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最初基于时评人的敏感,我在14日发了上面这篇评论,到今天(5月22日)已经过去8天了。这8天里,本事件已经变得“波澜起伏”,万众瞩目。根据目前事件发展的诸方面信息,回头再来客观地看该事件,再来审视我自己的这篇评论,虽然事先我们并没有太多的、详细的消息渠道,但在我的很多简短的一笔带过的表述中,事态的发展和各方面的反应、表现,都悄然“验证”了。
我很庆幸自己在错综复杂、眼花缭乱的事件表象中,始终有着自己独立的判断和思考,没有太左或者太右,而是保持了一个草根公民对弱者本能的同情,也保持了一个民间时评人基本的客观和理性。
作为一个民间时评人,我会继续高度关注此事,为了一份公民发自本能的善良和爱,也为了一份独立时评人的责任和思考。
时评人手记-2
该事件又过去一些日子了。这段日子,又发生了许多事情,无论是当事各方,还是关注这个事件的人,都在漩涡中扮演各自的角色。同时,也有很多人在事件的不同阶段,做过许多评论和预测,乱花迷眼,莫衷一是。
让我继续感到欣慰的是:随着事件一波三折的发展,在我这篇时评中(它可能是属于国内最早的一批个人评论),我作的三种预测和评论,如今都一一“碰巧”得到完整的验证:
1、那个受伤的女服务员、弱女子,先是以“故意杀人”被提请逮捕,后以“防卫过当”审查终结。
2、那几个处于风口浪尖的所谓“干部”,死去的当然死得极不光荣,活着的也受到了被开除党籍、解除公职等党纪政纪和国法的处罚。
3、巴东和恩施有关部门以及一部分干部,由于在处理这一事件中的种种作为,也饱受争议、形象大为受损。
当然,目前事情还是在朝好的一面继续发展。还是让我们抱一份善意的心境,来看“热闹”吧!
(2009年6月初)
石首事件:谁应该站出来向公众道歉?
近日,我省石首市一名酒店青年厨师的命案,在种种传言的发酵下酿成冲突,并一度演变成数万群众走上街头“示威”的混乱局面;网络上也有无数围观的网民在某种貌似正义的力量推动下,迅速让该事件升级成全国人民高度关注的事件,也将当地政府置入舆论的漩涡。目前,石首官方已认定涂远高系高坠自杀死亡。这是公安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湖北省公安厅、荆州市公安局等多部门对涂远高进行尸检,对遗书进行鉴定综合得出的结论。死者家属也表示接受,并同意将尸体火化。
应该说,从上到下这么多权威、专业的部门联合鉴定,这个结论是可信的,该事件至此也暂告一个段落,民意也随之基本平息。但它带给我们的教训,是值得相当一部分人闭门深思的。
一件简单的自杀案,在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推动下,怎么会迅速“调集”那么多的当地民众加入街头“示威”的队伍?仅仅是因为众多当地群众“不明真相”吗?怎么会迅速裂变成当前网络的最大热点并被无数的网民讹传,进而对当地政府口诛笔伐呢?仅仅也是因为广大网民“不明真相”吗?怎么会在短时间内有这么大的爆发力呢?这个事件让我们看到了民意的力量,也看到了“不明真相”的民意对这个社会的正常结构也可能会产生巨大的破坏力,以及给善良的民意产生的兵不血刃的伤害。很显然,这个事件最终的善后,绝对不是简单的几句“不明真相”、“情有可原”就可以轻松地抹掉事件带给社会的巨大负面影响。如果我们不对此进行有效疏导,那么很有可能会出现下一个被异化的“石首事件”。
在这个资讯快速传播和N次拷贝后很容易失真的年代,如果没有最接近事实真相的话语通道,那么我们渴望的正义和民意,很容易一不小心就演变成盲目的社会“正义”和泛滥的网络“民意”,让真相被进一步模糊、让民意无形中被煽动。这样就会让很多正常的局部事件扩大成一个接一个的群体事件,同时也让整个社会的“真相成本”无限扩大。当硝烟过后,民众发现自己竟然只是“不明真相”的群体中很被动的、其实做着负面无用功的一员,他们会苦笑、会自嘲、会愤怒,甚至还会麻木。那么当下一个被冤屈和蒙蔽的人物和事件真的出现时,正义和民意还会这样拍案而起吗?所以,必须有人站出来,对这种远离真相的、非常危险的事件发展和扩大化而承担责任,勇敢地出来道歉。
那么,谁应该站出来向公众道歉?
是石首当地的父母官出来道歉吗?很显然,他们在这起事件最初发生后,缺乏正确的处理智慧与合适的应对措施,导致事件一步步失控、一步步升级。如果不是因为公众的关注而促使上级部门及时介入、快速澄清真相,我们真的很难想象事件的最后结果会演变成怎样的一种糟糕局面?是的,他们应该出来道歉。
是死者的家属出来道歉吗?是当地那些走上街头的数万群众出来道歉吗?他们对自己亲人、对自己乡亲命运的关爱和对真相的渴求,本是无可厚非的。但他们有意无意的怀疑和鼓动以及被鼓动,却让自己成了这次事件的始作俑者和表演者,差点引爆了一个万吨的“炸药桶”,把事情引向不可收拾的局面。是的,他们应该出来道歉。
是在网络上为此呼吁呐喊的“不明真相”的热心网民出来道歉吗?是那些推波助澜的新闻和网络媒体出来道歉吗?是那些时评人和网评人吗?他们本来大多热心快肠,以追求正义和还原真相为己任,却不知自己维护的可能根本不是真相,甚至成了善意的“帮凶”。他们该为自己的“热心”和“正义”道歉吗?那么,那些始终沉默不语的旁观者,他们是该为自己没有人云亦云地附和而得意,还是该为自己在这个事件中的冷漠而道歉?
似乎该事件中所有的当事人、参与者和局外人,都应该站出来向公众道歉,向为此付出的巨大社会成本而道歉。但道歉主体太多太泛,于是所有人选择了沉默。在这类真相一度被模糊的事件中,总是所有的人都受到善意或者恶意的蒙蔽甚至愚弄,鲜有胜利者。那么,当下一个真相被掩盖的重大事件真的出现时,代表正义和民意的声音还会如期出现吗?如果不出现,那么是否意味着被掩盖的真相,真的会被某只手遮住?
也许,这才是石首事件平息之后,我们最该担忧的。
(2009年6月)
道德评判与契约关系的博弈,我们该倾向谁?
这几天的湖北有点冷!先是一场四十年来罕见的“秋雪”席卷全省,再就是这两日媒体热炒的武大“解聘”病危教授事件,让公众本已冻僵的心进一步降温。
有网友发帖称:武汉大学设计学院院长张在元教授在患上罕见疾病并已病危的情况下,武汉大学派人员到他病床前宣布终止其聘用合同,并停止提供医疗费用等。该网帖在网上一经贴出即引起很大争论,将百年名校武汉大学卷入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之上。武大方面随即辟谣:张教授(美籍华人)先前并非全职聘用,他人事关系也不在学校,其聘用合同也属到期自然终止;聘用合同中已明确约定薪酬已包含医疗保险等费用,不再享受校内教职工住房及公费医疗等福利,而且武大3年多来已补贴和垫付其数十万医疗费用;武大同时建议对方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有关劳动争议问题。
近期在国内几大门户网站的调查中,大部分的网友认为武大此举太过薄情寡义,但也有部分人对武大的做法表示理解,认为该校已尽分内义务、无可厚非。
笔者无意评论孰是孰非。假设上述信息基本属实,那么站在各自的立场上,他们都貌似有站得住脚的足够理由。支持教授一方的,更多地是站在道德评判的立场上,从人道关怀的感性角度在看待问题。而声援学校一方的,却是以法律意义上的契约关系来衡量,理性的成分占了主导。若抛开我们这些局外人各自的立场,让我们设身处地分别站在当事双方的各自位置,可能都觉得自己够委屈、够憋闷。那么,究竟是谁错了?在这场道德评判与契约关系的博弈中,我们到底该倾向谁?在不同的人心目中,答案似乎不言自明。只是在公与私、情与法、理性与感性的纠结中,我们却越来越糊涂。似乎谁都是对的,谁都值得我们支持。但有对就有错,逻辑的矛盾出现了:我们似乎找不到错误的一方,找不到该倾向谁、谴责谁的理由——此命题无解。这场争议以及由此带来的舆论争斗,最终无奈地演变成了一个没有赢家的悲情事件!
但此事件在让人不胜唏嘘之外,多少留给我们这样的收获:这种当事双方和第三方公众都不愿看到的事件,究竟是谁导演了出来?究竟是谁最应该反思?又该反思什么?
我想,至少以下几点是值得所有人俯首静想的:其一,张教授的人事关系单位究竟在哪里,难道没有医保待遇?如果没有医保单位,那么这样一个学通中西、收入不菲的知名教授,难道没有为自己考虑过非常之事、没有为自己购买过医疗保险?其二,透过张教授这一“病例”,也许该反问一下:即便你或我由于种种原因没有纳入医疗保障体系中,那社会怎样才能为危重病人提供基本的人道主义保障,保证他们能够渡过难关或者走好人生的最后一程?其三,一个著名教授不幸生了一场重病,经济上居然也会落入如此的艰难处境,那么我们普通民众特别是处于经济和社会双重边缘化的人们,他们若不幸卧榻不起,又该找哪个“人事关系单位”去讨价还价?他们还会不会受到公众的广泛关注而带来生命和健康的转机?其四,也是一个题外的黑色幽默:张教授如果真是具有华人血统的美籍人士,那么这样一个合法的“美国公民”,为何没有受到自诩为福利社会的美利坚政府和社会的关怀、庇护?那些已经或者正在努力奔向所谓自由福利社会的人士,又该怎样拷问自己的抉择之旅呢?
当然,我们需要的不是一个简单的答案,也不可能一下子有唯一正确的答案。我们只是希望在寒冬里、病榻前,这个由道德评判与契约关系彼此博弈而渲染出的悲情故事,除了让我们怜他或者自怜,还可以让我们明白:无论是道义或者法律契约,都只是生命之轨上的两条平行线;只有把“生命为本”当成所有人的共识,并落实于我们的行动,才能筑就每个生命个体最坚实的人生之基。
(2009年11月)
傲慢的上海与冷漠的大学
杨元元走了!
这个湖北籍的女孩、上海海事大学09级公费研究生,不久前在学校宿舍卫生间内用毛巾上吊自杀。据悉,这个自幼丧父、家庭贫困的女孩,在多次请求学校允许其相依为命的老母亲与其同寝共住的愿望一再遭拒后,在母亲被宿舍管理员数次责难、被校方多次驱赶之后,在她看透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感叹“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却为何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之后,她选择了在这个寒冷的冬天,以极端的方式,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自杀一瞬间,身后事唏嘘。逝者已去,亡灵安息,我们不忍对亡者不敬,而苛责其脆弱和避世的心境、行为。我只是难以理解:为什么一所公立的知名大学,却不能帮助一个贫困的学子照顾她年迈孤苦的母亲?上海之大,却安置不下一位老母亲简陋的小床!上海海事大学之大,却容不下一个本校学子可怜得近乎廉价的乞求!
同在一江之上、千里之隔的湖北,近年就涌现出了多起大学生带母(带父)上学而得到学校理解、礼遇,甚至受到学校和社会大力表彰的典型事例:
广西籍的武汉大学学生黄来女,在带父上学的艰难几年里,学校给了她莫大的帮助。黄来女自己说,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就是温暖的家,老师们就是她的家人,同学就是她的兄弟姐妹;本省云梦籍的随州职院学生彭军,当他“背着病父上学”的消息在校园内传开时,学院和系领导高度重视,多次去看望他的父亲,询问他们的生活状况,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宿舍同学轮流帮着照顾他父亲,班上同学们自发组织为他捐款……
在我们湖北,这经济并不太发达的湖北,这样的事例太多了。而在上海的周边,在一些比上海和上海的大学经济条件要差得多的地方,这样的事例也层出不穷。
在上海北边的山东,2006年,山东中医药大学女生侯俊娟带着病重养母读书,同时得到了同学、辅导员、老师、学校、当地医院、养老院、自己老家的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在上海西边的江苏,2008年,南京师范大学女生吕达带着盲母上学,学校在学生宿舍免费为吕母提供临时住宿,免除吕达的学杂费,并通过助学金、勤工助学等方式解决吕达的生活费。社会各界也纷纷捐款献爱心,母女俩南京“安家落户”。在上海南边的浙江,2008年,浙江丽水职业技术学院的女生杨晓丽背母上学,受到学校的大力支持和当地政府的大力表彰,并被推荐、当选为“2007年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
还有,还有……这样的事例太多了。这些故事,常常让我们心生温暖,并对当事大学生表现出由衷的敬佩,对当事的大学和当地的政府、社会各界致以敬意和谢意。这些对社会有良好正向促进作用的个案,它们所形成的道德旗阵,猎猎飘扬,让我们面对冷漠和傲慢的世相时,可以生出更多的温暖和信心。
可是,上海海大,你为“杨元元们”做了什么?上海,你让我们看到了什么?!杨元元之死的个案,虽然并不代表全部,却在这个冬天的冰冷里,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海事大学这样的上海高校让人不敢恭维的价值取向和行为理念。同时,这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上海这个中国最大的“经济动物”,它让人不堪的经济、文化和道德生态。上海,你百里繁华,高楼林立,却让我们看到的是你不时表现出的傲慢。上海海大,你巍巍学府,知识高地,却让我们看到了你满目的冷漠。
成才先成人,百善孝为先。在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泱泱中华,孝老敬亲是传承百代的经典美德。被誉为象牙塔的大学,理所当然应该成为这种美德的传播者、鼓励者、践行者。但这次研究生因贫自杀事件,却在很大程度上毁灭了民众对上海以及上海高校的希望和好感。
上海,上海海大,收起你的冷漠和傲慢,你应该谦恭一点,再谦恭一点。面对道德的制高点,你应该距离道德的地平线近一点、低一点,为他做一点,再为她做一点。否则,你收获的将不仅是我们的不屑,还有抛弃。
(2009年12月)
何处才是媒体监督司法的“楚河汉界”?
据中国青年报12月23日报道:最高人民法院日前下发《关于人民法院接受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若干规定》,要求各级法院应当主动接受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同时,新闻媒体如果对正在审理的案件报道严重失实或者恶意进行倾向性报道,损害司法权威、违反法律规定的,将依法追究相应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