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有了小姑娘,确切地说,是因为有了这束小小的火焰,朋友感觉到这冰冷的空气变得暖和起来。从那时起,朋友忘却了烦恼和忧伤,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去,后来成了一名出色的私企老板。
很多时候,我们往往过多地顾及一点点小事,为一丁点挫折而烦恼不已,一蹶不振。其实,人世间有许多幸福是可以争取的;有许多不幸是可以战胜的;有许多困难是可以克服的;有许多梦想是可以实现的,就要看我们心中是否燃着一盏希望的明灯。
只要燃着希望的灯前行,前方,就一定有美丽的风景在等着你。
超越
——优化
“哀莫大于心死。”
他伫立在山样高的画稿前,像一具木质的雕像,怆然、疲惫、心酸。送交全国美展的作品,第三次落选,他感到再也无力突破厚重的壁垒,登上金碧辉煌的艺术殿堂了,失望的苦痛像铅块般重重地压在心上。
父亲跛着脚走来,劝慰道:“冠文,你的画已很不错了,再努力一阵,能成!我们在期待……”
赵冠文苦笑着:“爸爸,还是面对现实吧,人的心力、才智是有限的。”
“难道有不能超越的极限吗?”父亲喉咙里喘着。
“是的,”赵冠文慨叹着,“功亏一篑,多少人离成功只一步之遥,却用尽了最后的气力,再也达不到事业的顶点了。”
父亲沉思着,突然激动起来,一瘸一拐地走了两步,说道:“前不久,我见到一位分别二十多年的战友,他现在是位了不起的雕刻家,你去见见他吧!”
赵冠文摇头说:“靠关系发作品的人是不能成艺术家的。”
父亲咆哮起来:“正因为如此,才要你去见他!”
……他终于找到了雕刻家的住所。
“是冠文吗?进屋坐吧!”一位老人从案几上抬起头,招呼着。
赵冠文四下打量一阵,眼睛突然亮了:满屋竹雕、木雕,一个个因夸张而变形的小动物,像是获得了神秘的生命,稍不留意,就会从各个角落蹦跳,冲闯出来似的。他不由啧啧地赞叹了。
老人仍在工作,锋利的刀刃在一节竹根上灵巧地游动,不到3分钟,一头奔驰跳跃的小鹿就出现在他的手上——确切地说,老人没有手,那冰凉坚硬的刻刀是绑在他断臂的肉槽中的。赵冠文惊得一个踉跄:“你……”
“我……”老人淡淡一笑,“在朝鲜战场上负了伤,但我要生活。”
赵冠文沉默着,像明白了什么。
“带作品来了吗?”
赵冠文摇摇头,将画撕得粉碎。
老人微微颔首,朝门外一座山峰一指:“我带你去见一个人。”
“不,父亲正在家……”
“他正在山上等你。”
赵冠文的心颤动了。他想起了父亲的跛足。
“可别小看山,它像一座灵秀的艺术画廊,每次攀登,都会给我灵感。”说着老人卷起了裤腿。
像一道闪电划过,赵冠文发现雕刻家的双腿竟是一副木质假腿。一瞬间,他仿佛已超越心智的极限,闯破了强硬的壁垒,登上了从未涉足的艺术峰巅……
终身勤奋,便成天才
——贾小奇
1707年,欧拉出生于瑞士的巴塞尔,13岁时进入巴塞尔大学。16岁从巴塞尔大学毕业时,他已成为巴塞尔有史以来第一位年轻的硕士。19岁时他写了一篇关于船桅的论文,获得巴黎科学院奖。从此,他的创作热情如江河滔滔,奔腾不息。
1727年,沙皇喀德林一世把欧拉请到了彼得堡。1733年,欧拉任彼得堡科学院教授,时年26岁。长期紧张地、夜以继日地研究工作,加上炎热的气候,给欧拉的健康带来了严重的伤害:他右眼失明了,这时他才28岁。但这个打击并没有动摇他献身科学的志向和决心。
欧拉更加勤奋地工作,即使在不良环境中仍始终如一,他经常抱着孩子,在喧哗声中完成他不朽的论文。
1741年,欧拉应普鲁士腓特烈大帝的邀请,到柏林任柏林科学院物理、数学所所长,在那里他工作了25年,是柏林科学院的创始人之一。
哥伦布的故事
——林琳
哥伦布曾在意大利北部城市帕维亚的帕维亚大学攻读天文学、几何学和宇宙志、《马可·波罗游记》、地理学家的理论、海员的报告和传说,由海外传来的非欧洲血统的有关海事的艺术和技艺的着作,所有这些都激发了他的想象。
过了好几年,他逐渐产生了一个坚定的信念:根据归纳推理,世界是一个球体。根据演绎推理,可知从西班牙向西航行能到达亚洲大陆,正像马可·波罗向东航行到达了亚洲大陆一样。他怀着炽热的心情想去证实他的理论。他开始寻找必要的财政后盾、船只和人员,以便去探索未知的东西,寻找更多的东西。
他开始行动了!他把心力始终贯注在目标上。在长达十年的时间内,他时常差一点儿就取得了必要的帮助。但是,这一切,国王的欺诈,人们的嘲笑、怀疑,政府下级官员的恐惧,还有一些商人不讲信用,他们原要帮助他,但在最后由于他们的科学顾问的怀疑,却拒绝给予援助——给哥伦布带来了一连串的失败,但他仍然不断地努力。
直到1492年,他终于得到了他坚持不懈地寻找和企盼的帮助,那年8月,他开始向西航行,打算前往日本、中国和印度。
哥伦布在加勒比海登陆以后,就带着金子、棉花、鹦鹉、珍奇的武器、神秘的植物、不知名的小鸟和野兽以及几个土人回到了西班牙。他认为他已到达了他的目的地,已经到达了印度以外的岛屿,但实际上他没有到达亚洲。哥伦布虽然未能立即认识到这一点,但他却发现了更多的东西,相当多的东西!
试试别说
——几内亚
有位做母亲的苦啊,苦于与她那上小学的儿子不能沟通。她苦口婆心地与他谈、谈、谈,却总是没有效果。这一天儿子在学校又惹了事,这一天母亲却突发喉炎失了音,当她拉着孩子的手与他面对面坐下时,她急啊、气啊,可不能说一句话,只是紧紧地将孩子的手握在手心,很久。第二天儿子对母亲说:妈妈,你昨天什么都没说,但我全明白了。
出乎意料的效果,叫母亲热泪盈眶。
同样出人意料的是:某电视台拍一个有关军队的专题片,那解说词几经修改都不尽如人意,好不容易才定稿。播出那日,荧屏上军人方阵变换队形进行时,不知什么缘故,录制好的充满激情的解说词没出来,只剩下“嚓嚓”的脚步声,它是如此统一而坚实;如同地平线上走过来一个巨人,当即得到专家与观众反馈:怎么想出来的,绝了!可要是那位母亲没有失音,要是电视音频不出故障,他们肯不说吗?事实上,没有人会认为自己说得不好,所以都在说个不休。
李开复的茫然世界
——李纯
采访微软全球副总裁李开复之前,对他的故事早已耳熟能详:天资聪明,初中学完高中课程,高中即可攻读大学课程,几乎没费什么力气地考入了卡耐基·梅隆——美国最棒的大学之一,攻读计算机专业的博士。
求学期间,他叫上另一个年轻人,尝试用统计学方法来从事“语音识别”的研究。这一全新的研究方法使得语音系统的识别率达到96%,时至今日,它依然是全世界这一领域的研究基础。
读他的精彩华章,不由得好生郁闷,造物主真是偏心眼儿,造出这般聪慧绝顶的天才,映照出我们的人生,何其平庸苍白。
天才果然是天生的吗?
且慢,有一个值得书写的细节。采访时,震惊全国的马加爵案发生不久,我问道:“你知道马加爵吗?你一直强调‘情商与智商’,如何看待马加爵事件?”
我以为李开复会像国内的一些专家那样,雄辩滔滔,引经据典,但他的反应让人意外,那是一副茫然的表情:“马加爵是谁?我不知道啊。”我讲清此案的来龙去脉之后,他还是老老实实地回答:“这件事很特别吗?美国每天都有关于暴力事件的报道,每次我来中国,也会听到类似的事件,前几年不是还有大学生用硫酸泼熊吗?”
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李开复回答得坦诚。
故事还没完呢,一个月后,再次登录李开复的中国学生网站,我惊奇地发现,他写下了《给中国学生的第三封信》。这封信情真意切,鞭辟入里,写下了由马加爵事件引发的思考,并告诉年轻人,“成功”不是拥有名声财富,更重要的是“做独一无二的、快乐的自己”。一个月前,李开复对“马加爵”还一无所知啊,谁也不知道他认了真,留了心,闷声不响地“做起了功课”。
从最初的茫然到“思考”,再到“奋笔疾书”,“认真”成了李开复的思维方式和习惯。这也许就是天才之所以成为天才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