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许多研究二战史的人都认为,非洲战场是一个得不偿失的战场,德国人完全是在那里做无用功,徒劳地损耗了自己的实力。我赞成这种观点,希特勒这个人的确很古怪,其心理更是难以揣摩,他对墨索里尼的“忠诚”即为一例。就其做人的立场来看,希特勒的“义气”似乎颇堪嘉许,但就其整个战略而言,这种感情就变成了沉重的包袱。
需要再次强调的是,希特勒并非不知道这种“义气”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可是,他既然不能阻止墨索里尼一再闯祸,而且等到他无法收场时,又不能坐视不救。这对希特勒而言,真是一个莫大的痛苦。“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话可以很好地诠释出他此刻的感受。但没办法啊,谁叫他摊上了这样一个盟友呢?借用我们玩游戏时惯用的一句台词:“不怕神一般的对手,就怕猪一般的盟友。”这话实在中肯,我们马上就会看到,援助北非及希腊战役对“巴巴罗萨”计划所产生的直接影响。这种影响,后文将会提到。
但从另一方面而言,希特勒并不会过多地削弱“巴巴罗萨”中德军的实力。孰轻孰重,他是知道的。于是,他听从了陆军统帅部的建议,只派出一个轻装师(第5轻型装甲师)投入北非战场。他们的师长名叫施特莱彻,一个健壮的德国汉堡人。与此同时,陆军统帅部给施特莱彻上校交代了任务,任务很简单,甚至4个字就能为其定性——“阻挡部队”。顾名思义,就是能够阻挡英军继续前进,稳住利比亚局面的部队。勃劳希契元帅的观点是,只要意大利人能在德军援助下守住利比亚桥头堡,便是万事大吉了。
但是,事情很快又发生了变化。
1941年2月1日,早先被派往北非调查局势的坦克专家汉斯·冯·丰克少将回到了柏林。当他得知陆军统帅部只派出第5轻装师前往利比亚之后,大吃一惊。他认为,派出的部队实在太少,无法挽救利比亚的局势。一个星期后,他亲自向希特勒阐述了这一观点。据希特勒一位副官回忆说,“元首感到十分震惊”。
因为,这位丰克少将言语之间非常悲观,他花了大量时间描述了意大利人溃败时的狼狈模样。照他的观点,一个轻装师去了也是白搭,只是徒劳地羊入虎口,连给英国人塞牙缝都不够。他对希特勒说:“意大利人在北非根本就没有抵抗英国人的意志,我们需要的不是防御性的‘阻挡部队’,而是一支能够独立作战,可以向英军发动反击的机械化部队。”
对于这位丰克少将的观点,希特勒完全赞成。毕竟,他去过北非,比任何人都要了解局势。但有趣的是,丰克少将也因此丢了乌纱帽。因为,希特勒觉得他过于悲观,不能委以重用。
于是乎,希特勒再次作出决定,“必须派出一支更大规模的德国部队前往非洲”。他向勃劳希契元帅解释说,“英国军队在经过长期的推进之后,在人力和物资方面肯定已经精疲力竭。如果他们碰到了精神饱满和装备精良的德国部队,就会处于一种截然不同的状态”(这话似乎是为增兵找到了一个理由,蹩脚的理由)。
他命令总参谋部,在原定“阻挡部队”的基础上,再派遣一个完整的装甲师前往北非——新组建的第15装甲师,他们还需要成立一个独立的航空大队和一个军级作战指挥部。当然,还需要一名更高级的指挥官来全面指挥此次远征。谁能胜任这项任务呢?希特勒拿不定主意,他要求勃劳希契元帅推荐人选。第二天,人选结果出来了,两个人——冯·曼施坦因和埃尔文·隆美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