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306600000004

第4章 我们在做什么(4)

闲聊之后,最大的感触是,中国人活着为挣钱而累,为和别人比钱而累。没人跟钱有仇,对钱的需求永远没有满足,钱少时想着钱多时,钱多时想着更多时,老想到自己的钱多得想买啥就买啥,世上最好的东西都能归自己拥有,难道人活着,只是一直向更高的生活标准迈进吗?为了真正有幸福感,我们很有必要重新梳理一下财富观,要经常对自己来个“钱三问”:自己得到的钱干净吗?需要多少钱才能满足自己的欲望?生活满足后要那么多钱干什么?不弄清楚这些问题,就会陷入对财富无节制敛贪的围城之中,就会永远看不清人生的真谛,甚至会将自己毁灭。

让我们看看2008年超过比尔·盖茨的新世界首富——沃伦·巴菲特是如何看待钱的。当几乎所有人都在议论沃伦·巴菲特时,其儿子彼得·巴菲特感到很吃惊:我们的生活还是跟以前一样啊。电视机、冰箱和沙发用了多年,跟普通人家的一样。父亲依然穿得普普通通,而母亲还是那么热情开朗。彼得中途退学准备投身于音乐创作,但是,他身无分文。不用问,父亲不会再给他一分钱的生活费。“因为我已经十九岁了,而且父亲本来就是个吝啬鬼。”彼得三十岁那年,已经是一对双胞胎女儿的父亲了,一家四口住在一套不足一百平方米的房子里。他很想让妻子和女儿生活得更好些,于是生平第一次开口跟父亲借钱。父亲摇着头说:“金钱会将我们纯洁的父子关系变得复杂。你应该像其他美国人一样贷款买房,然后凭自己的能力把贷款还上。”彼得在心里告诉自己:“我发誓,这是我最后一次向父亲借钱。”(中国人如果知道会是这样,肯定后悔挤破头嫁入豪门)彼得一度想把音乐舞蹈剧《魂》做成巡回演出,但需要很大一笔钱,父亲跟他说:“你先去筹到90%的钱,剩下的10%,我借给你。”谁会相信亿万富豪之子,竟然开口跟人借几十万美元?2006年,全世界见证了被其儿子称为吝啬鬼的沃伦·巴菲特的一大善举,他宣布把大部分财产——高达370亿美元捐给比尔与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彼得说:“尽管父亲积聚了很多财富,但那些钱他最终都要用于做慈善。对他来说,越来越多的金钱,只是对他投资天分的一种肯定。而我的音乐越来越多的人听到,就是对我音乐才能的肯定。”②

不知道为子女积累财富的人,听到沃伦·巴菲特说“金钱会将我们纯洁的父子关系变得复杂”的话之后,有何感想。炫耀有钱的人、采取非法手段挣钱的人,听到彼得说“尽管父亲积聚了很多财富,但那些钱他最终都要用于做慈善。对他来说,越来越多的金钱,只是对他投资天分的一种肯定”的话后,会不会觉得惭愧。

钱本身只是商品交易的中介,挣钱过程体现了道德,花钱背后隐藏着文化。如果用挣钱来划分人生的境界,大致分为四个层次:为生活而挣钱、为比钱而挣钱、为证明自己而挣钱、为助他人而挣钱。为生活而挣钱,是本性的需要;为比钱而挣钱,是中国独特的文化,谁有钱是谁的,你又不会给别人,为什么要比呢?有钱就证明你有能力了吗?周恩来一生没有留下任何物质财富,却给世人留下了无尽的精神财富;像巴菲特,为证明自己投资天赋而挣钱,是为了实现自我;白方礼老人长年热心公益事业,自己蹬三轮车挣钱是为了救助贫困学生,其代表的是中国传统美德的践行者。

对财富的态度,能够反映出社会人的性格和心理。不同时代的态度,反映的是时代的特征;不同民族的态度,反映出的是民族的性格;不同人的行为回答,表现出的是一个人的人生态度。

现实社会,最令人担忧的是,如果极个别人的贪婪性格,逐步蔓延为社会的普遍性格,那么,这个社会就会变得十分可怕。如果聚财和攀比的性格不转变的话,人们就会生活在猜疑、恐慌、嫉妒、仇恨的社会。有什么样的经济社会环境,就会造就什么样的国民性格,如果我们不着力改变这样的环境,建设自己的精神家园,就会让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的民族,成为一个眼中只有钱的民族。中华民族精神,不应被贪婪所毁灭!

①《资本论》第一卷。

②资料来源:《东方青年》2012年第18期,《我是世界“首富”的穷儿子》

谁让孩子死在棍棒之下

非理性的举动是人性另一个方面的暴露和修养程度的测试。没有优秀文化滋养,驱走心魔,就会被戾气所控制。

我从1991年到2006年,曾先后三次在基层工作,当过副镇长、县委常委兼乡镇党委书记,有着多年与人民群众面对面、零距离接触的机会,也耳闻了不少非理性造成的悲剧。印象最深的是一起上访案件:一个人开着农用三轮车回家,撞坏了另一家的围墙,当时两家各不相让,结下冤仇。在一个无月的黑夜,两个人不期而遇,没有旁观者,只有其中一人的孩子跟着。二者发生了口角后,便动手打了起来,误伤了孩子致死,一个十二岁孩子天真无邪的双眼还未来得及看透这美丽的世界,生命之花还未来得及开放,便凋零在棍棒之下。

之后受害方便无休无止地上访,要求法院必须将另一方判死刑,为自己的孩子报仇。究竟谁误伤了孩子,没有第三人知道。如果你静心地想一想就会发现,这个孩子不是某个人误伤的,是戾气伤害的。

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每个社会都会出现矛盾。一个文明的社会,遇到矛盾后应该理性解决,中国几千年人治社会留下的是惯性的心理躁动,没有了理性,心灵就不会平静。

为了一口气

中国人处理矛盾很有意思,基本上是沿着“一吵二闹三访四打五杀”的路径走的。

无论是家庭、邻里之间或是陌生人之间发生矛盾,首先是吵架,比谁的声音大、嗓门高,吵得脸红脖子粗,双方都憋了一肚子气,在有人劝说的情况下,才骂骂咧咧离开,很少有握手言和道歉离开的,有的还以悲剧形式收场。我身边曾经发生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案例:一名警察和妻子因生活琐事吵架,一气之下用枪照自己的头上开了一枪,幸亏抢救及时捡了条命,但是脑子不好使了,生活不能自理,从此成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他自己也要用余生来承担冲动和非理性带来的痛苦。

熟人之间发生了矛盾,不行了就到家里、工作单位去闹,非得把这个人搞臭不行,看你以后还敢不敢惹我了。虽然不一定达到目的,至少自己觉得出了口气。本来只因两人之间吵个嘴、两家小孩之间闹点矛盾,最后升级为两个家庭甚至两个家族之间的战争。

只要与公家沾点边的事,便去上访,去的人越多越好,事情闹得越大越好,找的部门越高越好,否则引不起重视,给不了压力。一旦有了人多势众的条件,如非利益相关事件(例如瓮安事件),什么乡政府、公安派出所、商场,没有不敢去的地方,没有不敢打的人,没有不敢砸的东西,借的是群胆。看来中国“法不责众”这句话在起作用,所以才会有群胆。还有人唯恐天下不乱,专门逞能起哄,巴不得把事情闹大看热闹,至少不用买票就能看场好戏。

如果个人之间有了冤仇,或者被人挡了财路、官路,不行就找人把仇家给废了,让他终身伤残。最后一招,就是一杀了之。一个副省长可以雇凶把自己的妻子杀了,副局长为了抢位子可以把局长杀了。这么大的官,还选择这样的方式处理矛盾,足见已经有了思维惯性,对于老百姓来说,更是常用的手法,大不了两败俱伤,有什么了不起的,反正活着就是为了一口气。

现在人们的戾气肆虐。报纸有这样一段描述:“刺耳的喇叭合鸣、疯狂的穿梭并线,当路怒成‘族’,网暴成‘群’,攻讦筑出‘高楼’,讨论演为‘对掐’,却也让人感受到戾气的弥散。”①我曾写下这样一段工作笔记:人们因几句口角,一点小事导致悲剧发生的不在少数。“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炷香”“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等传统观念不正是杀人的利器吗?普通人与君子的区别大概在于,普通人对仇恨现时现报,等不了十年,所以显得鲁莽和冲动。但是,共同点都要为了“一口气”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冤冤相报何时了。“复仇文化”在中国大地延续多久,悲剧就会持续多长时间。

不平则鸣

中国人历来有攀比心理,不患寡而患不均。而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必然带来处处不均,所以心理不平衡者多,不少人都带着很大的怨气。

中国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也必然会出现惊人的社会问题。例如要建立工业聚集区,需要拆迁;要想富,先修路,需要占地;要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和调整结构,需要关闭小型企业、产能过剩企业和高污染企业,等等。这些措施,会造成农民失地、职工失业、企业老板亏损等,一部分人肯定会不满意。经济发展了,人民的期望值高了,社会保障水平跟不上,满足不了现实的需求,群众也会有意见。物价上涨、房价上涨,可收入水平跟不上物价上涨的水平,群众当然有意见。随着经济发展,原来的政策要调整,政策的变化必然会损害到一部分人的利益。新福利政策的出台,没有享受到的,心理不平衡……

即使没有问题,也会捕风捉影地攀比。有一天,几百人上访,省政府大门被围了个水泄不通。我好奇地向一个上访者打听原因。他说,我们是艾滋病村的,听说某某省给艾滋病村的人每年发5万元,我们为什么不发呢?所以要上访,要求政府给我们发钱。我听了之后,真是哭笑不得。为什么要给艾滋病村的人发钱呢?即使说某些省份发了,可能有某种特殊原因,又不是国家的文件,为啥就得给你们发?

攀比心理,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表现在各个方面。这就提醒我们各级政府,在制定政策时,一定注意均衡性,一定要在老百姓脾气所能容忍的范围内进行决策和决定。现在提出要建立决策风险评估机制,是很有必要的。在执行政策时一定要注意公平性,如果出现厚此薄彼的现象,就会激化矛盾。不要认为我掌着权,干什么都可以,等老百姓心理不平衡了,闹起来了,让你去处理,恐怕傻眼了。

借机起哄

2012年4月11日,因不满航班延误,在赔偿方面与航空公司发生分歧,二十余名旅客擅自走入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滑行道,阻拦了刚刚着陆进港滑行中的飞机。紧接着,4月13日,广州白云机场也上演了旅客冲击停机坪的一幕。②

这是不顾生死的举动,搞不好会弄个机毁人亡。一个偶然事件,原本可以协商处理的,但由于强势一方没有谦卑的态度、让步的姿态,就成为另一方借机出气、趁势索取额外赔偿的最好机会。

能够坐得起飞机的,不敢说有多富裕,至少是穿鞋的。你想,如果是光脚的呢?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又会发生什么情况呢?中国人深信一个道理:人多势众,法不责众。在起哄时、逞了一时之勇时,法律绝对成了一纸空文,等事后被追究了法律责任,冷静了才发现后悔药真没有地方买。

我们自称为礼仪之邦,为什么经常会出现这样起哄的事件呢?彬彬有礼应该是国人的风度。可是,一涉及利益,就会不顾一切。特别是强势一方,往往高高在上,非得以优越的姿态出现。弱势方或不懂得怎样依法维权,或维权的途径不畅,得理不让人,闹就成为唯一的选择。

这就需要我们思考两个问题:一是能不能学会道歉文化。如果我们的行为失当了,说一声对不起,小不了架子,还能够把事态控制在萌芽状态。二是能不能多点理智。吃亏了,找回公平,是每个人都有的心态。怎样找回呢?需要每个人静心地想一下。以非法的手段对抗非法,最后不是两败俱伤吗?

不懂义务

我在处理部属矛盾时,听他们的申辩,大部分是对别人的指责,很少说自己的不足。中国人有句话说得特别好:一个巴掌拍不响。可是,我们总是气冲冲地责怪对方。我曾想,如果两个人都在找自己的不足,这个矛盾多好处理。这种现象反映出我们的思维,每个人都只要权力和权利,没有责任和义务的意识,所以想不到自己的过错。

权利与义务、权力与责任是对等的。有权利必有义务。翻开整个法律教材,通篇研究的全是权利与义务以及法律责任。我们的习惯是,往往只强调自己的权利,没有义务意识。当出现了暴躁时,为了表达自己的诉求,堵塞交通,损害公共财产,妨碍他人的权利。

不要五十步笑百步,如果举个例子,就会得出所有人都违过法的结论。我访问俄罗斯时,车行至半道,前面有一辆车抛锚,其他车辆都在后面规规矩矩地排队等着。我看到,相向行驶的另一半道路是空的,完全可以越过中间的界线超过去,可是,他们没有这样做。要是在中国,早挤过去了,所以派了那么多警察天天站在路上还维持不好交通,而国外很少见警察在路上值勤的,没有人看着,跟有人看着一样,因为交通法规就在心中,而我们的法律在纸上。仅从交通法规而论,几乎我们每个人都违过法,连守法的义务都可以不履行。提高公民的义务意识,是行使权利的前提,也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体现。

咱虽然是老百姓,要发脾气时,首先审视一下自己是否尽到了义务。如果没有,你有权利指责别人吗?

公共权力的行使者,要始终明确自己的责任,社会才会有序运行,公平正义才能实现。看到群众发脾气时,公务人员要反思自己,履行职务时尽到责任了吗?不要只会指责群众是刁民。

同类推荐
  • 韩愈文集3

    韩愈文集3

    韩愈,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西)。郡望昌黎,称"韩昌黎";曾任吏部侍郞,称"韩吏部";又谥曰"文",称"韩文公"。韩愈一生追求仕进,早年求举不利,仕途生涯曲折、坎壈。陈寅恪先生《论韩愈》一文认为韩愈"卒开后来赵宋新儒学新古文之文化运动",成了"唐代文化学术史上承前启后转旧为新关捩点之人物"。倡导"古文",起八代之衰而取八代之髓,从理论到实践,全面实现了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的根本革新。以文为诗,奇崛高古,独创新境,"山立霆碎,自成一法"(蔡绦《西清诗话》),与孟郊诗一起创中唐诗坛的韩孟诗派;从诗歌的发展历史看,与杜甫、白居易、孟郊等一并被认为"实唐人之开宋调者"
  • 当你途径我的盛放:一个行者的心灵旅程

    当你途径我的盛放:一个行者的心灵旅程

    这是一个行者的心灵旅程。也是每一个向往自由的人都应该阅读的文字。它是来自人和自然互赠性情的心灵之歌。书中收录多多诗作60余首,随笔40多篇,另有作者行脚途中若干摄影作品。
  • 青草课本

    青草课本

    本书收录散文约40篇。其中包括:9月8日下午五点;听一听马勒;弗罗明高;白马新娘;让高贵与高贵相遇;美丽的哈瓦那等。
  • 中国本土精彩老神话(超值金版)

    中国本土精彩老神话(超值金版)

    宫曙光和张馨编著的《中国本土精彩老神话》所选的中国经典神话,在故事的类型上,与世界神话学及中国神话学的体系是相同的,既对应了神话学的学理要求,也对应了古希腊和古罗马以及北欧神话的类型。也就是说,本书的四辑分类从学术的角度上看是科学的,从东西方比较的角度上看也是严谨的。宫曙光和张馨编著的《中国本土精彩老神话》在前人的整理基础上,对中国神话重新进行了彻底的梳理,编者将支离破碎、点线分割、散落各地的中国神话彻底地回归到了一个有着基本脉络、基本情节的体系上,以期较完整地献给中国读者。尤其是广大的中国青少年提供一套详实可靠、真正体现中国特色的神话故事读本。
  • 春天里的四季

    春天里的四季

    从少年时代的故乡河北大名县写起,一直写到2000年退休以后的家居生活。从中充分表达了她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对师尊的感恩之情,以及为人子、为人妻、为人母的血肉之情。
热门推荐
  • 绝世女修

    绝世女修

    这是一个传奇的故事,这是一段穿越时空的爱恋,倾城绝世的她,来到了一个陌生的世界,开始了一段新的旅程,却因绝世无双的美貌惹来了无尽麻烦,但她却不惧,来人一个接一个的打败,让他们心服口服,因此却甩也甩不掉他,直到遇见了他……在那世界之巅,她对着他微微一笑,“结束,或许也是一种开始……”
  • 我们是一辈子的姐妹

    我们是一辈子的姐妹

    一声姐妹大过天,永远在一起。这五个姐妹会永远在一起吗?会不分离吗?那就看本文啦。
  • 大唐平叛传(上)

    大唐平叛传(上)

    是一部历史题材长篇小说。本书以唐玄宗天宝年安禄山叛乱为背景,叙述了平叛战争中惊心动魄、可歌可泣的故事。书中除了以大手笔描写了千军万马拼力厮杀的恢弘场面,百十位出场的人物更是描写得活灵活现,显示出作者在历史、天文、地理、哲学、艺术及宗教等方面丰富的知识底蕴。
  • 通灵皇后

    通灵皇后

    通灵者、女神医、武林盟主唯一的徒弟、离恨宫主的嫡传弟子——穿越之后她走的是万能女主路线,脚踩阴阳两界,强到能夺天下。父皇驾崩母亲被杀,他被囚禁被流放被监视,人前颓废至谷底——人后他养鬼、杀人、造反,走的是腹黑无情路线,冷到能毁了天下。当有一天,两个无情的人撞到一块去了,目标——夺天下。一场场生死变迁,猜忌与信任之后,天下夺来了,却没注意到他们已经陷入那张叫“爱情”的网里,天下能夺,那么人心呢?
  • 推窗看云

    推窗看云

    诗人徐康,近几年驰骋于散文、随笔领域,佳作迭出,引人注目。收入本书中的上百篇短小精粹之什,带着诗人特有的观察生活的敏锐视角与状物言情的优美笔触,说古道今,遣兴抒怀、率性为之,心随意到;融知识性于文史杂谭,寓幽默感于世事评说。随作者“推窗看云”——看云舒云卷,云走云停,由方寸之地可见大千世界,于尺幅之内可窥人间万象。它带给您的将是文化的蕴藉与知识的濡染,生活的色彩与深长的思索……
  • 中国早期现代化历程的回顾:陈独秀社会发展思想研究

    中国早期现代化历程的回顾:陈独秀社会发展思想研究

    陈晓钢编著的《中国早期现代化历程的回顾——陈独秀社会发展思想研究》对陈独秀社会发展思想的研究,首先立足于对陈独秀著作的仔细研读,在准确把握陈独秀对各类问题所持观点的基础上,再进行条分缕析,梳理出陈独秀社会发展思想所涉及的各主要方面。其次,是将陈独秀的社会发展思想置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中进行分析,力求合乎逻辑地勾勒出其思想发展变化的轨迹。因此,阅读和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有关文献,特别是与陈独秀社会发展思想联系紧密的有关史料,显得尤为重要。
  • 碧血瞳:帝妃倾城

    碧血瞳:帝妃倾城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前世,她被人渣刺杀。今生她是再不想和一些男人有接触。可是她只是在森林里随便走了走都能被魔帝大人捡回去当宝…是她的魅力太大了吗?面对这位无耻的魔帝大人,她表示很无奈。“你究竟喜欢我哪儿,我改还不行吗。”魔帝大人可怜兮兮的眨眨眼睛,“小颜儿,是你偷了我的心,所以你要对我负责!”回到家族之后,长老们嫌弃自己是个废柴。她轻轻一笑,吹响手中的玉笛:“你们要不要,和我的灵兽玩玩?还有,谁告诉你们,本小姐是废柴的?”
  • 先知(纪伯伦全集)

    先知(纪伯伦全集)

    《先知》一直被视为纪伯伦一生的巅峰之作,自出版以来赞美始终不绝,被人誉为“小圣经”“东方赠送给西方最好的礼物”等。纪伯伦因此书声名大振,被世界认识、关注。此书收录了《先知》、《先知花园》、《先行者》等多部散文诗集,讨论了爱、婚姻、施予、悲欢、自由、时光、善恶、美、死亡等多个世界之源问题,承载了纪伯伦最厚重也是最成熟的思想,而散文诗中的语言优美绝伦,因此《芝加哥晚邮报》称:“真理在此,用黎巴嫩式的美、音乐和理想主义表现出来的真理。”
  • 怀念那些过往的青春

    怀念那些过往的青春

    青年乔木在回国途中,邂逅了一位长的酷似他大学女友的姚月。在两人的交往中,他想起了大学里那段美好的日子。想到了他曾经的爱情,友情;想到了随着岁月流逝,而不在的青春,以及渐渐模糊的那些人,那些事......
  • 我的21岁美女上司

    我的21岁美女上司

    林小媚BT公司的总裁,是依靠父亲林家强做势而起的,但是林小媚很自立,BT公司和林氏集团是分开的,独立了,她在追求着自己独立的人生。但是,却又摆脱不了这种关系。而白诗,也是和林小媚一样,想靠自己的能力还完成自己的人生,副市长的背景,最终以屈服,而靠上了父亲这样强大的背景,可是没有想到,副市长竟然下马了,白诗也从此就是普通人的生活了,她一下就茫然了,在事业失败,爱情受挫的情况下,她选择了自杀,这也是一种选择,最终的选择。而张军营是一个画家,也是左冲右突的,生活在茫然里,他问过自己,自己的将来到底能走多远,自己的前途在哪里。