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998800000083

第83章 附录

《史记·老子列传》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庄子》称孔子杨朱皆南之沛见老子,《边韶碑》则称老子楚相县人,《释文》引庄子注老子陈国相人,今属苦县,与沛相近。《水经注·阴沟篇》:东南至沛为水水又东径苦县故城南,即春秋之相,王莽更之为赖陵。又东径赖乡城南,又北径老子庙东。又屈东径相县故城南。相县虚荒,今属苦县故城。犹老子生于曲间云云,尤为详备。赖厉音之转也,曲间即曲仁里也),名耳,字聃,姓李氏。(姚鼐曰:此据《后汉书·桓帝纪》注引《史记》原文如此也。俗本字伯阳,谥曰聃。盖唐开元间自纪称子裔,而媚者遂移《老子传》居首,又并史文改之也。《释文》引《史记》曰字聃。河上公曰字伯阳。张守节《正义》云,聃耳漫无轮也,疑老子耳漫无轮,故名耳字聃云云。是唐初本犹未改也。孔子举所严事之贤士大夫,皆称氏字,晏平仲蘧伯玉老聃子产是也。匹夫无谥,聃又非谥法,其妄无疑。《庄子》称老子居沛。夫沛者宋地,而宋国有老氏,然则老子其沛人子姓,子之转为李,犹姒之转为弋欤。彭城近沛,意聃常居之,故日老彭,犹展禽称柳下邪。然则邢晒疏称老彭即老子,非无因也。)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网,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赠。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朱子曰,或谓老彭即老子,余尝亦疑此。以曾子问中言礼数段证之。即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可见聃周之史官,掌国之典籍,三皇五帝之书。如五千言,亦或古有是语而老子传之。列子引黄帝书,即谷神不死章也。陈潢曰,孔子问礼于老聃必是于问之之中,而寓规之之意。老子知之,故言去子之骄气云云也。不然,孔子方虚心请教,何骄之有乎?)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君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汉书·扬雄传》,言老聃著《虚无之言》两篇,即《史记》所谓上下篇也。《道藏》称汉景帝以老子意体宏深,改子为经。敕朝野通习。而唐明皇御注,又分《道经》、《德经》之名。河上公八十一章注,财又名立篇名。皆臆造非古。故今惟分上篇下篇及第几章,以复其旧。其字句之异,则释文已谓老子本众多乖。杜光庭谓后人或尽删语词以就五千之数,今尤不可不审择也。)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导而养寿也。(《汉书·艺文志》:道家,《老莱子》十六篇。《高士传》称老菜子避楚王之聘,《列女传》称老莱子行年七十,为婴儿以娱亲。而《庄子》则云老莱子出薪,遇仲尼谓曰:去汝躬矜,与汝容知,斯为君子矣。而《国策》客谓黄齐亦云,公不闻老莱子之教孔子事君乎?示之以齿之坚也,六十而尽相靡也。与老子言行殊相溷。《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云,孔子之所严事,于周则老子,于楚则老莱子,则是判然二人,皆与孔子同时。《左传》有莱驹,是莱氏而称老,犹列御寇师老商氏,皆有道寿考之士所称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而离,离五百岁而后合,合七十岁而伯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毕沅曰:古聃儋字通。《说文》聃,耳曼也。又云,瞻,耳垂也。又云,耽,耳大垂也。声义相同,故并借用。南方有瞻耳之国。《山海经》、《吕览》并作儋耳。《淮南子》作耽耳。又《吕览》老聃作老耽。皆其明证。郑康成曰,老聃古寿考之号。斯为通论矣。)

老子隐君子也。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仕于汉孝文师。而假之子解,为膠西王印太傅,因家于齐焉。(《史记考证》曰:汉武惑于神仙方士,故司马迁作“老子传”,著其乡里,详其子孙,以明老子亦人耳,非所谓乘云气,御飞龙,不可方物者也。故一则曰隐君子,再则曰隐君子,良史心苦矣。张守节注翻引神仙荒唐悠谬之论,所谓夏虫不可语冰者乎?黄氏《日钞》曰,道家谓黄帝上天,老子西出关,为长生不死之证。然黄帝之墓,好道之汉武亲经之;老聃之死,学道之庄周亲载之,又何以称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黄帝治效莫著于汉世,故史迁举老子“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之语,以明其宗旨,而正其末流也)。

〔《庄子·天下篇》曰:“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憺然独与神明居。”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关尹老聃闻其风而说之,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关尹曰,在已无居,形物自著,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芴乎若忘,寂乎若清。同焉者和,得焉者失。未尝先人而常随人。老聃曰: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人皆取先,己独取后,曰受天下之垢。人皆取实,己独取虚。无藏也,故有余。岿然而有余,其行身也徐而不费。无为也而笑巧。人皆求福,己独曲全,曰苟免于咎。以深为根,以约为纪,曰坚则毁矣。锐则剉矣。常宽容于物。不削于人。可谓至极。关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

注:以上选自《老子本义》,上海书店版,(清)魏源撰。括号内为注释文字,括号外为“老子传”原文。

老子与道教

一、谈天说道话本源

朋友,也许您曾听说过“三教九流”这句俗话。“三教”指儒教、道教、佛教,这是近两千年来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影响最大的三种思想文化。三教中的道教,是中国古代唯一土生土长的宗教,它对我国封建社会各个时代的政治、经济、学术思想、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科技以及民风民俗等各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鲁迅先生曾说:“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以此读史,有多种问题可迎刃而解。”

那么究竟何为道教?简单地说,道教意指“道”的教化和说教,或者说就是信奉“道”,企图通过个人的修炼而成仙得“道”的宗教。但是道教所谓的“道”,又是什么含意呢?这说来话长,需要追溯到道教的前身——春秋战国时期的“道家”学说。

我们知道,道家是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学派之一,这一派的代表是老子和庄子。他们主张宇宙间的天地万物都源于一个神秘玄妙的母体——“道”。道具有无形无名,自然无为,既不能被看见摸到,又不可言说的性质,是天地开辟之前宇宙浑沌混一的原始状态,也是超越现实世界一切事物的宇宙最高法则。空虚无形的道化生出最初的元气物质,元气分而为阴阳,阳气清轻上升为天,阴气重浊下凝为地,天地阴阳的冲和交感又产生了万事万物,而人为万物之灵长,与天地相合为三。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便是道家关于宇宙生成的基本理论。

道家的宇宙学说在汉代影响很大,东汉时开始形成的道教继承了道家思想,并以其作为宗教创世神学的理论基础。但是道教更加突出了“道”的神秘性和超越性,把它神化为具有无限威力的宗教崇拜偶像,成为具有人格的最高神灵。道教认为:“大道”不仅在先天浑沌时代化生了天地万物,而且还在后世,即有史以来的人类文明时代,不断变化其身形名号,降临人世,辅佐帝王,救助危难,传经布道,教化民众。“太上老君”(即老子本人)便是大道降世传教时的化身。他有许多名字,如老聃、李耳、李弘等等。

据说东汉顺帝时,老君降临蜀郡鹤鸣山(在今四川省大邑县境内),以“正一盟威之道”传授天师张道陵,使之教化民众,从而创立了道教最初的一个道团——五斗米道。所以五斗米道最初便奉“大道”为最高神,以太上老君为教祖。实际上,五斗米道是东汉巴蜀地区民间鬼神迷信和巫术活动与道家宇宙论相结合的产物。东汉魏晋时期,像这一类自称为“道”的宗教组织在民间还有许多。南北朝以后,道教崇拜的神有了变化,形成了以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即太上大道君)、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为首的神灵崇拜体系,合称为“三清”。但是道教徒对“道”及老子的信仰仍然一直不衰,道教经典中也不断编造有关老子降世显灵的神话故事。因此,道教作为一种宗教,虽然与先秦的道家学派不完全是一回事,但二者在历史上毕竟有着难解难分的关系。道教之所以被称为道教,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渊源于道家学说,是道家思想宗教化的产物。

(王卡)

二、老子怎样成了太上老君

老子是否确有其人,究竟老子是什么时代的人物?历史上一直没有明确的定论。先秦时代把老子、庄子的思想称为道家,老子也就成了道家的创始人,后来的道教推崇道家的思想,老子也就成了道教的祖师。

秦汉时代,有黄老道一派,崇尚无为,尊黄帝、老子。东汉初有楚王英喜黄老之说,尚未立祠祭祀。至桓帝时始为老子立祠,并以郊天乐祀之,这大概是以老子为祖师来供奉的开始。从此老子便成了神,并与天神有了相同的地位。道教建立以后,又有了对老子的进一步神化。东晋葛洪的《抱朴子·内篇》,就说老子身长九尺,黄色,鸟喙,秀眉长五寸,耳长七寸,颜有三理上下彻,足有八卦,以神龟为床,金楼玉堂,白银为阶,五色云为衣,重迭之冠,持锋铤之剑,等等。完全是一副怪异的形相,而且已把老子称为老君,上面的形相就是所谓“老君真形”。

关于老子的时代履历,汉代即已形成一种说法,言其为楚相县人,曾为周守藏史,孔子曾学礼于老子,后道成化身,蝉蜕度世。从此老子数易姓名,无世不出。传说他在黄帝时号广成子,汉初为黄石公,汉文帝时号河上公,等等。后世有《老子八十一化图》,记述老子历代变化的形象。其实对于老子的这种神化,不过是道教借老子来追述其源流,神化其教派而已。

到了晋代,对于老子的来历也进一步神化,《神仙传》说他是楚国苦县曲仁里人,其母感大流星而有娠,怀之七十二年乃生,生时剖母左腋而出。由于生下来头发都白了,于是称为老子。又其母生之于李树下,生而能言,指树为姓,于是姓李。道教奉老子为帝君,老子也就被尊称为老君。《魏书·释老志》记道士寇谦之遇大神,自称太上老君。太上老君之名大概在南北朝时已成老子之称了。南朝陶弘景《真灵位业图》第四中位为太清太上老君,以其为太清道主,下临万民,已成道教中统治一方的尊神。到了唐代,又在道教太清、玉清、上清三境的说法上,安排了三位大神各主一方,形成了“三清”的说法,太上老君也就被称为道德天尊,与元始天尊、灵宝天尊组合在一起成为了道教的最高神。

老子的神化过程,正是从学派的传人到教派的祖师的过程,也是道教形成、发展,然后逐渐趋于统一的过程。老子从虚到实,从人到神,从太上老君到太上玄元皇帝,老子地位的变化正是道教发展的缩影。

(马晓宏)

三、老子故乡亳州太清官

毫州太清宫在毫州真源县(今河南鹿邑县),相传是老子降生之宅。老子是春秋时人,《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其事,说是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但关于老子的生平,传说不一,司马迁已不能确指。西汉时,“黄老之学”成为思想学术界的一大潮流。佛教传人中国后,世人又将佛教与黄老道家之说合而观之,佛教的斋祭也因而影响了人们对黄老的奉敬行为。东汉时楚王英始学佛教,斋戒祭祀黄帝、老子,汉桓帝延熹八年(165年),“使中常侍管霸之苦县,祠老子”(《后汉书·桓帝纪》)。老子祠始建于此。

将老子祠扩建为太清宫,事在唐玄宗朝。开元二十九年(741年),诏两京及诸州各置玄元皇帝庙一所,天宝元年(742年)又命毫州真源县先天太后及玄元庙各置令一人。真源县的玄元庙当即东汉老子祠。天宝二年(743年),改西京玄庙为太清宫,东京玄元庙为太微宫,诸州玄元庙为紫极宫,同年九月,诏“谯郡紫微宫宜准西京为太清官”(《旧唐书·礼仪志四》)。按《旧唐书·地理志一》,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毫州为谯郡,谯郡真源县即汉苦县,有老子祠。据此,老子祠定名为太清宫,事在天宝二年(743年)九月。

唐皇朝将太清宫尊为祖庙,据《旧唐书·礼仪志四》载:天宝三年(744年),“两京及天下诸郡于开元观、开元寺,以金铜铸玄元等身天尊及佛各一躯”。太清宫建成后,“命工人于太白山采白石,为玄元圣容,又采白石为玄宗圣容,侍立于玄元之右。皆依王者衮冕之服,缯彩珠玉为之。又于像设东刻白石为李林甫、陈希烈之形。及林甫犯事,又刻石为杨国忠之形,而瘗林甫之石。及希烈、国忠贬,尽毁瘗之”。一些宠相弄臣也曾挤列到玄元皇帝(老子)像侧。天宝八载(749年),玄宗朝太清宫,加圣祖玄元皇帝(老子)尊号曰圣祖大道玄元皇帝,“自今以后,每至稀袷,并于太清宫圣祖前设位序昭穆”。太清宫成了皇室祭祀祖先的“家庙”。以上说的应是西京太清宫。据唐末杜光庭《道教灵验记》所载,亳州太清宫的礼仪制度与上述西京太清宫相同,有唐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明皇六圣御容,列侍于老君左右。

据杜光庭说,亳州太清宫的建置源流及规模,“历殷周至唐,而九井三桧宛然常在。武德中,枯桧再生,天宝年再置宫宇,其古迹自汉宣、汉桓增修营葺,魏太武、隋文帝别授规模”。唐时规制,有“两宫二观,古桧千余树,屋宇七百余间,有兵士五百人镇卫宫所”。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祀老子于太清宫,加封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以后历代修葺,迄今保存有唐宋碑刻及清建大殿五间,四周汉柏围绕,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卢国龙)

(以上采自《道教文化面面观》,题目为编者自加)

老子与道教气功

一、道教气功的调息法

道教中把呼吸的锻炼称作“调息”。调息法是道教气功的基础,也是一种很好的养生健身的手段。道教的调息法有胸式呼吸、膈膜呼吸、腹式呼吸、意念呼吸和胎息。

胸式呼吸,就是通过调整肺部的呼吸次数、间歇时间、呼吸深度,使呼吸达到缓解均匀、自然柔和,使肺活量增大,肺通气性增强,肺的呼吸频率明显减少,这样不仅能增强肌体呼吸系统的功能,而且对血液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等方面都有良好的影响。

膈膜呼吸,呼吸时要求下腹部向外扩张,胸部和肩部保持不动。吸气时胸腹部稍有紧迫感,随着呼气,双手可轻轻压迫上腹部,帮助气体的排出。呼气后,膈膜和胸腔肌肉放松,紧迫感就随之消失了。经过反复多次的练习,呼吸频率可逐渐变慢,呼吸变得有规律,自然流畅。

腹式呼吸与膈膜呼吸相仿,只是呼吸深度加大,气沉下腹肚脐周围,加大腹肌的运动,呼吸节奏更深沉缓慢有力。

意念呼吸是指在精神作用指挥下,有意识地诱导思想专注于身体某一个部位(道教称为“意守”),进行呼吸调整。意念专守某个部位,使思想不涣散,呼吸自然放松。心平气和,呼吸节奏达到缓匀状态,意气合一。

胎息,意为闭气不息。《抱朴子·释滞》说:“得胎息者,能不以鼻口嘘吸,如人在胞胎之中。”道教认为,用鼻呼吸,“一窍即开,元气外泄,泄而不止,劳及性命”。所以强调呼吸的深沉,强调吸之以踵,使身体内部的呼吸自我循环,如同婴儿在母腹中的呼吸状态,又如同龟鹤入蛰时的呼吸方法。

调息法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是调整呼吸节奏,加大呼吸深度,扩展肺的吐纳功能。人的呼吸,本来就是吐故纳新的过程,吸纳新鲜空气,在道教中有许多方法,如服六戊气法、服三五七九气法等。锻炼吐故气则有吹、呴、呼三种方法。吹是吹出凉气,呴是呵气,呼则是呼出体内废气。隋唐以来,在这三种方法的基础上,又发展成吹、呼、唏、呵、嘘、呬六种。唐代著名道士司马承祯《服气疗病论》说:“凡行气,以鼻纳气,以口吐气,微而引之,名曰长息。纳气有一,吐气有六。纳气一者谓吸也,吐气六者谓吹、呼、唏、呵、嘘、呬,皆出气也。”古代利用这六种方法来治疗自身中某些不适,如:“吐气之法,时寒可吹,温可呼。委曲治病,吹以去热,呼以去风,唏以去烦,呵以下气,嘘以散滞,呬以解极。”这六种方法,只不过是区分吐气时不同的深浅度。

道教调息法宗旨是通过呼吸锻炼,增强肺部的活动能力,加大氧气的摄入量,扩大二氧化碳的排出量。呼吸中要求气息均匀,轻缓而深长,达到调息健身的目的。

(采自《道教文化面面观》,作者吴绶琚)

二、古代气功——道教内丹术

魏伯阳是东汉桓、灵帝时人,他的《周易参同契》有一项重要的理论贡献,即在阐述外丹的同时又提出了以自身为炉鼎,精、气为丹药的内丹术。而且将之当作探讨的重点。这种内丹术与古代的气功有关。《庄子》中已经有不少气功静功的记载。他说的“坐忘”,有人认为就是气功静功。他又说:圣人的“吸吸以踵”就不是一般的呼吸之气,而是气功的内气,炼功造诣深,能对之控制运用自如。《庄帝王》篇就记载了一个叫做壶子的惊人功夫。郑国的神巫季咸,能知人死生,存亡,祸福,寿夭。列子引他去相壶子。壶子先“示之以地文”,让季咸看到“杜德机”,季咸认为他面如湿灰,必死无疑,但第二次季咸来相他,却断言壶子“全然有生矣”。原来,壶子“示之以天埌,名实不入,而机发于踵,是殆见吾善者机也”。及至季咸再次去相他,壶子示之以“太冲莫胜(朕)”,季咸见到的是“衡气机”,结果不得不说“吾无得而相焉”,最后一次,季咸见了壶子“立未定,自失而走”,原因是壶子“示以未始出吾宗。吾与之虚而委蛇。不知其谁何,因以为弟靡,因以为波流,故逃也。”庄子引这则故事,自有他自己的寄托在,这里不作讨论。值得重视的是,壶子的这种令神巫莫测其深浅的境界,是要以深厚的功夫为根底的。这套功夫,就是后世称为静坐功的气功静功。所谓机发于踵云云,正是来自气功的实践与理论。

据考,战国前期的《行气玉佩铭》记有:“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天几舂在上,地几春在下,顺则生,逆则死。”壶子说的机,应即此处所说谓天几、地几,都指气功而言。壶子说到衡气机时说“鲵桓之审为渊,止水之审为渊,流水之审为渊。渊有九名,此处三焉。”意为气沉三渊,结果使人“无得而相”。《参同契》描述元精、元气,说“真人至妙,若有若无,仿佛大渊乍沉乍浮”,与衡气机的说法真可谓一脉相通。壶子说的地文,天埌、太冲莫胜,未尝出吾宗,实际上正包含着气功的不同造诣,这同《参同契》的“乾刚坤柔,配合相包”,“四者混沌,径入虚无”描述练功的不同境界十分相似。因此,我推测,《参同契》的这一套内炼功夫,与《庄子》中所记载的坐忘功夫有直接联系,只是庄子引以论证其相对主义、虚无主义的思想,而基于气功的深厚根底的真相反被掩盖了。

这种以内炼为主的方术,在东汉已托于老子,同时在具体方法上引进了“存想丹田,太一紫房”,“道成身化”等,似乎将庄子书中所述的功夫进一步系统化了。

东汉方术又有“守一”法,《太平经》记载:“守一精明之时,若火始生时,急守之勿失。始正赤,终正白,久之正青,洞明绝远复远,还以治一,内无不明也。”据《抱朴子·地真篇》,守一是与三丹田相联系的,所守的称真一。魏伯阳“抱一无舍,可以长存”云云,或者在守一法中受到启示。至少魏伯阳的内丹术与守一术是并存的、相近的方术。

(以上摘自《中国道教文化透视人文丛书》,刘仲宇著,篇名是编者加的)

参考书目

根据陈鼓应著《老子注译及评介》附录三参考书目,现将本书增补一并抄录如下:

一、先秦至六朝

1.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文物出版社刊行本)

2.韩非《解老》、《喻老》

3.河上公《老子章句》(四部丛刊本)

4.河上公《老子道德经》(四部丛刊本)

5.严遵《道德真经指归》(《道藏》本)

6.严遵《老子注》

7.王弼《道德真经注》

8.王弼《老子道德经注》(《诸子集成》本)

9.王弼《老子微旨例略》

10.谷神子《道德指归论注》

11.王羲之《道德经帖》

12.葛玄《老子节解》

13.顾欢《道德真经注疏》

14.无名氏《道德真经次解》(遂州龙兴观刻经碑本)

15.《六朝写本残卷》(敦煌庚本)

16.有关古籍《庄子》、《吕氏春秋》、《史记》等书

二、初唐至五代

1.陆德明《老子音义》

2.魏征《老子治要》

3.傅奕《道德经古本篇》

4.颜师古《玄言新记明老部》

5.成玄英《道德经开题序诀义疏》

6.李荣《道德真经注》

7.李约《老子道德真经新注》

8.景龙《道德经碑》

9.开元《御注道德经幢》

10.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经》

11.唐玄宗《道德真经疏》

12.广明《道德经幢》

13.景福《道德经碑》

14.马总《老子意林》

15.王真《道德真经论兵要义述》

16.陆希声《道德真经传》

17.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疏》

18.强思齐《道德真经玄德纂疏》

19.乔讽《道德经疏义节解》

20.唐人《唐人写本残卷》

三、两宋至元代

1.宋鸾《道德篇章玄颂》

2.王安石《老子注》

3.陈景元《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篇》

4.吕惠卿《道德真经传》

5.司马光《道德真经论》

6.苏辙《老子解》

7.陈象古《道德真经解》

8.邵若愚《道德真经直解》

9.程俱《老子论》

10.叶梦得《老子解》

11.时雍《道德真经全解》

12.程大昌《易老通言》

13.员兴宗《老子略解》

14.李霖《道德真经取善集》

15.黄茂材《老子解》

16.寇质才《道德真经四子古道集解》

17.吕祖谦《音注老子道德经》

18.葛长庚《道德宝章》

19.彭耜《道德真经集注》

20.赵秉文《道德真经集解》

21.董思靖《道德真经集解》

22.李嘉谋《道德真经义解》

23.林希逸《老子口义》

24.龚士[XC占.TIF;%37%36,JZ]《纂图互注老子道德经》

25.范应元《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

26.刘骥《老子通论语》

27.曹道冲《老子注》

28.宋徽宗《御制道德真经》(《道藏》本)

29.李荣《道德真经义解》(《道藏》本)

30.赵至坚《道德真经疏义》

31.李道纯《道德会元》

32.刘辰翁《老子道德经评点》

33.邓锜《道德真经三解》

34.刘惟永《道德真经集义大旨》

35.杜道坚《道德玄经原旨》

36.景祐《甘肃天真观道德经幢》(《石本》)

37.麻沙本《老子道德经》(《刻本》)

38.赵孟[XCF02.TIF;%18%18,JZ]《老子道德经》

39.张嗣成《道德真经章句训颂》

40.陈致虚《道德经转语》

41.吴澄《道德真经注》

42.林至坚《道德真经注》

43.何道全《老子道德经述注》

44.蒋融庵《道德真经颂》

45.陶宗仪《老子》

四、明代

1.明太祖《御注道德真经》

2.危大有《道德真经集义》

3.薛蕙《老子集解》

4.张洪阳《道德经注解》

5.释德清《老子道德经解》

6.朱得之《老子通义》

7.王道《老子亿》

8.陆长庚《老子道德经玄览》

9.沈津《老子道德经类纂》

10.王樵《老子解》

11.李贽《老子解》

12.张登云《老子道德经参补》

13.沈一贯《老子通》

14.林兆恩《道德经释略》

15.陈深《老子品节》

16.徐学谟《老子解》

17.王一清《道德经释辞》

18.彭好古《道德经》

19.归有光《道德经评点》

20.祝世禄《老子奇评》

21.陈懿典《老子道德经精解》

22.孙[钅广]《老子评注》

23.钟惺《老子嫏环》

24.钟惺《老子文归》

25.陶望龄《陶周望老子解》

26.赵铳《老子断注》

27.洪应绍《道德经测》

28.龚修默《老子或问》

29.潘基庆《道德经集注》

30.郭良翰《老子道德经荟解》

31.陈仁钖《老子奇赏》

32.程以宁《太上道德宝章翼》

33.顾钖畴《道德经解》

34.吴勉学《校老子道德经》

35.方宇惠《南宇惠王弼注老子道德经》

五、清代

1.王夫之《老子衍》

2.清世祖、成克巩《御注道德经》

3.顾如华、孙承泽《道德经参补注释》

4.张尔岐《老子说略》

5.马骕《老子》

6.德玉《道德经顺硃》

7.传山《老子解》

8.宋常星《道德经讲义》

9.花尚《道德经眼》

10.徐永祐《道德经集注》

11.郭乾泗《老子元翼》

12.徐大椿《道德经注》

13.纪昀《老子道德经校订》

14.黄文运《道德经订注》

15.卢文[XCF03.TIF;%19%19,JZ]《老子音义考证》

16.毕沅《老子道德经考异》

17.姚鼐《老子章义》

18.郑环《老子本义》

19.倪元坦《道德经参注》

20.纪大奎《老子约说》

21.任兆麟《老子述记》

22.吴鼐《老子解》

23.潘静观《道德经妙门约》

24.汪中《老子考异》

25.王昶《校老子》

26.邓晅《道德经辑注》

27.江有诰《老子韵读》

28.严可均《老子唐本考异》

29.洪颐煊《读老子丛录》

30.清阳子《道德经述义》

31.王念孙《老子杂志》(在《读书杂志》内)

32.李涵虚《道德经注释》

33.魏源《老子本义》

34.宋翔凤《老子章义》

35.吴云《老子道德经幢残石校记》

36.陈澧《老子注》

37.俞樾《老子平议》(在《诸子平议》内)

38.高延第《老子证义》

39.陶鸿庆《读老子札记》

40.易顺鼎《读老札记》

41.吴汝纶《点勘老子读本》

42.郭谐《老子识小》

43.滕云山《道德经浅注》

44.严复《老子道德经评点》

45.孙诒让《老子札记》

46.文廷式《老子校语》

47.陶邵学《校老子》

48.于鬯《老子校书》

49.邓延桢《双砚斋笔记》(卷三)

50.徐鼒《读老子杂释》(《读书杂释》卷十二)

51.易佩绅《老子解》

六、民国以来

1.刘鼒和《新解老》

2.张之纯《评注老子菁华》

3.张其淦《老子约》

4.胡薇元《道德经达话》

5.区大典《老子讲义》

6.马其昶《老子故》

7.田潜《篆文老子》

8.杨树达《老子古义》

9.罗振玉《老子道德经故事异附补遗》

10.罗振玉《老子残卷六种》

11.罗振玉《敦煌本老子义残卷》

12.蔡廷干《老解老》

13.吴承仕《老子音义辨证》

14.马叙伦《老子校话》

15.江希张《道德经白话解说》

16.徐绍祯《道德经述义》

17.支伟成《老子道德经》

18.程辟金《老子哲学的研究和批评》

19.郎擎霄《老子学案》

20.奚侗《老子集解》

21.罗运贤《老子余谊》

22.曹聚仁《老子集注》

23.高岳岱《新式标点老子道德经》

24.陈柱《老学八篇》

25.陈柱《老子》

26.陈柱《老子集训》

27.丁福保《老子道德经笺注》

28.李继煌《新解老》

29.王重民《老子考》

30.钱基博《老子道德经解题及其读法》

31.王力《老子研究》

32.陈登澥《老子今见》

33.李翘《老子古注》

34.高亨《老子正诂》

35.孙思昉《老子政治思想概论》

36.蔡尚思《老墨哲学人生观》

37.江侠奄《译老子原始》

38.缪尔舒《老子新注》

39.胡怀琛《老子学辨》

40.丁惟鲁《道德经》

41.胡哲敷《老庄哲学》

42.汪桂年《老子通注》

43.钱穆《庄老通辨》

44.于省吾《老子新证》(在《诸子新言》内)

45.何士骥《古本道德经校刊》

46.余嘉锡《四库提要老子注辨证》

47.蒋锡昌《老子校诂》

48.王恩洋《老子学案》

48.汤仰晖《老子考证》

49.劳健《老子古本考》

50.张默生《老子章句新释》

51.严灵峰《老子章句新编》

52.严灵峰《老子众说纠缪》

53.严灵峰《老庄研究》

54.严灵峰《老子知见书目》(合在《老列庄三子》内)

55.严灵峰《无求备斋老子集成》

56.严灵峰《老子达解》

57.叶玉麟《白话句解老子道德经》

58.肖天石《老子哲学阐微》

59.陆世鸿《老子现代语解》

60.张纯一《老子通释》

61.许大同《老子哲学》

62.张起钧《老子》

63.谭正璧《老子读本》

64.朱谦之《老子校释》

65.任继愈《老子今译》

66.吴康《老子哲学》

67.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笺》

68.杨兴顺《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及其学说》

69.王寒生《老子道德经注》

70.何镒宗《老子新绎》

71.梁容[XCF04.TIF;%19%19,JZ]《老子的流传与注解》

72.杨柳桥《老子译话》

73.罗根泽《老子选注》

74.车载《论老子》

75.程兆熊《老子讲义》

76.徐复观《老子的道德思想之成立》

77.李慈铭《订老子》

78.吴静宇《老子义疏注》

79.钟应梅《老子新诠》

80.赵文秀《老子研究》

81.唐子长《老子重编》

82.田干吾《老子》

83.吴常熙《老子正义》

84.肖纯伯《老子道德经语释》

85.葛连祥《老子会通》

86.纪敦诗《老子正解》

87.封思毅《老子述解》

88.龚乐群《老庄异同》

89.王淮《老子探义》

90.余培林《新译老子读本》

91.周绍贤《老子要义》

92.蔡明田《老子的政治思想》

93.胡寄窗《道家的经济思想》

94.童书业《老子思想研究》

95.钱钟书《老子王弼注》(在《管锥编》内)

96.金容沃《老子自然哲学中无为之功能》

97.容肇祖《王安石老子注辑本》

98.严灵峰《老子崇宁王注》

99.严灵峰《马王堆帛书老子试探》

100.严一萍《帛书竹简》

101.郑良树《竹简帛书论文集》

102.许抗生《帛书老子注译与研究》

103.张松如《老子校读》

104.复旦大学哲学系《老子注释》

105.哲学研究编辑部《老子哲学讨论集》

106.梁启超《老子哲学》

107.高明《帛书老子甲、乙本与今本老子勘校札记》(在《文物资料丛刊》上)

108.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论文二集》

109.胡适《老子校》

110.林语堂《老子的智慧》

七、国外学者

1.大田晴轩《老子全解》(日本刊本)

2.东条一堂《老子王注标识》

3.武内义雄《老子原始》

4.武内义雄《老子之研究》

5.武内义雄《译注老子》

6.狩野直喜《老子河上公注跋》

7.福永光司《老子》

8.木村英一《老子之新研究》

八、有关资料

1.钱学森《人体科学是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的一个大部门》(见《当代科学新天地》)

2.李之楠《气功当前的形势和任务》

3.刘仲宇《中国道教文化透视人文丛书》

4.《道教文化面面观》

5.《中国人体科学研究会代表大会论文专辑》

6.《永乐大典》等

同类推荐
  • 价值观的力量

    价值观的力量

    《价值观的力量》共分为九章,第一章“中国的月亮”曾经也很圆啊;第二章大悲壮、大不朽之中国;第三章打造中国形象养清正、凛然之气;第四章我们需要一场灵魂拷问第五章亟待雪中送炭莫急锦上添花;第六章“改革创新”当代最深厚的爱国主义;第七章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第八章核心价值观之探究;第九章“和谐、公正、仁爱、共享”。
  • 伦理学概论

    伦理学概论

    本书作者以中国传统伦理学的研究思路为逻辑依据, 从人性问题开始探讨伦理学何以必要和何以可能的问题, 在经过对道德起源、道德本质和道德修养等诸问题的探讨之后, 以理想人格的塑造作为理论的逻辑归宿, 其理论显示了相当的完整性与独创性。
  • 老夫子品评管子

    老夫子品评管子

    《管子》作为一部集大成之作,曾经达到“家有之”的程度。《管子》坚持朴素唯物主义的精气说,在继承气一元论的基础上肯定“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基础。“精也者,气之精者也。”(《内业》)“精”是一种物质,即最精细的“气”。世上万事万物,从物质现象到精神现象,都是由精气构成的,一切事物都是“精气”变化的结果。《管子》不但明确指出物质性,而且认为自然界具有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但是人也能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的规律。《管子》一书中,举凡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军事、外交和个人修养、人际关系等各领域的智谋韬略,应有尽有,被众多学者们视为“百家争鸣的高潮”时期的代表作。
  • 孝道

    孝道

    考虑到孝道文化在青少年人格形成中的作用,编者从《孝经》、《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续神童诗》等古代蒙学经典读物里撷取了有关孝的精华内容,并辅以古代和现代关于孝的一些典故、文学作品等,对孝进行了梳理和解读,希望能让广大青少年对孝有一个新的认识,使孝道精华的思想得以发扬光大。
  • 人生的五个问题:莫洛亚生活的艺术

    人生的五个问题:莫洛亚生活的艺术

    本书收集了安德烈·莫洛亚对人生、生活的一些思考,这些沉重的明天再作者笔下显得举重若轻,压制隽永。他用清新的语调、十个班的语言描述了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五大人生问题。在每一个问题的解答中,我们都能感受到莫洛亚机智诙谐的生活艺术,就像作者本人一样,是以为用诗意话语记载伟大深刻思考、用精妙语言解释生活智慧的伟大艺术家!
热门推荐
  • 逆天特工妃:废物五小姐

    逆天特工妃:废物五小姐

    (正文完)她是紫荆大陆出了名的废物,家族的耻辱,更因貌丑无能,被欺辱至死,再次睁开眼的,是21世纪顶级特工,天都四强之首——紫云傲!废物?笑话!你见过会驾驭空气的废物吗?那些泼过我冷水的人我会烧开了还给你们!天下皆知,紫氏五小姐,左脸血色胎记,丑倾四方,可又有谁知,守宫砂破,毒斑消失,颜倾天下,风起云涌!她赚进天下财富,手握神力,不曾报复,却让陷害过她的人闻风丧胆,当21世纪的顶级特工穿越到这片紫荆大陆,且看她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倾尽天下!他,是紫荆大陆闻名遐迩的鬼王皇君奕,出生便毒死了自己的生母,日夜药不离身,更被断言活不过二十……废物与药罐珠联璧合,共谱一世一双人的传奇。
  • 踮着脚尖的爱:独舞

    踮着脚尖的爱:独舞

    不知什么时候起开始关注你,淡定而又深邃的眼光。以报复之名接近你的身边,却遗落下一颗心。牵着的双手,雪地里的拥吻,还有若有似无地亲密,好似一场浪漫的爱情,却从来只是我一个人的独角戏,激不起你的半点关注。此刻,我像第一次见面一样,直直地望着你,因为我要为这场独角戏落幕……
  • 幽幽仙情:独宠小蛮妖

    幽幽仙情:独宠小蛮妖

    斩妖台上,她纵身一跃,成就一段千古绝唱;几经轮回,她涅槃重生,再续一场幽幽仙情!深宫密院,枯山野火,神妖之恋,情恸山河……--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青春转身

    青春转身

    搞笑的大学生活,深刻的兄弟感情,还有那充满甜与痛得爱恋……
  • 小学生脑筋急转弯天天读

    小学生脑筋急转弯天天读

    脑筋急转弯是一种活泼有趣的智力游戏。它能促使小学生思考,帮助他们突破惯有的思维模式,发挥自身的超常思维,锻炼成机智灵敏的大脑。本书编写了适合小学生的脑筋急转弯,幽默风趣,答案出人意料,同时设置了不同形式的拓展栏目,让小学生在智力挑战中收获快乐与智慧。
  • 魔域传奇

    魔域传奇

    一段另类的魔域神话,一个颠覆传统的传奇故事。为了尊严,为了自由,为了爱情,轰轰烈烈而又可歌可泣。鲜血与生命,友情与爱情,正与邪的颠覆,激烈对撞与终极PK。硝烟散去,曲终人了,只留下蓝天白云,只剩下青山绿草,诉说着千秋家园的梦想。
  • 魅帝:拥得三千毒宠

    魅帝:拥得三千毒宠

    她悲摧的穿越了她从没想过她的阴狠毒辣残忍无情能在这里大有用途她这个别人眼中懦弱无能死而复生的倒霉郡主,突然性情大变,用她的卑鄙手段,在皇宫中兴风作浪她没有想到外表看起来腹黑的要命的俊皇帝,竟然是传说中的无能帝王于是她怀着同情弱小的心,为他摆平困扰杀了肆意嘲笑他的内宫,捉弄了硬塞进来的妃子,吓走了冷面邪心的太后,扳倒了做作虚伪的皇后,废掉了无事献殷勤的男人,她瞬间成为皇宫中令人闻风丧胆的女魔头某日无聊,她道,你是无能,我是无聊,不如你娶了我吧,万事大吉他却轻笑。她怒,MD老娘虽然狠了点,但是也给你做了那么多事,这么点小要求你竟敢拒绝……ο★ο★ο★ο★ο★ο★ο★ο★情真意切遇上了阴谋诡计,她笑,鸿雁在云鱼在水,花开花落不同赏,独悲切我爱你,爱不到你,就摧毁……
  • 大玄王

    大玄王

    洪荒宇宙,玄黄天地。太古纪元,天地初开,诸天万族皆有七魂十魄,只是因一浩劫,被苍天惩罚掉两魂一魄,大地惩罚掉一魂两魄,后又因七魂十魄不全,又自行隐去一魂,时至今日诸天万族只剩三魂七魄!一个平淡落魄的少年乞丐,因为一个陀螺来到异界,开始他奇遇不断、荡气回肠的修界之路。后又因追求其本心之本想,即随心所欲,最终杀众生、诛万族、灭天地!
  • 吞尽八荒

    吞尽八荒

    吞你血脉,铸我长生!少年吴非,身为饕餮神体,注定走上与世皆敌的道路。吞尽八荒血脉,铸就混沌无极,不正不邪,不死不灭!
  • 为君解罗裳:妖女倾天下

    为君解罗裳:妖女倾天下

    这东南国,谁人不知,谁人不晓,这要嫁的王爷,是传说中的暴君,杀人不眨眼,嗜血成狂的一个魔君的?圣旨一下,要千家的女儿嫁给东南国国的这个平南王爷,千家一听,仿佛是立马炸开了锅一样的,你不愿意去,我不愿意去,自然,就是由这个痴儿傻儿嫁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