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240200000049

第49章 理想境界(3)

“放这身来,都在万物中一例看,大小大快活。”(《二程遗书》卷二上)置身于恢廓宏大、平等圆融的苍茫宇宙中,万物一例一理,无论大如山海,或是小如尘埃,大大小小,都在这种高瞻远瞩、平等齐一的心灵体验中,激发出极大的快乐!在这样的开放心态中,自然是“君子坦荡荡,心广体胖”(《二程遗书》十一),哪里会有一丝一毫的忧愁苦虑来束心缚体呢?

“与物同体”之心即是仁心,这仁心有一股超世脱俗、博爱至命的伟大力量,有股至大至刚至直的浩然之气,一切外在的功名声色比起它来只是渺小、卑弱!以本心真我立定生命的价值,以不被私欲所动的精神自得其乐,还有什么比这更自由呢?“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秋日偶成》,《程氏文集》卷三)真正的豪雄能识仁尽性,浑然与物同体,理与己一,相忘乎道理,即使在富贵诱惑、贫贱的摧残中也能独立不苟,一任精神快乐的充溢与流淌,这即是圣贤气象、孔颜乐处,“吾与点”之意!

天理是宋明理学公认的本体,但由于它具有“非能弘人”的性质,所以二程在“体贴”出天理的同时,即将“性即理”作为其学说的逻辑出发点。陆九渊的“心即理”事实上也是以性或心性不二为依据的。到了王守仁,由于他对心的体用二分,因而一方面可以通过心之本体而与天理同一,同时又因心对视听言动的主宰,从而又使理成为心之所发。显然,以心为本体,无疑更便于天理在人的实践生活中的落实与彰显。这样,心便成为王守仁哲学中的第一个本体规定,其心学也由此而具有强烈的道德实践色彩。

以后,王守仁在自己出生入死的经历中,发现人人都具有“随时知是知非”

的道德明觉,这一明觉虽以知觉的形式出现,但又不是纯粹的知觉自身,所以王守仁将其称之为“不学”、“不虑”而自有知能的良知。良知一方面是心之本体、是性,同时也是天理,但重要的则在于它是“随时知是知非”、“一点都瞒他不得”的“昭明灵觉”。这样,良知便成为他对本体的第二次规定,而以良知为本体,也更体现了其心学道德实践的彻底性与灵活性。

晚年居越后,王守仁“所操益熟,所得益化”,所以当天泉证道时,他总结其一生学说的“四句教”,又以“无善无恶”规定“心之体”。无善无恶当然不是无善恶规定的自然人性本身,而是指对具体的善恶对待的超越。所以,“无善无恶是心之体”,完全是一个境界用语,是以境界作本体的表达;而就其本体自身来看,这就是“至善无恶”。正是至善无恶的心之体,当其落实于实践工夫时,才能表现为超越善恶的无善无恶。所以,将至善之性规定为道德实践之学的最高本体,是王守仁对自己一生学说的总结,也是对儒家道德善性的再次确认。

就工夫来说,王守仁的全部工夫只是一种,这就是实践的工夫。

他早年就是以对朱学的躬行践履开始其心学探索的。其间虽经多次失败,但他实践的立场始终如一。他不是以朱学的理论修正其实践,恰恰是以自己的实践校正了朱学的理论。所以说,实践正是贯穿王守仁一生探索的基本工夫,也是其学说的命脉。

但是,实践却可以有不同的侧重与方式。当他“大悟格物致知之旨”时,是以“静处体悟”的方式打开朱学的缺口的。在滁州以前,王守仁多以静坐为基本教法。其方法就是“静坐时,将好名、好色、好货等根,逐一搜寻,扫除廓清”

(《传习录》下)。后来,他发现这种方法虽可“一时窥见光景,颇收近效。久之,渐有喜静厌动,流入枯槁之病;或务为玄解妙觉,动人听闻”(《传习录》下)。到南京以后,他便以念念存天理去人欲的“事上磨练”代替了“静处体悟”,而他晚年对“必有事”的强调,正是以“事上磨练”为实践之主要工夫的表现。

致良知提出后,王守仁曾一度认为只要以良知为头脑,便既可“静处体悟”,也可以“事上磨练”,因为“良知本体原是无动无静”而又兼动兼静的。可是,在他总结一生学说的“四句教”中,他又用“上根”与“中下根”对“静处体悟”

与“事上磨练”作了分别处理。就是说,只有“上根”之人才可静处体悟,而对于大量的“中下根”之人来说,却必须从“事上磨练”出发,“在意念上实落为善去恶,工夫熟后,渣滓去得尽时,本体亦明尽了”(《传习录》下)。这样,看起来王守仁对实践的这两种方式是以现实的“上根”与“中下根”之人的并存而共许的,但是,由于“上根之人,世亦难遇,本体工夫,一悟尽透,此颜子、明道所不敢承当,岂可轻易望人”(《传习录》下)。而对常人来说,“不教他在良知上实用为善去恶工夫,只去悬空想个本体,一切事为,俱不着实,不过养成一个虚寂。此个病痛不是小小,不可不早说破”(《传习录》下)。

显然,对于“静处体悟”与“事上磨练”这两种方式,虽然王守仁是以“上根”

与“中下根”之人的并存而共许的,但对每一个现实的人来说,却都必须从“事上磨练”作起。就是说,必须以“事上磨练”含括“静处体悟”,这也就是所谓“上乘”兼修“中下乘”。当“事上磨练”含括了“静处体悟”时,王守仁的工夫便彻底地人生日用化了。

境界是工夫中的“见地”,同时又是本体在修养中的彰显。所以,境界往往随工夫的深化而与本体形成一种对应,这种对应也就是它们之间的相互印证。

当王守仁以心为本体时,其境界便表现为万物一体之仁。关于这一境界,王守仁在他的“拔本塞源论”中作了比较明确的表述,其核心就是“天下之人,熙熙皞皞,皆相视如一家之亲。物我之间,譬之一人之身,目视耳听,手持足行,以济一身之用。目,不耻其无聪,而耳之所涉,目必营焉;足,不耻其无执,手之所探,足必前焉”(《传习录》中)。这种人己物我关系,是儒家自古以来的人生理想,在王守仁的哲学中,它又表现为人人必具的“心体之同然”。

当王守仁以良知为本体时,其境界又显现为廓然大公。所谓廓然大公,就是七情无着,顺其自然之流行。因为“七情有着,俱谓之欲,俱为良知之蔽”

(《传习录》下);而七情无着,也就是“好恶一循于理,不去着一分意思”(《传习录》上)。这看起来的轻松自然,实际上恰恰是以工夫的精深纯熟为前提的,也就是勿忘勿助而又无过无不及。作为工夫,这是一种无心的工夫;作为境界,就可以称之为廓然大公的境界。

居越以后,王守仁在“四句教”中又以无善无恶规定心之体。这一无善无恶就是其至善心体在修养工夫中的境界表现。“四句教”的全文为:“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传习录》下)所谓无善无恶,并不是说“心之体”自身无善恶规定,而是指其为善去恶的格物工夫达到了超越善恶对待的地步,从而表现为无善无恶。显然,作为“四句教”之逻辑出发点的本体,只能是至善无恶;只有从至善无恶的心之体出发,其为善去恶的工夫才能达到超越善恶对待的无善无恶境界。这样,“四句教”实际上也就是从至善心体出发,经过为善去恶的格物工夫,从而达到无善无恶境界的一个回环;而以境界表达本体,正是其本体与境界一致性的表现。“四句教”之所以成为王守仁心学的盖棺之论,原因也就在这里。

通过以上介绍,我们可以略知宋明理学的境界论。

第四节 儒学的生死观及其当代价值

随着科技文明的飞速发展和高龄化社会的出现,人类的精神安顿与终极关怀的问题将愈来愈凸显。在21世纪,人们对于生命的意义与死亡的意义的探索,将变得愈来愈重要。儒、释、道的生死智慧是当代人反思自身的宝贵精神资源,值得认真地发掘与推进。本节旨在论述儒家的生死智慧、终极关怀及其当代价值。

一、尊重生命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在生与死之间,孔子重视人生,珍视生命。孔子说:“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论语·泰伯》)战国时刺客轻生,孟子为当时戒,指出:“可以死,可以无死,死伤勇。”(《孟子·离娄下》)孟子又说:“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孟子·尽心上》)《孝经》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这都是说,要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善于保护自己,不要轻易地牺牲生命,毁伤身体。儒家高扬生命意识,把生命提到本体的高度,从生生不息的“一体之仁”之自我肯定出发,就在人生即世间生活的当下,直接地进入本体的境界。

儒家的生命意识和人生态度根源于天地宇宙。人是宇宙家族中的一员。

宇宙精神就是生命创造精神。《周易·系辞传》说:“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天(乾元)有“大生”之德,地(坤元)有“广生”之德,并把这种广大悉备的生命创造精神和“元、亨、利、贞”等生成长养、流衍创化的能力,统统赋予人类,使之成为人的本性。儒家认为,人的创造可以与天地的创造相配合、相媲美。人效法天地、德配天地、弘大天性,全面发挥人的禀赋与潜能,具有一种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这是儒家“尊生”、“主动”的传统。“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礼记·中庸》)这就是说,人类理性所能设想的“天”、“道”,是宇宙万物、人类生命的本原,亦是一切价值之源。一旦人能充分地护持自己的生命理性或道德理性,也就能全面发挥其本性,并以平等精神体察宇宙间一切存在的价值,尊重他人及他物的生存,使之“各遂其性”,这样就能回应天地的生命精神,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与天地相协调、相鼎立,最终通过“正德、利用、厚生”、“立德、立功、立言”,积极入世,奋勇拼搏,在实际行动中实现人的价值和意义。

儒家的“仁”学,以“仁”来界定“人”。“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故曰“仁者,人也”(《礼记·中庸》)。其实“仁”就是生命的相互感通,是天(最高神灵或终极信念)、地(自然生态)、人(社会与他人)、物(万物)、我(内在自我意识与情感)之间的普遍联系与相互滋养润泽,否则就叫做“麻木不仁”。“仁”也是生命的潜能与种子,是生命创造精神,有如桃仁、杏仁,可以长成参天的大树。

“仁”又是自己决定自己的道德自律,所以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论语·颜渊》);“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仁”又是博施济众、利济天下、推己及人、宽容忠恕的精神。

儒家哲学是生命哲学和人生哲学。《易》学经传的精髓是“生生”二字。所谓“尊生”、“重生”,就是要明了宇宙与人生的本然状态、本质属性是生生不已、变动不居、不守故常、日新又新。儒家主张以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特别是道德实践精神来回应天地乾坤父母的生生之德。就个体人生来说,必须把守与创、动与静、性与欲、生与死统一起来。易道、仁体既有创化的一面,又有寂静的一面。只有深刻地理解了宇宙生命的刚健创造精神,才能在生活中、在变动中、在“开物成务”的实践活动中保持己性、保持寂静,不至沉溺物欲、心有挂碍。儒家以存仁立乎其大,即于天地万物一体处认识大生命、体悟自性、护持大我,使人格向上发展,不离开现实世界又能超越现实世界的种种限制,把人的精神提扬到超脱寻常的人与己、物与我相分离的境界。如此,则“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在生与死之间,儒学与佛学和某些西方哲学不同,它不倚重于死亡意识,不是从生命意识的自我否定出发,通过建构死亡意识的曲折周章来接近形而上的世界。相反,它是通过正视生命来正视死亡,以强烈的生命意识来通透死亡意识。“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这都是以生来界定死,以积极热烈的人生实践,省视生命的有限性,赋予有限人生以无限的价值和意义。

二、死而不朽

同类推荐
  • 老庄人生

    老庄人生

    本书从做人的角度全新解读老庄,书中的故事与哲理双双吸引人。本书观点独特,文字脱俗,实是同类书的样板。
  • 哈佛学生最爱玩的逻辑思维游戏(精选版)

    哈佛学生最爱玩的逻辑思维游戏(精选版)

    作为闻名于世的学府,哈佛大学培养了许多名人,他们中有4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8位美国总统以及各行各业的职业精英。哈佛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大学之一,关键不在于它传授给学子们多少知识和智慧,而在于它教授给人非凡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和方式是能锻炼出来的。本书精选了哈佛学生历年来最热衷的逻辑思维游戏,这些题目不仅设置巧妙,提供了快速拓宽思维广度、挖掘逻辑潜能的方法,而且绝对好玩,让你越玩越有趣!越玩越入迷!越玩越聪明!
  • 蒙田哲理散文

    蒙田哲理散文

    蒙田是法国文艺复兴之后最重要的人文主义作家,以博学著称,在世界散文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他的作品中,日常生活、传统习俗、人生哲理无所不谈,并旁征博引了许多古希腊罗马作家的论述,还对自己作了大量的描写与剖析,使人读来有亲切之感,增加了作品的文学趣味。《蒙田哲理散文》一书中的文字富有哲理性,能够引人思考,让人深受启发。文中有“平和执中”、“谈三种交往”、“要生活得写意”等等哲理故事。
  • 阳明学与当代新儒学(阳明学研究丛书)

    阳明学与当代新儒学(阳明学研究丛书)

    从儒学广角、宋明理学发展背景,以及阳明学的内在机制上来探讨阳明心学与当代新儒学的关系。作者在阐述孟子、周敦颐、张载、程颢等儒学大师心性之学的基础上,对王阳明“以心为本的实践道德说”作了深入系统的分析与研究,进而以梁漱溟的新孔学、熊十力的新唯识论、唐君毅的道德儒学、牟宗三的道德形上学、贺麟的新心学为个案,具体探讨了阳明心学的内在发展——当代新儒学的思想特质,及其与阳明学的思想联系。
  • 沉思录

    沉思录

    本书由古罗马唯一一位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安东尼所著,是一本写给自己的书,内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写成的。它来自作者对身羁宫廷的自己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种冷静而达观的生活。这本书是斯多葛学派的一个里程碑。
热门推荐
  • 重生之予火

    重生之予火

    就是一个活的很累的蛇精病重生之后决定不再拘束自己,开始新的“正常”的生活,直到有一天这只蛇精病遇到了一个比他更蛇精病的人,于是他Σ(っ°Д°;)っ了,他想离开可是这个蛇精病实在是太缠人,从他进入大学一直缠到他步入工作,最后他们纠纠缠缠了一辈子…作者不会写简介,就凑活着看吧,指错请温柔,作者玻璃心伤不起啊QAQ
  • 娲族风氏降魔录

    娲族风氏降魔录

    风氏乃女娲传人,肩负守护苍生的重任。风氏历代都是男家主,唯有两次例外,一次是秦皇时,一次是现在。秦皇时的债,现在要还。风氏无轮回,一切孽债都由当代家主承担。可风凝宛这家主,又该怎么担?
  • 大盗德鲁依

    大盗德鲁依

    直到很多年过去了,在食人魔山谷,似乎仍然能听到他们的酋长印在群山之中的怒吼:“我的——《龙骨之盾》!”侏儒领地,繁忙之中的大工匠梅林,有时还会不由自主就会念起那本《大工匠之书》矮人地下城堡,他们像坚硬的铁块似的山丘之王格莱尼则会在醉酒之后一次又一次谈起他和他们的“巨匠之锤”人类世界,大陆上最有名的贤者学院,则一定不要在他们的院长面前提起那支学院传承了无数代的“院长之杖”光明教堂,则传说在夜晚降临后,有时能听到教皇愤恨无极的声音:“圣光!亵渎者,竟敢染指神的领域!”……每当提起这些事迹或者传说,人们就会想起他,传奇、伟大的德鲁依,杜克.奥博莱恩.
  • 乡间漫步

    乡间漫步

    《乡间漫步》详细描述了作者威廉·霍顿带着自己的孩子们一起漫步在大自然中,教他们辨别动植物,给他们讲故事的经过。威廉·霍顿作为英国著名的博物学家,牧师,淡水鱼专家,大学校长,他特别喜爱大自然,在书中,他向他的孩子们详细讲解了…
  • 南华真经注疏

    南华真经注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天空神域

    天空神域

    一望无际的云海,泛着雷光的飞鸟在其中自由沉浮,漂浮的岛屿为蔚蓝的天空点缀着无限的美好.....宛若坠入永夜的世界,腐朽的树根散发着阵阵恶臭,白骨和熔浆仿佛在演奏着红与白的悲歌.....绿草茵茵,山明水秀,坐落于绿意盎然森林之中,像是童话故事里的城堡,数以万计的生灵在里边欢声笑语......这是属于天空的世界,这是一个席卷全球的网游神话,这也是我梦想和冒险开始的地方........
  • 恋凯忘爱

    恋凯忘爱

    王俊凯,我喜欢你!她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原来给他带来了多少灾难,自己原来是多爱他……
  • 江湖之星沉剑

    江湖之星沉剑

    星沉剑是一柄长四尺六寸,宽不过三指,重八斤八两八钱八分,剑身内镶壤着一十八颗如天上星的宝石,通体如夜晚星辰般蔚蓝,一柄剑就好似从夜晚星空中抽出来的一般。星沉剑不光是江湖上最好看最华丽的一柄剑,也是江湖上最奇怪的一柄剑,因为一旦它刺出一剑,那一剑真的很重很重,重的仿佛一座山倒了下来。
  • 风倾天下

    风倾天下

    她与他的初遇,在一个拥有温暖阳光的午后,她牵起他的手,她的童年有了他的的影子,他的生命中刻下了她的笑容。从此,清风明月,他与她携手童年。一次灭门,一场大火,风家一百二十六人全部被杀,那双干净的眸子染上了仇恨的种子。九岁的她独闯皇宫,手刃皇帝,冰冷的双眸溢满了嗜血的杀意。紫落王朝,她风清澜对天发誓,只要她还活着,迟早有一天,她要亲手毁了紫落王朝。从此,他们天各一方。五年之后,当他们再次相遇,他是紫落的月王爷,是京城四圣的棋圣,是名满天下的明月公子。为报血仇,她对他设重重阴谋,即使明知是陷阱,明知是阴谋,他都笑着走进去。他说,澜儿,只要是你想要的,我都给你,只要是你要做的,我都陪你做。
  • 医道名流

    医道名流

    陆明被老头子从昆仑山上赶下来去执行两个任务,给美女治病、做保镖,巨大的别墅中三个校花级美女与之同居,风生水起的日子开始了高超的医术包治各种妇科病出神入化的功夫,御女无数从小随身携带的一枚黑色戒指中所隐藏的惊天之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