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役背景】
德国在1944年受到苏军和西线盟军的沉重打击之后,处境更加艰难。到1945年初,希特勒德国在国际上更加孤立,在国内更加不得人心。内部矛盾加剧,军工生产下降,农牧业减产,经济和军事力量都大大地削弱了。更为严重的是兵员缺乏。1944年,德军人数减少了26%,德国已无力补充这样大的损失。但是,希特勒德国并不甘心失败,还妄图在东西两线同时作垂死挣扎。在东线,希特勒决心依靠经营多年的东普鲁士强大筑垒地域和新建的那累夫河、维斯瓦河防御地区,以及难以通行的喀尔巴阡山,阻止苏军继续向波兰和奥地利推进。在西线,则坚守齐格菲防线和莱茵河,阻止美、英军队向德国腹地推进,并试图单独和美、英媾和。同时严密控制荷兰、丹麦、挪威,企图把战争无限期地拖延下去。这时,德军共有313个师又32个旅,其中185个师又21个旅用于苏德战场,其余部队用于西线和控制占领区。
前苏联在取得1944年决定性胜利之后,军民士气高涨,经济、军事实力大幅度增长,武器装备大大加强。到1945年初,苏军距柏林只有60公里。此时,苏军的任务就是在最短时间内彻底粉碎法西斯德军,攻克柏林,胜利结束对德战争。
1944年,欧洲战场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一年,苏军连续发动了10次重大战略性突击,粉碎了列宁格勒及诺夫哥罗德附近地区、第聂伯河西岸乌克兰地区、克里米亚和敖德萨、卡累利阿、白俄罗斯、西乌克兰境内、波罗的海沿岸地区的德军,摧垮了德军由巴伦支海至黑海的整个战线,肃清了前苏联国土上的法西斯德寇;在各国民主力量配合下,解放了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全境和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匈牙利的大部分领土,以及挪威的北部,战争直接向德国境内延伸。1944年的战局结果表明,前苏联战时经济迅速发展,武装力量空前强大,单独对德作战已经能够取得完全的胜利。美英当局鉴于苏军进展迅速,德军节节退败,决定在1944年6月实施诺曼底登陆计划,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第二战场的开辟,使德军处于东西两条战线的夹击之中。希特勒为摆脱困境,决定把东线作为决战地区,集中了200个师对付苏军,而在西线只配置了15个师的兵力。因此,美英远征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时,未遇到顽强的抵抗,不久就把德军从法国、意大利和比利时赶了出去。
1944年9月,美英军队抵达德国西部边境后,借口休整,按兵不动,以“坐山观虎斗”的态度,静观形势的发展,以待时机,企图拖延战争,消耗苏军力量。为达到此目的,甚至于将前线官兵休假的消息在报纸和电台广播中公开宣传,暗示德国当局对西线无须戒备。
德国统帅部为了瓦解反法西斯同盟,迫使美英政府单独媾和,巧妙地利用了这一时机。1944年12月16日,德军在阿登地区突然向美英军队发起了进攻。几天之内,德军就入美英防线,进入安特卫普,造成了美英军队第二个敦刻尔克的失败。美军第一集团军伤亡10万人,英军也损失惨重。为此,英国首相丘吉尔急电斯大林求援。但同时,德军在阿登战役也伤亡10万人,损失坦克和重炮约700辆、飞机1600架。阿登战役之后,希特勒再无后备力量可以补充,德军在西线再也无力阻挡盟军的前进了。
1945年1月至4月中旬,苏军在东战场和英美盟军在西战场对德的进攻都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胜利。1945年1月至3月,苏军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歼灭了东普鲁士和西里西亚之敌,前出到奥德河和尼斯河一线。到4月初,苏军距柏林仅60公里。白俄罗斯第二方面军消灭了但泽、格丁尼亚之敌。在西战场,英美军队合围了鲁尔德军集团,到4月中旬,其先遣部队已前出到距柏林仅100~120公里的易北河,正在向汉堡、莱比锡和布拉格方向发动进攻。
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在国际上具有重大的影响。夺占它既可以严重削弱对方的经济、军事力量,还可以给对方的抵抗意志以沉重的打击,提高自己国家的国际社会上的影响力。对一个国家首都的占领,又往往是征服一个国家的重要标志。正因为如此,世界上的很多军事强国在战争中都十分重视对对方首都的占领和控制。
柏林是德国的首都,是德国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和重要的交通枢纽。柏林面积近900平方公里,战前人口约430万。这里集中了全德2/3的电力工业、大部分机器制造业和航空、装甲等军事工业。市区和城郊,铁路公路交叉成网,河流纵横,水陆交通都很发达。柏林也是德国纳粹分子的最后巢穴,攻克柏林将意味着法西斯德国的灭亡、苏德战争和欧洲战争的结束。根据苏、英、美等国关于把柏林划为苏军战区的协议,苏军负责攻打柏林。
此时的德国已经丧失了鲁尔、西里西亚煤、钢产区和匈牙利、奥地利石油产地,军用物资产量锐减。1945年3月,德国钢产量只相当于1944年平均月产量的15%,采煤量只相当于16%;1944年德国坦克月平均生产705辆,而1945年第一季度平均月产坦克仅333辆。至1945年4月初,德国武器、弹药和技术装备的产量还在下降。相当一部分飞机和坦克因油料短缺而不能参加战役。
苏军进攻柏林之前,德国在欧洲已丧失所有盟国,政治上空前孤立,内部矛盾更趋尖锐,众叛亲离。经济上全面崩溃,人心浮动。军事上兵员补充困难重重,甚至在征召16~17岁以及更小的少年后,也无法弥补1944年年末至1945年年底初冬的兵员损失。而且德军的武器装备不足,补充困难,士气低落。法西斯德国已处于四面楚歌、土崩瓦解的境地,灭亡之日屈指可数。
在希特勒末日即将来临之际,1945年4月12日下午,美国总统罗斯福在美国佐治亚州温泉病逝。当日子夜,希特勒的宣传部长戈培尔打电话迫不及待地将这一消息告诉了希特勒,希特勒欣喜若狂,误认为这是上帝要拯救第三帝国,历史的转折点已经到来。纳粹头目们曾设想派代表与美国新任总统杜鲁门谈判,并幻想单独与美、英媾和,分裂反法西斯联盟,加强苏德战场的兵力。他们宁愿把柏林交给英国人和美国人,也绝不能让前苏联人占领。他们还认为,同盟国社会制度和国内情况不同,利益各异,迟早会发生事变,而这种事变对未来战局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德军统帅部一方面加紧与美英谈判媾和,同时准备单方面投降,主动退出了西线中部地区,为美英军队打开了通向柏林的道路。另一方面,则全力加强东线防御,妄图阻止苏军推进,作困兽之斗。可是,这类念头很快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
虽然德国已完全失去了取胜的希望,但希特勒仍然决心把战争进行到底。德军统帅部在柏林地域部署了“维斯瓦河”和“中央”两个集团军群的兵力,总计48个步兵师、9个摩托化师和6个装甲师,共约100万人;10400门火炮和迫击炮、1500辆坦克、3300架作战飞机,并将陆军总部的8个预备师也用于柏林防御,此外柏林市内还有守备队20万人。
柏林战区宽广,东起奥德河-尼斯河,西至易北河,北自波罗的海,南至苏台德山和鲁德山支脉。德军防御正面达400公里,纵深约60~100公里。整个地势大部分是平坦的,平均海拔100~150米,各兵种都能通过。但城东泽劳费地域地势较高,在南部地区也有山地特征,利于防守。战区内有许多河湖,奥德河宽达300多米,水深2.5米。此外,还有不少沼泽、森林地带,这些都给苏军进攻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德军对柏林战役,早在1945年2月就着手开始准备。为了坚守柏林,德军在柏林外围的奥德河—尼斯河地区构筑了纵深达20至40公里的三道防御地带。
柏林市区防御围廓沿环城铁路构筑而成。市内设置了大量的街垒防御阵地,甚至在临街房屋的窗户上都修筑了坚固的射击孔,使整个柏林城变成了一座巨型掩体和射击阵地。鉴于后备部队不足,德军编组由公务员和法西斯团体会员组成了国民挺进队。为了应付苏军坦克,德军还建立了很多由希特勒青年团员组成的敢死队。希特勒声称:“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战斗下去,正如菲德烈大帝所说,要一直打到那该死的德军中有一个精疲力竭不能再战为止。”
为了先于美英盟军攻占作为德国政治中心的柏林,前苏联最高统帅部决定从1945年4月中旬对柏林发起总攻。
为此,苏军调集了3个方面军的强大兵力,共计162个步兵师和骑兵师、21个坦克军和机械化军,4个空军集团军,共约250万人;42000门火炮和迫击炮、625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7500架作战飞机。这是苏军在一次战役中集中起来的前所未有的优势兵力,也是人类战争史上城市进攻作战中最大的兵力集结。
按计划,苏军以三路进击柏林:以朱可夫元帅指挥的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作为最强大的集团和攻击的先头部队突破奥德河东西两岸防线及附近若干地段,从东面攻击。以可涅夫元帅指挥的乌克兰第一方面军前出到尼斯河东岸的南部直到苏台德山麓,从南面攻击。以罗科索夫斯基元帅指挥的白俄罗斯第二方面军前进到奥德河下游,从北面攻击。各方面军司令员都坚决地集中了兵力和兵器,组建了强大的突击集团,形成了很高的战役密度和对敌的决定性优势。为了突破德军强大的防御,各方面军都建立了纵深的战役态势。
在战役准备过程中,各方面军都进行了大规模的变更部署,进行了周密的侦察,出动了侦察机对柏林及3道防御地带进行了6次空中照相;在进攻出发地域进行了大量的工程构筑,仅在奥德河上就架设了通向登陆场的桥梁达25座;还周密地进行了战役伪装。
例如,在白俄罗斯第二方面军第二突击集团地带内,就设置了坦克模型350个和火炮模型500个,致使德军误认为苏军将在什切青以北地区实施主要突击,从而较好地保障了苏军在柏林以东主要方向上的突击达成了突然性。
在决定性进攻前,苏军党政工作的组织与实施也是卓有成效的。军人们斗志昂扬,求战心切,提交入党申请书的数量剧增。仅从3月15日至4月15日,3个方面军的党组织就吸收了1.7万多人入党。通过战役准备阶段所进行的大量党政工作,全体官兵都理解了最高统帅部关于“把胜利的旗帜插到柏林上空”的指示,都准备奋不顾身地履行自己对祖国的神圣职责。
柏林战役从1945年4月16日开始,至5月8日结束,为期23天。整个战役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从4月16日至19日,苏军突破德军奥德河和尼斯河防御。第二阶段,从4月19日至25日,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和乌克兰第一方面军扩大战果并实行机动以切断及包围敌兵力集团。在这个阶段中,白俄罗斯第二方面军强渡了奥德河并在它的西岸展开攻击。第三阶段,从4月26日至5月6日,消灭了德军法兰克福-古本集团和柏林集团,占领了柏林;粉碎了西波美尼亚的德军集团,苏军在广大的战线上进至奥德河和易北河。
4月16日晨5时,柏林城里的人们,突然听到了来自东方的隆隆炮声,这使市民们惊恐万状。整个城市慌乱起来,警察局监视所忙个不停,人们都给这里打电话,想弄清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在奥德河畔,近万门大炮在黎明之前齐声怒吼,向人们报告了苏军开始进攻柏林的消息。在通常情况下,苏军是在清晨实施炮火准备,白昼发动进攻。这已经成了苏军进攻作战的惯例,德军对此也习以为常。但是,这次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的行动提前了,利用黎明前的黑暗开始了进攻。
4月16日莫斯科时间5时,惊天动地的炮弹和航空炸弹的爆炸声,打破了奥德河畔的沉寂,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开始实施进攻前的火力准备。参加炮火准备的各种火炮、迫击炮和“卡秋莎”火箭炮,在20分钟之内就把50万发炮弹倾泻在德军的阵地上。与此同时,航空兵实施了航空火力准备,对德军司令部和炮兵发射阵地等重要目标进行了猛烈地轰炸。
遭到强大火力袭击的德军,只进行了瞬间的抵抗,随即便受到苏军火力的强烈压制。德军的炮兵连一发炮弹也未能发射,防御火力体系被完全打乱了。希特勒的军队被埋葬在一片火海之中,第一阵地内的德军损失了30%~70%,已不可能进行有力抵抗,慌忙撤退到第二阵地。
火力准备20分钟后,天空中突然出现了数千发五彩缤纷的信号弹,地面上间距为200米的143部探照灯一下子全部亮了起来,场面极为壮观。1000多度电光直射德军,使德军目眩眼花。苏军的这一怪着儿,一方面照亮了战场,给苏军指明了进攻的目标;另一方面迷惑了德军,给其造成心理上的震撼。
随着各种信号弹的升起,苏军部队转入了冲击。屈斯特林登陆场上的第三、第五突击集团军和近卫第八集团军的部队顺着探照灯的光亮向德军防御阵地迅猛冲击,炮兵和航空兵随之转入火力支援。炮兵先以双层徐进弹幕射击,继之以单层徐进弹幕射击的方式,支援坦克和步兵向前推进。同时,航空兵也不断对德军实施突击,战场上空总有250架飞机支援地面部队作战。在交战的第一天里,方面军部队发射炮弹123万多发,相当于9.8万吨钢铁砸在德军头上,出动飞机6500多架次。
进攻第一天,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从主要突击阵地向前推进了6公里,顺利地突破了德军第一道防线,进抵到第二道防线防御阵地。但是当苏军推进到泽劳费高地时,却遭到了德军的顽强抵抗。泽劳费高地可说是一道天然防线。高地上部地势平坦,可高地的坡面却非常陡峭,像一堵高墙横亘在苏军进攻部队面前。只有攻下它,才算打开通向柏林的大门。德国人利用这里的自然地势,派重兵设防,试图把它变成攻不克的堡垒和“柏林之锁”。
4月16日下午3点,朱可夫打电话把部队在泽劳费高地一线受阻的情况向最高统帅报告,并表示加强突击力,再投入2个坦克集团军,到明天日落前突破泽劳费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