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招变通运用买壳上市所谓买壳上市就是非上市公司通过收购上市公司,获得上市公司的控股权之后,再由上市公司收购非上市控股公司的实体资产,从而将非上市公司的主体注入到上市公司中去,最终达到非上市的控股公司间接上市的目的。
买壳上市在我国出现的时间虽然不太长,而且也不是很普遍,但是在短短的时间里其优越性已经充分地显露出来。
选择买壳上市的方式也算是一种变通,一方面有助于民营企业自身发展,另一方面,也将一批处于“隐性死亡”状态下的上市公司救了回来,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
通过买壳上市这种方式,就可以利用“壳”公司的配股和发行新股,较为便捷地募集所需资金,投资于有效益的项目,或者用于反向注入公司原有的优良资产。
“买壳上市”还可以扩大企业规模,实现资本优化组合。一个企业要想成长壮大,必然要在同行业内扩大市场占有率或者进入新的行业领域,其实现的途径主要是投资新项目或者并购其他企业的股份。如果是采用追加投资新建项目的方法,则意味着在某个行业内产生新的经营实体,包括新的生产能力、销售渠道和促销手段,此时必然会遇到进入障碍。如果是以买壳上市的方式进入,则可以获得已经确立的品牌、销售渠道和专门技术,分享原有企业的优势以及收益,或者通过优良资产的注入扩大实力,获取良好的公众形象,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打下基础。由于并购在短期内并没有给行业增加新的生产能力,行业内部的竞争结构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引起价格战或者报复的可能性也就大为降低。
买壳上市不必经过漫长的审批、登记、公开发行手续,可在较短时间内达到上市目的。“壳公司”通常业务规模小,业绩平淡或不佳,股本规模小,股价低,因而收购成本低,企业可实现低成本扩张。企业买壳上市后,可合并“壳公司”的资产和业务,扩大发展,产生1+1>2的协同效应。通常被收购上市公司的股票在消息发布后会上涨,有利于提高股东的积极性,有利于增发或配售新股,筹集资金。但不足的是,买壳主体与“壳公司”之间在资产、经营管理等方面需要较长的磨合期。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中绩差企业为数不少,同时又有许多未获上市机会的优势企业缺乏资金,买壳上市将在国有企业改革中大有作为。
公司是否真的需要买壳上市,财务主管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公司的发展战略是什么?上市后对公司有什么益处?公司是否选择了目标公司?目标公司的经营状况如何?目标公司可有进一步发展的前景?买壳上市的资金从何而来,是否有保证?买壳上市后,两个公司的领导层应如何协调?买壳上市后竞争对手会有什么反应?买壳上市后对本公司的发展会有什么潜在影响?买壳上市后的潜在收益与成本相比较,买壳上市值吗?
财务主管选择目标公司不应盲目,应考虑以下问题:首先选择一些主营业务、资产规模增长缓慢甚至是倒退的壳公司,这类公司负担沉重,公司自身面临的问题很多,比如公司有大量不良资产、公司离退休职工比例较大公司负债比率高等情况。在收购之前,一定要先确定该公司有一部分优良资产,有一定的发展前途,在明确这一点后,收购它们注入自己的资产,随后改变其主营结构,剥离不良资产,待到时机成熟的时候,改变挂牌名称。还可以选择一些处于夕阳产业的“壳公司”,或虽取得上市资格,但不具竞争力的新兴产业公司或股权结构有利于第三者控股的“壳公司”。
对买壳上市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买壳上市对非上市企业要求较高,一般要求净资产权益率在20%左右,大中型以上规模的企业,合并入壳的非上市企业自身业务具有强劲增长潜力,能有效改善“壳公司”原有业务中难以自我克服的矛盾,带动“壳公司”股价上升,为买卖双方带来显著利益。
(2)买壳上市成功的关键在于购并双方实现资产重组和资源配置优化,买壳方对“壳公司”注入优质资产极为重要。不仅如此,买壳方控股后的整合工作(如经营、财务上的协同)必须深入到合理的产业资源再配置和优化经营管理中,只有“壳公司”经营业绩的提高才能真正给买壳方带来稳定的收益。
(3)由于二级市场“要约收购”方式的买壳成本过高,买壳一般均采用与大股东协商收购合并控股权的方式。目前我国证券市场上买壳宜采用协商收购合并国家股、法人股等非流通股的控股权的方式,收购合并上市“壳公司”。
方正科技是惟一一家完全通过二级市场收购实现买壳上市并且取得成功的公司。它的“壳公司”是著名的“三无概念”股延中实业(600601)。延中实业是“上海老八股”之一,股本结构非常特殊,全部是社会流通股。延中实业以前的主业比较模糊,有饮用水、办公用品等,没有发展前景,是一个非常好的壳公司。
1998年2~5月,延中实业的原第一大股东深宝安(0002)5次举牌减持延中实业,而北大方正及相关企业则通过二级市场收购了526万股延中股票,占总股本的5%。后来深宝安又陆续减持了全部的股权,北大方正成为第一大股东。
北大方正后来将计算机、彩色显示器等优质资产注入了延中实业,并改名为方正科技,延中实业从此变为一家纯粹的IT行业上市公司,2000年中期的每股收益达到0.33元,买壳上市完全成功。从买壳上市的成本上看,当初收购526万股延中股票动用的资金上亿元,但是通过成功的市场炒作和后来的股权减持,实际支出并不高。然而这种方式的成本和风险都实在太大,除非买壳公司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否则还是不试为好。
买壳上市属于我国证券市场资产重组的主要形式之一,如果企业成为直接上市公司难度较大,财务主管应该建议经营者使用买壳上市,在这种情况下,买壳上市不失为一种争取上市融资的良好方式和意图。
第10招在困境中调整经营战略当企业处于困境时,财务主管应该能够帮助经营管理者调整经营战略,巧妙利用风险投资。风险投资,也称创业投资,是指向主要属于科技型的高成长性创业企业提供股权资本,并为其提供经营管理和咨询服务,以期在被投资企业(也称风险企业)发展成熟后,通过股权转让获取中长期资本增值收益的商业投资行为。
风险投资作为一种新兴的投资模式,发源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新技术、新发明不断涌现,众多科学家凭借自己的科技知识尤其是凭借自己的科技发明创办了自己的小公司。这些公司的人才、技术均属一流,却难以克服因资金匮乏而带来的先天不足。一些有远见的投资者敏锐地注意到这一点。他们纷纷聚集资本组成专门从事风险投资的公司,瞄准那些可能有发展前途但缺乏资金的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用资本渗入的方式成为这些企业的新股东。就主观而言,风险投资者是为了让现有的资本高速度增值;在客观上,它加快了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的速度,起到了为科技企业强筋壮骨的作用。
其投资目标不在于企业短期经营的利润,而在于企业资产的增值。风险投资企业一般来说在其成长阶段,其现金流量是负的,从其经营业绩来看是亏损的,因为有一个开拓市场的过程,一般投资者是不会投的。
但作为风险投资来说,从所有者权益考虑,只要企业能增值就行。如雅虎上市时还亏损200万美元,Excite上市一年后还亏损400万美元,最近美国股市上很热的亚马逊网上书店也是一度连续亏损,但投资者看好的是企业价值。
到目前为止,创业投资基金法并没有出台,中国风险投资机构的设立不能按照具有较大激励作用的有限合伙制设立,只能按照公司法以投资型公司形式设立。而设立股份制企业所要求的足额注册资本金制度,使风险投资者除了要进行项目投资与相应的金融运作外,还必须进行风险投资之外的资本运营、股东收益回报、现金流量管理等,这些因素给风险投资造成了极大的经营压力。在资金的运作上,公司对外投资不得超过净资产的50%,大大限制了投资企业的投资决策。在税收上实行税收一般征管制度,对承担着极大风险的风险投资机构,采用同一般工商企业相同的税收政策,这也与国外发达国家发展风险投资所不同。在证券市场上,国内法人股的不流通问题,直接影响到风险投资所投资机构在创业投资中的股权不能交易,被迫转为实业投资,这大大地限制了风险投资有限的资金去充分发挥孵化功能的社会职能为创业企业融资的杠杆效应。在股权设计对无形资产上限规定上,公司法同样有不得超过20%的限制。风险投资公司的投资项目,包括技术入资的无形资产含量都比较高,此条规定严重束缚了风险投资投资高科技企业的手脚,也影响了技术开发者的积极性。
风险资本投资的领域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部门,在美国由风险资本提供的资金占新技术投资总额的比例大约为77%,加拿大这个比例是50%,德国是19%,日本是35%,英国是18%。风险投资使许多高科技创新者创业的梦想成真,也为风险投资者带来丰厚回报,同时也为社会创造了巨大利益,并推动经济持续发展。
投资于风险事业的资本可以在企业成长的不同阶段进入企业,并采取不同的经营战略。对投资项目的评判标准首要的是考察项目的成长性与市场潜力。对项目的技术要求应为技术的原创性,在原创技术没有的情况下,应该追求市场性,特别是对政府财政政策引导的项目,具有政府资源背景的项目,如与政府资源相联系的环保产业、公用类产业、传媒类产业、垄断资源类产业。重点要考察项目的技术专利与专利保护情况。资本市场不发达决定风险投资的退出之路不能完全依赖资本来定收益,在收益模式上可能要较多地在依赖产业投资利润的基础上,取得资本市场的收益。
这些经营战略可以概述如下:
1.种子战略它是企业形成最初阶段的战略。从产品的研制、计划到发展成初具效益的产品,这一阶段一般持续大约不到一年的时间。从风险投资者的角度看,成功的创业企业百分之百都是企业管理团队经营管理得好,这是企业成功的一个必要条件;而失败的企业,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企业经营团队存在问题。因为处于创业期的企业需要风险投资者与创业团队共同努力才有可能成长壮大,两者的利益在企业发展的一定阶段是趋同的,在企业成长的过程中,两者的经营管理理念与管理措施基本一致。
2.开办阶段战略它是对产品发展和最初的市场营销提供融资的战略。公司已经在该产品上经营了一个较短的时期,但还没有使其产品商业化。这个时期企业对风险资本有很强的依赖性,企业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来开拓市场和完善生产技术。而企业尚处于创业阶段,没有什么以前的记录可供参考,是风险资本的高风险时期。这一时期一般要半年到一年不等。
3.扩张阶段战略这是风险资本为已经有短期经营记录的企业扩大市场而进行的融资战略。所融资金可能用于扩大生产能力,开拓市场,或增加流动资金。在这一阶段,风险资本往往要多次为企业融资。
随着风险投资机构投资步伐的大大放缓,调整已投资项目价值预期,最大限度地获取利益与规避风险,在困境中寻求突围,应成为众多风险投资机构处置存量资产的主要思路。深入企业进行更加深入的管理,通过强化项目管理,提供有效增值服务,提升企业资产质量,增加企业的经营利润,提高企业的生存与竞争能力,风险投资尽可能多地通过企业利润的增加获得收益。
4.最后阶段战略这是企业成为公共公司以前的最后融资阶段的战略,这一时期的融资规模一般不大。在大力提升企业价值的基础上,根据企业增值情况,寻找机会以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实现退出。根据每个项目的具体情况,对有可能增值和符合要求退出的项目进行重点管理,挖掘企业潜力,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及时诊断企业问题,提出解决措施,提升企业综合价值,伺机退出。特别要强调的是,创业企业在今后几年内更多的是与大公司合作,或是将创业企业卖给大公司,通过协议转让的办法,才有可能使自己的价值体现出来,而不是像以往那样更多地依赖于首次公开上市(IPO)。
5.全部买入股权战略
风险资本管理者为了控制企业有时需要买入全部股权或大部分股权,这种战略是企业发展的较后一些阶段采取的战略,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投资于企业成长的早期阶段即种子阶段和创业阶段存在相当高的失败率。作为补偿,风险资本在企业创建初期的投资回报通常也是相当高的。投资于小企业比投资于大企业风险要大得多,而且投资于新创办的小企业,投资的流动性也比投资于大企业要差。这就使得小企业在长期资本投入方面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于是一些风险资本就尽量避开新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种子阶段和创业阶段,集中于企业发展的后面三个阶段。一般来说,风险资本的管理者不会在企业成长期始终持有企业的股份,他们往往只持有一段时间。在美国平均持有时间是5年,在德国大约是7年,在日本大约是45年,在英国大约是3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