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239900000033

第33章 道家的审美指归(1)

从广义上看,道家养生也涉及审美的问题。一方面,养生的各种方法,有助于养生主体的美容,因为善于养生可以使人健康,容光焕发,其美达于四肢;另一方面,美善的心态反过来也会使人健康。从这个角度说,审美也是一种养生。正因为如此,我们在论述了养生智慧之后,接着阐发其审美指归,也就顺理成章了。

道家以为美感在于体验、感悟,在于天人合一。美在于和,美在于自然,美在于真,美在于淡,美在于朴,美在于忘我。说到底,审美情境的生成信赖于一颗空灵体道的心。

一、和与适:道家的审美境界

美感的生成需要审美主体与客体间的和谐。和既是审美的前提要求,也是审美的终极目标。

(一)和以天倪:主体审美自觉性的孕育

《庄子》中的《齐物论》与《寓言》都倡导“和以天倪”。天倪者,自然的分际。

“和以天倪”的思想在审美意境上追求主体与客体的交融,两者之间没有任何隔离之感。其实,美在本质上应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和谐感。不过,道家认为主客之间的“和”,是主体对客体的自觉认同与顺应。《庄子·天道》篇所说的“与天和者,谓之天乐”正是此意。之所以称作“天和”,是因为道家以天为大,以天为美的根源。而“天”不仅是自然之天,也是事物之天性。“与天和者”意味着维护自然界的原初状态,不轻易去改造它;也意味着尊重事物的天性,不随便去干预它们。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乃是人类快乐的源泉。《庄子·天道》篇明确指出:“夫天地者,古之所大也,而黄帝、尧、舜之所共美也。”黄帝等古代圣主自觉效法天地,故而开阔了自我心胸。他们赞美天地化育万物之功,将自己沉浸于“以百姓之心为心”的实践中,从而将美内在于生活之中,可谓是心容天地,美化生活。《庄子·天下》把这称作“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

这里的“判”是分别的意思,“判天地之美”也就是体察天地相互对应的自然之美;而“析万物之理”指的是仔细地审视和分辨万物的纹理,这种审视分辨本身就是审美行为和审美过程。天地之所以让审美主体感觉到“美”,是因为天地之间的万物存在着各种各样交错的纹理,这种交错的纹理,通过审美主体的“析”而彰显了不同中的对应和秩序,故而审美主体在对天地进行“判”的过程中就体悟出特有的大美之所在。

《庄子·骈拇》曰:“天下有常然。常然者,曲者不以钩,直者不以绳,圆者不以规,方者不以矩,附离不以胶漆,约束不以纆索。故天下诱然皆生,而不知其所以生;同焉皆得,而不知其所以得。故古今不二,不可亏也。”事物的曲直方圆本是天成,万物不知道它们何以成为如此,它们自在地生存而不知道自己何以如此安适,这种状态就是美的,有心去改变它,它就亏损不美了。老子曾明确指出:“知和曰常。”事物之常即是“和”。“和以天倪”其实就是在分际中的调和。这个调和过程,从《庄子·天运》描述的北门成欣赏黄帝所奏《咸池》三部曲可见其一斑。北门成说:“吾始闻之惧,复闻之怠,卒闻之而惑,荡荡默默,乃不自得。”黄帝为其解释说,北门成刚听这首曲子时,曲调潜藏人事之刀光剑影,故变幻莫测。他找不到开头,也找不着结尾,有时停顿,有时升起,心中无法期待,故而惊惧。也就是说,刚开始时还摸不着曲子的节奏和韵律,心中慌乱。随后,音乐在阴阳调和中,节奏明朗,变化有规律,但北门成欲以思虑来把握,却明白不了;欲观看却见不到,这样精神消损,故而疲惫。而最高的音乐境界在于“天机不张而五官皆备,无言而心说”。音乐的欣赏不能拘于感官,而应顺其自然节奏,无所用心,不去听声音,也不去想念形象,此时混沌自如,似无所知,是谓“惑”。表面上是“愚”,而实际上是合道的。可见,音乐其实有三种境界,即人事之乐、天地之乐、大道之乐。纠葛于世俗的心灵是没有乐感的,故而产生对音乐的敬畏。而有心追求乐感的,则会令人疲倦,有失自然之和。而真正的音乐审美要求审美主体“达于情而遂于命”,对人生有所彻悟,与自然有所契合,进而有“天乐”之效。可见,“和以天倪”以心游天地为境界,把审美体验定位在天人关系的和谐上。

(二)“和出于适”审美主客关系的调适过程

审美意境出于“和”,而作为审美境界的“和”,并不是自发产生的,它需要主体自觉地调适自我行为,使审美实践能有养生之效。故而养生之效亦是审美的重要意义所在。《吕氏春秋·适音》曰:“耳之情欲声,心不乐,五音在前弗听;目之情欲色,心弗乐,五色在前弗视;鼻之情欲芬香,心弗乐,芬香在前弗嗅;口之情欲滋味,心弗乐,五味在前弗食。欲之者,耳目鼻口也;乐之弗乐者,心也。心必和平然后乐。心必乐,然后耳目鼻口有以欲之。故乐之务在于和心,和心在于行适。夫乐有适,心亦有适。”作者意识到音乐之乐我,香味之悦我,美味之诱我,美色之动我,都依赖于有乐之心,心不乐,审美意境自然无法形成。而心之乐在于“适”,在于“和”。

不过,音乐之所以具有乐人的性质,乃在于音乐本身。阮籍的《乐论》指出:“夫乐者,天地之体,万物之性也。合其体,得其性,则和;离其体,失其性,则乖。昔者圣人之作乐也,将以顺天地之体,成万物之性也。故定天地八方之音,以迎阴阳八风之声,均黄钟中和之律,开群生万物之情气。故律吕协则阴阳和,音声适而万物类;男女不易其所,君臣不犯其位;四海同其欢,九州一其节。奏之圜丘而天神下,奏之方丘而地只上。天地合其德,则万物合其生,刑赏(一作罚)不用而民自安矣。”真正的音乐应当是赞天地之化育,如同天地日月星辰的运行,或快或慢,或柔或刚,或长或短;亦如阴阳变化,一上一下,或离或合。音乐的音、声、律当都是天地之和的写照。而演奏这样的音乐则合人之性情,令人心平气和,有助于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吕氏春秋·太乐》亦云:“凡乐,天地之和,阴阳之调也。”也就是说,音乐是天地和谐的表征,也只有这种和谐,才有真正的快乐。“音乐之所由来者远矣。生于度量,本于太一。万物所出,造于太一,化于阴阳。萌芽始震,凝以形。形体有处,莫不有声。声出于和,和出于适。和适先王定乐,由此而生。天下太平,万物安宁。皆化其上,乐乃可成。成乐有具,必节嗜欲。嗜欲不辟,乐乃可务。

务乐有术,必由平出。平出于公,公出于道。故惟得道之人,其可与言乐乎!”作者认为音乐本于太一,即道。其实就是道化生万物,而万物皆有声,此声源于大道之和,体现万物自身之适。音乐的创始当是圣人把握此“和”与“适”而创立的。如此看来,音乐要产生快乐,其实是有方法(术)的。那就是要求欣赏音乐的主体首先把自己培养成有道之人,即能够节制自己的嗜欲,涵养平和之心。阮籍《乐论》归纳说:“故达道之化者可与审乐,好音之声者不足与论律也。”

因此,正乐本质是“和”,且当有“和”之效,即“乐平其心”(《乐论》)。阮籍极力称赞和乐的社会功能。他说:“言至乐使人无欲,心平气定,不以肉为滋味也。知圣人之乐和而已矣。夫雅乐周通,则万物和;质静,则听不淫;易简,则节制令神;静重,则服人心。”(同上)(三)音声有自然之和,而无系于人情

嵇康的千古奇文《声无哀乐论》在中国古代音乐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嵇康之高论在于一反儒家音乐与政治的关联,而持音乐乃自然之和的道家音乐思想。

儒家《乐记·乐本》曰:“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嵇康则高唱“声无哀乐”之论,独树一帜。他说:“音声有自然之和,而无系于人情。”声音不过是不同音阶之间的协和,与人的情感没有关系。他进一步说明:“音声之作,其犹臭味在于天地之间,其善与不善,虽遭浊乱,其本自若而无变也。岂以爱憎易操、哀乐改度哉!”音声的发作如同香臭之味只有优美与不优美的区别,无论是治世或乱世,音声还是那个音声,并不会因为人的喜怒哀乐而改变。“及宫商集比,声音克谐”,宫商等音律协奏,声音就优美。那么人听了音乐后怎么会有哀乐之情?他引述庄子“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已”一句,说明听同样的音乐有的悲,有的喜,如同风吹不同的洞口发出不同的声音。

也就是说,人的悲与乐不在音乐,而在人本身。他说:“夫哀心藏于内,遇和声而后发;和声无象,而哀心有主。夫以有主之哀心,因乎无象之和声,其所觉悟,唯哀而已。”认为人闻乐而哀,乃是由于其内心哀恰好与音声相和,而得以发作。嵇康强调说:“声音自当以善恶为主,则无关于哀乐。哀乐自当以情感〔而后发〕,则无系于声音。”这种音乐思想与西方音乐美学大师汉斯立克的观点相似。汉斯立克认为,音乐美“是一种不依附、不需要外来内容的美,它存在于乐音以及乐音的艺术组合中。优美悦耳的音响之间的巧妙关系,它们之间的协调和对抗、追逐和遇合、飞跃和消逝,——这些东西以自由的形式呈现在我们直观的心灵面前,并且使我们感到美的愉快”。

而音乐的高亢与低沉所象征的热情与绝望,其实只是情感与生理和心理上的关系,并且这种联系在于人的自我解释,而不在于乐音。不过,嵇康并没有否定声音与人的情感间的关系,承认声音会引起人的情感变化,但并不是一种声音必定引起某种情感。因此,情感的诱发在于听者本身的生理与心理状态。

在他看来,声音的猛与静,是音乐本身和谐的表征,是自然而然的转变。所以,“声音以平和为体,而感物无常;心志以所俟为主,应感而发。然则声之与心,殊涂异轨,不相经纬,焉得染太和于欢戚,缀虚名于哀乐哉?”

嵇康注意到心之和与音之和间的亲密关系。一方面,音乐魅力能否得以发挥取决于审美主体能否有一颗平和的心。马克思曾说过“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无动于衷”。嵇康也指出:“性洁静以端理,含至德之和平。诚可以感荡心志,而发泄幽情矣。”怀戚者闻之伤心,康乐者闻之手舞足蹈,而和平闻之,“则怡养悦愉,淑穆玄真。恬虚乐古,弃事遗身。”(《嵇康集》卷二《琴赋》)嵇康关注音乐的养生效果,他认为音乐“可以导养神气,宣和情志,处穷独而不闷者,莫近于音声也”(同上)。能欣赏音乐者,得有乐感的耳朵,否则就是对牛弹琴,无所感通。

此正所谓“非夫旷远者,不能与之嬉游。非夫渊静者,不能与之闲止。非夫放达者,不能与之无恡。非夫至精者,不能与之析理也”(同上)。嵇康强调品乐者应具备如上气质,认为只有心和才能使审美意境得到发挥,使人的身心性情得以疏通、顺畅。他说:“和心足于内,和气见于外,故歌以叙志,舞以宣情。然后文之以采章,照之以风雅,播之以八音,感之以太和,导其神气,养而就之。迎其情性,致而明之;使心与理相顺,(和)〔气〕与声相应,合乎会通,以济其美。”(《嵇康集·声无哀乐论》)另一方面,声音是否优美(和),也会影响到心之和。也可以说音适关系到审美主体之适。《吕氏春秋·适音》曰:“夫音亦有适:太巨则志荡,以荡听巨则耳不容,不容则横塞,横塞则振;太小则志嫌,以嫌听小则耳不充,不充则不詹,不詹则窕;太清则志危,以危听清则耳溪极,溪极则不鉴,不鉴则竭;太浊则志下,以下听浊则耳不收,不收则不抟,不抟则怒。故太巨、太小、太清、太浊,皆非适也。何谓适?衷,音之适也。何谓衷?大不出钧,重不过石,小大轻重之衷也。黄钟之宫,音之本也,清浊之衷也。衷也者,适也。以适听适则和矣。

乐无太,平和者是也。”音乐之和,依赖于乐具的品种、大小、清浊等方面,此诸方面“中”了方可“和”。因此音乐之和乃是无过无不及,也就是说,“声音和比,感人之最深者也”(《嵇康集·声无哀乐论》)。只有平和的声音,才可以在人身上产生诸多丰富的情感,是谓“夫音声和比,人情所不能已也”(同上)。

二、淡且朴:道家的审美价值取向

道家不仅形成了独特的审美境界,而且有自己的价值取向,这种取向就是“淡”与“朴”。这两者既有关联,也有区别。

(一)淡:道家的审美逸趣

“淡”是一种基本的审美心理状态。这种状态蕴含着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感受以及爱好的选择方向。“淡”与清、漠的意义相近。《庄子·应帝王》曰:“汝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淡”之诀要求审美主体的生命活动处处与自然和谐,心境上能有“逍遥”之游,心包天下,无有私心,因为欲望浓烈的心理状态难以进入审美情境。《庄子·刻意》明确指出:“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虚静恬淡到极致,一切美的事物都会随之而至。

同类推荐
  • 黄帝阴符经注

    黄帝阴符经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南文博雅授权电子版权。
  •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本书是加措活佛首部作品,也是他首度公开分享生命沉淀的轨迹与感悟。本书完成之后,受到《西藏生死书》作者索甲仁波切和北京大学哲学系楼宇烈教授的大力赞赏,并被谢娜等人列为必读书。全书共分九个章节,以人生、情感、信念、生活、爱、快乐、幸福、智慧、情绪为主题。教我们如何对待生命中的困惑与迷茫,增强面对世事无常的内在力量。
  • 道教

    道教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讲到宗教时,曾说:“大凡人类奉拜相同的神和信仰相同的祖宗,也可以结合成一个民族”,根据这个道理来看我们中华民族,我们中国固有的宗教是道教,道教崇奉的是“虚无自然元始天尊(王)”,相当于一般人通常所称的上帝,这就是中国人所奉拜的相同的神。而我们信仰相同的祖宗就是黄帝,大家都知道我们都是黄帝的子孙,因此道教是我们大部份中国人所信奉的宗教。
  • 佛家、道家、儒家智慧一点通

    佛家、道家、儒家智慧一点通

    立足于百姓平民,将高深莫测的道家智慧用最朴素的语言表述出来。全书从人生、工作、社会、婚姻等方面入手,谈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讲解了儒家智慧的精华,并穿插经典的儒家故事,以修身养性、心态胸怀、谦孝美德、社交礼仪、正视财富等篇章向大家阐释了儒家的博大智慧。立足于佛教圆满无上的智慧,从人生、工作、社会、婚姻等不同的角度着手,依靠古人的智慧,去解决现代的问题,以处世的精神,干入世的事业,以此给忙忙碌碌的人们一个智慧参考。
  • 禅师读红尘:写给都市人的枕边幸福禅

    禅师读红尘:写给都市人的枕边幸福禅

    《禅师读红尘:写给都市人的枕边幸福禅》最大的亮点在于它是用佛陀的话解读或者解答的一些现代都市里最棘手、最热门、最时尚、最前卫、最隐私、最尖锐等的话题。比如禅师对贪污、疯狂玩微博现象、婚外恋、奢华假日游、富二代、拜金女、明星绯闻等等问题的看法。它是用传统的观点阐释和解答新颖的问题。相对于较多的传统佛学类出版物来说,它的话题新颖,与时效结合紧密。市场上很多星云、弘一、证严等法师本人的著作《舍得》、《宽心》等以及写他们的著作《禅的行囊》、《禅心莲韵》等销量都很可观,相信将传统的畅销作品融入新的话题会更加有卖点。
热门推荐
  • 异能修武

    异能修武

    江城来到了一个古代修武世界,系统+异能+武功,当官、经商、经营门派当董事长,搞科研改善生活条件,有时候客串客串城管,有时候客串武功医生,找找武功漏洞,下副本捡点原版武功秘籍,更多的时候,生活是用来享受的!最后的破碎之路在何方?一个生病的武修世界,会被江城调理成什么样子?拭目以待!
  • 呆萌军师:皇子殿下别过来

    呆萌军师:皇子殿下别过来

    她是威名四方的将军,也是遗失在外的公主。她的强势归来,只为查询十几年前的真相,还母亲清白,谁知一入侯门深似海,进去了,就再也出不来了。许文昊:“雅雅,你可愿陪我长相厮守?”面前女子嫣然一笑。“我愿意。”谁料成亲当日,一纸休书,血溅当场……耳语边,又是谁在一直低喃“此生绝不负你……”--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鬼龄珠

    鬼龄珠

    一个现代社会的都市青年,身体莫名异动,在试图查明原委的过程中,毛骨悚然、匪夷所思的事情接撞而来,镜面人、舍利尔病毒、超自然力量……闻所未闻、悬念重生的故事轮番上演……。
  • 根本说一切有部戒经

    根本说一切有部戒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四童子三昧经

    四童子三昧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用妹妹诱猎死神

    用妹妹诱猎死神

    为了全人类的福祉,让你的哥哥迷恋上你吧!18岁的未央,在哥哥死后一年被父亲这样告知。“可是哥哥他在一年前就已经死了!”未央红着脸扭扭捏捏,“而且我们在户口本上的关系写着的是兄妹……”既是畸形兄妹情,又是阴阳生死恋。这项计划真是任重而道远。
  • 新妻养成,总裁太蛮横

    新妻养成,总裁太蛮横

    她是三线小演员,沦落到陪酒的地步,变态男友更是将她逼到被十个男人围堵的地步。绝望之时,她以为自此堕入地狱。那个男人逆光而来,浑身的寒气足以让所有人恐惧。“救救我,薄先生。”她期盼又难过的唤道。“看来你忘记了我究竟是谁?”他眼底都是不悦,漫不经心的看着她狼狈模样。“姐夫……救我出去,我错了……”她苦苦哀求,本以为挣脱他的保护伞,能够重获自由。迷醉之时,她紧紧攀着他的身体,“薄竟行……”“乖,我喜欢你叫我的名字……”姐姐失踪三年,警方判定死亡,她要将心底最禁忌的爱埋藏,却不想他根本不允许……--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上古世纪之秘辛

    上古世纪之秘辛

    岁月葬送了上古,但神之遗迹却自历史长河之中破封而出,尘封的上古秘辛也再度浮出水面。
  •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爱情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爱情

    一场风花雪月的爱情将白衣飘飘的少年,慢慢带入婚姻。幸福、浪漫的校园爱情与现实残酷的职场生涯,再到成为房奴,孩奴之后,那些我们信誓旦旦相守一生的承诺,在细节中被碾压的不堪入目。追忆似水年华,仿佛一切就在昨日,可昨日如此之近,却再次无法重复。致,我们无法挽留的爱情。
  • 目标型家庭

    目标型家庭

    本书内容包括:你的家庭是怎样的家庭、你的家庭和谐吗、你的家庭存在这样的问题吗、家长里短烦心事、孩子学“坏”为哪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