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役背景】
征服前苏联,独霸欧洲,夺取世界霸权,这是法西斯德国蓄谋已久的国策,也是希特勒梦寐以求的目标。早在1925年,希特勒在其臭名昭著的《我的奋斗》一书中就写道:“当我们今天谈到欧洲的新领土的时候,我们主要必须想到俄国和它周围的附庸国家。”1936年11月25日,德国和日本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1937年11月6日,意大利也参加了这一协定。顾名思义,这主要是为了反对社会主义的前苏联。
1939年8月23日,苏德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但是这个条约并没有改变希特勒的侵略野心。1941年夏,希特勒德国背信弃义,撕毁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6月22日凌晨3点半,德国对前苏联发动了突然袭击,希特勒预谋已久的“巴巴罗萨”计划开始了。北方集团军群越过前苏联边境以后,往北穿过波罗的海沿岸国家迅速向列宁格勒推进。
从1941年7月10至1944年8月10日,130多万列宁格勒军民历经3年多的时间,同德国法西斯进行了一次持续时间最长的、大规模的城市保卫战。这次保卫战是前苏联战胜德国长期包围、封锁的典型战例。
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三国在柏林缔结了军事同盟条约。希特勒的目的是彼此配合攻打前苏联,以便独霸欧洲。而早已侵占中国大片领土的日本帝国主义,除想独占中国以外,还觊觎太平洋地区。因此,日本积极配合德意法西斯,以便瓜分世界。但为了麻痹前苏联,德国在1939年8月与前苏联订立互不侵犯条约,以掩盖其攻占前苏联的阴谋。
在1940年夏天,德国和英国的战争刚刚开始,希特勒的视线便开始转向东方,在暗中策划闪击前苏联的阴谋。从7月21日开始命令其陆军总司令冯·勃劳希契为进攻前苏联作好准备,命令驻扎在靠近前苏联边境的德军第八集团军军长马克斯拟订最初阶段的进攻计划。8月9日,德军作战指导部部长约德尔下达“重建东方”的绝密指令,要求做好战役最初阶段的各项准备措施。命令中特别指出了必须隐蔽地在前苏联西部边境接壤的地方,成立和训练新的兵团,修建营房和靶场,以及加紧修筑公路、铁道、桥梁,建立通信设施,组建野战医院,增加武器装备、给养的贮存等等。
8月下旬,希特勒以保护罗马尼亚的油田为借口,开始秘密地把步兵师和炮兵从西线调往东线。11月底至12月初,为了检查其各项计划的可靠性和现实性,在措森地区还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战役演习。因此,希特勒认为发动侵苏战争的时机已成熟。
1940年12月18日,希特勒决定将进攻前苏联的军事行动代号定为“巴巴罗萨”。“巴巴罗萨”是12世纪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的绰号,意为红胡子。腓特烈·巴巴罗萨在位期间,四处入侵他国,希特勒十分地崇拜他。纳粹德国之所以取名为第三帝国,那是因为腓特烈·巴巴罗萨所在的帝国就是第一帝国。希特勒用这位800年前大皇帝的名字作为战争计划的代号,期待着这个名字能够为他的计划增加一抹神圣之光。
“巴巴罗萨”计划总的战略目标是:在对英国的战争结束以前,以一次快速的战役击溃前苏联。为此,他要调集大量的坦克部队、摩托化部队和航空兵部队实施“闪电”式的突然袭击,先分割围歼前苏联西部苏军主力,再向战略纵深发展,攻占列宁格勒、莫斯科和顿巴斯,前出到阿尔汉格尔斯克、伏尔加河、阿斯特拉罕一线。希特勒设想于1941年入冬以前结束对苏战争。
为了实现“巴巴罗萨”计划,德军最高统帅部集中了152个师和2个旅,芬兰、罗马尼亚等国的29个师和18个旅,约4300辆坦克、4.7万门火炮和追击炮、4980架飞机、192艘舰艇,总兵力550万人,编成3个集团军群和3个独立行动的集团军,在北、中、南三个方向上向前苏联进攻。
北方集团军群由勒布元帅指挥,共29个师,1070架飞机。北方集团军群自东普鲁士的哥尼斯堡(加里宁格勒)以东向陶格夫匹尔斯、普斯科夫、列宁格勒这一总方向实施进攻。目标是消灭波罗的海沿岸地区的苏军,阻止苏军从波罗的海沿岸向东部撤退,并占领沿海港口,使前苏联舰队失去基地,使列宁格勒失去抵抗能力。
中央集团军群由包克元帅指挥,共50个师,2个旅,1600架飞机,自波兰华沙向布列斯特、明斯克方向突击,割裂前苏联军队防御的战略正面,围歼白俄罗斯境内的苏军,尔后向斯摩棱斯克进攻,直指莫斯科。中央集团军群配有庞大的装甲力量以及“施图卡”式飞机航空队所提供的轰炸力量,是3个集团军群中最强大的一个军群。
南方集团军群由伦德施泰特元帅指挥,共57个师和13个旅,1300架飞机,自波兰的赫尔姆、热舒夫向科罗斯坚、基辅方向进攻。目标是夺占基辅及其以南地区的第聂伯河渡口,再沿河向东南进展,消灭乌克兰境内的苏军,强渡第聂伯河,向顿巴斯进攻。
德军的“挪威”集团军和芬兰的东南集团军,共21个师和3个旅,900余架飞机,挪军攻占摩尔曼斯克、波利亚尔内;芬军沿拉多加湖两岸前进,配合北方集团军群,夺取列宁格勒。德军陆军总部预备队约有24个师。“巴巴罗萨”计划规定各项准备工作于1941年5月15日之前完成。后来由于巴尔干战事在5月中没能结束,希特勒只好将原“巴巴罗萨”计划规定入侵前苏联的日期推迟到6月22日。希特勒深信,德国军队有以往“闪击战”的经验以及举兵以来胜利所带来的高昂士气,自认为可以在1941年年内轻而易举地摧毁前苏联这个“泥足巨人”。
法西斯德国为了掩蔽进攻前苏联的企图,采取了一系列的政治欺骗和战略、战役的伪装措施。在外交上通过各种形式表示要与前苏联“友好”,先是主动与前苏联政府签订互不侵犯条约,1940年2月和1941年1月又与前苏联签订了贸易协定。1940年12月18日希特勒签署了“巴巴罗萨”计划后,特意售给前苏联新式飞机和一些先进的技术兵器,他知道进攻前苏联为期不远,前苏联来不及利用他们的新技术。
在军事上,德军故意放出进攻英国的烟幕,在英吉利海峡东岸的港口,贴出了“打到英国去活捉丘吉尔”的标语,给部队印发英国地图,配备英语翻译,在海峡沿岸集结了大量登陆器材,配置了假火箭,还进行多次登陆演习。为了避免前苏联对德军东调产生疑虑,希特勒指令德国驻苏大使向前苏联解释向波兰调军是准备替换退伍的老兵,派去罗马尼亚的部队只是一些“教官”去协助训练军队,玩弄侵略者惯用的两面手法来迷惑对方。
对于德国的进攻,前苏联在外交上、经济上和军事上均采取了防范措施。例如1940年6月,苏军进驻了波罗的海沿岸的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三国,重新取得了旧俄领土比萨拉比亚,建立了“东方战线”,并争取改善同保加利亚和南斯拉夫的关系。在经济方面,开始进行工业布局的调整,加大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比重。加快交通运输网的建设速度。建立和加重了各种物资的储备。加强了西部边境地区筑垒地域的建设。进行军队改组,加强部队的训练和后备兵的动员工作等等。但总的来说,前苏联方面的许多战备工作还来不及组织就绪,处于劣势。而此时的希特勒是占优势的。
1941年6月22日凌晨,希特勒不顾国际声誉,悍然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未经宣战就向前苏联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开始了这场战争。希特勒自信能在年底以前摧毁前苏联的军事力量,取得德国急需的物质资源,特别是粮食。法西斯侵略军以7000多门各种口径的大炮对准定点目标:边防哨所、防御工事、通讯枢纽和苏军部队集结地发射高爆破弹;1000多架轰炸机,对前苏联西部的重要城市、交通枢纽、军事基地以及正在向国境线开进的军队进行猛烈轰炸,并在前苏联防御纵深内空降伞兵,夺占要地。德军以优势的坦克和摩托化兵团为先导,从波罗的海至喀尔巴阡山宽约1500公里的正面上,发起全线进攻。“巴巴罗萨”计划开始了。
5时30分,当大批德军侵入前苏联境内后,德国驻苏大使舒伦堡才向前苏联人民外交委员会委员莫洛托夫宣布德国已开始对苏作战。接着,意大利、匈牙利、斯洛伐克、芬兰追随希特勒德国,相继对苏宣战。
德军的突然袭击,使前苏联西部的66个机场遭到猛烈的轰炸,在半天之内,苏军损失了飞机1200架,其中800架没有来得及起飞就被毁于机场。许多重要的城市、通讯设施、交通枢纽和海、空军基地,遭到严重破坏,苏边境军区指挥部基本上陷于瘫痪,部队出现了混乱,防线迅速被突破。战争第一天,德军就前进了50~60公里。德军分北、中、南三路从前苏联西部进犯,其中北方集团军的主攻目标就是列宁格勒。
列宁格勒位于芬兰湾东岸涅瓦河入海处,是仅次于莫斯科的前苏联第二大城市和经济、文化、科学研究的中心,是重要的海港和铁路、河运枢纽,前苏联波罗的海舰队的主要基地。列宁格勒原名圣彼得堡,是彼得大帝于1703年建立的俄国“欧洲之窗”,200多年来一直是辽阔的俄罗斯帝国的首都,也是十月革命的发源地,1924年更名为列宁格勒。列宁格勒是前苏联最大的工业中心和第二大交通枢纽,共有10条铁路线贯穿其间,其中十月铁路线把列宁格勒同莫斯科和前苏联其他经济地区联结在一起。
列宁格勒整个城市分布在涅瓦河两岸和涅瓦河三角洲的各个岛屿上,市内河、渠密布。城西约24公里处有科特林岛,岛上的喀琅施塔得要塞是从海上掩护列宁格勒的重要海军基地。城东约32公里处为拉多加湖。城北约120公里处为前苏联与芬兰国界。市区面积为26000多公顷,战前人口为319万。
鉴于列宁格勒所处的重要地位,德军统帅部在发动侵苏战争之前,即在“巴巴罗萨”计划中以及在德军最高统帅部的其他文书中,都明确地贯穿着迅速占领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和列宁格勒的意图。为此,德军统帅部决定尽全力在芬兰军队的配合下,攻占列宁格勒,控制芬兰湾和整个波罗的海沿岸,切断前苏联内地与北方各港口的联系,并企图在1941年冬季之前完成这一企图,以摆脱继续前进作战部队的后顾之忧,也有利于后方交通运输的畅通,然后抽兵南下进攻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
苏军统帅部识破了德军的这一战略企图。斯大林明确指出,德军如果夺取了列宁格勒,并且同芬兰军队会合,就能从东北面迂回莫斯科,那时形势就会更加严重。所以斯大林决定要尽一切力量坚守列宁格勒,牵制和消耗德军兵力,配合莫斯科方面的苏军作战,等待有利时机转入反攻,彻底粉碎德军的战略企图。
进攻列宁格勒的任务由勒布元帅的北方集团军群完成。其下辖屈西勒尔上将的第十八集团军、布歇上将的第十六集团军和赫普纳上将的第四装甲兵团,共22个步兵师、3个装甲师和3个摩托化师。其中,第四装甲兵团下辖曼施泰因上将的第五十六装甲军(辖1个装甲师、1个摩托化师、1个步兵师)、莱因哈特上将的第四十一装甲军(辖2个装甲师、1个摩托化师、1个步兵师),以及党卫军“骷髅”摩托化师。
苏军担任列宁格勒防御任务的是西北、北方2个方面军,共5个集团军、37个步兵师、9个骑兵师和10个装甲旅,由西北方向总司令伏罗希洛夫元帅指挥。其中,西北方面军辖有第八、第十一和第二十七3个集团军,由库兹涅佐夫上将指挥,部署在立陶宛和拉脱维亚境内,屏障列宁格勒;北方方面军辖有第四十二、第二十三两个集团军,由米尔兹可夫上将指挥,部署在列宁格勒北面拉多加湖东西两侧,对芬军作战。
为抗击德军进攻,加强城市的防御,列宁格勒军民抢时间,夜以继日地在城市外围构筑了一道弧形防御地带和3个筑垒地域。外围防御地带也叫卢加防御地带,在城西南方向沿卢加河一线,由卢加战役集群防守。3个筑垒地域:城市西南接近地的赤卫城筑垒地域,距城约30公里;城南的斯卢茨克—科尔平诺筑垒地域,距城约20公里;城西北方向的卡累利阿筑垒地域,距城约15~20公里。城内市区划分成6个防御地境,每个地境内又设有数道防御阵地,阵地上构筑有轻、重机枪发射点,反坦克发射阵地以及火枪发射阵地。
此外,在主要街道上筑起街垒,街垒前面挖有防坦克壕和反坦克狙击点。为了对付德军的空降,还在市内和郊区设置了观察哨和射击低空飞机、敌伞兵的机枪发射点,并建立反空降快速预备队。这样,从城市外围远接近地到近接近地,再到市区内,层层设防,构筑了道道防御工事,形成纵深梯次的防御体系,列宁格勒军民就凭借这些防御工事,节节抗击,滞止德军进攻,保卫城市。
为了加强列宁格勒的防御力量,在战争一开始,进行了全民动员,积极组建以工人为主的民兵师。1941年7月上半月组建了3个民兵师,每个民兵师约1万人。民兵师的指挥干部来自预备役人员和正规部队抽出来的指挥干部,民兵师一组建便立即调往前线参加战斗。除民兵师外,还组建了15个独立机炮营,开赴前线作战和参加工事构筑工作。此外,市区的防守和工事构筑由工人营和歼击营负责,防空由1个防空军和1个歼击航空兵军负责,方面军和波罗的海舰队的歼击机也参加城市的防空作战。
为了减轻城市负担和减少损失,苏德战争爆发7天后立即开始疏散人口和工业搬迁工作。人口疏散主要是儿童、有孩子的妇女、随厂搬迁的职工、家属,以及科学工作者。在德军接近列宁格勒时,通过铁路和拉多加湖上的船只、飞机,疏散到内地的近100万人。工厂迁移主要是把一些光学仪器、飞机制造、军用物资等工厂,通过铁路迁移到西伯利亚去。此外,留下的工厂,也在市区范围进行了一些搬迁,搬迁到市区涅瓦河以北较安全的地区,并将很多民用工厂转为军工生产,供应前线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