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235900000002

第2章 我与散文诗

蔡旭

我的散文诗处女作《春节短歌(三章)》发表于1965年1月30日。当时《文汇报》“笔会”副刊的编辑,大概只是照常地给一名大学生的稚嫩之作浇了一些水,没想到这却决定了我与散文诗相伴的一生。

似乎是一晃之间,我在散文诗之路已跋涉了近50年。至今出版的32本着作中,除了4本散文随笔集与4本短论集,其余24本全是散文诗。因此我被人称作“专写散文诗的人”,或者也可理解为“只会写散文诗的人”。有点悲哀,也有点欣慰。在这些书中,稍有价值的是我的第一本《彩色的明信片》(1987,广西人民出版社),上世纪35年的选本《蔡旭散文诗选》(2000,作家出版社),新世纪前10年的选本《顺流而下》(河南文艺出版社)。

近50年的散文诗练习,让我对散文诗的创作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形成了自己的一些见解与主张。

比如什么是散文诗,一句“散文诗是散文形式的诗”已达共识。至于散文诗与散文与诗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则有各种不同的解读。一位老师认为“散文为客诗为主”,我就不赞同,我的表述是“散文为体诗为魂”。

有人主张散文诗是诗的一种,强调它的诗性;有人主张散文诗是独立文体,强调不要丢掉它的散文美。我赞成在“散文诗是散文形式的诗”这一共识下,提倡百花齐放,各显神通,提倡探索与表达的多样化,“条条道路通罗马”。关键是拿出好作品,是不是散文诗,像不像散文诗,都属其次。

我一直认为:“抒情、哲理、内在音乐性是散文诗的三要素。”并进一步解释说:“抒情是散文诗的基本职能。这决定了它本质上是诗。哲理是散文诗的灵魂。这决定了它的思想及其份量。内在音乐性是散文诗在语言上的特点。这是确认它是诗而不是散文的一个标签。”

关于散文诗的抒情问题,近10年前曾引起过一场不大不小的争论。有着名作家兼评论家断言:“散文诗不突破抒情这个框框,就会死路一条。”我发表了不同的观点,认为这是一种误导。因为“抒情是散文诗的基本职能,没有了抒情,散文诗也就失去了基本的特征,散文诗这种文体也就不存在了,还谈何突破?”某省散文诗学会还为此举办过专题研讨会。现在看来,双方的观点其实有相通之处:他是不要不好的抒情,而我是要更好的抒情。着眼的角度不同,根本目的是一致的。

柯蓝老师致力于推广散文诗,晚年提出过“朗诵散文诗”的概念。我向他建议,散文诗有内在的音乐性,它本来就是适合朗诵的,不一定需要一个新提法。我的建议也得到了他的重视与理解。

在散文诗界,有人提倡散文诗“易读易写”,有人强调“出精品”,似乎还形成了某种对立。我不认为水火不相容。其实这是普及与提高的两个方面。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在提高的指导下普及。出精品是大家的愿望,但精品不是想写就有的,需要从众多的数量中筛选,在漫长的时间中淘汰。

为了出精品,有人提倡“节制写作”,更有不少人批判“写得多,写得快”。我认为这是找错了靶子。这种看法,用意是好的,从理论上却不能成立。精品并不由写多写少决定。精品不与多少成正比,也不与多少成反比。写得多当然不可能都写得精,但也不排除其中可以挑出少量的佳作。“少而精”的大师名家已有范例,但“少而不精”的却更是多数。精品也不由写得快慢决定。“十年磨一剑”或“倚马可待”都有成功的例子。我想,就让目标不同、习惯不同的写作者和平共处、自由生长吧。至于有没有、是不是精品,让读者、让时间来认定。这一看法,并不是为自己辩解,更不是对别人的“反驳”,为此引起我的一位老师对我的误解,我也只好在向老师致歉的同时,保留我的观点。

在语言方面,我喜欢“一读就懂,越想越深”。我习惯于多用平静的口语叙述自然而然地流露生活的诗意,力求用美好的情感与深邃的思索打动人心,追求语言朴实、简洁,力求情趣与理趣。不过,直白与平淡一直是我的硬伤,是我需要继续努力的课题。

50年来,我一直在散文诗的师友们的鼓励与帮助下前行。上世纪60年代初,最早的老师是柯蓝、李耕、刘湛秋。80年代,得益于郭风、耿林莽、许淇、徐成淼、敏歧、管用和、王宗仁等前辈老师及陈志泽、桂兴华等同辈好友。而近年,一大批更年轻的散文诗人成了我的老师与朋友。我在不断学习与探索中,走自己的路。

在别人看来,我的散文诗涉及的题材很广泛。实际上只有三个字:“写生活”。近50年来,主要在写城市,写现实,写身边的人物与事物,阳光与阴影,欢乐与哀伤。2011年为我的城市海口一年的流水帐出了一本《生活流》,2012年出了一本《简单的生活》,2013年出一本《大波微澜》,写的是“波澜壮阔的年代,波澜不惊的生活”。在此同时,我有意识地探索人物散文诗的写作,但愿这些平凡与不凡的人物的塑像,能丰富我的散文诗画廊。

此外就是写乡情。用了10年为我的第三故乡海南写了一本专题散文诗集《伴着椰风轻唱》,被过奖为“美丽海南的诗的名片”。从小离乡的我,也持续为我的家乡广东电白写了不少,但愿以后也能结成一集。

至于爱情散文诗,我写的并不多。大约10年前,发表过一组《味道》,以三个场景,反映青、中、老三代人爱的状态与品味。近来写的《简单的爱》,也是用不同的画面来写老、中、青对爱的感觉与表达。其中个别篇章会有自己的影子,但大多是写别人的爱情。近写的一组,则是《一些树的爱情》。通过这些人与物,抒发我对爱情的看法与感悟。

多年来,我一直在寻求自我突破,但一直难有成效。上世纪90年代,曾尝试散文诗与杂感的结合,出过两本“杂感散文诗集”。近来,又在探索散文诗与寓言的杂交,正试制一批“寓言散文诗”。同时又在准备编选《蔡旭散文诗50年选》,作为半个世纪以来艰辛劳作的一个回顾与小结。

当然,作为一个“不退休散文诗人”,我的路还长,我会寻找我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一如既往地跋涉下去.

寻找生活的诗意与深意

我的第19本散文诗集的书名叫做《生活流》,本来想叫《生活的流水》,后来索性把它缩写与简化了。

我发现自己似乎对“生活”情有独钟。1987年出版的第一本散文诗集《彩色的明信片》中,就有一辑《生活的微笑》。在我已出的18本散文诗集里,与生活、与城市、与社会有关的专辑就有《城市的雕像》、《纷纭世事》、《春消息》、《大街小巷》、《正在长大的城市》、《人生小品》、《人生滋味》、《城市与人》、《人在旅途》、《我所熟悉的城市》、《城市直播》、《城市的皱纹》、《用笔直播城市》等等。其中两本的书名,就直接以《烟火人间》(1990)、《生活的炊烟》(2010)命名。我想,这跟一位老诗人对我的叮嘱有关。1988年在广西梧州,贺敬之老师为我题写了“拥抱生活,走向人心”的条幅,我一直以此作为座右铭。

这本《生活流》,主要写于2010年10月至2011年10月。我随时间顺流而下,记下这个时间段,在我居住的城市海口,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忆所感所悟。凡是能激起我心底波澜的事物、景物、人物,我就用散文诗予以记录,发出我的声音。事实上也就录下了这一年我的情绪之河的境况与流向,也许也能从一个侧面见到一座城市走动的身影。作为一个不退休散文诗人,我总是从一些小的事件与场景去观察、思考、抒写,也就少有可歌可泣的倾诉,不过从有赞有弹有喜有忧中,或许也可读到我对一座城市的情感。

为了让这些诗不等同于生活的流水帐,我得从“诗意”与“深意”两方面来下功夫。用我的诗友张庆岭所说,就是:“通过平静的口语叙述让诗意自然而然地流露”,“做足直白下的深意”。用诗友崔国发所说,则是“生活潜流与情感结构”的有机结合与水乳交融。生活的诗意要寻找与发现,生活的深意要挖掘与提炼。也许要感谢我的年龄。看似是信手写来的短章,动用的却是我几十年的生活积累与人生体验。也正因了这一点,让我尚有信心、有激情地,同生活的流水一起与时俱进。

诗友川北藻雪指出:“你首推散文诗的抒情性,而事实上,你的风格多叙事。”我对此作了一点辩解,我的主张是:一,叙事是为了抒情;二,抒情地叙事(即以抒情的方式去展示情节,让主观意味寓于客观描述之中)。在我的散文诗练习中,我一直注意叙事与抒情的结合,实与虚的结合。我尝试抒情地叙事,用抒情笔调叙事,力求叙事本身就是抒情。不过,追求与现实总是有差距的。由于力有未逮的缘故,实大于虚仍是拙作明显的缺陷。

海南诗友山民渔夫说:“给生活一点诗意,就是诗意地生活。”此言极是。为了能继续“诗意地栖居”,我得把“生活流”继续写下去。

写得多不等于写得好

一年多来,我的散文诗练习大体集中于三个内容:

一,继续海南专题《伴着椰风轻唱》的写作。此系列已写了9年,这一年添了约40章,同名散文诗集仍未完成。

二,散文诗集《生活流》。用近似流水帐的方式,记下这一时间段,在我所居住的城市海口,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忆所感所悟。

三,余下就是这本繁杂、零散、芜乱的《沉淀物》了。

写得多不是什么好事,更不是什么值得炫耀的事。相反,它似是粗制滥造的代名词,我就为“多产”而感到不大光彩。评论家们都在呼吁“精品”,提倡“节制写作”。尤其是只写了163首诗的特兰斯特勒默获得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写得“多”,写得“快”,就相应成了反面。在发展缓慢、少有突破、难出精品的中国当代散文诗界,它更成了一种错误倾向,甚至因成为“淹没精品杰作的汪洋大海”而得承受“罪名”。

主流舆论总是有道理的。不过,我还是按我的习惯进行我的散文诗练习。

因为精品并不是说写就能写出的。也不是什么人、什么时间想出就能出。

精品并不由写多少决定。精品不与多少成正比,也不与多少成反比。写得多当然不可能写得精,但也不排除其中可以挑出少量的佳作。“少而精”的大师名家已有范例,但“少而不精”的却更是多数。

精品也不由写得快慢决定。“十年磨一剑”或“倚马可待”都有成功的例子。作为一个以短小作品为主的普通写作者,我的写作经常需要“热身”,来了感觉时往往一气呵成,而那些反复修改的作品却多数难以满意。

我想,就让目标不同、习惯不同的写作者和平共处、自由生长吧。至于有没有、是不是精品,让读者、让时间来认定。

不过我还得自我肯定一句:我的创作态度是严肃、认真的。

这本繁杂、零散、芜乱的《沉淀物》,大致分成了这么几辑:

《个人史》21章,是有关个人的自画像、自供状、心灵史、浮沉录,以及我与我交谈的心得。

《亲友团》17章,是家庭成员日常生活喜怒哀乐的轶事趣事烦事,我同家人在在磨合、碰撞、天伦之乐之中的深切之情。

《师友们》15章,是已出的22章《散文诗的师友们》的续篇,对象仍是在散文诗界有影响,与我有交往对我有帮助,年龄已及60岁的人们。

《故土情》15题,是对家乡、亲人、同窗、童年的忆念。这一题材,在我的多本散文诗集中皆有收录,似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为我的拙笔所难以尽诉。

《地理志》37章,是在它乡行走的足迹。实际上我走过的地方并不多,也不是到过之处都有诗情涌动,况且也只是近三年来的笔录,显得题目大了一些。

《沉淀物》22章,是偏于思索的散章,是纷飞的叶片,心底的波纹,千虑之一得,是一种激荡的心平静之后留下的难以溶解的物质。

至于书名《沉淀物》,也就顺手取自其中一辑的名字。这本书对自己来说,说得好听一些,它是凝固在心中难以忘怀、敝帚自珍的结石。对读者来说,说得实在一点,它或许只是沉在水底的废料、残渣而已。

在《故土情》、《地理志》两辑,也有一些前些年的旧作。每一章的诗末,都标示了写作的时间。

我的散文诗中跋涉一晃已47年。按拙作散文诗集出版先后顺序排列,此书的编号为第20号。

是为记。

到童年去捡贝壳

家乡的海的说话声,领我走向童年的海滩。

两步并成一步迎面走去,时光却潮水般瞬间退落。

一下子倒退了五十多年。

光着脚丫的我,同几个小伙伴一起,在海的怀抱里嬉闹。

在一层层白浪卷来时,高高地蹦腾跳跃。

在一波波潮水退下时,眼急手快地捡拾。

那些张着耳朵的贝壳,总能装满简单的欢乐。

比谁的多,比谁的精美,比谁的带来更多妒忌的眼神。

斑斓的色彩和精致的花纹,在我的记忆中一次次复制。

反复粘贴了我的青春以及壮年。

此时,我在欢蹦活跳的波涛面前驻足,被还原为一位老者。

年轻的海,已不习惯与我为伴。

海滩上多了蚂蚁般黑压压的人群,却少了贝壳可爱的身影。

一起解说着,不言而喻的原因。

不过,即使那些大海的馈赠,仍在点缀家乡的海景。

我知道,再也不会有我嬉闹的童年。

不会有斑斓的色彩和精致的花纹……

同类推荐
  • 城南旧事

    城南旧事

    文坛名家林海音女士独步文坛三十多年的经典作品。林海音以她超逸的文字风格,饶具魔力的文笔,通过主角——英子童稚的双眼,观看大人世界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一种说不出来的天真,自然而不造作。
  • 女人与风景

    女人与风景

    不安的早晨,十八岁少女敏感的目光,二十岁男子黑风箱般的胸膛,长凳两个不安的形象,谁影响谁呢,莫非要怪花皮书陡然多出一章。
  • 老骥琐谈

    老骥琐谈

    仲冬时节,良金同志送来他的书稿——《老骥琐谈》。书稿收集了作者四十篇散文随笔。其中有赞赏故乡的风土人情,有异地他乡的旅行札记,有现实生活中的人生感悟。读罢掩卷之后,犹如一汪清泉,润泽着心田。
  • 最爱听小蔡的笑声

    最爱听小蔡的笑声

    作为一名留学生家长,作者孟久成对十几名留美学生做了详尽采访,描述了他们在国内一路打拼成长的过程,以及在美国的学习、工作与生活,对他们的婚恋生活更有专章详述。本书可贵之处在于真实地反映了他们在美国的生存状态,展示了一个“立体形象”。同时涉及国内关注的一些热点问题:如留美过程,子女教育,如何择业,成功标志,人才评判,美国大学的学制。《最爱听小蔡的笑声》的另一个题材是有关美国家庭领养中国孤儿的故事,从宏观上讲述了美国家庭领养中国孤儿的由来,领养过程,抚养经历,讲述了发生在这种跨国家庭里动人、细微且国人闻所未闻的故事,有强烈的震撼力。
  • 最美唐诗宋词故事:诗意春秋伴人眠

    最美唐诗宋词故事:诗意春秋伴人眠

    本书精心描绘59篇纯美文字,从全新角度发掘唐诗宋词之美,解析它的特色与技巧,解读塑造它的人,解密它背后的故事,情感细腻、文字珠玑,还原凄美诗词创作的情境,带给我们古人最彻骨的人生体验和最惊叹的诗词才华。
热门推荐
  • 今天的方同学

    今天的方同学

    我们总是在成长中遇到着让人愉快,令人悲伤,使人振奋亦或萎靡的任何事情,但这就是成长;认识形形色色的人,结识你最爱的人,这就是校园生活。此作品为学习之余的随心所作,其中将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人或事都有融入进来,不过部分有夸大事实,但仅是希望能将这些东西记录下来。每个有缘阅读到这部作品的读者,我都感谢你们到来。
  • 西游计

    西游计

    唐僧的父母究竟是谁?佛教需要的到底是好人还是恶人?四海龙王到底在为谁卖力?都说因果报应,究竟何为因果,报应又是谁来执行?你无法亲历西游,但你能从《西游计》中感觉到神佛的纷争、权谋的杀伐、天道的公允、人心的冷暖、真爱的坚贞。《西游计》这部小说写满了权力博奕,也表达了个人与时代的矛盾。天庭、道教、佛教、妖界,他们在下一盘很大的棋,取经团队便是那破局的诸棋子。作为棋子,如何不受摆布,反控全局呢?这部小说,让不看西游的人了解西游,让看过西游的人更懂西游,让隐藏着的西游世界展露真实面貌!
  • 超脑之无限进化

    超脑之无限进化

    一个失去记忆的外星美女化身成为小精灵赖在唐小臣身上。平凡的唐小臣心安理得的利用小精灵的能力让自己成为学霸,享受天才的感觉。没想到小精灵竟然是个外星美女战士,来到地球是想试验人类能进化到何种程度,唐小臣成了试验对象。当精神力提升到百分之百会发生什么?一千倍以后呢?
  • 无上帝道——神魔纪

    无上帝道——神魔纪

    俩个少年,一同踏上追道之路,但最后不同爱情造成了不同的结局。
  • 倾国倾城:龙凤惊天下

    倾国倾城:龙凤惊天下

    她是二十一世纪的特工王牌,一次背叛,呼延倾城穿越时空来到一个名叫启华大陆的时空里。此时空是一个以武为尊的时空里。呼延家族的废物嫡系二小姐因无灵根而被自家的兄弟姐妹欺负,庶出三小姐因嫉妒呼延家主和爷爷独宠废物而生出恶毒心思,把呼延倾城毒打了一顿。而呼延倾城因承受不住伤势死了。一朝睁眼,特工王牌穿到她身上,她说:“谁欺我、辱我、阴我、杀我、骂我的人,本小姐将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绝代风华尽现。他是启华大陆人人闻风丧胆的鬼王,因一次邀请来到呼延家族。鬼王因闲来无事到处走走,看了一出好戏,他从此对她独无二。俩人斗得了小三玩得了贱人!寻找自己的身世之谜……俩人经历种种磨难,最终修得正果。〖强强联手
  • 剑道九玄

    剑道九玄

    荒凉的古城,伫立座座剑墓。这会和自己有什么关系?青年为探知身世,来到了这荒凉的古城。因此而穿越到这个名叫真灵的玄幻大陆。自己的身世将在这里知晓。命,应由自己掌握!悟,剑之九玄。成就,最强九玄剑仙!
  • 驭天翼

    驭天翼

    [起点第三编辑组签约作品]……………………宇宙的永恒法则是弱肉强食,不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就是我为刀俎,人为鱼肉。………………一个在核战后幸存的愤青,因为看不惯地球上的贪婪和狂妄,利用偶然得到的飞行器飞向一无所知的太空,企图去寻找他心中的梦,想不到却落到一个比他所能想像的黑暗还要黑暗的世界。幸好他还有护身的神甲和一条有生命的机器狗,结果在拥有各种文明的外星世界上演了一次又一次荒诞的英雄救美,或者美救英雄。……………………又一次要对不起大家,本书要暂停了,已经和台湾信昌出版社谈妥,如果修改成功,就要出版繁体,所以肯定要暂停一段时间。本书已签约,出版后肯定会更新的,不过是一两个月的时间。务必请大家谅解,再次谢谢大家。
  • 马斯洛精选集:动机与人格

    马斯洛精选集:动机与人格

    《科学心理学》这是美国作家马斯洛的一部心理学著作。它在书中提出人对爱或尊重的需要和对真理的需要完全一样,是“神圣的”。“纯”科学的价值同“人本主义”科学的价值几乎是平等的。人性同时支配着二者,甚至没有必要把它们分开。爱和理性完全一样,都是人性的。成长被看作是一系列日复一日的无尽抉择,每次抉择不是退向安全便是趋向成长。在这过程中,必须一次一次地选择成长,必须一次一次地克服畏惧。科学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建立在一定基础之上的,这个基础就是人类价值,而且科学自身也构成了一种价值系统。
  • 诡码卷宗

    诡码卷宗

    有人说上天是公平的,每个人无非是生老病死,无一例外,有人说上天是不公平的,凡人或平庸至极或至高无上,或艰苦谋生或口含金玉.......总之形形色色数不胜数,也许这就是世界吧。平凡的人生总会有不平凡的旅程,冥冥之中你的旅途早已注定,最后留下的只能是遥远的回忆,是否每每想起都会有不同的味道,就让那一个个惊险的瞬间来给你答案吧。在一次闲聊时,对一张古代神秘图纸产生兴趣,从而跟随一支神秘的探险队踏上寻找真相的旅途。开始的好奇和金钱的驱使,最后临近真相的边缘,那些尘封千万年的秘密意义何在。隐藏在地下深处,凡人又能否窥探。其梦一样的遭遇是如此的真实。
  • 别以为有能力就足够了

    别以为有能力就足够了

    职场,就是没有硝烟的战场。想活命,必须赢!渴望成功的人,大都拼命地提高自身能力,但更多时候,这种努力并没有给你带来升职加薪的机会。有些人没有你有能力,有些人远不如你拼搏,有些人没关系没背景,可是他们却都可以升职加薪了。要知道,我们所欠缺的,往往并不是能力,在职场混得风生水起,你到底还差点什么!《别以为你有能力就够了》揭示了让你驰骋职场的九大法则,掌握它,你就能迅速获得职场主动权。资深HR都认同的九大法则,助怀才不遇的你赢得这场职场翻身战。这是一部让你迅速获得升职加薪机会的职场奇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