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995000000016

第16章 循礼修为终古不死——李觏之生死智慧(1)

李觏(1009—1059),字泰伯,宋建昌军(今江西南城县)人,学者称其“盱江先生”。北宋中期著名思想家,一生几乎皆为“邑外草莱之民”、“南城贱民”、“建昌军草泽”,但却以政论、易论、礼论而名世,范仲淹赞其“善讲六经,辨博明达,释然见圣人之旨。著书立言,有孟轲、扬雄之风义,实无愧于天下之士……”《李觏外集卷第一·荐章四首》,《李觏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69页。

下引该书均只注篇名。《宋元学案》称其“俊辩能文”《宋元学案·高平学案》,中国书店,1990年版,第88页。,朱熹则“谓李泰伯文得自经中,虽浅,然皆自大处起议论,盖有取尔也”《李觏集·附录三》,第523页。。李觏科考、举茂才等皆不中,回乡讲学于盱江书院,从游者常百余人。后因范仲淹等人的大力举荐,遂入太学为直讲、说书,并曾权同管勾太学,故而“门人升录者千有余人”,“东南士人,推以为冠”,俨然“为宋代儒宗”。所以,胡适先生云:“李觏是北宋的一个大思想家。他的大胆,他的见识,他的条理,在北宋的学者之中,几乎没有一个对手……他是江西学派的一个极重要的代表,是王安石的先导,是两宋哲学的一个开山大师。”《胡适文存》二集,卷一,黃山书社1966年版。本章不准备全面讨论李觏的思想,仅从其生死观的角度切入,以期获得一些卓越的生死智慧。生存智慧:“人事修”人之生首先显现为生命在时间中的延续、空间中的拓展,是为生存。人与动物不同的是,不仅生存在大自然里,更生存在社会的环境之内。所以,其不仅要经受自然环境形成的生存困难,还必须经受社会环境造成的生存问题。生存之不易使人们无不孜孜于寻求与建构化解生存困境的方法、途径和技巧,是谓生存的智慧。李觏因其艰难的处境,对此更是有着切肤之感,他常称自己一生“落魄不肖”,“身不被一命之宠,家不藏担石之谷”《上孙寺丞书》,第296页。,“觏也蚤以薄祐不能及时,上乏骐骥千里之力,下无铅刀一割之效,退藏山野,日就衰老。虽然用农夫之谷,分工女之帛,既得以不死,而无益于人。”《上孙寺丞书》,第296页。生存的不易,当然使李觏对如何克服生存困难的智慧有着特殊的兴趣,并通过解《易》而发挥出来。作为西周初年的作品《易经》,本为筮书,以卦爻辞的演算告人以吉凶事宜。出于战国时代多人之手的《易传》则是对《易经》所做的最古的一种注解。易学专家高亨先生说:“《易经》既是筮书,筮人自然要根据卦爻的象数来判断人事的吉凶。”《寄周礼致太平论上诸公启》,第276页。这就形成了历史上解易之象数派。但《易》本身因其神秘性、抽象性、空灵性等而被认为蕴藏有深刻与丰富的义理,于是,又形成了易学史上的义理派。李觏解《易》,开宗明义即声明承自王弼黜“象数”而重“义理”的思路:“援辅嗣之注以解义”《周易大传今注》,高亨著,齐鲁书社1983年版,第3页。,其目的是“盖急乎天下国家之用”,“人事修而王道明”《删定易图序论略》,第52页。。当然,李觏与王弼以老庄玄学解《易》不同,用的是儒学义理来解《易》,这种方法论上的特点使李觏的易论充满着丰富而实用的生存智慧。

第一,“常”与“权”的关系问题。万事万物、社会国家、人生事情等无一不在有规律地变化发展之中,是谓“常”;但事物有时也会脱出常理,发生一些变异,人们顺势而动而行,是谓“权”、“宜”、“通变”。李觏说:“常者,道之纪也。道不以权,弗能济矣。是故权者,反常者也。事变矣,势异矣,而一本于常,犹胶柱而鼓瑟也。《履九五》曰:‘履,贞厉。’谓履道尚谦,不喜处盈,而五以阳处阳,正当其位,是以危也。《丰六二》曰:‘丰其部,日中见斗,往得疑疾,有孚发若,吉。’谓处明动之时,爻皆以居阳位,又不应阴为美,而二以阴居阴,常于厥位,故幽而无睹,不能自发也。若夫排患解纷,量时制宜,事出一切,愈不可常也。”《易论第八》,第41页。任何事物都有质的稳定性和发展变化中一定的规则在,一般而言,人们可以将使事物的这种常住性上升为常理性,认识之适应之且运用之。但是,人们在掌握此“常理”的同时,要意识到事物的发展在一定的条件和情况下,会脱离原有的轨道,逸出常理,发生不同寻常的变化,此时,人们再以常情常理处之,必受挫甚至失败,造成生存的困难。所以,人们应该“通变”,处之以“宜”,运用非常规的办法来适应事物的变化发展,此之谓“权”,在此意义上,“权”即是反“常”。在生存中,人们若不懂“权”变的重要性,就会陷入墨守成规、固执己见、不能通达,形成人生困境。所以,人们只有同时掌握两个方面,并巧妙地应用,才能处事不疑惑、不犹豫、不沮丧、不陷入祸患、不发生谬误,且获得生存之顺利与成功。所以,“度宜而行之”,“通权达变”、“量时制宜”是人生中极其重要的一种生存的智慧。第二,“祸”与“福”的关系问题。有人问:文王被囚,箕子为奴,此之祸“岂其所自取哉”?意思是说,文王与箕子,古之圣贤,何以不能避祸?李觏说:有些祸患是自己不明事理而招致,有些祸患却是必不可免的。前者可用“祸患”言之,而后者却不能视为“祸患”,“是有命焉”。同样的生存灾难,在感觉上认识上却一是“祸患”、一为“有命”,其间之区分在何处呢?李觏运用易理解释云:“《节六三》曰:‘不节若,则嗟若,无咎。’谓以阴处阳,以柔乘刚,违节之道,以至哀嗟。自己所致,故无所怨咎也,此患自己招者也。《渐初六》曰:‘鸿渐于干,小子厉有言,无咎。’谓始进而未得其位,则困于小子,穷于谤言,故曰‘小子厉有言’也。困于小子谗谬之言,未伤君子之义,故曰:‘无咎’也……《蹇六四》曰:‘往蹇来连。’谓往则无应,来则乘刚,往来皆难,故曰‘往蹇来连’。然得位履正,当其本实,虽遇于难,非妄所招也。此患非己招,不可免者也。是有命焉,非智之过也。亦有进不违私,志在救难,以危其身,此又君子之大义非智者之羞也”《易论第十》,第45页。

李觏此处要说明的是,人生中实存的状态有穷与达、富与贫、平安与祸患等等,但在思想意识上,对这些实存的状况要有不同的认识,从而有不同的接受态度,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生存的智慧。违背自然规律,悖逆人事之理,必招致这样或那样的祸与患,这是咎由自取,所以,就要安于所受,吸取教训,避免以后再陷入类似的灾祸之中。但若君子受小人之谗言暂时受困,则并未伤及“君子之义”,所以,人们根本不必以祸患视之,可安然而受。当人们所遇的灾难并不是自己处置不当引起,就应视其为“命”(自然)所致,既如此,也不必忧心如焚,怨声载道。更进一步言之,君子们拯斯民于水火,自然会身处困境险境甚至于死境,但这却是“君子之大义”使然,根本不是其无智所导致,更应该安然受之。所以,李觏言:“天道之变,日星循环,占之而不舛者,以知其数也。人事之动,情伪交错,应之而不谬者,以知其势也。持之以正,用之以中,百禄之来,弗可辞也已。噫!非天下之至变,其孰能与于此哉!”《易论第十》,第46页。在此,李觏所提出的生存智慧是:万事万物变化无穷,人间祸福亦变幻莫测。人无不喜福厌祸,但需要明白的是,人间的祸患又是无可避免的。这时,最重要的是在思想意识上要拥有三种不同的接受方式:一是面对咎由自取的祸患,我们要从“自作自受”的角度而接受,并吸取经验教训;二是人们受外在不可控制的力量所致而陷入不可免之祸害,只需坚持做人的准则,便无可畏惧地受之;三是人们为了社会和人民的福祉身陷危难之境,那更是可从内在之道德价值的承诺而以“君子之大义非智者之羞也”受之。这就是李觏为世人提供的接受祸患的生存智慧。但是,人生于世,当然不是为承受祸患而活,关键是要消祸于未形,避难于未至,以至转祸为福。设问:

由福而祸,犹如影之随响,要如何才能消灾免祸呢?李觏云:“火之生也,一勺之胜,及其燎也,川流莫竞。

是故君子慎乎始也。《节初九》曰:‘不出户庭,无咎。’谓为节之初,将整离散而立制度也。故明于通塞,虑于险伪,不出户庭,慎密不失,然后事济而无咎也。初九曰:壮于前趾,往不胜为咎。谓居健之初,宜审其策,以行其事。壮其前趾,往而不胜,宜其咎也”《易论第九》,第43页。。所谓“慎乎始”,即是调动人们思维的超前性,从事物刚开始时便预期预感预见到可能会发生的变化和发展,以未来可能发生的状态来规范现今自我的行为,如此,祸患便可消之于未萌芽的状态。再设问:若人生中“不慎而失之”,祸患已临头,有否补救的办法呢?李觏说:在于人是“明”还是“昧”。聪明者辨别祸患早,即使偶尔处置失当,祸患已临,亦可“过而能改”;而不明事理的“昧者”总是“以智饰非”,固执己见,以至祸患临头仍不知醒悟,终则悔无可及。李觏由《易》推之云:“《讼九四》曰:‘不克讼,复即命渝安,贞吉。’谓处上《讼》下可以改变者也。

故其咎不在,若能反本理,变前之命,安正不犯,不失其道,为仁由己,故吉从之也。”《易论第九》,第44页。所以,人们在生活之中,在处理问题之时,对任何事情切忌让其“贯盈”,要慎乎始,让事物的发展保持在可以把握得住的程度,否则,事发展至“极”,大祸必临头,一切悔之晚矣。第三,生存中把握“时”的重要性。“时”是时机、机会、关键点之谓,在李觏看来,人生中把握时机而行止,掌握机会而行动,抓住关键而动作,是趋吉避凶、获得生存中最佳状态的重要方法。他说:“时乎时,智才弗能违矣。先时而动者,妄也;后时而不进者,怠也。妄者过之媒,怠者功之贼也。《蹇初六》曰:‘往蹇来誉’。谓处难之始,居止之初,独见前识,睹险而止,以待其时,故往则遇蹇,来则誉也。《归妹六三》曰:‘归妹以反须,反归以娣。’谓室主犹存,而求进焉,进未值时,故有须也。不可以进,故反归待时,以娣乃行也。凡此不可先时者也……《节九二》曰:‘不出门庭,凶。’谓初已造之,至二宜宣其制矣。而故匿之,失时之极,则遂废矣。故不出门庭,则凶也。凡此不可后时者也。”《易论第六》,第37—39页。在李觏看来,人生中最重要的选择之一是:

面对事物的发展,何时可“进”何时应“退”?若具体到儒者,则是“进”而治国平天下,“退”则养亲修身颐养天年。李觏认为,是“进”还是“退”完全要看其“时”到还是未到。先时而“进”为“妄”,一定凶;后“时”而动为“怠”,必不获成功。而且,在现实的人生过程中,往往是进取之“时”易见,容易把握;而退隐之“时”难见,不易掌握。所以,李觏要求人们“见机而作”,抓住时机而有所行动。若贻误了时机,灾祸临头才想躲避,那是无法做到的。这就叫做:“危至而后求行,难可免乎?”因此,人们不应“矫枉过正”,而要“和而不同”,“身乃无患”;不要因为心中有所欲求而左盼右顾,迟疑不决,这称作“以欲而忘患,鳞属所以死于饵也”,鱼儿因贪口腹之欲,所以上了钓者之饵的当,死到临头罔然不知;人们在生活中还要远“小人”才能“远害”。在李觏看来,人之生存中虽有许多趋吉避凶的方法,最根本的还是“守正”:“若夫分有所定,义不可去,则莫若守正之为利也。《泰九三》曰:‘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谓处天地之将闭,平路之将陂,时将大变,世将大革,而居不失其贞,动不失其应,艰而能贞,不失其义,故无咎也。信义诚著,故勿恤其孚,于食有福也。”《易论第六》,第37—39页。

“守正”者,即坚执儒家道德仁义不动摇。无论是“居”之停,还是“动”之行;也不管是在安居乐业之时,还是处于艰难险阻之境,人们皆要持“义”不怠,毫不动摇,这就叫“既明且哲”,足“以保其身”。所以,李觏所言之“时”,决非是要人们投机取巧,为己之利而“静若处子,动若脱兔”;而是心有所主,虽然也要见机行事,但其根本点还是要求人们持道德仁义而处世。在中国古代,因为有着深厚丰富的易学的传统,也因为人们实际上的生存之不易,“常”与“权”、“祸”与“福”,以及“时”的问题是思想家们常常讨论的对象。李觏的贡献在于:由“易”而窥“天道”——从阴阳二气来释《周易》,实开宋代易学义理派中气学一脉的先河;又由天道而人事——因为阴阳二气的变化、相摩相荡是贯之于自然与社会的至理,故而亦是《易》之核心,由《易》而察之人事,亦必以易理贯之于人世间的一切。这就是李觏生存智慧的方法论和最为关键的地方。人之生存本就在天地之间,生存之智慧本就应该取之于自然天道,因此,人们若师心自用,崇尚人为之伪,把生存的智慧皆立于自我的奇思怪想之上,必不能达到生存的佳境,必陷自己于灾难接踵而至的悲惨状况之中。所以,泰伯先生提供的生存智慧的卓著之处,不在其内容如何丰富深刻,提出了什么特别的方式和技巧,而在其观察问题的视野,在于其生存智慧所由出的方法论。生活准则:

循礼人生不唯表现为生命在客观环境中的存在,更表现为生命体在人世间的生活。生命重要的是存在,而生活中凸显的则是人之感受与感觉。若问人之生活究竟是什么?简言之,就是人在生命延续的基础上,由内在之心、性、情而产生的欲望、欲求、情感等的现实化过程。可是,人皆有生命,生命皆蕴藏心性情,心性情皆要化为人间的欲望、欲求与情感,于是,人们在人生的过程中必不可免地会与他人、社会以及自然界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冲突,为了使人人可得遂其情其欲,亦为了社会的安定和与自然的共存,人们遵守一定的人生准则也就成为了必然。在中国传统社会,人生准则一部分归入“德”,一部分则化为“礼”。泰伯先生特别地发展了儒家关于“礼”的学说。人生于世,生命是个我的,生活是个我的,其存在与感受皆表现为是“我”的而非别人的。因此,从人之内心而言,向往的是一种自在自由的、顺情适意的生活。可是人之生命在孕育时便是父母的,出生后又只能在社会中成长,由非自觉到自觉地接受着社会、历史、文化、语言、传统的模塑和规范,从这样一种生存性质而言,人又不可能达到完全的自在与自为。这即是个我性与类我性、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紧张,表现于外、显现于人之生活中,就是人渴望过一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之生活与“礼”之种种规则规矩规范所导致的应该如此必然这样之间的冲突。为此,有孔子倡导的人们循“礼”应该有内在之仁爱精神为基础的化解模式,也有荀子李觏从礼以养人之“性”的解决方法,其深意都是希望一定程度上消解这些紧张与冲突。在儒学发展史上,礼乐刑政是政治学说的核心。孔子救无道之世的利器便是“克己复礼”,由“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归位、名实相符而正天下、治天下、平天下。但孔子敏锐地发现,典章制度、仪规准则并非仅仅是外在的规范,人们若无一种内在之精神相配合,“礼”就可能成为一种“死”的毫无生气的东西,人们勉强行礼是无法真正循礼的。所以,孔子指出:“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论语译注·阳货篇》,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85年版,下引只注篇名。“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论语·八佾》。

同类推荐
  • 邓小平外交

    邓小平外交

    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所敬爱的邓小平,不仅是邓小平理论的伟大创立者和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而且也是当今世界上最杰出的国际战略家和外交家。国际形势开始发生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邓小平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清醒冷静地观察,实事求是地分析,科学缜密地思考,大胆准确地判断,得出了世界战争可以避免,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主题的结论。
  • 论利益与政治

    论利益与政治

    本书运用辨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理论和方法,从改革、稳定和发展的需要出发,研究利益与政治这一人们时刻关注和敏感的问题。本书以利益是主体在实现其需要的活动中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所体现的价值,政治是特定社会中各权力主体在以政权为核心的条件下围绕着对利益的权威性调控而结成的一定关系和所展开的活动等基本观点,研究了中西方关于利益与政治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利益和政治的本质及其形式,实现利益的活动规律和进行政治的活动规律,利益与政治的基本关系,利益关系与政治格局,利益效用与政治效应,利益秩序与政治控制,政治控制中的权威与服从、民主与集中、权利与义务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 社会契约论

    社会契约论

    《社会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是西方政治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源远流长,而且已经完全融入了西方思想文化的血液,成为西方政治思想中一个历久弥新的源泉(晚近西方社会政治哲学以契约论的形式复兴就是一个明证)。书中主要讨论了国家与人民、国家与法律、自由与平等、国家与社会等问题。《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被誉为法国大革命的灵魂。在《社会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中,卢梭指出人类每向前发展一步,不平等的程度就加深一步。《社会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阐发了卢梭的政治哲学思想,为《社会契约论》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是他整个政治学说的导言。
  • 长短经一日一释

    长短经一日一释

    《长短经》是唐代学者赵蕤编写的一本纵横学著作。共九卷64篇,集儒家、道家、法家、兵家、杂家和阴阳家思想之大成,黑白杂糅之书,深入地剖析君臣谋略的利害得失,不失为官场学扬名立万的顶级范本。成书后作者亦因此显名于世,时人称“赵蕤术数,李白文章”。
  • 新民说

    新民说

    《梁启超:新民说》以1936年上海中华书局出的《新民说》为原本,结合编者搜集甄选研究《新民说》问世百年来的影响的学术论文集、社会舆论关于梁启超于中国启蒙思想史上的贡献,依据全书20节文字,在体例上精心设计了发表背景、社会反响、原文赏析、今日看点四个栏目,以求在保留梁任公“笔端常带感情”、催人奋进、令人热血沸腾的文字韵味的同时,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和消化这些跨过百年,仍然具有强劲生命力、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宝贵文化遗产。《新民说》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中国社会要实现近代化,首先应当实现中国人的近代化。
热门推荐
  • 余唐

    余唐

    人人皆有自己的活法,他只想活的更好,哪怕做一个小人物,哪怕是到了唐朝……唐朝固有盛唐的好,静观公孙大娘舞剑,漠然杜子美的国家之情,痛饮青莲杯中酒,洒血北漠关。这,也许就是我要的大唐,一个更真实的唐朝……
  • 后鉴录

    后鉴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行素斋杂记

    行素斋杂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天界闲人

    天界闲人

    一个凡人,在满是大仙大神的天界,他是如何做到万仙拥戴,逍遥自在的?“长生不死易,逆天成神难。”这个天界,一定不是你想象中的天界。仙门对联上写道:“脱俗归仙,须从此门求觉路;超凡入圣,更宜此界问玄津。”我的qq:105331592有事情的请加我
  • 你的青春伤了谁

    你的青春伤了谁

    那花一般时光里,因为一次意外的邂逅、一次不经意的一瞥或者这样或那样的理由,在心里留下了对方的气息。随之而来的便是,无数次的偶遇或者彼此的形影不离,感情越加深厚。多希望爱情之花常开不败,然而,那柔弱的爱恋之藤经不起那来自外界的一丝半点考验,暴风雨过后,花瓣落了一地,两人一个向南,一个向北,谁也不再回头。
  • 为君解罗裳:妖女倾天下

    为君解罗裳:妖女倾天下

    这东南国,谁人不知,谁人不晓,这要嫁的王爷,是传说中的暴君,杀人不眨眼,嗜血成狂的一个魔君的?圣旨一下,要千家的女儿嫁给东南国国的这个平南王爷,千家一听,仿佛是立马炸开了锅一样的,你不愿意去,我不愿意去,自然,就是由这个痴儿傻儿嫁过去了?
  • 未来枪神

    未来枪神

    过去,人类为了他们的贪欲付出了代价,而现在,魔兽大军于魔族大军兵临城下,有志者,都应去参与,去帮助
  • 房屋建筑学作业集

    房屋建筑学作业集

    《房屋建筑学》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 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本作业集以《房屋建筑学》教材为主线, 结合作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成果, 编写了多种典型习题及模拟考试题, 旨在帮助学生抓住课程重点, 巩固和提高学生解题和应试能力。
  • 黑道公主的王子殿下

    黑道公主的王子殿下

    三个黑道公主:蓝冰芯(高冷)、泪以樱(成熟)、夏子言(活泼)四个黑道王子:欧夜辰(高冷)、蓝野颢(成熟)、左齐、(暖男)冰胜皓(花花公子)他(她)们是六大家族的心肝宝贝不让任何人伤害他们!!让我们尽情期待他们的爱恋吧!
  • 青梅竹马:大少请再说爱我

    青梅竹马:大少请再说爱我

    结婚五年的丈夫,两人相敬如宾,本以为相安无事,细水长流一起走到老。可林皎却发现错了,当她抓着他一手出轨证据之时,不是要挟。而是公诸于众,让他鸡飞狗跳。她不介意他有女人,可若是拿着她的钱在外面包养女人,林皎决不答应。只是人算不如天算,当青梅竹马的恋人回国两年,对她处心积虑的诱惑,算尽心机给她布了一张网后。她却一步一步弃械投降,坠入那无言的温柔中。等她坠入后,才发现,温柔里面包裹着刺。爱情或许真如初见时美好。老公拿钱包养大明星,青梅竹马的爱情别有心机,林皎觉得,上辈子她到底是干了什么刨祖坟的事,如今这全世界最极品渣男都能够让她遇见,真是印证一句话,谁年轻时候没爱过几个人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