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017500000023

第23章 血里浮起新“储君”(2)

不错,朱允炆已结婚了。其实,早在他为父亲居丧期间,祖父已为他选定了正妻。他是光禄寺少卿马全之女,比他小一岁。去年夏天,也就是说,他为父亲服丧三年刚刚期满,皇帝便张罗着为他举行婚礼,马氏亦被册封为皇太孙妃。皇帝把这件事看得至关重要。这关系到国祚,关系到社稷,而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事。那铺天盖地的贺帖、喜幛他看都看不过来。那位在东角门上冒死抗奏,力谏皇上“储君”应由嫡长孙朱允炆来做的刘老先生,更是热情洋溢地奉制作诗,题写喜联,为婚礼增色不少。可是,说也怪,他对“结婚”这件事毫无兴趣。“洞房花烛夜”,远非诗中描写的那样美好,连“合卺”礼他觉得都似无聊的游戏。他只觉得“结婚”更增加了心头的沉重感。他必须为家庭中增加的这个人,承担后半生的责任啊!

当然,他必须慢慢适应婚后的生活。他不可能再与弟弟们并床而睡了。他必须与皇太孙妃谐龙凤之欢,并尽可能早地为皇帝生下曾孙。

“‘其志不忒,正是四国’。‘忒’者,差错也。这二句的意思是:他的仪态没有差错,才可以为‘四国’之长,受天下人拥戴……”

黄子澄讲得不错。他作为皇太孙,大明朝的“储君”,必须仪态端正,举手投足皆合乎法度,方能做国人的楷模,受天下人的拥戴呢!……

黄翰林讲约一个时辰。讲毕,照例应该赐先生酒饭。皇太孙由詹事府执事官员及侍讲官簇拥着,先暂人殿堂南间小憩。在候酒饭的工夫,黄子澄发现皇太孙显出有心事的模样,便含蓄而问:

“殿下,臣方才讲的,可有错谬处吗?”

“不不。”朱允炆说:“先生讲得极好,我深得教益。‘治国必先齐家’的道理,我若明若暗懂得了一些。不过,有些事情,还须再请教先生呢。”

黄子澄忙跪下道:“承殿下不耻下问,臣深感荣幸。”

朱允炆赶紧上前搀起黄子澄说:

“今日是来不及了。另择个日子,我想单独跟先生谈谈……”

数日后,皇太孙朱允炆在东角门单独召见了黄子澄。

这并非正式的会见。是在皇上主持的会议散后,御舆回宫,群臣告退,朱允炆只对黄子澄说句“先生请留步”,詹事府其他官员知道应当回避,随即散去了。然后他和他开始了密谈。

这次谈话没有记录。谈话的内容是后来朱允炆登基之后才披露于世的。

话题是从日前在文华后殿读《大学》开始的。朱允炆劈头就问:

“所谓‘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国君的仪态、品质都没有差错,他就能治理好国家吗?”

黄子澄略作沉吟后回答:“这只是说了一面,国君必须‘其仪不忒’;然而……”他没有继续就《大学》上所引用的《诗经》里这句话展开去谈。他知道把这个问题谈深谈透,非是一朝一夕之功。很显然,皇太孙心中定有许多苦衷,需要向人倾诉,以便释疑解惑,寻求对策。

黄子澄不由地一阵激动。他预感到,“储君”准备拿他作“知己”对待了。

他热切地等待着皇太孙的倾诉。

但朱允炆的脸上红一阵白一阵,半天张不开口。

许多话,从何谈起呀!

他记得,父亲临死之前,曾抓住他的手说:“炆儿,我死之后,最放心不下的便是你。你这皇太孙,比我这皇太子,怕更难做呀!”

他就说:“父亲,那我何必做呢?”

“不,你必须做,千方百计要做!”父亲说:“我已经来不及了……有些话我得快嘱咐你,你一定要注意……”

“那你就说吧,父亲。”

“你当了皇太孙,千万小心一些人!这些人虎视眈眈盯住你的位子。他们叫你不得安生……”

“我明白你的意思了。这就是带刺的‘棘杖’。皇祖父大诛功臣武将,就是给我拔刺儿。”

“咳,不对!”父亲急得喘不上气来,“父皇他拔的刺不对!”

“为什么不对?”他大为惊诧,“难道他们不是奸臣?不该被杀?皇祖父还会错了吗?!”

“咳,炆儿,你还小,我也不容易讲清楚。但你一定要记住:敌人不是那些功臣武将,而是,而是……”

“到底是谁?”

父亲的声音本来就弱,此时还怕别人听见似的,让他把耳朵贴过去。他听后大吃一惊,几乎跳起来。

父亲所说的敌人,竟是他的几位亲叔父!

这真骇人听闻!不可思议!父亲和他的亲王兄弟们,平常严谨遵循《昭鉴录》和《祖训录》,他们都把《祖训录》抄写到王宫正殿东墙壁上,以便随时观览自省。他们从在“大本堂”时起,就学习《四书》、《五经》,恂恂然大讲“治国齐家修身”的道理。他们张口闭口皆是“忠孝仁义礼智信!”……难道亲骨肉也会成为仇家?难道亲叔父也会成为敌人?!……

“从来祸起于萧墙啊!……”父亲说。一脸的痛苦与无奈。

父亲说这番话已是三年前的事了。如果说,那会儿朱允炆对父亲的话,仅感到懵懂与震惊,那么现在,他心里是越来越清晰地感受到了来自叔父们的威胁。

他这些藩王叔父差不多都掌握兵权,有的甚至掌握重兵。按照朝廷规定,每位驻藩亲王可拥有三护卫军队。洪武十年,又宣布增加秦、晋、燕三王的军队。秦府原有西安护卫军一千四百五十一人,增加羽林卫军二千二百六十四人;晋府原有太原护卫军一千六百三十人,增加兴武等卫军二千二百五十一人;燕府原有燕山护卫军一千三百六十四人,增加金吾左卫二千二百六十三人。后来《皇祖明训》又规定:“王府指挥司官并属官随军多少设置,不拘数目。”这实际上就等于放开了对各王府军队的限制,所以各王到底有多少兵,谁也说不清楚。尤其是近十几年来,皇上大诛功臣武将,将统兵之权转移到了几位藩王手中。几次征伐北元的战争,军队都要听从燕王、晋王节制。除燕、晋二王外,参与北方军务的还有齐、代、肃、辽、庆、宁等亲王。真中齐王从洪武二十二年以来,数次带兵出塞,常以武功自喜。其生性暴戾,跋扈不羁。而代王桂,于洪武二十五年就藩大同后,曾受命立卫屯田,又率护卫随晋王出塞,且颇习军旅。他跟齐王一样,也是暴虐不肖之徒。其他如辽王植,其藩地广宁为战略要地,他也通武略,屡建功;宁王权所驻的大宁,地处喜峰口外,东连辽东,西接宣府,乃北方军事重镇。当地有朵颜三卫突厥族骑兵,骁勇善战。宁王号称“带甲八万,革车六千”,足见其军力之盛。不仅这些封藩边地的藩王,即使是内地的楚、湘等王,也都练兵守备,具有一定实力。总之,有这些如虎似狼的叔父们在外分镇,这便是朝廷的隐患。他们不会老老实实,不会甘心情愿向朱允炆这位小侄子俯首称臣。皇祖父健在还要好些,一旦不在,难保不出祸患!如不早加防范,将来朱允,坟说不定死无葬身之地啊!

朱允炆的这番担心并非多虑。他在一些所谓的“小事”上,真切地感受到了这种威胁的存在。

比如说,洪武二十六年秋八月。秦、晋、燕、周、齐五王来朝。他在与叔父们见面时,便出现了无法避免的尴尬。这尴尬首先是由礼仪引起的——鉴于他是以“皇太孙”的名义入主东宫的,辈份比亲王们低,年龄也小,朝廷便修订了“亲王来朝仪”,决定“在朝行君臣仪。便殿行家人礼”。据此,先由几位叔父在东宫的正殿,向他行四拜大礼,尔后再入便殿,由他向各位叔父行“家人礼”,以叙“亲亲之情”。当五位叔父向他跪拜的时候,他自己先已感到不安了,汗都沁出了背脊;偏偏周王在跪的过程中喘气不畅,有意或无意地崩出一个响屁,闹得几位叔父憋不住要笑出声来。詹事府的执事官员也发了怔。这且不讲。那一日,皇上赐宴诸王,令他在座作陪。宴罢他随诸王出殿。忽然有人在他背上击一猛掌,又将一口酒气喷过来说:“嘿!想不到侄儿能有今日!”扭头一看,原来是燕王。他当时毫无防备,不知该如何作答。偏皇上尚未走远。已把方才的情景看在眼里。皇上便皱起眉头斥燕王道:“咄!何故挞皇太孙?”燕王当即意识到刚才的言行是有点胡闹了,一时竟手足无措。此时他已回过神儿来,反替燕王回护说:“这是四叔喜爱侄儿的表示呢!”皇上才转嗔为喜。……

如今,这些看似无聊或玩笑的“小事”,想起来如芒刺在背,很不舒服。尤其是联想到蓝玉临刑前喊的几句话,使他意识到危险正悄悄逼近。蓝玉曾在断头台上朝皇宫的方向大喊:“朱公,朱公!……你以为天下真的太平了?何不留一二大将以防不测呢?”蓝玉所说的“不测”,指的是什么呢?会不会是燕王或者晋王、宁王?

朱允炆还记得父亲病危期间曾跟他提起过:“蓝玉久在北边统兵,似见过燕王行事不端,有望气者称‘燕有天子气’,恐有异谋,曾提醒我预加防范。他是我家亲戚,总是近着一层儿,说这话应是好意。”……如果事情真被蓝玉不幸而言中,便如何是好呢?蓝玉等一批大将军活着的时候,他们统兵在北,对燕王、晋王也是个牵制;如今他们都死了,燕、晋二王不更加有恃无恐了吗?……

朱允炆忧心忡忡。他觉着应当把他的担心告诉皇上。皇上是他惟一的依靠;而且,也只有皇上才能避免“不测”之事的发生。

他鼓了很大的劲,决定将蓝玉的提醒直截了当地向皇上讲出来。但一旦见到皇上的威仪,他先就有点气馁,吞吞吐吐地表达不清意思了。

那时候皇上刚刚把《逆臣录》布告天下。这位老人为了皇太子,曾杀掉两万人(那是受胡惟庸牵扯的两万人);为了皇太孙,又杀掉两万人。朱允炆想像不出两万人乃至四万人的鲜血能盛满多少个浴池——因为那天皇上刚刚洗浴完毕,所以才会有这样的联想。刚走出浴池的皇上显得神采奕奕,满面红光。老人家颇以自己的大肆诛杀而自豪。他在孙子面前毫不掩饰自己的得意。他说:

“我为你完全拔除了棘杖之刺,日后你可以做个太平天子了!”

“可是……”朱允炆踌踌躇躇地说:“可是还有北地……”

朱允炆说的“北地”,指的应是燕王或者晋王、宁王;然而洪武皇帝却听成了“北元”。当即又说:

“你勿须担心!我以御虏防患之事付之诸王,他们可使边尘不动。”

“然而……”朱允炆终于鼓足了勇气。这毕竟是个机会,他不能放弃这个机会。便说:

“虏患不靖,可以诸王御之;若诸王不靖,谁去御防呢?”

洪武皇帝怔了一下。他收敛起洋洋自得的笑容。他认真地盯着朱允炆。他没想到孙子会有这样的忧虑。沉默良久,皇帝反问朱允炆:

“那你的意思如何呢?”

“以德怀之,以札制之。”朱允炆说。这两句话在心里已藏了许久。他还要说的是:“若仍不可,则削其封地;若再不可,则废为庶人;若还不可,则只有举兵讨伐了!”然而或许性格使然,后面的几句话说得含含糊糊,朦朦胧胧;尤其“举兵讨伐”四个字,竟又咽了下去。

皇上也许没太听清他的意思,也许对他的意思不感兴趣。“封藩”是洪武皇帝的得意之作。“以藩王代功臣”而御虏防患,亦是洪武皇帝的得意之作。他们爷孙俩对究竟何为“棘刺”,看法儿迥然不同,因之谈不到一起去。所以皇上打个呵欠说:“是啊,办法总是有的。”便结束了谈话。

皇上的态度非但未使朱允炆释怀,反倒又添了一层忧患。眼见皇上春秋已高——今年已六十九岁,说话问便要进入“古稀”。以后的日子是他朱允炆的,好与歹都要靠他自己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未雨绸缪,才能防患于未然啊!

朱允炆觉得黄子澄系东宫的人,太子在日对他不薄,而他在探太子病时,太子亦流露了“托孤“之意。故此朱允炆才决定找黄子澄谈谈,听听他对藩王拥兵一事有何看法,能否想出对策。

想不到黄子澄早已揣知皇太子的心病。见他难以启齿的模样,便说:

“殿下召臣,是否担心藩王出事?”

朱允炆眼睛一亮,说:“啊,此正是我所虑者……”

黄子澄点点头:“诸王乃殿下之尊属,各拥重兵,其所作所为多不法。皇上百年之后,不知他们会如何对待新主?”

朱允炆心里发热,暗想:这人确是知我痛苦!便问:“依卿之见,该如何是好?”

黄子澄说:“臣以为此事不难处置。诸王府的护卫军士,仅足以自守,而朝廷军卫,犬牙相制,倘若诸王有变,只需临之以六师,谁能抵挡?汉朝七国并非不强,最终还是灭亡。这便是以大制小、以强制弱的道理。”

黄子澄显得一副胸有成竹的模样。说话时袍袖一扫,极像是秋风扫落叶。这有点出乎朱允炆的意料;但毕竟感到了宽慰。他想黄子澄一定了不起,将来一定要倚重他的!

黄子澄所说的汉朝七国的掌故,朱允炆当然也知道的。汉朝初期皇帝的亲属被分封到各地为诸侯王,封地大的王国“跨州兼郡,连城数十”,其中吴、楚、齐三国的封地加起来相当于全国的一半。他们的力量的确比现在齐、晋、宁等王要大得多。那时候各诸侯王在他们的独立王国内征收租税,煮盐铸钱,乱行不法,与朝廷相抗衡,当时的局面要比现在严峻得多,文、景两帝采取贾谊、晁错计,打击诸侯王势力,逐步削减王国封地。景帝前三年,吴王刘濞和楚、赵、胶东、胶西、济南、淄川等七国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为名,发动了叛乱。朝廷即以周亚夫为太尉,率领三十六个将军,仅三个月即将七国击败。叛乱的或自杀或被杀。此后诸侯王国又经武帝的进一步削弱,便名存而实亡了。

朱允炆从汉平七国之乱的故事里受到启发,也受到了鼓舞。从现在起他就有了“削藩”的念头了。他对黄子澄这位曾拿过会试头名的大儒寄予厚望,殷切地说:

“谢卿指教。到时候全拜托先生了!”

黄子澄便受宠若惊地顿首道:

“蒙殿下不弃,臣敢不效命吗?”

同类推荐
  • 智慧卓著的思想家(1)

    智慧卓著的思想家(1)

    本书精选荟萃了古今中外各行各业具有代表性的有关名人,其中有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谋略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科学家、发明家、探险家、经济学家、企业家等,阅读这些名人的成长故事,能够领略他们的人生追求与思想力量,使我们受到启迪和教益,使我们能够很好地把握人生的关健时点,指导我们走好人生道路,取得事业发展。
  • 父亲长长的一生

    父亲长长的一生

    本书是我国知名编辑出版家叶至善先生以编年体的形式,描写叶圣陶一生事迹的传记,本书为读者写出了叶圣陶这位睿智而智慧的老人不平凡的一生与中国命运紧密相连的经历,把近一个世纪波澜起伏的故事讲得栩栩如生,娓娓动听,特别是与叶圣陶相知相交的朱自清、郑振铎、茅盾、丰子恺、周作人、胡愈之、夏丏尊、俞平伯、冯雪峰、丁玲、老舍、巴金、冰心等20世纪中国文坛上的名人逸事生动有趣,让人看到一位大家的人生风采。
  • 定格的记忆:邓百川的风雨人生

    定格的记忆:邓百川的风雨人生

    本书从译诗、注释、赏析三个方面对徐霞客的诗作作了较为详实的诠释。
  • 德川家康(青少版)

    德川家康(青少版)

    这是一本浓缩了三百年历史的励志读本,更是一本高度提炼的人生智慧,作为送给青少年的青春厚礼,这本《德川家康青少版》从复杂的历史怪象中梳理出最高的人生智慧,让青少年学会了解自己和他人,了解处世之道和成功之道,并将它们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像德川家康一样去应对生活中的一切变化,像德川家康一样用耐心和智慧赢得人生的辉煌。
  • 曾国藩传:做人做事之道

    曾国藩传:做人做事之道

    曾国藩身为晚清重臣,他顺应时代需求,创办湘军,开创了书生治军的先河;他在清朝官场风风雨雨几十年,始终屹立不倒;他专修朱子理学,成为清朝最后一个理学大师;他提倡立志高远;做人唯诚信二字而不立;他始终认为,凡事要亲身入局;言行要谨慎;在日常的处世中,更要藏匿自己的锋芒,避免过于暴露自己。他的这些观点、做法,让他在宦海沉浮的世界里游刃有余,终得善终。本书虽然是一本传记,却也突出了曾国藩的为官之道和治军思想,从这两大方面辅助那个时代的人和事,揭开曾国藩成为晚清名臣乃至中国封建史上最具影响力之一的政治家的根本原因。
热门推荐
  • 死神归来:无良王爷请让道

    死神归来:无良王爷请让道

    她,来自二十一世纪的二货神医,穿越到异世大陆一个莫名死亡草包废材身上。什么?骂她草包?说她配不上太子?呦呵,她就还嫁了,你要怎样?什么?美男子要以身相许?好哇,爷的怀抱为你敞开。什么?各色美男都喜欢她?这......某女为难地看了看身旁那抹温雅的身影,神色忽的就变得分外正经,对不起,爷已经名花有主了!
  • 邪王通缉令:毒妃,哪里逃

    邪王通缉令:毒妃,哪里逃

    一朝穿越,她成了丞相府最不受宠的庶女,渣男渣女欺上头,她赫然冷笑,“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逆天!”阴谋,陷害接踵而至,她斗智斗勇,反转棋局。不是恶毒的名声远播了么?可为何,将军,王爷各个前来搭讪,更是招惹上了他,这位冷酷,腹黑的男人,他斩断她的桃花,“刀在手,杀桃花!”--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枪神无双

    枪神无双

    龙组成员林风接到任务,这次行动可能会接触前所未有的生物。机舱内,队长的声音浑厚有力:“为了荣耀而战!”不明物体突然撞毁机体右旋,被迫从极速飞行的机体上跳落.高空的强烈气流使林风几乎睁不开眼,模糊中林风看见一只两米高的狼形生物一跃而起,不远处一个背生双翼的妖艳女子凌空悬停。......
  • 白羽扬歌

    白羽扬歌

    世界本无光,混沌如浊汤。有一天你突然发现怪兽什么的其实存在;更有一天你意识到瓦洛兰大陆并非虚假;你对世界的认识全被颠覆。那时,你是要重整旗鼓,还是要逆来顺受?且看少年青春热血,纷繁世界华丽冒险。
  • 癫傻庶女逆天重生:狂妃归来

    癫傻庶女逆天重生:狂妃归来

    倾尽所有,为爱人登上九五之尊,到头来却落个打入冷宫赐喝毒酒的下场。孩子,兄弟,妹妹,娘亲,都被他赶尽杀绝。她咬碎牙齿,一口饮尽毒酒,对天发誓,来世做人,一定要报仇雪恨。上古邪术,帮她魂落痴傻妹妹之身,重生做人,装成又痴又傻。嫡母恶毒陷害娘亲至疯,设计送你下地狱。嫡姐蛇蝎心肠却装出至善至亲,她活活扒开她的美人皮,直接送她上断头台。爹爹无情,女儿要让你肝肠寸断。皇上你黑心无耻,大恩成仇,本小姐会让你爬着滚下皇位……但凡想过要陷害本小姐的,本小姐都不会让你们有好下场。大仇已报,却遇到一个天底下最美艳的癞蛤蟆……
  • 卤味食谱

    卤味食谱

    家庭美食坊丛书》根据四季的特点、不同的家常菜式、南北方的不同饮食习惯,精选了一千多道家常菜。食物搭配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富含营养,又有保健功效,让你吃得美味,吃出健康。《家庭美食坊丛书》内容丰富,实用性强,通俗易懂,还有相关的营养知识,是家庭食物调养的有益参考书。
  • 冰心作品精编

    冰心作品精编

    本书分为“散文”、“小说”、“诗歌”三部分,收有《遥寄印度哲人泰戈尔》、《山中杂感》、《小橘灯》、《两个家庭》、《繁星》等文学作品。
  • 终极一班4之回归大爆炸

    终极一班4之回归大爆炸

    在金时空,正邪两派一直打斗不断。在金时空即将陷入危机时,汪大东,王亚瑟,丁小雨,雷克斯,田弘光等一系列异能高手回归到金时空,回归到终极一班。当所有的异能高手都齐聚一堂时,会碰撞出怎样的激烈火花呢?………………敬请关注
  • 红楼春梦

    红楼春梦

    一个IQ175的注册天才,几乎什么都懂,可就是没弄清楚自己的性别。这回因为想体验什么是龙卷风,却一下被卷到了另一个时空。不小心掉进了一家幕后主持人是当今太子拜靶兄弟开的妓院里。从此开始经营起了妓院。但围绕着这个天才的故事却正是从这里开始......
  • 每天读点胡雪岩全集

    每天读点胡雪岩全集

    胡雪岩身为一名商人。以“仁”、“义”二字作为经商的核心,善于随机应变,决不投机取巧。他富而不忘本,经商不忘忧国,在赚了钱的时候大行义举,获得了人们的高度赞扬。他协助左宗棠西征,维护了祖国领土的完整,在救亡图强的洋务运动中,他也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当然,胡雪岩也未能跳出商人的圈子,所以他身上也就自然带有商人的劣根性,富裕了就在生活方面极尽奢华。但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胡雪岩的身上,更多的是值得我们今人要学习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