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当归龙荟丸:每次1~3岁1g,4~6岁2g,7~9岁3~4g,10~14岁5~6g,每日2次。口服。用于燥热便秘。
(6)黄连上清丸:每次1~3岁1~2g,4~6岁2~3g,7~9岁3~6g,10~14岁6~10g,每日2次。口服。用于燥热便秘。
(7)清宁丸:每次6岁以下水蜜丸2g或大蜜丸1/3丸,7~10岁水蜜丸3g或大蜜丸1/2丸,11~14岁水蜜丸6g或大蜜丸1丸,每日2次。口服。用于燥热便秘。
(8)通幽润燥丸:每次3~7岁1/3~2/3丸,8岁以上1丸,每日2次。口服。用于燥热便秘。
3气滞便秘:大便不通,欲便不得,嗳气频作,胸胁痞满,或胀闷不舒,甚则腹中胀痛。舌质偏红,苔薄白或微黄,脉弦,指纹滞。治宜疏肝理气,导滞通便。
基本处方六磨汤加减。木香5g,乌药5g,沉香3g(后下),槟榔10g,枳实10g,枸杞6g,决明子10g,大黄3g(后下)。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炒枳壳10g,炒莱菔子10g,生大黄6g(后下),肉苁蓉10g,桃仁10g。加水煎服,每日1剂,分3~4次温服。用于气滞便秘。
(2)四磨汤口服液:每次1岁以下3ml,1~3岁5ml,3~10岁10ml,10~14岁15ml,每日2次。口服。用于气滞便秘。
(3)木香顺气丸:每次6岁以下1~2g,7~10岁2~3g,11~14岁4~6g,每日2~3次。口服。用于气滞便秘。
(4)舒肝丸:每次6岁以下1~2g,7~10岁2~3g,11~14岁4~6g,每日2~3次。口服。用于气滞便秘。
(5)越鞠丸:每次3~7岁2g,7岁以上3g,每日2次。口服。用于气滞便秘。
(6)四逆散:每次6岁以下1~2g,7~10岁2~3g,11~14岁4~6g,每日2~3次。口服。用于气滞便秘。
4气虚便秘:虽有便意,但努挣乏力,难以排出,大便不干硬,挣则汗出乏力气短,面白无华,神疲懒言,或唇甲色淡,头晕心悸,舌淡嫩,苔薄,脉细弱,指纹色淡。治宜补益气血。
基本处方黄芪汤合润肠丸加减。党参10g,炒白术10g,黄芪10g,当归10g,火麻仁10g,何首乌10g,木香5g,桃仁10g,肉苁蓉10g,蜂蜜10g(另冲)。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当归10g,党参10g,生地10g,熟地10g,肉苁蓉10g,厚朴6g,枳实10g,桃仁10g,红花6g。每日1剂,水煎,分2~3次温服。用于正气亏虚之便秘。
(2)补中益气口服液:每支10ml。每次6岁以下5ml,7岁以上10ml,每日2~3次。口服。用于气虚便秘。
(3)香砂六君丸:每次6岁以下1~2g,7~10岁2~3g,11~14岁4~6g,每日2~3次。口服。用于气虚便秘。
(4)金匮肾气丸:每次6岁以下1~2g,7~10岁2~3g,11~14岁4~6g,每日2~3次。口服。用于肾气虚便秘。
(5)五仁润肠丸:每次6岁以下1~2g,7~10岁2~3g,11~14岁4~6g,每日2~3次。口服。用于气虚便秘。
(6)桑椹膏:每次6岁以下5ml,7岁以上10ml,每日2~3次。温水冲服。用于血虚便秘。
警示
1大便干硬时,可用蜜煎导或甘油栓之类纳入肛门中,使大便易于排出,以避免肛门局部损伤。
2长期便秘者可诱发肛裂、痔疮。
§§§第五节胃食管反流
小儿胃食管反流是一种儿科常见的疾病,是指胃内容物,包括从十二指肠流入胃的胆盐和胰酶等反流入食管。它可以导致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迟缓、食管炎、肺炎等多种并发症。目前认为胃食管反流的发生是由食管下端括约肌张力减低、食管蠕动和廓清能力降低、解剖因素、食管黏膜屏障的损坏及胃排空功能障碍等因素有关。中医认为本病其病位在食道和胃脘,与肝胃脾关系密切,其发病以正虚为本,气郁、痰凝、湿热为标,久病可伤及气血经络和其他脏腑。中医文献中虽无胃食管反流的病名,但根据其证候特征,可归属于吐酸、吞酸、反酸、反胃、胃脘痛、嘈杂、噎膈、胸痛等门类之中。
诊断要点
1自新生儿期开始呕吐,发生在夜间及进食后,初为溢奶,轻度呕吐或喷射性呕吐,甚至有顽固性呕吐。如热量摄入不足则致营养不良,生长发育迟缓。由于胃酸反流致食管炎,甚至糜烂、溃疡,可见呕血、便血、贫血。反流物吸入呼吸道引起吸入性肺炎、肺不张,也可表现为哮喘反复发作,胃食管反流治愈后,肺部症状随之消失。
2实验室检查
(1)食管造影:是检查食管功能最有用的诊断方法,简便易行。可采用钡剂,观察造影剂从胃反流到食管是否存在,并观察食管有无缩窄,是否并发食管炎,用5%稀钡食管造影,钡剂量应与进食量相等,观察钡剂是否从胃反流到食管,反流到食管下端即有诊断意义,如达到食管中或上段则意义更大。应观察5分钟,有3次以上反流可诊断。检查时头低位,腹部加压可提高检出的阳性率,同时可观察有否食管缩窄,有否合并食管炎等。
(2)食管pH测定:24小时食管pH测定是诊断胃食管反流最可靠、敏感的方法。食管正常pH是5.0~6.8,如有胃酸反流,pH;4并持续15秒以上,提示反流存在。24小时连续监测可提高阳性率,因反流是周期性,常在睡眠时发生。
(3)食管压力测定:食管下端高压区压力降低,压力低于1.33kPa,提示食管下端括约肌功能不全,本法简单、快速、安全,但灵敏度稍差。
辨治原则
辨证重在辨虚实。病初为实证,常有气郁、痰凝、湿热等致病因素;病久多虚证,常致脾胃虚弱。治疗实证以去除病因,和胃降逆为主;虚证以健脾和中,调理气机为法。
处方
1肝胃不和证:胃胀连及两胁,胸中嘈杂如饥,嗳气频作,咽干作痒,口干苦,泛酸,伴胸骨后正中区灼热感,舌质红,苔白腻,脉细弦。治宜疏肝和胃,清泄郁热。
基本处方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6g,枳壳10g,白芍10g,青皮6g,香附6g,元胡10g,黄芩10g,蒲公英15g,郁金10g,煅瓦楞子10g(先煎)。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左金丸:每次3~5g,每日2~3次。口服。用于肝胃不和证。
(2)逍遥丸:每次6岁以下1~2g,7~10岁2~3g,11~14岁3~6g,每日2~3次。口服。用于肝胃不和证。
2痰气郁结证:胸脘痞闷,胸胁串痛,嗳气频作,胸骨后灼热疼痛,时有呕吐痰沫,吞咽如哽,食纳明显减少,体倦乏力,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滑。治宜理气开胸,化痰散结。
基本处方四七汤加减。姜半夏6g,厚朴6g,茯苓10g,郁金10g,海螵蛸10g,枳壳10g,佛手6g,莱菔子10g。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开胸顺气丸:每次3~5g,每日2~3次。口服。用于痰气郁结证。
(2)气滞胃痛冲剂:每次6岁以下3~5g,7~10岁5~10g,11~14岁10~15g,每日2~3次。口服。用于痰气郁结证。
3脾胃湿热证:剑突下隐痛,灼热、泛酸、嘈杂、口苦粘腻、恶心纳呆、便下臭秽不爽,每因进食辛酸、酒类刺激性食物,疼痛胀满即加重,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滑数。治宜芳香化湿,清热通降。
基本处方平陈泻心汤加减。苍术10g,陈皮6g,姜半夏6g,黄连3g,泽泻10g,佛手6g,薏苡仁10g,焦山楂10g。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木香槟榔丸:每次6岁以下1~2g,7~10岁2~3g,11~14岁3~6g,每日2~3次。口服。用于脾胃湿热证。
(2)快胃片:每次2~3片,每日3次。口服。用于脾胃湿热证。
4脾胃虚弱证:胃脘嘈杂,食入发胀,时有泛吐酸水或清水,伴面色少华,畏寒肢冷,舌质淡红,苔白薄腻,脉细弱。治宜健脾益气,和胃降逆。
基本处方小建中汤加减。白芍10g,桂枝3g,干姜5g,党参10g,炙黄芪15g,白术10g,元胡10g,佛手6g,炙甘草5g。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香砂六君丸:每次2~6g,每日2~3次。口服。用于脾胃虚弱证。
(2)小建中合剂:每次1~3岁5ml,4~6岁10ml,7~9岁15ml,10~14岁20ml,每日3次。口服。用于脾胃虚弱证。
警示
1头高体位可改善婴儿呕吐。注意俯卧位有增加婴儿猝死的可能。
2可给稠厚的婴儿食物,少量多次喂养。
3对保守治疗后症状仍严重、有严重并发症如食管狭窄等及有神经系统障碍的患儿应考虑手术治疗。
§§§第六节胃炎
胃炎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炎症改变,胃炎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根据发病情况可分为急性胃炎与慢性胃炎。中医学认为小儿脾常不足,若因乳食不节,喂养不当;过食生冷,感受寒邪;或恣食辛热肥腻之物,热结胃中;情志不和,肝气犯胃等因素,均可损伤脾胃,造成脾胃不和、运化失司、气机不畅而发生本病。中医学将本病归属“胃脘痛”、“胃痞”等范畴。
诊断要点
1反复腹痛是小儿临床常见的症状。小儿对疼痛的部位表达不清,泛指脐周或脐上痛。往往伴有呕吐,严重时可影响活动及睡眠。其他有恶心、食欲不振、腹胀等,呕血,便血少见。小婴儿还可表现为慢性腹泻和营养不良。
2实验室检查
(1)胃镜检查是慢性胃炎检查最有价值、安全可靠的诊断手段。可直接观察胃黏膜病变及其程度。在做胃镜检查同时,可以取胃黏膜做病理检查,协助胃炎诊断及幽门螺杆菌检测。
(2)尿素酶试验诊断小儿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敏感性为90%~100%,特异性为100%。国内外已有多种试剂盒供临床应用。
(3)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幽门螺杆菌抗体IgG、IgA,诊断敏感性93~95%,特异性93%~100%。
(4)13C尿素呼气试验也是利用幽门螺杆菌尿素酶活性的诊断手段,目前为小儿诊断幽门螺杆菌最好的方法,敏感度高,准确性强,小儿无损伤,易接受。
辨治原则
本病辨证重在辨寒热虚实。寒证拘急疼痛,得热则舒;热证疼痛阵作,得寒则减;实证起病急,病程短,急性发作,痛有定处,胀满拒按;虚证起病缓,病程长,疼痛隐隐,痛无定处,喜温喜按。其治疗以调理气机,疏通经脉,和胃止痛为原则。实证当结合清热、散寒、消食、化湿、理气、活血之法,以祛其邪;虚证应注意运用补虚和中,益气、养阴之法,以扶其正。
处方
1食滞胃脘证:胃脘胀满,疼痛拒按,或呕吐酸腐及不消化食物,吐后痛减,食后加重,嗳气反酸,大便不爽,舌质淡红,苔厚腻,脉滑实。治宜消食导滞,和胃降逆。
基本处方保和丸加减。神曲10g,山楂10g,莱菔子10g,陈皮6g,茯苓10g,连翘10g,半夏6g,木香6g,槟榔10g。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保和丸:每次6岁以下2~3g,7~10岁4~5g,11~14岁5~6g,每日2~3次。口服。用于食滞胃脘证。
(2)枳实导滞丸:每次6岁以下2~3g,7~10岁4~5g,11~14岁5~6g,每日2~3次。口服。用于食滞胃脘证。
(3)王氏保赤丸:小于6个月每次服5粒,6个月~3岁,每超过1个月加1粒,大于3岁每超过1岁加5粒,8~14岁,每次服60粒。每日1次,重症每日2次。口服。用于食滞胃脘证。
(4)化积口服液:每次1岁以下5ml,每日2次;1~5岁10ml,每日2次;5岁以上10ml,每日3次。口服。用于食滞胃脘证。
(5)胃得安片(冲剂、胶囊):片剂:每次6岁以下1片,7~9岁2片,10~14岁3~4片,每日3~4次。冲剂:每次6岁以下1/3袋,7~10岁1/2袋,11~14岁1袋,每日3次。胶囊:每次6岁以下1粒,7岁以上2粒,每日3~4次。口服。用于食滞胃脘证。
2寒邪犯胃证:胃痛卒发,痛无休止,得温则减,遇寒加重,多有受凉或饮食生冷病史,或伴见呕吐清水,畏寒怕冷,手足不温,喜食热饮,口淡不渴,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沉迟。治宜温中散寒,和胃止痛。
基本处方良附丸合桂枝汤加减。高良姜6g,香附6g,桂枝3g,炒白芍10g,陈皮6g,姜半夏6g,荜茇5g,炙甘草5g。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良附丸:每次6岁以下2~3g,7~10岁4~5g,11~14岁5~6g,每日2~3次。口服。用于寒邪犯胃证。
(2)藿香正气液:每次5~10ml,每日2~3次。口服。用于寒邪犯胃证。
(3)丁桂散:每次1~3岁0.2g,4~6岁0.4g,7~9岁0.6g,10~14岁1g,每日2~3次。外用。药粉少许置于膏药中,贴敷脐部或患处。用于寒邪犯胃证。
3胃热炽盛证:胃脘疼痛,胀满,痛处灼热感,口干而苦,恶心呕吐,吐出物为胃内容物,有酸臭味或苦味,饮食喜冷恶热,大便干结,尿黄,舌质红,苔黄厚或黄腻,脉弦滑。治宜清热止痛,降逆通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