇始于1981年,何满子在《光明日报》发表了题为《现实主义的小说和非现实主义的评论》一文,批评考证派用曹家来说明贾家,红学变成了曹学,渐与论敌索隐派打成一伙,大有走向杂学的趋势。

面对议论曹学的是是非非,1982年,周汝昌在《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发表《什么是红学》(根据录音整理),指出红学有她自身的特殊性,用一般研究小说的方式、眼光、态度来研究《红楼梦》不是红学,而是一般小说学。他主张红学研究的基本对象是曹学、版本学、探佚学和脂学。这显然是把《红楼梦》的思想艺术研究划到“红学”之外了。其后,应必诚撰写《也谈什么是红学》应必诚《也谈什么是红学》,《文艺报》1984年第3期。,认为: 《红楼梦》本身的研究不仅不应排除在红学之外,相反,它应该是红学的最主要的内容。曹学、版本学、探佚学、脂学的研究如果脱离了《红楼梦》本身的研究,那就会使自己失去研究的目的和存在的价值。周汝昌在《“红学”与“红楼梦研究”的良好关系》一文中指出: 应有“红学”与“红楼梦研究”两个既有关联又有区别的名称和概念,不应把红学拉往一般化。而赵冬年则认为“人为地划分‘红学’与‘《红楼梦》研究’的各自领域是不必要的”。周汝昌没有撰文对此文进行反驳,这场论争便没有再进行下去。但是,自此以后,对考证派的批评文章却从未间断过。

20世纪80年代初,考证派喧闹一时,未得多少实效,引起学术界一片唏嘘之声。当代文学界呼吁:“红学研究更应当与文学的现实靠近些,再靠近些!”古典文学界批评道:“你们红学界把我们考据的名声败坏了!”甚至有人直言不讳地说:“考证没有什么意思,不要再弄下去了。”“应加强红学研究的理论性,以提高研究的‘新境界’”。针对此类意见,周汝昌在《红学的高境界何处寻》一文中毫不客气地说: 红学目前的情况表明,在很多方面,迫切需要的还是基本功和补课。大量的问题从根本上还未弄个清楚,不要侈谈空中楼阁的高境界。这种相互攻击对方的错处,无益于学术的发展,只会增长不良的学术风气。事实上,考据派与评论派在相互接轨。周汝昌不只是考据大家,同时也搞红楼梦的人物思想研究(如对宝玉的评价),艺术评论(如研究《红楼梦》的结构),探讨《红楼梦》与中国文化的关系。评论派的理论是建立在考据派成果基础上的。许多研究《红楼梦》思想艺术的文章离不开脂批文字和曹雪芹家世生平的资料。考据派在没有新史料时,不妨研究一下作品的实在价值。评论派为防止空疏,也应多接触一些考据成果,乃至作一点考证工作,这种互补是很有益的。

红学研究遵循的是科学主义的原则,目的在于再现《红楼梦》及其作者的历史客观原貌。这是新红学以来一直遵循的原则。对这一原则谁也未曾怀疑过。一些讨论红学研究方法的文章,多是以科学主义原则去衡量红学研究的现实,批评那些“瞎子摸象”式的、“见木而不见林”的主观片面倾向,或者只引用有利于自己论点的材料而不顾及其他的主观随意性毛病以及不把研究对象放在当时的历史地位上考察,而是用今天的眼光去任意拔高,或不从材料出发只从设想出发,材料不够假想来凑的考证方法等等。认为上述做法都背离了实事求是,违背了科学精神。

周建渝在《“红学”的困境与出路》一文中提出了相对应的观点,主张用人文精神替代科学主义的原则。他认为每个时代的批评都会根据自己时代的意识、时代的生活需要,去发现《红楼梦》中新思想和新的意义,这就是批评者的任务。在文学批评上不应该有,实际也不可能有一种一成不变或毫无差别的科学原则。文学批评最重要的性质应该在于它的人文精神而不是科学主义原则。文学批评的最终着眼点,主要是在于考察和评价作品中的精神信仰、人生意识、伦理道德以及作品存在的其他形成,而不仅仅停留在考证小说与历史事实是否相符或论证方法是否科学。如果说在世界文化背景上,19世纪是科学主义盛行的时代,那么20世纪以来,对科学主义的迷信已经打破。周建渝立足于当代意识、当代需要和文本的当代意义,意在对于古代文学研究中愈来愈后置于当代社会,只追求科学性而忽视人文意义,只探求历史的原貌而不问当今社会的需要的偏颇现象来一个矫枉过正,其善意是可以理解的。同时文学研究特别是小说研究离不开人文精神的观照与发掘也是显而易见的。

然而,历史的存在是双重的,既客观地存在于过去的时空之中,又存在于后人的理解当中,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而客观性的要求对一切科学来说都是首要的原则。因此,强调人文精神而忽视乃至取消科学主义原则,便会偏离对象,丧失研究的依据,从而也就取消了学术的严肃性与科学性,变成流行意识的传声筒。文革中的“评红”热与“评水浒”便是最生动的例子。这大概正是周文在学术界并未产生反响的原因吧。

在探讨“红学”未来发展的文章中,最富于理论性且影响深巨的要属余英时《红楼梦的两个世界》与《近代红学的发展与红学革命》。在前一篇文章中,余英时说:“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创造了两个鲜明而对比的世界。这两个世界,我想分别叫它们作乌托邦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这两个世界落实到《红楼梦》这部书中,便是大观园的世界和大观园以外的世界。”在后一篇文章中,余英时在作了《红楼梦》研究学术发展史的分析后,指出:“未来的新典范,一方面十分尊重‘自传派’的考证成绩,另一方面,新典范复力求突破‘自传说’牢笼而进入作者的精神天地或理想世界,……由此可见,不但《红楼梦》中有现实世界和理想世界之分,红学研究也同样有两个不同的世界。‘自传说’所处理的只是作者生活过、经历过的现实世界或历史世界,而新典范则要踏着这个世界,而攀跻到作者所虚构的理想世界或艺术世界。”由此看来,余英时的“两个世界”的观点是要建立他的红学的新典范。而《〈红楼梦〉的两个世界》一文自然要被看成这个新典范的代表了。

余英时的上述两篇文章发表后,引起了海内外红学家的极大兴趣。大多数人认为余文有创见性,也有人不同意这种观点。赵冈率先发表商榷文章赵冈《“假作真时真亦假”——红楼梦的两个世界》,香港《明报月刊》1976年6月号。,认为《红楼梦》中主要的部分是曹雪芹取材于自己家庭的历史,虚构部分是次要的,而余英时则颠倒了这种主从关系,把虚构看作是主,而曹家的历史是从。“这要看基本假设如何而定,如果面包是面粉做的,研究面粉是有用的,如果面包是空气做的,研究面粉当然是错的了。”

余英时撰写了近四万言的长文《“眼前无路想回头”——再论〈红楼梦〉的两个世界兼答赵冈兄》进一步阐发了自己的理论。认为曹家材料必须为曹雪芹的创作服务,“是为创意的需要所驱遣,换句话说,许多真实材料在红楼梦中都经过了一番虚构化,然后才派上用场。”足见讨论双方的概念思维存在着差异。余定国对父亲余英时的观点也提出异议,认为两个世界说不全面,应该还有个第三世界: 太虚幻境与大荒山的抽象世界。余定国的观点不能成立,因为太虚幻境和大荒山只起一种提示和结构作用,不能称之为一个独立的世界,不能与现实和理想世界鼎立而三。《红楼梦》中的确存在着两个世界。作者生活过的世界和虚构的世界;但是这两个世界搅混、溶化于作品中,很难掰分得一清二楚。大观园的世界是否是虚构的理想世界,而只有大观园外的世界才是他亲身经历过的现实世界,怕并非如此吧!

余英时的“两个世界”和“新典范”的理论,意在说明自传说对《红楼梦》中的理想世界是无能为力的,只有评论派才能完成这一任务。可是考据派与评论派只有结合起来才能完成红学革命的任务,这一结论实在说早已为人们所熟悉,故把它作为红学未来的新典范,恐怕还是不够格的吧。其实评论派与考据派本来是研究文学的不可缺少的两种方法,人为地把考证与评论划分为两个,与大陆的学术政治化所造成的评论方法应需而走红不无关系,与胡适受到批判的同时连同他的考证方法一起被扔掉的悲剧史不无关系。考证派与评论派的争论最终将导致两者的统一,故而为学界上了一堂“红学”研究的正确路向的实践课。

讨论20世纪《红楼梦》的研究方法,人们似乎有一个共同的基调,即20世纪“红学”是考证派红学的天下。我们不赞成这种说法,因为这个结论来源于对现象的概括,即看到的只是流派纷争、一次次的热闹现象。如果接下去问,一次次热闹之后,留下了些什么东西?考证的水平是呈上升之势还是下滑之态?就会觉得《红楼梦》研究在考证上并没有取得多大的进展。再看对文本的评论阐释,一种种理论,一次次浪潮,涌来而又退去。尽管没有造成争鸣的大场面,也没有考证派那样的轰动效应,然而理论的意识追求、精神文化的意向以及摆脱模仿企仰创造的趋势则是上升的。所以从实质上看,一个世纪的“红学”史正是考证之学的路数渐渐露出强弩之末的后半世光景来,而文化精神的阐释日渐展示出它的后劲,这种后劲有待于中国新哲学、新理论的出现。当然,总的趋势则是两者的结合——红学的研究愈来愈走向论证性、逻辑性、科学性。

进入90年代以来,主张红学研究回归文本和文本本位的代表论者是宁宗一。在西方的文学理论中本来就有作品本位与作者本位之争,宁宗一明确表示自己是作品本位论者。他与别的作品本位论者所不同的是,将文学史应是心灵史的提法运用到了作品本位的理论中来,不仅主张文学的研究一切应以文本为据,回归文本,而且主张再现文本中最动人的精神世界、心灵世界,回归心灵,即回归心灵文本。回归心灵文本,似乎无人否认,问题是你理解的心灵文本的依据是什么?仅仅是对文本的体验显然是不够的,于是便有人对此提出异议,认为回归心灵文本也不能离开作者与文献的参照。宁宗一认为自己遭到了他人的误解,事实上,他主张文本策略“绝无意排斥占有史料与必要的考据”,“因为充分占有史料乃是从事研究的必要手段”宁宗一《追寻心灵文本——解读〈红楼梦〉的一种策略》,《红楼梦学刊》2000年第3辑,第6—7页。。这里,我们已经看出文本与文献的相融合的趋势。

王蒙是以一个作家的眼光与创作体验来解读《红楼梦》的。对于研究《红楼梦》的方法,他采取了自由而宽容的态度,即用什么方法研究它都可以。因为宇宙的研究允许采用任何一种方法,而《红楼梦》就是一个宇宙,所以用什么方法都可以有所得。历史学的、社会学的、政治学的、文学的、哲学的、神学的等等。世界上进步的思想、理论、方法都可以用《红楼梦》来加以验证,“又反过头来用这些主义来验证《红楼梦》,这是一件大好事。”王蒙这种主张的另一理论根据是“本体先于理论”说。他说:“《红楼梦》反映的是人的本体,它先于一切理论而存在,也可以与一切理论相贯通。再过二百年,甚至一千年,仍然会有某种科学理论能在《红楼梦》中找到某种相通的契机。”王蒙《〈红楼梦〉的研究方法》,《红楼梦学刊》1996年第2期,第2页。即使是误读,也可反映人类的某种灵性与智慧。这种无所不包的、主张研究方法的多元化,是明智而客观的,便于化解历史研究与文学研究相互轻视的矛盾。周汝昌等不赞成将研究小说的一般方法纳入“红学”中,然而他所倡导的中华大文化本身自然包括文学的方法,就如同包括历史学的方法一样。

20世纪末,年轻一代的红学家们以老一代为门户之见所苦为鉴,主张方法的兼容性。但提法稍有区别,一种主张文献、文本、文化的结合赵建忠《二十世纪红学流派的冲突对垒与磨合重构——兼论新世纪红学流派的发展态势》,《红楼梦学刊》2000年第4期。,一种则主张超越模仿的理论与方法的创造陈维昭《超越模仿,旨在建构——21世纪红学方向构想》,《红楼梦学刊》2000年第2辑。。前者讲学术方法的视域是物理的凝合,后者属于化学的化合与新物质的生成,无疑后者的要求更高。方法的兼容与创新乃是下一世纪涉足于红学的学人们努力的方向。

§§后记

写这样一本书的设想,始自2002年。当时我正参加编纂《二十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论著索引》,许建平也正在进行《中国小说研究史》的撰写。我们在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小说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个共同的想法: 在这个方法论的世纪,很有必要将一个世纪小说研究的方法得失做个总结,既算是对一个世纪小说研究的交代,也是后来的研究者所希望见到的。于是以我的名义申报了《二十世纪中国古代小说研究方法论》的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并获准立项。因我手头的事情多,而许建平忙于博士论文的写作,便搁置下来。直到许建平从复旦毕业,就教于上海财经大学后,我们才开始着手进行这一课题的研究。

原本想对一个世纪古代小说研究的视角与方法做一个全面的研究和总结,然而动笔后方感到相关资料浩如烟海,操作起来有较大困难。我们想,不如选择一部能系统反映百年小说研究方法演变全过程的个案,做较具体细致的分析,而这样一部沉淀了一个世纪研究方法的小说,则非《红楼梦》莫属。但是,只以一部小说为个案,又如何与“古代小说研究”的范畴相称呢?于是我们采用了设立“综论篇”总述小说研究方法,以补个案研究视域狭小之缺;同时又设立“个案篇”,以《红楼梦》为个案,以补“综论篇”所述方法少之不足的撰写结构,遂有了上编、下编之分。上编从五个方面概述之,下编列出研究《红楼梦》的十种主要视角与方法。我们深知,这十种视角与方法,远未能穷尽所有的《红楼梦》研究方法,因出版经费和时间的限制,如心理学分析的视角与方法、叙事学分析的视角与方法、美学分析的视角与方法、小说编年的视角与方法等虽有所涉及,但均未列专章加以论述,留下了难以抹去的遗憾。

此书的出版,得到了复旦大学出版社社长贺圣遂先生和韩结根编审的鼎力支持。对他们的热情支持和帮助,深致谢意。此外,郑方晓、陈栋、王亚茹三位研究生做了核对引文出处和书稿的校对工作,在此一并致谢。

黄毅许建平

2007年10月

同类推荐
  • 李白全传

    李白全传

    本书包括:习书练剑、辞亲远游、安陆十载、三诏进京、长安岁月、赐金放还、梁园情深、东行南游、虎穴历险、战乱前后、从军获罪、救月升天。作品讲述了一个绝对的诗歌天才;纵横瓷肆,想像瑰丽,如仙人所作;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笔傲凌沧州。后人称之诗仙。我辈凯是蓬蒿人,仰天大笑出门去,绝对是人中豪杰。
  • 宠爱

    宠爱

    作者胭脂泪是不折不扣的“荣迷”,她的文字,尤其是书中的多个影评,华丽精致、滴水不漏、刀枪不入的表象下,展现出一派纯净的懵懂天真!文字中,有旁若无人的自恋,有浪漫唯美的理想主义,还有文化女性所持有的孤芳自赏的些许刻薄,在这一切之上,还添加了肆无忌惮,热情与冷漠,肆无忌惮的豪迈与真挚,肆无忌惮的诱惑与风情,无处不在,在作者的文字中,有女性的细腻唯美,有贵族气息浓郁的都市风情,更有悲天悯人的人文真情,在她的文字中,有雅致的书香,诙谐的调皮;自然的坦荡,奔放的豪迈,读起来优美酣畅,自然真实。
  • 慕容雪村文集经典套装(全集)

    慕容雪村文集经典套装(全集)

    慕容雪村老师的倾情创作,真实的情感体验,了解另一个世界的真实生活,包括《原谅我红尘颠倒》、《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天堂向左,深圳向右》、《多数人死于贪婪》、《慕容雪村随笔集》、《中国,少了一味药》六册书。
  • 黄土色泽

    黄土色泽

    在我的精神上,我觉得黄土高原是一片海洋,我把生活作为戏剧,但实际上生活就是信仰。
  • 结伴而行

    结伴而行

    《结伴而行》是作者郭松以散文、随笔形式,对自己人生轨迹和思想脉络梳理而成的散文集。作品从眷恋故乡、军旅如歌、书香笔韵、人生况味、盛世微言、情系云南等九个章节,回望了自己的心路历程。全书题材丰富、思想深邃、抒情优美,文字厚重、耐人寻味。
热门推荐
  • 金刚顶降三世大仪轨法王教中观自在菩萨心真言一切如来莲花大曼拏

    金刚顶降三世大仪轨法王教中观自在菩萨心真言一切如来莲花大曼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在夏花绚烂里等你

    在夏花绚烂里等你

    这是一个关于拐卖带点悬疑的爱情故事。一场孤愤的旅途,只为了寻找一个身世的答案!一本写满秘密的笔记本,一段尘封二十几年的罪恶秘密。旅途的终点,有人得到了救赎,有人收获了爱情
  • 闪婚厚爱:老婆大人有点冷

    闪婚厚爱:老婆大人有点冷

    接到了刺杀的通知,本以为只是一次普通的任务。不想,一时失策惹上了A市最有权势的人,最终这次由她主动的刺杀却变成了她沦为奴隶的开始。“澹台彦旭!放了我吧!我求你了!”她的骄傲在他的面前毫无反击的能力,不堪的一次次出逃被他抓住后,她无奈的一次次的哀求,求他放过了她。“除非我死!”死!让他死还不如让她自己了断了自己!本以为流产失去了孩子的她,却意外的听到了他和别人的对话。她的孩子根本就没有流产,他却一直在骗她。“凝儿!我们不要这个孩子了好不好?”明明知道这个孩子对她来说意味着什么,他却还能说出这样的话来。
  • 大牌二手妻

    大牌二手妻

    新婚之夜,她遭丈夫与朋友的双重背叛,迎接她的是一纸早已签好的离婚协议书,一场突入其来的婚变,让她一无所有,一年后,本已小有资产的她,却被最信任之人出卖,沦落到拍卖台之上,阴差阳错,成为黑市之皇墨熠的夫人,人在做天在看,复仇,一触即发!
  • 一念闪婚:找个老公谈恋爱

    一念闪婚:找个老公谈恋爱

    不是每一只丑小鸭都可以变成白天鹅,也不是所有的灰姑娘都能够拿到仙女棒。她不需要爱情,但她绝对需要一个宁静安稳的家,于是当他提出要补偿的时候,她毫不犹豫地回答:“给我一个家。”他是一个除了爱情什么都给的起的男人,面对她无理的要求,他说:“我可以给你一个家,但是,我不可能会爱你。
  • 错过了十世

    错过了十世

    错过了,还能在一起吗,纠缠了十世,等了十世
  • 森林王子

    森林王子

    这是关于一只小老虎的冒险和成长故事。 为了保护红霞大山的动物们,也为了寻找自由,动物园刚出生不久的小老虎力力和妈妈力雅决定到森林里生活。 不料,坏家伙却把力力从动物园里偷出来,准备卖给马戏团。在路上,力力逃脱了坏人们的魔爪,不小心掉进了老爷爷的奶桶里。老爷爷以为力力是只小猫,把力力带回家。农场里的动物也以为它是只猫。但是,力力一直坚信自己是只老虎。 随着力力一天天长大,寻找妈妈和寻找自由的念头越来越强烈。最终,力力决定离开农场到森林里去生活。 力力在寻找的过程中由迷茫、轻信慢慢变得勇敢、睿智啊,成为真正的森林王子。
  • 花醉流年

    花醉流年

    韩娱,关于一些娱乐之外的唯美!他只想做一个好哥哥,可惜他再怎么努力也偿还不了他欠她的情!想忘记,却忘不掉,想离开,却不放心离开,想沉迷在梦里,吹醒的是现实冰冷的风,想哭泣,要躲起来安慰自己,想开怀大笑,花却碎落一地。花,开在不该开的季节里,梦,碎在本该醉的流年里。愿今世流离,葬如梦红尘。无关风月,无关11,喜欢11文的请离开,终极YY本书不存在,此书只求唯美!新人书,纵然成绩在差,我也会一直写下去!我的书,永不太监。
  • 我欲开天传

    我欲开天传

    蒙蒙苍天,混混大地,苍穹一片,我欲开天!
  • 百鬼众魅

    百鬼众魅

    爷爷是个老摄影迷,喜欢给我拍照,却从来都不给我看,直到爷爷去世那天,我看到了这些让我惊诧的照片……我试图寻找真相,梦魇接踵而来,一件件事情让我猝不及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