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015900000019

第19章

二、“派遣B—29轰炸机”决定的作出

如前文所述,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曾在四月封锁平息后不久提议使用核武器来应对苏联可能再次在德国向西方施加的压力。尽管这一想法在当时遭到了众多美国官员的反对和驳斥,但有关如何在面对苏联扩张行动时发挥核武器作用的讨论却一直没有被排除出美国决策层的视野。其实,在杜鲁门主义出台后不久,美国政府就开始谋划对苏联进行核威慑的政策。总统本人尽管认为原子弹是一种极端武器并在1947年8月公开表示“不到万不得已,决不会再次下令使用原子弹”张曙光:《美国遏制战略与冷战起源再探》,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04页。,但他也坚信原子弹具有相当的“政治价值”,并坚持拥有核武器起码能对任何企图对美国发动战争的战略对手产生威慑作用。张曙光:《美国遏制战略与冷战起源再探》,第104页。这一点可以从1947年11月23日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出台的与核威慑有关的NSC20/4号文件迅速获得杜鲁门批准FRUS,

1948, Vol.1,

pp.663-669.的事例上得以体现。在第一次柏林危机全面爆发伊始,美国军方的主流意见也认为必须体现核武器的国防价值,主张积极发挥“核外交”的作用。他们认为核威慑在理论上可以起到两个作用:一是威慑苏联不要让危机升级;二是可能迫使苏联取消柏林封锁甚至撤出柏林和东德。张曙光:《美国遏制战略与冷战起源再探》,第105页。

因此,克莱、道格拉斯和贝文在应对柏林危机决策中提出的“派遣具有运载核武器能力的B—29轰炸机进驻英国本土”的想法,很快就得到了华盛顿的积极回应。7月15日召开的第15次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是决定该问题的一次关键性讨论。国务卿马歇尔在会上开门见山地指出:向欧洲派遣B—29轰炸机的好处在于,不但可以进一步表明美国的坚定立场,更可以刺激英法两国以使他们不作出更加绥靖的决定,可谓一举两得。军方代表惠特尼(Whitney)和黑尔(Hill)对此表示赞同,前者认为此举可以通过在英国本土建立美军轰炸机基地来润滑两国的合作关系,同时派遣计划目前已经得到了英国内阁的批准,但如果形势继续恶化美国也许就不再有这样的机会了。副国务卿洛维特更是强调让“是否派遣B—29轰炸机”的问题成为讨论的争论点是完全错误的,所有国家的政府都不曾对向自己利益攸关的地方派遣武装力量感到过犹豫,正如当初美军进驻德国那样。洛维特认为美国完全可以应友邦政府的要求在其国土上建立空军基地,并强调“使用军事训练的借口是一个极为正常的外交惯例”。但在该问题上也有反对声音,陆军部长罗亚尔就认为洛维特提出的借口“会给美国带来没有和解诚意的罪名”。他表示需要准备把柏林问题提交联合国,希望政府应该更加专注于得到安理会的支持,并认为试图将提交联合国与派遣B—29轰炸机等量齐观的思维将使美国处于非常危险的境地。Documentary

History of the Truman Presidency:Cold War Confrontation:Truman,Stalin,and the

Berlin Airlift, pp.68-74.罗亚尔实际上是主张直接让联合国介入对危机的调处。

会议最终投票决定:授权马歇尔和福雷斯特尔向总统建议向英国派遣B—29轰炸机,并考虑如何就该行动向外界进行说明。不过,马歇尔也担心政府作出派遣B—29轰炸机的决定可能会遭到国内公众的负面回应,他的这一想法主要是源自对前白宫发言人塞缪尔(Samuel)曾经一番言论的考虑。塞缪尔早前曾指出:“我们必须特别关注美国民众的内心里是害怕战争的,他们需要政府有强大的足以阻止战争的力量。”马歇尔由此感到“不能采取过于军事性的行动,在需要通过类似行动来振奋和鼓励英国人、法国人的时候,政府必须仔细掂量由此而产生的国内影响和严重后果”,他甚至认为使用训练士兵作为借口来粉饰军事行动也会在民众当中产生冷嘲热讽般的反应。Documentary

History of the Truman Presidency:Cold War Confrontation:Truman,Stalin,and the

Berlin Airlift, p.73.

但公众舆论的实际反响却打消了马歇尔的以上顾虑。诚然,苏联由于在反法西斯斗争中的表现,而在战后初期美国民众的心目中拥有较好的形象和声誉,但随着莫斯科从20世纪40年代中期开始,对诸如伊朗危机、土耳其危机等一系列国际事件的处理,这种形象和声誉逐渐开始走下坡路。与此相对,杜鲁门政府的反苏政策越来越受到民众的认可。在1947年7月的民意调查中,有超过2/3的美国人认为莫斯科准备通过势力扩张将共产主义强加给其他国家Thomas

E. Lifka,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1933-1949, Vol.2, New York: Garland Publishing

House, 1988, pp.577-578.;同年10月31日的民意调查则显示,有76%的美国人认为苏联正在试图建立世界霸权。George H.

Gallup, The Gallup Poll: Public Opinion 1935-1971, Vol.1, 1935-1948, New York

1972, p.682.进入1948年后,苏联在“捷克二月事件”中的所作所为更是让大西洋对岸更多的美国民众联想到了十年前的“慕尼黑”Thomas E.

Lifka,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1933-1949, Vol.2,

p.562.,只有12%的人认为莫斯科的举动是出于自卫George H. Gallup, The Gallup Poll: Public Opinion

1935-1971, Vol.1, 1935-1948, p.721.,苏联领导人斯大林也因此被美国媒体冠以了“欧洲新希特勒”的名号Thomas E.

Lifka,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1933-1949, Vol.2,

p.563.。在这样的舆论环境中,政府为应对柏林危机而采取的强硬政策,自然也会在民众中拥有众多的支持者。根据美国国内权威调查机构盖洛普1948年7月的民调:当时的普通民众中有69%的人认为苏联当时在德国的行动是出于扩张目的,只有17%的人认为是自卫行为;同样,也有69%的人认为政府对苏政策偏软,认为政策强硬的却只占6%George

H. Gallup, The Gallup Poll: Public Opinion 1935-1971, Vol.1, 1935-1948,

pp.742-743.;仅仅7%的人认为西方应该撤出柏林,85%的人则认为应该留在柏林;在对苏交涉问题上,10%的人认为西方可以妥协,19%的人认为目前的立场是正确的,61%的人则认为政府应该更加强硬。Documentary

History of the Truman Presidency:Cold War Confrontation:Truman,Stalin,and the

Berlin Airlift, p.73.

7月15日的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结束后,马歇尔和福雷斯特尔立即前往白宫向总统作汇报。在向英国派遣轰炸机的问题上,杜鲁门的看法与会议结论不谋而合,即派遣B—29轰炸机的初衷就是利用其可以运载和投放原子弹的特性和功能对苏联实施核威慑。不过,该行动也不可避免地要牵扯到美国的核管制政策。国会曾经在1946年通过《麦克马洪法案》,形成了对核武器实行文官控制的制度,原子弹的管理权归属于由总统任命的原子能委员会。对此,福雷斯特尔在当天的白宫会谈中曾提议:鉴于原子弹的军用特性,有必要将其管制权从原子能委员会转给五角大楼。但这一要求当即遭到了总统的拒绝,他表示将把使用原子弹的决定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决不会让“某个冒冒失失的中校来决定什么时候扔原子弹”。Walter

Millis (ed.), The Forrestal Diaries,

pp.438-439.杜鲁门的表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在对待危机问题上的谨慎态度,以及他希望尽可能使用非武力方式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

当天晚上,华盛顿宣布:“B—29轰炸机将随后立即被派往位于英国本土的皇家空军基地。”New York Times, July 16, 1948.

7月17日,第28轰炸机大队抵达英国林肯郡斯沃坎普顿,次日第2轰炸机大队飞抵拉肯希思,8月8日,由第207和第371轰炸机中队混编的第307大队达到马汉。与此同时,华盛顿故意对外泄露这种轰炸机具有运载核武器能力的特性,甚至暗示它们载有原子弹。美国《新闻周刊》立即注意到了其中所蕴涵的核威慑意味,并指出苏联将要面临的“不仅仅是失败和损失而是完全的毁灭”。News

Week, July 19,1948,

p.22.一位西方记者曾对此评论说:“这是第一次直接将核武器引入外交和暴力体系,并希望借以规范他人的行为。”[美]理查德·罗兹著,吕博等译:《瓶中之蝎:揭开冷战铁幕的权威报告》(下卷),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98页。但真实的情况是这些飞机中没有一架能携带原子弹,在当时美国空军的武器库中“只有少数几架经过改装的B—29轰炸机能携带原子弹而这几架都没有去英国”。[美]福雷斯特·C.波格著:《马歇尔传(1945—1959)》,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第312页。对于此举的目的,正如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华盛顿官员所说的那样,“派遣B—29就是希望使人产生这些飞机装备了核武器的印象,这是一种心理战”[美]约翰·纽豪斯著,军事科学院外国军事硏究部译:《核时代的战争与和平》,军事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第119页。,说白了就是美英希望以核威慑的手段迫使苏联在柏林问题上让步。对此,曾经担任苏军总参谋部成员的尼古拉·切尔沃夫上将曾回忆道:“派驻英国的核战略轰炸机一抵达,我就得到了消息,当时我是总参军事学院的学员,正对美国的核潜力进行评估,尤其是那90架可携带一两枚原子弹的核轰炸机,这意味着美国大约有200枚原子弹,这当然是个严重的威胁,相当于200个广岛呀!”[美]约翰·纽豪斯著:《核时代的战争与和平》,

第119页。可见,由于不清楚美国核力量的真实情况以及调遣轰炸机的内幕,苏联方面在得知消息之初还是颇感压力的。但从危机进程看,美国通过派遣B—29轰炸机实施对苏核威慑的作用具有一定局限性,至少没有立即达到迫使莫斯科放弃对抗政策的效果,之后东西方外交谈判的曲折过程便是证明。不过,事后华盛顿的高官们依然认为,斯大林没有使危机进一步升级就是出于对美国核打击的惧怕。张曙光:《美国遏制战略与冷战起源再探》,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06页。此外,就西方内部关系而言,美国通过危机中的这次军事派遣在英国本土建立了第一个战略空军基地,对于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密切两国盟友关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Avi

Shlaim,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Berlin Blockade 1948-1949, p.237.

三、关于“加强空运”和“武装护送”的争论

早在危机爆发不久,克莱就曾提出“武装护送”所谓“武装护送”是指常规物资运输车队,在配备大量工程技术设备和轻武器的军事人员的护卫下沿公路进入柏林,这些军事人员主要负责清除阻碍运输车队正常行驶的各种沿线路障。的建议,他认为“当前美国正面临着自希特勒发动侵略战争以来最严重的外部威胁,采取坚定的、非战争的方式可以阻止事态的恶化”。Clay,

Decision in Germany,

p.374.但由于当时美英等国对苏联封锁柏林的意图、力度和决心等尚不甚明了且此举过于冒险,因而作罢。但随着危机的不断加深,西方通过与苏联不同层次的接触以及通过对客观事态的分析和判断,进一步确认了莫斯科的真实目的和意图。在此基础上,“武装护送”这种针锋相对的强硬做法也在克莱等人的积极推动下,再次被提上华盛顿决策层的议事日程。此外,“武装护送”举措逐渐引起公众舆论的关注,也是政府讨论该问题的一大动因。虽然克莱的建议属于决策层内部的秘密,但部分民间政论人士的言谈也能有效地调动民众的思维,例如当时赋闲的前美国战略研究部门负责人威廉·多诺万(William

Donovan)曾在以私人身份访问柏林后告诉媒体记者,他支持采用武装护送物资的方式检测苏联的行动决心,因为空运的代价过于高昂以至于不能无限期地运作下去。New

York Times, July 18, 1948.

其实,由于预见到苏联可能通过复照表现出不妥协的立场,陆军部曾在7月12日主动询问克莱:“是否有一个关于进行武装护送的详细计划?护送将准备克服苏联人设置的哪些障碍?护送行动将使用哪些部队和怎样的装备?将采取怎样的方式和线路?有怎样的具体行动计划?是否需要陆军部的协助?驻军以及军政府是否有能力完成这项行动?”Jean

Edward Smith, The Papers of General Lucius D.Clay:Germany 1945-1949, pp.735-736.

同类推荐
  • 与官员谈讲话与演讲艺术

    与官员谈讲话与演讲艺术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期、发展的关键期、的凸显期,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我们党面临着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面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务的艰巨性、复杂性、繁重性,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围绕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能力培养,重点提高谋划发展、统筹发展、优化发展、推动发展的本领和群众工作、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维护稳定的本领,注重增强新形势下依法办事,能力和应急管哩、舆论引导、新兴媒体运肟、做好民族宗教工作等方面能力。“与官员谈”系列,紧紧围绕“本领”和“能力”,从学习知识、拓展视野、提升能力、促进工作四个层面设计“谈”的话题,既“谈”得轻松,又“谈”得明白;既“谈”得有高度、深度,也“谈”得管用、实用。
  • 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国际组织

    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国际组织

    本书对国际组织总体的类型、法律地位和组织形式的分析、分析国际政治与国际组织的关系,分析国际政治特性与国际组织特性的相互联系;对国际组织的发展历程与具体的功能进行研究与分析等内容。
  • 转型中的中国乡村建设

    转型中的中国乡村建设

    李子迟,原名肖飞,生于湖湘之地,中国人民大学文学专业毕业,曾系大学教师,现居北京,自由撰稿人。著书多种。主要有《中国超级大学》、《道可道》、《战地记者》、《问世间情何物》、《谁将被淘汰》、《就业的革命》等。
  • 第二次起搏:重展俄罗斯政治宏图

    第二次起搏:重展俄罗斯政治宏图

    本书比较全面和详细地介绍了俄罗斯政治格局的演变和发展。全文共分10章,分别介绍了自转型以来俄罗斯联邦制度的改革和调整,政党制度和主要政党的演变和发展,寡头与政权关系,普京政权的主要依靠力量,给俄罗斯国家与社会发展造成严重影响的车臣问题由来与发展,各种政治思潮的碰撞和主要政治人物的命运,以及对当前俄罗斯社会所存在的对原苏联怀旧心理的认识等。
  • 决战朝鲜

    决战朝鲜

    作者以恢宏的气势、凝练的语言、饱满的激情、翔实的史料,全景式地再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的全过程,让人遥想曾经铁血时代志愿军将士风采。本书深刻分析抗美援朝前后的国家形势、世界局势,细腻体察毛泽东做出出兵朝鲜的战略决策,破除时下关于是否出兵朝鲜等种种迷思与误解,非常真实出彩,让人感动。
热门推荐
  • 嫡女逆袭

    嫡女逆袭

    前世,苏璃被男友算计,坠海身亡;苏璃华丽丽的穿越到那个侯府不受宠的嫡女身上了,于是乎,一段狗血的穿越剧在苏璃身上上演了,看苏璃如何华丽丽的逆袭......不仅如此,苏璃还遇到几个帅到掉渣的美男纸,于是在与他们的各种事情过后,苏璃果断成为了全京城名门贵族佳媛们的情敌、、、、、、看此文,不喜勿喷,看苏璃如何斗姨娘、除庶姐、学才艺、踹渣男,逍遥自在活一世,锋芒毕露!!
  • 渡苍生

    渡苍生

    众生易渡,人难渡。上下求索!打破桎梏!我要看尽那世间浮华虚渺!是为情?是谓,于国于民?还是终究是为那...?
  • 武道圣尊

    武道圣尊

    叛逆生死,掌控轮回。无名小子命不该绝,穿越异世。且看新生郭叶峥嵘一世,称尊成神。登临诸天,雄霸蛮荒。
  • 为君解罗裳:妖女倾天下

    为君解罗裳:妖女倾天下

    这东南国,谁人不知,谁人不晓,这要嫁的王爷,是传说中的暴君,杀人不眨眼,嗜血成狂的一个魔君的?圣旨一下,要千家的女儿嫁给东南国国的这个平南王爷,千家一听,仿佛是立马炸开了锅一样的,你不愿意去,我不愿意去,自然,就是由这个痴儿傻儿嫁过去了?
  • 科试考

    科试考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The Two Brothers

    The Two Brother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急就篇

    急就篇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幸运生涯之传奇之旅

    幸运生涯之传奇之旅

    俗话说:人生如戏!在我们身边的事物常瞬间万变,偶有一些难以想象的怪事奇遇.高考落榜的欧阳斌偶然中幸运得到一份神秘的藏宝图,某天在回家乡参加表哥的婚礼中,欧阳斌鬼使神差地找到那图中藏宝之地,接着一件诡异绝伦的怪事出现,从此“奇迹”就发生在欧阳斌身上,改变其平淡的命运,踏上传奇般的幸运生涯,身怀特异功能,巧遇世外高人,深获美妹芳心,好运连连,有艳遇,有爱恨,有情仇,有惊险,有猎奇,在人生浪漫的旅途中让欧阳斌体验到其中的苦辣酸甜,具体的就不多泄密喽!让我们的主人公带您进入这个“令人心跳”的幸运之旅,也许有一天幸运之星就会降临到你头上!本书是YY作品,保证精彩,保证更新!好朋友请点击加入书架和投推荐票,衷心感谢
  • 冰城攻略

    冰城攻略

    简介:天山风云际会,古元群雄争霸,纵是儿女情长,终是一场浮华虚梦,英雄斗破权势武林,谁在观望潮起潮落,谁为胜败黯然神伤!冰城攻略,只为天山而传说。
  • 将星涅槃

    将星涅槃

    斗转星移,将星蒙尘,十八年前的一场夺位阴谋,让元帅之子流落凡间,吃尽苦头,十八年后,当那个孩子带着新的身份归来,当年参与阴谋的那些人又该如何处之,浴火凤凰,终将有涅槃重生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