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242000000023

第23章 五四精英群体的文化选择(2)

当然,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中国的文化精英对于中西文化的态度,都比陈独秀、胡适他们的态度复杂得多。他们对于中国历史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与肯定程度,一般都超过五四精英群体。但是,在思维模式和行文模式上,有一点是他们共同秉持的,那就是不遗余力地陈述西方文化的优势,不遗余力地罗列中国文化的陈腐过时。几乎所有的对比研究,都将中西文化置于尖锐对立的状态,予以一褒一贬的描述和判断。单是其基本句式就构成一种沉甸甸的传统,让一代代学人不知不觉就融化其中。兹以康有为《与洪给事右臣论中西异学书》为例,这篇写于1888年的文章,仅仅1500字,可是将中西历史和文化对举之处多达6处。就此文而言,这种将中西文化置于对峙状态然后予以讨论,比较优劣,权衡利弊,预言胜败福祸,是其基本思路。而此等基本思路不限于此文,那一时代急于挽救民族危亡的知识分子,大致都是此种思路。

夫中西之本末绝异有二,一曰势,一曰俗。二者既异,不能复以中国之是非绳之也。何谓异势?中国自三代以来,为一统之国,地既广邈,君亦日尊。以一君核万里之地……泰西自罗马之后,散为列国,争雄竞长……

中国义理,先立三纲,君尊臣卑,男尊女卑,积之久而君与男子纵欲无厌,故君尊有其国,男兼数女。泰西则异是,君既多则师道大行而教皇统焉,故其纪元用师不用君也。君既卑,于是君民有平等之俗,女既少,则女亦不贱。于是与男同业而无有别之义。

夫中国之教,所谓亲亲而尚仁,故如鲁之秉礼而日弱。泰西之教,所谓尊贤而尚功,故如齐之功利而能强。

中国以一君而统万里,虑难统之也,于是繁其文法以制之。……泰西则不然,政事皆出于议院,选民之秀者与议,以为不可则变之,一切与民共之。

康有为对于中西历史和文化的看法,尚属沉稳,并非“全盘西化”之辈。该文本另外两条未予引述的中西对比内容,一条是强调西方虽然文明开化,然而比起中国上古三代,尚显不及;另一条是就当时流行的对中国国民性的批评,为中国人辩护。

尽管如此,这篇讨论“中西异学”的“比较学”论文,不但对西方文化的诸般特点予以理解,而且就其历史起源及其合理性进行了阐释,充分肯定它作为他山之石,堪可用于改造中国文化、改变中国现实的资源价值。这后一种倾向,是那几代中国精英群体的共同倾向,对后代学人的思想影响至巨。在五四精英群体那里,这种倾向得到了登峰造极的发展,最后形成了“全盘西化”的文化选择。

梁启超的中西文化比较研究,也是在尖锐对立的思维框架和鲜明的褒贬态度中展开的。试看《中国积弱溯源论》中的几个句式:

西人以国为君与民所共有之国,如父兄子弟,通力合作以治家事,有一民即有一爱国之人焉。中国不然,有国者仅一家之人,其余则皆奴隶也。

是故国中虽有四万万人,而实不过此数人也。夫以数人之国,与亿万人之国相遇,安所往而不败也。

西国之民,有被压制于政府者,必群集抗论之抵拒之,务底于平而后已。政府之压制且然,外族压制更无论矣。若中国则何有焉,忍气吞声,视为固然,曰惟奴性之故。

西国之民,无一人能凌人者,意无一人被凌于人者;中国则不然,非凌人之人,即被凌于人之人,而被凌于人之人,旋即可以为凌人之人。

严复也不例外。试看他的两段文字:

尝谓中西事理,其最不同而断乎不可合者,莫大于中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中之人以一治一乱、一盛一衰为天行人事之自然,西之人以日进无疆,既盛不可复衰,既治不可复乱,为学术政化之极则。

中土不幸,其学最尚词章,致学者习与性成,日增慆慢。又况以利禄声华为准的,苟务悦人,何须理实,于是慆慢之余,又加之以险躁,此与武侯学以成才之说,奚啻背道而驰。……然而西学格致,则其道与是适相反。一理之明,一法之立,必验之物物事事而皆然,而后定之为不易。其所验也贵多,故博大;其收效也必恒,故悠久;其究极也,必道通为一,左右逢源,故高明。方其治之也,成见必不可居,饰词必不可用,不敢丝毫主张,不得稍行武断,必勤必耐,必公必虚,而后有以造其至精之域,践其至实之途。

在这种尖锐对立的比较中,其褒贬态度十分明确。这种讨论实际上就是一种选择,也是对于民族的一种循循善诱的引导。

全盘西化:五四精英群体的文化选择

1916年,陈独秀写作《驳康有为致总统总理书》批评康有为时,首先无限感慨地回顾了自己这一代学子从康有为那一代硕儒那里所得到的巨大恩惠。他说:“南海康有为先生,为吾国近代先觉之士,天下所同认。吾辈少时,读八股,讲旧学,每疾视士大夫习欧文谈新学者,以为皆洋奴,名教所不容也;前读康先生及其徒梁任公之文章,始恍然于域外之政教学术,粲然可观,茅塞顿开,觉昨非而今是。吾辈今日得稍有世界知识,其源泉乃康、梁二先生之赐。是二先生维新觉世之功,吾国近代文明史所应大书特书者矣。”

这段话表明了五四这一代精英群体与康有为那一代精英群体的师承关系,陈独秀他们所拥有的世界知识,看待世界的眼光,理解世界的模式,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无不受惠于康有为们。康有为、梁启超、严复他们将中西文化对立起来,以及一褒一贬的态度,自然也为陈独秀们所继承。更有甚者,由于自康梁变法以来,历史的发展极为曲折,除旧布新极为缓慢,知识分子的绝望意识越来越严重,其表现出来的态度就难免越来越峻急。所以,他们对顽固保守派据以打击革新派的中国传统文化,否定得越来越彻底,对于可以用来改造中国传统文化和黑暗现实并借以向顽固保守派展开进攻的西方文化,越来越义无反顾地归依之、据守之。

这种彻底反传统态度的形成,胡适曾经这样介绍其现实背景:“三十多年的民族自救运动,没有一次不是前进的新势力和反动势力同时出现,彼此互相打消,已得的进步往往还不够反动势力的破坏,所得虽不少而未能抵偿所失之多。”为了所得不至于被完全抵消,“前进的新势力”只有选择最峻急、最彻底的方案,以图克服“反动势力”的破坏,达到改革和前进的效率。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峻急、决绝的心态。

如果我们不了解五四精英群体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的这个时代背景,我们就难于理解他们那种不留余地的决绝选择,和那种没有讨论余地的斩钉截铁的言说方式。

一旦我们了解了他们的具体境遇,我们对于他们的思想主张、文化选择、叙述策略等等,或许都可以认可其历史合理性。

在理解其历史合理性的前提下再提出分析和批评,就不是武断的否定,而是一种心心相印的对话,甚至是一种相互倾诉、相互抚慰的交流。

为了应对国内保守派的顽固守旧,他们首先明确抛弃了前辈精英人物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这种主张企图将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各分解为若干不同的部分,然后将各自不同的部分有所选择地组装在一起,形成某种资源配置方案,然后用这种经过配置的中西混杂的文化资源,指导中华民族的前途。只是他们预先规定了一条原则,以中国文化的某些部分为“体”,为骨架,以西方文化的某些部分为“用”,为血肉。

1934年,胡适发表了《信心与反省》一文,较为彻底地批评中国的固有文化,此文引起子固先生的批评,胡适马上写了《再论信心与反省》,说子固先生主张“一面学科学,一面恢复我们固有的文化,还只是张之洞一辈人说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方案。老实说,这条路是走不通的。”对于洋务派主张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胡适是满肚子不屑。

在更早的时候,鲁迅就已经表示了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坚决否定。1919年,他针对社会上的守旧势力批评说:“学了外国本领,保存中国旧习。本领要新,思想要旧。……一言以蔽之:前几年谓之‘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几年谓之‘因时制宜,折衷至当’。其实世界上决没有这样如意的事。即使一头牛,连生命都牺牲了,尚且祀了孔便不能耕田,吃了肉便不能榨乳。何况一个人先须自己活着,又要驼了前辈先生活着;活着的时候,又须恭听前辈先生的折衷:早上打拱,晚上握手;上午‘声光化电’,下午‘子曰诗云’呢?”

同类推荐
  • 常用熟语典故探源

    常用熟语典故探源

    本书以问答形式阐述常用语的渊源问题。把一些“随口能说,一听就懂,深问不知为什么”的问题,追根溯源,一一作答,把它的来龙去脉及其典故所在介绍给读者。文字通俗易懂,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读性较强,能给读者打开智慧的大门,带来新的启示与帮助。
  • 祝酒辞大全

    祝酒辞大全

    本书是一部祝酒辞的选集,收入了各类祝酒辞数百篇。这些祝酒辞大多符合祝酒人的身份,符合当时的各种环境,可以作为酒宴上祝酒时的参考。作为一种酒文化,祝酒辞也有不少传统的成分,值得学习借鉴。
  • 中国人的信仰

    中国人的信仰

    中国人信仰仁爱、和谐、真诚。以前我们提倡文化的复兴,现在我们需要提倡信仰的复兴,信仰的复兴是一项宏伟的精神家园建设工程。民族的复兴,文化复兴是基础,信仰复兴是关键。过去十年间,我们的文化已经走上复兴之路,现在正迎接中华民族伟大的信仰复兴。复兴是在保存的基础上进行拓展,我们永远恪守夫子“述而不作”的原则,不是创造、不是革新,是接受、是弘扬。关注中国人的信仰就是建设中国人的精神家园,这是一个漫长而温柔的呵护过程。我们在这里赞美的信仰,就是中国人的传统信仰。我们看到,传统的精华,正为和谐世界的建设贡献巨大智慧。我们的信仰就是人类的共同信仰:我们用仁爱、和谐、真诚,建设人类共有家园。
  • 国语智慧名言故事

    国语智慧名言故事

    《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分国记事的历史名才。该书以诸侯国为单位叙述史实,起于西周穆王十二年(前990年)西征犬戎,终于东周定王十六年(前453年)晋卿智伯被韩、赵、魏联合所灭,前后共五百三十八年,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语,共二十一篇。《国语》约成书于战国时期,关于《国语》的作者一般认为是左丘明,西汉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三国时吴国的韦昭在《国语解叙》中也认为《国语》是左丘明所作,与《左传》是姊妹篇。《国语》是我国第一部议论精辟、独具史识的国别史。它通过对话的形式阐发政治、军事、外交、经济、
  • 走进美利坚:旅美十年见闻札记

    走进美利坚:旅美十年见闻札记

    对于没有去过美国的中国人,往往容易心存好奇和诸多想像。因为美国在全世界的地位和影响力,决定了人们对美国的深层关注和更多联想。我因为工作的原因多次出访美国,而让我记得最清晰的是2001年的5月下旬去美国参加“纽约经济周的论坛”活动。
热门推荐
  • 双生公主

    双生公主

    年幼的蓝依因家庭受到伤害被神秘黑衣人收养,十五年后,她改头换面,与俩个好友以全新的身份回国为母亲报仇。机厂意外遇见四个大帅哥,梁子就此结下。“第一次,哼,算了,第二次,呵呵,姐姐说什么也要把你们给整死!”于是,一触即发的校园大战狼烟四起。从相遇,相识到相恋;从结仇,过招到释怀最后到相爱,突如其来的一切入让他们的感情走入破灭,让我们一起看三位少女如何成长,如何重生,如何面对自身感情…….
  • 娇妾

    娇妾

    白素素死了,白素素又活了。重生后的白素素有两件事要做,第一件是好好和陆大人过日子,第二件是努力和陆大人生包子。白素素:“今日出门见一人摔倒,众人皆大笑,唯妾笑不出来。”陆大人:“乃尔心善矣!”丫鬟:“今天姨娘摔了个狗吃屎。”陆大人:“......”白素素:“......呵呵,呵呵。”--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风流铁匠

    风流铁匠

    在剑与魔法的世界里面,铁匠一直都是受人尊敬的人,因为谁都想有一把趁手的兵器。但是这样的世界里面,铁匠多数都是矮人所担当,那么一个人类少年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铁匠么?答案是可以的。那么一个铁匠可以成为一个英雄么?那么一个铁匠也可以泡到很多美女么?答案更是肯定的。在本书中,我们的主角就是慢慢成为一个受世人景仰的传世铁匠和英雄,和他的兄弟们一起开创了亚龙大陆的新纪元。本书从三卷开始实际上为两人和写,所以大家不用再担心书会更新不即时了.
  • 有妃自江湖来

    有妃自江湖来

    一入江湖,此生便是江湖人。她已经做好了为江湖献身的准备。一夜醒来,死敌竟成了夫婿!老天爷,玩笑不是这么开的吧!我说的献身不是这个意思啊!【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我的绝色校花女友

    我的绝色校花女友

    兵王高飞重生回到校园,专治各种不服。前世的遗憾,现在要完全弥补。男儿从军傲天下,干混子,泡校花,潇潇洒洒自由自在!
  • 试婚,男人你压线了

    试婚,男人你压线了

    神秘集团的大总裁整天缠着她怎么办?还总说自己为了勾引他,用尽各种手段。特么的,自己连他这个人都不认识,勾引他卖钱啊?最后,说好的试婚呢?怎么可以越线?看着步步逼近的男人,念小安颤栗的说:“男人,你过了啊,这不是你可以做的事,这是老公……”可她的话还没有说完,就被男人霸道的堵住了嘴。吸吮着甜蜜水汁,男人恶劣的解释:“试用期已过,提前行使老公的权利。”
  • 手指速算法

    手指速算法

    “手指速算法”,国内首创,世界独一。学了它,人们将会发现, 我们具有的两只手,也是一个完美的计算器。一般用它可以进行六 位以内数的加、减、乘、除、平方、开平方六种运算。其运算速度,加 减可与电子计算机相媲美,乘除比珠算还要快,平方、开平方比笔 算快得多D手指速算,人人都能学,人人都能用。尤其大、中、小学生在考 试中,人们在经济往来及买卖交易等活动中,有关的计算用指算进 行,最为方便快捷,得心应手。学会了手指速算,将会终生受益,既能算数,又能巧手益智、健 脑强身,可谓一举多得。
  • 东方作家文萃:缘来缘散

    东方作家文萃:缘来缘散

    认识一个人很容易,见个面,通个话,或经人介绍握下手,通报姓名,打了声招呼,那就算认识了。有个性的,印象可能要深一些。表现不那么引人注目的,淡忘的可能也会很快。可若想深入地了解一个人,或是走进他的内心,让他的睿智、聪慧、感知和你的思想一同碰撞,那就不太容易了。于是,有人总结出探入一个人内心的捷径:认识的,多交往,勤探讨,了解他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情感,于言谈举止间捕捉他心灵深处的思想火花;没见过面的,就要读他的文字,从他的文字里,窥探他的内心世界,了解他的学识,修养,体会他的思想情感。我和杨涛的熟悉,就是属于后者,是通过她的文字,让我们心有感应的。
  • 中国贸易救济问题研究

    中国贸易救济问题研究

    本书对中国贸易救济制度进行了探索性的分析和尝试性的研究。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中国贸易救济现状与问题研究,介绍中国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制度的现状及对策;下篇为中国贸易救济的比较与对策研究,对中国贸易救济制度进行了国际比较和内部比较,探讨中国贸易救济制度的发展对策。
  •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围棋(阅读中华国粹)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围棋(阅读中华国粹)

    围棋最早称“弈”或“棋”,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后人根据下棋时黑白双方总是相互攻击、相互包围的特点,称之为“围棋”。围棋是中国古老文化中的瑰宝。它巧妙地将竞技与艺术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围棋文化,散发着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在经济发展、竞争加剧的今天,围棋文化的社会价值日益凸显。学习和了解围棋,不仅可以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养,而且可以提高个人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培养创造潜能和思维能力,还可以磨练意志和毅力,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应对社会压力的能力。古老的围棋奥妙无穷,借用老子的话说就是“玄而又玄,众妙之门”,让我们轻轻打开这扇“门”,去领略围棋文化那独特的艺术魅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