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牺牲
拿现在的时髦话来说,过劳死就是被牺牲。 到了晚年,诸葛亮的理想,成了镜花水月。北伐之战,进退两难,人生的悲与苦,压得诸葛亮喘不过气来。这种郁闷、无奈、绝望,可以从他的《后出师表》中反映出来,不信的话,我们来看看《后出师表》全文: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克偏全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谨陈其事如左:
高帝(指刘邦)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计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尔。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汉中,中间其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
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诸葛亮上《后出师表》,是在第二次北伐(公元228年冬)之前,距第一次(同年春)北伐,仅仅半年时间。第一次北伐,国内的鸽派就有反对意见,偏偏马谡不给老师长脸,街亭大败。一方面,诸葛亮为了律人律己,另一方面,为了给反对派一个交代,“戮谡以谢众”,自贬三级,又在此战中痛失养子诸葛乔。“戮谡以谢众。”这一个“谢”字,包含多少意蕴!——伤心、悲哀、无奈,还有……春天的街亭溃败,到了冬天,全国人民还记忆犹新,甚至心有余悸。将士们尸骨未寒,阴魂未散,丞相又要再干,反对声一浪高过一浪。于是,诸葛亮再给后主拜表一章,便是上文。
我们仔细解读这篇文章,是很有意思的。文中的第一、第二段,开门见山,说明上此表的理由以及驳斥的对象,提出论点——以其坐以待毙,不如铤而走险。第三至第八段,以叙述的方式,却以诘问的语气,提出作者不理解的六个问题。工头以这种方式诘问老板,当然是在压制其他打工仔,谁还敢说话?这是在提供论据。第九段,即最后一段,印证论点,回归论点,表明态度和决心。其实,整个《后出师表》要说的就是一句话,北伐,无论如何也要北伐;如果你实在要我回答为什么,那我只能告诉你,玩完老命拉倒,反正不玩也要拉倒。
很遗憾,也很抱歉的是,诸葛亮的证据,不值一驳。因为,他以他人从战役失败中崛起作为证据,来论证自己能从战争的失败中崛起,混淆了战争和战役这一概念。
有学者认为,《后出师表》是伪作。说《后出师表》是伪作的一个证据是,诸葛亮上《后出师表》是在公元228年冬,赵云死于次年,而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说“连丧赵云……”这确实有些不好解释。
我认为伪作的可能性不大。别人可以模仿诸葛亮的文笔、语气,模仿不了诸葛亮的心境、感情。我认为,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后出师表》是诸葛亮的政治遗嘱。至于诸葛亮本身是否认识到,这是他的政治遗嘱,不得而知。
说《后出师表》是诸葛亮的政治遗嘱,理由有二。
第一,本文通篇说的,就是一个政治问题:要北伐,无论如何也要北伐!论证为什么要北伐,则没有一点技术含量,内容是纯政治的。
第二,本文的最后结论是,不仅要北伐,还要玩到底,直至国家完蛋,自己完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玩完老命拉倒”比较正式、比较高级、比较高尚、比较有品位的说法。这像不像绝笔、遗嘱?政治加遗嘱,不叫政治遗嘱,恐怕不好叫做别的什么。
如果《后出师表》是诸葛亮的政治遗嘱,那么,诸葛亮死前还有没有留下别的什么“遗嘱”?
《三国志·蒋琬传》载:“亮数外出,琬常足食足兵以相供给……(诸葛亮)密表后主曰:‘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诸葛亮向后主推荐蒋琬,作身后人事安排,约在建兴八年(诸葛亮死前四年),并不是《三国演义》描述的临终遗嘱。
《三国志·诸葛亮传》载:“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这里的“自表”应是私人信件。“初”字表明,这封信不是临终前,而是早先写给后主的。这封信是向刘禅交代身后家务事。
《三国志·诸葛亮传》载:“建兴十二年(234),亮出武功,与兄(诸葛)瑾书曰:‘(诸葛)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最后一次北伐时,向自己敬爱的兄长写一封家书,谈及年幼的儿子,老牛舐犊之状跃然纸上。
诸葛亮育有二子一女。长子诸葛瞻,次子诸葛怀,女儿诸葛果。诸葛瞻生于公元227年,即诸葛亮进驻汉中、准备北伐的那一年。诸葛亮此后没有回成都,又育有一子一女,说明诸葛亮是把(小)老婆、孩子带在身边的。诸葛亮早早地为儿孙们(包括外甥和养子诸葛乔遗留的子息)写好了三封《诫子书》。其中“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一句,流传千古。
恐怖!诸葛老先生要干什么?在北伐之前和北伐进行中,该说的,都说了;该安排的,都安排好了;大至国家人事,小至儿女家教;上至远方兄长,下至家庭生活。
在意识层面上,这些身后事的安排,并不意味着什么。比如,在我的乡下老家,家庭条件好一点的,人到中年,都要为自己准备好“老屋”——棺材,你不能说,这个人活得好好的,就想死。
我总以为,事情不是那么简单。在潜意识的层面,诸葛亮隐隐地嗅到了死亡的气息,隐隐地觉得,自己在不归路上前行。
因此,从北伐开始,诸葛亮就在有意无意地安排自己的身后事,在心平气和地等待自己的死亡。可能,他有一种预感,自己来日无多了。
预感,是人即将遇到重大危险时,尤其是面临死亡时,对危险或死亡一种模模糊糊的感知。通常表现为魂不守舍,烦躁不安,难以入眠,睡眠中置身于离奇的梦境,作出一些不同寻常甚至令人费解的行为。人对死亡和重大危险有无预感,没有科学的结论,我们也不宜一概斥为虚妄或迷信。我认为,一部分人,面对死亡是有预感的。
至于诸葛亮有没有什么不祥的预感,不得而知。他在北伐前以及北伐过程中的一些安排,多少能反映他的某些心理活动或折射他的潜意识。
四十八岁,应是“知天命”的年龄,开始北伐,满怀信心而往,当头棒喝而回。一而再,再而三。失败,失败,再失败;再打,再打,还要再打。不打,如何向自己交代?不打,如让向国人交差?不打,如何与后主相处?
为什么,要投奔流浪汉刘备,以身相许?为什么,要制定一个高不可攀的目标,而又不能放弃?为什么,世事的发展,要偏离原来的规划?为什么,不及早回头?为什么,不能回头?
为什么?
心身疲惫,前路茫茫,能停一停,歇一歇,靠一靠,该多好。可是,不能停,没有歇,依靠谁?
那就往前走吧。遥远的天边,有一盏摇曳的灯,我就是飞蛾了,蹒跚地朝着微弱的光明,义无反顾地飞去……
本书第一集讲述诸葛亮的死亡及其与魏延之死的关联,本集讲述诸葛亮人生的悲与苦。第一集所讲的诸葛亮之死,是指诸葛亮的生理死亡。本集讲的诸葛亮人生的悲与苦,是诸葛亮精神死亡的注解。第一集的内容论证,从生理的角度,诸葛亮可能死于脑血管意外或心脏性猝死。
从精神层面来看,诸葛亮死于自杀。
所谓自杀,是指个人用某种方式、方法、手段,主动地结束自己的生命。自杀的原因多种多样,自杀的方法、手段也多种多样。根据自杀所使用的方法、手段,我将自杀分为三种方式:自己动手的自杀、假借他人之手的自杀、精神自虐的自杀,分别称为自杀的第一、第二、第三种方式。
诸葛亮精神层面的自杀,即属于自杀的第三种方式:精神自虐的自杀。
晚年的诸葛亮,理想破灭,心神疲惫,了无意趣,无可解脱。就像一根色彩斑斓的丝带,却缠成了一串长长的死结,挑亮油灯,累花老眼,彻夜不眠地解扣,怎么也解不开。
要解开这串死结,怎么办?唯一的办法,就是点一把火,把他烧成灰烬。
诸葛亮晚年的所作所为,可以拿现在一个时髦的词来概括:折腾。所谓折腾,就是漫无目的地、翻来覆去地瞎搞。这个折腾,既可以折腾别人,也可以折腾自己。诸葛亮晚年的折腾,主观上是折腾自己,客观上是折腾蜀汉帝国的老百姓。在精神层面上,折腾就是自虐,自虐的目的,是加速自己死亡的到来,以求彻底的解脱。
所以说,诸葛亮的精神死亡,是一种自杀,是自杀的第三种方式——通过精神自虐的方式,并且,以理想的名义。
不过,诸葛亮的自杀与别人不一样,是崇高伟大的,那叫牺牲。
牺牲既可作动词,也可作名词。作动词时,“牺牲”意指为正义事业而死。作名词时,“牺牲”是指祭坛上的肉。
“祭坛上的肉”又是什么?那是宰杀后经过烹煮的动物尸体。
人们为什么要在祭坛(神灵的餐桌)上摆上肉呢?一为许愿,二为祈福,三为忏悔。
好了,说到这里,像我这样的傻子都知道,为什么诸葛亮会如此的伟大、光荣、正确。
鲁迅先生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营销教师说,世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就不是发财的路。
老古说,世上有很多路,你可走任何一条路。走出关键的两三步,就再也没有回头路。
没有回头路,只好修正自己的路。如果不修正自己的路,下一步就踏上黄泉路。
关羽的北伐失败了,兵败被杀。关羽的被杀,一刀两断,痛快。诸葛亮的死才是真正的悲惨,因为他死于自杀——通过精神自虐的方法耗竭自己的生命。作为生命的个体,诸葛亮有着什么样的人生观、价值观?走下神坛的诸葛亮,内心存在一个崇高的还是卑微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