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253200000015

第15章 惊心动魄——跌宕起伏的英雄传奇(4)

雅德利本想让间谍继续在每天的固定时间向日本空军基地发报,以避免日方发现间谍被俘,改换新的密码。但不料国民党情报部门很快秘密枪决了日本间谍,雅德利只好亲自向日军发送电报,用假情报暂时拖延敌人的轰炸。与此同时,小组截获了大量以更为复杂难解的新密码编写的电报。雅德利据此判断还有更为深藏不露的间谍埋伏在重庆城内,敌方可能会展开新一轮的攻势。但还未等他将这一信息向上反映,惨案就发生了。

1939年5月3日上午9时,日本海军航空部队的45架中型攻击机从武汉机场起飞,直扑重庆。在飞行了近4个小时后,飞机到达了重庆上空,尖厉刺耳的警报响彻重庆天空,此时,重庆地区天气晴好,市区完全暴露在日机飞行员的眼底,日军这次轰炸主要集中在市区的繁华街道,据调查统计,5月3日,日机共投下了100多枚炸弹,炸死炸伤民众超过千人。

更让雅德利没想到的是:第二天,日军的20多架轰炸机再次袭击了重庆市区,这一次轰炸死伤超过了 5 000人,这就是重庆历史上著名的“五·三”、“五·四”大轰炸。

雅德利决心尽快抓住间谍。就在这时,一个现象引起了他的注意。国民党在重庆市区花大力气部署的防空部队为什么竟没有打下几架敌机?这其中必有玄机。

雅德利假扮为美国来的皮货商,通过熟人,结识了驻守在重庆的国民党某高射炮团的一名营长。此人人送绰号“独臂大盗”。两人十分投机,但“独臂大盗”对于雅德利关于为何高射炮打不中目标的尖锐问题,总是报以不置可否的一笑。

与此同时,新的挑战又摆在了雅德利面前。新密码混合了数字和英文字母。通过重新的排列,他发现电报中开始出现诸如“her(她的)”“light(光线)”等具有实际意义的单词,可是这些单词从何而来,又有什么意义呢?一份密码中出现的“he said(他说)”引起了雅德利的思考:这样引起对话的词组最常见的地方就是在小说中。雅德利认为这种新密码的来源很可能是一本英文小说,如果能够找出这本小说就能够顺藤摸瓜,找到隐藏在幕后的间谍。可是,上哪里去找这本小说呢?

从军事委员会技术研究室传回的消息让雅德利大为振奋。调查显示,“独臂大盗”有时公然使用附近一个川军步兵师的无线电台和他在上海的一个“朋友”互通密电。他很有可能是一名汉奸。雅德利把目光放在了“独臂大盗”身上。

雅德利利用“独臂大盗”请客的时机,让一位英文极好的朋友事先记下在电报中出现过的单词,再潜入“独臂大盗”的书房,试试能否找到包含这些单词的英文小说。紧张的搜寻之后,在美国女作家赛珍珠那本著名小说《大地》的内页,他找到了这些用笔画过的单词。

从《大地》入手,雅德利和他的小组破译了新的密码。根据密码看来,“独臂大盗”是汪精卫安插在重庆的耳目。他曾密电日军,告其轰炸机保持3 660米的飞行高度,以避开射程仅达3 050米的国民党军高射炮的射击。

密码的秘密终于告解。“独臂大盗”被逮捕,不久便被枪决。在这之后的一段时间,日军的轰炸行动有所收敛。

孤胆射手——瞄准镜下的战争

我们常常把经过特殊训练,掌握精确射击、伪装和侦察技能的射手称为狙击手。狙击手可以以最小的成本使敌军付出最大的代价,狙击手常常执行的命令包括指定狙杀、巡逻、非硬性装备破坏、随队观察警戒及火力支援等。他们在二战中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苏联著名的狙击手瓦西里就是他们当中出色的代表。

瓦西里(1915年—1991年)是一位有名的苏联陆军狙击手,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他在37天内共击毙了225名法西斯军人。

让人胆寒的步枪

1915年3月23日出生于车里雅宾斯克州一个农民家庭,童年和青年时期在乌拉尔山度过的。在俄语中,“瓦西里”是“野兔”的意思,这也充分的反映了瓦西里的特点——敏锐。

1936年,瓦西里加入了苏联红军,最开始的服役部队是第62集团军所属的第284步兵师第1047步兵团。

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爆发,瓦西里参加的第一次战斗就是1942年9月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瓦西里的上级注意到了瓦西里具有良好的射击技术,当他用普通的“毛瑟”步枪击毙了32名德国人后,上级给了他一支狙击步枪。此后的三个月,瓦西里击毙敌人的总数直线上升。他的成绩大大地激发了其他官兵的士气。

事实上,成为一名狙击手仅仅有良好的射击技术是不够的,在射击场里面进行射击与和敌人面对面的射击是有很大的区别的。一名狙击手不仅需要胆量、勇气,还需要超人的毅力、镇定,敏锐的观察、顽强,快速的判断。一名狙击手还必须能够完成小型战术任务。

在战争中,如果一方的狙击手给另外的一方造成了很大的损失的话,那么另外的一方就会派己方的狙击手来消除这种威胁。瓦西里给德军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德军不得不派一名王牌狙击手来对付他。这名王牌狙击手就是德国狙击手之王科宁斯。

鏖战科宁斯

瓦西里在斯大林格勒的表现大大提升了苏军的士气,给德军在气势上以很大的压制。德军统帅部决定拔掉这颗“钉子”,德军第6集团军司令部要求将德军的王牌狙击手调来斯大林格勒前线专门对付瓦西里。重任落在了德军柏林狙击兵学校校长科宁斯上校的肩上。从柏林飞抵前线的科宁斯率先开始行动。他打死了两名苏军狙击手——每个都是一发命中。

这是决斗的挑战书。科宁斯以行动宣告了他的到来。接下来,双方都在为这场决战进行准备。前线一片寂静,只有零星的炮声和飞机轰炸声偶尔响起,此外,连狙击手们的枪声也似乎销声匿迹了。这段时间,瓦西里和伙伴库利科夫研究了从马马耶夫高地到“红十月”工厂这一段前线,标下了所有的地标:瓦砾成堆的街道,楼房的断壁残垣,折断的柱子,被焚毁的汽车……有上千个德国狙击手可藏身的埋伏点。瓦西里清楚,科宁斯就躲在其中一处。

一天,德国枪手击碎了莫罗佐夫中士狙击步枪上的光学瞄准镜,击伤了另一名狙击手沙依金中士。莫罗佐夫和沙依金两人都是有经验的射手,他们经常在最困难的决斗中获胜。毫无疑问,他们这次遇到了最强劲的对手。紧张的对峙已经持续了两天。第三天。从早晨起,城市上空炮声不断,战线上热闹起来,狙击手们伏身掩体,眼不离光学瞄准镜,不间断地监视着前方发生的一切。政治指导员达尼洛夫也不甘寂寞,一大早就钻进狙击手的掩蔽部观战。太阳升起后,达尼洛夫好像忽然看见了什么,他兴奋地跪起身来喊:“他在那儿!”他的话音未落,德国枪手迅速作出反应——一枪击中正在做手势的达尼洛夫的肩膀。科宁斯没有打达尼洛夫的头部,他希望瓦西里跳起来救助受伤的战友,从而暴露自己。达尼洛夫尖叫着倒在地上。瓦西里纹丝未动,他仍眼望前方,心里琢磨射击来自何处。科宁斯再没开枪,他沉默着,任凭苏军卫生兵带着担架爬过瓦砾匆匆忙忙把达尼洛夫放上担架抬走。

瓦西里拿起望远镜观察,一块斜支在墙角的钢板引起他的注意。钢板上乱放着一些碎砖头,它位于德军防线的前方。站在敌人的角度考虑,狙击点设在哪里最好呢?钢板下是否被挖成了掩体,敌人的枪手昼伏夜出?瓦西里默默地思索着。对,科宁斯上校就在那块钢板下。钢板下就是德国枪手绝妙的巢穴。瓦西里把枪口瞄准钢板下的暗点。既然狙击阵地被指导员暴露了,科宁斯一定认为苏军狙击手会变换阵地。在这种情况下,有任何动静,德国人都会开枪射击。瓦西里把一只手套套在一块木板上举过顶。科宁斯一枪将其击穿。“哈哈,终于上钩了,恶棍。”

瓦西里察看了被击穿的手套:不偏不斜,直接命中。这就是说子弹来自正前方,德军的王牌枪手就藏在钢板之下。现在应当把他引出来。明天从另一个方向收拾他。

次日早晨,秋天的阳光穿过城市废墟从德国人背后照射在狙击手们的脸上。瓦西里决定等过了上午再行动,因为瞄准镜的反光可能会把位置暴露给德国人。午后,苏联狙击兵的步枪已处于背光位置,而科宁斯的阵地则暴露在直射阳光之下。钢板边上有一个东西在闪光。是一块破玻璃片,还是敌人枪上的瞄准镜?是采取决定性步骤的时候了。

库利科夫小心翼翼地把头盔稍稍向上举起。而瓦西里集中全部注意力瞄准钢板下的暗点。计谋成功了。科宁斯沉不住气了。他大概打算早点结束决斗。随着一声枪响,库利科夫顺势将身子一挺,大叫一声倒下去……

此刻德国王牌枪手科宁斯有些得意忘形,从铁板下探出半个脑袋窥视。等待已久的时机到来了,瓦西里迅速扣动了扳机。这是他四天来射出的唯一一颗子弹。这颗子弹击中德国头号枪手的前额,穿过后脑勺和头盔飞出。天黑后,苏军284步兵师的部队开始进攻。在战斗激烈的时刻,瓦西里和库利科夫从铁板下拖出被击毙的德国枪手的尸体,搜出死者身上的证件。证件表明被击毙者正是赫赫有名的德军常胜枪手科宁斯上校。

雄鹰翱翔——纳粹云端上的噩梦

波克雷什金是苏联卫国战争空军中一只最值得骄傲的雄鹰。从战争开始至结束的4年之中,他战斗起飞达到650次,参加空战156次,个人共击落法西斯德国飞机59架,三次荣获“苏联英雄”称号。只要他的飞机一起飞,德国人就开始在无线通话机中互相大声提醒:“小心!小心!波克雷什金在空中!”

让纳粹颤抖的辉煌战果

波克雷什金,歼击机飞行员。1913年3月6日生于新尼古拉耶夫斯克(现新西伯利亚)一个工人家庭。俄罗斯族。当过瓦工。工厂技校毕业后曾在工厂做过制作模型的钳工。1932年加入工农红军。1933年毕业于彼尔姆第3航空军事技术学校。1934年毕业于列宁格勒航空军事理论学校。曾在克拉斯诺达尔第74步兵师任通讯技术员。同时在克拉斯诺达尔航空俱乐部学习。他曾向上级指挥员、空军总司令、国防人民委员递交40份申请书,要求前往以米亚斯尼科夫名字命名的卡钦第1飞行员学校学习。1939年,他以优异成绩从该校毕业,被派往第55歼击航空团(敖德萨军区)服役。1941年,已成为上尉的波克雷什金被任命为航空大队副大队长。他是航空团最早驾驶米格-3歼击机的飞行员之一。1942年加入苏联共产党。

伟大卫国战争刚刚爆发,波克雷什金就奔赴前线投入战斗。1941年6月23日,在普鲁特河地区与5架梅-109的空战中,波克雷什金击落了其中一架,但自己也被击中。他艰难地操纵飞机返回机场,顺利着陆。

1942年初,航空团转移到外高加索后方。1943年春,再次奔赴前线。在库班的战斗中波克雷什金表现尤其突出。他著名的“高度—速度—机动—火力”理论正是在这里诞生的。大尉波克雷什金成为近卫军第16近卫歼击航空团(北高加索方面军空军第4军第216混合航空师)航空大队长。4月12日,在克里米亚地区的空战中,波克雷什金在空军第4军司令韦尔希宁的注视下击落4架梅-109。随后他在这一天又击落3架敌机。

1943年5月24日,由于完成作战飞行354架次,参加56次空战,个人击落13架敌机,集体击落6架敌机,近卫军第16近卫歼击航空团(北高加索方面军空军第4军第216混合航空师)航空大队长波克雷什金大尉被授予“苏联英雄”称号并获得列宁勋章和金星奖章。

截至1944年5月,担任近卫军第16近卫歼击航空团(乌克兰一方面军空军第8军第7歼击航空军第16近卫歼击航空师)团长的波克雷什金中校已完成550次作战飞行,参加137次空战并个人击落53架敌机。5月,波克雷什金被任命为第9近卫师师长。他驾驶座机参加了利沃夫-桑多梅日战役中普鲁特河和亚瑟河上空的战斗。波克雷什金指挥第9近卫师解放了波兰、罗马尼亚,参加了柏林战役,然后在捷克斯洛伐克结束了战争(最后一次战斗1945年5月9日发生在布拉格)。波克雷什金共完成作战飞行650次,参加156次空战,个人击落敌机59架(非正式统计为75架),集体击落敌机6架。

空战战术之父

波克雷什金不仅是一名优秀的飞行员和指挥员,在发展空战战术理论方面也颇有建树。每次空战后,他都要总结经验,试图摸索出一套实用的、行之有效的空战战术。如当时他提出的将苏军以往的3机编队改为8机编队,以每两架一组背向太阳梯次配置的设想在空军各级指挥部掀起了轩然大波,曾被视为“狂妄”、“离经叛道”。但在1943年4月17日至6月10日的库班空战中,波克雷什金充分显示了他的战术水平和作战技能,以少胜多,凭借辉煌的战绩封住了批评者的嘴。从那时起,波克雷什金的8机编队战术得到承认并被推广到当时苏联所有的歼击机部队之中。

在卫国战争中,波克雷什金独创和总结了许多空战特技动作和战术。他最喜欢并被实践证明能克敌制胜的公式是“高度—速度—机动—火力”。他所指挥的飞行员,巧妙地利用这些战术和飞行动作,消灭了大量的敌轰炸机和战斗机,而波克雷什金也被誉为“苏维埃空战战术之父”。

功成名就

1943年5月24日,由于波克雷什金指挥的飞行团在库攻空战中表现不凡,他个人参加空战54次、击落敌机19架,被第一次授予“苏联英雄”称号,荣获“金星奖章”。1943年8月24日,波克雷什金战斗出动达到455次,个人击落敌机增至30架,他又一次获得“苏联英雄”称号。1944年7月,波克雷什金击落第59架敌机,为表彰他的勇敢献身精神和卓著的战绩,苏联最高指挥部于8月9日第三次授予波克雷什金“苏联英雄”的称号。这使他成为苏联历史上第一个三次荣获“苏联英雄”称号的人。第二个三次获“苏联英雄”称号的是苏联元帅朱可夫;第三位是苏联头号王牌空战英雄阔日社布。

二战胜利后,反法西斯各盟国纷纷表彰波克雷什金的功绩。美国奖给他一枚“特别功勋”金质奖章;法国授于他“功勋飞行员”称号。波克雷什金还荣获了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等国的许多荣誉称号。美国总统罗斯福1944年曾说过:“当今战争中最优秀的战斗机飞行员是俄国的波克雷什金。”

同类推荐
  • 反恐精英之亡命之徒

    反恐精英之亡命之徒

    他们是国家最精锐的反恐部队。他们是世界是最残暴的恐怖分子。狭路相逢勇者胜。没有鲜花,没有掌声,只有胜利后的骄傲与喜悦。我们的一切都已经奉献给了自己的祖国。
  • 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是世界公认的现存最古老的军事理论著作,共分13篇,总计5900余字,被人们尊奉为“兵经”、是春秋时期最伟大的军事家孙武所著,被尊奉为“百世谈兵之祖”。
  • 龙潭谍影之刀尖之上

    龙潭谍影之刀尖之上

    他是抗日名将之子,因生性顽劣、到处惹是生非被家人强送至美国军校。在校期间他仍是嚣张跋扈,麻烦不断,直到父亲神秘被害,他被赋予了一个关乎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的历史使命。家仇国恨让他迅速成熟起来,为了达到目的,他精心策划了一个匪夷所思的计划——当了一名可耻的汉奸,不想却因此奇遇各色人事。随着他逐渐接近事情的真相,却发现原来另有不可思议的隐情,而且他自己已经卷入了一个神秘、诡异的巨大阴谋当中。他将会如何面对这些呢?连他自己都没想到,经历了千难万险,他终于成为一个意志坚定、能力超众的中共精英特工。
  • 孙子兵法与三国精髓

    孙子兵法与三国精髓

    本书分上下两部,讲述了《孙子兵法》与《三国演义》的战术原则,以及它的谋略精华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孙子兵法》和《三国演义》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历代中外军事家、政治家及文史学者和生产经营管理者都重视它。特别是在军事领域,它被誉为“兵经”、“兵学圣典”、“百代谈兵之祖”,蜚声于世界军事理论界,载誉于世界文化史。青年毛泽东最喜欢的就是两本书;办事兼传教之一曾国藩誉其为处世为人之圣典;经营之神松下幸这助誉其为经营管理的天条。《孙子兵法》与《三国演义》也是世界人民的宝贵财富,它的影响遍及全世界,它已被译成英、俄、日、德、意、捷、朝等数十种文字出版。
  • 终极军刀

    终极军刀

    一场地震,生死两难;只道三四险,不知五月难;纵有六双眼,泪也流不完;七颗心儿悬,零八奥运艰;高呼九洲十地华人现,纵使百舸千帆风浪间,也让咱行得万年船!泱泱中华几千年,只是百般无奈斗不过你苍天。
热门推荐
  • 诡命

    诡命

    家里不让我去算命,我好奇试了一次,结果给我算命的先生们,一个个吐血要跟我拼命……
  • 神逆九天:天才小帝妃

    神逆九天:天才小帝妃

    (某月某日某女在某地看到一颗五彩斑斓的蛋,忍不住脚贱的踢了一脚,结果却踢出个外星人来,从此某女就被黏上了。某外星人,美女,做我老婆可好,某女,你想得美。某外星人,那你是想做我娘子?某女“……滚!”某外星人,好吧我知道了,你是想做我的王妃,这个没问题,来吧,未免你担心夜长梦多小三上位,我们赶紧生米煮成熟饭吧。)
  • 最强记忆体

    最强记忆体

    最威猛的炉子能用来干什么,什么?炼丹?简直弱爆了!!“哥的炉子能炼出先人的记忆,将别人一辈子的知识经验化为己用!”陈逍瞥了瞥嘴,风骚无比的说道:“知识就是力量!”……于是,史上最强的全能记忆体诞生了。
  • 镜面骑士录

    镜面骑士录

    这个世界中,有一群勇猛又机智的家伙他们攻占城池,寻找真相;他们盗取珍宝,捕获异兽;如此无所不能,源于一个古老的称号——骑士光芒终将穿透黑暗,来拯救你们那早已褪色的双眸;-----------布莱克贝尔
  • 网游之懒人记事

    网游之懒人记事

    到底是BT的人组成了纯良的人生,还是纯良的人组成了BT的人生?键盘网游,有点非传统。但是注意了,这绝对是一群有爱的人!
  • 世界上下五千年全知道

    世界上下五千年全知道

    本书以世界历史为主干,以古国文明、社会变迁、战争风云、科学进步,民族革兴、工业发展等事件为多姿多彩的枝叶,使读者们在紧张的学习和工作之余,既读了历史,又长了知识,更开了眼界。如果说一个民族的历史像一条千丝万缕拧成的线,世界史则更像一幅由不同画面构成的巨幅长卷,它们自成一体,又相互关联。在这幅画卷上我们可以看到,人类文明的创造史事实就是时间与空间的革命,当人类登上月球不再是梦想,当踏上宇宙已成为现实,当先进的交通工具将人们之间的距离缩得越来越短,当人类生存的环境及未来命运联系得越来越紧密时,地球变成了一个“村庄”,作为村民的我们每一个人,了解世界历史和世界历史大事就是在了解我们的身世。
  • 破沧溟

    破沧溟

    带着仇恨步入凡尘,他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黑夜不再是黑夜,白昼更是车马喧嚷。他决定,利用师父教他的术数赚钱……
  • 海南登陆战

    海南登陆战

    广东解放后,退守海南岛的国民党10万残军在海南防卫总司令薛岳的指挥下,企图凭借天险,把海南岛当作反攻大陆的跳板。为歼灭该敌,解放海南岛,中央军委决定以第15兵团首长指挥第40、第43军,在岛上琼崖纵队的配合下,发起海南岛战役。根据渡海作战的特点,第15兵团按照“积极偷渡、分批小渡与最后登陆相结合”的战役方针,于1950年3月组织了两批4次约1个师的兵力偷渡海南岛成功。增强了岛上人民解放军的力量。4月16日人民解放军主力实施强渡。经彻夜强渡,在岛上部队的接应下,胜利登岛,并迅速向纵深发展。
  • 重生于豪门夫人

    重生于豪门夫人

    人之将死,什么也看透……如果时间可以重来,她绝对不会再那么傻那么天真地去爱一个人,傻呼呼的守着一个根本就不爱她的男人,她要将全天下的俊男美男玩尽,再也不亏待自己!她极度虚弱无力的抬眼看了一眼苍天,然后带着悔恨的闭上眼睛……不知道是上天的眷顾,还是上天听到她内心的祈求了?竟然让她重生于某个颇有名气企业家的千金身上,听说还是个名门望族的夫人,嫁了个滨江市最有权最有钱最英俊潇洒最风流倜傥的老公,而且这个女人长得那个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真是美若滴仙!啧,啧,啧,怎么看也是她赚到了!大概是上天看她受尽了苦难、受尽了伤害,留给她一个最好的归宿吧……什么?!原来‘她’也是个弃妇……就看她如何利用弃妇之身,如何玩尽男人,如何一步步披荆斩棘、扭转乾坤,踏上富婆的道路……
  • 鲁迅作品集(7)(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鲁迅作品集(7)(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鲁迅作品集》描述的是这里是一九三○年与三一年两年间的杂文的结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