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营销环境包括政治、经济、人口、法律、技术、自然、文化等环境因素。一切营销组织都处于这些自身难以控制的宏观环境之中,因而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他们的影响和制约。但企业可以运用“4P”策略,能动地适应宏观环境的变化。企业要想顺利地在市场上进行经营活动,就必须分析这些宏观因素及其发展变化趋势给企业带来的机会或产生的威胁。
一人口环境人口环境是指人口的规模、密度、地理分布、年龄、性别、家庭、民族类别、职业以及其他有关情况。人口的多少直接决定市场的潜在容量,人口越多,市场规模就越大。而人口的年龄结构、地理分布、婚姻状况、出生率、死亡率、人口密度、人口流动性及其文化教育等人口特性,会对市场格局产生深刻影响,并直接影响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和企业的经营管理。因此,企业进行营销活动必须注意研究人口环境。
(一)人口数量与增长速度
据联合国估计,世界人口将以每年8000万~9000万的速度增长,其中80%的增长人口属于发展中国家。我国总人口已达到13亿,每年以1000多万的数量迅速增长。众多的人口及人口的进一步增长,给企业带来了市场机会,也带来了威胁。首先,人口数量是决定市场规模和潜量的一个基本要素,如果收入水平不变,人口越多,则对食物、衣着、日用品的需要量越多,那么市场容量就越大。因此,按人口数量可大略推算出市场规模。我国人口众多,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其次,人口的迅速增长促进了市场规模的扩大。因为人口增加,其消费需求也会迅速增加,那么市场的潜力也就会增大。但是,另一方面,人口的迅速增长,也会给企业营销带来不利的影响。比如,人口增长可能导致人均收入下降,制约经济发展,从而使市场吸引力降低。又如,由于房屋紧张引起房价上涨,还会对交通运输产生压力,企业对此应予以关注。
(二)人口结构
人口结构主要包括人口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家庭结构及家庭生命周期、社会结构以及民族结构等。
1.年龄结构
年龄结构是指一定时期的不同年龄段的构成比率。通常,人口可以分为6个年龄组:学龄前、学龄儿童、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不同年龄的消费者有不同的消费需求。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显著特点是:现阶段,青少年比重约占总人口的一半,反映到市场上,婴幼儿和少年儿童用品及结婚用品的需求将明显增长。我国不久将出现人口老龄化现象,而且人口老龄化速度将大大高于西方发达国家。反映到市场上,将使老年人的需求呈现高峰。这样,诸如医疗保健用品、营养品、娱乐、老年人生活必需品等市场将会兴旺。
2.性别结构
由于男女性别上的差异,往往导致消费需求、购买习惯与行为有很大的差异,反映到市场上就会出现男性用品市场和女性用品市场。例如,在我国市场上,妇女通常购买自己的用品、杂货、衣服,男子购买大件物品等。
3.家庭结构及家庭生命周期
家庭是购买、消费的基本单位。一个市场拥有多少个家庭单位以及家庭平均成员的多少,对企业营销的影响很大。目前,世界上普遍呈现家庭规模缩小的趋势,越是经济发达地区,家庭规模就越小,如出现“丁克”家庭、候鸟式家庭、单亲家庭等。家庭数量的剧增必然会引起对炊具、家具、家用电器和住房等需求的迅速增长。
家庭生命周期是家庭建立、发展和分解的过程。
(三)人口的地理分布及地区间流动
人口的地理分布和人口的地区间流动,会引起社会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的变化。分布在不同地区的人群,由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自然资源、风俗习惯等的不同,消费需求的种类和数量也不尽相同,购买习惯和行为也存在差异。从气候条件来看,居住在寒冷地方的人对皮衣和高热量的食品的需求比较大,而居住在热带的人需要清淡的食品。从地理区位来看,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的需要差异很大,一般来说,农村需要的大多是经济实惠、耐用的消费品,而城市需要的大多是时尚、新奇、高档的消费品。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地区间流动也越来越大。在发达国家除了国家之间、地区之间、城市之间的人口流动外,还有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城市人口向农村流动。在我国,人口的流动主要表现在农村人口向城市或工矿地区流动;内地人口向沿海经济开放地区流动。另外,经商、观光旅游、学习等使人口流动加速。人口的区间流动,意味着存在一个巨大的市场空间,带来巨大的营销机会,企业应及时地把握这一机会并采取相应的策略。
阶段特点消费者行为未婚期单身时间较多,可以进行广泛的社交活动新婚期年轻,没有孩子购买家具和时装“满巢”Ⅰ年轻夫妇,有6岁以下的孩子购买婴幼儿食品、洗衣机、软玩具“满巢”Ⅱ年轻夫妇,有6岁以上的孩子追求教育、购买书籍、杂志、文体用品、汽车等“空巢”期年龄较大,子女已经独立松软食品及保健品、卫生用品等鳏寡期已丧偶,未亡者独居,单身已无购买欲望二经济环境经济环境是企业营销的一种重要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经济体制、经济发展阶段、地区与行业发展状况、城市化水平等。
(一)经济体制
目前,世界上主要存在着三种经济体制,即计划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和计划—市场经济体制。不同的经济体制对企业营销活动的制约和影响不同。例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是行政机关的附属物,没有生产经营自主权,企业的产、供、销都由国家计划统一安排,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销售,都不是企业自己的事情。在这种经济体制下,企业不能独立地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因而,也就谈不上开展市场营销活动。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一切活动都以市场为中心,市场是其价值实现的场所,因而企业必须特别重视营销活动,通过营销,实现自己的利益目标。
(二)经济发展阶段
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要受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整个经济发展阶段的制约。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居民的收入不同,顾客对产品的需求也不一样,从而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的营销。例如,以消费者市场来说,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地区,顾客在重视产品的基本功能的同时,比较强调产品款式、性能及特色,品质竞争多于价格竞争。而在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地区,则较侧重于产品的功能及实用性,价格因素比产品品质更为重要。在生产者市场方面,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着重投资较大而能节省劳动力的先进、精密、自动化程度高、性能好的生产设备。在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地区,其机器设备大多是一些投资少而耗劳动力多、简单易操作、较为落后的设备。因此,对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企业应采取不同的市场营销策略。
(三)地区与行业发展状况
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通常存在着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很不平衡,逐步形成了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带和东高西低的发展格局。同时,在各个地区的不同省市,还呈现出多极化发展趋势。这种不平衡所造成的环境差异,对企业的投资方向、目标市场以及营销战略的制定等都会带来巨大影响。
(四)城市化程度
城市化程度是指城市人口占国家或地区总人口的百分比,是影响营销的环境因素之一。现代大多数国家都是二元经济结构,城乡差异较大。城乡居民之间某种程度的经济和文化上的差别导致不同的消费心理和购买行为。例如,目前我国大多数农村居民消费的自给自足程度仍然较高,而城市居民则主要通过货币交换来满足需求。此外,城市居民一般受教育较多,思想较开放,容易接受新生事物,而农村相对闭塞,农民的消费观念较为保守,故而一些新产品、新技术往往首先被城市所接受。企业在开展营销活动时,要充分注意到这些消费行为方面的城乡差别,相应地调整营销策略。
(五)消费者收入、支出、储蓄与信贷状况
1.消费者收入水平的变化
消费者收入,是指消费者个人从各种来源中所得的全部收入,包括消费者个人的工资、退休金、红利、租金、赠予等收入。消费者收入直接影响市场容量和消费者支出模式,从而决定购买力水平。因此,在分析消费收入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人均国民收入。这是用国民收入总量除以总人口的比值。这个指标大体反映了一个国家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商品需求的构成。一般来说,人均收入增长,对消费品的需求和购买力就增大,反之就减小。根据近40年的统计,一个国家人均国民收入达到5000美元,机动车可以普及,其中小轿车约占一半,其余为摩托车和其他类型车。
(2)个人可支配收入。这是在个人收入中扣除税款和非税性负担后所得余额,它是个人收入中可以用于消费支出或储蓄的部分,它构成实际的购买力。
(3)个人可任意支配收入。这是在个人可支配收入中减去用于维持个人与家庭生存不可缺少的费用(如房租、水电、食物、燃料、衣着等项开支)后剩余的部分。这部分收入是消费需求变化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企业开展营销活动时所要考虑的主要对象。因为这部分收入主要用于满足人们基本生活需要之外的开支,一般用于购买高档耐用消费品、旅游、储蓄等,它是影响非生活必需品和劳务销售的主要因素。具体公式如下:
个人收入=各种来源收入所得
个人可支配收入=各种来源收入所得-(税款+非税性开支)
个人可任意支配收入=各种来源收入所得-(税款+非税性开支)-维持个人/家庭生存所需开支
2.消费者支出模式
消费者支出模式指消费者各种消费支出的比例关系,也就是消费结构。消费者支出模式取决于消费者的收入水平,随着消费者收入的变化,消费者支出模式也会发生相应变化。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在1875年研究劳工家庭支出构成时指出:当家庭个人收入增加时,收入中用于食物开支部分的增长速度要小于用于教育、医疗、享受等方面的开支增长速度。食物开支占总消费量的比重越大,恩格尔系数越高,生活水平越低;反之,食物开支所占比重越小,恩格尔系数越小,生活水平越高。联合国世界粮农组织规定:恩格尔系数大于0.6为贫困状态;恩格尔系数介于0.5~0.6之间为温饱状态;恩格尔系数介于0.4~0.5之间为小康状态;恩格尔系数小于0.4为富裕状态。
这种消费支出模式不仅与消费者收入有关,而且还受到下面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家庭生命周期的影响。没有孩子的年轻人家庭,往往把更多的收入用于购买冰箱、电视机、家具、陈设品等耐用消费品上;而有孩子的家庭,则在孩子的娱乐、教育等方面支出较多,而用于购买家庭消费品的支出减少。当孩子长大独立生活后,家庭收支预算又会发生变化,用于保健、旅游、储蓄的部分就会增加。二是家庭所在地点的影响。如住在农村与住在城市的消费者相比,前者用于交通方面支出较少,用于住宅方面的支出较多,而后者用于衣食、交通、娱乐等方面的支出较多。
3.消费者储蓄和信贷情况的变化
消费者的购买力还要受储蓄和信贷的直接影响。消费者个人收入不可能全部花掉,总有一部分以各种形式储蓄起来,这是一种推迟了的、潜在的购买力。消费者储蓄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银行存款,增加现有银行存款额;二是购买有价证券。当收入一定时,储蓄越多,现实消费量就越小,但潜在消费量愈大;反之,储蓄越少,现实消费量就越大,但潜在消费量愈小。企业营销人员应当全面了解消费者的储蓄情况,尤其是要了解消费者储蓄目的的差异。储蓄目的不同,往往导致潜在需求量、消费模式、消费内容、消费发展方向的不同。这就要求企业营销人员在调查、了解储蓄动机与目的的基础上,制定不同的营销策略,为消费者提供有效的产品和劳务。
在现代大多数国家,消费者还可用消费者信贷。所谓消费者信贷,就是消费者凭信用先取得商品使用权,然后按期归还贷款,以购买商品。这实际上就是消费者提前支取未来的收入,提前消费。实行消费者信贷,可以创造需求,刺激消费。在买方市场条件下,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我国现阶段的消费者信贷正在逐步兴起,如住房、汽车等产品的分期付款;某些银行发行的贷记信用卡等。因此,营销人员应认真研究消费者信贷,搞好市场营销工作。
三政治法律环境企业总是在一定的政治与法律环境中运行的,受到政治与法律环境的影响。政治因素像一只无形之手,调节着企业营销活动的方向,法律则为企业规定商业活动行为准则。政治与法律相互联系,共同对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发挥影响和作用。
(一)政治环境因素
政治环境是指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的外部政治形势和状况以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变化对市场营销活动带来的或可能带来的影响,主要包括政治局势、国家政策和国际关系等。
1.政治局势
政治局势是指企业营销所处的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稳定状况。一个国家的政局稳定与否会给企业营销活动带来重大的影响。如果政局稳定,生产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就会给企业创造良好的营销环境。相反,政局不稳,社会矛盾尖锐,秩序混乱,这不仅会影响经济发展和人民的购买力,而且对企业的营销目标的实现也有重大影响。因此,政局是否稳定对企业的市场营销关系极大。特别是在国际营销活动中,一定要考虑东道国政局变动和社会稳定情况可能造成的影响。像中东地区的一些国家,虽然有较大的市场潜力,但由于政局不稳定,国内经常发生宗教冲突、派系冲突,还有恐怖组织的恐怖活动,国家之间也常有战事。这样的市场有较大的风险,需要认真分析、评估。
2.国家政策
国家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了发展本国的经济而制定、颁布的方针、政策等,如人口政策、能源政策、物价政策、财政政策、金融与货币政策等。这些政策不仅要影响本国企业的营销活动,而且还要影响外国企业在本国市场的营销活动。就对本国企业的影响来看,一个国家制定出来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各种经济政策等,企业都是要执行的。而执行的结果必然要影响市场需求,改变资源的供给。国家政策扶持和促进某些行业的发展,同时又限制另一些行业和产品的发展,那么企业就必须按照国家的规定,生产和经营国家允许的产品。
3.国际关系
这是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关系。发展国际经济合作和贸易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企业在其生产经营过程中,都可能或多或少地与其他国家发生往来,开展国际营销的企业更是如此。因此,国家间的关系也就必然会影响企业的营销活动。中国在国外经营的企业要受到市场国对于中国外交政策的影响。如果该国与我国的关系良好,则对企业在该国经营有利;反之,如果该国对我国政府持敌对态度,那么,中国的企业就会遭到不利的对待,甚至攻击或抵制。比如中美两国之间的贸易关系就经常受到两国外交关系的影响。美国经常攻击中国的人权状况,贸易上也常常采取一些歧视政策,如搞配额限制、所谓“反倾销”等,阻止中国产品进入美国市场。
(二)法律环境因素
法律是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对企业来说,法律是评判企业营销活动的准则,只有依法进行的各种营销活动,才能受到国家法律的有效保护。因此,企业开展市场营销活动,必须了解并遵守国家或政府颁布的有关经营、贸易、投资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如果从事国际营销活动,企业既要遵守本国的法律制度,还要了解和遵守市场国的法律制度和有关的国际法规、国际惯例和准则。这方面因素对国际企业的营销活动有深刻影响。
1.本国法律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法律已经开始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关确立市场规则、维护市场公平秩序的法律法规纷纷出台。近几年来,我国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同时,也加强了市场法制方面的建设,陆续制定、颁布了一系列有关重要法律、法规,如《公司法》、《广告法》、《票据法》、《破产法》、《专利法》、《商标法》、《经济合同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外商投资企业法》等等,这对规范企业的营销活动起到了重要作用。
2.市场国法律
市场国法律对企业营销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进出口、利用外资等方面。这些法律、法规对国际营销的影响越来越大,如果忽视这些法律、法规,或者置之不理,将会导致巨大的营销风险甚至是灭顶之灾。例如:美国曾以安全为由,限制欧洲汽车制造商在美国销售汽车,以致欧洲汽车制造商不得不专门修改其产品,以符合美国法律的要求;英国也曾借口法国牛奶计量单位采用的是公制而非英制,将法国牛奶逐出本国市场;而德国以噪音标准为由,将英国的割草机逐出德国市场。
四科学技术环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推动了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繁荣。现代科学技术是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和决定性的因素,它作为重要的营销环境因素,不仅直接影响企业内部的生产和经营,还同时与其他环境因素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影响企业的营销活动。
1.新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新技术所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两次生产技术革新,而且是一种巨大的市场机会和新行业的产生。当然,同时也会破坏,甚至毁灭一些旧行业。例如:晶体管的出现损害了真空管行业,复印技术损害了复写纸行业,因特网的出现无疑使图书馆等遭受严重的打击。新技术也创造了大量的行业,吸引了大量的工人就业,使产品结构发生重大的变化。
2.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快,产品的市场寿命缩短
今天,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原理、新工艺、新材料等不断涌现,使得刚刚炙手可热的技术和产品转瞬间成了明日黄花。这种情况,要求企业不断地进行技术革新,赶上技术进步的浪潮。否则,企业的产品跟不上更新换代的步伐,跟不上技术发展和消费需求的变化,就会被市场无情地淘汰。
3.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影响企业的营销决策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每天都有新品种、新款式、新功能、新材料的商品在市场上推出。因此,科学技术进步所产生的效果,往往借助消费者和市场环境的变化而间接影响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的组织。营销人员在进行决策时,必须考虑科技环境带来的影响。科学技术的进步,将会使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模式和消费需求结构发生深刻的变化。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本身创造出新的东西,同时又淘汰旧的东西。一种新技术的应用,必然导致新的产业部门和新的市场出现,使消费对象的品种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消费结构发生变化。
总之,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必将给社会经济、政治、军事以及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带来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也必将深刻地影响企业的营销活动,给企业造成有利或不利的影响,甚至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企业应特别重视科学技术这一重要的环境因素对企业营销活动的影响,以使企业能够抓住机会,避免风险,求得生存和发展。
五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是指一个社会的民族特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伦理道德、教育水平、语言文字、社会结构等的总和。社会文化因素通过影响消费者的思想和行为来影响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因此,企业在从事市场营销活动时,应重视对社会文化的调查研究,并作出适宜的营销决策。社会文化主要包括一个社会全体成员共同拥有的核心文化和各种群体所拥有的亚文化。
(一)社会核心文化
社会核心文化是一个社会全体成员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具有持久性的语言、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审美观念、宗教信仰以及世代相传的风俗习惯。
1.教育水平
教育水平是指消费者受教育的程度。教育水平高低影响着消费者心理、消费结构,影响着企业营销组织策略以及销售推广方式方法的选取。具有不同的文化修养的消费者表现出不同的审美观,购买商品的选择原则和方式也不同。一般来讲,教育水平高的地区,消费者对商品的鉴别力强,容易接受广告宣传和接受新产品,购买的理性程度高;而在文盲率高的地区,用文字形式做广告,难以收到好效果,而用电视、广播和当场示范表演形式,才容易为人们所接受。又如在教育水平低的地区,适合采用操作使用、维修保养都较简单的产品;而教育水平高的地区,则需要先进、精密、功能多、品质好的产品。在产品设计和制定产品策略时,应考虑当地的教育水平,使产品的复杂程度、技术性能与之相适应。另外,企业的分销机构和分销人员受教育的程度等,也对企业的市场营销产生一定的影响。
2.价值观念
价值观念是人们对社会生活中各种事物的态度、评价和看法。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念差别是很大的,而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和购买行为深受其价值观念的影响。比如,不同的价值观造成人们对时间、风险等问题产生不同的态度,从而导致消费者行为的差异,给企业营销决策带来直接影响。例如,在时间意识强的国家,那些节省时间的产品,如快餐、成衣、电动剃须刀、速溶咖啡等都颇受欢迎。相反,在另外一些时间观念差的国家里,这些产品就不受欢迎。因此,对于不同的价值观念,企业营销人员应采取不同的策略。
3.宗教信仰
不同的宗教信仰有不同的文化倾向和戒律,从而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影响着人们的消费行为,带来特殊的市场需求。教徒信教不一样,信仰和禁忌也不一样。例如,伊斯兰教不仅忌吃猪肉,而且还禁用猪皮、猪油等与猪有关的产品。这些信仰和禁忌限制了教徒的消费行为。某些国家和地区的宗教组织在教徒的购买决策中有重大影响。一种新产品出现,宗教组织有时会提出限制和禁止使用的规定,可能认为该商品与该宗教信仰相冲突。相反,有的新产品符合宗教观念就得到宗教组织的赞同和支持,它就会号召教徒购买、使用,从而起到一种特殊的推广作用。因此,企业应充分了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消费者的宗教信仰,提倡适合其要求的产品,制定适合其特点的营销策略。否则,会触犯宗教禁忌,失去市场机会。这说明,了解和尊重消费者的宗教信仰,对企业营销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4.审美观念
审美观念通常指人们对事物的好坏、美丑、善恶的评价。不同的国家、民族、宗教、阶层和个人,往往因社会文化背景不同,其审美标准不同,导致消费行为不一样。例如,在欧美等西方国家,妇女结婚时喜欢穿白色的婚礼服,认为白色象征着纯洁、美丽;在我国,妇女结婚时喜欢穿红色的婚礼服,因为红色象征吉祥如意、幸福美满。又如,中国妇女喜欢把装饰物品佩戴在耳朵、脖子、手指上,而印度妇女却喜欢在鼻子上、脚踝上佩以各种饰物。因此,不同的审美观对消费的影响是不同的。企业应针对不同的审美观所引起的不同消费需求,开展自己的营销活动,特别要把握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消费者审美观念及其变化趋势,制定良好的市场营销策略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5.风俗习惯
风俗习惯是指人们根据自己的生活内容、生活方式和自然环境,在一定的社会物质生产条件下长期形成,并世代相袭而成的一种风尚和由于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并变成需要的行动方式等的总称。它在饮食、服饰、居住、婚丧、信仰、节日、人际关系等方面,都表现出独特的心理特征、伦理道德、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例如,不同的国家、民族对图案、颜色、数字、动植物等都有不同的喜好和不同的使用习惯,如中东地区严禁带六角形的包装;英国忌用大象、山羊做商品装潢图案。又如,日本人在数字上忌用“4”和“9”,因在日语发音中“4”同“死”相近,“9”同“苦”相近;港台商人忌送茉莉花和梅花,因为“茉莉”与“末利”同音,“梅花”与“霉花”同音。
企业营销者应了解目标市场消费者的禁忌、习俗、避讳,做到“入境随俗”。可以说,这是企业做好市场营销尤其是国际经营的重要条件。如果不重视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之间的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差异,就可能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二)社会亚文化
社会亚文化是在社会核心文化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每一个社会文化内部都包含有若干种亚文化群,如民族亚文化群、宗教亚文化群、职业亚文化群等。这些不同的亚文化群虽然有一些世代相传的相同的信念、价值观念和风俗习惯,但由于各有不同的生活经验和环境,又有一些不同的信念、价值观念和风俗习惯等,这些不同的亚文化群都对消费者购买行为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企业在一定地域或亚文化群中进行营销时必须考虑到这一点。例如:移民、外侨、特殊阶层,由于他们的不同的生活经验,表现出不同的信念和价值观,从而有不同的消费需求和行为。
六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指能够影响生产过程的自然因素,包括该地的自然资源、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等生态环境。这些因素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企业的营销活动,有时这种影响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决定的作用。企业要避免由自然地理环境带来的威胁,最大限度利用环境变化可能带来的市场营销机会,就应不断地分析和认识自然地理环境变化的趋势,根据不同的环境情况来设计、生产和销售产品。
(一)物质自然资源
物质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提供给人类各种形式的物质财富,如矿产资源、森林资源、土地资源、水力资源等。这些资源分为三类:自然资源是进行商品生产和实现经济繁荣的基础,和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息息相关。由于自然资源的分布具有地理的偶然性,分布很不均衡。因此,企业到某地投资或从事营销必须了解该地的自然资源情况。如果该地对本企业产品需求大,但缺乏必要的生产资源,那么,企业就适宜向该地销售产品。但是如果该地有丰富的生产资源,企业就可以在该地投资建厂,当地生产,就地销售。可见,一个地区的自然资源状况往往是吸引外地企业前来投资建厂的重要因素。
(二)地理环境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地形地貌和气候,是企业开展市场营销所必须考虑的地理环境因素,这些地理特征对市场营销有一系列影响。例如,气候(温度、湿度等)与地形地貌(山地、丘陵等)特点,都会影响产品和设备的性能和使用。在沿海地区运转良好的设备到了内陆沙漠地区就有可能发生性能的急剧变化。有些国家地域辽阔、南北跨度大,各种地形地貌复杂,气候多变,企业必须根据各地的自然地理条件生产与之相适应的产品,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例如,我国北方寒冷与南方炎热的气候,都会对产品提出不同的环境适应性要求。这就是为什么在有三大“火炉”之首称号的武汉市的夏天,降温产品(冷饮、电风扇、空调器、电冰箱)特别畅销的原因所在。如果从经营成本上考虑,平原地区道路平坦,运输费用比较低,而山区丘陵地带道路崎岖,运费自然就高。可见,气候、地形地貌不仅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运输、通讯、分销等活动,而且还会影响到一个地区的经济、文化和人口分布状况。因此,企业开展营销活动,必须考虑当地的气候与地形地貌,使其营销策略能适应当地的地理环境。
作为一个营销人员,除了关注静态的自然环境外,更要关心自然环境的动态变化及其给营销带来的机会与威胁。为此,必须了解自然环境发展的几个主要动向:
1.原材料的短缺和能源成本的上升
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可分为三类:一是“无限”资源,如空气、水等;二是有限但可以更新的资源,如森林、粮食等;三是有限且不可再生资源,如石油、锡、煤、锌等矿物。空气与水总体上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但污染问题严重,部分地区水的供应也存在严重短缺的现象。有限可再生资源短期内不会有太大问题,但必须防止过量采伐和侵占。有限不可再生资源问题严重,日益短缺,导致价格持续上升,成本日趋走高。这些都迫使人们开始寻找替代品,如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等,这给企业带来了新的营销机会。
2.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现代大工业的发展,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不可避免的破坏。如水源、空气、土壤等的大量污染,废弃包装材料的处理,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的一个严重问题。
人们对环境的关心为回收与处理废物公司创造了市场机会。进行污染控制的行业,如净化中心、回收中心、土地填充系统工程都因此获得巨大的市场。它还促使人们研究新的对环境没有污染的生产和包装方式。为此,企业开展了绿色运动,进行绿色营销。
3.政府对环境保护的干预加强
随着人们对自然资源的日益关心,促使许多国家和政府加强了对环境的保护和对自然资源的管理。如德国政府坚持不懈地追求环境的高质量,荷兰成功地推行了“国家环保政策计划”。美国于1970年成立环保总署,负责制定和实施关于污染的标准,开展对污染的形成和影响的研究。为了避免重蹈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我国也颁布了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