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我在林中读完《易经》,就到溪边悠闲地欣赏水中的鸥鸟嬉戏。楚地素来多诗人,你与那里的哪些人应和酬唱往来得最多呢?
秋风引①
刘禹锡
【原文】
何处秋风至?萧萧②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③最先闻。
【注释】
①秋风引:即秋风曲。
②萧萧:风声。
③孤客:独自在外客居的人,此是作者自指。
【译文】
秋风从何处吹来?萧萧之声送走雁群。清晨吹入庭前树木,羁旅他乡的我最先敏感地听闻。
秋夜寄邱员外①
韦应物
【原文】
怀君属②秋夜,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③应未眠。
【注释】
①邱员外:邱丹,当时在临平山隐居。
②属:适值,恰好。
③幽人:隐士,此处指邱丹。
【译文】
怀念您时适值秋夜,我一边散步一边咏叹清凉的秋天。那空寂的山中,松子大概落下了,你也应该还没有入睡吧!
秋日
【作者】
耿[氵韦],唐朝河东人,字洪源。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进士。能诗,诗风平淡自然。
耿[氵韦]
【原文】
反照①入闾巷,忧来谁共语?
古道少人行,秋风动禾黍。
【注释】
①反照:光线反射。
【译文】
夕阳返照在小巷中,我的忧愁能向谁去倾诉?古道上少有行走之人,只有阵阵秋风吹动着田里的禾黍。
秋日湖上
【作者】
薛莹,晚唐人。有诗集《洞庭集》传世。
薛莹
【原文】
落日五湖①游,烟波处处愁。
浮沉②千古事,谁与问东流!
【注释】
①五湖:指江苏的太湖。
②浮沉:指国家的兴亡治乱。
【译文】
秋日泛游太湖,夕阳西下,烟波迷茫,处处使人忧愁。千年兴亡治乱的历史,有谁向它(太湖)去问询!
宫中题
【作者】
李昂(809—840),即唐文宗。
李昂
【原文】
辇路①生秋草,上林②花满枝。
凭高③何限意,无复侍臣知。
【注释】
①辇路:皇宫中帝王行车的路。
②上林:汉代宫苑名。
③凭高:登高。
【译文】
宫中御道已长满秋草,我很少乘车游览;上林苑的鲜花压满枝头,我也无心观赏。登高远望,更觉心思无限,这心思连我的侍臣也不知道。
寻隐者①不遇
贾岛
【原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②。
【注释】
①隐者:隐士。
②不知处:不知他的行踪。
【译文】
山中访寻隐士,在松树下向他的弟子打听。弟子说师傅采药去了。只知道在这座山中,但山太高太大,云雾缭绕,不知他的行踪。
汾上①惊秋
【作者】
苏颋(670—727),唐代文学家。字廷硕,京兆武功(今属陕西)人。武则天朝进士。开元间居相位时,与宋璟合作,共理政事。工文,朝廷重要文件多出其手。当时和张说(封燕国公)并称为“燕许大手笔”。原有集,已佚,现存《苏廷硕集》系后人所辑。
苏颋
【原文】
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
心绪逢摇落②,秋声不可闻。
【注释】
①汾上:汾水上。汾水为黄河第二大支流。
②摇落:树叶凋零。
【译文】
北风吹卷着白云,我要渡过汾河到万里以外的地方去。心绪伤感惆怅又逢上草木摇落凋零,再也不愿听到这萧瑟的秋风。
蜀道后期①
【作者】
张说(667—730),唐大臣。字道济,一字说之,洛阳(今属河南)人。玄宗时任中书令,封燕国公。他擅长文辞,当时朝廷重要文件多出其手,与苏颋(袭封许国公)并称为“燕许大手笔”。亦能诗,有《张燕公集》。
张说
【原文】
客心②争日月,来往预③期程。
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
【注释】
①蜀道后期:指作者出使蜀地,未能如期归家。
②客心:客居外地者的心情。
③预:事先准备。
【译文】
出使蜀地,归家的急切之情好像在与日月争时间,来往的日程事先已策划好。可秋风不等待我,先到了我的家乡洛阳城。
静夜①思
李白
【原文】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
①静夜:安静的夜晚。
【译文】
床前明亮皎洁的月光,怀疑是地上的白霜。抬头望见天上的一轮明月,低头思念我的故乡。
秋浦①歌
李白
【原文】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箇②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③?
【注释】
①秋浦:唐时属池州郡。故址在今安徽省贵池西。
②箇:如此,这般。
③秋霜:形容头发白如秋霜。
【译文】
满头白发呀有三千丈,只因为我的忧愁有如此之长。不明白(照镜时)在明亮的镜子里,是什么忧愁使自己白发如秋霜一般。
赠乔侍御①
【作者】
陈子昂(661—702),唐代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少任侠,举光宅进士。他在诗歌创作上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柔靡之风。所作《感遇》等诗,指斥时弊,风格高昂清峻,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有《陈伯玉集》。
陈子昂
【原文】
汉庭荣巧宦②,云阁薄边功③。
可怜骢马使④,白首为谁雄。
【注释】
①乔侍御:生平不详,当为作者之朋友。侍御:官名。
②汉庭荣巧宦:汉庭,代指唐朝廷;荣巧宦:以投机钻营获取官位为荣。
③云阁:即云台和麒麟阁,是汉代表彰功臣名将的地方。薄:轻看。
④骢马使:指东汉时的桓典,任侍御史,为官正直。出外常骑骢马(青白色的马),所以人们称他为骢马使。此处代指乔侍御。
【译文】
当朝的官场以投机取巧获得官职为荣耀,表彰功臣的云阁里轻视在边疆建立功勋的人。可怜你这有能力有政绩的乔御史,勤奋到老又是为谁在作出功绩呢?
答武陵太守①
王昌龄
【原文】
仗剑行千里,微躯②敢一言。
曾为大梁③客,不负信陵④恩。
【注释】
①答武陵太守:作者离开武陵(今湖南省常德)将返金陵,武陵太守设筵相送。作者以诗相谢。
②微躯:微贱之躯体,作者自谦之词。
③大梁:战国时魏国都城(今河南开封)。
④信陵:魏国的信陵君曾养食客三千人,以礼贤下士闻名于世。
【译文】
我即将仗剑作千里之行,微贱的我冒昧地向您说一句话:战国时,曾在大梁做过门客的人,都没有辜负信陵君,我在武陵受到太守的提携,也决不忘记您对我的恩惠。
行军九日①思长安故园
岑参
【原文】
强欲登高②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释】
①九日:指九月九日重阳节。
②登高: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
【译文】
九月九日重阳节,我勉强要登上高处远眺,然而在这战乱的行军途中,没有谁能送酒来。我心情沉重地遥望我的故乡长安,那菊花大概也傍着战场开放了。
婕妤①怨
【作者】
皇甫冉(716—769),字茂政,润州丹阳(今江苏省丹阳县)人。天宝进士。其诗清新飘逸,善写山水景物。
皇甫冉
【原文】
花枝出建章②,凤管发③昭阳。
借问承恩者④,双蛾几许长?
【注释】
①婕妤:皇宫中妃子称号。
②建章:汉时宫殿名。第二句中的昭阳也是汉时宫殿名。
③凤管:管乐,此处代指音乐。
④承恩者:受到皇帝宠爱的人。
【译文】
花枝招展的美女走出了建章宫,那昭阳宫里又传来悠扬的音乐声。借问这新得恩宠的美女,你那一双蛾眉能够有多长?
题竹林寺①
【作者】
朱放,字长通,中唐襄州(今湖北省襄阳)人,为曹王参军官。
朱放
【原文】
岁月人间促,烟霞此地多。
殷勤②竹林寺,能得几回过③?
【注释】
①竹林寺:在庐山仙人洞旁。
②殷勤:亲切的情意。
③过(ɡuō):访问。
【译文】
人生苦短岁月匆匆,烟霞缭绕,清新幽静,此处美景多。情深意厚的竹林寺啊,我这一生能有几次游访?
过三闾庙①
【作者】
戴叔伦(732—782),字幼公,金坛(今属江苏)人。贞元十六年(800年)进士。他的诗多以农村生活为题材,部分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矛盾,也写了些边塞诗,其他抒情之作往往婉转真挚。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戴叔伦集》。
戴叔伦
【原文】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②!
日暮秋风起,萧萧③枫树林。
【注释】
①三闾庙:即屈原庙。屈原曾任三闾大夫。庙在长沙府湖阴县北(今湖南省汨罗县)。
②何深:多么地深。
③萧萧:风吹树木发出的响声。
【译文】
沅水、湘水滚滚向前无穷无尽,屈原遭到奸佞小人打击,不能实现自己宏图大业的哀怨有多么地深。日暮黄昏一阵阵秋风吹起,三闾庙边的枫树林萧萧作声。
易水①送别
【作者】
骆宾王(约640—?),唐朝义乌人,为临海县丞,曾作檄文讨武后,兵败后下落不明。为“初唐四杰”之一。其诗多悲愤之词。又善骈文。有《骆宾王集》。
骆宾王
【原文】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②。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注释】
①易水:在今河北省北部易县境内。战国时期,侠士荆轲受燕国太子丹(即诗句中的燕丹)的重托,到秦国行刺秦王赢政(即统一中国后的秦始皇)。临行时,燕丹等人在易水为其送行。荆轲唱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歌,与众人诀别。后来荆轲刺杀秦王未遂而被杀。
②壮士发冲冠:壮士,指荆轲;发冲冠,即怒发冲冠,愤怒到头发把帽子都顶起来了,形容非常愤怒。
【译文】
想当年,荆轲和燕太子丹在此诀别,壮士悲歌壮气,怒发冲冠。昔时的侠士已经不在了,然而今天的易水还是那样的寒冷。
别卢秦卿
【作者】
司空曙,唐代诗人。字文明(一作文初),广平(今河北永年东南)人。登进士第。为“大历十才子”之一。其诗多写自然景色和乡情旅思,或表现幽寂的境界,或直抒哀愁,较长于五律。有《司空文明诗集》。
司空曙
【原文】
知有前期①在,难分此夜中。
无将故人酒,不及石尤风②。
【注释】
①前期:约好再见面的日期。
②石尤风:也叫打头风。传说古代有位姓尤的商人娶了姓石的女子为妻。石氏多次阻止丈夫外出经商不能。石氏思念丈夫而死。临死前许愿:死后要变成大风,阻止商船前行,让天下的妻子能与丈夫在一起。此后,凡船行水中遇到迎面逆风,使船难以行进,称为石尤风。
【译文】
送别你时,明知我们已约好再相会的日期,然而在这离别之夜,还是难舍难分。老朋友再留一留吧,我的这杯酒未必还不如那阻挡你船前行的石尤风。
答人①
【作者】
太上隐者,唐朝人,不著姓名,隐居在终南山,自称太上隐者。
太上隐者
【原文】
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
山中无历日②,寒尽不知年③。
【注释】
①答人:此诗是太上隐者回答别人的问话。此隐者居终南山。
②历日:日历。
③不知年:不知道是哪年哪月。
【译文】
我偶然来到这深山的松树下游玩,累了就用石头当枕头无忧无虑地睡上一觉。山中没有记载年月时令的历书,冬去春来,也不知道是哪年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